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构与软件定义存储分析

合集下载

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定义

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定义
性 , 为应 用 提 供 服 务 简 而 言 之 ,就 是 更 多 地 由 软 件 来 驱 动
盖 的各个 方 面。 ( 1 )存储 管理 。将来 自服 务器 本地 的 闪存 盘 、机械盘 ,存储阵列 ,J B O D等存储资源 ,通过存储管理协 议 ( 如 S MI — S 等) ,进行特性描述和虚拟化 ,构建出存储 资源
降低 了人工管理运维 成本 ,数据请 求需直接传 达至 自动化软
件 。 它 能 够 直 接 应 对 请 求 ,分 配 应 H 】 人员所 需 的存储 资 源 ,
愿景 。软件定 义 ,究其本质 ,就是将原 来高度耦 合的一体 化 硬件 ,通过标 准化 、抽象化 ( 虚拟 化) ,解 耦成不 同 的部 件 。 同绕 这些部件 ,建立起 虚拟化软件层 ,以 A P I( 应用编程接 口) 的方 式 ,实 现原来 硬件才 提供 的功能 。再 由管理控 制 软件 ,
实用第一 智慧 密集
, : 一 一
软件定义存储 f S DS)的定 义
软件定义存储 的概 念很 大。存储 虚拟 化 、S e ve r r S A N、超 融合架构 ( H C I )都是 S D S的一部分。软件定 义一切囊括 了在
基 础 设 施 可 编 程 性 标 准 提 升 下 不 断 增 长 的市 场 势 头 、由 云 计 算 内 在 自动 化 驱 动 的数 据 中心 互 通 性 、D e v O p s 和 快 速 的 基 础
艰 难 r h 丁刚性 架 构 限制 系 统 资 源 只能 静 态 分 配 ,这 就 意 味 莆 后续 新 部 署 的 资源 难 以归 入 原先 存 储 体 系 。理 想 方式 下 传 递 数
据请 求的方式 ,理想的 S D S ,其传递数据请 求的方式是 :让应

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

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

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是EMC公司推出的一种先进的数据中心架构,它将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一种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

这种架构通过将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中心的高度集中化和自动化,提高了数据中心的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原理、特点和优势。

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主要原理是将不同的硬件和软件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中化和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这种集成使得数据中心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资源,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具体来说,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首先,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采用了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将物理资源抽象成虚拟资源的过程,可以使得不同的软件可以在相同的硬件上运行。

通过虚拟化,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可以更好地利用物理资源,提高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其次,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采用了软件定义存储(SDS)技术。

SDS是一种通过软件实现存储功能的技术,可以将不同的存储设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资源池。

通过SDS,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存储资源,提高数据中心的存储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采用了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

SDN是一种通过软件实现网络功能的技术,可以将不同的网络设备集中管理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

通过SDN,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配置网络资源,提高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还采用了自动化管理技术。

通过自动化管理,EMC现代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架构可以自动监控和管理数据中心的各种资源,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自动化管理还可以提供更好的自服务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数据中心的资源。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对比解析方案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对比解析方案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对比解析方案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架构逐渐成为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IT环境需求的解决方案。

与传统的分离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相比,超融合架构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一个物理节点中,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本文将从存储、部署和管理等方面对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进行对比解析。

一、存储对比在传统架构中,存储设备通常是独立的,并且需要单独的管理和维护。

而在超融合架构中,存储设备已经集成到服务器节点中,通过软件定义存储(SDS)的方式实现。

这种集成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利用存储资源,提高存储性能和可用性。

此外,超融合架构还支持分布式存储,通过数据副本和故障恢复机制确保数据安全性。

二、部署对比在传统架构中,部署和升级需要对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独立的操作,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

对于大规模的企业来说,这是一项耗时且复杂的任务。

而在超融合架构中,所有硬件设备已经集成到一个物理节点中,通过中心化的管理界面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部署和升级。

这样可以大大简化部署流程,并且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三、管理对比在传统架构中,管理和监控需要对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单独的操作,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

