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合集下载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山洪灾害是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洪水在山区积聚形成的灾害。

山洪灾害引发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山区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山洪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项目拟制定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提高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三、项目内容1. 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山洪形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疏散人群,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在山区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建设拦洪堤、排洪渠等,以增加山洪流量的排放能力,减少洪水对人们生活区域的侵袭。

3. 推进生态治理和防洪林网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复绿等生态治理措施,恢复山区植被,增加植被的保水保土能力,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建设防洪林网,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洪屏障,减轻山洪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4. 加强山区居民的山洪灾害防护意识通过开展山洪灾害防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山区居民的山洪灾害防护意识,教育他们掌握应急避险技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第一年: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进行试运行。

同时,开展山洪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

2. 第二年:开始山洪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同时推进生态治理和防洪林网建设。

3. 第三年:完成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和生态治理工作,并开展山区居民的防洪意识宣传教育活动。

五、项目经费本项目的总经费预计为X万元,其中包括设备采购、工程建设、人员培训等各项支出。

经费来源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

六、项目效益评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能够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提高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同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摘要)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摘要)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摘要)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7(000)014
【摘要】@@ 一、基本情况rn《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大山丘区,共有274个地级行政区、1836个县级行政区.我国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即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为463万km2,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8%.防治区内共有人口约5.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2%.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中,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直接威胁的区域(即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为48万km2,人口7408万人.
【总页数】3页(P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7
【相关文献】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数据库的设计 [J], 张力;朱思蓉
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与实践 [J], 尚全民;王小平;黄先龙
3.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J],
4.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张瑞军;陈定方;石林;周世平
5.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前言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

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洪灾害每年都造成数以百计的人员伤亡,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

据1950~1990年资料分析,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7.4%;1997年全国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当年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9%;1998年长江大洪水受灾严重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死亡人员,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山丘区建成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不断增多。

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防治的宣传和系统研究,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散布于山丘区的中小城镇和居民点,多位于平川谷地,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有的甚至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严重的山洪灾害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2年9月,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并指示研究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方案。

遵照温总理的批示精神,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下简称五部局)联合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编写组。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防汛抗旱
【发文字号】国函[2006]116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6.10.27
【实施日期】2006.10.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6〕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气象局:
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建设部和环保总局《关于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请示》(水汛〔2006〕31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你们认真组织实施。

力争到201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

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
体系,在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分解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分解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三年四月目录1 总则 (1)1.1 导言 (1)1.2 山洪灾害定义 (2)1.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3)1.4 规划思路 (4)1.5 基本规定 (6)1.6 工作组织形式 (7)1.7 进度安排 (7)1.8 规划要求 (8)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及整理 (10)2.1 基本要求 (10)2.2 水文、气象 (10)2.3 地形、地质 (13)2.4 水土流失 (14)2.5 经济社会 (15)2.6 灾害损失 (16)2.7 环境影响 (18)2.8 防灾措施 (19)2.9 其它 (20)3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21)3.1 基本要求 (21)3.2 降雨区划 (21)3.3 地形地质区划 (22)3.4 经济社会区划 (25)3.5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26)3.6 山洪灾害风险图 (27)4 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 (30)4.1 基本要求 (30)4.2 监测系统规划 (30)4.3 通信系统规划 (38)4.4 预警系统规划 (41)5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47)5.1 基本要求 (47)5.2 防灾预案 (47)5.3 救灾措施 (49)6 政策法规建设 (51)6.1 基本要求 (51)6.2 政策法规建设 (52)7 山洪沟和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5)7.1 基本要求 (55)7.2 山洪沟治理规划 (55)7.3 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6)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58)8.1 基本要求 (58)8.2 治理规划 (58)9 滑坡治理规划 (60)9.1 基本要求 (60)9.2 治理规划 (60)10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 (64)10.2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 (64)11 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66)11.1 基本要求 (66)11.2 典型区域山洪防治规划 (66)11.3 典型区域泥石流防治规划 (69)11.4 典型区域滑坡防治规划 (72)11.5 典型区域城乡居民点防灾规划 (75)12 环境影响分析 (81)12.1 基本要求 (81)12.2 环境影响分析程序 (82)12.3 生态与环境现状 (83)12.4 规划方案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83)12.5 环境影响分析 (83)12.6 环境效益分析 (84)12.7 公众参与 (84)12.8 总体评价及建议 (84)13 投资估算 (86)13.1 基本要求 (86)13.2 投资估算 (86)14 实施意见 (87)14.1 基本要求 (87)14.2 实施意见 (87)14.3 保障措施 (88)15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89)15.1 基本要求 (89)15.3 评价内容 (90)附录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编写参考目录附录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料要求附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本资料及规划成果表1 总则1.1 导言(1)我国山丘区因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山丘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前言我国山地丘陵分布广,季风气候明显,易引发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

