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 《西游记》中的童心

合集下载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宗教观念的问题
宗教思想的偏见
李贽认为,《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存在 偏见,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存在片面性和 歪曲,未能真实反映宗教的本来面目。
VS
缺乏对宗教的深入理解
李贽批评《西游记》的作者对佛教和道教 的教义和哲学思想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 对宗教的描写存在偏差。
道德观念的问题
道德标准的模糊
李贽认为,《西游记》中道德标准的设定 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例如孙悟空在犯错 后受到惩罚,但最终又得到宽恕,这使得 读者对道德标准的理解产生困扰。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原著的细致解读,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 前人研究成果,对李贽批评本《西游记》进行深入剖析。
02
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李贽的生平简介
李贽,原名李载贽,是明朝时 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1527年,卒于1602 年。
李贽的童年经历并不算顺利, 他曾多次转学,并在1547年 考中进士。
解读和研究。
《西游记》的影响
02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具有深远的影响,其
主题和人物形象被广泛探讨和研究。
李贽的思想贡献
03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西游记》的批评本
对于理解这部古典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其思想背景、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独特视角
李贽以独特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出了其中 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思想深刻
李贽的批评观点深刻而独到,对于理解《西游记》的思想主旨和 内涵具有重要帮助。
研究展望
01

童心说”对《西游记》

童心说”对《西游记》

不过这些想象都并不单是纯技巧的运用所能成就的,而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方式分不开。《西游记》奇异的幻想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奇幻的描写并不只是为了眩人耳目,博取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创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二是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1、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对《西游记》的奇幻与奇趣艺术特色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奇幻,是奇趣。
(1)奇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都是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天上地下,冥府龙宫,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无所不至,无拘无束。
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方面则又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敢机智、敢于斗争、积极乐观、爱憎分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品格,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是属于前一方面的;而他的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的束缚,以及对人和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的肯定,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蔑视与否定等,则主要是属于后一方面的。当然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神品格的复杂内涵是不可能简单分割的。
《西游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上最为鲜明。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中所写的神魔世界,是一个既是幻化了的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人类社会特征的动物世界。孙悟空本来是一只猴子,在他的性格中具有鲜明的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动等。这就不仅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也使形象获得丰富的社会内容。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特点,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而孙悟空就是这个童话世界的主角。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童心说

童心说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 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 为什么会很快丧失呢?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 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灌入,并 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长 大之后,又从所见所闻中获得一些道理,而这 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 了。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日益增 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渐扩大,这时 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要去发扬光大; 知道恶名是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 这样,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 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公元1602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李贽静坐 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 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 顿时鲜血淋漓。侍者大急,问年老的犯人: “和尚痛否?”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 手心学:“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 自割?”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辗 转两日,终于断气……
李贽(1527-1620年), 字宏甫,号桌吾,又号温陵 居。今福建晋江人,明末杰 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 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 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 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 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 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 罪名,为避祸改姓李。
李贽年幼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 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 学传统观念束缚。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 种田的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 45岁为官,先后人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 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 刑部外郎,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20多年宦 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 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 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 学格格不入。54岁那年毅然辞官,寄居湖北黄 安。李贽称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83位历史文 化名人之一。

索解孙悟空“童心”形象 探究文本潜隐内涵——以《西游记》为例

索解孙悟空“童心”形象 探究文本潜隐内涵——以《西游记》为例

闹天宫想 翻皇权的孙悟空,经慢慢化
自己从内心
自觉服从皇权佛法
规范的取经人。
三、从文学走向历史:挖掘个中社会思潮
阅读的信息大,学生在阅读过
透过字发现多源信息, 不
建重
的过程,
“丄
阅读内
容建 系,自生的 建 系,:
化的传承理”。南大学陈洪授
《西游记》是一;浅显也是 费 的中国文
学经典”,
读,是
融了游记
形式、三一思想、神魔题材等诸多面,并
074 !!"#$ I
计的主问题是“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 通过分析孙悟空的岀身、“大闹天宫”“车迟国 灭法”等回目,搞清楚孙悟空形象的发展变化,
梳理岀人物关系,厘清了情节脉络,得岀孙悟 空具有自由无拘、不拘封建礼法、追求平等、是
非分明等性格特点的结论。“问题式任务”驱动
学生边阅读边记录,在逐梳理、分、 的
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
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可见,
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体,其
轲之
道,甚至是为人所 谈论
的。
,着明代文由复苏走高,小说
作也
,《

这一
岀现的一部杰作。《 》作为中国古典
小说
之一, 家
的一 世代
作,
于其


:“此书
岀于


道,故全书 见行生克之谈,
孙悟空共有过三次激烈
的冲突以至于孙悟空被驱逐岀取经伍,分别
是第14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27回《尸
魔三戏 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56回。
孙悟空在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 :修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经提出过“童心说”。

