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9430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体系,它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哲学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论。
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能够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工人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最终发展方向的理想,即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幸福。
这三个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相互关联、互相渗透。
哲学原理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41e86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6.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三)](https://img.taocdn.com/s3/m/b0038c1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4.png)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是:G—W—G‘。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成为商品。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
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资的本质。
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的两条途径。
9、资本主义⽣产⽅式的基本⽭盾是:⽣产社会化与⽣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占有制的⽭盾。
10、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A.⾃⾏增殖的价值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定的物品D.资本家剥削雇佣⼯⼈的⼀种剥削关系E.⼀定数量的货币 2.剩余价值(ABE)A.是由雇佣⼯⼈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B.是雇佣⼯⼈创造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C.是由雇佣⼯⼈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D.体现着商品经济的⼀般经济关系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关系 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作⽤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A.固定资本B.不变资本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E.流通资本 4.资本家提⾼对⼯⼈剥削程度的基本⽅法是(BD)A.超额剩余价值⽣产B.绝对剩余价值⽣产C.降低雇佣⼯⼈⼯资D.相对剩余价值⽣产E.提⾼⼯⼈劳动强度 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法是(BD)A.提⾼劳动⽣产率B.延长⼯作⽇C.改进⽣产技术D.提⾼劳动强度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供给以满⾜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 7.相对过剩⼈⼝(BCD)A.产⽣的原因是⼈⼝的增长超过⽣产的增长B.产⽣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C.是劳动⼒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D.是资本主义⽣产⽅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出现的过剩 8.资本主义基本⽭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盾是:(ABC)A.单个内部⽣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产⽆政府状态的⽭盾B.⽣产⽆限扩⼤趋势与劳动⼈民有⽀付能⼒的需求相对缩⼩的⽭盾C.⽆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D.资本主义简单再⽣产与扩⼤再⽣产的⽭盾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盾 三、名词解释 1、劳动⼒:是⼈的劳动能⼒,是存在于活的⼈体中,在进⾏⽣产劳动时运⽤的⼈的体⼒和脑⼒的总和。
马克思三大理论
![马克思三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7db1300b1c59eef8c7b4a1.png)
劳动价值理论内容: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包括以下主要原理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
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
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
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
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
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
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d022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0.png)
值。 产业资本的增殖过程使我们清晰地看
到了资本家是怎样获取剩余价值的。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剩余价值最
大化
如何最大化呢?他们想出了2个妙法:从劳动者身上
想办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A
G—---W ----P—W’---G’
Pm
三个阶段的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 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由劳动力 引起的,是劳动力创造出了高于其自 身的价值(生活资料+抚养子女+教育) 的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了资本家资本的增殖
劳动力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 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呢?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首先以货 币形式出现,但经过运动后变为 实物和劳动力,它已经具备了资 本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起来
A
W
-----P----W’
Pm
P是生产过程;W’是新商品,(含剩余价值)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个阶段的总结
同时,从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我们 又可以看到,是劳动力使得资本增殖了。 因此马克思又非常形象地将将资本区分为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 分资本。
三个阶段的总结
在有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将生 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一般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
他一般是和商业相对应的,商业—指商品
流通行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2ab2f45acfa1c7aa00ccf5.png)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展的方向和道路。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性:(1)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A.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B.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在由辩证否定所构成的事物发展的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是质变。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它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2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6、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多样性包括1、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_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_3](https://img.taocdn.com/s3/m/30bf1065783e0912a2162a92.png)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工 资
(3)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产生有形磨损的原因是生产性使用或自然 力的作用。 产生无形磨损的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 生产率提高。
生产条件下的实现过程一样:
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可以图示如下:
I 4400c + 1100v+500m/x = 6000 II 1600c + 800v+600m/x = 3000
经过上述交换过程,产品全部得到实
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上述交换过程图示如下: 来自I4000c + 1000v+1000m = 6000
II 2000c +
500v+500m
= 3000
(3)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实现的基本条件:I(v+m) = IIc
2. 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及流通,必须以
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也就是社会的总商品资本。
3.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 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补偿问题,包 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2)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 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 正常进行的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 正常进行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b55140d67ec102de2bd894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5eab9cc76a20029bd642d8c.png)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50100305301 高鹏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一.从目标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实践(革命)规律。
虽然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划分为三个学科领域,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理想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原理。
“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一以贯之”的统一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克思首先在“哲学”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
比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在“政治经济学”中,给出扬弃私有财产的经济学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给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经济学规律上的“铁的必然性”。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中,马克思论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和革命道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途径。
可见,三个领域之间都是围绕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而建立的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灵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依然贯穿在上述三个研究对象的领域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由上述三个研究对象领域中的具体原理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两个原理之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ba91277f111f18583d05a55.png)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e375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6.png)
导论1.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关系,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①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②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也只有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两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a6d07a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e.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8a6662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1.png)
导论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2254e41a37f111f1855bae.png)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 露和批判,阐明了制度变更的必然 性,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 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最深刻 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因此,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论,也是 运行论。
.
14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制度看作永恒的制度。
.
