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海陆间的热量传输
从1月海平面等温线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愈靠近大西 洋海岸气温愈暖,这里的等温线向极地凸出,并几乎与海岸 线平行,愈向内陆,气温乃逐渐变低,到了东西伯利亚维尔 霍扬斯克附近,1月平均气温降到-50℃,成为世界“寒极”, 在鄂霍次克海,海面因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受西来大陆冷空 气的影响,温度甚低,成为世界“冰窖”; 北美大陆也有类似的西岸暖、东岸冷的现象,但海陆温 差不像亚欧大陆那样突出。
(2) 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
①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洋面反射率比陆面低,所 以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80%储存在大洋表层。大洋为大 气提供大约85%的水汽,决定着陆地上降水的空间分布。 ② 在全球CO2循环中,海洋是CO2的蓄库或碳汇(carbon sink),能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和大气环流。
0.2 -1.6 -1.0 -1.6 -1.0 0.8 -0.1 -0.9 -0.1 -0.4 -0.9 0.6 -1.1 -2.0 0.3 -2.0 0.3 0.3 0.7 -1.7 -0.7
② 厄尔尼诺事件对较远地区陆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与辽宁省水稻产量关系也很密切。统计表明, 厄尔尼诺年往往是辽宁省水稻减产年。 1964~1979年16年间,辽宁省水稻有3次大幅度减产年, 全部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年。拉尼娜事件年往往是辽宁省水稻 丰收年。其余为正常年景。 厄尔尼诺事件与辽宁省水稻产量变率的关系
弱风 40cm 15cm 0
赤道太平洋西 部斜温层变薄 到180m
20cm
赤道东部斜温层变 0 厚,赤道太平洋东、 50m 西部海面水位差减 小到5cm。
200m
20m
环流发生变异——东南信风减弱年份(厄尔尼诺事件年份) 的赤道太平洋大气环流与斜温层状态
3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环境效应
(1)厄尔尼诺事件对陆地气 候和农业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 水稻产量变率(%)
1965 1969 1972 1976 14 -26 -23 -15
拉尼娜年
1964 1968 1971 1975
水稻产量变率(%)
18 20 10 27
③ 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平均气温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年全球平均气温偏高 拉尼娜事件年全球平均气温偏低
(2)厄尔尼诺事件对海洋水文环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
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盛行洋流为上升流。 冷水形成上升流的从海底带上来丰富的磷酸盐,使秘鲁沿海浮游生 物、鱼类大量繁殖,形成秘鲁渔场。
① 厄尔尼诺事件对环赤道太平洋 地区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对环赤道太平 洋地区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厄尔尼诺年,从赤道太平洋 中部到南美西岸多雨,并引发洪 水、泥石流,而印度尼西亚、澳 大利亚、印度次大陆、东南非和 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引起严 重的森林火灾。
This schematic shows areas that have a consistent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 linked to the first year of an El Niñ o event. The months in which the effect is seen are grouped by their first initials (e.g., OND is "OctoberNovember-December").
② 厄尔尼诺事件对较远地区的陆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无霜期短,低温对农 业有显著的限制作用。如果夏季气温偏低会造成农业的大 幅度减产。据统计,1955~1981年间,黑龙江省发生过5次 低温冷害,发生这些低温冷害的年份,恰好都是厄尔尼诺 事件年。
厄尔尼诺年与黑龙江省气温(低温冷害年)的关系 厄尔尼诺年 1957 1958 1965 1969 1972 1973 1978 前一年 当 年 翌 年
பைடு நூலகம்
① 厄尔尼诺事件对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影响
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 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的地区 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 澳大利亚的灌木林火灾
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夏季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冬季气候的影响
② 厄尔尼诺事件对较远地区陆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海—气作用的遥相关
许多观测事实证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 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 亦有一定的影响。
(3)环流在赤道与极地间热量输送的结果
环流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使低纬度地区温 度降低了2~13℃,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了6~23℃。
(3)环流在赤道与极地间热量输送的结果 环流在赤道与极地间热量输送的结果在海洋上 比在大陆上更加显著。
大陆和大洋上赤道至北极圈气温(℃)的差别 经度 (地区) 1月 7月 0° (大西洋) 22℃ 16℃ 130°E (亚欧大陆) 74℃ 8℃ 170°E (太平洋) 47℃ 25℃ 90 °W (北美大陆) 58℃ 25℃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成因与影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张绪良 Geo_zhang@163.com
讲座提纲
0 背景知识
1 什么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2 3 4 5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机制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环境效应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监测 关注厄尔尼诺事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4)环流与水循环 ① 海陆间循环
(4)环流与水循环
② 海陆间循环的水量平衡 全球水分循环各个分量的估计值如下: 全球平均年降水量为1040mm,以此值为100个单位,由 海洋蒸发的水汽相当于86个单位,降回到海洋的降水量约为 80个单位,海洋蒸发的水汽有6个单位由大气径流输送到大 陆上空。 陆地表面从河流湖泊、潮湿土壤和植物等蒸发、蒸腾出 来的水汽有14个单位,降落到陆地的降水约有20个单位,多 出的6个单位由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到海洋,以保持各自的水 分平衡。
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表异常变冷的 现象被称为“拉尼娜(小女孩)”事件。
2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机制
