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集及思维导图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集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知识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1章 数的开方 知识点 典型例题、平方根 .平方根 1)定 已知正数m 有两个平方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2)表示方法:)0(,≥±a a . (3)性质:正数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2.算术平方根 (1)定义: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2)表示方法:)0(,≥a a .(3)重要性质:双重非负性:)0(,0≥≥a a其他具有非负性的式子:a n a n ,(2为正整数).运算性质:如果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 (4)运算性质: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它本身,)0(,)(2≥=a a a . 一个实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的绝对值,a a =2. 3.开平方定义: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二、立方根 1.立方根 (1)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2)表示方法:3a . (3)性质: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4)运算性质:a a a ==3333)(. 三、实数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3.实数的分类 按定义分:⎪⎩⎪⎨⎧⎩⎨⎧无理数分数整数有理数实数按性质分:根,分别是a+3与2a -15,求a 的值,并求这个正数m.已知a a -=-22,求a 的取值范围.若0a 2=++c b ,求a 、b 、c 的值.已知实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222)(c a c b a a ---++一个数的立方根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计算:=-33)2( .有下列各数:2π,0,9,32.0 ,2-1,722,⋅⋅⋅3030030003.0,其中无理数有 . 求一个无理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已知a 是11的整数部分,b 是11的小数部分,求a 和b 的值.⎪⎪⎪⎩⎪⎪⎪⎨⎧⎩⎨⎧⎩⎨⎧负无理数负有理数负实数零正无理数正有理数正实数实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5.实数大小比较常有方法平方法;做差法;倒数法;做商法比较大小:23____32 32____3-5+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 知识点典型例题一、幂的运算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已知32=x ,求32+x 的值.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典型例题一、命题、定理与证明1.命题(1)定义: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2)组成: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圆的基本性质和位置关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圆中复杂证明及两圆位置关系中证明定会有下降趋势,不会有太复杂的大题出现;2.今后的中考试题中将更侧重于具体问题中考查圆的定义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应用、创新、开放探究型题目,会根据当前的政治形势、新闻背景和实际生活去命题,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圆的有关概念1. 圆的定义如图所示,有两种定义方式: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线段OA叫做半径;②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要点诠释: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2.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上图所示线段AB ,BC ,AC 都是弦.②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AC 是⊙O 的直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③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如曲线BC 、BAC 都是⊙O 中的弧,分别记作BC ,BAC .④半圆:圆中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如AC 是半圆. ⑤劣弧:像BC 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⑥优弧:像BAC 这样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⑦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⑧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⑨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⑩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⑪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如上图中∠AOB ,∠BOC 是圆心角.⑫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如上图中∠BAC 、∠ACB 都是圆周角.考点二、圆的有关性质1.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又是旋转对称图形,即旋转任意角度和自身重合.2.垂径定理①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图所示:要点诠释:在图中(1)直径CD ,(2)CD ⊥AB ,(3)AM =MB ,(4)C C A B =,(5)AD BD =.若上述5个条件有2个成立,则另外3个也成立.因此,垂径定理也称“五二三定理”.即知二推三.注意:(1)(3)作条件时,应限制AB 不能为直径.3.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①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要点诠释:圆周角性质的前提是在同圆或等圆中.考点三、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r为圆的半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与r的大小关系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要点诠释:(1)圆的确定:①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②过两点A、B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③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图所示.(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如图所示.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②圆的切线.切线的定义: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友情提示:直线l是⊙O的切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直线l经过⊙O上的一点A;②OA⊥l.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切线长定义:我们把圆的切线上某一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③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要点诠释:找三角形内心时,只需要画出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外心、内心有关知识比较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圆作相对运动,可以得到下面5种位置关系,其中R、r为两圆半径(R≥r).d为圆心距.要点诠释:①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相离包括外离和内舍.其中相切和相交是重点.②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圆的相对运动来理解.④“r 1-r 2”时,要特别注意,r 1>r 2.考点四、正多边形和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这个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个中心角都等于360n°. 要点诠释:通过中心角的度数将圆等分,进而画出内接正多边形,正六边形边长等于半径.2.正多边形的性质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圆是同心圆.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同边数的两个正多边形相似,其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之比.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定理: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n 边形的边长a 、边心距r 、周长P 和面积S 的计算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360n a n =°,1802sin n a R n =°,180cos n r R n=°, 2222n n a R r ⎛⎫=+ ⎪⎝⎭,n n P n a =,1122n n n n n S a r n P r ==.考点五、圆中的计算问题1.弧长公式:180n R l π=,其中l 为n °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R 为圆的半径. 2.扇形面积公式:2360n R S π=扇,其中12S lR =扇.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另外12S lR =扇. 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圆锥的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要点诠释:在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时要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错把圆锥底面圆半径当成扇形半径.考点六、求阴影面积的几种常用方法(1)公式法;(2)割补法;(3)拼凑法;(4)等积变形法;(5)构造方程法.【典型例题】类型一、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 (2015•石景山区一模)如图,A ,B ,E 为⊙0上的点,⊙O 的半径OC ⊥AB 于点D ,若∠CEB=30°,OD=1,则AB 的长为( )A .B .4C .2D .6【思路点拨】 连接OB ,由垂径定理可知,AB=2BD ,由圆周角定理可得,∠COB=60°,在Rt △DOB 中,OD=1,则BD=1×tan60°=,故AB=2.【答案】C ;【解析】连接OB ,∵AB 是⊙O 的一条弦,OC ⊥AB ,∴AD=BD ,即AB=2BD ,∵∠CEB=30°,∴∠COB=60°,∵OD=1, ∴BD=1×tan60°=,∴AB=2,故选C .【总结升华】弦、弦心距,则应连接半径,构造基本的直角三角形是垂径定理应用的主要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O 的直径CD=5cm ,AB 是⊙O 的弦,AB ⊥CD ,垂足为M ,OM :OD=3:5.则AB 的长是( )A 、2cmB 、3cmC 、4cmD 、221cm【答案】 解:连接OA ,∵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AB ⊥CD ,∴AB=2AM ,∵CD=5cm ,∴OD=OA=12CD=12×5=52cm , ∵OM :OD=3:5,∴OM=35OD=×=, ∴在Rt △AOM 中,AM =22OA OM -=2253()()22-=2,∴AB=2AM=2×2=4cm.故选C .类型二、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如图所示,已知AB 为⊙O 的直径,直线BC 与⊙O 相切于点B ,过A 作AD ∥OC 交⊙O 于点D ,连接CD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AD =2,直径AB =6,求线段BC 的长.【思路点拨】要证明DC 是⊙O 的切线,因为点D 在⊙O 上,所以连接交点与圆心证垂直即可.【答案与解析】(1)证明:如图(2),连接OD .∵ AD ∥OC ,∴ ∠1=∠3,∠2=∠A ,∴ OA =OD ,∴ ∠3=∠A ,∴ ∠1=∠2.∵ OD =OB ,OC =OC .∴ △COD ≌△COB ,∴ ∠CDO =∠CBO =90°,∴ CD 是⊙O 的切线.(2)解:连接BD ,∵ AB 是⊙O 的直径,∴ ∠ADB =90°.在△DAB 和△BOC 中,∵ ∠ADB =∠OBC ,∠A =∠2,∴ △DAB ∽△BOC ,∴AD BD OB BC =, ∴ OB BD BC AD =. 在Rt △DAB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6242BD AB AD =-=-=.∴ 342622BC ⨯==.【总结升华】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那么连半径,证垂直;如果已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在条件中并没有给出,那么作垂直,证半径.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CD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以CD 为直径的⊙O 分别交CA 、CB 于点E 、F ,点G 是AD 的中点.求证:GE 是⊙O 的切线.【答案与解析】证法1:连接OE 、DE(如图(1)).∵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 G 是AD 的中点,∴ EG =12AD =DG . ∴ ∠1=∠2.∵ OE =OD ,∴ ∠3=∠4.∴ ∠1+∠3=∠2+∠4,即∠OEG =∠ODG =90°.∴ GE 是⊙O 的切线.证法2:连接OE 、ED(如图(2)).在△ADC 中,∠ADC =90°,∴ ∠A+∠ACD =90°.又∵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在△AED 中,∠AED =90°,G 是AD 中点,∴ AG =GE =DG ,∴ ∠A =∠AEG .又∵ OE =OC ,∴ ∠OEC =∠ACD .又∵ ∠A+∠ACD =90°,∴ ∠AEG+∠OEC =90°.∴ ∠OEG =90°,∴ OE ⊥EG .∴ GE 是⊙O 的切线.类型三、与圆有关的计算3.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三个边长都为5cm 的正方形硬纸板,他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将三个正方形纸板不重叠地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圆形硬纸板将其盖住,这样的圆形硬纸板的最小直径应有多大?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本题实际上就是求将三个正方形硬纸板无重叠地适当放置,圆形硬纸板能盖住时的最小直径.老师将同学们讨论过程中探索出的三种不同摆放类型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1)通过计算(结果保留根号与π).(Ⅰ)图①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应为 cm;(Ⅱ)图②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Ⅲ)图③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2)其实上面三种放置方法所需的圆形硬纸板的直径都不是最小的,请你画出用圆形硬纸板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只要画出示意图,不要求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圆形硬纸板的直径.