这使得管理员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整个系统。

而在超融合架构中,通过中心化的管理界面,管理员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

这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并减少错误和故障的发生。

四、可扩展性对比在传统架构中,为了扩展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需要对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单独的扩展。

这需要购买新的硬件设备,并且需要进行繁琐的配置和调整。

而在超融合架构中,扩展只需添加一个新的物理节点,然后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其纳入到整个集群中。

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扩展过程,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超融合架构相比传统架构具有以下优势:1.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超融合架构可以快速部署和扩展,无需繁琐的配置和调整。

超融合架构解读

超融合架构解读

超融合架构解读超融合可以说是目前业内最大的热点之一,大型厂商和创业公司纷纷投身其中。

不过,与从业者的津津乐道相比,超融合的广大目标用户却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IT专业人士也还不知超融合究竟为何物。

因此,在华为公司的支持下,企事录从即日起开设“FusionCube超融合大讲堂”,以每10天左右一期的节奏连载,帮助您深入了解超融合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为开篇,先来说说超融合是什么……近几年来,超融合系统的热度越来越高,各种打着超融合旗号的公司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眼花缭乱,也引发了很多困惑:究竟什么是超融合系统?与融合系统是什么关系?一体机又是怎么回事?最关键的是:超融合有什么用?回答了之前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本概念与分类无论从中英文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超融合(Hyperconverged)都应该是在融合(Converged)之后发展起来的——如果要分类,前者应该属于后者的一支。

IDC和Gartner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区别。

譬如,Gartner似乎很喜欢Integrated(集成)和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这两个词。

大的分类上,IDC所谓Converged Systems(融合系统),Gartner称为Integrated Systems(集成系统)。

IDC与Gartner对融合系统的大致分类(注:随时间推移略有变化)IDC将融合系统(Converged Systems)分为三类,前两类——集成系统(Integrated Systems)和认证参考系统(Certified Reference Systems)——主要是供应商构成不同,技术成分上基本没有区别,都是由服务器硬件、磁盘存储系统、网络设备供应商和基本构件/系统管理软件组成的供应商认证的预集成系统。

Gartner也有对应的分类,分别称为集成基础设施(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系统和参考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系统,合称融合基础设施(Converged Infrastructure,CI)。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云计算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

本文将对超融合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定义、分类特点、产业链、发展历程、行业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发展驱动因素、行业现状、行业痛点、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趋势前景、竞争格局、代表企业、产业链描述、SWOT分析、行业集中度进行介绍。

1. 定义超融合,又叫超融合架构,是指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数据中心架构。

超融合技术的本质就是将虚拟化技术用于物理资源池化,将存储和计算卸载到虚拟化的平台上,从而实现数据和应用无缝集成。

2. 分类特点超融合技术分为软件定义超融合、硬件定义超融合、混合超融合。

软件定义超融合:以软件为核心,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存储、网络、计算、管理方面。

软件定义超融合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更灵活的配置和大数据处理能力。

硬件定义超融合:以硬件为核心,通过集成CPU、内存、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实现多功能数据中心支持。

硬件定义超融合主要是为了解决存储、网络、计算设备之间的性能隔离问题。

混合超融合:将软件定义超融合和硬件定义超融合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旨在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灵活性。

混合超融合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适用于更多的企业业务。

3. 产业链超融合行业的产业链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服务提供商。

硬件供应商是超融合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备份等硬件设备;软件供应商为超融合产品的核心软件基础,主要提供超融合软件、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软件等基础软件工具;系统集成商则是将硬件、软件组装起来形成超融合系统的关键角色;服务提供商是对超融合产品的维护和支持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实施服务、专业支持等方向。

4. 发展历程超融合技术的发展起源于2012年左右,主要替代企业从传统的IT架构向基于云计算的IT架构转型过程中的瓶颈和阻碍。

因此,超融合技术是一项革新性的技术创新。

超融合架构(HCI)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超融合架构(HCI)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超融合架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超融合架构(HCI)的现状和前景; 中国HCI厂商列表; 全球有哪些HCI厂商?超融合架构(HCI)和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关系和发展如同SDS一样,HCI也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词汇。

