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4补阴药
补阴阳药
龟甲
鳖甲
共同点: 咸寒质重,入肝肾经,能滋 阴潜阳退虚热,适用于阴虚 阳亢,阴虚风动,阴虚发热 等证 特点: 龟甲 味甘,滋阴力强,且 善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 经止血,治筋骨瘘弱,腰膝 酸软,崩漏,月经过多及心 悸失眠健忘等 鳖甲 清虚热力强,且善软 坚散结,常用于徵瘕痞块
目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药学界和生物学界研究者的重 视,有关研究报道大量增加。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三大补药(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之一,是
名贵中药材,当国际医药界发现该药具有抗癌作用后,又 成为日本,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争相抢购的对象,于 是身价节节攀升,每公斤的销售价已上升到目前的近5万 元,产于澜沧江发源地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的“虫草王”
5.对神经系统作用:水提物、磷脂类改善小鼠学习记忆力,
增加脑组织RNA、蛋白质含量,强神益智。 6.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鹿茸使用注意
1. 补阳药性多温燥,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 旺者不宜使用; 2.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 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 助火动血,而致鼻衄。 3. 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甚或肺有痰 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禁服。
梅花鹿茸细茸毛
2
1
1
3
2
二杠
三岔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有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 主枝习称“大挺”,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密被细茸 毛,锯口面白色,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气微 腥,味微咸。
4 3
1
2
三岔马鹿茸 单门马鹿茸
1.主枝(大挺) 2.第一侧枝 3. 第二侧枝 4.第三侧枝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 门”; 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补虚药
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二、补虚药的药性功效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一般具有甘味。
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互有差异。
补虚药具有补虚扶弱功效,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症。
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
此外,有的药物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等作用,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三、常用“补气药”
主要有:人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红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蜂胶等。
四、常用“补阳药”
主要有:鹿茸、鹿角(胶、霜)、紫河车(脐带)、淫羊藿、巴亁天、仙茅、胡芦巴、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韭菜子、冬虫夏草、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海龙、哈蟆油等。
五、常用“补血药”
主要有: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等。
六、常用“补阴药”
主要有: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胶)、鳖甲等。
中药学-补虚药
Company Name
【人参的用名】
LOGO
❖ “人参”系各种规格人参入药饮片的通用名,一 般不以这个笼统的名字作为处方用名。
❖ 1.根据生长情况命名: ❖ 野山参——系野生者,质量最好,货源少,价格
贵,少用。 ❖ 移山参——系人工移植栽培者,又名“园参”。
Company Name
【人参的用名】
血虚+脾虚 (体倦乏力)
血虚+心虚 (健忘失眠多梦)
治法 补益肺气 健脾益气 补血养肝
补脾养血
养血宁心
LOGO
Company Name
证类 肾阴虚 肺阴虚 肾阳虚
脾阳虚
分型论治
症状
治法
阴虚+肾虚
滋补肾阴
(耳鸣足痿遗精)
阴虚+肺虚
滋阴润肺
(干咳失音)
阳虚+肾虚
温补肾阳
(阳萎,多尿或失禁
下利清谷,五更泻)
❖ 4.正确选择剂型。如作汤剂,应久煎,使药味尽出。因虚 证一般病程较长,宜采用丸剂、膏剂、口服液等,便于服 用,慢病缓治。
Company Name
【名词解释】
❖ 虚不受补 ❖ 不老延年 ❖ 托毒生肌 ❖ 补命门火 ❖ 补精益髓 ❖ 固冲摄血 ❖ 养血养肝 ❖ 益精气、益精血
LOGO
Company Name
【主治】
LOGO
❖ 阳虚 以肾为主 肾阳虚证:畏寒肢冷、阳痿、滑精、不孕不育、耳 鸣、腰膝酸软、筋骨软弱、痿弊、半身不遂、五 更泄、肾不纳气之久咳久喘
Company Name
【主治】
LOGO
❖ 血虚: 以心、肝、脾为主 血虚证: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耳明、心悸失 眠、经少经闭、脉细弱
26章补虚药第四节补阴药
2. 阴虚火旺 3.目暗不明、腰脚软弱
石斛《神农本草经》
用量用法:煎服,6~12g;鲜品15 ~30g。
使用注意:本品甘补敛邪、故温热病不宜早用。
临床应用:
1.肺阴虚证 本品有滋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化痰的功效,适宜于肺热燥咳、阴
虚劳嗽、干咳痰黏、咽干鼻燥,常与清肺润燥养阴、祛痰止咳药同用。 2.胃阴虚证