【思路点拨】(1)(Ⅰ)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BD,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即可;(Ⅱ)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小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即可;(Ⅲ)找出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答案与解析】解:(1)(Ⅰ)如图连接BD,∵ AD=3×5=15cm,AB=5cm,∴ BD==cm;(Ⅱ)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5,∴ A、B、C三点在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圆上,∴ 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10cm;(Ⅲ)如图所示,连接OA,OB,∵ CE⊥AB,AC=BC,∴ CE是过A、B、C三点的圆的直径,∵ OA=OB=OD,∴ O为圆心,∴⊙O的半径为OA,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5×2=10cm;(2)如图④为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则有:,解得:,则ON=,∴直径为.【总结升华】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以各边顶点为顶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图1、图2、图3、…、图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四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点M、N分别从点B、C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上逆时针运动.(1)求图1中∠APN的度数是;图2中,∠APN的度数是,图3中∠APN的度数是.(2)试探索∠APN的度数与正多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答案).【答案】 解:(1)图1:∵点M 、N 分别从点B 、C 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 上逆时针运动,∴∠BAM=∠CBN ,又∵∠APN=∠BPM ,∴∠APN=∠BPM=∠ABN+∠BAM=∠ABN+∠CBN=∠ABC=60°;同理可得:图2中,∠APN=90°;图3中∠APN=108°.(2)由(1)可知,∠APN=所在多边形的内角度数,故在图n 中,.4.如图所示,半圆的直径AB =10,P 为AB 上一点,点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以适当进行“割”与“补”,使阴影面积转化为扇形面积.【答案】256π; 【解析】连接OC 、OD 、CD .∵ 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 ∠AOC =∠COD =∠DOB =180603=°°. 又∵ OC =OD ,∴ ∠OCD =∠ODC =60°,∴ DC ∥AB ,∴ PCD OCD S S =△△,∴ 2605253606S S ππ===阴影扇形OCD. 答案:256π. 【总结升华】用等面积替换法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规则图形是解本类题的技巧.类型四、与圆有关的综合应用5.(2014•黄陂区模拟)如图,在△ABC中,以AC为直径的⊙O交BC于D,过C作⊙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P,∠PCB=∠BAC.(1)求证:AB=AC;(2)若sin∠BAC=35,求tan∠PCB的值.【思路点拨】(1)连接AD,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ADC=90°,根据弦切角定理求得∠PCB=∠CAD,进而求得∠CAD=∠BAD,然后根据ASA证得△ADC≌△ADB,即可证得结论.(2)作BE⊥AC于E,得出BE∥PC,求得∠PCB=∠CBE,根据已知条件得出=,从而求得=,根据AB=AC,得出tan∠CBE===,就可求得tan∠PCB=.【答案与解析】解:(1)连接AD,∵AC是⊙O的直径,∴∠ADC=90°,∴AD⊥BC,∵PC是⊙O的切线,∴∠PCB=∠CAD,∵∠PCB=∠BAC,∴∠CAD=∠BAD,在△ADC和△ADB中,,∴△ADC≌△ADB(ASA),∴AB=AC.(2)作BE⊥AC于E,∵PC是⊙O的切线,∴AC⊥PC,∴BE ∥PC ,∴∠PCB=∠CBE ,∵sin ∠BAC==, ∴=, ∵AB=AC ,∴tan ∠CBE===,∴tan ∠PC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函数等,作出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2】【变式】已知:如图,⊙O 是Rt △ABC 的外接圆,AB 为直径,∠ABC=30°,CD 是⊙O 的切线,ED ⊥AB 于F .(1)判断△D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O 的半径为1,且213-=OF ,求证△DCE ≌△OCB .【答案】(1)解:∵∠ABC=30°,∴∠BAC=60°.又∵OA=OC,∴△AOC 是正三角形.又∵CD 是切线,∴∠OCD=90°,∴∠DCE=180°-60°-90°=30°.而ED ⊥AB 于F ,∴∠CED=90°-∠BAC=30°.故△CDE 为等腰三角形.(2)证明:在△ABC 中,∵AB=2,AC=AO=1,∴BC=2212-=3.OF=213-,∴AF=AO+OF=213+.又∵∠AEF=30°,∴AE=2AF=3+1.∴CE=AE-AC=3=BC .而∠OCB=∠ACB-∠ACO=90°-60°=30°=∠ABC,故△CDE ≌△COB.6.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2,直线m 与⊙ O 相切于点A ,P 为⊙ O 上一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PO 的延长线与⊙ O 相交于点C ,过点C 的切线与直线m 相交于点D .(1)求证:△APC ∽△COD .(2)设AP =x ,OD =y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3)试探索x 为何值时, △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思路点拨】(1)可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说明 △APC ∽△COD ;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找出x 与y 的关系;(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逆推求得x 的值.【答案与解析】解 (1)∵PC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切线, ∴∠PAC =∠OCD =90°.由△DOA ≌△DOC ,得到∠DOA =∠DOC , ∴∠APC =∠COD , ∴△APC∽△COD.(2)由△APC∽△COD,得AP OC PC OD = , ∴y x 12= 则 xy 2= (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则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本例是一道动态几何题.(1)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三角形相似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第一问的结论,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找出y 与x 间的关系.(3)动点问题探求条件.一般运用结论逆推的方法找出结论成立的条件.本题应从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出发,逆推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1】【变式】如图,MN 是⊙O 的直径,2MN =,点A 在⊙O 上,30AMN =∠,B 为弧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 PB +的最小值为( ) A.22 B.2 C.1 D.2【答案】选B ;解:过B 作BB ′⊥MN 交⊙O 于B ′,连接AB ′交MN 于P ,此时PA+PB =AB ′最小.连AO 并延长交⊙O 于C ,连接CB ′,在Rt △ACB ′中,AC =2,∠C =190452⨯=°°, ∴ 2sin 45222AB AC '==⨯=°.。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巩固练习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B.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C.若 ABC ≌ △A 1B 1C 1 ,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关于一条直线对称 D.直线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若 P 点使 PA =PB ,则点 P 在 MN 上,若 P 1A ≠P 1B ,则 P 1 不在 MN 上2. 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A.直线 AB 和 CD 垂直吗B.过线段 AB 的中点 C 画 AB 的垂线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D.连结 A ,B 两点 3.(2016•新疆)如图,在△ABC 和△DEF 中,∠B=∠DEF ,AB=DE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 ≌△DEF ,这个条件是( )A .∠A=∠DB .BC=EFC .∠ACB=∠FD .AC=DF 4. 在下列结论中, 正确的是( ) .A.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B.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5. 图中的尺规作图是作( ).A.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B. 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C. 一个角等于已知角D. 角的平分线 6.如图,AC=AD ,BC=BD ,则有().A. AB 垂直平分 CDB. CD 垂直平分 ABC. AB 与 CD 互相垂直平分D. CD 平分∠ACB7. 如图,△ABC 中∠ACB =90°,CD 是 AB 边上的高,∠BAC 的角平分线 AF 交 CD 于 △E ,则CEF 必为(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8.已知,如图,△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BE=C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1)DA平分∠EDF;(△2)EBD≌FCD;(△3)AED≌AFD;(△4)AD垂直BC.()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9.“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逆命题是:如果_________,那么_________.10.△ABC和△ADC中,下列三个论断:①AB=AD;②∠BAC=∠DAC;③BC=DC.将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构成一个命题,写出一个真命题:__________.11.如图,在△ABC中,∠B=30°,ED垂直平分BC,ED=3.则CE长为.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它的顶角为.13.如右图,在△ABC中,∠C=90°,BD平分∠CBA交AC于点D.若AB=a,CD=b,则△ADB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14.(2016秋•扬中市月考)如图,AC⊥AB,AC⊥△C D,要使得ABC≌△CDA.(1)若以“SAS”为依据,需添加条件;(2)若以“HL”为依据,需添加条件.15.如图,△ABC中,H是高AD、BE的交点,且BH=AC,则∠ABC=________.16.如图,△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OM∥AB,ON∥AC,BC=10cm,则ΔOMN的周长=______cm.三.解答题17.如图,在△ABC中,∠BAC=60°,∠ACB=40°,P、Q分别在BC、CA上,并且AP、BQ分别为∠BAC、∠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Q+AQ=AB+BP.18.作图题(不写作图步骤,保留作图痕迹).已知:如图,求作点P,使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且P到∠MON两边的距离也相等.19.(1)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于E,DF⊥AC于F,则有相等关系DE=DF,AE=AF.(2)如图2,在(1)的情况下,如果∠MDN=∠EDF,∠MDN的两边分别与AB、AC相交于M、N两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又有相等关系AM+=2AF,请加以证明.(3)如图3,在Rt△ABC中,∠C=90°,∠BAC=60°,AC=6,AD平分∠BAC交BC于D,∠MDN=120°,ND∥AB,求四边形AMDN的周长.20.已知:如图,△ABC中,∠ACB=45︒,AD⊥BC于D,CF交AD于点F,连接BF 并延长交AC于点E,∠BAD=∠FCD.求证:(△1)ABD≌△CFD;(2)BE⊥AC.【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关于一条直线对称.2.【答案】C;【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作出判断.3.【答案】D;【解析】∵∠B=∠DEF,AB=DE,∴添加∠A=∠D,利用ASA可得△ABC≌△DEF;∴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故选D.4.【答案】D;【解析】A项应为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B项如果腰不相等不能证明全等;C项直角三角形至少要有一边相等.5.【答案】A;【解析】根据图象是一条线段,它是以线段的两端点为圆心,作弧,进而作出垂直平分线,故做的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6.【答案】A;【解析】∵AC=AD,BC=BD,∴点A,B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AB垂直平分CD.故选A.7.【答案】A;【解析】∠CFA=∠B+∠BAF,∠CEF=∠ECA+∠EAC,而∠B=∠ECA,∠BAF=∠EAC,故△CEF为等腰三角形.8.【答案】D;【解析】解:(1)如图,∵AB=AC,BE=CF,∴AE=AF.又∵AD是角平分线,∴∠1=∠2,∴在△AED和△AFD中,,∴△AED≌△AFD(SAS),∴∠3=∠4,即DA平分∠EDF.故(1)正确;∵如图,△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ABD≌△ACD.又由(△1)知,AED≌△AFD,∴EBD≌FCD.故(△2)正确;(3)由(△1)知,AED≌AFD.故(△3)正确;(△4)∵如图,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AD⊥BC,即AD垂直BC.故(4)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4个.故选:D.二.填空题9.【答案】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互逆命题的知识,根据概念即可得出答案.10.【答案】①②③;11.【答案】6;【解析】∵ED垂直平分BC,∴BE=CE,∠EDB=90°,∵∠B=30°,ED=3,∴BE=2DE=6,∴CE=612.【答案】60°或120°;【解析】解:当高在三角形内部时,顶角是120°;当高在三角形外部时,顶角是60°.故答案为:60°或120°.13.【答案】1ab;21【解析】由三角形全等知D点到AB的距离等于CD=b,所以△ADB的面积为ab.2 14.【答案】AB=CD;AD=BC【解析】(1)若以“SAS”为依据,需添加条件:AB=CD;△ABC≌△CDA(SAS);(2)若以“HL”为依据,需添加条件:AD=BC;△R t ABC≌△R t CDA(HL).15.【答案】45°;【解析】△R t BDH≌△R t ADC,BD=AD.16.【答案】10;【解析】OM=BM,ON=CN,∴△OMN的周长等于BC.三.解答题17.【解析】证明:延长AB至E,使BE=BP,连接EP∵在△ABC中,∠BAC=60°,∠ACB=40°,∴∠ABC=80°∴∠E=∠BPE=802=40°∵AP、BQ分别为∠BAC、∠ABC的角平分线,∴∠QBC=40°,∠BAP=∠CAP∴BQ=QC(等角对等边)在△AEP与△ACP中,⎨∠E=∠C⎪A P=AP⎧∠EAP=∠CAP⎪⎩∴△AEP≌△ACP(AAS)∴AE=AC∴AB+BE=AQ+QC,即AB+BP=AQ+BQ.18.【解析】解:19.【解析】(1)证明:∵AD平分∠BAC,∴∠BAD=∠CAD,∵DE⊥AB,DF⊥AC,∴∠AED=∠AFD=90°,在△ADE和△ADF中,,∴△ADE≌△ADF(AAS),∴DE=DF,AE=AF;(2)解:AM+AN=2AF;证明如下:由(1)得DE=DF,∵∠MDN=∠EDF,∴∠MDE=∠NDF,在△MDE和△NDF中,,∴△MDE≌△NDF(ASA),∴ME=NF,∴AM+AN=(AE+ME)+(AF﹣NF)=AE+AF=2AF;(3)由(2)可知AM+AN=2AC=2×6=12,∵∠BAC=60°,AD平分∠BAC交BC于D,∴∠BAD=∠CAD=30°,∵ND∥AB,∴∠ADN=∠BAD=30°,∴∠CAD=∠ADN,∴AN=DN,在Rt△CDN中,DN=2CN,∵AC=6,∴DN=AN=×6=4,∵∠BAC=60°,∠MDN=120°,∴∠CDE=∠MDN,∴DM=DN=4,∴四边形AMDN的周长=12+4×2=20.20.【解析】证明:(1)∵AD⊥BC,∴∠ADC=∠FDB=90°.∵∠ACB=45︒,∴∠ACB=∠DAC=45︒∴AD=CD∵∠BAD=∠FCD,∴△ABD≌△CFD(2)∵△ABD≌△CFD∴BD=FD.∵∠FDB=90°,∴∠FBD=∠BFD=45︒.∵∠ACB=45︒,∴∠BEC=90︒.∴BE⊥AC.AEFB D C。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1(有答案)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1(有答案)