对,与时俱进。

比如,时下火热的容器技术,会和HCI有什么瓜葛吗。

一、两种池化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HCI至少需要完成两种资源的池化,一是存储资源的池化,这个通过Server SAN来实现,不难理解;二是计算资源的池化,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主机节点的一虚多,而不是多合一。

从目前实际使用的状况来看:(1)绝大多数还是借助Hypervisor实现计算资源的池化;(2)容器也是一种计算资源的池化,但是需要数据持久化的企业级应用对HA(High Availability,高可用)有所要求,然而容器管理自身的HA可能还需要走较长时间的路;如果企业级应用还希望在主机故障的时候,保持业务持续运行,对FT(Fault Tolerance,容错)也有所要求,这个道路可能就更漫长了;(3)应用或业务软件来实现计算资源的池化,这部分我自己也还没想明白,欢迎大家补充(留言,微信私信,或者QQ - 9269216)。

举例来说,不借助Hypervisor,有没有应用或业务软件的集群(N+1),在物理裸机上运行,但颗粒度可以细到,主机一运行多个不同应用进程/实例,主机二、三并非简单地做主机一这些进程/实例的镜像,而是能像Hypervisor 集群那样灵活的去设置,集群内所有主机的进程/实例可以各不相关,也可以在进程/实例这种颗粒度上设置单个进程/实例的HA,甚至FT。

如果技术非常牛,可以再把网络拉进来,也就是实现网路资源的池化,例如VMware NSX。

如果真能做到,这也许该叫全融合了:) ,或者叫做SDDC一体机,云一体机……。

二、两种部署形态HCI有分为两种部署形态,一种是HCIA(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Appliance,超融合基础架构设备),出厂前就把软硬件预装好了,捆绑出售。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超融合存储(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是一种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存储系统架构。

它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这些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超融合存储的核心目标是提供高效、灵活、可扩展和易管理的存储。

1. 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存储使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将存储功能从硬件中分离出来。

这样可以实现存储的虚拟化,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更容易实现存储的统一管理。

2. 分布式存储:超融合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物理节点上。

这样可以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分布式存储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动态迁移和负载均衡,进一步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

3. 数据压缩和去重: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压缩和去重。

这样可以减少存储的空间占用,并且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

数据压缩和去重还可以减少数据的传输量,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

4. 虚拟化和容器化:超融合存储系统支持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

这样可以在同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或容器,并且共享存储资源。

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可以提高存储系统的利用率和灵活性,降低存储系统的成本。

超融合存储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拟化环境: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的存储资源,支持虚拟机的高密度部署。

虚拟化环境下的存储需求通常非常高,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2. 数据备份和恢复: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由于数据存储在多个物理节点上,即使有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数据仍然可以从其他节点恢复。

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 大数据分析: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提供高速的存储和处理能力,适用于大数据分析场景。

大数据分析通常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4. 边缘计算:超融合存储系统可以部署在边缘计算节点上,提供本地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这样可以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和延迟,提高边缘计算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1、超融合:软件定义一切趋势下的诱人组合超融合是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x86服务器中形成基本架构单元,通过一整套虚拟化软件,实现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功能的虚拟化,从而使购买者到手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的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

“超”特指虚拟化,对应虚拟化计算架构。

这一概念最早源自Nutanix等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

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转向软件定义存储,特别是分布式存储(如Object、Block、File存储)。

“融合”是指计算和存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相当于多个组件部署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

物理融合系统中,计算和存储仍然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组件,没有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

超融合则重点以虚拟化计算为中心,计算和存储紧密相关,存储由虚拟机而非物理机CVM(ControllerVM)来控制并将分散的存储资源形成统一的存储池,而后再提供给Hypervisor用于创建应用虚拟机。

超融合已从1.0阶段发展至3.0阶段,服务云平台化趋势明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超融合1.0,特点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打包进一个“盒子”中;超融合2.0,其特点则是软件堆砌,一般是机架式服务器+分布式文件系统+第三方虚拟化+第三方云平台,具有更多的软件功能。

在1.0和2.0阶段,超融合和云之间仍旧有着“一步之遥”,并不能称之为“开箱即用”的云就绪系统,超融合步入3.0阶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服务的云平台化。

