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补亡论》认为温病包括“冬伤于寒至春发者”,也包 括“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还包括“春有 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
《温病条辨》提出温病有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 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如至春分节后,天令温暖,感之 而病者为温病。”
《伤寒温疫条辨》:“风温、暑温、湿温、秋温、冬温…… 天地之常气为病也,于温病何相干涉?”,“温病得天地之杂 气,邪毒入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
2、温病与狭义伤寒区别: (1)同:同属外感病,基本传变规律,由 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致虚 (2)联系:伤寒阳明经腑证相当于温病气 分证,温病滋阴法在伤寒复脉汤基础上发展 而来,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风温与伤寒初起证候区别表
证候
性质 发热 恶风 寒
风 表热 可轻 较轻 温 证 可重
症状
舌苔 脉 其他
温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
温疟、温毒
名著选读:《Biblioteka Baidu寒准绳·伤寒类伤寒辨》
自霜降以后,天令寒冱感之而病者伤寒也; 霜降以后, 当寒而不寒,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 者冬温也;
春时天道和暖,有人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温病也,以 辛温汗之则坏矣;三月以后八月以前,天道或有暴寒, 感之而病者时行寒疫也;
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历 资料显示前医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曾服用 “环丙沙星”及“藿香正气散”无效。2月18日发热增高, 体温达39.5℃,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尿黄, 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改用“大承气汤”等。2月 21日诊时见烦躁不安,咳嗽气促,发热在37.8~38.5 ℃之间, 以下午及夜间增高,右下肺可闻湿啰音。诊见舌绛、苔少、 脉弦细数。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血常规:WBC:15*109/L
温病的概念
定义: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病因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范畴
温与热
吴又可:“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 首尾一体。”
“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
温病的特点
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大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四时温病
温毒类疾病
西医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 禽共患性疫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
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
温病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传染病的范围相对狭窄。
伏气温病:指感受温邪后邪伏在体内,当时并未发 病,过一两个季节后,病邪从里外发而病者。其特 点是病发于里,在发病之初即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也有因为感受时令之邪而引发,其特点是在发病之 初里热证与表证兼见,也属于伏气温病。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概念上:明清以前,伤寒义广而温病义狭, 两者隶属关系;明清时代,温病范围扩大, 两者并列关系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头痛 出汗 口渴 咳痰

无显 无汗 微渴 咳嗽 舌边尖 浮 常有
著区 或少
痰黏 红,苔 数 咽喉
别汗
薄白

伤 表寒 寒证
较甚
无汗 口不 咳嗽 舌质正 浮 常有
渴 痰清 常,苔 紧 身体
薄白
骨节
疼痛
风温与伤寒(狭义)证治区别表
风温
伤寒
病因
风热之邪
风寒之邪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热盛,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具有温病共性外,尚以热象偏 重(热、渴、尿黄、便干、舌红、脉数), 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热与津
湿热类温病-具有温病共性外,尚以症状矛 盾性(发热脉不数、口干不欲饮、大便数日 不下不干结、苔黄腻、胸脘痞闷),即阻气 又可化燥伤阴-湿与气
新感温病:指感受温邪后立即发病者。其特点是发 病之初表现为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也有虽然 发病之初表现为里热证,但其临床特点与时令主气 的致病特点一致,也称为新感温病。
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 病的范围,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是传染病。
还有一些病种并非感染性疾病,也非传染病,但符合温病的 概念,就属于温病的范畴。
有些传染病不符合温病的概念,没有急性发热的过程,就不 是温病
温病的命名
根据季节命名:春温、冬温等 根据时令主气命名:风温、暑温、秋燥、湿
温病的概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
导学
明确温病概念的含义
掌握温病的基本特点。与风寒性质的外感病和内伤 在并分清界限。
明确温病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了解温病包括的病种范围,并从概念上分清温病与 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关于温病概念的医著论述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 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
阴液
肾阳气
传变
表证短暂,传变迅速
寒郁化热后始传变入里
初起证候 呈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 呈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 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苔 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地域性 病理演变大部分有一定规律性
(卫气分以机能失调为主;营血分以实质性损害为主)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刘仕昌医案
张某某,男性,48岁。初诊日期:1996年2月21日。 主诉:发热、咳嗽8天。 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热、恶寒、
夏至以后,时令炎热,有人壮热、烦渴而不恶寒者热 病也,热病与中暑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夏月有 病头痛,谵语,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 腹满者湿温也,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故 治此病,不可发汗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 病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