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回顾与教训总结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活动频繁。
多年来,这个地震带给日本带来了多次海啸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本文将回顾日本历史上的海啸灾害,并总结这些灾难带给日本的教训。
一、历史回顾1. 安政东海地震(1854年)1854年11月,日本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该地震引发了高达25米的巨大海啸。
海啸造成了东海岸多个城市的毁灭性破坏,造成约1.0-1.5万人死亡,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明治三陸地震(1896年)1896年6月15日,一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影响日本东北地区的三陸沿岸。
这次海啸破坏性极大,造成约2.7万人死亡,另有大量建筑物和农田被毁。
3. 大正三陸地震(1933年)1933年3月2日,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了海啸,重创了日本三陸地区的沿岸城市。
这次海啸导致了约3万人死亡,尤其是宮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的损失最为惨重。
4. 昭和三陸地震(1960年)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9.5级地震,引发了太平洋海啸。
这次海啸给日本北部沿岸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死亡人数超过200人。
此次海啸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应对国际性海啸威胁的实践。
5. 平成三陸地震(2011年)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东北日本,并引发了高达40.5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导致约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福岛核电站事故也是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的后果之一,产生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二、教训总结1. 加强地震预警体系日本正处于地震带,地震预警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通过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2. 加强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日本需要进一步加强沿岸地区的防潮堤和避难设施建设,以抵御海啸的冲击。
防潮堤的建设应考虑不同地理条件和历史灾情,以确保其足够强大和稳固。
3.11日本大海啸
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4.2公里。
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达到9.0级的浅缘地震。
幸运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中,没有对陆地造成特别大的破坏。
不幸的是,这次海洋地震离陆地比较近,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
这次海啸场面十分惨烈,其破坏力仅次于2004年的印尼大海啸。
日本大海啸威力巨大美国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戴维·艾伯盖特表示,这次日本大地震可能将地壳撕开一条长逾240公里、宽达80公里的裂缝。
尽管日本应对地震的经验非常成熟,但由于此次地震强度极为罕见,因此预计将给日本造成“数以千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质学家布莱恩·阿特沃特表示,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接近于美国全国一个月的能源消耗量——以2010年美国每天消耗1900万桶石油的标准计算,近似一次性燃烧5.7亿桶石油,相当于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总和。
如此大的地震,引发的海啸威力也是惊人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漩涡。
由于这次大地震的震源在海洋中,人员伤亡主要还是由海啸引起的。
能够减小海啸能量的只有陆地,海啸只能靠撞击陆地来释放能量。
而且,海啸不是一波就会结束,可能同时在几小时内出现数次。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副教授酒井慎一说:“对海底海啸仪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
这是首次观测到海面高度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以前的海啸最多也就导致海面出现数厘米的升高。
”大地震后仅30分钟,就有3米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
日本东北地区临太平洋的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县首当其冲,灾情惨重。
海啸冲毁房屋和轮船后还引发火灾。
3月11日,日本东北重灾区四县陆续传出火灾。
日产汽车和住友工业位于东北地区的厂房皆传火警。
宫城县气仙沼市多艘渔船因海啸翻覆,燃料流出引发火势,并随着冲进陆地的大水蔓延,入夜后的气仙沼市区一片火海。
日本大海啸的成因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其巨大的海浪,是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
《南方都市报》论文:关于《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对日本地震前期报道的分析
《南方都市报》论文:关于《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对日本地震前期报道的分析摘要: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突然间一系列发生在日本的灾难受到了全球人民和媒体的关注。
本文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分析了两家报纸在3月12日到3月16日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通过对比两家报纸的报道特点,为同题报道中地方都市报的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日本地震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
是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具备鲜明的城市特色,浓郁的北京风味。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报业集团所属系列报之一,它是面向我国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群众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在新闻报道理念、选材、报道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
3月12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都做出了快速反应推出了各自的策划报道。
“在灾难报道中,专业化的媒体均着力发掘新闻素材,以敏锐的触角,从不同角度入手,力争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
”这是国外媒体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五大对策之一。
在这次日本的地震报道中,两家报纸的报道,基本涵盖了灾情、救援、解析等方面,使人们能够及时的全方位的了解灾难的信息。
