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02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
农业用地
未利用地
东川区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这些用 地在土地利用中占据主要地位。
部分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荒山 、荒地、滩涂等。
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建 设用地也在逐渐增加,包括农村居民 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
治理水污染
加强对东川区农村水资源 的监测,发现污染及时治 理,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 全。
植被覆盖保护对策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将不适宜耕作的坡耕地退还为林地,提高森林覆 盖率。
鼓励植树造林
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种植树木,增加 植被覆盖率。
保护天然林
加强对东川区农村天然林的管护,防止非法砍伐 和破坏。
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对东川区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 厉打击。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 境的污染。
05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生态环境的现状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空气质量不稳定、水源污染、土 壤退化、植被覆盖率低等。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5(01): 31-35.
[2] 韩亮, 王晓云, 王建华.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 护政策评估与建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03): 45-50.
[3] 王晓云, 王建华, 赵建夫.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05(02): 77-80.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推进生态建设
开展生态农业
01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的
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土保持
0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增强农村地区
的水土保持能力。
恢复生态湿地
03
对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
物多样性。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认识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习惯。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环保
产业的发展。
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参与度。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增强 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能力。
鼓励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发挥社会力量的作 用,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水质状况
总结词
部分地区存在水质问题,需关注地下水污染
详细描述
在东川区农村,部分地区存在水质问题,如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富营养化、重 金属超标等问题。此外,地下水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这 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防止对水资源造成进一步损害。
土壤污染
总结词
土壤质量总体良好,但仍需警惕污染风险
02
东川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排放
东川区内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存在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 废弃物等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能源结构不合理
东川区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这些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 水,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

南涧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概况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山势陡峻,河谷深切,褶皱裂隙发育的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受到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作用,加之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弱,交通设施和人民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1.2气候特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40°27′之间。

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

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明。

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

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4000mm,年均干燥度2.5,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

1.3地质—地貌简况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

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造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塌,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1]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壤侵蚀,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山坡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容易产生一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

昆明市东川区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措施

昆明市东川区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措施

昆明市东川区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措施引言水土流失作为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 属金沙江流域。

云南省东川地区因其自身自然条件和长期开矿活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全省重点水土流失地区, 也是全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

探入研究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原因, 制定水土保持措施, 将对改善东川生态环境, 振兴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区的概况1.1 地理位置研究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起103o0'E,西至103o30'E,南起26o04'N,北至26o24'N,经纬跨30o,纬度跨20o,总面积约1860km2(如图1)。

研究区包括行政东川和会泽的部分地区,均以农业人口为主,占到2/3的比例,人口密度119人/km2。

图1 研究区范围部署图2.2 地形地貌试验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渡部位。

就大地貌而言,研究区西部属侵蚀剥蚀构造高原,切割剧烈,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区内最高海拔4344m.最低海拔695m,相对高差达3649m,全区山地面积97.3%。

2.3 气候类型东川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受太平洋西南气流与印度洋东南气流的控制,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5℃,年均积温4100度,全年干、湿季分明,88%的降水集中在每年5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其中6到8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4%-59%。

高山多雨,河谷干热具明显立体气候特征,局部地区容易产生暴雨,为水土流失的加剧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2.4 水系水文本区是我国西南多云多雨地区的一部分,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是小江,小江为金沙江一级支流。

小江是高含沙量山区河流,流量6.10—531m3/s,含沙量1.2—216kg/m3,此外,还有白河、以礼河、咩啧河等(如图2)。

图2 研究区水系分布图2.5 土壤类型全区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黄棕壤、棕壤、燥红土等土类,成土母质一般容易风化,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较差。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欧晓昆金振洲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 欧晓昆金振洲

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发展欧晓昆金振洲(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摘要干热河谷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大江河中上游河谷地区常见的一类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景观单元,通过对这些干热河谷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开发历史及植被的现状的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当今干热河谷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动力。

