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分析结果报告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1.1 地震客观原因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
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
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
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
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
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
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
(见图11)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日本发布一份报告,海底板块传来异动,2020发生91级地震概率高达85

日本发布一份报告,海底板块传来异动,2020发生91级地震概率高达85近日,日本的相关检测机构在本州南海槽海陆板块交汇处发现了地壳剧烈运动现象,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征兆,随后,日本政府就发布公告,预测这次剧烈的板块运动将导致日本在2020年发生9.1级海沟型大地震,并且该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大家都知道,日本经常发生地震,据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日本一共发生了1539次地震,这样算下来,日本竟然每天都要发生四次地震。
此次预测的9.1级海沟型地震根据日本历史记载,大约是每隔90年至150年就发生一次,而日本最近一次发生海沟型地震是在1946年,就是那一次的东日本大地震导致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1万五千多人死亡,东北部多个县城被海水淹没。
日本政府密切关注地壳运动情况,并且建立了预测模型进行推测。
据推测,这次预测的9.1级大地震在2020年会发生的概率高达85%,所以日本的危机随时会到来。
据专家分析,这次地震将会给日本带来极大的伤害,比1946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更恐怖,而仅凭日本现在的救灾手段是无法应对此次灾难的。
中国也是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从建国以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震就有三次。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地震等级达到7.8级,这次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造成24万余人伤亡,轻重伤者超过70万。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次地震等级高达8.0级,大半个中国都被影响,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后来,国家就规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这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7.1级,造成玉树超过90%的房屋倒塌,2689人遇难。
面对地震,人类现在还无法进行精准预测。
全球各地每年都会发生地震,每次地震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给当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日本政府根据6-7级大地震模拟了此次地震可能会带来的损失:将会导致32万多人死亡,238万多房屋倒塌,大面积断水断电,中部和关西的国际机场将会被海水淹没,经济损失将达到215兆亿日元,但是这只是以6-7级地震来模拟的,若2020年日本真的发生9.1级特大地震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惨状。
2021年日本福岛地震中建筑物破坏情况的现场考察报告

Voi. 37,No. 2Apa. 2221第37卷,第2期2221年4月世界地震工程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文章编号:1427 -6669(2221)22 -0222 -292021年日本福岛地震中建筑物破坏 情况的现场考察报告王欣(足利大学,〒326 - 8558栃木県足利市大前町268 - 1,日本)摘 要 m 年2月13日23点17分(当地时间)日本福岛县海域发生了 7.3级地震,这是2011年 以来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到的较大余震。
距离震源较近的强震动观测点记录到约1.5 a 的最大加速 度。
对离震源较近的几个城市及乡村,包括郡山市、福岛市和仙台市以内的地方进行了建筑物的震 害调查。
调查中发现:日本常用的木结构民宅在地震中仅发生了屋顶的瓦片掉落和剥离等轻微破坏,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破坏。
另外,在郡山市和福岛市有几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较严重 的损坏。
2221年福岛地震这一现象可能与地震动的短周期特性(小于4)以及建筑物的高次振型有关。
关键词:1211年福岛地震;房屋震害考察;强震动特性;木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图分类号:TU366.2文献标识码:AOn-site survey report on building damages in the 2221 Fukushima earthquake , JapanWANG Xin(Ashikaaa Univeaitp , Ashikaaa 268 - 1 , Japag )Abstrvct :During the f^7. 3 2221 FuUushima eaithqudke , hmUPqV strogg amaW motiogs were ogserven at the Uatiogs geaa the hypocentea. Og-site building-pamaae survey was peUormen at the areas where larae strogg amaWmotiogs were recoraen , such as the Koeyama City , FuUushima City , Sendal Cite and su og. SIKU 。
地震引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

地震引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发生在全球各地。
由于地震的瞬时能量释放和地壳运动导致的损害,往往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其中包括火灾。