一、报道内容比较(一)报道重点各有侧重从3月12日到16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新京报》在这次策划报道中运用了同题集中报道方式组织稿件,使其报道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总体上显得大气。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从微观的角度,反映大众心生,报道独有贴近性,具有市场口味。
同时,在地震的第二天,《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暂无华侨华人伤亡消息》和《中国地震局:日本地震不会明显影响我国》。
近年来日本海啸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日本海啸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日本海啸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日本频繁受到海啸灾害的袭击,给该国的居民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构造、海洋活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海啸灾害的背后因素。
一、地质构造日本位于太平洋火环地带,正好位于四个板块的交汇处。
这使得日本成为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当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壳的运动可能引发海底地震,从而形成海啸。
日本附近的海洋地壳较脆弱,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因此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海啸。
二、海洋活动日本周围的海洋环境也是海啸频发的因素之一。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区,受到太平洋潮汐和洋流的影响较大。
这些潮汐和洋流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能会形成振动,进而引发海啸。
此外,日本还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而某些物种的生态活动也可能与海啸的发生相关。
三、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于海啸频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和极地冰层持续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进一步加剧了海啸的危险性,尤其是在低洼的海岸地区,如日本。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和飓风,增加了海啸发生的机会。
四、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对海啸灾害的频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大量的海岸线人为变动。
这可能破坏了自然的海岸保护屏障,增加了海啸入侵的风险。
同时,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进一步削弱了海岸地区的自然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日本海啸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地质构造、海洋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
为了减少海啸灾害的风险,日本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同时控制人类活动对于海岸生态系统的破坏。
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对,才能更好地保护日本的居民和经济免受海啸灾害的侵袭。
日本海啸灾害的气象特征与频率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气象特征与频率分析日本作为一个位于太平洋火山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经常面临海啸灾害的威胁。
这些海啸不仅给日本的海岸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海啸灾害,我们需要对日本海啸灾害的气象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频率分析来预测和减轻灾害的风险。
首先,日本海啸灾害的气象特征包括地震、海底火山喷发和风暴等触发海啸的自然灾害。
地震是最常见的引发海啸的原因。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的震源往往位于海底,当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壳运动造成海水的瞬时垂直位移,从而产生海啸波。
此外,日本还拥有众多的海底火山,这些海底火山在喷发时也会产生海啸。
而风暴潮则是风暴引起的海水的暂时性增高,虽不属于海啸,但同样会对海岸地区造成巨大影响。
其次,频率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海啸灾害的发生规律,从而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频率分析主要通过研究历史上发生的海啸事件,分析其发生的时间间隔和强度,来推测未来海啸的可能性和可能的规模。
这种分析可以基于统计学原理,比如根据过去一百年的数据,计算出每年发生海啸的平均次数,从而估计未来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海啸的概率。
频率分析还可以帮助确定防护设施的设计标准,以确保能够在可能发生的海啸事件中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
然而,要进行准确的频率分析,需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
日本作为一个经常面临海啸灾害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海啸观测和研究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触发的海啸事件的时空分布、波高、波速等关键参数。
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频率分析结果,并在实际应对海啸灾害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外,频率分析还需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可能会对海啸频率和规模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频率分析时,还需要结合气候变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总结起来,日本海啸灾害的气象特征主要包括地震、海底火山喷发和风暴等自然灾害。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自古以来,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上发生的海啸灾害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这些灾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日本古代海啸灾害的记录在日本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然而,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发生的海啸灾害。
例如,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公元684年发生的齐鲁海啸,该灾害导致众多村庄被毁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其他古代文献如《万叶集》、《古事记》和《绘本纪》等也都有所记载。