本品有清胃生津功效,适宜于胃阴不足、食少呕吐,常与养阴生津药同 用。 3.气阴两虚证
本品既能养阴清热,又能补气生津,有气阴双补之效,适宜于气阴不足 、烦热口干,常与养阴生津、益气健脾药同用。
北沙参《本草汇言》
用量用法:煎服,5~12g。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甘微寒,脾
胃虚寒者慎用。
南沙参《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 药材:干燥根 处方用名:南沙参
南沙参《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主要功效】 养阴滋阴、清胃生津、 化痰、益气
南沙参《神农本草经》
百合《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 药材:干燥肉质鳞叶 处方用名:百合、蜜炙百合
百合《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肺经 【主要功效】 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 神
百合《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1.肺阴虚证 本品有养阴润肺功效,兼能止咳,适宜于肺阴虚、燥热咳嗽、劳嗽久
2. 消渴证
本品能滋补肝肾,适宜于肝肾阴虚、内热消渴,可与地黄、 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枸杞子《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3.血虚证 本品有补血功效,适宜于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
周 补虚药
当归 当归身(主根)——功偏补血 当归尾(侧根)——功偏活血 全当归(全根)——和血(补血、活血) 加工炮制: 生用——一般生用 酒炒用——活血止痛↑
熟地黄
[性能功用特点]
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要药 凡血虚、阴亏、精髓空 虚之证,用之均有效。
腻膈碍胃,中满痰盛、 食少便溏慎用。
熟地黄: 性味:甘,温。温性不大,纯甘滋腻 功用: 1.补血:为补血要药,适用于血虚诸证。 2.滋阴(主药):治肝肾阴虚之潮热、 盗汗、遗精、消渴等。 3.益精填髓:治精血不足之腰膝酸痛、 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4.益气壮阳:治肾虚阳萎 5.补气生津: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6.安神益智:治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失 眠、多梦、惊悸、健忘等,如归脾丸、 天王补心丹
用法用量: 一般虚证 汤剂,5-10克 片剂、散剂,1-2克/次,2-3次/日 虚极暴脱 急煎即服,15-30克/次 针剂,如高丽参注射液 使用注意: 1.服用人参不宜同时吃萝卜、莱 菔子或喝茶 2.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
五味子 乌梅 五倍子
共性: 既有敛肺止咳之功,又有涩肠止泻之效
既治久咳虚喘,又治久泻久痢 常与温补脾肾药同用
五味子
特点:
入肺、心、肾经,
既收敛固涩,又温润滋补
上敛肺气-止咳 下滋肾阴而涩精-治遗精滑精 外能敛汗生津-自汗盗汗,津伤口渴 内能涩肠、宁心-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五味子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紫 河 车
性味:甘、咸,温。 功用: 1.温肾补精:治肾气不足,精血亏虚 之不孕、阳萎、遗精等。 (温肾阳,益精血) 2.益气养血:治气血不足,神疲乏力, 萎黄消瘦,产后乳少等。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中药学记忆口诀—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
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二、补阳药补阳咸甘温脾肾,巴羊鹿沙菟智仁。
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
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
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
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
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
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
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
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
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
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
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
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
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三、补血药补血甘温心肝归,滋腻助湿消食助。
归地芍胶首乌眼,血少面白补血回。
补血活血配当归,血虚便秘润肠搜。
填精益髓肝肾虚,补血养阴熟地谋。
白芍养血性寒凉,柔肝平肝止痛优。
阿胶止血能滋阴,虚劳咳嗽咯血救。
补血可用制牛膝,生用破血下肢走。
首乌制用补精血,生用润肠截疟投。
眼肉安神补心脾,劳伤心脾用不同。
四、补阴药补阴甘寒归五脏,沙麦龟鳖旱莲女。
百合天冬杞斛玉,黄精桑葚黑芝麻。
养血补心止崩漏,肾虚阳亢龟板医。
鳖甲滋阴软坚功,退热除蒸效力雄。
二冬沙竹养肺胃。
麦冬清心天清肾。
百合润肺能止咳,清心安神虚烦息。
石斛滋养肾胃阴,养胃生津消渴离。
滋补肝肾女贞子,乌发明目眩晕医。
凉血止血旱莲草,虚热出血肝肾悦。
养肺润肠蜂蜜用,干咳咽痛便秘泄。
桑椹滋阴养血功,明目润肠消渴宜。
滋补肝肾枸杞子,益精明目最相益。
中药学记忆口诀—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苦甘二路煎,苦寒清热强,甘寒养阴恋。
中药学——补虚药
2
对于中药材,一般采用煎服或泡茶饮用的方式 ,每日2-3次,每次100-200ml。
3