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1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4分)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2+2(a+2b)x+4b+2=0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没有实数根D.以上都可能2.若双曲线y=过两点(﹣1,y1),(﹣3,y2),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为()A.y1>y2B.y1<y2C.y1=y2D.y1与y2大小无法确定3.如图,l1∥l2∥l3,直线a,b与l1、l2、l3分别相交于A、B、C和点D、E、F.若,DE=4.2,则DF的长是()A.B.6C.6.3D.10.54.如图,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2,2)、B(3,1),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得到线段CD,则端点C的坐标分别为()A.(3,1)B.(3,3)C.(4,4)D.(4,1)5.若一组数据x1+1,x2+1,…,x n+1的平均数为16,方差为2,则另一组数据x1+2,x2+2,…x n+2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A.17,2B.17,3C.16,2D.16,36.下列各式中,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A.(x+2y)(x﹣2y)=x2﹣4y2B.x2y﹣xy2﹣1=xy(x﹣y)﹣1C.a2﹣4ab+4b2=(a﹣2b)2D.ax+ay+a=a(x+y)7.在比例尺为1:n的某市地图上,A,B两地相距5cm,则A、B之间的实际距离为()A.B.C.5ncm D.25n2cm8.一次围棋比赛,要求参赛的每两位棋手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赛程计划共安排45场比赛,设本次比赛共有x个参赛棋手,则可列方程为()A.x(x﹣1)=45B.x(x+1)=45C.x(x﹣1)=45D.x(x+1)=459.如图,∠1=∠2,要使△ABC∽△ADE,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即可,这个条件不可能是()A.∠B=∠D B.∠C=∠E C.D.10.如图,直线y=x+1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C是OB的中点,点D,E分别是直线AB,y轴上的动点,则△CDE的周长的最小值是()A.B.C.D.二.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32分,每小题4分)11.若,则=.12.方程2(x+2)=x(x+2)的解为.13.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请写出一个满足以上条件的函数表达式.14.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1=0的一个解是x=1,则2021﹣a﹣b=.15.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1:3,那么它们的面积的比等于.16.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麻雀的数量,设计了如下方案:先捕捉200只麻雀,给它们做上标记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捉300只,其中有标记的麻雀有8只,请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麻雀的数量约为只.17.已知点A(m,﹣2)和点B(3,n),若直线AB∥x轴,且AB=4,则m+n的值.18.如图,E,F分别为矩形ABCD的边AD,BC的中点,且矩形ABCD与矩形EABF相似,AB=1,则BC的长为.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8分)19.计算:(1﹣)0+|﹣|﹣2cos45°+()﹣120.解方程:2x2﹣3x=1﹣2x.21.如图,▱OABC的边OA在x轴的正半轴上,OA=5,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经过点C(1,4).(1)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和点B的坐标;(2)过AB的中点D作DP∥x轴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P,连接CP,OP.求△COP 的面积.22.某一特殊路段规定:汽车行驶速度不超过36千米/时.一辆汽车在该路段上由东向西行驶,如图所示,在距离路边10米O处有一“车速检测仪”,测得该车从北偏东60°的A 点行驶到北偏东30°的B点,所用时间为1秒.(1)试求该车从A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2)试说明该车是否超速.(、)23.某校为了解九年级学生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居家体育活动的时间(单位:h),在网上随机调查了该校九年级部分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如下的统计图1和图2.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人数为,图1中m的值为;(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3)根据统计的这组每天居家体育活动时间的样本数据,估计该校500名九年级学生居家期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大于1h的学生人数.24.又到了西瓜成熟的季节,重庆某水果超市7月初购进黑美人西瓜和无籽西瓜共3000千克,其中黑美人西瓜进价为每千克3元,以每千克8元的价格出售;无籽西瓜进价为每千克3元,以每千克5元的价格出售.(1)若该超市7月底售完全部的两种西瓜,总利润不低于9600元,则黑美人西瓜至少购进多少千克?(2)8月初,由于受到其他水果的冲击,该水果超市决定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进货计划和销售方案.在进价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黑美人西瓜售价每千克降低a元(售价不低于进价),无籽西瓜售价保持不变;同时,黑美人西瓜以(1)中利润最低时销售量的基础上减少a%购进;无籽西瓜以(1)中利润最低时销售量的基础上增加2a%购进,但无籽西瓜在运输、卸货等过程中损坏购进量的5%.超市决定将损坏的无籽西瓜不出售.如果该月两种西瓜全部出售完毕,所获总利润比7月底的最低总利润少1500元,求a的值.25.如图,正方形ABCD的顶点A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EF上,EF与BC相交于点G,连接CF.(1)求证:△DAE≌△DCF;(2)求证:△ABG∽△CFG;(3)若正方形ABCD的的边长为2,G为BC的中点,求EF的长.26.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边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过点F作FG∥CD交BE于点G,连接CG.(1)求证:四边形CEFG是菱形;(2)若BC=10,cos∠ABF=,求菱形CEFG的边长.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4分)1.解:∵(a﹣1)x2+2(a+2b)x+4b+2=0,∴a﹣1≠0,解得a≠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2+2(a+2b)x+2(a+2b)=0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2(a+2b),常数项是4b+2,∴△=4(a+2b)2﹣4(a﹣1)(4b+2)=4a2+16ab+16b2﹣16ab﹣8a+16b+8=4(a﹣1)2+4(2b+1)2>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选:A.2.解:∵双曲线y=过两点(﹣1,y1),(﹣3,y2),∴﹣1•y1=2,﹣3•y2=2,∴y1=﹣2,y2=﹣,∴y1<y2.故选:B.3.解:∵l1∥l2∥l3,∴=,即=,解得,EF=6.3,∴DF=DE+EF=10.5,故选:D.4.解:∵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得到线段CD,∴A点与C点是对应点,∵C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2,2),位似比为:1:2,∴点C的坐标为:(4,4)故选:C.5.解:∵数据x1+1,x2+1,…,x n+1的平均数是16,∴数据x1+2,x2+2,…x n+2与原数据相比,每一个数据都增加1,因此平均数就比原平均数增加1,即16+1=17;∵数据x1+1,x2+1,…,x n+1的方差是2,∴数x1+2,x2+2,…x n+2的方差不变,还是2;故选:A.6.解:根据因式分解的意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A、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本选项错误;B、右边最后不是积的形式,故本选项错误;C、右边是(a﹣2b)(a﹣2b),故本选项正确;D、结果是a(x+y+1),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7.解:设A、B之间的实际距离为x,则1:n=5:x,解得x=5n,故选:C.8.解:本次比赛共有x个参赛棋手,所以可列方程为:x(x﹣1)=45.故选:A.9.解:∵∠1=∠2,∴∠1+∠BAE=∠2+∠BAE,∴∠DAE=∠BAC,A、添加∠B=∠D可利用两角法: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BC∽△ADE,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添加∠C=∠E可利用两角法: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BC∽△ADE,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添加可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BC∽△ADE,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添加不能证明△ABC∽△ADE,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0.解:如图,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F,关于AO的对称点G,连接FG分别交AB、OA于点D、E,此时三角形CDE的周长最小,∵直线y=x+1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C是OB的中点,∴B(﹣1,0),C(﹣,0),∴BO=1,OG=,BG=,易得∠ABC=45°,∴△B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BC=,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DF=DC,EC=EG,△CDE的周长=CD+DE+CE=DF+DE+EG=FG,此时△DEC周长最小,∵Rt△BFG中,FG===,∴△CDE周长的最小值是.故选:B.二.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32分,每小题4分)11.解:∵,∴=,∴=1﹣=1﹣=.故答案为:.12.解:原方程可化为:x(x+2)﹣2(x+2)=0;(x+2)(x﹣2)=0;x+2=0或x﹣2=0;解得:x1=2,x2=﹣2.故答案是:x1=2,x2=﹣2.13.解:只要使反比例系数大于0即可.如y=(x>0),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y=(x>0),答案不唯一.14.解:把x=1代入方程ax2+bx﹣1=0得a+b﹣1=0,所以a+b=1,所以2021﹣a﹣b=2021﹣(a+b)=2021﹣1=2020.故答案为:2020.15.解:∵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1:3,∴它们的相似比为1:3,∴它们的面积的比等于1:9.故答案为:1:9.16.解:200÷=7500(只),即这片山林中麻雀的数量约为7500只,故答案为:7500.17.解:∵点A(m,﹣2)和点B(3,n)且直线AB∥x轴,∴n=﹣2,∵AB=4,∴m=3+4=7或m=3﹣4=﹣1,当m=7时,m+n=7﹣2=5;当m=﹣1时,m+n=﹣1﹣2=﹣3;综上,m+n=5或﹣3;故答案为:5或﹣3.18.解:∵矩形ABCD与矩形EABF相似,∴=,即=,解得,AD=,∴BC=AD=,故答案为:.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8分)19.解:原式=1+﹣2×+4=1+﹣+4=5.20.解:原方程化为2x2﹣x﹣1=0,∵a=2,b=﹣1,c=﹣1,∴△=b2﹣4ac=(﹣1)2﹣4×2×(﹣1)=9,∴x==,∴x1=1,x2=﹣.21.解:(1)∵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C(1,4).∴m=1×4=4,∴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x>0).∵四边形OABC为平行四边形,且点O(0,0),OA=5,点C(1,4),∴点A(5,0),∴点B(6,4).(2)延长DP交OC于点E,如图所示.∵点D为线段BA的中点,点A(5,0)、B(6,4),∴点D(,2).令y=中y=2,则x=2,∴点P(2,2),∴PD=﹣2=,EP=ED﹣PD=,∴S=EP•(y C﹣y O)=××(4﹣0)=3.△COP22.解:(1)据题意,得∠AOC=60°,∠BOC=30°在Rt△AOC中,∠AOC=60°∴∠OAC=30°∵∠AOB=∠AOC﹣∠BOC=60°﹣30°=30°∴∠AOB=∠OAC∴AB=OB在Rt△BOC中OB=OC÷cos∠BOC=10=(米)∴AB=(米)∴V=÷1=(米/秒).(2)∵36千米/时=10米/秒又∵,∴,∴小汽车超速了.23.解:(1)本次接受调查的初中学生人数为:4÷10%=40人,m%==25%,则m=25;故答案为:40,25.(2)由条形统计图得,4个0.9,8个1.2,15个1.5,10个1.8,3个2.1,平均数是:=1.5(h),∵1.5h出现了15次,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是1.5h,∵第20个数和第21个数都是1.5h,∴中位数是1.5h;故答案为:1.5,1.5,1.5;(3)根据题意得:500×0.9=450(人),答:该校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大于1h的学生有450人.24.解:(1)设购进x千克黑美人西瓜,则购进(3000﹣x)千克无籽西瓜,依题意,得:(8﹣3)x+(5﹣3)(3000﹣x)≥9600,解得:x≥1200.答:黑美人西瓜至少购进1200千克.(2)依题意,得:(8﹣a﹣3)×1200(1﹣a%)+5×(3000﹣1200)×(1+2a%)×(1﹣5%)﹣3×(3000﹣1200)×(1+2a%)=9600﹣1500,整理,得:2a2﹣195a+1750=0,解得:a1=10,a2=.当a=10时,8﹣a=7>3,符合题意;当a=时,8﹣a=﹣<3,不合题意,舍去.答:a的值为10.25.证明:(1)∵正方形ABCD,等腰直角三角形EDF,∴∠ADC=∠EDF=90°,AD=CD,DE=DF,∴∠ADE+∠ADF=∠ADF+∠CDF,∴∠ADE=∠CDF,在△ADE和△CDF中,∴△ADE≌△CDF(SAS);(2)延长BA到M,交ED于点M,∵△ADE≌△CDF,∴∠EAD=∠FCD,即∠EAM+∠MAD=∠BCD+∠BCF,∵∠MAD=∠BCD=90°,∴∠EAM=∠BCF,∵∠EAM=∠BAG,∴∠BAG=∠BCF,∵∠AGB=∠CGF,∴△ABG∽△CFG.(3)∵正方形ABCD的的边长为2,G为BC的中点,∴BG=CG=1,AG=,∵△ABG∽△CFG,∴,CF=2FG,∵CF2+FG2=CG2,(2FG)2+FG2=12,∴GF=,CF=,∵△DAE≌△DCF,∴AE=CF,∴EF=EA+AG+GF=CF+AG+GF=++=.26.(1)证明:由题意可得,△BCE≌△BFE,∴∠BEC=∠BEF,FE=CE,∵FG∥CE,∴∠FGE=∠CEB,∴∠FGE=∠FEG,∴FG=FE,∴FG=EC,∴四边形CEFG是平行四边形,又∵CE=FE,∴四边形CEFG是菱形;(2)∵矩形ABCD中,BC=10,cos∠ABF==,由翻折可知:BF=BC=10,∴AB=8,AD=10,∴∠BAF=90°,AD=BC=BF=10,∴AF=6,∴DF=4,设EF=x,则CE=x,DE=8﹣x,∵∠FDE=90°,∴42+(8﹣x)2=x2,解得,x=5.∴CE=5.。