本文将分析两个地震引发火灾的案例,并探讨相关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发生了9.0级的巨大地震,随后引发了严重的海啸。
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还导致了多起火灾事故。
首先,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福岛县浦梁内部署有多个核电机组。
此次大地震造成核电站受损意外关闭,并引爆了数座核反应堆,导致剧烈爆炸与排放出大量核辐射物质。
辐射物质进入空气、水源等环境中,并通过风向扩散到周边城市和乡村。
这些辐射物质与火源相结合,迅速引发了可怕的火灾。
其次,地震造成了许多建筑物倒塌和破碎,导致天然气管道和油罐受损,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与弥漫在空气中的火星相互作用,在高温下引发了大规模燃烧和爆炸。
这些火灾无序蔓延,难以控制。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来减轻火灾带来的影响。
首先,他们迅速派出救援队伍并封锁核电站周边区域,采取紧急排除辐射并关闭消防设备等手段,以防止事态恶化。
同时,在受到风险威胁的区域进行强制撤离,并给予居民必要的喘息时间和安置。
二、美国旧金山地震1906年4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
这次地震不仅令城市遭受严重摧毁和人员伤亡,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
旧金山市当时主要依靠煤气灯照明,然而,地震导致了大面积天然气管道破裂,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在弥漫的火星的作用下引发了数万处火灾点。
与此同时,由于地震摧毁了供水系统,消防队无法及时获得足够水源进行扑救。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政府和社区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志愿者和警察力量来保护财产,并确保市民安全撤离。
其次,在城市废墟上建立了临时供水装置和消防站点,用以补充缺乏的资源。
最后,他们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呼吁援助并接收捐款救济物资。
混凝土公司考察报告

混凝土公司考察报告一、引言为了深入了解混凝土公司的生产运营状况,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混凝土公司的考察。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混凝土公司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产品质量控制以及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考察目标本次考察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混凝土公司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状况,评估其生产能力和效率。
2、深入了解混凝土公司的质量控制体系,评估其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3、了解混凝土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包括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4、分析混凝土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三、考察过程本次考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参观、员工访谈、资料收集等。
我们参观了混凝土公司的生产车间、仓库等场所,与员工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了公司的相关资料,包括生产数据、质量报告、财务报告等。
四、考察结果1、生产工艺和设备状况混凝土公司的生产工艺比较先进,设备状况良好。
公司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如自动化搅拌站、泵车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公司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质量控制体系混凝土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公司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如混凝土试块压力机、水泥安定性试验仪等,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同时,公司对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经营管理状况混凝土公司的经营管理比较规范,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公司有专业的销售团队和售后服务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公司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比较成熟。
财务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比较规范,能够准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4、市场竞争力分析混凝土公司在当地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产品质量和价格都比较有优势。
同时,公司还注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创价学会 2011年 3月 11日东日本大地震

创价学会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赈灾报告创价学会国际广报局160-0017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左门町15-3 /chs/2011年9月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创价学会所作的赈灾活动报告1.背景(1)此报告之目的创价学会以这次东日本地震受害惨重的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三县为中心全力展开赈灾活动。
(2)创价学会的社会贡献这次地震及海啸的赈灾和重建活动,除了创价学会以其总部为中心,组织整体进行的全面推动外,每一位会员自发性的行动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①信仰创价学会是一个佛教团体,信奉活跃于十三世纪日本僧侣日莲的教义。
