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

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

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1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规律2.2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2.3 货币流通与信用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1 资本和剩余价值3.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3.3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4.1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2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4.3 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第五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5.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5.3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第七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7.1 公有制的性质和作用7.2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7.3 混合所有制经济第八章: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8.1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和作用8.2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8.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政策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9.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任务9.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十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10.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1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10.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挑战与前景这些章节旨在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这些教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如有需要,请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其与传统经济学说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2.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3. 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4. 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进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1 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2.2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2.3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2.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2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逻辑的讲解,传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研讨法:组织学生讨论,深入探讨和解析一些政治经济问题;3. 分析案例法:通过分析实际经济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和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四、教学步骤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1. 概念引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逐一进行讲解,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3. 研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进讨论,提出质疑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4. 课堂练习:针对理论内容进行一些实际应用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 总结回顾: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和观点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章《商品与货币》,具体内容包括:商品的概念、商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和属性,认识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 让学生掌握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商品的概念、属性,商品的价值,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难点: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商品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商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讲解商品的属性: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强调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 讲解商品的价值:阐述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5. 讲解货币的产生:讲解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 讲解货币的本质:强调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体现和交换的媒介。

7. 讲解货币的职能:阐述货币的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 随堂练习:以实例分析货币的职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商品的概念、属性价值、价值量货币的本质、职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商品的概念和属性。

(2)解释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3)列举货币的职能,并分析其作用。

2. 答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2)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价值的大小。

(3)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分别起到衡量价值、交换媒介、支付工具、财富储藏和国际贸易结算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1.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 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2.认识和分析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3.掌握基本的经济分析工具,如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4.理解全球化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当代的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历程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应用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a. 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3. 经济制度的演变与比较a. 不同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分析c.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与发展4. 全球化与当代政治经济学a. 全球化对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b. 当代的经济问题与挑战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解决全球经济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2.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相关的图表、数据和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论证能力。

4.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课堂笔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个人或小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或案例。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软件,用于展示相关的图表、数据和案例。

3. 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用于教师和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导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内涵(500字)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理论体系,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财富分配和社会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居民消费、生产资料、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矛盾。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800字)2.1 商品与交换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本质的研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交换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价值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为剥削制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源泉和阶级矛盾具有深远启示。

2.3 循环扩大与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循环扩大、积累不均和经济危机等问题。

通过对生产扩大规律和危机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600字)3.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经济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

3.2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关注劳动者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人占有手段。

创意版教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详细版.doc

创意版教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详细版.doc

1. 2.123.124. 5.111112342342.3. 1.2. 3.1.2.123 1.2. 3.1.2.3.1.2.1.2.3. 1.(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arbeiter劳动力*produktionsmittel生产资料(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P 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中断W’ 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3)第三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W’ —G’*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购买和销售过程属于流通领域*生产过程属于生产领域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货币资本循环(G —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了增殖的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片面性:生产阶段容易被忽视,仿佛价值是在流通中增殖的3.1.2.3. 4.1.2.12.10005005004 1160016007501002 15030004.1. 2.3.4. 1.32. 1.2.3. 4.1.2.12 3.1. 20202. 3.4.121.123 2.2 1.2. 1. 2.。

政治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知识经济 兴起等。
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金融危机频发、社会不平等加剧、生 态环境恶化等。这些挑战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寻求新的发 展模式和经济政策来应对。
03 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理论与实践
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要点一
社会形态
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 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统一体。
要点二
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客观 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 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动 力。同时,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如阶级斗争、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0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02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相互作用,实现资源
的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03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转换增长动力
政治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动力的转 换,推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 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策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
政治经济学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等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2.掌握相关的理论框架,能够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3.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2.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加深对概念理解的深度;-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进行教学:第一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二讲: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解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讨论价值的形式和实现过程- 探讨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第三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回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析不同时期的理论变革和演进- 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动向第四讲: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探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困境第五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介绍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特征- 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讨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第六讲: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 介绍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态- 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的启示和借鉴四、学术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遵守以下学术要求:1.全面了解相关学术概念和理论,并能够正确运用于实际情境中;2.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3.注重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作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职业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024/2/2
8
教学内容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包括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等。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阶级关 系。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经济制度。
29
创新思维培养和批判性思考引导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不盲从 于现有理论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2024/2/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 和批判意识。
30
06
资源保障与条件支持
2024/2/2
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介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 教学设计方案
2024/2/2
1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 资源保障与条件支持
2024/2/2
2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2/2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商品、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 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不同经济 理论和政策。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经济发展
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024/2/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
题。
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热爱和信仰,坚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第一章: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内涵与要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背景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观点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第三章:劳动价值论3.1 商品与价值的概念3.2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的关系3.3 商品交换与价值实现第四章:剩余价值理论4.1 剩余价值的概念4.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3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5.1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阶段5.2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与危机5.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扩张与全球化第六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6.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6.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优势6.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7.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趋势7.2 跨国公司的概念与发展7.3 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挑战第八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8.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8.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尾声通过本教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全面了解、分析和应用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为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辨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3.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的典型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3.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让学生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3. 让学生了解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3.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挑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阐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3. 分析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挑战。