它所交付的不仅是软硬一体的超融合方案,更是一套完整的云平台服务:用户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就能够得到完整的云服务。

假设用户是第一次上云,只需满足最基本的IaaS服务即可;随着云化的深入,用户开始在云上部署业务,在需要开发测试,需要数据库、大数据等应用的时候,不需要增加任何节点,便可在已有的超融合部署环境里获得丰富的PaaS服务,如数据库、缓存、大数据、数据仓库、容器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超融合存储是近年来数据存储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是存储技术与计算能力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灵活和可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

超融合存储的出现对于企业数据管理和应用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但要实现超融合存储的优势,关键技术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围绕超融合存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

1. 软件定义存储技术软件定义存储是超融合存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将存储功能从硬件中抽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数据存储、保护和管理等功能。

这种存储方式使得存储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可以实现虚拟化和自动化的管理。

软件定义存储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提高了整个存储系统的利用率和性能。

软件定义存储还能够支持多种存储协议(如NFS、CIFS、iSCSI等),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接入方式。

2. 数据去重与压缩技术数据去重与压缩技术是超融合存储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可以大幅度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提高存储的利用率。

数据去重技术通过识别和删除冗余数据块,压缩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存储,从而达到减少存储资源占用的目的。

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且不会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

3. 虚拟化技术超融合存储中的虚拟化技术是实现存储资源池化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虚拟化技术,存储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资源的弹性调配和优化。

虚拟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快照、克隆和迁移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管理和保护效率。

4. 分布式架构技术超融合存储的分布式架构技术能够将存储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且在多个物理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备份,从而实现存储系统的高可用和高性能。

分布式架构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迁移和负载均衡,提高了整个存储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5. 自动化管理技术二、超融合存储的应用场景超融合存储在虚拟化环境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为虚拟机提供高性能的存储服务,并且能够支持多种存储协议。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融合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超融合存储(Hyperconverged Storage)是一种集存储、计算、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存储技术。

它能够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并降低成本。

超融合存储技术在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融合存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兴的存储技术。

1. 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Defined Storage,SDS)软件定义存储是超融合存储的基础技术之一。

它将存储系统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通过软件来实现存储管理和数据处理。

这种架构能够提高存储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其更适合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

超融合存储利用软件定义存储技术,实现了存储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动态分配,满足了企业对于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存储需求。

2. 虚拟化技术超融合存储还采用了虚拟化技术,通过将存储资源虚拟化,提高了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虚拟化技术将物理存储资源抽象成逻辑存储资源,使多种存储设备能够集中管理和利用,减少了硬件设备的依赖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 压缩与去重技术为了降低数据存储的成本,超融合存储还应用了压缩与去重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降低存储数据的冗余性,减小存储空间的占用,并且能够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

通过压缩与去重技术,超融合存储能够提供更高效的存储服务,满足企业对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

二、超融合存储的应用1. 企业数据中心超融合存储技术在企业数据中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企业数据规模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存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性能、可扩展性、可靠性的存储需求。

而超融合存储技术能够提供一体化的存储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各种需求。

在虚拟化环境中,超融合存储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存储资源管理和分配。

虚拟化环境中的存储资源需要能够满足不同虚拟机的不同需求,并且能够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存储服务。

超融合 方案

超融合 方案

超融合方案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中,通常会有一个存储区域网络(SAN)用于存储数据,并且还需要专门的计算机服务器来处理各种任务。

然而,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云计算时代的需求。

超融合方案通过将计算和存储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

它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组合在一起,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数据中心架构。

本文将介绍超融合方案的基本概念、架构和优势。

2. 超融合方案的基本概念超融合方案是一种将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功能整合在一起的解决方案。

它利用软件定义的存储和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将计算和存储功能放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个物理节点上同时运行虚拟机和存储应用程序。

超融合方案通常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它通过将存储资源分布在多台物理服务器上,实现数据的冗余和高可用性。

此外,超融合方案还包括一套管理软件,用于统一管理所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3. 超融合方案的架构超融合方案的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组件: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和网络节点。