该地区的植被具有特殊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利用的潜力,但更需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保护和发展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被保护发展干热河谷,顾名思义就是又干又热的河谷地貌地区的统称。

地处云南、四川两省不同地区的干热河谷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人为影响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自己不同的生态特点。

作为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植被在当地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人为作用日益加强并最终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到干热河谷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时候,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面临艰巨的任务,而干热河谷植被的合理利用、现有植被的保护和植被的发展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主要内容,也是干热河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川两地的金沙江,以及元江、怒江、澜沧江、红河及其支流的流域地区(杨一光,1991)。

干热河谷地区的经济开发已在许多地区实施并在当地的经济及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

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元谋冬季和早春,蔬菜运达国内各省区的140多个地区;元江河谷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及甘蔗,也很有名,仅芒果的年产值就达到数百万元;怒江河谷的小粒咖啡也是世界有名,倍受注目。

目前在干热河谷地区种植芦荟、印楝又成为时兴。

干热河谷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不仅对干热河谷地区本身的经济和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附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影响。

但干热河谷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原生植被受到毁灭和破坏,致使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而森林的覆盖率更低,水土流失强度及范围加大。

云南省干热地区地表水资源状况分析

云南省干热地区地表水资源状况分析

第39卷第24期2008年12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 ve rVol .39,No .24Dec.,2008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YSZY 35)作者简介李学辉,男,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技术处,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24-0029-03云南省干热地区地表水资源状况分析李学辉 伍立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技术处,云南昆明650106)摘要:干热地区在云南省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和怒江流域。

干热地区是云南省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区域,区域内太阳辐射热能非常丰富,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干热地区的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和地表水资源等干热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对区域水资源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了云南省干热地区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为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键 词:干热地区;水资源;分布规律;云南中图分类号:T V213 文献标识码:A1 干热地区的分布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地势高耸,山高谷深;省境内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受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总体上降水量较为丰富,但局部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

低纬度高海拔的位置,使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源,热量条件较好。

在地形地貌和热量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滇中腹地坝区和河谷地带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干热地区在云南省是一块“飞地”,周围地区降水量丰富,气候四季如春,而被包围的“飞地”却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由于特有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干热地区成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季节蔬菜种植区;但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区域内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干热地区主要包括:滇西的怒江流域、滇中的金沙江和红河流域、滇北的金沙江流域以及滇东的珠江流域等地区的深切河谷和盆地地区。

干热地区总面积约为13676k m 2,占全省面积的3.6%。

其中,金沙江流域的干热地区面积约为3816.78k m 2,南盘江流域约为3356.38k m 2,元江流域约为5910.34k m 2,怒江流域约为592.89k m 2。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摘要: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消落带涉及面广,自我修复缓慢,因此,干热河谷生态治理难度较高。

在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了解其具体形成,加强植被恢复,提升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保障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效果。

本文对干热河谷治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较为特殊,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经过长期演化,相应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气候、植被、土壤等有着鲜明的特点。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种类,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技术,恢复干热河谷生态系统,这对干热河谷地区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干热河谷的定义与形成1.1定义干热河谷指的是高温、低湿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相应区域内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气候比较炎热,降雨量较少,且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区域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包括金沙江、沅江、怒江、南盘江等区域,相处地区为云贵高原,土层较厚,森林覆盖率不到5%,大多裸露的红土。

1.2形成在传统的生态研究中,很多人认为乱砍滥伐是造成干热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比如有些人认为云南干旱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

但在相关生态环境研究中,干热河谷已经形成几万年,导致干热河谷地区荒芜的主要原因是低纬度高原大江两岸的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地貌特征,并非人为因素所导致,同时,干热河谷气候也是导致云南发生干旱的重要因素。

干热河谷地区地貌特殊,相应气候也较为奇特,导致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干热河谷地区,水汽凝结时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相应的水汽湿度也会逐步降低,进而会增加相应地区的气温度。