通过整理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日本人对于海啸的描述,以及对海啸灾害的影响。
二、日本现代海啸灾害的实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日本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和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因此,对于现代海啸灾害的记录更为详细和准确。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海啸灾害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海啸,造成沿东北海岸的许多城市和村庄被毁,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福岛核电站事故。
通过当时的新闻报道、地震研究机构的报告以及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次灾难的规模和影响。
三、日本海啸灾害的影响和教训历史上的海啸灾害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也让日本人认识到海啸的威力和教训。
在古代,人们尝试通过修建堤坝、建造高台等方式来防止海啸灾害的发生。
近代,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技术和防灾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建设高耐震度的建筑物、海岸防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人员疏散和预警系统等。
例如,日本建设了特殊的防潮墙,以抵御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并通过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来迅速通知人们。
这些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其他国家在面对海啸灾害时提供参考。
四、文献分析的问题与展望通过整理和分析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日本古代和现代的海啸灾害。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以及古代观测方法的不准确性,部分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日本历史上的大规模海啸事件回顾
日本历史上的大规模海啸事件回顾日本是一个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经常受到来自海洋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海啸。
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事件,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回顾几次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海啸事件。
1. 安政南海地震和海啸(1854年)1854年,日本遭遇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震,该地震造成的海啸波及九州岛、本州岛以及琉球群岛等地区。
根据历史记录,这场地震引发的海啸高度超过25米,在小说《日本的大海啸》中有详细的描写。
此次海啸导致了约1.8万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农田被毁,给日本的农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2. 明治三陸地震和海啸(1896年)1896年,发生在日本三陸沿岸的一次大地震将沿岸城镇和居民夷为平地,但更加可怕的是引发的大规模海啸。
这场地震和海啸导致了约2.7万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巨大的海浪卷走的。
在这次事件中,海啸袭击了青森县、岩手县和宮城县等地区,他们的海岸线因此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3. 昭和三陸地震和海啸(1933年)1933年,一个高达8.1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的三陸沿岸地区,这次强震同样引发了一场可怕的海啸。
据报道,这次海啸的高度达到了28.7米,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海啸事件。
此次海啸造成了约2.6万人死亡,松岛、福岛和宫城等城市沦为废墟。
这次事件成为了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4.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2011年)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规模为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一次灾难性的海啸。
据日本政府统计,这次海啸造成了约1.5万人死亡,众多城镇被冲毁,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辐射泄漏,并对日本经济和能源政策带来了巨大影响。
以上仅是日本历史上几次重大海啸事件的回顾,然而海啸并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
对于日本来说,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震活动频繁的特点,更需要做好预防和减灾工作。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一、可以以各国财政预算缴纳一定比例的形式,建立永久性的全球 巨灾基金,使受害国在发生灾害后更好地提供迅速可靠的援助。 二、创立全球巨灾商业保险联合体,这样可以整合各国商业保险的 资源和资金实力。 三、加大巨灾风险信贷、债券、期权等多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 巨灾债券就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 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 证券化形式,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巨灾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 使投资主体从政府援助、保险市场扩展到了资本市场,也有效实 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四、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成立巨灾保险风险准备金等形式, 保证巨灾风险基金的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储备金可包括各参与国 的保费,多方捐赠信托基金用于运营支出之外的部分,储备金的 利息收入,储备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本利得等等。
谢谢观看!
三、事件风险损失的原因分析
• 关于地震:专家解释说,日本这次强震是由太平 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 欧亚板块造成 ,即为大自然灾害。 • 关于海啸:专家认为,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 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 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 关于核电站:由于如此强的地震、海啸,整个核 电站的管道、设备、阀门、电器盘柜都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损伤,使得几乎所有的机组的冷却功能 都受到了损坏,甚至完全失效 。堆芯失去了冷却 功能,堆芯热量载不出来就造成严重的事故。
•
四、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试验 的风险比较什么是核试验?
什么是核试验?