•计算节点:负责运行虚拟机和应用程序。

•存储节点:负责存储数据,并提供高可用性和冗余功能。

•网络节点:负责提供网络连接,并为虚拟机和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超融合架构中的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通常通过高速网络进行连接,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此外,超融合方案还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来扩展资源。

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增加计算和存储能力。

4. 超融合方案的优势超融合方案相比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具有许多优势:4.1 简化管理超融合方案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一个管理软件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简化管理员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4.2 灵活扩展超融合方案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增加计算和存储能力。

管理员只需要添加额外的计算节点或存储节点,就可以扩展整个系统的资源。

超融合技术方案

超融合技术方案

超融合技术方案引言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于IT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超融合技术应运而生,以其集成的存储、计算和网络功能,在简化管理、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优势。

本文将介绍超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架构以及实施方案。

超融合技术概述超融合技术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集成到一个硬件节点上的一种虚拟化方案。

传统的IT架构中,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通常是独立部署的,分别由不同的设备来实现。

而超融合技术则将这些功能集成到同一个节点上,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管理。

超融合技术的核心是软件定义存储(SDS)和虚拟化技术。

SDS解决了传统存储系统中数据无法灵活迁移、难以扩展等问题,使得存储管理更加简单和高效。

虚拟化技术则为超融合提供了资源池化和弹性扩展的能力。

超融合技术架构超融合技术的架构通常由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组成。

控制节点负责集中管理和调度各个计算节点的资源,而计算节点则提供计算和存储功能。

控制节点包含以下重要组件: - 虚拟化管理器:用于管理和调度计算节点中的虚拟机资源。

- 存储管理器:负责对存储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

- 网络管理器:用于管理计算节点之间的网络通信。

计算节点包含以下重要组件: - 处理器和内存:提供计算资源。

-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虚拟机镜像和数据。

- 网络设备:用于计算节点之间和外部网络的通信。

超融合技术的架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扩展。

可以通过增加计算节点来提高计算性能,也可以通过增加存储设备来提升存储性能和容量。

超融合技术实施方案要实施超融合技术,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需求分析在实施超融合技术之前,需要对企业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方面的需求,以及预算和可行性分析等。

步骤二: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超融合技术的架构。

确定所需要的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数量,以及存储和网络设备的选择。

步骤三:硬件采购与安装根据架构设计的结果,采购相应的硬件设备,并进行安装和部署。

DELL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DELL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DELL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DELL 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是基于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与Nutanix软件定义存储平台的组合,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并具有可扩展性的IT基础架构。

该解决方案将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功能整合在一起,使企业能够更加简化和优化其IT环境。

1. 高性能:基于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能力和Nutanix软件定义存储平台的分布式架构,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响应能力,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应用的需求。

2. 简化管理:通过基于Web的用户界面,管理员可以轻松地管理和监控整个基础架构,并实现自动化的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降低了运维成本和工作负担。

3.可扩展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扩展基础架构,即时响应业务增长或需求变化,而无需停机或重新配置。

4. 高可用性:通过Nutanix软件定义存储平台的分布式存储和数据保护机制,实现了高可用性和容错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5. 节约能源: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采用能效优化的设计和管理,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DELL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数据中心和虚拟化环境,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企业关键业务系统、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私有云和混合云等。

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性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业务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除了以上主要特点外,DELLXC系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还具备以下优势:1.一体化架构:将计算、存储和虚拟化功能整合在一起,减少了复杂性和冗余,简化了部署和管理过程。

2.可靠性:采用高可靠的硬件和软件组件,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了故障和停机时间。

3.弹性伸缩:能够根据需求快速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实现负载均衡,确保业务的高可用性和性能。

4.数据优化:通过强大的数据压缩和去重技术,节约存储空间,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了存储和网络成本。

超融合 存算分离 对比

超融合 存算分离 对比

超融合存算分离对比超融合(Hyperconvergence)和存算分离(Compute and Storage Separation)是两种不同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方法,它们在资源管理、灵活性、性能等方面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1. 超融合(Hyperconvergence):•定义:超融合是一种将计算、存储、网络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功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硬件或软件平台的架构。

