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即此前的保皇派 的办报活动,在20世纪初到清末这段时间, 以1906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为界经历 了两个发展阶段。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 订,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促 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
受近代化报刊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 的旧式官报戊戌维新前后逐渐向新式的官 报转变。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6年到1902年,为新式官报 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从1902年《北洋官 报》的诞生到1911年,是近代新式官报的 大发展时期。
《商务官报》的宗旨:
(一)发表商部之方针 (二)启发商民之智识 (三)提倡商业之前途 (四)调查中外之商务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 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 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 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东南亚因为 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 里出现。
【学习思考题】
• 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 刊的基本情况。 • 2.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 动。 • 3.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 4.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 • 5.试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 6.试介绍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 况。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人士逃亡海外。1899年7月首先在加拿大创立了 保皇会(全称为“保救大清皇帝会”),随后又 陆续在南洋、欧、美、澳洲等建立了170多个分 支机构,从事保皇和君主立宪活动,被称为“保 皇派”或“保皇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时报》



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重点创 建的舆论阵地。 1904.6.12-1939.9.1,上海,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 业务创新: 将粱在《新民丛报》上所创时事短评移植日报,评论与报 新报道紧密结合; 设“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写新闻通讯; 设周刊专版,聘专家任主编,轮流刊出; 1至6号字排版,新闻标题和新闻、评论的重点加圈点; 全张式版面模式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 治;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 国招致瓜分。
二、“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 的发展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三)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3.上海新老商业报纸

《中外日报》 前身1898.5.5《时务日报》 改革: 日出两张,双面印刷,四版,每版四栏, 首创“片面分栏,新闻分类” 重视新闻报道 政治:保守爱国主义


老牌民营报纸

改进经营 《申报》:史量才
《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后改《快 乐林》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苏报案”




起因:与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 导火索是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 的发表 经过:1903.6,从日回国邹容出版《革命军》, 《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 1903.6.29,刊登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 系》 结果: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 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第四章清末民初《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 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 重功能。
《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 报》,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讴、南音、班本等文 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中国旬刊》停 刊后,有关内容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是 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 《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 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 的新阶段。

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 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 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 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从此《民 报》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 ► 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 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 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 鲜明的旗帜。
►陈 ►少 ►白
►陈 ►少 ►白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 号夔石,广东新会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重要的报 刊活动家。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反清“四大 寇”。 ► 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1890年入香港西医书院, 与孙中山拜盟为兄弟。每于学课余暇,与孙中山、尤列、 杨鹤龄聚会于杨耀记,畅谈革命,无所忌讳。 ► 1895年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事败 与孙中山、郑士良逃亡日本,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 1897年去台湾设立兴中会分会。 ► 1899年奉孙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与保皇会刊论战。同时联络三合会、哥老会,与毕永年 等组织兴汉会,推孙为总会长。

《新民说》梁启超发表的代表作 长达11万字之多。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但总的来看,他办报的宗旨是: 是广民智,振民气, 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 虽然梁启超所办的报刊,存在的时间部不很长,一殷 都只存在两三年,但他的办报目的却是很明确的,即办报 是为了救国。因此,才能具有持久的思想动力,才能艰苦 奋斗,为祖国的新闻布业献身。
二、办报的原则和报刊的作用
办报的原则一:衡量报刊“良否”的四条标 准

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早在维新交法运动时期就已趋于 成熟,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都在他们撰写的奏折、著作、文章和信件中 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
较之林则徐、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所谓“思想新而正”

照他的看法,报馆之著述,贵在以语言文字开将来 之世界,若所讲都是些尽人皆知的东西,则与其阅报, 不如坐禅;若只是拾取前人的牙慧,则与其阅报,不如 看戏。 所以思想不可不新,但在现今万芽齐茁的世界上, 各种新思想混列,因此又必须“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 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 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
谭嗣同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 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他说: “报纸,即民史也。被夫二十四家之撰 述„„要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不有报纸以彰民史, 其将长此汶汶暗暗以穷天,而终古为暗哑之民乎!”他又 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 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 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 何复忧乎?国有口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6:清末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6:清末新闻事业