日莲教义基于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认为所有生命都平等地拥有象征着无限潜力的佛性,倡导要基于佛法的慈悲精神,展开“珍惜每一个人”的行动。
故此,创价学会会员都勤勉于开发自身内在的佛性,并以“自他共同幸福”为信仰目标。
②贡献社会的意识祈愿“自他共同幸福”的心,促使每一个学会员积极成为贡献社区和社会的“好公民”。
正因如此,于这次史无前例的灾难发生后,许多会员贯彻其信念,虽然自己身为灾民,也努力投身救援活动。
这股从信仰诞生的自强精神,令灾民也亲身参与赈灾,使人道援助更加发挥其效果,并不断地扩展开来。
③组织A) 扎根社区的组织创价学会以“地区”(约由四十户前后的会员所构成)为基本活动单位,在每一个社区组成会员网络。
各地的学会组织在地域社会深深扎根。
为此,会员们于当地社区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和丰富知识。
如此的人际网络和对社区的知识,在这次赈灾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B)尊重青年会员创价学会于任何地域,都尊重青年部的意见和行动力,并以此来展开活动。
2. 赈灾与重建活动于这次东日本地震,创价学会的赈灾重建活动,包括会员主动进行的活动在内,大概有如下四个范畴:(1)灾民的救援和保护在救援和保护灾民方面,总的来说,有如下二种设施:①会馆创价学会于各地设有会馆,作为信仰的活动场所,一遇到紧急情况发生,就会开放会馆给当地居民利用。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一、可以以各国财政预算缴纳一定比例的形式,建立永久性的全球 巨灾基金,使受害国在发生灾害后更好地提供迅速可靠的援助。 二、创立全球巨灾商业保险联合体,这样可以整合各国商业保险的 资源和资金实力。 三、加大巨灾风险信贷、债券、期权等多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 巨灾债券就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 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 证券化形式,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巨灾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 使投资主体从政府援助、保险市场扩展到了资本市场,也有效实 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四、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成立巨灾保险风险准备金等形式, 保证巨灾风险基金的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储备金可包括各参与国 的保费,多方捐赠信托基金用于运营支出之外的部分,储备金的 利息收入,储备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本利得等等。
谢谢观看!
三、事件风险损失的原因分析
• 关于地震:专家解释说,日本这次强震是由太平 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 欧亚板块造成 ,即为大自然灾害。 • 关于海啸:专家认为,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 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 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 关于核电站:由于如此强的地震、海啸,整个核 电站的管道、设备、阀门、电器盘柜都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损伤,使得几乎所有的机组的冷却功能 都受到了损坏,甚至完全失效 。堆芯失去了冷却 功能,堆芯热量载不出来就造成严重的事故。
•
四、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试验 的风险比较什么是核试验?
什么是核试验?
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 究目的在预定条件下进行 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 炸试验。
按试验时的环境条件不同,核试验的方式有: 大气层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和水下 核试验。核试验方式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 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 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 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 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 。
日本地震时间总结

日本地震时间总结介绍地震是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经常发生地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地震,这些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日本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影响,并对日本的地震防灾措施进行简要讨论。
日本地震时间总结1. 2011年东北地震时间•发生时间:2011年3月11日•地震持续时间:大约6分钟地点•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福岛县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影响•震级:9.0级,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之一•触发海啸:导致海啸在日本沿海地区引发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规模•人员伤亡:造成超过1.5万人死亡和数千人失踪•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担忧2. 1995年阪神地震时间•发生时间:1995年1月17日•地震持续时间:约20秒地点•震中:位于日本兵库县影响•震级:7.2级•影响范围广泛:阪神地区及其周边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包括大量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人员伤亡:造成超过6,400人死亡和4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3. 