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 究目的在预定条件下进行 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 炸试验。
按试验时的环境条件不同,核试验的方式有: 大气层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和水下 核试验。核试验方式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 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 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 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 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 。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与频率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与频率分析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地处板块构造交汇带附近,因此常常遭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海啸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对日本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对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和频率进行分析。
一、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该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沿岸地区即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东北地区、东京湾区以及南部九州沿岸地区。
这些地区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构成了海啸发生的基础。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宫城、岩手和福岛等地,地处于太平洋沿岸带,这里是日本海啸频发地区之一。
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巨大的海啸袭击,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2. 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该地区地震频繁,海啸风险高。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袭击,尤其是1923年的大关东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给东京湾区造成了巨大打击。
3. 九州沿岸地区九州沿岸地区位于日本的南部,地处太平洋沿岸,同样面临着来自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九州地区地震活跃,2016年的熊本地震就导致了海啸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海啸灾害的频率分析日本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面临着海啸的威胁。
根据历史数据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对海啸的频率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日本海啸灾害的发生情况。
1. 历史记录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海啸的灾害有着详细的记载。
根据历史记录,海啸常常伴随强烈地震发生。
特别是日本近海的深海海沟构成了海啸的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历史上日本海啸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地震活跃期。
2. 现代监测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对海啸进行监测和预测。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海啸监测系统,包括海洋测站、地震监测站和水位观测站等。
通过这些监测设施,日本能够实时监测海啸的生成和传播情况,及时发布预警,减轻灾害损失。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自古以来,海啸一直是沿海地区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而在日本这个坐落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海啸灾害更是常见且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本文将对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一、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破坏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据统计,这场海啸导致1.8万人失踪或死亡,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大量房屋建筑被毁,交通运输系统瘫痪,整个社会秩序出现短暂混乱。
二、灾后重建所需财力投入海啸灾害往往导致大量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农田和渔业设施的破坏,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的灾害损失高达25万亿日元,使得日本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
三、海啸对渔业和农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而海啸带来的洪水和淡水污染往往对这两个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海啸将水产养殖设施冲垮,引起海产物种大量死亡,给渔业带来重大损失。
同时,因为淡水源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整个农作物种植区域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四、旅游业受到冲击日本的旅游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海啸灾害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海岸线上的景点和度假地成为海啸的主要破坏目标,游客的到来大幅减少,旅游业收入锐减。
除此之外,海啸灾害也破坏了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酒店、机场、交通网络等,恢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时间和财力。
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影响海啸以其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常常摧毁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运输效率。
同时,大量房屋倒塌,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困扰。
六、对环境的影响海啸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海啸携带大量的泥沙、淡水、化工废料等物质进入海洋,导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日本特大地震引发大海啸
震中房屋倒塌 带来 的灾害。同样 , 啸也是地 海
震引发的灾害 , 我们也可 以采取科学 的方法去 减少损失 , 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预警 。 海啸波是长波 , 波长有数百千米 。在 开阔 的 海 面上 , 啸波 高度 很低 , 为 1 左右 。 海 仅 米
中位于距 离宫城县 海岸约 10 3 千米的大 海中 , 因此称 这次地 震为宫 城大地 震。震 源区域位
被 日本 大 海 啸 冲
3 1日 , 本东 北 重 灾 区四 县 陆续 传 出 火 月 1 日
灾 。日产汽 车和住 友工 业位 于东 北地 区的厂 房 皆传火警 。宫城 县气仙 沼市多 艘渔船 因海
由风暴 或海底 地震造成 的 。不 是任何海 洋地 上海岸的巨 轮