2010 年汛期,全国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局地强降雨,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局部暴发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出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是防灾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抢险救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0 年 7 月和 9 月,国务院第 120 次和 126 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 号),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按照国发〔2010〕31 号文的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 2010 年 12 月底完成《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写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重点对规划目标内容、治理区域、治理重点、治理措施等进行了多次协调和衔接,并开展了必要的实地调研,力求做到统筹考虑、协同配套、有机结合,达到综合防治效力。

《规划》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并与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2011 年元月 21 日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

根据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1 年 5 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国务院批准了《规划》。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及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及主要对策措施

摘 要 : 国山洪 灾害 防治规 划 坚持 的原 则是 以人 为本 , 面、 我 全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展 观 。山洪 灾 害防治要 从 落 实规
划入 手 , 出以 防为主 、 非工程 措施 为主 , 治结合 。 突 以 防 关 键 词 : 洪 灾 害 ;规 划 ; 原 则 ; 对 策 山
P icpe f u ti o d p e e t n pa nn n e a u e/ hn u n n Hu n inog r ilso nan f o rv ni ln iga dk yme s rs S a gQ a mi, agX aln n mo l o /
原 则 。 山洪 灾 害 防 治工 作 , 实行 统 要

②坚持“ 以防为主 。 防治结合” 和
“ 以非 工程 措施 为主 ,非工 程 措施 与 工程 措施 相结 合 ” 的原 则 。规 划要 求 着重 开展 责 任 制 组 织 体 系 、监 测 预 警、 预案 等 山洪 灾 害 防御 非 工 程措 施 建 设 , 时 预 警 , 前 组 织 危 险 地 区 及 提 群 众转 移 ; 过 宣传 、 训 , 通 培 提高 群 众 防 灾避 灾 意识 和 自防 自救 能力 ; 点 重 保 护 对 象 可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采 用 必 要
规 划 , 级 分部 门实 施 , 保 重点 , 分 确
兼顾 一般 。 取综合 防治 措施 , 采 按轻重
缓急要 求 , 逐步 完善 防灾减 灾体 系 。 逐 步实现 近期 和远期规 划 防治 目标 。
《 国山洪 灾 害 防治 规 划 》遵 循 全
了以下 原则 :
⑤坚持因地制宜 、 经济实用的原
洪 灾害 区的特 点 ,统筹 考 虑 国民经济

山洪灾害工程措施防治方案

山洪灾害工程措施防治方案

山洪灾害工程措施防治方案一、山洪灾害的特点山洪灾害主要来源于山地地形复杂,河道陡峭以及大雨或融雪等因素,具有以下特点:1. 突发性:山洪灾害难以预测,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严重的洪水灾害。

2. 破坏性:山洪灾害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能够冲毁房屋、损坏道路桥梁、破坏农田和水利设施等。

3. 不可预测性:山洪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雨、融雪等气候因素,难以准确预测,预警工作难度较大。

二、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防治方案为了有效防治山洪灾害,需要综合考虑地形特点、气候因素、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系统的工程措施防治方案。

主要包括:治理山洪泥石流、规划建设防洪工程、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等。

1. 治理山洪泥石流(1)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增加山区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山洪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2)河道整治:加强对山区河道的清淤疏浚,增加河道的排水能力,减少山洪灾害的可能性。

(3)堰塞湖治理:建设堰塞湖防治工程,对堰塞湖进行疏浚,确保堰塞湖处于安全状态。

(4)工程护坡:采用工程手段对山坡进行护坡,防止坡面塌方,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危险。

2. 规划建设防洪工程(1)筑堤加固:对山区河流进行堤防加固,提高其防洪标准,减少洪水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2)建设泄洪渠道:山区河流氾滥时,需要有合适的泄洪渠道进行引导,防止洪水泛滥。

(3)建设拦污栅和沉砂池:在山区发展主要河流上,需设置拦污栅和沉砂池,防止泥沙被冲入河道,降低河水的泥沙含量。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包括滑坡、崩塌、塌方等,保证山区地质灾害的安全。