10
到了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 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的庸俗经济学便产生了。 代表人物;
.
11
经济学家们的著作: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马 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纲要》 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萨缪尔逊《经济学》
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19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 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
.
20
第二,研究生产关系还必须联 系上层建筑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学
.
1
教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
2
导论
学科性质:属于理论经济学。 学科地位:在经济学的各门科学中
居于基础性学科的地位,是经济学 科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 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 。
.
3
本章教学重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 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学习政治经济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db76ed172ded630b1cb626.png)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比较: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商品交换场所(广义市场):有形市场(狭义市场)(商店、集市、超市……)无形市场(广告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思考: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
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着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
“物美价廉”是商品本身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提出的要求。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产品、商品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私有制、社会分工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70d65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7.png)
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规律。
本文将对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基础,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唯物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的整体和局部、矛盾的普遍和特殊、规律的必然和偶然等方面的认识。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面和斗争中产生的,只有通过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事物才能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对事物的整体的看待。
事物是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形式存在的,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研究事物要注重整体性,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社会的演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以及人们对生产力的社会关系与制度的演进,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的阶级斗争的结果。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境界。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客观存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而在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强调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按照其劳动价值来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8a95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研究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固有属性,整体性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钥匙,也是学界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新时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
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方法论作为逻辑主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逻辑终点,从完整的逻辑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被任意分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作此分割的传统由来已久,并逐渐形成统一的态势,这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领域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日益被割裂是当今学界亟待思考和更正的问题,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理论的根本来源都可以回归到人类实践,从理论根源出发,对三者的逻辑起点进行系统阐述,论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指出要把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从人类存在伊始,人类就自由自觉地进行着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获取了一定的经验,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认识不可能离开实践产生,一切认识都从经验中总结。
理论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故而归根究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过往旧哲学的思考与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根溯源,探寻人类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的本质,最终发现人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象性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d0c96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0.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3](https://img.taocdn.com/s3/m/c0881d3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c.png)
第六章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单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执⾏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商业资本。
2、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例限度。
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创造的剩余价值。
4、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资本形式。
5、资本主义银⾏的信⽤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的资本化。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的原因是:⼟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8、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产品的社会⽣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
9、⼟地的私有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的原因。
⼆、多项选择题 1.商业资本是(ABC) A.资本主义社会的⼀种职能资本 B.独⽴地在流通领域中发⽣作⽤的资本 C.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 D.既在⽣产领域⼜在流通领域发⽣作⽤的资本 E.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种资本形式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是(AD) A.产业资本家和商⼈之间形成特殊分⼯ B.商⼈和银⾏资本家之间形成特殊分⼯ C.商⼈有可能从银⾏取得贷款 D.商⼈必须有⾃⼰独⽴的投资 E.产业资本家必须⽣产出适销的商品 3.商业资本家从事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因⽽(BE) A.提⾼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不利于产业资本利润的增长 D.不利于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保持在较⾼⽔平 E.使产业⼯⼈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转归商业资本家所有 4.商业流通费⽤包括(BC) A.⽣产商品所⽤⽣产资料的费⽤ B.⽣产性流通费⽤ C.纯粹流通费⽤ D.商品的成本费⽤ E.更新⽣产设备的费⽤ 5.资本主义的职能资本是指(AB)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银⾏资本 E.货币资本 6.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般包括(ABC)A.权⼒机构B.经营管理机构C.监督机构D.财务机构 E.股票发⾏机构 7.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是(BCE) A.表现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建⽴在剥削具有⼈⾝⾃由的农业雇佣⼯⼈基础之上 C.剩余价值由⼟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分 D.农业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E.体现⼟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三个阶级的关系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租种⼟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要缴纳绝对地租的⼟地是:(CD) A.地理位置最差的⼟地 B.⼟地肥沃程度最差的⼟地 C.优等⼟地 D.中等⼟地 E.劣等⼟地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作⽤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的职能资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e1ed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6.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历史和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沉浸于社会实践中的同时,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挖掘的机制。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资料所消耗的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和不公正的根源。
3.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原因。