质的 突变 都 会导 致海 啸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 。 据统计 , 每
中, 地壳的变动将导致 日本大部分 陆地都 将下 沉到海洋 中。结果 , 大地震 引发 了火 山爆 发和 大规模海 啸 , 日本人 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日 本科学家 为了避免 “ 日本沉没 ” 的命运 , 驶潜 驾 艇深入海底 , 用高强度烈性 炸药将带 动日本 列
岛下沉的板块 炸出一个大裂口 , 有效地 防止 了 日本列 岛继续下沉的趋势 。
日 本大海啸的成因
海啸 是一 种 破坏 力 极其 巨大 的 海 浪 , 是
重 。 凶猛 海啸 卷起 日本 东 北海 岸的船 只 、 车
辆 和货柜 , 带土石 的浑浊海水 冲进 陆地 , 挟 淹 没 房屋 和农 田 。海 啸过 后 , 台 警方 巡逻 市 仙 区时 , 仙 台市 若林 区赫 然发 现 大 批 遗体 。 在 离海 岸仅 1 千米的仙 台机场泡 在水 中 , 道大 跑 半遭 土石掩埋 。日本 N K电视 台播出的 画面 H 显 示海啸卷 起一艘 大船 , 冲破 防波堤 , 进宫 卷 城县海港 气仙 沼市。 海 啸冲 毁房 屋 和轮 船 后还 引 发 了火 灾 。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自然灾害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方面。
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地理自然灾害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一场罕见而灾难性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次海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成因分析:该次海啸是由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的。
这场地震发生在印尼岛附近的苏门答腊海沟,造成了海底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了海啸。
影响分析:该海啸波及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导致了超过22万人丧生。
受到洪水、瓦斯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另有成千上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海啸还对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和渔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该次海啸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对于海啸的预警和防范的重要性。
国际社会开始加强合作,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更加紧密的应急响应机制。
2.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成因分析:该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的断层活动所引起的。
地震发生后,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程度。
影响分析:该次地震和海啸共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
倒塌的建筑物、核电站事故以及波及至日本北部地区的严重辐射泄漏,对日本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应对措施: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3.案例三: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特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
成因分析:卡特里娜飓风是由暖湿气流和相对较冷的海洋表面温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海啸是一种灾害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而严重的。
而日本作为一个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其海域频繁发生海啸灾害,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地理分布特征和原因两个方面对日本海啸灾害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活跃,地震频繁。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日本成为地震和海啸的多发地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个世纪里,日本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海啸灾害,其中最著名的有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昭和海啸”,以及2011年东北地区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海啸”,这些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我们来探讨日本海啸灾害的原因。
首先,日本位于太平洋区域,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引发海底地壳运动,使得大量水体被迅速推向陆地,形成海啸。
其次,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拥有众多的海底火山,火山喷发也会引发海啸。
当海底火山发生喷发时,巨大的水汽与火山碎屑相结合,形成巨大的水汽柱,进而引起海啸。
再次,日本周边有多个海洋板块相交处,板块运动造成了海底地壳断裂,形成地震和海啸的热点区域。
综上所述,日本海啸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置密切相关。
地震和海底火山喷发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自然地理条件的存在,使得日本遭受到频繁的海啸灾害。
因此,日本需要加强相应的防灾措施,提高防灾意识,以减少海啸灾害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损害。
为了减少海啸灾害对日本的影响,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防灾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及时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规划建设防止海啸的防御工程,例如修建堤坝、护岸等设施来承担海啸的力量。
再次,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伤亡原因与死亡统计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伤亡原因与死亡统计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常年面临来自大海的威胁。
海啸是一种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滑坡等引起的海洋潮汐,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多次经历过可怕的海啸灾害,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
本文将探讨日本海啸灾害中的伤亡原因与死亡统计。
一、地震引起的海啸地震是引发海啸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日本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
地震引发的海啸具有凶猛的力量,可在短时间内将沿岸地区毁于一旦。
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强烈的地震引发了海底的构造破裂,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了海啸的形成,给日本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二、海底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日本周边的环太平洋地区还存在许多火山岛,其中一些是活跃的火山。