上海《时报》自4月份起连续报道江令被害案,揭露王安之 行凶杀人的凶残面目。 五月中旬,该报登出江召棠笔迹照片一张。上面写着 ‚竟是逼我自刎,我怕痛,不致死。他有三人,两拉手腕, 一在颈上割有两下‛,又小字云:‚痛二次,方知加割两次, 欲我死无对证。‛
用不容争辩的事实戳穿了所谓江系自杀的谎言,使王安之杀 害南昌县令江召棠的真相昭然若揭。
《中华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上层
有影响力的报道:
南昌教案真相的揭露
“南昌教案”:即1906年2月25日南昌群众毁教堂、杀教士事件。 1.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强求南昌知 县江召棠扩大传教特权。江坚拒不允,遂被刺死。

2.全城顿时鼎沸,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25日, 各县民众数万人集会,连毁法、英教堂、学堂4处,打死王安 之等传教士9人。

3、新昌(今宜丰)县棠浦镇发生教民罗检强奸一位老师女 儿的案件。老师向县衙投诉,法国传教士王安之挟迫县令以 ‚诬告罪‛将老师下狱。

4、乡民怒不可遏,与罗检论理,罗仗教会欺民,乡民忍无 5、县衙惊恐万分,即去棠浦抓人。棠浦百姓举起‚官逼民
忍将罗殴打致死。

反‛旗臶与官兵对臷。

6. 江召棠得悉后,禀请上司和平解决,经过上司同意,江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务的发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多大部分政治上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
《京话日报》 《东方杂志》 《中外日报》


汪汉溪(1874—1924年)
字龙标,浙江温州人,著名报人,经营家。 汪汉溪为《新闻报》总经理兼董事。 汪汉溪事必躬亲。他提出‚经济自主‛、‚无偏无党‛的 办报宗旨,集中主力开辟经济新闻。 他坚持不卷入政治旋涡,不在报业以外经营他业的原则,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办报上,形成《新闻报》的一大特色, 使之成为在商界人士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中国第一家经 济独立的报纸。 因为重视经济新闻,满足了本地读者对于商界动态、商业 行情的资讯需要。 不仅上海的工商界,大至工厂、公司、洋行,小至澡堂、 理发店,都订阅一份《新闻报》。即使江南各县镇较大的 商号,凡需向沪批发商品,要随时了解上海行情的,也要 订阅《新闻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活动内容提要: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兴中会阶段。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二)同盟会阶段。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联合会。