2020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9年级全册知识点汇总

2020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9年级全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0(≥a a 表示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0(≥a a 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 ,即有:(1))0(0≥≥a a (2)())0(2≥=a a a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性质:⎩⎨⎧<-≥=)0()0(2a a a a a2.二次根式的乘法两个二次根式相乘,将它们的被开方数相乘。

)0,0(≥≥=⋅b a ab b a3.积的算术平方根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算术平方根的积。

主要用于二次根式的化简。

)0,0(≥≥⋅=b a b a ab4.二次根式的除法两个二次根式相除,将它们的被开方数相除。

)0,0(>≥=b a baba 1. 商的算术平方根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算术平方根的商。

主要用于分母有理化,就是使分母中不含有二次根式,并且二次根式中不含有分母。

)0,0(>≥=b a ba ba7.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并且被开方数中所有因式的幂的指数都小于2,这样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8.二次根式化简主要包括两方面(1)如果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通常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母配成完全平方,再“开方”出来。

(2)如果被开方数中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或因数),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它“开方”出来。

9.同类二次根式像33与32-, a 3、 a 2-与 a 4这样的几个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简,再将同类二次根式合并。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c b a c bx ax ,,(02=++是已知数,)0≠a 。

其中c b a ,,分别叫做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的系数,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因式分解法 (3)配方法(4)公式法 ()042422≥--±-=ac b aacb b x 3.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ac b 42-=∆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2019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数与式综合复习--知识讲解(提高)

