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相关技术要求
钢支撑施工技术要点

钢支撑施工技术要点1技术要求根据基坑围护结构图纸尺寸,按照计划用量备足各种长度的钢支撑管、活络头及钢垫箱、钢垫块、钢楔块、紧固螺栓、铁板等支撑材料,分类堆放在料场,各种材料必须经质量检验合格方可按施工进度分批进场,确保进场支撑材料均达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要求。
(1)钢管支撑在支撑安设时,应准确定位支撑轴线在设计标高处,保证支撑轴线与承压板的垂直,千斤顶要及时预加顶力,预加力达到设计要求。
表1-1 支撑安装允许误差表(2)开挖第一层土时每一段的开挖长度不超过24m;其他各道支撑开挖时,每小段开挖长度一般不超过6m,每小段支撑开挖时限在8小时到24小时之间。
分层分小段(约6m长)开挖土方和相应安装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应控制在24h内完成。
开挖中应及时测定支撑安装点,确保支撑安装中心偏差位置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值内。
(3)钢支撑构件制作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有关规定,施工时应先焊接好立柱支撑托架,再依次安装角撑、横向(短方向)水平支撑、纵向水平支撑。
所有钢支撑端部支托和连接构造都要能防止因碰撞而移动脱落,支撑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因压力消减造成的支撑端部移动脱落。
钢支撑应考虑温度应力对支撑结构的不利影响,应对支撑内力进行监测,支撑架设应避免在温度最高或最低时进行。
夏季施工当支撑轴力达到设计值并有增加趋势时,应及时采取在支撑上覆盖麻袋淋水等降温措施。
钢支撑施加预压力前,应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施加时应在支撑的两端同步对称进行,预压力应分级施加,加至设计值时,应再次检查各连接点的情况,必要时应对节点加固,待额定压力稳定后锁定。
2钢支撑施工1、钢支撑体系形式基坑钢支撑采用Φ800*16和Φ609*16的钢管支撑,支撑在双拼H型钢(700*300*13*24)围檩上。
钢支撑体系由钢管支撑和防止因钢支撑跨度过大而失稳的中间立柱桩及桩间联系梁构成。
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是指在搭设脚手架时应遵守的工程技术规范和施工规程,以确保施工安全、稳定和高效。
下面从脚手架搭设、材料选用、施工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
一、脚手架搭设1.搭设前,应制定详细的脚手架搭设方案,包括搭设位置、高度、间距、支撑方式等。
2.脚手架的基础和地基应坚实稳定,能够承受脚手架的重量和施工荷载。
3.搭设脚手架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确保地面平整,无杂物阻碍施工。
4.脚手架搭设时应确保水平、垂直和稳定性,所有部件应正确连接,加固螺栓应拧紧。
5.搭设高度超过2米的脚手架,应进行登记备案,并设置警示标识。
二、材料选用1.脚手架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钢管应选用质量合格的钢管,表面无明显腐蚀和缺陷。
3.脚手架横杆、斜杆和平衡杆等零部件应具备足够的刚性和承载能力。
4.脚手架接头应选用连接可靠、拆装方便的型材或螺栓。
三、施工管理1.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应由熟练的工人或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不得擅自操作。
2.施工现场应设置脚手架专项监管人员,负责监督脚手架的搭设、使用和拆除。
3.脚手架上临边和开口处应设置安全围护栏杆,防止人员和材料的坠落。
4.脚手架上不得堆放杂物和重物,保持脚手架平整,方便人员和材料的通行。
5.脚手架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应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6.脚手架使用期间,发现脚手架松动、变形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以上是支撑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的一些主要内容。
脚手架作为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辅助设施,在施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遵守脚手架施工技术要求,不仅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因此,在脚手架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钢支撑架设技术要求

钢支撑架设技术要求一、钢支撑场外组装钢支撑在运送到场后,根据基坑开挖宽度尺寸和钢支撑长度进行选材配节,拼装成完全能吊装的单根成型钢支撑。
预拼装完毕后,需按设计文件允许值要求检查钢支撑轴线偏差。
二、三角托架施工按照设计要求的材料及尺寸制作三角托架,焊好后的钢三角托架应保证两直角边相互垂直,焊接牢靠,并有足够的稳定性,不得出现歪扭、虚焊现象。
