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教育理论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理论基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5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6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教育学基础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教育学基础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教育学基础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按照预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策划和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关键作用。

二、名词解释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问题。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育学为教师提供思考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2.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指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的最基本的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阶段。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研究和总结教育活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问题。

教育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探究教育实践中的现象,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原理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过程。

课程设置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课程评价等环节。

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促进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学基础对教学设计的意义教育学基础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学基础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学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教师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育学基础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教育学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育学基础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是指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

它关注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旨在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经济依据。

四、教育学基础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教育学基础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多元规律。

2.实证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①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②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③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第一章)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花的实践活动。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叫教育的对象。

4、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他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2、学制:即现代学校教育,是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4、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布鲁纳提出,又称假设法或探究法,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7、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8、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二、简答:1、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基础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臵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容的统一。

从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简答题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

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

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教育的三要素是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上)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达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门路。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终生教育:终生教育是指包含各个年纪阶段的各样方式的教育,它重申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

5、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面诸因素之间在的、实质的、必然的联系。

6、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是特意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露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7、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此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外面条件和总和,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多半。

8、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踊跃作用,包含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一致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9、近来发展区:近来发展区指学生马上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差别。

10、遗传:遗传是指人们从父亲母亲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色,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

1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是培育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2、智育:教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3、培育目标:依据各级各种学校任务确立的对所培育人的特别要求,称为培育目标。

1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也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种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教育学基础复习归纳——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复习归纳——名词解释

教育学复习‎归纳——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与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习题答案与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3.杜威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A. 柏拉图B.赫尔巴特C.卢梭D.洛克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3、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4、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成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指机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的程度。

7、个体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个体发展的能力和倾向。

8、个体发展的自觉性:个体对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发展需要以及对发展行为的自我控制。

9、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2、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13、意义学习:是一种是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4、非指导性学习:15、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有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可是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16、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7、同辈群体生活:指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1. 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四章1.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五章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第六章1.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第七章1.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第八章1.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的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学校: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4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课程: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哥们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_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集名词解释: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5.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6.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8.个体发展:广义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狭义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9.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10.环境: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11.个体的能动性:是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活动的倾向和能力。

12.白板说: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快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13.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14.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能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6.教育目的:广义上是指存在于人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狭义上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考研真题)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期末重点+考研真题)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考研真题)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考研真题)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业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

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

第六章课程课程(考研真题)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他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标准(期末重点+考研真题)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学科课程(考研真题)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其优点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智力,易于评价;其缺点在于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综合课程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核心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国家课程(考研真题)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具有以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校本课程(期末重点)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者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测量(考研真题)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做出评定。

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者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

形成性评价(考研真题)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第七章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谈话中,大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即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的操作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育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题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讲授策略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重要他人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释说为: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担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成文的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既实施常规管理。

它直接受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规范的制约,既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条例等方面的宏观层次的内容、又反映学校拟定的规章制度和公约等微观层次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