这意味着在一个单一的节点中,计算和存储资源紧密耦合。

•特点:超融合提供了更紧凑的数据中心架构,简化了管理和扩展。

通常采用软件定义存储(SDS)来管理存储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整合在同一硬件节点上。

•优势:管理简单,部署容易,占用空间少,适用于小型和中型企业。

2. 存算分离(Compute and Storage Separation):•定义:存算分离是一种将计算和存储资源分开部署的架构。

计算和存储节点是独立的,可以分别进行扩展和管理。

•特点:存算分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根据需求分别扩展计算或存储资源。

这种架构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工作负载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独立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适用于大型企业和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对比:•管理和部署:超融合通常更容易管理和部署,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存算分离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在管理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复杂性。

•性能:存算分离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因为计算和存储资源可以根据需求独立扩展。

超融合的性能可能受到硬件节点的限制。

•适用场景:超融合适用于需要简化管理和快速部署的场景,而存算分离适用于对性能和灵活性要求更高的大型企业和特定应用场景。

总体而言,选择超融合还是存算分离取决于组织的具体需求、预算和对性能、灵活性的要求。

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二)2024

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二)2024

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二)引言概述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是一种将存储、计算、网络和虚拟化等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的技术,旨在通过集成化及自动化的方式提供高度灵活性和简化管理操作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工作原理、优势和实施步骤等。

正文1. 高度集成化的基础设施- 存储、计算和网络的集成: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将存储、计算和网络集成在一台物理设备上,提供一站式的基础设施管理。

- 虚拟化的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多台物理服务器整合为一个虚拟化环境,提供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

- 管理软件的整合: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以软件方式进行管理的集中控制平台,简化管理操作和提高效率。

2. 自动化运维管理- 自动化部署: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通过自动化部署工具快速、自动地部署新的硬件设备或虚拟化节点。

- 自动化扩展:根据需求的增长,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以轻松地扩展节点和资源,实现动态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

- 故障预测与自愈:通过内置的监控和分析功能,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以及时发现硬件故障,并自动将工作负载迁移到其他节点上,实现自动化的故障恢复。

3. 灵活性与扩展性- 资源弹性分配: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并确保每个应用获得足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 快速应用交付:通过虚拟化技术,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能够快速部署新的应用,加速应用交付的速度,提高业务的灵活性。

- 网络扩展性: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配置和扩展,提供更高的网络灵活性。

4. 性能和可靠性- 高性能计算: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高度集成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实现高性能的计算和存储,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

- 数据保护与备份:通过内置的数据保护和备份功能,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丢失和故障。

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

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

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超融合架构是一种集成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于一体的数据中心架构。

它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虚拟化,并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提供高度灵活和可扩展的IT基础设施。

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资源池化:超融合架构通过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进行池化,将物理资源虚拟化为逻辑资源。

这样一来,不同的应用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分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软件定义:超融合架构采用软件定义的方法,将底层硬件资源抽象为虚拟资源,并通过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灵活配置,提高了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

3. 数据副本:超融合架构通常采用数据副本的方式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超融合架构中,数据通常会被复制到多个物理节点上,以防止单点故障。

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将数据切换到其他节点,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4. 数据压缩和去重:超融合架构还可以通过数据压缩和去重的技术来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数据压缩可以通过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从而减少存储空间的使用。

数据去重可以通过识别并删除重复的数据块,从而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5. 数据迁移:超融合架构可以通过数据迁移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动态平衡。

当系统负载不均衡时,可以将数据从负载较高的节点迁移到负载较低的节点,以实现负载均衡。

同时,当新增节点时,系统可以将数据迁移到新节点上,以实现资源的动态扩展。

6. 故障恢复和容灾:超融合架构通过故障恢复和容灾机制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将数据切换到其他节点,从而实现故障恢复。

同时,超融合架构还可以通过数据复制和备份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容灾,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超融合架构的工作原理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通过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动态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融合架构(HCI)和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关系和发展一、什么是超融合架构(HCI)?
“2012年8月,VCE CTO办公室的Steve Chambers,在其博客中首次提出Hyper Converged (超融合)的概念。