3.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1)生态用地规划:合理规划山区生态用地,将高风险区域作为生态用地,避免开发和建设。

(2)推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加强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优化排水系统,降低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开展山地防护林建设:加强山地防护林的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4)开展抗旱、保水、减灾生态工程:推动山区生态工程发展,增强山区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3、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 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三、四级区划,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 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 水动力学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沿河村落、集 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并绘制相应图件,确定 预警指标和阈值。提出下一步需工程治理的山区河道名录和主要治 理措施。
2、山洪灾害调查
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现场调查,核 对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基本信息,收集处理水文资料,调查防治 区内山区河道基本情况,调查各自然村落、城镇和企事业单位的基 本情况和位置分布,调查受山洪威胁的区域、灾害类型和历史灾害
4
情况及防治现状等,并将受山洪威胁的区域范围调查结果标绘在工 作底图上。
3、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制定洪水风险图编制和管理的规 章规范,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的通用软件;编制全国重点防洪保护 区、国家蓄滞洪区、洪泛区、重点和重要防洪城市、部分中小河流 等的洪水风险图;建设国家、流域和省级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系 统;建设国家洪水风险图管理中心。
4、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试点。在开展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 从规划确定的 19800 条山洪沟中,先期选择危害严重、且难以实施 搬迁避让的山区河道进行防洪治理试点。对河道两岸有集中居民点、 重要基础设施等的重点河段,因地制宜采取护岸、堤防等防护措施, 提高防洪能力,有效保护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三、非工程措施建设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在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 对重点防治区内受威胁的居民区人口、房屋位置和数量进行现场详 查;对沿河村落进行河道控制断面测量,对沿河重要集镇和城镇山洪 威胁范围进行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以取得更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满 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和危险区划定要求。为沿河村落、集镇 和城镇的防洪现状的评价分析、危险区的划分和预警指标的分析确 定等提供依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本资料及规划成果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本资料及规划成果表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附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本资料及规划成果表附表2-2-3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站和雨量站观测情况统计表2. 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

2. 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

附表2-2-6 山洪灾害暴雨、洪水调查记录表容及灾情的描述等,同一调查点至少访问3人以上;调查人至少2人。

2. 表中各项内容应尽量调查,确实无法调查的项目可空缺。

泥石流山洪灾害,还应尽量调查10分钟雨强和30分钟雨强。

23. 当收集的过去调查资料不能满足规划需要时,还应进行补充调查。

3附表2-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泥石流档案表附表2-4-1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现状调查表面积单位:km2附表2-4-2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单位:ha2-4-3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现状调查表72-5-1 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2. “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合计”项为本次规划范围内社经指标之和;“全省合计”项为全省的社经指标之和。

续附表2-5-1 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2000年)82. “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合计”项为本次规划范围内社经指标之和;“全省合计”项为全省的社经指标之和。

附表2-5-2 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威胁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2000年)2. 山洪灾害威胁区是指溪河洪水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或受山洪引起的泥石流、滑坡灾害威胁的区域。

3. “全省合计”项为全省的社经指标之和。

9续附表2-5-2 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威胁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2000年)2. 山洪灾害威胁区是指溪河洪水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或受山洪引起的泥石流、滑坡灾害威胁的区域。

3. “全省合计”项为全省的社经指标之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五年七月前言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2010年11月,水利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局启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9.38亿元,经过三年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国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在近年汛期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减少了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2013年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2013-2015年实施方案》),在前期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基础上,明确了2013-2015年山洪灾害防治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主要建设任务。

受2013-2015年实际安排投资限制,《2013-2015年实施方案》中部分任务没有安排开展建设,尤其是约80%(1300多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尚未安排。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山丘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更加集中,流动性更强,又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6-2020年需要中央、地方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完成《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新要求,在重点防治区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1、非工程措施建设。

继续完善各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继续开展平台延伸到乡镇及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系统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数据运行维护效率,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逐步开展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社会服务;根据标准升级、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及前期设施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对部分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标升级),提高可靠性和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学校、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复核和检验调查评价成果,率定分析预警指标,提高精准度,集成、挖掘分析与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开展山洪灾害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配置必要的救援设备,逐步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县示范建设。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防治区划补充细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防治区划补充细则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补充细则(试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四年六月目录1降雨区划补充意见 (1)1.1降雨区划标准和方法 (1)1.1.1根据年降水量大小确定一级分区 (2)1.1.2以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确定二级分区 (2)1.1.3根据临界雨量系数大小确定三级分区 (3)1.2特征雨量的计算及降雨区划图的绘制 (3)2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4)2.1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4)2.2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步骤 (4)3实例: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 (5)3.1陕西省降雨区划过程 (5)3.2陕西省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划分 (7)3.3陕西省经济社会区划 (10)3.4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 (10)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的基础上,己先后下发“临界降雨确定技术细则”、“降雨区划技术细则”、“地质地形区划技术细则”和“社会经济区划技术细则”,以指导各省(区、市)进行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