每层土方开挖至指定标高后,测量放出三角托架轴线位置及标高,按设计间距、设计标高在围护结构上安装三角支撑,安装完毕后应检查相邻三角托架之间是否在同一水平面及标高。
膨胀螺栓钻孔后,应检查孔内是否存在地下水,若有地下水,应及时除水处理。
三、钢围檩施工钢围檩一般采用双拼工字钢。
分段加工,一般分段长度取2~3个支撑间距,同时确保每根钢支撑安装位置避开钢围檩与钢围檩接缝。
转角部位应根据实际长度加工。
钢围檩随支撑架设顺序逐段吊装,人工配合吊机将钢围檩安放于钢三角托架上,并及时按设计要求安装防脱落装置。
钢围檩安装后应检查钢三角托架是否因撞击而松动。
钢围檩就位后,应检查与钢支撑接触面垂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若有设计要求,需在检查无误后在钢围檩与围护结构之间空隙填嵌设计填充物,一般为细石混凝土。
本段钢围檩上的钢支撑预应力施加完毕后,应及时与上段钢围檩三面焊接,接成连续梁,避免出现悬臂现象。
每段钢围檩接缝处,安装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应一致,不允许出现错台等现象。
每层钢围檩须设置抗剪凳,,抗剪凳位置应与实际护披桩位置相对应,凿出护披桩保护层内钢筯,与抗剪凳钢板相焊接,焊接长度应与钢板长度相对应。
三面焊接四、钢支撑架设采用吊车将在基坑外预拼装完毕的钢支撑吊入安装位置,吊装过程应严格按照起重吊装规范施工。
将钢支撑吊装就位在固定于钢围檩上的挂板处,安装必须保证钢支撑端头与围檩或预埋钢板密贴,钢支撑就位后应初步固定活络头。
若施工场地及操作空间允许,应初步施加预应力后,再解开吊装钢丝绳。
钢支撑安装完成后,为了防止钢支撑因轴力变化而产生不稳定现象,可利用钢丝绳和U 型卡拴住钢支撑两端头,并将钢丝绳一端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围护结构上,防止支撑掉落或倾覆。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

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1.硬件设备:基础支撑平台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硬件设备。
服务器应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备份和灾备设备也是必需的,以防止硬件故障引起的停机时间或数据丢失。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基础支撑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常用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Linux、Unix等。
操作系统需要稳定可靠,并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操作系统还应能够支持各种业务应用程序和数据库。
3.数据库:数据库是基础支撑平台的核心数据管理工具,用于存储和管理企业或组织的数据。
数据库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数据库包括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此外,数据库还需要能够支持复杂的数据查询、事务处理和数据备份等功能。
4.网络:网络是基础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个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和信息的通道。
网络要求稳定可靠,并具备高带宽和低延迟。
同时,网络安全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和数据加密等技术。
5.安全:安全是基础支撑平台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加密和审计等,以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6.监控和管理:7.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综上所述,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要求是企业或组织实施核心业务的基础设施要求。
它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硬件设备,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网络,以及一套完善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工具。
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业务增长和变化的需求。
只有满足了这些技术要求,企业或组织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模架支撑相关要求