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的河谷地段地形封闭,受到干热的影响,相应地区的水分会不断被损耗,森林植被也就难以恢复,长期缺水也就会造成土地荒芜,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裸土和裸岩地。

关于干热河谷的文献综述

关于干热河谷的文献综述

关于干热河谷的文献综述摘要:一、干热河谷概述1.定义及特点2.分布与形成二、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问题1.土壤侵蚀2.水资源短缺3.植被退化4.生物多样性降低三、干热河谷的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与重建2.水土保持工程3.水资源开发与利用4.生态旅游与发展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2.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3.生态补偿机制4.社区参与与宣传教育五、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1.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生态功能评价与监测3.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4.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正文:一、干热河谷概述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具有以下特点:1.定义及特点干热河谷是指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干燥炎热,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河谷地带。

这里的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2.分布与形成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河谷地带,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河流侵蚀、风化作用使得河谷地区的土壤流失严重,地表破碎,自然环境恶化。

二、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问题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侵蚀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土壤质地疏松,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侵蚀现象严重。

长期的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肥力减弱,植被生长困难。

2.水资源短缺干热河谷地区降水量较低,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不足使得植被生长受限,土壤保持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

3.植被退化由于气候恶劣和土壤侵蚀,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退化严重。

植被的减少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4.生物多样性降低干热河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许多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下降。

三、干热河谷的治理措施针对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包括:1.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人工造林、封禁沙漠化等措施,恢复和重建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1东川区生态农业现状分析1.1优势1.1.1区位优势东川区地处滇中偏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东邻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连巧家县并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

南距昆明市区155公里,北至巧家县城15公里,北至会泽县城110公里,西至禄劝县城237公里。

南接“昆明、楚雄、玉溪”城市群,北衔“成都、昭通、重庆”,西对“六盘水和贵州”城市区域,在连接“成渝、滇中、黔中”三大市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1.1.2自然资源优势东川区地处内陆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光、热、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化,产业适应面广,为东川农业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川区境内除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全年皆冬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冬无严寒,河谷地区全年无冬,且水、光、热等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5℃,夏季作物生长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高山、亚高山地区冬夏季节较短,大约有10个月以上时间属春秋季节,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样化且适口性好,十分有利于发展高山围栏养殖。

1.1.3土地可利用空间较大东川区土地总面积1871.14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为194.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19%,目前未利用地面积尚有79.74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41%,被利用的土地只占总土地面积的71.6%。

由此可见,东川土地可利用面积有一定的空间。

1.2生态农业建设已见雏形“十一五”期间,东川区加大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果蔬、高山药材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热区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经济作物产业群,以海拔1600米以上至2400米以下的二半山区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产业群及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为主的药材产业群和高山围栏养殖产业群。

关于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分析

关于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分析

关于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分析【摘要】东川干热河谷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特征。

本文从其环境特征形成原因上出发,继而研究其存在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现状,最后提升相关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水土流失0.前言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与金沙江相望,其东川干热河谷也与金沙江干流紧密相连,热河谷腹地受到经济开发等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其环境恶化。

但是明白其生态现状及发生原因,定会帮助我们从这些细节上打破常规,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终目的。

1.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特征1.1气候特征地处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高温、干旱、少雨是其主要气候特征,且干湿季明显,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

但是由于热河谷地带降雨稀少,所以其半干旱气候特征也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影响。

1.2地质—地貌特征由于其处于山脉深大断裂带,受到垂直方向的震荡运动影响较大,在水力、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

1.3土壤特征区域内的土壤有十种之多,受海拔因素的影响,分为四个垂直土壤带,即干旱性、山地性、山地森林性、山地草甸性土壤带,其土壤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施肥多便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施肥少滥用多,则极易受到破坏。

1.4植被特征东川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物种丰富,但是热河谷地带处于植物带的边缘,造成其植被覆盖面积稀少的现状。

