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编订:JinTai College《中庸之道》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3.23则:和而不同四、延伸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高二语文《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欣赏视频,初步感知。
二导入课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三、字词处理无适也。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音wù,厌恶。
讪:shàn,诽谤。
徼:音jiǎo,窃取,抄袭。
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庸之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www.5y【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安康的根本理论。
以下是WTT整理的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入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入内涵和精神本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荣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久;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那么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珍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管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那么。
节:节制。
3、考虑: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到达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那么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假如大家只是为了外表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即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哲理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么样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9个字中,你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字是哪个字?和请在文中找出有“和”的句子。
二、感知课文1、关于“和”(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穿插字词解释)解释: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现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教师讲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比如,让学生举例。
比如有个学生经常抄作业,其他的同学为了同学情深,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这样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让学生举实例解释。
【教师讲解】“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
14.《中庸之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2、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齐声朗读4.10章)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3、中庸是否容易达到?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教案1:《中庸之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中庸之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争夺一个物品,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合作探讨(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处理。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中庸之道的例题,如:如何在家庭中运用中庸之道、如何在学校中运用中庸之道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庸之道进行解答。
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板书设计(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
7. 作业设计(5分钟)1. 妈妈和爸爸为了一个问题争吵不休,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争端?2. 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游戏,总是想要赢过你,你如何让他明白输赢并不重要?3. 在学校,有同学总是欺负你,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1. 你可以中立,听取妈妈和爸爸的意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驾驭“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才智。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分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踊跃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详细表达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化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缘由。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探讨“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详细说说我们应当如何详细相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沟通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沟通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一样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详细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悟:“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盼望有助於“很好地说明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说明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1、导入钱玄同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应该枪毙。
人到四十岁就应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生:……师:为什么偏偏是四十呢?生:……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
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生点头师:那好。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不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而是去进入饱含了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2、投影一第1 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生:中庸是一种道德。
(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问:你原来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中庸粗浅的理解如骑墙、和稀泥)师: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句话还是没能解释什么是中庸。
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投影二第2 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老师忽然想到另一个成语—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解释。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 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
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两面讨好;因他善能取悦于人,并能博得周围人们的认同。
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
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对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隐瞒不报,而对老师的盘问巧于周旋应付,装作一付尽责尽职的模样,既不开罪同学,又给老师留得好印象。
简直是圆滑之极!师:说得好,你对好好先生可谓知之甚深。
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之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17.13章)?生1:我认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是由于周围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实则无德。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生2:乡原者的“好”,是不讲原则的好,是圆滑的好,有时简直是不讲道德!若以这些人为道德的楷模,确有乱德“之嫌”!……师(总结):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我们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据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1: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
同样道理,一乡的人都厌恶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
所以,不能仅凭此来评判是否为好人、恶人。
生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首先,“乡人皆好(恶)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个恶人,应该是善者恶之,不善者好之。
惟有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
师:说得好。
朱熹曾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
”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
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
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
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
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
”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
学生齐读17.24章,一起来体味有是非原则的君子之所恶。
师: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正如我们在第八课4.3章所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板书:好人、恶人[是非原则]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16章,4.10章:师: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
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请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1:我觉得“不及”胜“过”一筹。
譬如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
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
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
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
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
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生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
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
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
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4.10章,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板书: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无适、无莫四、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2、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
第二课时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
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
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师:各位都举得很好。
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
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
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
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
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
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
师:说得好。
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
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
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
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若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
板书:狂、狷[交往原则]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 12章,13.32章: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
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
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
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