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阅读试题及详细答案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科目(真题卷及答案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
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适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50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50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
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
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
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
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
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
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
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
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
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
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
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
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
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
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
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
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从“微信”到“微信运动”:社交传播的进化张晓刚①社交,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传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文字、图片、音频,到现在的短视频、直播,社交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和“微信运动”的出现,无疑标志着社交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②“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自2011年发布以来,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
在“微信”之前,人们主要通过电话、短信进行沟通,沟通速度慢,费用高。
而“微信”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低成本地进行沟通。
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
③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人们发现,尽管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却越来越少。
人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团队在2015年推出了“微信运动”。
④“微信运动”是一款记录用户步数的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运动”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并与好友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方式,既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在“微信运动”推出后,许多用户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运动氛围。
⑤“微信运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互动方式,还在于其背后的社交传播机制。
首先,“微信运动”利用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将运动数据与社交网络相结合。
这使得用户在分享运动数据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播了健康理念。
其次,“微信运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运动过程变得有趣,从而吸引了更多用户参与。
最后,“微信运动”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励用户不断挑战自我,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社交氛围。
⑥可以说,“微信”和“微信运动”的出现,是社交传播进化的重要标志。
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文章:《流浪地球》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流浪地球”为背景,描绘了人类面临地球毁灭危机时,勇敢抗击外星入侵者的壮丽场景。
B. 文章通过刘启和韩子昂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们在危机面前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地球发动机”、“流浪者”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文章以未来科技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面对困境时的团结协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抗击外星入侵者”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并未提及外星入侵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章:《红楼梦》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B.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柔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着他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D.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奢华和腐朽。
答案:C解析:选项C中,“通灵宝玉”并非象征着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而是象征着贾宝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三、文学常识【小题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充满了神话色彩。
C.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
D.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表述不准确,虽然《水浒传》中有农民起义的元素,但并非其主要内容。
四、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C. 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文明延续的要求?()(3分)A.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B.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C. 坚持文化自信D. 依赖外部力量3. 下列关于文化精神弘扬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要弘扬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
B. 要弘扬超越国界的文化精神。
C. 要弘扬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
D. 要弘扬失去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审美趣味,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等。
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4.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A. 创作方式单一B. 传播途径狭窄C.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D. 抄袭现象严重A. 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了传统文学。
B. 网络文学只受年轻人欢迎。
C.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2023山东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山东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山东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已经结束,语文题目难不难想必一定是考生讨论的热门话题,有的人觉得难,有的人觉得不难。