2019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数与式综合复习--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总复习:数与式综合复习—知识讲解(提高)【考纲要求】(1)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倒数、相反数与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3)了解整式、分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实数的有关概念、性质1.实数及其分类实数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分类:实数还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分类:要点诠释: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要点诠释: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数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的重要基础. 3.相反数实数a 和-a 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一般地,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并且离原点的距离相等. 要点诠释: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运算特征是它们的和等于零,即如果a 和b 互为相反数,那么a+b =0;反过来,如果a+b =0,那么a 和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 如果a >0,那么|a|=a ; 如果a <0,那么|a|=-a ; 如果a =0,那么|a|=0. 要点诠释:从绝对值的定义可以知道,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5.实数大小的比较(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3)对于实数,a b 、0=0=0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要点诠释:常用方法:①数轴图示法;②作差法;③作商法;④平方法等.6.有理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略).(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分配律 a(b+c)=ab+ac.(3)运算顺序: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开方是第三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首先进行第三级运算,然后进行第二级运算,最后进行第一级运算,也就是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7.平方根如果x2=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要点诠释: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8.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要点诠释: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以知道,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9.近似数及有效数字近似地表示某一个量准确值的数,叫做这个量准确值的近似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10.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a是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10的数),称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考点二、二次根式、分式的相关概念、性质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a≥0)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最简二次根式是指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要点诠释: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分式的值不变,叫做分母有理化.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若它们的积不含二次根式,则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二次根式的有理化因式:(1)a a 与互为有理化因式;(2)a b a b +-与互为有理化因式;一般地a c b a c b +-与互为有理化因式;(3)a b a b +-与互为有理化因式;一般地c a d b a d b +-与c 互为有理化因式. 3.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0(0)a a ≥≥; (2)()2(0)a a a =≥;(3)2(0)||(0)a a a a a a ≥⎧==⎨-<⎩;(4)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00)ab a b a b =⋅≥≥,;(5)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00)a a a b b b=≥>,. 4.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除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 要点诠释: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明确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原来学过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3.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代数式的有关概念(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代数式的分类:(2)有理式:只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包含数字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3)整式:没有除法运算或者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里不含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4)分式: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分式的分母取值如果为零,分式没有意义. 6.整式的运算(1)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整式的乘法:①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m n m n a a a +=;()m n mn a a =;()m m m ab a b =;m n m n a a a -÷=(a ≠0,m >n).其中m 、n 都是正整数.②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用它们的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积里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乘法公式:22()()a b a b a b +-=-; 222()2a b a ab b ±=±+.④零和负整数指数:在mnm na a a-÷=(a ≠0,m ,n 都是正整数)中,当m =n 时,规定01a =;当m <n 时,如m-n =-p(p 是正整数),规定1ppa a -=. 7.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在因式分解时,应注意:①在指定数(有理数、实数)的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题目中没有指定数的范围,一般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②因式分解以后,如果有相同的因式,应写成幂的形式,并且要把各个因式化简.(2)因式分解的方法①提公因式法:ma+mb+mc =m(a+b+c).②运用公式法:22()()a b a b a b -=+-;2222()a ab b a b ±+=±;③十字相乘法:2()x a b x ab +++()()x a x b =++.④运用求根公式法:若)0(02≠=++a c bx ax 的两个根是1x 、2x , 则有:))((212x x x x a c bx ax --=++.(3)因式分解的步骤①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取公因式;②考虑所给多项式是否能用公式法分解.要点诠释:因式分解时应注意:①在指定数(有理数、实数)的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若题目中没有指定数的范围,一般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②因式分解后,如果有相同因式,应写成幂的形式,并且要把各个因式化简,同时每个因式的首项不含负号;③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 8.分式(1)分式的概念 形如AB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和B 均为整式,B 中含有字母,注意B 的值不能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A A MB B M ⨯=⨯,A A MB B M÷=÷.(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要点诠释:分式有意义⇔分母≠0; 分式无意义⇔分母=0;分式值为0 =00.⎧⇔⎨⎩分子,分母≠分式值为1=0.⎧⇔⎨⎩分子分母,分母≠分式值为正⇔分子、分母同号.分式值为负⇔分子、分母异号. (3)分式的运算 ①加减法:a b a b c c c ±±=,a c ad bcb d bd ±±=. ②乘法:ac acb d bd=. ③除法:a c a d adb d bc bc÷==. ④乘方:nn n a a b b⎛⎫= ⎪⎝⎭(n 为正整数).要点诠释:解分式方程的注意事项:(1)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时不要与通分运算混淆;(2)解完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验根的方法是将所得的根带入到最简公分母中,看它是否为0,如果为0,即为增根,不为0,就是原方程的解.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2)设——合理设未知数;(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出方程; (5)验——检验增根; (6)答——答题.【典型例题】类型一、实数的概念、运算及因式分解1.在数轴上表示a 、b 、c 三个数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a-c|-|b+c|.【思路点拨】通过观察数轴得到a 、b 、c 的符号,通过确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符号,来去掉绝对值符号. 【答案与解析】由上图可得b <c <0<a ,∴ a-b >0,a-c >0,b+c <0.∴ |a-b|+|a-c|-|b+c|=(a-b)+(a-c)-(-b-c)=2a .【总结升华】由绝对值的定义我们知道:如果m >0,那么|m|=m ;如果m <0,那么|m|=-m ;如果m =0,那么|m|=0.要去掉绝对值符号,首先要弄清m 的值是正、是负,还是零.举一反三:【变式】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 、B 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 在原点,如图1-1,AB OB b a b ===-;当A 、B 两点都不在原点时:(1)如图1-2,点A 、B 都在原点的右边,AB OB OA b a b a a b =-=-=-=-;(2)如图1-3,点A 、B 都在原点的左边, ()AB OB OA b a b a a b a b =-=-=---=-=-; (3)如图1-4,点A 、B 在原点的两边,()AB OA OB a b a b a b a b =+=+=+-=-=-.O 0b B 图1-2a AO (A ) 0bB 图1-1综上,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 b =-.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 .如果2AB =,那么x = . 【答案】(1)3,3,4;(2)1x =或3x =-.依据阅读材料,所获得的结论为AB a b =-,结合各问题分别代入求解. (1)253,2(5)3,1(3)4-=---=--=;(2)(1)1AB x x =--=+; 因为2AB =,所以12x +=,所以12x +=或12x +=-.所以1x =或3x =-.2.(2014春•当涂县校级期中)分解因式.(1)﹣18x 2y 2+9x 4﹣6x 3y .(2)1﹣m 2﹣n 2+2mn .(3)﹣a+2a 2﹣a 3.【思路点拨】如果多项式各项含有公因式,就先提出这个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答案与解析】解:(1)﹣18x 2y 2+9x 4﹣6x 3y=﹣3x 2(6y 2﹣3x 2+2xy );(2)1﹣m 2﹣n 2+2mn=1﹣(m ﹣n )2=(1+m ﹣n )(1﹣m+n );(3)﹣a+2a 2﹣a 3=﹣a (1﹣2a+a 2)=﹣a (1﹣a )2. 【总结升华】(1)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系数是负数,一般要提出负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系数是正数,以便于观察是否可以进一步分解因式.(2)在提取公因式时,一是要真确确定公因式,二是要注意一步到位;分解因式一定要彻底.举一反三:【变式】分解因式:2212a a b -+-= .【答案】本题是四项,应采用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二二分组,另一种是一三分组,B baA 图1-3O 0baA 图1-4O 0B本题应采用一三分组法进行分解.原式2222(12)(1)a a b a b =-+-=--(1)(1)a b a b =-+--.类型二、分式的有关运算3.我们把分子为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如12,13,14…,任何一个单位分数都可以拆分成两个不同的单位分数的和,如111236=+,1113412=+,1114520=+,… (1)根据对上述式子的观察,你会发现1115=+O,请写出□,○所表示的数;(2)进一步思考,单位分数n 1(n 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11+∆,请写出△,⊙所表示的式,并加以验证.【思路点拨】等式右边的第一个分母是左边的分母加1,第二个分母是前两个分母的乘积,如果设左边的分母为n ,则右边第一个分母为(n +1),第二个分母为n (n +1).【答案与解析】(1)□表示的数为6,○表示的数为30;(2)△表示的式为1+n ,⊙表示的式为)1(+n n .验证:)1(1)1()1(111+++=+++n n n n n n n n nn n n 1)1(1=++=,所以上述结论成立.【总结升华】通过对三组式子的观察,不难找出规律. 举一反三:【高清课程名称:数与式综合复习 高清ID 号:402392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6】 【变式】若0<x <1,则21x xx 、、的大小关系是( ).A .21x x x << B .21x xx << C .xx x 12<< D .x x x <<21【答案】C.4.计算222214(2)244x x x x x x x x x +--⎛⎫-÷-⎪--+⎝⎭. 【思路点拨】在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时,一定要注意按运算顺序进行,并注意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及时化简,以便简化运算过程. 【答案与解析】222214(2)244x x x x x x x x x +--⎛⎫-÷-⎪--+⎝⎭2221(2)(2)(2)4x x xx x x x x ⎡⎤+-=--⎢⎥---⎣⎦22221(2)(2)(2)4(2)4x x x xx x x x x x x +-=-------22444x x x x x --=---22(4)()4x x x x ---=- 414x x -==-. 【总结升华】在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时,要注意利用运算律,寻找合理的运算途径.举一反三:【变式】计算3213411x x x x x -+----. 【答案】 3213411x x x x x -+---- 31341(1)(1)x x x x x x -+=+--+-33134(1)(1)x x x x x x x -++-+-=+-33(1)(1)x x x -=+-3(1)3(1)(1)1x x x x -==+-+.类型三、二次根式的运算5.已知【思路点拨】这是一道二次根式化简题,在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a ,b 的符号,本题中没明确告诉a ,b 的符号,但可从a+b=-9,ab=12中分析得到.【答案与解析】∵a+b=-9,ab=12,∴a <0,b <0.··22124 3.a b ab ab ba b a ab b a b a∴+=+=-=-=--- 【总结升华】1.明确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原来学过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3.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一反三: 【变式】估计32×12+20的运算结果应在 ( ) A. 6到7之间B. 7到8之间C. 8到9之间D. 9到10之间 【答案】本题应计算出所给算式的结果,原式1620425=+=+,由于45 6.25<<, 即25 2.584259+<<,所以<<. 故选C.6.若a ,b 为实数,且b =355315a a -+-+,试求22b a b a a b a b++-+-的值. 【思路点拨】本题中根据b =355315a a -+-+可以求出a ,b ,再对2b a a b ++-2b a a b +-的被开方数进行配方、化简.【答案与解析】 由二次根式的性质得3503350..5305a a a a -⎧∴-=∴=⎨-⎩≥,≥,150,0.b a b a b ∴=∴+-,><ab >0,22()()222.b a b a a b a b a b a b ab aba b b a ab ab ab ab a b b a ab abab ab b+-++-+-=-+-=-+-⎛⎫=- ⎪⎝⎭= 当32321515.51555a b ===⨯=,时,原式 【总结升华】对于形如22b a b a a b a b++-+或形式的代数式都要变为2()a b ab +或2()a b ab -的形式,当它们作为被开方式进行化简时,要注意.a b a b ab +-和以及的符号举一反三:【高清课程名称:数与式综合复习 高清ID 号:402392 关联的位置名称(播放点名称):例7】【变式】(1) 若622=-n m ,且2m n -=,则=+n m .(2)若61,10=+<<a a a ,求aa 1-的值. 【答案】(1)3;(2)-2.类型四、数与式的综合运用7.(2014秋•延平区校级月考)如图,用相同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形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有关问题:(1)在第n 个图中,共有瓷砖 块,其中白色瓷砖 块,黑色瓷砖 块(均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按上述铺设方案,铺设一块这样的矩形地面共用了1056块瓷砖,求此时n 的值;(3)若黑瓷砖每块4元,白瓷砖每块3元,则问题(2)中,共花多少元购买瓷砖?【思路点拨】(1)根据第n 个图形的白瓷砖的每行有(n+1)个,每列有n 个,即可表示白瓷砖的数量,再让总数减去白瓷砖的数量即为黑瓷砖的数量;(2)当y=1056时可以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求出n ;(3)和(1)一样可以推出白瓷砖的总块数为(n+1)×n ,然后可以推出黑瓷砖数目,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计算出钱数;【答案与解析】解:(1)在第n 个图中,共有瓷砖(n 2+5n+6)块,其中白色瓷砖(n 2+n )块,黑色瓷砖(4n+6)块(均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依题意得:n 2+5n+6=1056,整理得:n 2+5n ﹣1050=0,解得:n=﹣35(舍去),n=30,答:此时n 的值为30;(3)当n=30时4(4n+6)+3(n 2+n )=4×(4×30+6)+3(302+30)=3294(元),答:共花费3294元购买瓷砖.【总结升华】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结合图形用代数式表示出黑、白瓷砖的数量,再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