2.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2.1环境脆弱东川区是我国开发铜矿较早的地区,所以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为破坏相辅相成,给这一地区尤其是热河谷地带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的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本身就受到巨大制约,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更让当地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另外,东川干热河谷本身就处于高山地带,由于坡度陡峻、土层稀薄的原因,热河谷的地表水土随时都能随之进入地壳、山体的协同运动中来,导致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改变。

浅谈干热河谷造林技术

浅谈干热河谷造林技术

浅谈干热河谷造林技术作者:邓薇董召阳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摘要】干热河谷地区水热矛盾、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了造林的困难。

本文根据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分析了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干热河谷造林策略干热河谷指的是气温高、湿度低的河谷地区,干热河谷区域阳光充足,气候炎热,常伴有水土流失现象,植被生存条件恶劣,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存在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等沿江地区。

笔者所在的四川凉山州就属于金沙江沿江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干热河谷区。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大于10℃的有效积温可达到7000℃以上,这与热带的热量水平相当,而年降雨量仅有600mm到800mm。

一年中,有7个月都属于旱季,这样气候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十分希疏。

因此,为了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针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干热河谷的形成和现状大气环流、地理位置以及焚风效应等都是干热河谷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干热河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热失衡严重。

干热河谷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在干热河谷,水汽容易凝结并使释放出热量,导致空气湿度降低,同时温度上升,另外干热河谷中的焚风加剧了当地气候的干燥。

同时,由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多为燥红土,燥红土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弱,这造成了土壤内水蒸气容易散失,使土壤的相对含水量降低,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体内水分失调情况十分严重,使许多植被树木枯死。

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干热河谷的水热失衡,干旱加剧,植被密度降低,植被凋落物也大为减少,这将使得土壤腐质层较薄弱,保水保肥能力以及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击性不足,再加上干热河谷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最终造成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又加剧了植被生存环境的破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河谷区,多数土壤在页岩与紫沙岩的基础上发育成紫色土,这类土壤的沙石含量高,生态容量很低。

浅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浅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浅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发布时间:2021-11-09T08:10:25.68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9期作者:李东[导读] 干旱缺水现象较为突出,土壤有效水分保证率、相对持水率均处于极低的水平。

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四川攀枝花 617000摘要: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特殊生态环境类型区之一,也被认为是全球环境最为恶劣的生态脆弱区。

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干旱,水热不平衡,对生态修复治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文章以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治理为核心,结合干热河谷地区的气候特点,阐述了干热河谷地区的典型植被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治理后期的管养护要点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金沙江前言:长时间以来,干热河谷地区都是生态修复治理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其地质环境条件较为特殊,是当地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带,也是水电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

但由于水电站的大量开发,加之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不科学开发利用,导致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脆弱区面积不断扩大。

基于此,以《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修复二期工程(马坎片区)》项目为载体,探究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非常必要。

1干热河谷气候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修复二期工程(马坎片区)》项目位于金沙江下游海拔1300m(阴坡)~1600m(阳坡)以下的河谷地区,每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27.0℃以内,超过10.0℃积温7500℃,年日照时数在2457.5h左右[1]。

而年均降雨量、年均蒸发量分布在700mm、3150mm左右,干湿季分明,干季年蒸发量可以达到降水量的20倍以上。

干旱缺水现象较为突出,土壤有效水分保证率、相对持水率均处于极低的水平。

2干热河谷地区典型植被生态修复治理模式2.1标本兼治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修复应采取以种草治标、植树治本的方法,在有效防控水土流失的同时,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

南涧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概况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山势陡峻,河谷深切,褶皱裂隙发育的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受到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作用,加之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弱,交通设施和人民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1.2气候特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40°27′之间。

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

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明。

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

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4000mm,年均干燥度2.5,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

1.3地质—地貌简况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

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造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塌,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1]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壤侵蚀,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山坡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容易产生一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