他们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无法避免的结果,它源于生产过程中无节制的扩张和资本积累的不均衡。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分析,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将直接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关系,实现了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四部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三)(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A.商品的交换价值 B.商品的效用C.商品的个别价值 D.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分数:1.00)A.B.C.D. √解析:2.社会保障体系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组成,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是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分数:1.00)A. √B.C.D.解析: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于A.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分数:1.00)A.B.C.D. √解析:4.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它反映的是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B.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C.职能资本家和非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D.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分数:1.00)A.B.C.D. √解析:5.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是A.生产资料 B.社会消费资料C.个人消费品 D.积累资料(分数:1.00)A.B.C. √D.解析:6.把预付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C.资本投入的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D.资本投入的不同领域资本周转的不同速度(分数:1.00)A. √B.C.D.解析:7.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途径是A.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B.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C.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D.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分数:1.00)A. √B.C.D.解析: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D.人民民主专政(分数:1.00)A. √B.C.D.解析:9.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继续扩大 D.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分数:1.00)A.B. √C.D.解析:10.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分数:1.00)A. √B.C.D.解析:1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数:1.00)A.B.C. √D.解析: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形式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分数:1.00)A.B.C. √D.解析:13.马克思指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说明A.追加资本不归资本家所有B.追加资本不包含价值C.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D.追加资本不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分数:1.00)A.B.C. √D.解析: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根本不同,其区别在于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占主体地位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采取了多种实现形式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控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数:1.00)A. √B.C.D.解析:15.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总和A.小于农产品价值总和 B.大于农产品价值总和C.等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 D.等于农产品价值总和(分数:1.00)A. √B.C.D.解析:16.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这包括社会总产品的A.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B.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C.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 D.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分数:1.00)A.B.C.D. √解析: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资本流通理论A.剩余价值理论 B .经济危机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 D(分数:1.00)A.B.C. √D.解析: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18.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D.体力劳动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分数:1.00 A. √B.C.D.解析:价值能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的19. .精神磨损A B.无形磨损.由于使用而引起的有形磨损 D.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无形磨损C)1.00(分数:A.B.C. √D.解析:,那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之差是-20..Ⅰ△v+Ⅱ△v B.Ⅰ△c+Ⅱ△c C.A. D)(分数:1.00 A. √B.C.D.解析: 21.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产品按照 A.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成本价格出售 D.农产品价值出售C.(分数:1.00)A.B.C. √D.解析:22.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在于A.揭示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B.揭示生产资本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C.揭示生产资本构成对工人就业的影响D.揭示生产资本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分数:1.00)A. √B.C.D.解析:23.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C.劳动力成为商品规律 D.部门之间竞争规律(分数:1.00)A.B. √C.D.解析:24.假定产业资本为900单位,其资本有机构成为720c:180v,剩余价值率为100%。
再假定商业资本家代替产业资本家完成产品销售,为此预付100单位商业资本,这样,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商业利润是A.80 B.100 C.120 D.18(分数:1.00)A.B.C.D. √解析:25.二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表现是A.流通资本国际化 B.商品资本国际化C.借贷资本国际化 D.产业资本国际化(分数:1.00)A.B.C.D. √解析:26.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是A.垄断统治 B.生产社会化、国际化C.资本输出 D.金融资本形成(分数:1.00)A. √B.C.D.解析:2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A.价值规律被否定了 B.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改变C.垄断消灭了自由竞争 D.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分数:1.00)A.B.C.D. √解析:28.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影响的是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分数:1.00)A.B. √C.D.解析: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国有经济 B.混合所有制经济C.公有制经济 D.集体经济(分数:1.00)A. √B.C.D.解析:30.某钢铁厂因煤炭价格上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分数:1.00)A.B. √C.D.解析:31.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指生产率——引者注)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这表明。
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分数:1.00)A. √B.C.D.解析:32.构成资本主义地租实体的是A.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B.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C.平均利润或农业雇佣工人工资的一部分D.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分数:1.00)A.B.D. √解析:33.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广泛发展,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的垄断资本主义B.私人资本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C.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治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D.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分数:1.00)A.B.√C.D.解析:34.从劳动过程来看,修配厂正在检修的机器设备是A.劳动工具 B.劳动资料 C.劳动产品 D.劳动对象(分数:1.00)A.B.C.D. √解析: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A.深化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B.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C.深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研究和认识D.深化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和认识(分数:1.00)A.B. √C.D.解析:36.生产资本的各种价值(元) 一年周转次数要素100000 全部固定资本 1/30 30000 其中:厂房1/10 60000 机器设备3/10 工具 1000050000流动资本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1.4次 D1.3 C B1.1.次.1.2次.次.A(分数:1.00)A.B.C.D. √解析:37.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 D.跨国公司(分数:1.00)A.B.C.D. √解析:38.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关键是要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A.商品是如何成为资本的 B.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C.价值增殖是如何发生的 D.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分数:1.00)A.B.C. √D.解析:3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数:1.00)A.B.C.D. √解析:40.“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
”这段话说明A.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背离价值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B.商品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C.商品价值是在价格波动中决定的D.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价格(分数:1.00)A. √B.C.D.解析:41.某一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时,他的劳动就在同样的时间里A.可以创造出一样的价值 B.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C.可以创造出更少的价值 D.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分数:1.00)A.B. √C.D.解析:4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外在表现是A.交换价值 B.商品价值 C.市场机制 D.价格标准(分数:1.00)A.B.C. √D.解析:43.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分数:1.00)A.B. √C.D.解析:44.货币能够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具有价值,货币发挥这一职能的特点是A.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可以是纸币 D.有时是观念上的货币,有时是现实的货币(分数:1.00)A. √B.C.D.解析:45.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C.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D.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数:1.00)A.B.C.D. √解析:46.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具有A.经营自主权 B.法人财产权C.出资人所有权 D.自由处置权(分数:1.00)A.B. √C.D.解析:4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密切联系A.生产方式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状况 D.生产力(分数:1.00)A.B.C.D. √解析:48.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2双鞋,每双鞋生产资料价值为9元,工人活劳动创造价值为6元,剩余价值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