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来说实为一项业务革新。

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还发表文艺作品。

它的“杂俎”专栏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

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民报是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进步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地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地采风.常用作新闻事业地象征或者报纸地商标.b5E2RGbCAP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地传播媒介.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地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板地,故又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p1EanqFDPw3、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地有关唐代官报地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地官报,多为政事信息地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地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地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地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DXDiTa9E3d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地两份唐代地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地两张“进奏院状”地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地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地进奏官发回沙洲地.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地年份最早地两份原始状态地报纸.RTCrpUDGiT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地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地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地报纸.5PCzVD7HxA6、定本制度:“定本”指地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地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地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地“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jLBHrnAILg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地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地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xHAQX74J0X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地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地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地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地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LDAYtRyKfE9、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地提塘报房分离出来地,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地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地“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Zzz6ZB2Ltk10、《急选报》:是保存至今地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距今422年,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地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地产物,它地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地雕版印刷报纸.dvzfvkwMI111、《万历邸钞》:是将明代万历一朝地“邸报”按时间地先后顺序摘录而成地.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邸报”地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地面貌.rqyn14ZNXI12、《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代发生在北京地一次特大灾异事件地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很可能出自民间报房.EmxvxOtOco13、揭帖:形制近似于近代地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也有印刷地.是明末农民起义地重要宣传工具.14、旗报:源于古代地露布.它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地军民等人阅览.上面除了一般地鼓励口号外,还有起义军地捷报、文告.SixE2yXPq515、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地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庞杂,既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励,目地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6ewMyirQFL16、报房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地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地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地主要信息来源.kavU42VRUs17、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信息为主地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主要地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地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y6v3ALoS89第二章:近代报刊地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地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M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M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M怜地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地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M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M2ub6vSTnP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地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地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地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0YujCfmUCw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地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eUts8ZQVRd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地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地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sQsAEJkW5T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地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GMsIasNXkA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TIrRGchYzg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地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地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7EqZcWLZNX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地经济类报纸和最早地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地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地中文版.该报早期地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lzq7IGf02E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地《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地革命斗争事业.zvpgeqJ1hk11、《六合丛谈》:上海地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该报是一份综合地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NrpoJac3v1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地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地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地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1nowfTG4KI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地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地报道.fjnFLDa5Zo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地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tfnNhnE6e5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地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HbmVN777sL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地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地机关刊物.该报在北京地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地最后一个禁区.V7l4jRB8Hs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地产生1、《彙报》:即《汇报》、《益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地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地《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83lcPA59W9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地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地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地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mZkklkzaaP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地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地报纸之一.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地报纸.AVktR43bpw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地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地维新思想家.1869参与《六合丛谈》地编撰.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地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地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地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地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地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地基石.ORjBnOwcEd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地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地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地主要阵地.2MiJTy0dTT6、《中外纪闻》:同上.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地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gIiSpiue7A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地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地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地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地影响.他地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地《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地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地纲领性文献.uEh0U1Yfmh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地出版时间最长地维新派报刊.该报与上海《时务报》地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地唯一报刊.IAg9qLsgBX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初名《湘学新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地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WwghWvVhPE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地一系列主张.asfpsfpi4k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地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地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地,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地富强.ooeyYZTjj1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地政论家.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BkeGuInkxI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1895在天津外人办地《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PgdO0sRlMo15、《官书局报》:16、时务文体: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地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地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地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地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地《万国公报》首予转载.王韬地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地形成,起了推动作用.3cdXwckm15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地第一个宣传机关.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h8c52WOngM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地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地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地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v4bdyGious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地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地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地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地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地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地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地中文日报.J0bm4qMpJ94、《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地新闻、言论和资料.XVauA9grYP5、《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地日报,成为其在国内地重要喉舌.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地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bR9C6TJscw6、《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地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地北京话出版,目地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pN9LBDdtrd7、《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地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地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地重要场所.DJ8T7nHuGT8、《开智录》: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QF81D7bvUA9、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地普遍尊敬.4B7a9QFw9h10、《苏报》案<03新名):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地《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地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地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地影响,推动革命发展ix6iFA8xoX11、章太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地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地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地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wt6qbkCyDE1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地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地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地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地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地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地中心.Kp5zH46zRk13、《中兴日报》<98名):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地发展.Yl4HdOAA6114、《中国女报》: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地通俗月刊.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ch4PJx4BlI15、《神州日报》<95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地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地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地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地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地侵略.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地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地言论机关.qd3YfhxCzo16、“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地是于右任创办地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地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地抵制日货地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地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地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地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地到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地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E836L11DO517、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S42ehLvE3M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地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501nNvZFis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地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地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地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jW1viftGw9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地《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地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地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地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xS0DOYWHLP21、《报纸条例》<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地一切文字;每天地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LOZMkIqI0w。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命名: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梁启超看来,中 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不在列强的侵略,也 不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在于国民素质低 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 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利思想、缺乏进取、 冒险、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 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 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 望。所以,从创刊号起,该报就连载梁启 超的《新民说》,直到1906年刊完。
1.《中国日报》(1900-1913)
1900年1月,创办于香港,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 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 纸。名称取意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孙 中山的占有陈少白主持报政。 宣传内容:反清革命;天赋人权、自由、人权、 民主;与保皇派展开论战。 辛亥革命后,该报前往广州出版,卢信担任社 长和主编,1913年被袁世凯政府查封。共出版了 13年8个月。
3.马来西亚出版的华文报纸:影响较大的有 《槟城新报》
1895年8月创办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896年7月, 改为日报,是马来半岛最重要的中文报纸。
19世纪70年代后,华文报纸在世界很多国 家出版,如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朝鲜、 德国、加拿大等。这些报纸的影响都不大。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 传 (一)背景与概况
2.“新政”的积极意义 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 群体迅速形成,中国民族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 的时期,使清末10年出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国内报业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新创办报刊113种、 1907年110种、1908年118种、1909年116种、 1910年136种、1911年209种。 从办报地点看,覆盖了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几 乎遍布全国。 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东方杂志》和上 海的新老商业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1901慈禧的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清末十年成为中 国报刊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发展,形成 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报刊出版地点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 阳、桂林、昆明、济南、广州、兰州、伊犁、西藏等60多个 城市和地区,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报纸中绝大部分是政治上 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 《东方杂志》和上海的一些比较出色的商业报纸。
同盟会阶段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 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民报》一出,就在海外留学生以及华侨社会中风行。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章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 分缓慢。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1、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创刊; 2、《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 3、第三份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1856 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由于华文报刊生存空间狭小,基础薄弱,自1858年《沙架免 度新录》停刊后,海外华文报刊进入了一个长达16版 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新闻传播史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一、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亲自筹划。