根据目前对部分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的了解情况,有一些省(区、市)因资料原因,按照《技术大纲》及所发“降雨区划技术细则”在进行降雨区划工作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困难。

经研究,提出本山洪灾害防治区划补充细则,各省(区、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本补充细则提出的方法,完成本省(区、市)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

本补充细则提出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充分查明己发生的山洪灾害基础上,根据小流域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参照降雨、地形、地质特点和分布,结合社会经济特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和严重程度,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1降雨区划补充意见根据目前部分省(区、市)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过程中反馈的意见,原试行的“降雨区划技术细则”,以临界雨量与不同频率的时段设计雨量比较,以确定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区的区划划分方法,由于部分省(区、市)现阶段资料条件下所推求的各时段临界雨量值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很难完全根据“降雨区划技术细则”规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降雨区划。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山洪灾害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降雨集中在短时间内,导致水量超过地表径流能力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减少山洪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来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

二、项目目标1. 减少山洪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2. 保护环境,减少山洪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项目实施方案1. 制定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山洪灾害特点,制定相应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规划包括对易发洪区的划定、洪水预警系统的建设、防洪堤坝的修建等。

2.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手段,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地表水的保持能力和渗透能力,减少洪水的形成和威力。

3.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修建防洪堤坝、挖掘河道等措施,增加水体的容纳能力,减少洪水泛滥。

4. 完善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洪水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等指标,及时预警,提高人们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

5.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山洪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山洪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培养应对灾害的能力。

6. 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山洪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的配备等,提高抗灾救援能力。

7.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山洪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共同应对山洪灾害。

四、项目推进计划1.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2.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拨款、国际组织援助、社会捐款等方式筹措项目所需资金。

3. 招募专业人才组建项目实施团队,招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开展实施工作按照项目实施计划,依次进行各项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是指由于山地地形、降雨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山区发生的迅猛洪水灾害。

山洪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制定合理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非常关键。

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情况、水文条件等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应急响应预案。

通过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山洪灾害的迹象,提前进行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安装监测站点、搭建监测网络等手段,进行对山洪灾害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山洪灾害的迹象,提前做好准备。

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确保信息的及时到达,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提高公众对山洪灾害的认知与自救自护能力。

再者,加强山洪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

在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应加强防洪堤坝、排洪渠道、山洪沟和拦砂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山洪灾害的承载能力,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

最后,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的技术研究和人员培训。

针对山洪灾害的特点,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山洪灾害的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的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救自护能力和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

总之,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山洪灾害一旦发生,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面对这种自然灾害,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机制和加强相关设施建设,以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

在规划的制定中,需要高度重视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情况和水文条件。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洪水流速快,对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规划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工作推进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预警机制的建设中,需要依托现代化的气象和水文监测设备,建立起精确、高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1总则为了及时掌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使地处灾害危险区的居民可以及时得到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开展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工作。

1.11.21.3性等。

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需要考虑监测的泥石流、滑坡划分为以下三类:①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受威胁人口在100人以上,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变形迹象明显)和较差的滑坡。

②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100人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之间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

③一般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常发性或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

对潜在威胁性不同的上述三类泥石流、滑坡,应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2(3统、大气探测系统、水情信息测报系统、多普勒雷达站网和气象卫星观测信息等,为有效地防治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系统应根据当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防治需要,逐步发展并优化。

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优化调整。

(4)群测群防为主、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我国需要进行监测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很多。

就一个区域而言,建设一个或几个监测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立若干个或一批群测群防点,带动面上群测群防工作的全面开展。

这些群测群防点可由监测站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落实专人监测和管理。

通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减少站点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5等),(6测。