童心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单纯、天真、善良和纯洁的美好品质。

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类本质中最美好的部分,它是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源泉。

童心不仅存在于儿童,也存在于成人中,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单纯和纯洁,就能够拥有童心。

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们的宝藏,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幸福和希望,也使人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保持童心,抵御世俗的诱惑和污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也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 1 -。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李贽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晚明知识分子,明代王阳明“心学左派”——泰州学派的泰斗。

其人狂傲任性,以其“童心说”,对整个儒家体系提出了前无古人的批判,成为明末思想革新的异端和“新浪潮”式的人物。

同时,他也是西游评点史上的一位大家。

李贽评点《西游记》既是在为自己的思想做注脚,同时,因李贽与西游作者吴承恩大抵是同时代人(李比吴小二十多岁),故而,我们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评点,来更加深入地解读西游原著。

西游第十六回,在观音禅寺里已然苦熬了两百七十年的老方丈终于等来唐僧的袈裟,觊觎之心,使其丧失理智。

他的两个小晚辈,分别叫“广智”和“广谋”,适时向其献计,欲烧死唐僧与悟空(当时八戒和沙僧还未入队)。

老方丈依计行事,结果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除唐僧栖身的“禅堂”和老方丈的住所之外,一座观音禅寺,尽皆烧成灰烬。

见此惨剧,老方丈自杀身亡。

对此,李贽在此回的总评中,意味深长地写道:“饶他广智、广谋,直弄得家破人亡,亦一省之乎!”接着,李贽还补充道:“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李贽最后还提醒众位看官,以上诸语:“都是醒世名言,不要寻常看过。

”诚哉斯言,的确都是“醒世名言”。

“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此言令我也想到了毛泽东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论。

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和叛逆者,李贽无疑是敏感的。

作为晚明最孤独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似乎看到了某种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犹如宋玉《风赋》所言:“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也如现代气象学家所谓的“蝴蝶效应”。

只不过,李贽只知道有某种“星星之火”的社会趋势,但不知这种趋势究竟要烧向何方。

毕竟,晚明社会的确是到了一个亟需转型,但又无法找到转型之路的历史阶段。

明史专家、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极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里,专门为李贽设置了一个独立的章节: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的确是专制社会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大异数,科举只考到举人一级,因经济问题而无缘进士;在官场摸爬滚打,五十余岁,官居知府,却在人生高潮毅然致仕,寄居于朋友之家;再与朋友闹翻,剃发为僧,隐居山林,专一著书;儿女多夭折,只剩一女存世,他也依然逍遥;提倡思想自由,与众多女子探讨学术问题,不介意“男女之大防”,往来如友,毫不畏惧人言;被监察官员所告发,斥其败坏风气,于是万历皇帝批准逮捕他;最后他在狱中割喉自杀,死前放言“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代宗师终年七十六岁。

索解孙悟空“童心”形象,探究文本潜隐内涵

索解孙悟空“童心”形象,探究文本潜隐内涵

索解孙悟空“童心”形象,探究文本潜隐内涵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短篇先行,长篇后起的突出特点。

这种现象出现本身就与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有关,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可见,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其发轫之始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为人所不屑谈论的。

但是,随着明代文学由复苏走向高潮,小说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西游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部杰作。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然而对于其内涵的索解歧互错杂,鲁迅先生评价:“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普通高中语文課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并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相关教学实践以其为理论指导,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众多一线教师及学者也围绕《西游记》展开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纵观研究现状,诸多文章以导读为主,研究范围基本以初中、小学学段为主。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仅就文本本身来解释《西游记》主题或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作者的创作心理既存在着文学创作的因素,同时还潜藏着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复杂影响。

所以,本文旨在从李贽的“童心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整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一、从课时走向课程:增强整本书可读性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课时观”步入“课程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课标》明确了在必修阶段,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作品的阅读任务,并安排1学分,18课时。

整本书的“整”绝不是阅读内容的完整,或逐字、逐段、逐篇的讲授,而在于认知角度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在日常教学中辟出专时专用的课程周期,让学生不仅在课下,也可以在课上达到沉浸式阅读。

论《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以孙悟空为例

论《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以孙悟空为例

论《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以孙悟空为例黄傲雪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蕴含的童心思想贯穿小说始终。

本文以孙悟空为例,对《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孙悟空身上带有的额儿童特质以及其受到儿童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儿童;童心作者简介:黄傲雪(1994-),女,渤海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75-02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真的心理状态。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无论是作为名著阅读还是影视作品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儿童喜爱的原因,除了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基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其较其他名著作品而言更像是一本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贽作为“童心说”的提出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故以此看来《西游记》中浓厚的童趣色彩也是其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纵观整本书,《西游记》塑造的大环境就像是一座动物园,而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路“动物精”都是动物园中的成员。