对于中成药,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疗 程服用。
注意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
01
中药补虚药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如使用不当会对身体 造成一定损害。
02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中药补
虚药,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阴虚体质
选用如枸杞子、麦冬、鳖甲等滋阴中药, 可改善口干、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
血虚体质
选用如当归、熟地黄、白芍等养血中药, 可改善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
阳虚体质
选用如肉桂、淫羊藿、鹿茸等温阳中药, 可改善畏寒、四肢不温、腹泻等症状。
合理安排剂量与疗程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安排剂量和疗程, 不宜过量使用或长期服用。
中药补虚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
抗衰老作用
中药补虚药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能力。
中药补虚药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能够清 除体内的自由基,抵抗衰老过程,具有一定 的保健作用。
治疗慢性疾病
美容养颜
中药补虚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 血压、慢性胃炎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 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类
根据补虚药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 药、补阴药四类。
主要功效与作用
1 2
改善体质
补虚药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改善体质 ,增强机体免疫力。
调理脏腑功能
补虚药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可改善消化 、代谢、内分泌等系统功能。
3
抗病能力
补虚药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轻或消除疾病 引起的体虚症状。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21
第十七章补虚药概述概念: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药性大都味甘,补气、补阳药性偏温,补阴药性偏寒凉。
补血药药性不一。
作用、分类及适应证补益药大多味甘,故有滋补之功。
虚弱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因此补益药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之别:1.补气药----性味多甘温,但一般温性不强,也有平性者----能补脏腑及一身之气,增强机体活动能力。
因为“肺主气”,“诸气者,皆属于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
故补气药重在补脾、肺之气----用于脾气虚弱证或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及肺气虚弱等证。
2.补血药----性味甘平,或甘温,质多滋腻----补血,大多还兼有养阴作用。
因为“心主血”,“肝藏血”,故补血药重在补心血,补肝血。
----用于心肝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经产诸症。
因大多兼有养阴作用,所以亦常治疗肝肾阴虚证。
3.补阴药----性味多甘寒,少数咸寒----滋养脏腑之阴液,生津润燥,重在补肺胃、肝肾之阴。
----用于肺阴虚证、脾胃阴虚证、肝阴虚证及肾阴虚证等。
4.补阳药----性味多甘温、咸温或辛温,少数苦温----温补人体阳气。
因肾阳为诸阳之本,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虚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补阳药主要是补肾阳的药物。
----用于肾阳虚证,或肾不纳气之咳喘与脾肾阳虚之泄泻等。
配伍:1.气血阴阳是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补益药中某些药物药性粘腻,特别是补血药中的熟地、阿胶等,有碍胃助湿副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其补益之效,而又能减轻其副作用,故常于滋补药中配伍行气健脾和胃之品。
2.血虚证常因肺胃健运失司而引起,盖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脾气虚弱易致血虚,因此补脾气可以改善其消化吸收功能,能化其津微,使血有生源,即所谓补气可以生血。
另血虚病人,又常兼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证,故补血药,常配补气药同用。
中药学第二十四章补虚药-wtt补血药补阴药
阴 亏 津 伤
白芍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采制:生用、酒炒或清炒用。 处方名:白芍、白芍药、杭
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 芍。
白芍
白 芍
性状:本品呈类圆形的薄 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 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 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 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 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 微苦、酸。
处方名:何首乌、制首乌、首乌、生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
性状: 本品呈不规
则皱缩状的块片,厚 约lcm。表面黑褐色 或棕褐色,凹凸不平。 质坚硬,断面角质样, 棕褐色或黑色。气微, 味微甘而苦涩。
何首乌
【药性】
