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网络课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雅网络课美学原理
美学历史及20 世纪中国美学概况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 的名言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我的答案:A 得分:20.0 分
2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 年。
A、1850 年
B、1750 年
C、1900 年
D、1050 年
我的答案:B 得分:20.0 分
3
【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我的答案:AB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
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我的答案:D 得分:20.0 分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我的答案:B 得分:20.0 分
【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的答案:BC 得分:20.0 分4 【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
A、冯友兰
B、张岱年
C、王朝闻
D王夫之
我的答案:C 得分:20.0 分
2
【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B、学习美学可增加自身的魅力
C、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D学习美学可实现人生目标
我的答案:AC 得分:20.0 分
3 【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
A、真实性
B、普遍性
C典型性
D规律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0.0 分
2
【单选题】狭义的“美”是()
A、古希腊式的美
B、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美
C、完整美我的答案:A 得分:20.0 分
3 【单选题】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A、吕荧
B、高尔太
C、蔡怡
D李泽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 分
4
【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多数学者支持朱光潜。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美的本质的定义已完成成绩:100.0 分1
【单选题】“慧能”强调的是()
A、心物分离
B、心的主观性
C、心物不二
D物的客观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0.0 分
2
【单选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 提出的。
A、张璪
B、席勒
C、马祖道一
D柳宗元
我的答案:A 得分:20.0 分
3 【多选题】美带有历史性,主要表现在() 两方面。
A、共同性
B、层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我的答案:AD 得分:20.0 分
4
【判断题】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种创
, 这种体验是造和沟通。
我的答案:2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物”就是知觉的世界。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
A、情景
B、意象
D意义
我的答案:B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用() 来说明意象的性质
A、情景分离
B、主客观统一
C、心物不二
D情景交融
我的答案:D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的是刘勰。我的答案:2得分:33.4分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已完成成绩:100.0 分1单选题】在中国美学里“真”就是()
A 、人物
B 、真实
C 、事物
D 、自然
我的答
案:D 得分:20.0 分
2
【单选题】() 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
A 、胡塞尔
B 、尼采
C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