活泼可爱的动物对于孩子而言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而在这些动物中最活泼、最通人性、最能吸引孩子注意的就一定非猴子莫属。

孙悟空在小说第一回中以一个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石猴形象出现,就注定了他是全书中最受欢迎的主角。

除去讨喜的形象外,孙悟空也有着一颗童心,这使得孩子在阅读时好像是在看着自己的玩伴在取经途中不断耍宝,十分具有趣味性。

小说中孙悟空学艺后回到花果山,猴子猴孙们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作者所安排的猴子猴孙的这些话与小孩儿过家家时安排身份没什么区别:我是山中大王,你们都是归我保护,有人欺负你们,我就去为你做主。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他是老三……让读者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

读李贽的《童心说》

读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与“童心说”2010级文学院 106班覃柳青 110233010105【摘要】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程朱理学,并且立书著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批为“异端逆说”。

他的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文学观对后世影响极深,本文就其“童心说”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真心一、“童心说”——真心也什么是“童心”?李贽开篇即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童心者,真心也”,意即“童心”就是真心。

那么,何为“真心”呢,他又及进一步解释“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可知,真,指物的自然之性,人的自然之性,不教而会,不学而成,如鱼儿在水中游,离水则死。

鸟儿在空中飞,不飞则亡。

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自然而然。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灵包含认知、意志、情感三大心理因素,与此相应,童心作为真心,也包含着认知之真、意志之真、情感之真。

由此,我们可以说,童心,就是源自物质之自然的真实的人性,即与宋明道学的“义理之性”相对立的“气质之性”;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人的认知、意志、情感,人的生命的追求。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中国民间有语言:“童言无忌”。

“童言”为何“无忌”呢?因为童心未经社会的污染,是纯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们的言语最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

西方有谚语“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童心最真,真到对着裸体的皇帝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秘密,而心灵被社会污染,道德修养高的成年人,谁敢对皇帝说不。

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精英栋梁,谁敢说不。

童心最善,看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可知。

“孔融让梨”更是童心至善的最佳表述。

童心最美,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花园里最美的花朵。

童心最自由,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说的是极好的。

论李贽及其“童心说”

论李贽及其“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是调内容上的真实与形式上的自然,认为童心是未被世俗同化、不被功名利禄左右、没有掺杂私念的人的最初本心。这一思想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评,以及对一切虚伪、矫饰的反感,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李贽承继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如老子的赤字论、嵇康、阮籍的越明教而任自然等,整合成自己独到的对于哲学与艺术的思考。他认为只有拥有真心的人,才会是真人,才能创作出反映真实情感的作品。在‘童心说’中,李贽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自然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李贽--童心说 《西游记》中的童心

李贽--童心说 《西游记》中的童心

个性人物
美猴王孙悟空可谓是《西游记》童子 世界中最惹人喜爱的一个顽童,在他身上 我们时刻可以看到“童心”的流露。初 生牛犊不畏虎,从他纵身钻进水帘洞那一 刻起,我们便看到了儿童身上初露的冒险 精神。偷盗、玩恶作剧、好耍赖,从大 闹天宫时偷吃蟠桃、御酒、金丹,偷取五 庄观的人参果,到偷取各种宝贝等,孙悟 空把一个顽童的调皮习性展露得一览无 余。
----《西游记》中 “童心”的表现
李贽简介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是我国明代中期一位 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生于福建泉州,那时的泉 州是中国通往南洋、西洋的重要通商口岸。李贽的先人与 外国人有长期的接触,“经商海外,并精通外语”。 正 是这样一种相对开放的家庭环境,为李贽后来思想的形成 创造了自由而宽松的氛围。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 “应试”之路,李贽自然也要走科举之路。程朱理学的著 作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尽管如此,这些事关“学而优 则仕”的理学著作“丝毫不能引起他的兴趣,而且总感到 和自己格格不入。他自幼不信道,不信仙释,看见道学先 生便觉得十分讨厌”。
李贽“童心说” 的局限
“道理闻见”、“读书识义理” 均会障蔽童心,丧失了童心也就不会 有“真心”,自然就不能从人的真实 情感和自然人性来著文立说,也就不 会写出“天下之至文”了。李贽“童 心说”的贡献在于其张扬真性情,批 判“假道学”,而在“建立‘童心’, 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பைடு நூலகம்
李贽的偏激局限之处就在于将“童心” 的养成与社会习得和读书学习完全对立 起来了。人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是无法脱 离社会而绝对超然世外的。在社会之中, 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流行观念的浸染,时 间久了,耳濡目染难免就带上了“社会 性”。

谈谈童心说中的童心与学习的关系

谈谈童心说中的童心与学习的关系

谈谈童心说中的童心与学习的关系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

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
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
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
的理性意识。

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
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但无论如何,李贵的“童心说”在当时还是具有很大的进步生与深刻性的。