干热河谷的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干热河谷的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干热河谷的地理特征
干热河谷底部是山谷盆地;由于焚风效应,气温高, 蒸发多,降水较少;土壤水分不足,土壤腐殖质发育 差,不能很好截留地表径流,保水性能差,因此植被 稀少;山顶、山脊气温低、蒸发少,且降水相对较多, 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可以生长森林。
干热河谷生态条件恶劣,山高谷深,水土流失严重, 对长江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大坝存在着极大的负面 影响。治理长江流域,保护三峡大坝的重要源头是金 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建设。西蒙得木生长的生态 环境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非常相似,并且西 蒙得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在金沙江干热河谷 种植西蒙得木,既能改良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当地经 济。
答案 长夏无冬,气温年较差较小(2分) 干湿季分 明(2分) 干热少雨,日照时间长(2分)
(2)分析元谋干热河谷的气候给土壤带来的不利影 响。(6 分)
解析 考查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对土壤肥力影响 可从水分、有机质、孔隙度(疏松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河谷气候炎热,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土 壤相对含水量极低(2分)植物稀少, 高温加速了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 壤贫瘠(2分) 干湿交替的气候及较大的昼夜温差, 导致土壤裂隙发育(土壤疏松)(2分)
在横断山区的“焚风效应”是说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 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 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致 使河谷干旱。
干热河谷成因的分析思路
1、干 (1)降水少:盛行风与山脉走向近于垂直,位于XX 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蒸发量大:纬度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 高,蒸发量大 (3)山谷逆温:夜晚山坡上部的冷空气(山风)下沉 至谷底,(抑制对流)增强谷底干旱 2、热 (1)纬度:纬度较低,气温高 (2)地形、海拔:河谷地区,海拔低;地形封闭,热 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3)焚风:背风坡处,气温因气流下沉而增温(焚风 效应强)

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树种的选择及造林方法

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树种的选择及造林方法

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树种的选择及造林方法摘要:东川是干热河谷地区,为提高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整体水平,多年造林经验总结了较为适合东川干热河谷造林的树种及造林方法,提供干热河谷造林思路,为不同地区干热河谷造林提供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树种;选择;方法中图分类号:s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41-2东川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陡峻,高差悬殊极大。

全区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类型。

生态环境脆弱,降雨量小,蒸发量大,泥石流活动频繁。

通过多年深入调查研究试验,在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所采取的造林方法和具体技术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1 自然环境状况东川地处低纬高原,主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高差悬殊和不同气流的影响,构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干、雨季节分明的特点。

海拔1400m以下,约占全区面积的14%,该区无霜期最长,热量丰富,雨量偏少。

海拔1400~17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3%,该区日照充足,热量优裕,降雨量约为年蒸发量的32%,全年偏旱;海拔1700~20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6%,该区雨季日照不足,高温区短,降雨量约为年蒸发量的45%,全年稍旱;海拔2000~23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4%,该区气温偏低,夏季高温不足,雨量适中;海拔2300~28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7%,该区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雨量充足,空气潮湿,霜期较长;海拔2800m以上,约占全区面积的21%,该区气候寒冷,雨量充沛,霜冻严重;在海拔3300m 以上地区,气候寒冷,不宜农作物生长。

土壤受地势、气候、植被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由下而上有燥红土、红壤、黄红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带草甸土等土类。

也有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形成的土类,如石灰土、紫色土、冲积土等。

2 干热河谷造林主要经验及方法2.1 区面积小的原因2.1.1 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结构单一,林木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隐患较大;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低。

浅析东川干热河谷农产品开发的成效及思路

浅析东川干热河谷农产品开发的成效及思路

浅析东川干热河谷农产品开发的成效及思路作者:张崇丽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8期摘要:结合东川干热河谷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总结多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思路。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农产品开发;成效及思路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4东川干热河谷地区主要指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600m以下地区。