当时,超融合指的是,基于标准的X86服务器,在每个物理服务器节点通过Virtual Storage Appliance (虚拟存储设备,简称VSA),管理节点内的HDD和SSD,并与其他节点中的VSA一起来构建一个集群的分布式存储,后来,加入VMware公司的Chuck Hollis在其博客里做出了更为准确的阐述,Hyper Converged,其实就是Hypervisor Converged。

Hypervisor (虚拟服务器) 做为位于应用层与基础架构层之间的战略层,能够抽象并池化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并拥有强大的控制平面的功能,而且Hypervisor(虚拟服务器)能整合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内运维管理的经验,管理更简单。

HCI(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就是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超融合架构),或者超融合基础设施,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如x86服务器)中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的架构。

HCIA(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Appliance),意指超融合基础架构设备,或者超融合基础设施设备。

HCIA (超融合基础架构设备) 由多个服务器节点构成,每个节点同时提供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支持在线的横向扩展。

扩展节点时,性能和存储容量都能线性的增长。

它为用户了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性能可预测性,性能可确保始终如一地按节点数,简单地、线性地在线扩展。

运行在HCIA硬件之上的就是分布式的存储虚拟化软件(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完成存储资源的池化、部署和管理。

典型的HCIA,包括EMC VxRail、DELL推出的VSAN ReadyNodes(就绪节点)一体机,Nutanix一体机,Cisco HyperFlex,华为FusionCube,深信服aSAN,联想AIO,达沃小金刚等。

正因为大家都看好超融合的市场趋势,VSAN推出后,存储巨头、服务器巨头都纷纷支持,例如早先的基于EVO:Rail的一体机,就有EMC(VSPEX BLUE)、NetApp、HDS、DELL、SuperMicro(超微)、Inspur(浪潮)、Fujitsu(富士通)等IT大厂商;近来基于VSAN Ready Nodes,也有许多IT大厂(包含存储厂商和服务器厂商)已经或者将要推出类似EMC VxRail的,多种型号配置的VSAN一体机。

可以看出,HCI (超融合架构) 符合Server SAN的特征:采用商用硬件,分布式,能在线横向扩展。

实际上,HCI是Server SAN的一种,是Server SAN的子集。

Server SAN中除了HCI以外,至少还有另外一类,就是仍然采用商用硬件,也能在线横向扩展,但每个节点不提供计算资源,只提供存储资源的存储产品”
---
Appliance,虚拟存储设备),才能访问Hypervisor的物理存储设备,EMC ScaleIO、华为FusionStorage等众多HCI都是类似NutanixCVM这种方式。

VSAN这类的优势在于IO 路径短,在相同硬件配置下,相同的实际业务应用场景下,性能表现更好,而且消耗Hypervisor节点服务器上的CPU和内存更少。

如下图所示:
当然,内嵌在Hypervisor的VSAN的劣势也凸显出来,就是:VSAN主要为本集群的vSphere虚机提供存储资源。

不过,VSAN通过NAS插件,以及未来不久将要发布的支持iSCSI接口,可以对外(包括其他Hypervisor虚机,甚至物理机)提供存储资源。

二、什么是软件定义存储(SDS)?
首先,开宗明义:软件定义,为云而生。

这里包括了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整个概念。

其次,我们具体来看下软件定义存储。

在笔者主编的《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书籍当中,提到:
---
软件定义的存储(SDS)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在现阶段看来,是指存储资源由软件自动控制,通过抽象、池化和自动化,将标准服务器内置存储、直连存储,外置存储,或云存储等存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应用感知,或者基于策略驱动的部署、变更和管理,最终达到存储即服务的目标。

软件定义存储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控制平面,基于策略或者基于应用的存储资源分配、变更和管理;另一部分是数据平面,负责数据的存放、处理和优化。

三、HCI与SDS的关系和发展
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单纯从存储属性来看,HCI是SDS的一部分,正如前面SDS的分类所描述的那样,HCI属于数据平面。