华东师大版数学初中知识点归纳[宝典]共20页文档

华东师大版数学初中知识点归纳[宝典]共20页文档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一、第1章 走进数学世界1.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2.根据已有的信息,发现并找出内在的规律,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例1 计算:)1(1...1216121+++++n n =_______ 例2 找规律填数字:1,1,2,3,5,8,13,______,______例3 五位老朋友a ,b ,c ,d ,e 相约去公园游玩,他们见面后,都要和对方握手以示问候,已知a 握了4次,b 握了1次,d 握了3次,e 握了2次,那么到现在为止,c 握了几次?例4 若a ⊙b =4a -2b +21ab ,则21⊙51=________ 例5 如图1所示,图中共有____个三角形、______个正方形.例6 要从一张长为40cm ,宽为20cm 的矩形纸片中剪出长为18cm ,宽为12cm 的矩形制片,最多能剪出____ 张 例7 观察下列等式:9-1=8,16-4=12,25-9=16,36-16=20,….这些等式反映了自然数之间的某种规律,设n(n ≥1)表示自然数,用关于n 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是________ 例8 在一列数1,2,3,4,…,1000中,数字0共出现了( )A .182次B .189次C .192次D .194次二、第2章 有理数3.负数、正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5.有理数的分类:6.数轴:规定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7.相反数:只有正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1)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2)a 的相反数记作___.当a8.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________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______;零的绝对值是______;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____________.(2)a 的绝对值是非负数(正数和0).即对任意有理数a ,总有|a ︱≥0. a (a ___0)(3)|a ︱=-a (a ___0)9.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______;(2)正数都_______零,负数都______零,正数______负数;(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_______;(4)把两个数(或图1有理数 整数 分数 或代数式)相减,若差大于0,则被减数______减数;差等于0,被减数________减数;差小于0,被减数________减数;(5)把两个正数相除,若商大于1,则被除数_____除数;商小于1,被除数_______除数.10.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正负号,并把绝对值________;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正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_______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___;(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11.有理数加法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 +b =________(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 +b +c =( )+c =a +( )1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_________1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先用去括号法则化简,再用加法交换律运算.例9 计算: )1()31()51()54()32(+---+--++ 14.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______,异号得______,并把________相乘.(2)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_______;当负因数的个数有偶数个时,积为_______.(3)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______.(4)两数相乘,同时改变这两个因数的正负号,积_______.15.有理数乘法运算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______.即ab =______(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_______. 即abc =(ab )c =a (bc )(3)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____, 即a (b +c )=____________16.倒数:(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_____数;(2)a (a ≠0)的倒数等于_______;(3)若a 与b 互为倒数,则ab =_____.17.有理数的除法:(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________(注意零不能做除数);(2)两数相除,同号得_____,异号得_____,并把_______相除.(3)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_____.18.有理数的乘方:(1)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_,乘方的结果叫做____;(2)n a 中,a 叫做_____,n 叫做______;(3)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数;(4)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数,偶次幂是______数.19.科学计数法: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成___________的形式,其中1≤︱a ︱<10,n 是正整数(其中n 比所给数字的整数位数小1).20.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1)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最后算________;(2)同级运算,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_________里的,再算______里的,然后算________里的.例10 计算:[]24)3(2611--⨯-- 21.近似数和有效数字:(1)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2)有效数字: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_____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三、第3章 整式的加减22.代数式:由数和字母用___________连结所成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如a ,a +b ,ab , (a +b )2,0,-3,5m -2n ,2)1( n n 等;单独________或____________也是代数式. 23.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_______,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24.整式:(1)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________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________或____________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______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____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______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______,不含字母的项叫做________;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_______,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的升幂排列和降幂排列;(4)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________.2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_______的项叫做同类项.26.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_____.27.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_______________;(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______________.28.添括号法则:(1)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_______________,(2)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_________________.29.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先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四、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30.填出以下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其中,图(1)和图(5)这两个立体图形的每个一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__________体.(1)________ (2)______ (3)_______ (4)______ (5)_______31.写出知识点30中图(1)~(5)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图(1)主视图:____________,左视图:___________,俯视图:__________;图(2)主视图:____________,左视图:___________,俯视图:__________;图(3)主视图:____________,左视图:___________,俯视图:__________;图(4)主视图:____________,左视图:___________,俯视图:__________;图(5)主视图:____________,左视图:___________,俯视图:__________.32.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ppt 课件)33.点和线(1)如下图,在图中标出的点有点_____、_____、______;线段有____、____、_____;射线共有_____条,其中以点B 为端点的射线是______和______;图中的线段或直线还可以用一个______字母表示. (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______最短. (3)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____________直线.(4)线段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如图,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_______=21______ 34.角 (1)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有公共______的_______组成的图形;角还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如右图,∠AOB 是_____角.(3)1周角=___°,1平角=____°,1直角=___°,1°=_____′,1′=______″.(4)角的表示:把下图中的角表示在横线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 A BC · · · A B C· A B O A O 1 α(5)在方位坐标中用角度表示方向,如图34.5,射线______表示北偏东30o,射线____表示北偏西60o ,射线______表示西南方向,射线_______表示南偏东25o .(6)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34.6,若OC 平分∠AOB ,则∠AOC=∠_____=21∠_____.(7)余角和补角:若∠1与∠2互为余角,则∠1+∠2=______ ;若∠1与∠2互为补角,则∠1+∠2=______ . 五、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35.相交线:(1)如图35.1,∠1的对顶角是_____,∠4的对顶角是_____,∠2的邻补角有__________.(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______.(3)如图35.2,若∠DOB=90o ,则直线AB与CD 互相_______,记作_________,直线AB 与CD 的交点O 叫做_____.(4)垂线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_______,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3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在图36.1中,四对同位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对内错角是_________________,两对同旁内角是_________________. 37.平行线(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 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①同位角_______,两直线 平行;②内错角_______,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_______,两直线 平行.④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____ _____.⑤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________.(4)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_____;②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_______;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__.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一、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________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__________的未知数的值.3.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 .即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__________.(2)如果a =b ,那么ac =bc ,cb c a =(c ≠0).即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______),所得的结果仍是__________.4.方程的变形规则: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____或同一个_____,方程的解不变.(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_____的数,方程的解不变.5.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_______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6.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含有____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____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_____的方程.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______,(2)去________,(3)________,(4)合并_________,(5)未知数的系数化为_____.例1.解方程:15334--=-x x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见问题A B C D 东西北 南 30o 45o 25o 60o O 图34.5 A O C 图34.6 A B O C D 1 2 3 4 图35.1 A B C D O 图35.2 12 3 4 6 5 7 8 a b l 图36.1(1)行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 ①相遇问题:总乙甲S S S =+;②追击问题:=-慢快S S 两者出发地点间的距离;③水流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_________.(3)浓度问题:溶质质量=溶液质量×_________________.(4)利率问题:本息和=_____+_____,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5)两或三位数大小的表示问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数字是a ,十位上数字是b ,个位上数字是c ,则这个三位数大小表示为_____________.(6)利润率问题:利润率=进价利润,利润=售价-进价,售价=标价×打折数.(7)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公式.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设(直接或间接)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3)用代数式表示相等关系中的量,得到方程.二、第7章 一次方程组10.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_____的次数都是_____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1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中_____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_______的两个未知数的值.1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其中,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是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环节). 例如,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把含x 的项和常数项全部移到方程右边,把含y 的项全部移到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把y 的系数化为1.(2)加减消元法;①加减消元法一般把每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为ax +by =c 的形式;②当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就用减法,系数互为相反数就用加法;③若未知数的系数不相等也不互为相反数,只须找到某一未知数系数的最小(绝对值最小)公倍数,将两个方程变形,使这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再用加减法.例2.解方程组: ⎩⎨⎧=+=-.75,1734y x y x (用两种方法解) 1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消元(用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消元),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例3.解方程组:⎪⎩⎪⎨⎧=--+=++-=-+0623083242z y x z y x z y x 15.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列方程的方法与列一元一次方程相同):三、第8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16.不等式定义:用不等号“<”、“≤”、“>”、“≥”或“≠”表示_______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17.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18.用不等式表示:a 是负数______,a 是正数_____,a 是非负数_____,a 是非正数______ 问题 分析 抽象方程(组) 求解 检验 解答19.不等式的解集: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没有等号画空心圆点,有等号画实心圆点;“大于”或“大于等于”方向向右,“小于”或“小于等于”方向向左.20.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 >b ,那么a +c _____b +c ,a -c _____b -c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________. (2) 如果a>b ,并且c >0,那么ac _____bc ,c a _____cb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______.(3)如果a >b ,并且c <0,那么ac _____bc ,c a _____c b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_______.2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____式,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一样,就是要将不等式最终变形成x >a 或x <a 的形式.23.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_________,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2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解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再求出它们的公共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的确定方法:(1)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2)把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找其解集的公共部分.例4.(1)解不等式:21334--+x x >1. (2)求不等式组⎩⎨⎧-≥--<-15764,2552x x x x 的自然数解. 四、第9章 多边形25.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_______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______.(2)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如△ABC .(3)三角形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三角形的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4)三角形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_.(5)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26.三角形按角分类: ______三角形,______三角形,______三角形.27.等腰三角形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_______三角形,相等的边都叫做等腰三角形的_____;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或_____________).28.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如图28-1,取△ABC 边AB 的中点E ,连结CE ,线段CE 就是△ABC 的一条_______;作△ABC 的内角∠BAC 的平分线交对边BC 于D ,线段AD 就是△ABC 的一条_______;过顶点B 作△ABC 的边AC 的垂线,垂足为F ,线段BF 就是△ABC 的一条______.△ABC 有_____条中线,_____条角平分线,_____条高.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高(或所在的直线)分别__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就是__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______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_____部.29.三角形的内、外角和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 ______.(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_______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如图29-1_____,∠CBD____∠A ,∠CBD_____∠C .(3)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2+∠3=A B C D E F A B D C A l O · · A '_______.30.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______第三边;(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3)实践中常用三角形结构固定物体,利用三角形的_________性.31.n边形的概念:由n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__________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称为n边形.32.正多边形概念: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_______,各内角都______,那么就称它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33.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为_________.34.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______条对角线;一个n边形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35.用正多边形或任意三角形、四边形拼地板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_________时,就可以铺满地面.(1)用一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2)用两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常见组合是:①正三角形和正方形;②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③正八边形和正方形;④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3)用三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常见组合是:①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②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十二边形.五、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36.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_________,即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即为这个图形的___________.37.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______,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_______,这条直线就是________.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_______.38.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_________,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_________.39.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把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_,垂直平分线又可称为___________.40.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的____ ____________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41.画轴对称图形:已知点A和直线l,画出点A关于直线l对称的点A'.作法:如图41-1,过点A作AO____l,垂足为O,延长AO到A',使O A'=_____,则点A'就是所求的点.4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等.43.平移的定义: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上的_____________,简称为平移.平移是由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所决定的.44.平移的特征: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____(也可能在同一直线上)并且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图形的形状大小__________.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______(也可能在同一直线上)并且_________.45.旋转的定义: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在一个平面上_________,像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旋转.绕着哪个点旋转,这个点就是_____________.图形的旋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所决定.46.旋转的特征:图形中每一点都绕着____________按同一_____________旋转了同样大小的_________,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_,对应线段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图形的形状大小________.47.旋转对称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________的图形就称为旋转对称图形.48.图形变换间关系:将一个图形作两次翻折(轴对称),如果两次翻折的两条对称轴平行,则相当于作一次平移,如果两次翻折的两条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作一次旋转.49.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绕着中心旋转________后能与自身重合,把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叫做对称中心.50.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______,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_____, 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51.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____ _________,并且被对称中心________.52.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判定方法: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_______,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53.画中心对称图形:已知点A 和点O ,作点A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的点A '.作法:连结AO ,并延长AO 到点A ',使OA '=OA ,则点A '即为所求的点.54.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等.55.全等多边形定义:一个多边形经过图形变换与另一个多边形能重合,称这两个多边形为全等多边形.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______________,互相重合的边叫做__________,互相重合的角叫做___________.56.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_.57.全等多边形的判定:边、角分别_______________的两个多边形全等.58.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__________.58.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____________,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一、第11章 数的开方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________. 即若a x =2,则x =_______2.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3.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_______.即a x =3,则x =_______4.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__________,如2、35、π、0.1010010001…等都是无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__________;_________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5.2)(a =________(a ____0), 即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它本身.二、第12章 整式的乘除6.幂的运算(1)m a ·n a =__________.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_______. (2)n m a )(=__________.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________.(3)n ab )(=__________.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4)m a ÷n a =_________.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_______.7.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只要将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_______,再将所得的积相加.(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________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_______,再把所得的积相加.8.乘法公式(1)(a +b )(a -b )=___________.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2)2)(b a +=_______________.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3)2)(b a -=_______________.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9.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_______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10.因式分解(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_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方法:①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同底数幂中的最小指数幂的积);②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22b a -=___________,完全平方公式222b ab a +±=____ _________;③分组分解法 分组后能提公因式;分组后能运用公式.④十字相乘法 例.1、2x (a -2)-y (2-a ) 2、252216y x - 3、3m 2-6mn +3n 24、ab +a +b +15、1222-+-y y x6、x 2-5x -6 三、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1.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2)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__.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____________.12.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用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1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_____(边角边)、_____(角边角)、_____(角角边)、_____(边边边)、HL(斜边直角边,用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注意:SSA(边边角)不能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13-1,已知,AC=AD ,AB=AB ,∠B=∠B ,但△ABC 与△ABD 不全等.14.等腰三角形:)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两腰的夹角叫做夹角叫做________)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 (简称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_______)15.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三角形;(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o ;(3)判定:①三个_____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等于______的__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6.尺规作图:(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经过一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7.线段垂直平分线:(1)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________.如图13-2,∵CD ⊥AB ,OA=OB ,∴PA=PB .(2)逆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__________________上.如图13-3,∵PA=PB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18.角平分线:(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________.如图13-4,∵A B D 图13-1 图14-1 图13-2 B 图13-3 A B O P C E D 图13-4OC 平分∠AOB ,PE ⊥OA ,PD ⊥OB ,∴PE=PD .(2)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____________上.如图13-4,∵PE ⊥OB ,PD ⊥OA ,PE=PD ,∴OC 平分∠AOB .四、第14章 勾股定理19.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__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14-1,在Rt △ABC中,∠C=90o ,则AC 2+BC 2=AB 2..20.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有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边c 所对的角为直角.21.反证法:(1)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2)通过演绎推理,推出假设与基本事实、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3)得出原结论正确.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第16章 分式1.分式的概念:形如B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_________,B 叫做分式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有理式.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_3.约分:把分子与分母的_________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找法:取分子与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分子与分母中相同底数幂的最低次幂的积作为公因式)4.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___________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5.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各分母其他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注意:对于多项式分母一般要先分解因式)6.分式的加减乘除与分式的乘方:分式的乘方等于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除.n ab )(=__________7.分式方程: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_______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解法:先找到分式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即可去掉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最后注意要进行检验).方程的增根:使___________为0的根.8.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9.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①0a =________.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②a –n =________.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 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10.科学计数法:写成a ×10n 的形式,其中1≤︱a ︱<10,n 为整数.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11.函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_______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常量:取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12.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1)_______法 (2)_______法 (3)______法13.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开平方时被开方数是非负数;③自变量还受具体情况的限制.14.平面直角坐标系:(1)各象限内横、纵坐标的取值范围;(2)x 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 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3)关于x 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 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纵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概况总复习 知识点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概况总复习 知识点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概况总复习知识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概况总复习-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综述知识点(1)数与代数1、有理数(1)正数和负数(2)数轴(3)反数(4)绝对值(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6)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幂及其混合运算)(7)近似数和有效数(8)零指数幂及负整指数幂;科学计数法阅读材料:(1)光年和纳米;(2) 10003和310002、数的开方(1)平方根和立方根(2)平方根公式(3)实数和数轴3、整式及其运算(1)列代数表达式阅读材料:有趣的“3x+1问题”(2)整数:单项式,多项式(3)整式的加减:① 类似项目;② 合并类似项目;③ 删除和添加括号;④ 整数的加减法阅读材料:(1)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2)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4)整数乘法:①幂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②整数乘法: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③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阅读材料:(1)贾仙三角;(2)你会读书吗?主题研究:面积与代数恒等式(6)整式的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一4、分式(1)分数的概念(2)分数的基本性质(3)分式的运算: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5.方程式(1)一元一次方程: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③ 可以简化为一元线性方程的分数阶方程阅读材料:(1)丢番图的墓志铭;(2)2=3?(2)二元基本方程:① 二元基本方程的概念;② 二元一阶方程的求解阅读材料:同笼中的鸡和兔(3)一元二次方程: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③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4)实践与探索(应用)6.一元初等不等式(1)对不等式的理解(2)解一元初等不等式(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7.函数及其图像(1)变量和函数(2)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4)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5)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生活中的抛物线2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综述知识点(2)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初步认识(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阅读材料:欧拉公式(2)绘制三维图形:① 从三维图形到视图;② 从视图到立体图形(3)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图形阅读材料:七巧板(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①点和线;②线段的长短比较(6)角度:① 角度比较与操作;② 特殊角度关系(7)相交线:①垂线;②相交线中的角(8)平行线:① 识别平行线;② 平行线的特性2、多边形(1)三角形(2)三角形内、外角及(3)瓷砖铺设(4)用正多边形拼地板阅读材料:多姿多彩的图案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3.图形的转换(1)平移:①图形的平移;②图形的特征(2)轮换:① 图形的旋转;② 旋转特性;③ 旋转对称图形;④ 中心对称图(3)轴对称性:① 生命中的轴对称;② 轴对称性知识;③ 等腰三角形阅读材料:(1)切割五角星;(2)对称拼图;(3) Timesanddates(4)有点像转换:①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② 画相似的图形4、命题与证明(1)定义、命题和定理(2)证明与认识35.图的同余(1)图的同余(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及其性质(3)用直尺和量规绘制:① 画线段;② 画角;③ 画线段;④ 画一条角平分线6、图形的相似(1)相似图形及其特征(2)相似三角形:①相似三角形的识别;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3)图形与坐标7.解三角形(1)测量(2)勾股定理(3)锐角三角函数(4)解直角三角形8、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②平行四边形的识别;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矩形:① 矩形的概念;② 矩形的识别;③ 矩形(3)菱形的特征:① 钻石的概念;② 钻石识别;③ 钻石的特性(4)正方形:①正方形的概念;②正方形的识别;③正方形的特征阅读材料:四边形的变身术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9.圆形(1)圆的基本元素(2)圆的对称性(3)圆周角(4)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①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③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圆中的有关计算问题:①弧长和扇形的面积;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四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概况总复习知识点(3)《概率与统计》部分1.统计数字(1)数据的收集(2)数据表示:① 统计图表;②这样节省图的篇幅合适吗?阅读材料:赢在哪里?(3)统计的重要性:①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②从部分看全体(4)平均值、中值和模式(通过计算器计算平均值)(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警惕平均数的误用)阅读材料:“均贫富”(6)数据分类和初步处理:① 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排序;② 范围、方差和标准差(7)简单的随机抽样:①简单随机抽样;②这样抽样合适吗?阅读材料:空气污染指数(8)用样本估计人口:① 抽样调查可靠吗?② 用样本估计人口(9)数据的分析与决策:①查询数据作决策;②全面分析媒体信息;③ 亲自调查决定;像这样打招呼;如何组织数据和阅读材料:关于评级的随机讨论5。