2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的“4.2监测系统规划”要求进行规划。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2004年10月10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四年九月目录1 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11.1 现有水文站网布设特点 21.2 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32 山洪灾害防治区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62.1气象站网基本情况 62.2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81 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原则山洪灾害是由于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危害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降雨是激发山洪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台风、热带云团、锋面、低涡、切变线以及低空暖湿急流等,多为中小尺度系统;山地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很大,有时候一次暴雨过程在山丘区造成的降水量可以是平原地区的十几倍,甚至更大些,而在背风坡降水量明显减少。

因此,山地迎风坡不仅暴雨频繁增加,而且往往是暴雨中心的所在地点。

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特大暴雨多出现在十万大山东南坡,广东省特大暴雨则分布在南岭南麓,华北地区特大暴雨多出现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坡,西南地区特大暴雨多出现在大雪山和苗岭东侧以及米仓山和大巴山南麓,海南岛特大暴雨多分布在五指山迎风坡一侧。

我国著名的五大暴雨中心都是出现在迎风坡,如河南“75.8”特大暴雨带位于伏牛山麓的迎风坡。

在许多高山地区,暴雨中心一般并不位于高山的山脊或近山脊处,而是在半山坡,这是由于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与大气中水气随高度迅速减少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山体高度在凝结高度以上,雨量在山坡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其原因除降雨强度随高度变化外,还与中小尺度暴雨中心的移动路径有关,它往往又是造成面积为200km2以下单沟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水文站网(包括水文站和水位站)布设的范围主要是有山溪洪水灾害的山洪沟。

1.1 现有水文站网布设特点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现有水文站网布设情况的调查,可归纳为下面几个特点:(1)东密西疏:东部地区水文事业起步较早,人口密度较大,水系发达,且通过多年的站网建设和优化工作,日臻完善,基本满足《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92)的要求。

山体防洪专项方案

山体防洪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山区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山体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山体防洪形势日益严峻。

为有效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山体防洪专项方案。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山体防洪能力,降低山洪灾害风险;2. 加强山体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山体生态功能;3.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三、组织领导成立山体防洪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山体防洪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四、工作措施1. 加强山体生态保护(1)开展山体植被恢复工程,提高山体覆盖率;(2)严格控制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减少对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2. 完善山体防洪设施(1)加强山洪沟道整治,确保沟道畅通;(2)建设山洪蓄滞洪区,有效缓解山洪灾害;(3)完善山洪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率。

3.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2)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效率;(3)储备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山洪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2)定期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引导群众做好防范措施;(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山体防洪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 人才保障:加强山体防洪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3. 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山体防洪相关政策措施,为山体防洪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六、实施步骤1. 立项阶段:编制山体防洪专项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和保障措施;2. 实施阶段:按照方案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山体防洪工作;3. 监督检查阶段:对山体防洪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通过实施本山体防洪专项方案,我们将有效降低山洪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1总则为了及时掌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使地处灾害危险区的居民可以及时得到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开展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工作。

1.1
1.2
1.3
性等。

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需要考虑监测的泥石流、滑坡划分为以下三类:
①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受威胁人口在100人以上,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变形迹象明显)和较差的滑坡。

②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100人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之间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

③一般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常发性或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

对潜在威胁性不同的上述三类泥石流、滑坡,应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
(2
(3
统、大气探测系统、水情信息测报系统、多普勒雷达站网和气象卫星观测信息等,为有效地防治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系统应根据当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防治需要,逐步发展并优化。

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优化调整。

(4)群测群防为主、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需要进行监测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很多。

就一个区域而言,建设一个或几个监测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立若干个或一批群测群防点,带动面上群测群防工作的全面开展。

这些群测群防点可由监测站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落实专人监测和管理。

通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减少站点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5
等),(6
测。

2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的“4.2监测系统规划”要求进行规划。

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是建立在现有监测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泥石流、滑坡的监测项目可分为气象水文观测、形变场监测、渗流场监测、化学场监测、
波动力场监测等。

但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制约,对于大量的泥石流、滑坡的一般采取群测群防的方式,对于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一般只要求进行雨量观测和形变场的监测,因为降雨是泥石流、滑坡的激发因素,泥石流、滑坡的形变是其安全性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表现。

常规的泥石流、滑坡的形变监测技术有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边角交会、水准测量等)、。

2.1
自从
SAR
无关;③雷达波束能穿透云层。

泥石流、滑坡发生时常伴有恶劣的天气条件,光学遥感是无能为力的,而SAR却不受任何影响可以照常工作。

鉴于此,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可采用遥感监测方法,对于危害大的,必要时可利用InSAR 技术。