(1)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区的大气环流与洋面斜温层 在环流正常的年份,赤道以南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在盛行东南信 风平均风速作用下,表层暖水向西流动,并在赤道太平洋西部堆积, 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呈西高东低的形势(赤道太平洋西岸海面高出 东岸约40cm)。赤道太平洋西部斜温层(表面暖水层)厚约200m, 赤道太平洋东部斜温层厚仅50m左右。
(4)环流与水循环
①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是通过蒸发、大气中的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输送(含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四者来实现的。
由于太阳能的输入,从海洋表面蒸发到空中的水汽, 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通过一定的过程凝结成云而降雨。 地面的雨水又通过地表江河和渗透到地下的水流,再回到 海洋,这称为水分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
1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反映了环流变异对气候的影响。
环流是重要的气候因子。当某些年份环流形势发生变化时,就会出 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和天气、气候的异常,即发生厄尔尼诺或 者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是指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大气循环(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大洋环流)变化。 “厄尔尼诺”事 件大致每4~5年出现一次,可以持续12~ 18个月。拉尼娜事件紧随“厄尔 尼诺”事件之后,两者大致交替出现。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增强的信号。
③ 洋流的变化:热带、副热带大陆西岸受信风强度变化的 影响,引起海水上翻(Upwelling)和海水下翻(Downwelling),进而引起气候变异。 洋流中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 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环流与热量输送
大气环流和大洋表层洋流系统对气候系统中热量的重新 分配起重要作用,能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输 送和热量平衡,改变天文气候的地带性分布。 ① 环流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形式 a 显热输送:从热赤道5°N分别向南、北输送。显热输送在 纬度上有两个高点:20°附近和50°~60°间;在垂向上有两 个高点:近地面层和200hPa等压面上。 b 潜热输送:集中在2~3km高度内的近地面层,从回归线附近 分别向高低纬输送,输送通量分别在10°和40°左右达到高 值。 c 洋流输送:自2°N 左右向南、北输送,在南、北纬20°左 右达到峰值。 赤道与极地间总的热量输送通量在40 °附近最大。
1 什么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什么是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与低层大气相互作 用形成的异常增温现象,它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厄尔尼诺事 件对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
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文“El Nino”,原意是“圣婴”。最初 用来表示在有的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 海岸出现的一支暖洋流,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 和厄瓜多尔沿岸)延伸至赤道太平洋东部向西至日界线(180°)附 近的海面异常增温现象。
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使秘鲁、厄瓜多尔遭受到严 重的洪涝灾害,但美国却经历了一个暖冬,美国因此节省的能 源价值达5亿美元以上。印尼、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则经历了 严重的干旱、非洲也经历了干旱。
据研究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 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并在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 有偏少的趋势。
0 背景知识
(1)海气相互作用与环流
大气环流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有密切的关联,2者共同 影响气候。
海洋与大气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 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通过输送给大气热量和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形成大气环流。大气通过动量输送(风应力)形成大洋环流, 风应力包括风作用于波浪迎风面的压应力和风的切应力。
平均
19℃
41℃
36℃
41℃
(3)海陆间的热量传输
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海陆间的热量传输有明显作用。冬季 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在中高纬度盛行西风,大陆西岸 是迎风海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故环流由海洋向大陆输送的 热量甚多,提高了大陆西岸的气温。
亚欧大陆自西向东沿53.3°N的气温变化
地点 1月月均温 都柏林(海岸) 5.0 巴尔瑙尔(内陆) -18.3
平均风 40cm 0 200m 0 50m
正常状态下的大气环流与斜温层状态
(2)东南信风增强(环流发生变异,出现拉尼娜现象)年 份的赤道太平洋海区的大气环流与洋面斜温层状态
东南信风增强的年份,赤道以南东南信风把表层暖水向赤道太平洋
西部输送,在赤道太平洋西部堆积,那里的海面就不断抬升(10cm), 积累大量位能,斜温层加厚到220m, 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暖海水向大 洋中部流动,引起海面下降(5cm),斜温层变薄到30m,赤道太平洋 西岸海面高出东岸海面约55cm。赤道太平洋东部冷水上翻增强,海洋表 层水温明显下降,沿岸气候变干。
强风
10cm
40cm 0m
200m
-5cm 0m 50m 20m
-20m
拉尼娜现象时的赤道太平洋海区大气环流与洋面斜温层状态
(3)东南信风减弱(环流发生变异)年份的赤道太平洋海区 的大气环流与洋面斜温层状态
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发生张驰(即减弱),赤道太平洋东部冷水上 翻减弱,并使赤道太平洋西部原先积累的位能释放,表层暖水向东回流, 导致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 洋流,海水温度升高,海底无机盐类不再涌向海面,导致浮游生物和鱼 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沿岸原来的干旱气候突然转变为 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称厄尔尼诺事件。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发生严 重的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大洪水。
Flooded area in Lakeport, California as a result of the 1998 El Nino event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