模架相关要求(钢管、“U”托及a值要求)扣件拧紧值40 N²m ~65N²m(混凝土施工规范及选用规程)检查与验收《钢管脚手架、模板支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DB11/T583-2008)脚手架、模板支架搭设完成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模板支架搭设完后对螺栓拧紧扭力矩进行检查模板支架构造要求✧剪刀撑设置、连墙件设置(一)《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1.当层高在8~20m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拉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当层高大于20m时,在最顶两步距水平拉杆中间应分别增加一道水平拉杆。
所有水平拉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
无处可顶时,应于水平拉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
2.(钢管)满堂模板和共享空间模板支架立柱,在外侧周圈应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间在纵横向应每隔10m左右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的剪刀撑,其宽度宜为4~6m,并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
剪刀撑杆件的底端应与地面顶紧,夹角宜为45°~60°。
当建筑层高在8~20m时,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还应在纵横向相邻的两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之间增加之字斜撑,在有水平剪刀撑的部位,应在每个剪刀撑中间处增加一道水平剪刀撑。
当建筑层高超过20m时,在满足以上规定的基础上,应将所有之字斜撑全部改为连续式剪刀撑。
3. (钢管)当支架立柱高度超过5m时,应在立柱周圈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
●当支架立柱高度超过5m时,应在立柱周圈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
(二)《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1.(普通型)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每5~8m,连续设置剪刀撑,剪刀撑宽度5~8m。
2.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应连续设置水平剪刀撑,当支撑高度大于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支撑架,,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大于8m。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
万能支撑施工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支撑体系应采用可调钢支撑搭设,并在可调钢支撑上铺设工字钢,根据叠合梁的标高线,调节钢支撑顶端高度,以满足叠合梁施工要求。
2. 钢支撑距离叠合梁支座处应不大于500mm,钢支撑沿叠合梁长度方向间距应不大于2000mm。
3. 主次叠合梁交界处主梁底模与支撑体系应一次就位。
4. 立柱材料应符合方案要求,立柱基础必须坚固,满足立柱承载力要求。
5. 立柱底部应铺设木垫导块,钢管立柱应采用底座构件。
立柱底部间距必须按安全施工技术方案(计算书)要求搭设,支架立杆应竖直设置,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6. 上下立柱接头应牢固可靠,接头宜采用空心套接驳扣或臂扣锁紧。
接头在水平位置宜错开不少于50cm。
以上是万能支撑施工技术的部分要求,如需了解更多,请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咨询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钢支撑施工技术要点

钢支撑施工技术要点1技术要求根据基坑围护结构图纸尺寸,按照计划用量备足各种长度的钢支撑管、活络头及钢垫箱、钢垫块、钢楔块、紧固螺栓、铁板等支撑材料,分类堆放在料场,各种材料必须经质量检验合格方可按施工进度分批进场,确保进场支撑材料均达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要求。
(1)钢管支撑在支撑安设时,应准确定位支撑轴线在设计标高处,保证支撑轴线与承压板的垂直,千斤顶要及时预加顶力,预加力达到设计要求。
表1—1 支撑安装允许误差表(2)开挖第一层土时每一段的开挖长度不超过24m;其他各道支撑开挖时,每小段开挖长度一般不超过6m,每小段支撑开挖时限在8小时到24小时之间.分层分小段(约6m长)开挖土方和相应安装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应控制在24h内完成。
开挖中应及时测定支撑安装点,确保支撑安装中心偏差位置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值内。
(3)钢支撑构件制作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有关规定,施工时应先焊接好立柱支撑托架,再依次安装角撑、横向(短方向)水平支撑、纵向水平支撑。
