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学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
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南洋:
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
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
马来亚《槟城新报》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
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
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
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
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
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坐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说》
《新民说》为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民丛报》的重头文章。
创刊号首载《新民说》前三节,年内陆续刊登十五节,至1906年1月连载完毕,共二十节。
第一节《叙论》,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第三节《释新民之义》。
其中,第二节尤为重要。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1900—1911)
整体情况
三个阶段
1900—1904 第一阶段政党报刊
1905-1907 第二阶段同盟会机关报
1908-1911 第三阶段从国外转到国内
1、《中国日报》的创办
1.《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
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2、《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报刊的大发展
(1)《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3、陈天华和他的小册子
小册子及其风行是革命准备时期、舆论准备时期的一个突出的报刊现象,革命党人利用小册子大造舆论,推波助澜。
4、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
思考题:简述“苏报案” 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1896年6月在上海创刊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胡璋主持的阶段,为商业性报纸;
第二阶段是陈范阶段,为保皇派立场;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由宣传改良、保皇转变为支持革命,1902年4月,
逐渐成了蔡元培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开始转向革命立场。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担任主笔,言辞更为激烈。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重要的宣传阵地。
“苏报案”的意义
苏报案在历史上的意义很大的。其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毕竟予清政府以极其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身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全消失了。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虽以雷霆万钧之力,欲提办章、邹诸人,卒以事出租界,外人为维护其既得之行政权的缘故,卒未使它达到野心的目的;以后的上海言论界、出版界多少集中于公共租界,这件事情有莫大的关系。——胡道静
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思考题:《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1.《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一份以城市居民为主
要对象的小型日报。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
2.《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1948年12月停刊,是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创办人是夏瑞芳。
3.汪康年(职业报人)与《中外日报》
4.《申报》与史量才
5.《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
报纸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1、《大公报》:中国近、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
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