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制用:补益精血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
柔肝止痛
酸,入肝,养肝血、敛阴
补血之力弱
平抑肝阳
白芍
临床应用:
1.血虚证: 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中漏下 ----配熟地黄、当归等,四物汤 血虚有热,月经不调----配黄芩、黄柏、续断等 崩漏----配阿胶、艾叶等
收敛止血
白芍
临床应用:
长于 止咳
阴虚肺燥、劳嗽咯血:百花膏,百合固金汤 虚热上扰,失眠心悸:配麦冬,酸枣仁等
虚热神志恍惚:百合地黄汤等
胃阴虚,口干渴、胃脘痛
长于 安神
用量用法:煎服,6~12g.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麦冬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 采制:生用。 处方名:麦冬、麦门冬、寸冬
中药学:补虚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挽救虚脱可用
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
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人参味甘能补,微温不燥,性禀中和,善补脾肺
之气,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旺则
一身之气皆旺,故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凡属气
虚不足,不论是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吐泻,
还是肺气不足,气短喘促,脉虚自汗,或心神不安, 失眠,多梦,惊悸健忘,或气不布津,津液亏耗, 口干消渴等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均有—定疗效。 由于本品补气力强,故对一切大病、久病、大失血
或剧烈吐泻而致的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症,
尤为要药。
对于血虚之症,尤其单纯应用补血药而疗效不好 时,配入本品往往可以显著提高疗效,此即所谓
三.应用配伍: 依据: 1.虚证气血阴阳的类型及所在的脏腑 2.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 ┌阳虚常兼气虚—┐ ┌气属阳│ │补阳配补气┐ │ └气虚可导致阳虚┘ │孰 ①属性│ │为 │ ┌阴虚常兼血虚—┐ │主 └血属阴│ │补阴配补血┘ └血虚可导致阴虚┘
┌阳生阴长—补阴配补阳 ②阴阳互根│ └阴生阳长—补阳配补阴 ┌血足气生—补气配补血(量小)—血能载 ③气血互生│ 气,血为气母,气有所附 └补气生血—补血配补气(量大)—气为血 帅,血有所依 ④阴阳俱虚—阴阳双补—补阴配补阳 ⑤气血双亏—气血兼顾—补血配补气
气需配行气健胃药使补而不滞(腻),补中有行。
4.实邪未尽,不宜单用,免“闭门留寇”。
5.宜用丸、散、膏剂,入汤剂需久煎。
第一节 补气药
本类药物均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
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
补气又包括补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其中,少数兼能
中药补虚药补气药
中药17-1补虚药-补气药.txt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治各种虚证;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能振奋衰弱的机能,改善或消除机体衰弱之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能补充人体阴血之不足及体内被耗损的物质,改善和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1、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2、阳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3、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4、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分类:1、补气药:功主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2、补阳药:功主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虚诸证;3、补血药:功主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4、补阴药:功主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虚亏虚诸证;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人参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心、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益气救脱可用15-30g;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本品有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党参桔梗科党参的干燥根;甘,平;归脾、肺经;本品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补中益气,生津养血;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必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黄芪豆科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甘,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2.自汗,盗汗;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5.气血又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白术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甘、苦,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功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虚水肿,痰饮;3.