他的学说带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色彩,在封建社会这条长河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

在今天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我们更应该用“真心”来创作,避开李贵思想上的局限性,把师心和师古融为一体。

今天,象《牡丹亭》《水浒传》这样“至情”、“至性”的作品并不很多,而写文章无病呻吟者却如过江之鲫。

既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道德礼仪的束缚,为什么不能用一颗“赤子之心”来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呢?作为李势哲学和美学核心思想的“童心说”,凭借它独特的美学内涵、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对其后美学思想的影响,足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今卑古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这种“假 人”、“假言”和“假文”违背了文学艺术 要求表现“真实性”的要求,缺少了初始童 心、真情实感的文学艺术是没有任何的生命 力和感染力的。
文无定法
文学创作的方法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一 味地追求音律和谐,严格遵守创作律制的 文学都是“牵合矫强”的,他认为“拘于 律则为律所制,是诗奴也,其失也卑,而 五音不克谐。”写文章不该过多地讲究训 练,既不可过多读书效仿古人,也不可过 分地炫耀写作技巧。
李贽“童心说” 的局限
“道理闻见”、“读书识义理” 均会障蔽童心,丧失了童心也就不会 有“真心”,自然就不能从人的真实 情感和自然人性来著文立说,也就不 会写出“天下之至文”了。李贽“童 心说”的贡献在于其张扬真性情,批 判“假道学”,而在“建立‘童心’, 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李贽的偏激局限之处就在于将“童心” 的养成与社会习得和读书学习完全对立 起来了。人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是无法脱 离社会而绝对超然世外的。在社会之中, 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流行观念的浸染,时 间久了,耳濡目染难免就带上了“社会 性”。
“童心”中 的假
尽管人物天真纯朴,但我们在小说中 也看到了他们撒谎、骗人等“假”的一 面,但是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那些花招、伎 俩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虚拟性,简单得 都能一眼看穿,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一般 是不深刻的。所以,他们的这些把戏反而 更加突出其童真一面,更加让人觉得可亲 可感。
谢谢~
夫童心者,真心也
“童心”的本质在于“真心”,而所谓的 “真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在这里, 李贽把消解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的原初状态视为人的真实状态,人的自然生 命成为了“真人”的本质。“童心”是未染 尘埃、未经理学教育所扭曲的纯美本心。李 贽认为,只有以“童心”为根据,写“童心” 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才是“天下之至 文”。
个性人物
美猴王孙悟空可谓是《西游记》童子 世界中最惹人喜爱的一个顽童,在他身上 我们时刻可以看到“童心”的流露。初 生牛犊不畏虎,从他纵身钻进水帘洞那一 刻起,我们便看到了儿童身上初露的冒险 精神。偷盗、玩恶作剧、好耍赖,从大 闹天宫时偷吃蟠桃、御酒、金丹,偷取五 庄观的人参果,到偷取各种宝贝等,孙悟 空把一个顽童的调皮习性展露得一览无 余。
简明“童心说”
“童心说”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它的美学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真实为美和以自然为美两个 方面。
“童心说”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文学艺术
应该表现人的真情实感。
在李贽看来,文学就要表现人的正常欲 望和真情实感,不必对此加以雕琢和修饰。 李贽在要求文学艺术要表现真情实感的同时, 还提出了文学艺术当以自然为美的美学旨趣, 文学创作的方法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文无 定法”,率性而为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画工”不能 代替“天地之 化工”
在李贽看来,只要表达“真心” 的文学就是好的文学,为此,他反对 文学技巧和叙事艺术的运用。但是, 除了强调“真心”之外,文学艺术的 思想深度、叙述技巧、语言运用、艺 术感觉等等都是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 坏成败的价值标准。
《西游记》中的 童心
《西游记》是一部典型的充满真情实感 的神魔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神 是人是妖,都是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个 性角色。神不是高高在上肃穆威严且丝毫 不会犯错误的圣仙,妖也不全是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的恶棍,人更是感情真挚。这部 反映童心的作品,无论是从作品内容还是 从写作手法,都基本符合了李贽对于好文 章的要求。
李贽 ———“童心说”
----《西游记》中 “童心”的表现
李贽简介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是我国明代中期一位 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生于福建泉州,那时的泉 州是中国通往南洋、西洋的重要通商口岸。李贽的先人与 外国人有长期的接触,“经商海外,并精通外语”。 正 是这样一种相对开放的家庭环境,为李贽后来思想的形成 创造了自由而宽松的氛围。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 “应试”之路,李贽自然也要走科举之路。程朱理学的著 作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尽管如此,这些事关“学而优 则仕”的理学著作“丝毫不能引起他的兴趣,而且总感到 和自己格格不入。他自幼不信道,不信仙释,看见道学先 生便觉得十分讨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