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上)期末复提纲——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有理数1.正数和负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正数包括所有大于零的数,负数包括所有小于零的数。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3.数轴是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数轴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

4.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正负号不同,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相对于原点对称。

我们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6.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任意有理数a,总有|a|≥0.7.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正负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正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正负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应注意确定和的正负号与绝对值。

9.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如:(a+b)+c=a+(b+c)。

10.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乘以0得0.1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如:(ab)c=a(bc)。

分配律: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如:a(b+c)=ab+ac。

初三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知识精讲 华东师大版

初三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知识精讲 华东师大版

初三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知识精讲 华东师大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23章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复习目标: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⑵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⑶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⑷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⑸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⑹了解数学解题中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二. 基础知识回顾1. 方程中只含有_____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这样的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_______(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例如:一元二次方程7x -3=2x 2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有⑴_________;⑵________;⑶•_________;•⑷•求根公式法,•求根公式是______________.3.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是____________,当_______时,它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_时,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它没有实数根.例如: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⑴x (5x +21)=20 ⑵x 2+9=6x ⑶x 2-3x =-54. 设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分别为x 1,x 2,则x 1+x 2=_______,x 1·x 2=______.例如:方程x 2+3x -11=0的两个根分别为x 1,x 2,则x 1+x 2=________;x 1·x 2=_______.5. 设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两个根分别为x 1,x 2,则x 1+x 2=•_______,•x 1·x 2=________.三. 重点讲解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特点,即①是整式方程;②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虑用公式法.3 .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⑴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⑵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X 围;⑶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⑴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系数;⑵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⑶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5. 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6. 本章解题思想总结:⑴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最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思想可将未知数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本章中,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问题,将二次方程利用因式分解转化为一次方程等.⑵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通过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得出一般结论,如从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问题到配方法到公式法,再如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⑶分类讨论的思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四. 易错点点拨易错点1: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的理解.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将整式方程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特别地,当二次项的系数用字母表示时,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不能漏掉.易错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在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时,一定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易错点3: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易错点.⑴是在解形如“2x x =”这样的方程时,千万不能在方程左右两边都除以x ,从而造成方程丢根;⑵用配方法时,当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应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⑶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要先判断24b ac -必须非负才能求解;⑷利用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方程右边一定要变为0.易错点4: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注意运用转化思想,如图形问题中,如何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另外,对于增长率问题,要把握基础数与总数的关系.特别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一定要会判断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典型例题】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相关知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 2+bx +c =0(a 、b 、c 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复习策略: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是整式方程,然后是经过化简后能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1. ⑴下列方程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23(1)2(1)x x +=+ B.21120x x+-= C.20ax bx c ++= D.2221x x x +=-⑵方程215x x -=的一次项的系数是. 分析:⑴选A .因为B 选项含有分式,不是一元二次方程;C 选项由于a 的取值不确定,有可能等于0,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D 选项化简后是一元一次方程.⑵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时,一定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解:⑴选A .⑵5或-5.【评注】概念性的问题关键是抓住概念的本质.一元二次方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是整式方程;②化简后只含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考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相关知识: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复习策略:要判断一个值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只要将这个值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相等,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例2. 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40m x x m -++-=有一个解是0,求m 的值. 分析: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可知,当x =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此题即是求当x =0时,m 的值.但同时一定要记住,当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一前提条件,即m -2≠0.解:将x =0 代入方程中,得: 22(2)03040m m -⨯-⨯+-=,整理得:24m =,2m =±.∵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0,即 m ≠2∴m 的值为-2.【评注】已知方程的解确定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有时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含两个待定系数的方程,这时要注意整体思想方法的运用.考点3:了解方程并判定方程根的情况相关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⑴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⑵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⑶当24b 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之也成立.复习策略: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①不解方程判别根的情况;②根据方程解的情况确定系数的取值X 围;③求解与根有关的综合题.例3. ⑴(2007某某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只有一个实数根D. 没有实数根⑵(2007某某某某)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X 围是( )A. m <lB. m >-1C. m >lD. m <-1分析:⑴判定一元二方程的根的情况,一种方法是根据乘方的定义,即任何一个数的平方都是非负数来确定;另一种方法就是根据“Δ=24b ac -”的值来确定.⑵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性质反用也成立,即已知根的情况,可以得到一个等式或不等式,从而确定系数的值或取值X 围.解:⑴因为方程Δ=24b ac -=2(2)41(1)--⨯⨯-=8>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选B ;⑵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得:2(2)4m --<0 ,解得:m >l ,故选C .【评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运用,是一正一反的过程,在运用时,一定要明确是确定方程的根的情况还是根据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值或X 围,从而选择正用还是逆用.考点4:解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四种: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判断方程的特点,选择最佳解题方法,其基本思想是“ 降次”,把二次转化为一次.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根据方程的特点,选用最佳解法.复习策略:灵活选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从以下几点考虑:⑴对于形如x 2=a (a ≥0)或(mx -n )2=a (m ≠0, a ≥0)的方程,可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⑵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缺少常数项,或方程的右边为0,左边很容易分解因式,可考虑用因式分解法.⑶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是偶数时,可考虑使用配方法. ⑷如果用以上几种方法都不易求解时,可考虑用公式法求解.例4. 解下列方程:⑴(x +1)2=12⑵(2x +1) (3x -1)=1⑶2x (x +2)+1=0⑷16-x 2-4x =0⑸3(x -2)2=x (x -2)解析:⑴方程形如(x +m )2=n (n ≥0),所以选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简便.另外,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之后,如果一次项系数等于零,也选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用直接开平方法:得 x +1x 1-1, x 2= -1. ⑵方程整理为 6x 2+x -2=0;其左边可分解成(2x -1)(3x +2),所以选用因式分解法.当然,如果方程中常数项为零,一次项系数不为零也可用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法:(2x -1)(3x +2)=0 ∴x 1=12,x 2=-23. ⑶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2x 2+4x +1=0;左边不能在有理数X 围内因式分解,所以选用公式法简便.用公式法:∵b 2-4ac =42-4×2×1=8,∴x =2b a -±1±2⑷方程整理为 x 2+4x -16=0;由于不易分解,且系数简单,可选用配方法,当然也可用公式法.(此题用配方法写解题过程)整理方程得:x 2+4x =16 配方得x 2+4x +4=16+4 (x +2)2=20 则x +2=±∴x 1=2, x 2= -2.⑸观察方程特点,方程左右两边都有因式(x -2),当然用因式分解法了.由3(x -2)2=x (x -2)得3(x -2)2-x (x -2)=0 因式分解为得(x -2)[3(x -2)-x]=0∴x -2=0或2x -6=0, ∴x 1=2, x 2=3.由以上解析可以这样来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把原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然后计算b 2-4ac ,最后考虑用何种方法求解.如果b 2-4ac 是完全平方数,则用因式分解法,如果b 2-4ac 不是完全平方数且大于零,则用公式法,配方法实际是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因此,除题目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例5. 解方程:⑴(2007)解方程:2410x x +-=.⑵(2007某某某某)解方程:x 2+3=3(x +1).分析:⑴根据计算:Δ=24b ac -=20,其值不是完全平方数,所以不宜用因式分解法,因此,可考虑配方法或公式法来解.⑵方程先化成一般形式x 2-3x =0,再分析,很明显用因式分解法.解:⑴配方,得:(x +2)2=5,解得:x 1=-2x 2=-2;⑵原方程化为:x 2-3x =0,解得:1x =0,2x =3【评注】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用哪一种解法最简便,是因题而异的,解题步骤也不是如上面总结一成不变的,必须经过对题目的观察与分析,才能选择适当方法,使解题过程简捷.考点5: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相关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b 、c 为已知数,a ≠0,240b ac -≥)的两个实数根为12,x x ,则ac x x ,a b x x 2121=-=+.即: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个根的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复习策略:根与系数的关系存在的前提是:①a≠0,即方程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②b 2-4ac≥0,即方程一定有实数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考题主要是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的题型.例6. ⑴(2007某某某某)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30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12,x x ,且满足2121x x x x =+.则k 的值为( )(A )-1或34(B )-1 (C )34(D )不存在 ⑵(2007某某德阳)阅读材料:设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两根为1x ,2x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12b x x a+=-,a c x x 21=.根据该材料填空: 已知1x ,2x 是方程2630x x ++=的两实数根,则2112x x x x +的值为______ 分析:以上所选的两道中考题,属于同一种类型,即都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分别求得12x x +和12x x 的值,⑴是利用方程思想求字母系数k 的值,特别要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定有实数根这一前提条件的检验.⑵是求代数式2112x x x x +的值时,要先转化为含有12x x +和21x x ⋅的形式.解:⑴由题意,得:12x x +=-k ,21x x =243k -,再代入2121x x x x =+,得:-k=243k -,即:2430k k +-=,所以(1)(43)0k k +-=,解得k 的值为-1或34; 又∵k =-1时,方程为:210x x -+=,该方程无解,∴舍去.故选C .⑵因为2112x x x x +=221212x x x x +=2121212()2x x x x x x +-,再将12x x +=-6和3x x 21=代入,得:原式=36233-⨯=10. 【评注】不解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两个代数式的值关键是把所给的代数式经过恒等变形,化为含12x x +,21x x ⋅的形式,然后把12x x +,21x x ⋅的值代入,即可求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常见的代数式变形有:①222121212()2x x x x x x +=+-②12121211x x x x x x ++= ③212122221212()211()x x x x x x x x +-+=④22112121212()2x x x x x x x x x x +-+=⑤12x x -=考点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相关知识: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来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解释和检验.首先要把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可归结为:“设、找、列、解、验、答”:⑴设:是指设未知数,可分为直接设和间接设.所谓直接设,就是指问什么设什么;在直接设未知数比较难列出方程或者列出的方程比较复杂时,可考虑间接设未知数.⑵找:是指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⑶列:就是指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⑷解:就是求出所列方程的解.⑸验:分为两步.一是检验解出的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⑹答:就是书写答案,一定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的原则. 以上几个步骤中,审题是基础,找出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否恰当设元直接影响着列方程和解方程的难易,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解题的每一步.复习策略:1. 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⑴写未知数时必须写清单位,用对单位;列方程时,方程两边必须单位一致;答必须写清单位.⑵注意语言和代数式的转化,要把用语言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2. 常见的应用题:⑴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这类问题的面积公式是等量关系,如果图形不规则,应分割或组合成规则图形,找出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⑵平均增长(降低)率问题:此类问题是在某个数据的基础上连续增长(降低)两次得到新的数据,解这类问题需牢记公式2(1)a x b +=或2(1)a x b -=,其中a 表示增长(降低)前的数据,x 表示增长或降低率,b 表示后来得到的数据,“+”表示增长,“-”表示降低.[方法·规律]:⑴解此类问题所列的方程,一般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⑵增长率不能为负数,降低率不能大于1.⑶营销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清楚几个名称的意义,如成本价、售价、标价、打折、利润、利润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梳理·总结]:此类问题常见的等量关系是:“总利润=总售价-总成本”或“总利润=每件商品的利润×销售数量,100⨯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 例7. (2007某某省)据报道,我省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巨大,但合理利用量十分有限,2006年的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秸杆被直接焚烧了,假定我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不变,且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相同,要使2008年的利用率提高到60%,求每年的增长率.(取2≈1.41)分析:此题是平均增长率问题,相等关系是“2008年的利用率达到60%”.对于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的总量,可以作为1,也可以设一个未知数,在解题中会自然约去.解:设我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为a ,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是x ,由题意得: 30%a (1+x )2=60%a ,即(1+x )2=2,∴x 1≈0.41,x 2≈-2.41(不合题意舍去).∴x ≈0.41.答:我省每年秸秆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约为41%.例8. 一块矩形耕地大小尺寸如图1,如果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形的道路,如图1所示,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的面积为540m 2,道路的宽应是多少?分析:在面积问题中有一些计算题,如采用平移的方法适当改变图形的形状,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此题如不采用“平移法”,很难人手.若把“之”字道路平移一下位置,变为图2,则此题即可迎刃而解.图1 图2解:设道路的宽应是x 米,依题意得:(20)(32)540x x --=整理得:2521000x x -+=解得:12250x x ==,(不符合题意,舍去)答:道路的宽应是2米.【评注】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要有意识地弄清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我们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考点7:一元二次方程中考阅读理解题例析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是近几年的一种新题型,由于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意识,而备受大家的关注,现略举几例与同学们共赏析. 例9. (2006年某某某某市)阅读下面的例题:解方程:x 2—|x|—2=0解:(1)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2,x 2=—1(不合题意,舍去).(2)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1(不合题意,舍去),x 2=—2∴原方程的根是x 1=2,x 2=—2.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 2—|x —3|—3=0,则此方程的根是.分析:本题首先请阅读例题的解法,再仿照其方法解类似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当x —3≥0时,原方程化为x 2—x =0,解得x 1=0,x 2=1均不合题意,舍去. 当x —3<0时,原方程化为x 2+x —6=0,解得x 1=2,x 2=—3.∴原方程的根是x 1=2,x 2=—3.故填2,—3.点评:认真看懂例题的解题方法是关键.例10. (2006年某某某某市)先阅读,再填空解题:(1)方程x 2-x -12=0 的根是:x 1=-3,x 2=4,则x 1+x 2=1,x 1·x 2=-12;(2)方程2x 2-7x +3=0的根是:x 1=12,x 2=3,则x 1+x 2=72,x 1·x 2=32; (3)方程x 2-3x +1=0的根是:x 1=, x 2=.则x 1+x 2=,x 1·x 2=;根据以上(1)(2)(3)你能否猜出: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nx +p =0(m ≠0且m 、n 、p 为常数)的两根为x 1、x 2,那么x 1+x 2、21x x ⋅与系数m 、n 、p 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来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分析:本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第3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特点,归纳猜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与系数的关系.解:(3).25—3,25321=+=x x .1,32121=•=+x x x x 猜想.,—2121mp x x m n x x =•=+ ∵一元二次方程mx 2+nx +p =0(m ≠0,且m ,n ,p 为常数)的两个实数根是.24,242221mmp n n x m mp n n x —————=+= ∴m n m mp n n m mp n n x x ——————=++=+24242221, .4)4()(242422222221m p m mp n n m mp n n m mp n n x x ==•+=•———————点评:本题是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nx +p =0(m ≠0,且m ,n ,p 为常数)的两根为x 1,x 2,那么.,—2121m p x x m n x x =•=+由方程(1),(2),(3)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特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发现一般性规律,并进行验证,培养同学们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2007某某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只有一个实数根D. 没有实数根2、(2007某某某某)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X 围是( )A. m<lB. m>-1C. m>lD. m<-13、(2007某某内江)用配方法解方程2420x x -+=,下列配方正确的是( )A. 2(2)2x -=B. 2(2)2x +=C. 2(2)2x -=-D. 2(2)6x -= 4、(2007某某某某)下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A. x 2+4=0B. 4x 2-4x +1=0C. x 2+x +3=0D. x 2+2x -1=05、(2007某某某某)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 %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200(1+a%)2=148B. 200(1-a%)2=148C. 200(1-2a%)=148D. 200(1-a 2%)=1486、(2007某某某某)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x m x -=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取值X 围是( )A. m >-1B. m <-2C. m ≥0D. m <07、(2007某某某某)如果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c 的一个根,那么常数c 是( )A. 2B. -2C. 4D. -4二、填空题1、(2007某某)已知一元二次方程01322=--x x 的两根为1x 、2x ,则=+21x x2、(2007某某眉山)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c =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和2,则b =______;c =______.3、(2007某某某某)方程220x x -=的解是.4、(2007某某某某)已知方程230x x k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5、(2007某某某某)已知x 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 -1=0的实数根,那么代数式235(2)362x x x x x -÷+---的值为____. 6、(2007某某某某)写出一个两实数根符号相反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华东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精选]