表虚自汗;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山药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甘,平;归脾、肺、肾经;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药力虽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能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能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能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3.肾阴虚证,消渴证;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甘草豆科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平;归脾、胃、肺、心经;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兼入胃、心;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祛痰止咳、解毒;生用兼清热,补气缓急当蜜炙;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气喘;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6.调和诸药;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本品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西洋参五加科西洋参的干燥根;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本品苦寒清泄,甘寒凉补,入心、肺、肾经,为寒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补气养阴,清火生津;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宜另煎对服;刺五加五加科刺五加的干燥根;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本品甘补辛散,苦泄温通;入脾经善补气健脾,入肾经善益肾强腰,入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2.肾虚休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大枣鼠李科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甘,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脾虚乏力、乏力便溏;2.血虚萎黄,血虚脏燥;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太子参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甘、微苦,平;归脾、肺经;本品甘平微苦,入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虽功似人参,亦能补气生津,但药力却甚弱,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补气生津;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2.肺虚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白扁平豆科扁豆的干燥种子;甘,微温;归脾、胃经;本品味甘微温,补而不腻,除湿不燥,入脾、胃经;既能健脾化湿,治脾虚夹湿;又能化湿和中而消暑,治暑湿吐泻;还能解酒毒,治食物中毒等;健脾化湿,消暑解毒;1.脾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不瞒;2.暑湿吐泻;3.食物中毒;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蜂蜜蜜蜂科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在蜂巢中酿成的糖类物质;甘,平;归脾、肺、大肠经;本品甘平滑润,入脾、肺、大肠经;既善补中缓急,治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又能润肺止咳,治肺虚咳嗽、燥咳;还能润肠、解毒,治肠燥便秘、疮疡、烫伤;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1.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2.燥咳少痰,肺虚久咳;3.肠燥便秘;4.疮疡,烫伤;本品甘润滑腻,易助湿带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
基础中医学:十一、补益药
使用注意 ① 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
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 以便保存和服用。
② 忌“误补益疾”或“闭门留蔻”。 ③ 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误补益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 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
闭门留蔻:实邪正盛,正气未虚者,以祛 邪为要,不宜用。
5. 还可用治血虚、正虚邪盛 等证,均取本品气旺生血、扶正抗 邪之功。
药理作用:
1. 预防和治疗机体功能低下,主要用作增强健康、 强壮和补益的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神农本草经》把人参列为上品,言其具有“补五脏,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 延年”之功效。
人参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动物对 外部或内部因素引起功能低下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即抗应 激作用与中医滋补强壮含义是接近的。现代医学的“促 智”和“抗衰老”与中医“益智”和“轻身延年”是对 应的。由于人参靶器官较多,尤其适用于各器官功能趋 于全面衰退的老年人,是老年人的保健理想用药.