HCI具有的在线横向扩展的特性,非常适合云化的时代,但云化所需的存储资源即刻交付、动态扩展、在线调整,其实还需要借助控制平面的存储策略才能完成。

在笔者的SDS分类里,软件定义存储还包含了能被控制平面层(如VMware SPBM、OpenStack Cinder等)驱动的外置共享存储,不过这部分的发展在国内还相对缓慢。

软件定义存储的发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借助超融合架构的落地和蓬勃发展。

下面所阐述的内容,需要注意HCI软件和HCI一体机的区别。

由于目前的市场上,当我们谈到超融合设备时,绝大多数指的是出厂时就预装好软硬件。

所以,通常我们听到的超融合架构或者HCI,其实是HCI一体机。

而VSAN比较特别的是,大多数是以HCI软件的形态出售,为用户提供了灵活性和多种选择。

当然,如果各方面条件具备,用户选择类似EMC VxRail这种VSAN一体机,可以简化部署和运维的工作量。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有不少朋友经常遇到的困惑:超融合架构是存储的未来吗?软件定义存储不是要做软硬件的解耦吗?不想被传统外置阵列厂商锁定,也不想被新的HCI硬件方式锁定,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Server SAN软件厂商选择少数几家服务器硬件厂商,绑定为一体机形式,销售给用户,主要原因是厂商的能力和规模都还太小。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存储控制器OS与专有存储控制器硬件的解耦,这本身是一个进步。

但是,业界除了VMware能依托其vSphere强大、完整的生态链之外,其他Server SAN 软件厂商很难有能力、资源去做如此广泛的服务器、IO控制器、SSD、HDD等部件组合的兼容验证。

记得之前在Compellent公司时(被DELL收购前),公司维持着一张Excel表格,每做过一次验证测试,比如HBA卡的某种新型号,甚至某种原来型号的新微码,就增加一条记录。

因为初创公司是很难有时间、人力和成本去做,如同天文数字般组合的兼容性验证。

VSAN Ready Nodes之所以可以按照HCI的软件版被用户广泛接受,就是因为依托于vSphere已有验证库的基础之上,已经通过了十多个服务器厂商,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部件组合(特别是IO控制器和SSD)的严格测试和验证,有时针对SSD的性能测试,甚至长达很多天的时间持续的运行。

所以,初创的Server SAN软件公司在其起步的时候,选择两、三家的服务器硬件进行捆绑销售,是明智的选择。

这种标准件的产品推出,是经过了多次磨合最终确定的,兼容性稳定性得以验证,有时甚至针对某些特性在软件或者硬件进行优化,用户使用时能够获得可预期的体验。

换句话说,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初创公司没有资源去穷尽各种组合的兼容性验证或优化。

对于用户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如果Server SAN软件公司开始和新的服务器硬件公司合作时,最好先观望一段时间,等待软硬件经过了足够长的磨合期,才去考虑购买新的HCI一体机,以确保存储的稳定性。

所以超融合架构以软硬件捆绑形式呈现,我认为是一个过渡期,当然这个过渡期有可能比较长。

如果用户不喜欢被少数几家锁定,赶紧考虑VSAN Ready Nodes吧: ) 相信VMware 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与各大服务器厂商的硬件磨合得非常完美了”
我在2016年7月3日SDS新书发布会及SDS技术沙龙的演讲里,也重申了这一观点:
实际上,当软件的兼容性在五花八门的各种硬件上不成问题时,紧耦合就会成为历史。

例如,SDS之于外置磁盘阵列(也即专有的硬件存储)。

再举个例子,以VMware vSphere或Microsoft Hyper-V为例,你现在听说过Hypervisor一体机吗?我相信假以时日,各种不同品牌的HCI软件的兼容性,在多种服务器的不同部件组合得到解决后,用户将不用担心新的硬件锁定。

不过,也许需要多年以后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而在这期间,HCI一体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另外,软件定义除了因云而生以外,也受益于硬件日新月异的发展。

因为CPU、存储介质(包含内存和SSD等)、高速网络等厂商的硬件技术的突破,使得软件定义有了用武之地。

就在最近两天,看到一则消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新材料,将晶体管的制程从14纳米缩减到了1纳米。

我想,这是不是意味着,软件定义是不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