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2.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资格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以教育问题为对象的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P15)3.文化教育学:也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应该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P15-161. 教育: 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P36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P43-441.学制:全称现代学校制度,是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P672.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和演变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P763.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P664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
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P79)5.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
P771. 学生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
精品文档.1.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4.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5.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7.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8.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9.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10.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2.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3.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一般分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14.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15.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
2. 教学设计: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设定教学目标、露出课程框架、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
3. 教学方法:指用于开展教育活动的技巧和方式,包括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4. 学习者:指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如学生、学者等。
5.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过程及其机制的学术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6.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过程,旨在提供改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信息。
7. 教育指导: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建议和帮助,帮助其发展学习技能、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8. 教学评估: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成果等。
9. 教育管理: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计划、组织资源、协调教育活动、监督和评估教育活动的过程。
10. 教育政策:指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发展各项计划、政策、法规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一、教育学概念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方法和实践等问题。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教育实践,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影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
3.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学理论1.教育发展理论:包括成熟和发展理论、教育决定论、教育传承与突变论等,重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巴斯特、科尔伯格等。
2.教育心理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重要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皮亚杰、罗杰斯等。
3.教育社会学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社会交往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重要代表人物有杜威、韦伯、科尔伯格等。
4.教育经济学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理论等,重要代表人物有贝克斯利、修昔底德等。
三、教育学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并分析教育现象的实证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研究。
2.反思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反思教育问题的本质和实质,以提出解决方案。
3.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制度等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差异和相同点,从而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4.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历史的研究,了解教育的发展过程,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教育学的其他知识点1.教育学派:包括杜威的进化教育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育学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派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论。
2.学前教育:指的是对0-6岁幼儿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基础教育:指的是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4.高等教育:指的是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人才。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方法和组织管理等问题的学科。
2.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
4. 教育的特点: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有意识地进行的培养过程。
5.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方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等。
6. 教育的原理:教育的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原理、循序渐进原理、教与学的一致性原理等。
7. 教育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包括个别差异规律、质的飞跃规律、发展与调适规律等。
8. 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模式包括授业教育模式、育人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等。
9.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
10. 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管理包括教育机构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11. 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包括德育第一、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
12. 教育的伦理:教育的伦理要求教育者要有责任心、师德高尚、对学生负责等。
13. 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等。
14.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15.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元评价等。
16. 教育的政策:教育的政策包括普及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
17.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留学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等。
18.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包括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19. 教育的压力与矛盾:教育的压力与矛盾包括学业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20. 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包括信息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等。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名词解释与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名词解释与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一种认定方式,通过考试评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名词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名词进行解释与总结。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学科,它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它是教育活动的导向和依据,具有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的作用。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考试、测验、作业等方式进行。
5.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教育学名词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教育学名词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教育学名词不仅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考点,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
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践,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教育学名词的掌握:首先,要注重教育学名词的理论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教材、参加培训班等方式,系统地学习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
其次,要注重教育学名词的实践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教研活动等方式,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最后,要注重教育学名词的总结与归纳。
我们可以通过整理教育学名词的分类、归纳教育学名词的共性和差异等方式,加深对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和记忆。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1。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
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
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0。
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1。
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2。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13。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1、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结构。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的教育。
所谓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移动。
4、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5、白板说: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6、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7、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8、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9、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10、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11、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12、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至16、17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3、发展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4、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
第一章:教学与教育学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人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4.小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1.人的发展:指人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2-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和理特点叫遗传,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5、教育学:①宏观(教育科学):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②中观(单独学科):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章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
10、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是教育的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第三章13、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者:教育者是教教育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教育措施:措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6、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8、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些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置、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11、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1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有德、有才、有美的公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5.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和个性等心理特征,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6.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育手段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例如讲授、讨论、实验和游戏等。
7. 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指基于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
能力和水平。
8.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在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教育的演进、发展趋势和变革动力等方面的研究。
9.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10.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在教育机构和组织中,对教育资源、教育活动和教育人员进行有效组织、协调和指导,以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以上是教育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
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
学。
第四章教育目的
3、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经济政治的要求,为实现教
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5、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
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6、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
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的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8、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陪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第七章课程
10、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
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2、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1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学科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4、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15、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
他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教材的设计。
16、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17、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
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第七章教学
18、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途径。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19、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0、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贯彻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
中的各种矛盾,为各种矛盾的转化创设条件。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
构和程序。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22、班级授课制:他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
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九章德育
2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4、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活动的基本单位。
25、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行动研究: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成为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