区域内有可利用土地66.7km2,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是1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大力推进干热河谷农业开发,是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东川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最终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是实现东川区农业产业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自然条件东川干热河谷地区主要指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600m以下地区,流域面积399.9km2。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22 ℃,无霜期285~348d,年降水量600~800mm,年干燥度2.6~3,年日照数2247~2292h。

特别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几乎终年无霜,属于东川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综合条件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域,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昆明市发展热区特色农业最理想的天然基地。

2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东川区已初步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33hm2、金太阳甜杏基地520hm2、早熟3月桃基地200hm2、美国红缇葡萄基地107hm2、酿酒葡萄基地213hm2、金丝蜜枣基地100hm2、红心火龙果基地46.7hm2,辣木示范种植基地46.7hm2,芦笋新品种示范基地13.3hm2,太空蔬菜示范种植基地3.3hm2。

3 潜力分析气候优势。

区域内具有冬季气候温暖、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的优势特点,能使部分作物、蔬菜实现提早上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气候资源潜力。

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

关于干热河谷的成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被归结为:“焚 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焚风效应”是说横断 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 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 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
西南季风吹过金沙江西岸的山脉后湿度已经非常小了,为 什么?
横断山区在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大雪山、 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排列,横断东西 交通,总称横断山脉。
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山岭与河谷之间气候差别 很大,所以当地人民说这里的气候是“一山有四 季,十里不同天”。在一些高山峡谷区,从山下 的热带气候到高山的亚寒带气候,垂直分带非常 明显。由于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以 植物种类繁多,从热带植物或亚热带植物一直到 高山寒温带的植物,都可以见到。
因为水汽已经在山脉东岸形成了地形雨等到达山脉西岸也就是金沙江谷地时就非常干燥了在加上风随着地势由山至下温度越来越高因此就形成了这种干热风也较焚风而山谷风理论则针对河谷地形对谷底的干热现象进行了解释
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在横断山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按照自然地理水 平带的划分,横断山区中部与南部都属于湿润气候带,而北部属于 高原气候带的温暖和亚热带半湿润—湿润带。可是金沙江、澜沧江、 怒江流域的干热河谷中,一条条河谷,就像在湿润的横断山区中镶 嵌的“干旱带”,景色与横断山区的湿润地区大相径庭。
…《中国国家地理》
分析嘎洒镇干热河谷气候的成因。
பைடு நூலகம்
(1)嘎洒镇位于23°N附近,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 高度角大,全年地表面获热多,气温高。尤其是夏至日前 后阳光接近直射,地表面获得热量更多。 (2)嘎洒镇位于哀牢山东侧河谷地带,地形封闭,河谷 地形不易散热,加剧高温。 (3)该地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嘎洒镇位于哀牢山东侧, 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风由哀牢山坡吹来,形成焚风效应, 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气温高。 (4)这里距离冬季离冷空气源地较远,且北面有山体阻 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5)干热河谷由于降水少,植被覆盖条件差,地表升温 快,气温较高。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杨晓霏;邓成志;刘玉鹏;何明超;欧光龙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24(26)4
【摘要】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干热河谷地区作为地球上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挑战。

这些地区的主要特征包括极端的高温、低湿条件、季节性的降雨模式以及贫瘠的土地资源。

面临的核心问题涵盖了植被退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显著下降。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植被恢复工作显得尤为关键,既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途径。