•
目前较常见的伪品有豆科野生豇豆、马齿苋科
士人参、菊科山莴苣、桔梗科桔梗、商陆科商际等。
•
凡开头如参、无芦头或芦头较长,断面中央无
髓或可见数层同心环,闻之没有人参特殊香气,口
尝有后遗症气、或有粘滑、麻辣感者,均系伪品。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 归心、肺、脾经。
功 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
安神。
应 用:
1. 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证。 气虚欲脱,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 汗不止,脉微欲绝者。单用人参浓煎服(独参 汤);若兼见四肢厥冷,阳气衰微者配附子以 回阳救逆(参附汤)。
2. 补脾益肺:可治脾、肺气虚。 脾பைடு நூலகம்虚弱: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呕吐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门冬—微寒,清火与润燥之力稍弱,但能 清心除烦,宁心安神,适用于心阴 不足及心火亢盛之证。
第10页/共28页
石 斛 《神农本草经》
Dendrobium stem
为兰科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第3页/共28页
【性能】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清胃生津,益气,化痰。 【应用】 1.肺阴虚证 常用于治疗肺阴虚燥热咳嗽,干咳少
痰,或痰粘不易咯出。 2.胃阴虚证 常用于治疗胃阴虚有热之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食少不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藜芦。
第4页/共28页
膏。 2.胃阴虚证 如益胃汤;如增液汤。 3.心阴虚证 如天王补心丹;如清营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第7页/共28页
天 门 冬 《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草经》
Root of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为百合科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 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 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 皮,洗净,干燥。以条粗状、色黄白、半透明 者为佳。切薄片,生用。
第1页/共28页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甘润而偏于苦寒,能补肺阴,兼清肺
热,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 音哑等。 2.胃阴虚证 补胃阴,生津液,清清胃热,用于胃 阴虚有热诸症。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第2页/共28页
南 沙 参 《神农本草经》
Root of Fourleaf Ladybell
为桔梗科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 或杏叶沙参A.stricta
Miq.的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 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 刮去粗皮,干燥。以色白、根粗细均匀、肥状、 味甘者为佳。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北沙参与南沙参功用之异同
北沙参与南沙参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植物,但二 者功用相似,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清肺胃 之热为主要功效。
然而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强,肺胃阴虚有热 之证较为多用。
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宜于气阴两伤 及燥痰咳嗽者。
第5页/共28页
麦 门 冬 《神农本草经》
Tuber of Dwarf Lilyturf
为百合科麦门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的块根。主产四川、浙
江、湖北等地。夏季采挖,反复曝晒、堆置, 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以表面淡黄色、 肥大、质柔、气香、味甜及嚼之发粘者为佳。 打破生用。
第6页/共28页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 1.肺阴虚证 如清燥救肺汤;治劳热咳嗽,如二冬
北 沙 参《本草汇言》
Root of Coastal Glehnia
为伞形科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根。主产于山东、河北、辽宁、江 苏、福建等地。夏、秋两季采挖,洗净,置沸 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直接干燥。 以根条细长,均匀色白,质坚实者佳。切段, 生用。
Rhizome of King Solomonseal
为百合科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 滇黄精P.kingianum Col1.et Hemsl.或多花黄 精P.cyrtonema Hua的根茎。黄精主产于河北、
内蒙古、陕西;滇黄精主产于云南、贵州、广西; 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 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 蒸至透心,干燥。以块大、肥润、色黄、断面透 明者为佳。以块大、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第11页/共28页
【性能】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应用】 l.热病伤津证 2.胃阴虚证 治胃热阴虚诸症,常配养阴清热药应
用。 3.肾阴虚证 治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内障失明等,
如石斛夜光丸。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用15~30g。
第12页/共28页
玉 竹 《神农本草经》
Rhizome of Fragrant Solomonseal
为百合科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江苏等地。秋季 采挖,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 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以条长、肥状、色黄白者为佳。切厚片或段用。
第8页/共28页
【性能】甘、苦,寒。归肺、肾经。 【功效】养阴润燥,清火,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适用于阴虚肺燥或劳嗽咳血等症。 2.肾阴虚证 治肾虚火旺,潮热遗精等;治内热消
渴,或热病伤津口渴,如三才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第9页/共28页
麦门冬、天门冬功用之异同
相同:既能滋养肺胃之阴,生津止渴润燥,又能清 肺胃之热,常相须为用。
马鞭石斛D.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黄草石斛D.chrysanthum Wall.、铁 皮石斛D.candidum Wall.Ex Lindl.、或金钗 石斛D.nobile Lindl.的茎。主产于四川、贵州、
云南、浙江等地。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 佳。烘干或晒干,切段,生用。鲜者可栽于砂石 内,以备随时取用。干品以色金黄、有光泽、质 柔韧者为佳。
第13页/共28页
【性能】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 1.肺阴虚证 常与养肺阴、化痰止咳药等同用。 2.胃阴虚证 治热病伤津的烦热口渴,如益胃汤;
治消渴可配清热生津药此外,用于阴虚外感,养 阴而不恋邪。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第14页/共28页
黄 精 《名医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