火山喷发会导致海底地形的改变,进而引发海啸。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火山喷发导致了海底地形的剧变,进而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海啸,给沿海地区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三、滑坡引发的海啸滑坡是另一种可能引发海啸的因素。
当悬崖、山坡等陡峭地形发生滑坡时,将海水推入海洋深处,形成潮汐,从而引发海啸。
滑坡引发的海啸可谓突如其来,威力惊人,给人们造成无法预测和应对的灾害。
四、海啸灾害的死亡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日本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海啸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与海啸灾害是最为致命的一次,据官方统计,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这场灾难给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海啸灾害中,死亡人数众多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啸来袭速度快:海啸的速度可达数十公里每小时,给人们逃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导致很多人无法及时离开危险区域。
2. 渡海工具不足:日本是一个岛国,许多地区的交通主要依赖于海运工具,但在海啸来袭时,这些渡海工具往往被破坏或被卷走,给人们的逃生带来了很大困难。
3. 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日本沿海地区的居民数量通常很大,而这些地区也是海啸灾害波及最严重的地方。
日本地震海啸资料
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百科名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目录灾情简介震级修正人员伤亡3月12日3月13日3月14日3月15日3月16日3月17日海啸警报救灾活动二次灾害具体影响日本美国全球经济冲击日本地震影响全球产业链背景资料震区景象地震引发海面上出现大漩涡燃气泄漏火灾频现日史上最大级别地震多处停电,炼铁厂发生爆炸东京塔塔顶出现歪斜通信网络中断救援情况自卫队军舰和战机参与搜救中国表示愿派救援队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余震信息日本天皇呼吁灾情简介震级修正人员伤亡3月12日3月13日3月14日3月15日3月16日3月17日海啸警报救灾活动二次灾害具体影响日本美国全球经济冲击日本地震影响全球产业链背景资料震区景象地震引发海面上出现大漩涡燃气泄漏火灾频现日史上最大级别地震多处停电,炼铁厂发生爆炸东京塔塔顶出现歪斜通信网络中断救援情况自卫队军舰和战机参与搜救中国表示愿派救援队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余震信息日本天皇呼吁展开编辑本段灾情简介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据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1.引言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 如地震、海啸、空难、战争等“天灾”和“人祸”所进行的报道。
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等破坏性因素,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伤亡、损失, 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常常成为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这一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
日本NHK电视台迅速进行了报道, 其冷静理性的态度和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意识, 在为逃生和救灾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 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与讨论。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于3月19日至20日针对居住在关东地区(1都6县) 3224 位网民(20至59岁) 进行的一项关于“日本媒体播报3.11 地震消息”的网络调查中显示, 在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时, NHK 是民众最重视的信息来源平台( 80.5% ) 和受信赖度上升最高的媒体( 28.8% )。
以NHK在此次日本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我们应当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NHK 概况日本放送协会(日语:日本放送协会,官方英语译名: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又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媒体机构之一,简称“NHK”。
NHK 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日本放送协会定款》第2 条)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
在从业人员数量、预算规模上为日本最大的媒体机构。
3.NHK 的灾难报道特征3.1快速对于早已习惯了地震的日本人, 日本媒体不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跟进, 而是在地震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报道。
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24米高的海啸,海啸的威力让日本损失不可估量!
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24米高的海啸,海啸的威力让日本损失
不可估量!
2011年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最高24米的海啸,造成人员伤亡两万多人,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地震为何会引起海啸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
由于海底板块间撞击,造成海底平面突然升高,巨大的震荡波引发海平面升高,升高的水面在重力作用下下落,为达到等势面而向低处扩散,也就形成了扑向陆地的海啸波浪。
海啸波浪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风浪是一样的吗?不是,波浪通常是风浪,是浅水层的海水翻动,海啸波浪是从海底到海平面整个水层的起伏。
波浪是细细碎碎来的,海啸波浪是一个平均的水墙。
区别就像把一盆水通过花洒浇在你脸上还是直接泼在你脸上,水墙直直打过来,即使是一米的浪高,也是站不稳的。
所以当我们听到,某地发生6.8级地震,1m高的海啸已经陆续抵达,不要觉得没什么事而站在海边,海啸浪冲过来,破坏性是超级大的,因为它带着巨大的震荡波能量和整个水层的动能,海啸能冲走一切,说的不只是其中的水,也有千军万马齐逼近的那种压迫感。
海啸在深海的速度能超过700公里每小时,飞得跟波音747一样快,深海因为太过广袤,海啸掀不起什么动静,但当海啸来到浅水区,灾难便降临了。
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倾泻而来的海啸瞬间冲毁了房屋车辆,回顾那段历史,你会庆幸自己没有身在海边。
这里顺便科普一个我们平时所听到天气预报里主持人所说的浪高,“黄海海域今日浪高1.5米”,这里播报的浪高其实是有效波高,也就是波浪最大高度的1/3再取平均值,所以实际浪高会更高吗?不一定,在风浪中心有可能,但越接近陆地,波浪能量会耗损,你实际看见的
浪高可能还没有天气预报里的高。
总之希望灾难越少发生越好。
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造成的环境问题分析
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机组
一岁小孩接收核辐射检测
火灾
地震后,出现燃气泄漏和火灾等情况。 地震后,出现燃气泄漏和火灾等情况。炼油厂发生火 引发连环爆炸,制铁所发生火灾, 灾,引发连环爆炸,制铁所发生火灾,大楼也相继失 由于日本很多都是木质结构住房,一旦发生火情, 火。由于日本很多都是木质结构住房,一旦发生火情, 很难及时灭火。 很难及时灭火。 震后,宫城县仙台市发生大规模停电。市内多处发生燃 震后 宫城县仙台市发生大规模停电。 宫城县仙台市发生大规模停电 气泄漏。仙台机场全部航班停止起降。千叶县JFE钢 气泄漏。仙台机场全部航班停止起降。千叶县 钢 铁东日本炼铁厂因燃气管道破损发生爆炸,火焰冲上数 铁东日本炼铁厂因燃气管道破损发生爆炸 火焰冲上数 十米高,生产被迫中断 据统计,震后日本由于燃气泄 生产被迫中断。 十米高 生产被迫中断。据统计 震后日本由于燃气泄 漏等原因,共有 处地点发生火灾。 共有84处地点发生火灾 漏等原因 共有 处地点发生火灾。宫城县地方消防 部门则称,利府町购物中心的天花板坍塌 利府町购物中心的天花板坍塌,有多人被掩 部门则称 利府町购物中心的天花板坍塌 有多人被掩 电视台报道说,目击者称有 埋。NHK电视台报道说 目击者称有“数人受伤”。 电视台报道说 目击者称有“数人受伤”