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间•发生时间:1923年9月1日•地震持续时间:约4分钟地点•震中:位于日本关东地区影响•震级:7.9级•巨大破坏力: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火灾,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人员伤亡:造成约14万人死亡和40万人无家可归•基础设施破坏:大量建筑物、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毁日本地震防灾措施由于频繁发生地震,日本政府和民众广泛采取了各种地震防灾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灾措施:•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为人们提供逃生的时间•抗震建筑设计:日本的建筑物通常采用抗震设计,以减少地震引发的破坏•救援准备:日本政府建立了强大的应急救援机制,包括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设备,用于迅速响应地震灾害•地震演习:日本常常举行地震演习,提高公众对地震应对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尽管日本在地震防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地震仍然是日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日本大地震分析结果
讲座地点: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主讲人:冯德民
主讲内容:
1 地震概况
东日本大地震( 日本政府命名)于2011年3月11日14时46 分发生在日本东北方向,震级为M9.0 级,震源深度为24km,震源地点为日本海三陆冲,北纬38°62',东经142°56',震害波及日本全国,按照日本对地震烈度的划分,分别取震度1,2,3,4,5弱(5-),5强(5+),6 弱( 6-),6强( 6 + ),7 度。
地震特点: 1) 此次的地震断层面非常大,450km、宽200km,超过了预想的宫城县冲地震的断层面; 2) 在东日本很大的范围有连续长时间的强震; 3) 周期为 1. 0s 以下的短周期的震动反应强烈;4) 多次发生大规模的余震; 5) 远震地区长周期地震动对长周期建筑的影响较明显; 6) 特大海啸的发生。
2 海啸概况
地震引发的海啸发自于海底的地震,由地震波的动力引起海水剧烈起伏而形成强大的波浪。
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的范围位于日本东北站东海岸,海啸的高度( 日本气象厅发布) : 宫古: 8.2m,大船渡: 8.0m,石卷市:7.6m,相马:9.3m,个别地点高很多。
3 地震及海啸灾害
3. 1 地震灾害特点
地震造成了下述主要灾害: 1) 产生了巨大的地震动及大海啸; 2) 致使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3) 海啸冲走大量建筑物; 4) 由地震直接破坏
的建筑物不多; 5) 非结构构件( 主要是吊顶) 震害突出; 6) 长周期地震动对长周期建筑物有影响; 7) 较大地区发生土壤液化现象。
3. 2 主要震害概况
(截止到 2012 年1月12日,死亡15844人,失踪3450人。
相比较,1995 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死亡5413人,负伤35000人,失踪 7 人
3. 3 钢筋混凝土结构
3. 3. 1 地震震害
钢筋混凝土结构此次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非常轻。
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除了局部剪切裂缝,基本没有发生倒塌现象。
有的多层或低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结构刚度较大或不均匀,发生较严重的震害,多发生在底层或软弱层部位的结构构件,如柱或连梁等处,大多是建在1981 年以前用旧规范设计的建筑。
3. 3. 2 海啸造成建筑物整体倾覆
海啸引起建筑物灾害的作用力,一是水的冲击力,二是漂浮物的撞击。
在女川町港口周边,由于海啸作用引起房屋整体倾覆。
该建筑物为2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柱承台及桩基。
在巨大海啸作用下,基础桩被拉断,引起整个建筑倾覆倒塌
启发和建议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多发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 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早在 1995 年 1 月的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后,日本就发现其在 1981 年之后按照抗震结构设计的建筑尽管能够保证生命安全,但由于受灾严重,较多的建筑因丧失了相应的功能而被停止使用,更有一些不得不进行推倒重建; 而一些位于震中但采用了隔、减震技术的结构则受损相对较小。
地震灾害的经验使日本的政府、科研设计单位和使用单位进一步认识到隔、减震技术的巨大优势,并开始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传统的结构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构件截面、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等主要措施来改善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
虽然对提高结构抵御震灾的能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具有对结构安全性难以保证、适应性受到限制、经济性欠佳以及震后修复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近 30 年来,科研人员对结构抗震新技术特别是隔震和减震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隔震的基本思想是将整个建筑物或其局部楼层坐落在隔震层上,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控制上部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和隔震部位的变形,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
日本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隔震建筑。
隔、减震技术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采用隔、减震技术的建筑物在设计、建造和维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值得中国学习,同时,他们在此次地震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亦值得借鉴。
隔、减震结构的构造须引起重视,如隔震结构的隔震带、检修空间、柔性管道等,减震结构的连接节点、相邻构件、围墙等,以及防火防腐保护。
导师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