华东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精选]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及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2. 区别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灵活运用;3. 了解平移的概念及性质.【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相交线1.对顶角、邻补角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对顶角有一个.2.垂线及性质、距离(1)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1所示,符号语言记作: AB ⊥CD,垂足为O.要点诠释: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只需看它们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是否有一个角是直角,两条线段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垂直.(2)垂线的性质: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PO⊥AB,点P 到直线AB的距离是垂线段PO的长.要点诠释:垂线段PO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要点二、平行线1.平行线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如图3,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 与CD间的距离.要点诠释:(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2)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分别是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种距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线段的长度,它们的区别是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条直线上的一点到与之平行的另一直线的距离.(3)如何理解“垂线段”与“距离”的关系:垂线段是一个图形,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它们之间不能等同.要点三、图形的平移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要点诠释:平移的性质:(1)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2)平移后,对应角相等;(3)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4)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是一对全等图形.【典型例题】类型一、相交线1.(2015•凉山州一模)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1)10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对.(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对.【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90,故答案为:90;(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故答案为:n(n﹣1).【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以及图形变化规律,本题是一个探索规律型的题目,解决时注意观察每对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2.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COE=40°,求∠BOD的度数. 【答案与解析】解: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如图1,直线AB,CD相交后,∠BOD是锐角,∵OE⊥AB, ∴∠AOE=90°,即∠AOC+∠COE=90°.∵∠COE=40°, ∴∠AOC=50°.∵∠BOD=∠AOC ∴∠BOD=50°第二种:如图2,直线AB、CD相交后,∠BOD是钝角,∵OE⊥AB, ∴∠AOE=90°.∵∠COE=40°,∴∠AOC=90°+40°=130°,∴∠BOD=∠AOC=130°.【总计升华】本题属于无图题,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画图时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BOD是锐角,第二种情况是∠BOD是钝角.此外关于两条直线相交,应想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举一反三:【变式】(2015•河北模拟)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于点O,若∠1=145°,则∠3的度数为()A.35°B.45°C.55°D.65°【答案】C.解:∵∠1=145°,∴∠2=180°﹣145°=35°,∵CO⊥DO,∴∠COD=90°,∴∠3=90°﹣∠2=90°﹣35°=55°.类型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3.如图所示,AB∥CD,∠1=∠B,∠2=∠D,试说明BE⊥DE.【思路点拨】这是初学几何时较为复杂的题目,通常是过“拐点”(拐角处的顶点)作平行线为辅助线,把一个大角分成两个角,分别与两个已知角建立起了联系.【答案与解析】解:过E点作EF∥AB,因为AB∥CD(已知),所以EF∥CD.所以∠4=∠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D=∠2(已知),所以∠4=∠2(等量代换).同理,由EF∥AB,∠1=∠B,可得∠3=∠1.因为∠1+∠2+∠3+∠4=180°(平角定义),所以∠1+∠2=∠3+∠4=90°,即∠BED=90°.故BE⊥DE.【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平行关系,即过哪一点作哪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逐步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直线AB∥CD,当点E在直线AB与CD之间时,有∠BED=∠ABE+∠CDE成立;而当点E在直线AB与CD之外时,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BED=∠ABE+∠CDE或∠BED=∠ABE-∠CDEB.∠BED=∠ABE-∠CDEC.∠BED=∠CDE-∠ABE或∠BED=∠ABE-∠CDED.∠BED=∠CDE-∠ABE【答案】C (提示:过点E作EF∥AB)【变式2】如图,两直线AB、CD平行,则∠1+∠2+∠3+∠4+∠5+∠6=.【答案】900°4.如图,已知CD∥EF,∠1+∠2=∠ABC,求证:AB∥GF.【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过点C做CK∥FG,并延长GF、CD交于点H,∵ CD∥EF (已知),∴∠CHG=∠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CK∥FG,∴∠CHG+∠2+∠BCK=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2+∠BCK=180°(等量代换).∵∠1+∠2=∠ABC(已知),∴∠ABC+∠BCK=180°(等量代换).∴ CK∥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B∥GF(平行的传递性).【总结升华】反复应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见到角相等或互补,就应该想到判断直线是否平行,见到直线平行就应联想到角相等或互补.类型三、图形的平移5.(吉林)如图所示,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局部进行图①~④的变换,组成图⑤,则图⑤的面积是()A.18 B.16 C.12 D.8【思路点拨】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即图形平移后面积不变,则⑤面积可求.【答案】B【解析】图①到图②是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由下方平移到上方.图③到图④是将右边的小长方形平移到左侧,所以图④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图⑤是由4个图④组成的,所以图⑤的面积是4×4=16.【总结升华】平移是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的.平移的性质是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类型四、实际应用6.手工制作课上,老师先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那样,若折痕与一条边BC的夹角∠EFB=30°,你能说出∠EGF的度数吗?【思路点拨】长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AD∥BC,可得∠DEF=∠EFG=30°,又因为折后重合部分相等,所以∠GEF=∠DEF=30°,所以∠DEG=2∠DEF=60°,又因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EGF=180°-∠DEG,问题可解.【答案与解析】解:因为AD∥BC(已知),所以∠DEF=∠EFG=3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GEF=∠DEF=30°(对折后重合部分相等),所以∠DEG=2∠DEF=60°.所以∠EGF=180°-∠DEG=180°-60°=12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总结升华】本题利用了:(1)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2)平行线的性质.举一反三:【变式】(山东滨州)如图,把—个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个角.为了得到一个正方形,剪刀与折痕所成的角的度数应为().A.60° B.30° C.45° D.90°【答案】C。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运算
1.加减乘除的计算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计算
3.整数的加减乘除
二、数表达式与代数运算
1.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2.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5.一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三、平面图形
1.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2.四边形的性质与分类
3.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
4.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
5.平面直角坐标系
6.圆的性质与相关计算
四、空间图形
1.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与图形变换
3.直角坐标系中点与向量的运算
4.空间图形的投影与相关计算
五、数据与统计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数据的图表表示与分析
3.概率与统计
六、函数与方程
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2.一元一次函数与相关计算
3.一元二次函数与相关计算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七、数的综合应用
1.数字运用与推理
2.运算的应用问题
3.算数平方根与应用
4.核数问题
5.等速变化问题
以上是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实例和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并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知识讲解(提高)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总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提高)【考纲要求】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内容;3.能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以体现代数与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知识点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a b c +=).【要点诠释】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 其主要应用是: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22c a b =+,22b c a =-,22a c b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知识点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原命题与逆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 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 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知识点三、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而其逆定理是判定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2.联系: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两者互为逆定理,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典型例题】类型一、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高清课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2】1.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图2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0,则S2的值是__________.【思路点拨】根据图形的特征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各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CG=NG,CF=DG=NF,∴S1=(CG+DG) 2=CG 2+DG 2+2CG•DG,=GF 2+2CG•DG,S2=GF 2,S3=(NG-NF) 2=NG 2+NF 2-2NG•NF,∵S1+S2+S3=10=GF 2+2CG•DG+GF 2+NG 2+NF 2-2NG•N F,=3GF 2,∴S2=103.【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S1+S2+S3=10=GF 2+2CG•DG+GF 2+NG 2+NF 2-2NG•NF=3GF 2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若△ABC三边a、b、c 满足 a+b+c+338=10a+24b+26c,△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答案】∵a+b+c+338=10a+24b+26c∴a+b+c+338-10a-24b-26c =0(a-10a+25)+(b-24b+144)+(c-26c+169)=0即∵∴a=5,b=12,c=13又∵a+b=c=169,∴△ABC是直角三角形.2.(2014秋•黄梅县校级期中)如图,AB=AC,AE=AF,∠BAC=∠EAF=90°,BE、CF交于M,连AM.(1)求证:BE=CF;(2)求证:BE⊥CF;(3)求∠AMC的度数.【思路点拨】(1)求出∠BAE=∠CAF,根据SAS推出△CAF≌△BAE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ABE=∠ACF,求出∠ABO+∠BOA=∠COM+∠ACF=90°,求出∠CMO=90°即可;(3)作AG⊥BE于G,AH⊥CF于H,证全等得出AG=AH,得出正方形,求出∠AMG,即可求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证明:(1)∵∠BAC=∠EAF=90°,∴∠BAC+∠CAE=∠FAE+∠CAE,∴∠BAE=∠CAF,在△CAF和△BAE中∴△CAF≌△BAE,∴BE=CF.(2)证明:∵△CAF≌△BAE,∴∠ABE=∠ACF,∵∠BAC=90°,∴∠ABO+∠BOA=90°,∵∠BOA=∠COM,∴∠COM+∠ACF=90°,∴∠CMO=180°﹣90°=90°,∴BE⊥CF.(3)解:过点A分别作AG⊥BE于G,AH⊥CF于H,则∠AGB=∠AHC=90°,在△AGB和△AHC中∴△AGB≌△AHC,∴AG=AH,∵AG⊥BE,AH⊥FC,BE⊥CF,∴∠AGM=∠GMH=∠AHM=90°,∴四边形AHMG是正方形,∴∠GMH=90°,∠AMG=∠HMG=45°,∴∠AMC=90°+45°=135°.【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中,有一点P在AC上移动.若AB=AC=5,BC=6,则AP+BP+CP的最小值为()A. 8B. 8.8C. 9.8D. 10【答案】C.类型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应用【高清课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例7】3. (2015春•沛县期中)(1)如图①,正方形ABCD①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 AF=45°,延长CD到点C,使DG=BE,连结EF、AG,求证:EF=FG;(2)如图②,在△ABC中,∠BAC=90°,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AB=AC,CN=3,求MN的长.【思路点拨】(1)欲证明EF=FG,只需证得△FAE≌△GAF,利用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得结论;(2)过点C作CE⊥BC,垂足为点C,截取CE,使CE=BM.连接AE、EN.通过证明△ABM≌△ACE(SAS)推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AM=AE、对应角∠BAM=∠CAE;然后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MAN=45°得到∠MAN=∠EAN=45°,所以△MAN≌△EAN(SAS),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MN=EN;最后由勾股定理得到EN2=EC2+NC2即MN2=BM2+NC2.【答案与解析】(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E=∠ADG,AD=AB,∵在△ABE和△ADG中,,∴△ABE≌△ADG(SAS),∴∠BAE=∠DAG,AE=AG,∴∠EAG=90°,在△FAE和△GAF中,,∴△FAE≌△GAF(SAS),∴EF=FG;(2)解:如图,过点C作CE⊥BC,垂足为点C,截取CE,使CE=BM.连接AE、EN.∵AB=AC,∠BAC=90°,∴∠B=∠ACB=45°.∵CE⊥BC,∴∠ACE=∠B=45°.在△ABM和△ACE中,,∴△ABM≌△ACE(SAS).∴AM=AE,∠BAM=∠CAE.∵∠BAC=90°,∠MAN=45°,∴∠BAM+∠CAN=45°.于是,由∠BAM=∠CAE,得∠MAN=∠EAN=45°.在△MAN和△EAN中,,∴△MAN≌△EAN(SAS).∴MN=EN.在Rt△ENC中,由勾股定理,得EN2=EC2+NC2.∴MN2=BM2+NC2.∵BM=1,CN=3,∴MN2=12+32,∴MN=.【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题目的综合性较强,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4.(2011黑龙江大庆)如图,ABCD是一张边AB长为2,边AD长为1的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折痕将A角翻折,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的点A′处,折痕交边AD于点E.(1)求∠DA′E的大小;(2)求△A′BE的面积.【思路点拨】(1)先根据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Rt△ABE≌Rt△A′BE,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DA′E 的度数;(2)设AE=x,则ED=1﹣x,A′E=x,在Rt△A′DE中,利用sin∠DA′E=可求出x的值,在根据Rt△A′BE 中,A′B=AB,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答案与解析】(1)∵△A′BE是△ABE翻折而成,∴Rt△ABE≌Rt△A′BE,∴在Rt△A′BC中,A′B=2,BC=1得,∠BA′C=30°,又∵∠BA′E=90°,∴∠DA′E=60°;(2)解法1:设AE=x,则ED=1-x,A′E=x,在Rt△A′DE中,sin∠DA′E=,即=,得x=4-23,在Rt△A′BE中,A′E=4﹣23,A′B=AB=2,∴S△A′BE=×2×(4﹣23)=4-23;解法2:在Rt△A′BC中,A′B=2,BC=1,得A′C=3,∴A′D=2-3,设AE=x,则ED=1-x,A′E=x,在Rt△A′DE中,A′D2+DE2=A′E2,即(2-3)2+(1﹣x)2=x2,得x=4-23,在Rt△A′BE中,A′E=4-23,A′B=AB=2,∴S△A′BE=×2×(4-23)=4-23.【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图形的翻折变换,涉及到勾股定理及矩形的性质,熟知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已知∠C=90°,AC=60cm,AB=100cm,a,b,c…是在△ABC内部的矩形,它们的一个顶点在AB上,一组对边分别在AC上或与AC平行,另一组对边分别在BC上或与BC平行.若各矩形在AC上的边长相等,矩形a的一边长是72cm,则这样的矩形a、b、c…的个数是()A. 6B. 7C. 8D. 9【答案】D.5 .如图,公路MN和公路PQ在点P处交汇,且∠QPN=30°,点A处有一所中学,AP=160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复习题(省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复习题(省一等奖)

尺规作图教学设计长治市城区清华中学校陈文栋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标要求】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教材分析】在尺规作图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材设计了许多让学生经历尺规作图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作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尺规作图在数学中的一定作用,获得了从事尺规作图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教材介绍了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教材学习了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习了角的平分线的相关概念。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复习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尺规作图的定义、方法及一般步骤;(2)掌握五种基本作图,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五个基本作图的学习,感受尺规作图的几何意义,规范学生的作图语言,积累一些尺规作图的方法与经验,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尺规作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作图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个基本作图的运用,画图,写出尺规作图的作法。

教学难点:画图,写出尺规作图的作法,尺规作图的应用。

【教学方法和工具】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尺、圆规【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尺规作图的定义只利用和,准确地按要求作出图形,叫做尺规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 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 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⑶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总复习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 用数轴比较大小。

等概 会利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 .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 .在已知中,以非负数 a2、|a|、啊a 20 )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
教学过程: 1、实数的有关概念 关冋题。

⑴实数的组成 正整数 整数零 有理数、 负將数 r 有尽小数或无尺循环小数 E 正分数分% 分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 负无理数 无尽不循环小数
童上述
反效是
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⑷绝对值
心> 0)
| 〃|={0 (: = O )
-a (a < 0 )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⑸倒数
I
实数a (a = 0 )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2、教学实例: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课实数的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功能鍵及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会根据指定的正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用四舍五入法求有理数的近似值(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也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会按所要求的精确度运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近似运算。

4 了解电子计算器使用基本过程。

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重难点:
1- 考查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计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