危害: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 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 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 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 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 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 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纸有关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一.统计目的:研究并学习上海几家主流报刊基于各自定位,对重大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规模、结构、采编特点等。
研究对象:文汇报2011年3月12日至3月21日10期报纸文汇报3月12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5922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2篇6408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第5版:5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6版:10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856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330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4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叶松亭徐晶卉陈惟任荃陈韵旭陆益峰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文汇报3月13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6条5067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003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第5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6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545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070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3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赵博徐晶卉王蔚陈惟任荃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文汇报3月14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3742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篇5519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第8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7版:2篇(体育新闻版)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336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9261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6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江世亮王彦黄宇春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文汇报3月15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9条8734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6篇4946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第6版:2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第7版:1篇(文化新闻)第9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10版:2篇(财经新闻)第12版:3篇(科教文摘)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8700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680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图片报道总量:7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唐玮婕本报记者:赵维光赵博黄春宇王蔚许琦敏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文汇报3月16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3908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386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3篇第3版:4篇(综合新闻)第6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8版:1篇(教科卫新闻)第9版:1篇(文化新闻)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389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294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3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赵维光陈韶旭任荃姜澎江世亮唐玮婕王蔚张晓鸣范昕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通讯员:张明文汇报3月17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4432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9576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第8版:1篇(综合新闻)第9版:2篇(时评点击)第10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11版:2篇(体育新闻)第15版:3篇(财经新闻)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259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4008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图片报道总量:5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朱斌王蔚陈韶旭姜澎陈惟张晓鸣徐晶卉赵博谷苗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文汇报3月18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4条1848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9篇16762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4篇第3版:4篇(环球视窗)第4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5版:6篇(食盐供应问题)第7版:1篇(科教卫新闻)第8版:2篇(体育新闻)