所有钢支撑端部支托和连接构造都要能防止因碰撞而移动脱落,支撑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因压力消减造成的支撑端部移动脱落。
钢支撑应考虑温度应力对支撑结构的不利影响,应对支撑内力进行监测,支撑架设应避免在温度最高或最低时进行。
夏季施工当支撑轴力达到设计值并有增加趋势时,应及时采取在支撑上覆盖麻袋淋水等降温措施。
钢支撑施加预压力前,应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施加时应在支撑的两端同步对称进行,预压力应分级施加,加至设计值时,应再次检查各连接点的情况,必要时应对节点加固,待额定压力稳定后锁定.2钢支撑施工1、钢支撑体系形式基坑钢支撑采用Φ800*16和Φ609*16的钢管支撑,支撑在双拼H型钢(700*300*13*24)围檩上。
钢支撑体系由钢管支撑和防止因钢支撑跨度过大而失稳的中间立柱桩及桩间联系梁构成.2、钢支撑的施工要点1)钢支撑规格的选用按设计要求或按设计轴力及《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BJ08—61-97)要求来选用;2)每根钢支撑的配置按总长度的不同配用一端固定段及一端活络段或两端活络段;3)钢支撑配置时将考虑每根总长度(活络段缩进时)比围护结构净距小10~30cm;4)钢支撑安装前将先在围护结构墙或围檩上安装支承牛腿(也可在支承端板上焊接支承件);5)钢支撑分段吊装,每段吊装采用两点吊装,吊点一般在离端部0.2L左右为宜;6)支撑安装完毕后,其端面与围护墙面或围檩侧面应平行,并且及时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加预压力;7)施加预应力后,再次检查并加固,其端板处空隙用微膨胀高标号水泥砂浆或细石砼填实;8)钢支撑应用专用的设备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将分级施加,预应力值为设计预应力值加上10%的预应力损失值。
支撑相关技术要求

模板支撑系统要点及要求1.底模支撑中间立杆间距800-900mm,不应大于900mm,横杆首道步距为1.8m,其它步距为1.2m,最上端立杆自由端不大于600mm,边支撑立杆与墙面间距不应大于300mm。
2.截面大于700柱、高度大于700梁和剪力墙,均采用φ12对拉螺杆,对拉螺杆间距为竖向间距为500-600mm,横向间距为400-500mm。
地下室外墙和人防地下室临空墙采用对拉螺栓时设置钢板止水片。
3.梁的高度大于800mm及剪力墙等结构采用的对穿螺栓在其下部3—4排范围内应使用双螺帽。
(满加、不能隔一加一)4.梁底横杆与立杆连接均采用双个直角扣件。
跨度≥4m时,底板中部按全跨长度2‰起拱。
5.模板周边应刨边平直,接缝严密,接缝高低差不大于2mm,平整度不大于3mm;6.地下室剪力墙外墙采用钢管支撑间距200,内墙采用木方支撑间距250-300,采用M12止水螺杆竖向间距为500-600,横向间距为400-500。
7.地下室所有的梁底都必须加剪刀撑,高度超过500的梁底加立杆支撑且与满堂架连接以增加架体的稳定性。
8.所有的外剪力墙模板加固完成后,必须用钢管作斜杆与满堂架连接以增加稳定性。
所有梁底、跨度较大的板及外围柱墙必须加扫地杆高度200。
9.地下室柱、墙模板加固完成后,必须用钢管与满堂架至少有两道连接、高跨部位要有三道连接以增加模板的整体稳定性。
10.后浇带部位满堂架不允许断开,要形成一个整体,且后浇带满堂架两侧加剪刀撑。
11.地下室有柱帽的柱子,在柱帽部位处要用钢管加顶托支撑柱帽,以防止涨模。
12.所有的地下室满堂架上口的顶托丝头露出长度不大于3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撑相关技术要求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模板支撑系统要点及要求
1.底模支撑中间立杆间距800-900mm,不应大于900mm,横杆首道步距
为1.8m,其它步距为1.2m,最上端立杆自由端不大于600mm,边支撑立杆与墙面间距不应大于300mm。
2.截面大于700柱、高度大于700梁和剪力墙,均采用φ12对拉螺杆,
对拉螺杆间距为竖向间距为500-600mm,横向间距为400-500mm。
地下室外墙和人防地下室临空墙采用对拉螺栓时设置钢板止水片。
3.梁的高度大于800mm及剪力墙等结构采用的对穿螺栓在其下部3—4
排范围内应使用双螺帽。
(满加、不能隔一加一)
4.梁底横杆与立杆连接均采用双个直角扣件。
跨度≥4m时,底板中部按
全跨长度2‰起拱。
5.模板周边应刨边平直,接缝严密,接缝高低差不大于2mm,平整度不
大于3mm;
6.地下室剪力墙外墙采用钢管支撑间距200,内墙采用木方支撑间距
250-300,采用M12止水螺杆竖向间距为500-600,横向间距为400-500。
7.地下室所有的梁底都必须加剪刀撑,高度超过500的梁底加立杆支撑
且与满堂架连接以增加架体的稳定性。
8.所有的外剪力墙模板加固完成后,必须用钢管作斜杆与满堂架连接以
增加稳定性。
所有梁底、跨度较大的板及外围柱墙必须加扫地杆高度200。
9.地下室柱、墙模板加固完成后,必须用钢管与满堂架至少有两道连
接、高跨部位要有三道连接以增加模板的整体稳定性。
10.后浇带部位满堂架不允许断开,要形成一个整体,且后浇带满堂架两
侧加剪刀撑。
11.地下室有柱帽的柱子,在柱帽部位处要用钢管加顶托支撑柱帽,以防
止涨模。
12.所有的地下室满堂架上口的顶托丝头露出长度不大于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