然而,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土地利用模式,植被恢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旨在全面分析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未来植被恢复的潜在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宝贵的参考。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杨晓霏;邓成志;刘玉鹏;何明超;欧光龙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巧家县林业和草原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28
【相关文献】
1.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2.基于植被群落水分自营作用的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3.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4.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5.干热河谷地区工程创面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构建研究——以叶巴滩水电站施工区植被恢复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开发坡地
在高于25o的坡地处采用退耕还林方法实现植被覆盖率的提升,在低于25o坡地处施行坡地农业生产发展,形成科学的耕作带,并不断改善土壤结构。
3.3综合能源发展提升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可以极大限度地利用热河谷的自然能源,不但可以使当地民众实现经济大力发展,更可以实现秸秆还田、节约燃料、电力自足的目的。尤其是使用沼气发电、水电一体化的农户,能够保证能源节约,实现秸秆还田,使当地土壤营养不断稳固提升,给改善生态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4.总结
生态系统整体的不和谐、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给目前的昆明东川干热河谷的生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当地提倡植树造林、利用综合能源的开发等措施改善热河谷环境,保持更为和谐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更高的生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海东,廖承飞,潘志贤,沙毓沧.木豆在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03.
3.东川干热河谷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议
3.1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东川干热河谷种植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多种类植物,科学合理的树种配置与群落结构的结合,更能够保证当地植被丰富,稳固土壤环境,同时,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证农业生产与绿化改革相协调。
另外,东川干热河谷本身就处于高山地带,由于坡度陡峻、土层稀薄的原因,热河谷的地表水土随时都能随之进入地壳、山体的协同运动中来,导致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改变。而热河谷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有限,所以造成整个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出现。
2.2土壤退化
四个主要的垂直土壤带本身就不稳固,自身表现出土壤环境脆弱的特点,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不断加大,原生植被与次生植被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地表径流加大、土壤侵蚀程度增强,土壤旱化、荒漠化趋势加剧。雨季来临的时候,由于当地民众种植作物的技术不佳,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严重,土壤团粒结构遭到巨大破坏,造成土壤贫瘠、肥力下降,使当地的整体土壤环境不断退化。
1.4植被特征
东川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物种丰富,但是热河谷地带处于植物带的边缘,造成其植被覆盖面积稀少的现状。
2.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现状
2.1环境脆弱
东川区是我国开发铜矿较早的地区,所以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为破坏相辅相成,给这一地区尤其是热河谷地带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的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本身就受到巨大制约,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更让当地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1.2地质―地貌特征
由于其处于山脉深大断裂带,受到垂直方向的震荡运动影响较大,在水力、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
1.3土壤特征
区域内的土壤有十种之多,受海拔因素的影响,分为四个垂直土壤带,即干旱性、山地性、山地森林性、山地草甸性土壤带,其土壤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施肥多便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施肥少滥用多,则极易受到破坏。
【摘 要】东川干热河谷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特征。本文从其环境特征形成原因上出发,继而研究其存在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现状,最后提升相关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水土流失
前言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与金沙江相望,其东川干热河谷也与金沙江干流紧密相连,热河谷腹地受到经济开发等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其环境恶化。但是明白其生态现状及发生原因,定会帮助我们从这些细节上打破常规,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终目的。
[2]李晓丰.我国流域经济开发中干热河谷地带生态农业集约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35.
[3]刘世全,成本喜,范宇,李怡.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资源特点与特色生态农业建设途径探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01.
[4]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03.
1.东川干热河谷生态特征
1.1气候特征
地处海拔695米―201旱、少雨是其主要气候特征,且干湿季明显,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但是由于热河谷地带降雨稀少,所以其半干旱气候特征也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影响。
2.3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人为对当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加上土壤退化现象的日益加剧,热河谷乃至大部分东川区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当地有林地面积仅为12758ha,有林地仅占全市总面积的6.78%,占林业用地的16.62%,远远低于云南全省森林覆盖率24.04%和平均林地利用率35.2%的水平,覆盖率仅为14.62%。小江两岸泥石流沟谷由50年代的38条发展到107条,农田水冲沙压砾影响比较慎重,附近公路铁路干线支线均存在不稳定的隐患。而雨季来临,频繁的暴雨侵袭,又将不稳固的土壤、石块冲走,使当地称为我国典型的暴雨型泥石流发育区。而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当地政府与民众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迅速、有效、全面地进行二次整治,不断发生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将加剧热河谷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
[5]刘增文,强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