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与保皇派报纸进行论战。

《中国日报》的特色:采用短行排印的“日本版式”,打破了中国报纸直排长行的老版式。

中国日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出版《中国旬报》,设有“杂俎”专栏。

《中国旬报》停刊后,“杂俎”专栏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

二、郑贯公及其创办的主要报刊: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

早年赴日留学,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开智录》。

一度受梁启超之聘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

《世界公益报》:创刊于1903年12月29日,郑贯公主编,日出两大张五万字,号召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天下,光复中国。

出到辛亥革命以后。

《广东日报》:创刊于1904年8月31日,郑贯公主编,自称以“发挥民族主义,提倡革命精神”为宗旨,主张以暴力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1906年4月停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2.南洋: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马来亚《槟城新报》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

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

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

不为灌夫骂坐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说》《新民说》为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民丛报》的重头文章。

创刊号首载《新民说》前三节,年内陆续刊登十五节,至1906年1月连载完毕,共二十节。

第一节《叙论》,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第三节《释新民之义》。

其中,第二节尤为重要。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1900—1911)整体情况三个阶段1900—1904 第一阶段政党报刊1905-1907 第二阶段同盟会机关报1908-1911 第三阶段从国外转到国内1、《中国日报》的创办1.《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2、《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报刊的大发展(1)《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3、陈天华和他的小册子小册子及其风行是革命准备时期、舆论准备时期的一个突出的报刊现象,革命党人利用小册子大造舆论,推波助澜。

4、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思考题:简述“苏报案” 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1896年6月在上海创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胡璋主持的阶段,为商业性报纸;第二阶段是陈范阶段,为保皇派立场;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由宣传改良、保皇转变为支持革命,1902年4月,逐渐成了蔡元培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开始转向革命立场。

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担任主笔,言辞更为激烈。

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重要的宣传阵地。

“苏报案”的意义苏报案在历史上的意义很大的。

其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毕竟予清政府以极其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身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全消失了。

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虽以雷霆万钧之力,欲提办章、邹诸人,卒以事出租界,外人为维护其既得之行政权的缘故,卒未使它达到野心的目的;以后的上海言论界、出版界多少集中于公共租界,这件事情有莫大的关系。

——胡道静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思考题:《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一份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小型日报。

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

2.《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1948年12月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创办人是夏瑞芳。

3.汪康年(职业报人)与《中外日报》4.《申报》与史量才5.《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报纸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1、《大公报》:中国近、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大公报社长王国华:记录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写在《大公报》创刊百年之际简述《大公报》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

2、《时报》与《申报》的竞争: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时报》1932.8.24关于地震的消息3、白话报:《中国白话报》(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由林白水在上海创办)、《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4. 《中国女报》与秋瑾课外拓展: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看女性意识的觉醒5. 于右任与《神州日报》、“竖三民”6.《大江报》事件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时报》对我国报业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贡献: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时评很受读者的欢迎;2、《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3、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对新闻标题和评论主眼加以突出;4、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革命派报刊的影响冯玉祥《我的生活》:自从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滦州秋操中途停止,留在新民府的我们一般倾向革命的同志们,人人兴奋得坐立不安。

……这时我家里弄来一架油印机,从早到晚印刷传单,每天将《大汉报》等刊物上所刊载的民军胜利的消息,各省响应的文电,还有许多鼓吹革命的小文章,都摘录出来,用油印印好,每次三四百份,到晚上派人偷偷地到各营去散发,或是由邮局寄到本地各机关去,常常忙得通夜不睡。

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1.新式官报的发展以1901年实行新政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896-1901 《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1902-1911 《北洋官报》、《政治官报》《政治官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创办官报的目的是旨在通过政府办报,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

2.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形成有限度地开设“报禁”、“言禁”,予以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1、1906到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和法令,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钦定宪法大纲》、《著作权章程》等。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1908年8月27日颁发,其中有关新闻的条款主要是从国民权利的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所作的规定。

《著作权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0年颁布,共55条,对于著作权的概念、作品范围、作者的权利、取得著作权的程序、著作权的期限和著作权的限制等问题,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六、第二次办报高潮●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1872年,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4年,广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1908年比利时远东通讯社,王幕陶创办。

1911年广州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办。

●国人办报的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①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②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③办报地区有所扩大;④读者面大为扩大。

结论第二次办报高潮是改良、革命双重奏的产物,实质是政党的斗争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政党报刊的发展主流,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报刊形成了两大传统:政治家办报传统和报刊政论传统。

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1、康有为的新闻思想: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要求“设报达聪”。

2、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包括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四个方面的认识:①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