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6181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8610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图片报道总量:7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徐晶卉陈惟唐玮婕张晓鸣许琦敏陈青唐闻佳钱蓓姜澎樊丽萍谷苗黄春宇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文汇报3月19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5616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3篇13642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4篇第2版:10篇(综合新闻)第4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第8版:3篇(健康生活)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7137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9258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3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张懿陈惟陈韶旭赵维光陈青王宝来唐玮婕徐晶卉张晓鸣任荃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赵涛通讯员:忻文轲文汇报3月20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3565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篇673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第3版:1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第4版:4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3162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4238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3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文汇报3月21日: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293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2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7篇3919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第6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2346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4012字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图片报道总量:2幅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记者:张懿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总计: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4条43127字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2幅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7篇73356字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2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84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18篇健康生活:3篇环球视窗:4篇食盐供应问题:6篇科教卫新闻:2篇体育新闻:6篇时评点击:2篇财经新闻:5篇教科卫新闻:2篇文化新闻:2篇科教文摘:3篇头版刊登相关报道的次数:10次共22篇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0911字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0761字文字报道中,本报(含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及署名作者)采写报道的字数占全部文字报道字数的比例(部分报道来源于通讯社等机构发稿):90911/120761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6幅图片报道总量:43幅本报记者(含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及署名作者)拍摄的图片幅数占图片报道总量的比例:6/437、10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实习记者:吴宇桢本报记者:黄春宇陈惟陈韶旭陈青徐晶卉任荃许琦敏唐闻佳唐玮婕钱蓓姜澎樊丽萍谷苗江世亮范昕王彦王蔚王宝来叶松亭陆益峰许琦敏赵维光赵博朱斌张懿张晓鸣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赵涛通讯员:忻文轲张明共计31人二、分析1、10天的报道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报道的重点、报道的组合、报道的篇幅有哪些变化和不同。
阶段:第一阶段:地震报道与灾情情况报道重点:死伤及失踪人数中国援助地震的分析报道组合:主题为死伤及失踪人数:1.地震死伤人数(通讯)(3月13日) 2.上海在日旅游团回国(通讯)(3月13日) 3.留学生(通讯)主题为救援:1.多国备援日本(通讯)(3月13日) 2.日本自卫队展开搜救(通讯)(3月13日)3.中国援助(消息)(3月13日)美国救援(通讯)(3月14日)主题为地震分析:1.国内专家认为日本地震是20多个“汶川地震”(3月13日深度报道) 2.日本专家认为地震是由于大范围多处断层错动(3月13通讯) 3.美国航天局认为日本地震是地球自转每天减少了1.6微秒(3月13日通讯)4.与超级月亮无关(3月14日通讯)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从报道重点偏重死伤人数到赴日救援对于日本地震的篇幅趋少,关于核辐射的篇幅渐多(地震报道的篇幅从3月12日的5篇到13日的6篇再到14日的2篇)第二阶段:日本核爆炸和灾情报道报道重点: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扩散的影响报道组合:主题为经济的影响:1.专家分析日本地震带来的经济影响(深度报道(3月15日) 2.日本经济面临重陷(通讯)(3月15日) 3.地震影响到A股(深度报道)(3月15日) 4.上海赴日旅游受创(通讯)(3月15日) 5.国内保险公司受累,太平保险损失上万(通讯)(3月15日)6.日本料理(3月17日)7.上海对日贸易(3月17日)主题为核电站:1.东京电力遭到各方斥责(通讯)(3月16日)2.日本核电站核泄漏()(3月16日)3.专家访谈,核电站会越造越安全(深度报道)(3月15日) 4.2号机组面临熔毁(通讯)(3月15日)4.核泄漏不会影响我国公民健康(3月17日) 5.申城处上游,对上海无影响(通讯)(3月17日) 6.核辐射预防(通讯)(3月17日)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重点偏向核电站爆炸的事件及相关分析转向核辐射所带来的影响(从3月15日7篇到16日3篇到17日5篇)第三阶段:核辐射对日本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报道重点:核辐射导致中国“抢盐风波”核泄漏未来走向的判断报道组合:主题为“抢盐风波”:1.抢购原因(通讯)(3月19日) 2.遏制谣言,防止盐价上涨(通讯)(3月19日) 3.可安心使用还常品等(深度报道)(3月19日)主题为核泄漏的未来走向:1.核泄漏最大限度公开(通讯)(3月19日)2.危机可控(深度报道)(3月19日)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从核辐射爆炸引发中国“抢盐风波”(3月18日整版及19日头版加三分之二版面都报道了“抢盐”事件)以及他国也受到污染(3月19日第四版)再到日本食品放射性超标(3月20日第四版)再到核泄漏未来走向的判断(3月19日第四版)2、从本报定位、新闻价值和主体读者需求角度,对该报的报道质量作出评析。
《文汇报》主要是立足上海,但同时也是面向全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