4.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总计划】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本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文献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文件。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第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教室可以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第二,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每一章都有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来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案例要选择得当。

提供案例重在进行分析、探讨、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能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课堂讨论。

每学期组织1—2次课堂讨论。

讨论的题目是选择当前经济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求学生事前写出发言简要,课堂发言,提倡不同观点的讨论。

目在在于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解剖经济实际,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和进行分析。

答案不强求统一,提倡独立思考,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优点
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市场 失灵、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竞争、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
01
竞争对供求关系的影 响
竞争会促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 结构,从而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02
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 的影响
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 一,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当求 大于供时,价格会上升。
货币产生、职能及发展历程
01
02
03
货币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品。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 货币。
货币发展历程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 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等阶段。
03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概念及产生过程
剩余价值概念
流动。
开放性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充分利 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竞争性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之间开 展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经 济效益。
有序性原则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运行机制
价格机制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通过价格变动反映供求 关系变化,引导资源优
03
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 的调节作用
价格变动会引导资源向效益更高的部门 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 企业的投资决策。
06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 体,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制,确保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总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揭示剥削和阶级斗争等矛盾,旨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本教案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讲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

2. 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意义。

3. 剩余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第二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及其规律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界定和分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

3. 价值规律与市场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因和表现形式。

2. 经济周期的概念、特点和阶段。

3.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第四部分:剥削和阶级斗争1. 剥削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原因。

2.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与发展规律。

3.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历史进程。

第五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描绘与路径选择。

结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和阶级斗争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把握时代脉搏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前经济问题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注:以上教案仅为示例,具体教案编写请根据实际需求和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创作。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帮助学生掌握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3、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4、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

2、难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体系和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相关经济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如物价波动、企业盈利与亏损等,引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二)讲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例如,一件衣服能够保暖,这是它的使用价值;而生产这件衣服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比如,裁缝制作衣服的具体劳动创造了衣服的使用价值,而在制作过程中耗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了衣服的价值。

3、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

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难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和利润平均化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如商品价格的波动、工人的工资待遇等,引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讲解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教案1(新人教选修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教案1(新人教选修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教案1(新人教选修2)第一节: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社会阶级矛盾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背景、基本理论框架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源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试图找到一种解放人类的新途径。

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广泛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占有,而劳动力则成为商品出售。

这种制度下,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2. 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批判的基础上。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价值论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形成和规律。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即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通过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和供求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价格形成的一般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规律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3. 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规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理电子教案(政治经济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电子教案(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三)价值量的决定1、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同样,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

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

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

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

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周期性重演,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因而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是各种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种种罪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

但是,他们最终未能找到以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

创立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的历史使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完成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证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许多新的经济范畴,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讲解要点:为什么要发展及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首先,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不是让人们背诵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看,列宁首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从而把资本主义明确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同时,列宁还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深刻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国家或数个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轨道,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讲解要点:物质资料生产的定义、意义(为什么是出发点)、三要素(定义、分类、特点、地位)、生产资料的定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首先,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了,人们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发展。

可见,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人的劳动与动物寻求生存资料的本能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只是适应自然界,依赖自然界,从自然界寻求现存的可供生存的东西,而人类劳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活动;动物不会制造工具,人的劳动则是从制造和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开始的。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劳动的生产物,这类劳动对象通常叫做原料。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其次还包括生产过程中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其中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任何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主观要素,起着能动的主导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还会逐渐加入一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济信息、经营管理等等,它们在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上述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讲解要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定义、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狭义和广义的界定)、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定义和作用)。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

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含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并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的作用。

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生产力则还要包括运筹性因素和渗透性因素等非实体性因素。

运筹性因素包括科学管理、结构设计和布局决策等,渗透性因素主要是指科学技术。

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