2.2监测现场的分级监测方案泥石流、滑坡的现场监测不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需要
按泥石流、滑坡的潜在威胁性大小等实施分级监测。

对目前需要进行监测的泥石流、滑坡,要根据潜在威胁性大小按“极度危险”、“危险”、“一般危险”进行分级,决定其监测方法。

对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除采取群测群防的各种措施外,还应该根据需要采取一种或多种专业监测方法实施监测。

对危险的泥石流、滑坡,一般采取群测群防的
2.3
3~5年(1
1)
一年一次。

2)临灾监测主要是在降雨强度达到临界雨强时进行的监测,监测周期一般较短,每小时观测一次。

3)成灾监测主要是对泥石流的规模和流速进行监测,一般是在灾害发生期间进行连续观测。

(2)滑坡监测周期设计
为了正确地掌握滑坡体的变形规律,根据滑坡体总的特性以及监测经验,结合四季雨情,监测周期可作如下考虑:
1)对蠕动期的滑坡体,每年雨季每两个月观测一次。

对其变形监测网观测频度为每2~3年观测一次。

2)
3)
4)
3
(1
组和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下设群测群防管理站,泥石流、滑坡多发区的有关乡镇也相应地在乡村成立群测群防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形成政府负责与部门协作相结合的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组织、管理网络,为泥石流、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2)制订群测群防有关规章和管理办法
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县(区)应制定县级群测群防管理办法,并分发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灾害多发区;大力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辖区内泥石流、滑坡多发区进行划定并公告;制定各群测群防点的防灾减灾预案,明确责任人和撤避路线。

使监测预警工作有章可循,保证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
(4
(5
意识。

宣传与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灾情调查及各种会议宣传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知识;制作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标语,在泥石流、滑坡易发的乡镇、交通干线,制作永久性群测群防标语;利用水土保持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世界环境日和科技宣传周等,设立宣传站,送发群测群防宣传资料;编制实用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科普材料,送发给县(区)级有关部门、各乡
镇(街道办事处)领导、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和村社干部学习等。

3.1.2群测群防规划经费概算
群测群防规划工作经费可参考以下的内容进行估算:
(l)野外调查、规划设计费
(2)购置有关监测用具及通讯设备费
(3)
(4)
(5)
(6)
3.1.3
原则,
前言
1.
(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
2.泥石流、滑坡概况
(分布特征、成因、主要灾害点的分布等)
3.规划原则、目标
4.规划方案
(风险区的划分、群策群防监测网设置、监测项目和方法、抢险救灾方案及演习、宣传培训)
5.经费估算
6.保障措施
7.附图表
3.2
(1
(2
(3
水源观测
雨量、土壤水、径流量
自记雨量计、自记土壤仪、
三角堰
土源观测
泥石流的长、宽、厚度和体积,
变形情况等
常规地形测量仪器
泥石流体观测
容重、泥位、地声、断面、流速、
3.2.2
(1
(2
由于泥石流的泥位深度能直观地反映泥石流暴发与否、规模大小和可能危害程度,因而,可以利用泥位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

分接触型泥石流警报传感器监测和超声波泥位监测。

3.3滑坡专业监测方法3.3.1监测对象与项目
(1)监测对象:以变形迹象明显的极度危险滑坡体和滑坡群为重点。

(2)监测项目:滑坡监测主要是进行滑坡动态综合监测。

包括滑坡变形、地下水、地表水、地声、动物异常和其他形变迹象等。

3.3.2主要监测方法
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应采取不同的适宜的监测方法。

在采用常规监测方法监测的同时,可对某些大型、极度危险的滑坡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例如RS中的InSar技术、GPS
(1
量)
,而
它既适用于地表,也适用于变形体深部。

陆地摄影测量法是应用摄影的方法进行监测,它不仅工作量小,监测速度快,而且信
息量广,可以用于进行滑坡体的面上监测。

GPS是一项较新的测量技术,它具有点与点间不要求通视,相对定位精度较高,能全天
候作业、速度快以及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分析全过程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

与常规测量方式相比,它显然更为方便灵活,尤其是在野外条件艰苦的地区,更能发挥其优越性。

国内外都已有成功的监测实例。

(2)地下水监测:滑坡的活动和变形往往改变了坡体内地下水的原有通道,使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如湿地增多或减少、泉眼数增减、泉水量增多或枯干、泉水变浑、水稳增高、泉水水压变高成喷泉等。

一般采用测杆测量水位变化情况,采用刻度大于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