以下是关于2023山东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2023年高考语文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2023年高考语文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1【文章摘要】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有趣经历:他曾经在一家大商场里迷路了,后来在保安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外婆。
文章通过描写环境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之情。
【问题一】在文章中,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时,外婆曾经怎样找到了他?【答案】答案为:在保安的帮助下【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的描述:“外婆大声喊了一次,又一次。
那声音越来越远,似乎渺小到细语……正在逐步消失。
临消失时,一个磁性很强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小伟,你在哪里?’”可知,作者外婆通过喊声找到了他,而喊声是通过保安帮助传达到的。
【问题二】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为:作者走散了外婆的手【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描述:“小时候,我在一家大商场里迷了路。
当时我正在和外婆手拉着手逛商场,可是忽然间,我感到自己的手松了,外婆不见了。
”可知,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的主要原因是他走散了外婆的手。
阅读理解2【文章摘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家庭中需要妈妈照顾孩子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举例和逻辑论证,强调了妈妈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一】根据文章内容,为什么妈妈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十分重要?【答案】答案为:妈妈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成长【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的描述:“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她们会为孩子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并且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可知,妈妈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成长,所以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二】根据文章内容,妈妈在家庭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答案为: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快乐感【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的描述:“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快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可知,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快乐感,这也是妈妈在家庭中的作用之一。
(完整版)高考语文大阅读试题及详细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班级姓名座号得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亚麻田里蓝莹莹[俄]B.P阿斯塔菲耶夫①蔚蓝的天空下,一片蔚蓝的田野。
②我闭起眼睛——这幅景色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在那些葳蕤的、强悍的植物反衬之下,亚麻的绿色枝叶显得纤细柔弱。
田地恬静,向信赖的心敞开。
在这里主宰一切的是古已有之的对生命的忠顺。
这就是对太阳,对这个天体之光的忠顺,田野从太阳那里蓄足了颜色,这颜色素淡、古朴,同时又沉静得可以信赖,它们色调单一千篇一律,令人索然寡味,仿佛是在孤芳自赏,流露出一种婉转取悦的羞涩。
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田野渐渐溶入朦胧无垠的天际,越是接近地平线,蔚蓝色越是清湛透明,以致于分辨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田野——生意盎然的蔚蓝色,把一切都包容到自己的深邃中去的蔚蓝色。
③开满蓝色花朵的亚麻田好像在谛听自己的心声,它小心翼翼,几乎是秘密地把碎细的蓝色染料雨点般地洒向外表纤弱的亚麻茎叶上面。
亚麻地里和亚麻地的上方充满不可遏制的自信。
勿须诱惑,勿须招徕,凡是经过亚麻田的人无一不把目光投到这些亚麻花上,人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如醉如痴地欣赏着。
此时此刻,人们的心肠软化了,对昔日发生的某些事情感到疚悔;人们忽然领悟到了:既然大地上还存在着这种赐予人们以享受和希望的美,那么,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已丧失。
在亚麻花盛开的田地上空,就连蜜蜂和熊蜂也变得温顺谦和,它们悠然地盘旋飞舞,落在亚麻柔韧的细茎上,久久不肯离去。
它们全神贯注地对准花朵,触及到了淡色的、辐射状的花蕊,随后便沉入了甜蜜的睡梦之中。
百灵鸟忙里偷闲,摆脱掉家里的琐事,抽出片刻,飞向天空,它在亚麻田上空飞行,歌唱,以此来吸引万物对它的赞美。
迅猛的苍鹰仔细地搜寻亚麻田深处隐藏的老鼠,霎时间追风逐电的苍鹰从高空直飞落到地面,它两翼扇起的旋风使亚麻田颤抖,漾起了蓝色的波浪,密集的亚麻茎被翻滚的浪劈开了,露出了田埂。
此时,从低洼处忽然飘出一股冷嗖嗖的气流,这气流宛‘如无声的闪电,在亚麻地里飞掠而过,亚麻茎底部溅满了水珠,亚麻茎仿佛就站在没膝深的蓝色细流之中。
2023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
2023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题答案】【答案】1. B 2. D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6题答案】【答案】4. A 5. B6. 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9题答案】【答案】7. A 8.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9.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BFG 11. A 12. D13. (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15题答案】【答案】14. 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附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附答案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著作实际产生于战国后期,虽然主要记载了传说中XXX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具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能够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
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
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班级姓名座号得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亚麻田里蓝莹莹[俄]B.P阿斯塔菲耶夫①蔚蓝的天空下,一片蔚蓝的田野。
②我闭起眼睛——这幅景色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在那些葳蕤的、强悍的植物反衬之下,亚麻的绿色枝叶显得纤细柔弱。
田地恬静,向信赖的心敞开。
在这里主宰一切的是古已有之的对生命的忠顺。
这就是对太阳,对这个天体之光的忠顺,田野从太阳那里蓄足了颜色,这颜色素淡、古朴,同时又沉静得可以信赖,它们色调单一千篇一律,令人索然寡味,仿佛是在孤芳自赏,流露出一种婉转取悦的羞涩。
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田野渐渐溶入朦胧无垠的天际,越是接近地平线,蔚蓝色越是清湛透明,以致于分辨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田野——生意盎然的蔚蓝色,把一切都包容到自己的深邃中去的蔚蓝色。
③开满蓝色花朵的亚麻田好像在谛听自己的心声,它小心翼翼,几乎是秘密地把碎细的蓝色染料雨点般地洒向外表纤弱的亚麻茎叶上面。
亚麻地里和亚麻地的上方充满不可遏制的自信。
勿须诱惑,勿须招徕,凡是经过亚麻田的人无一不把目光投到这些亚麻花上,人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如醉如痴地欣赏着。
此时此刻,人们的心肠软化了,对昔日发生的某些事情感到疚悔;人们忽然领悟到了:既然大地上还存在着这种赐予人们以享受和希望的美,那么,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已丧失。
在亚麻花盛开的田地上空,就连蜜蜂和熊蜂也变得温顺谦和,它们悠然地盘旋飞舞,落在亚麻柔韧的细茎上,久久不肯离去。
它们全神贯注地对准花朵,触及到了淡色的、辐射状的花蕊,随后便沉入了甜蜜的睡梦之中。
百灵鸟忙里偷闲,摆脱掉家里的琐事,抽出片刻,飞向天空,它在亚麻田上空飞行,歌唱,以此来吸引万物对它的赞美。
迅猛的苍鹰仔细地搜寻亚麻田深处隐藏的老鼠,霎时间追风逐电的苍鹰从高空直飞落到地面,它两翼扇起的旋风使亚麻田颤抖,漾起了蓝色的波浪,密集的亚麻茎被翻滚的浪劈开了,露出了田埂。
此时,从低洼处忽然飘出一股冷嗖嗖的气流,这气流宛‘如无声的闪电,在亚麻地里飞掠而过,亚麻茎底部溅满了水珠,亚麻茎仿佛就站在没膝深的蓝色细流之中。
④被人们冷落的一轮明月悄悄挂在高空,宣告短促的夏夜降临大地。
亚麻田蔚蓝色的微光从田野里向月亮走去。
这一时刻,夏夜的天空,夏夜的皓月;都屏住了呼吸,凝滞不动。
它们保护苍穹之下的世界不受骚乱和恐慌的惊扰,也保护这羞怯的、默默闪出蓝色微光的田地。
⑤茫然失措的人,还是沉着些吧!志忑不安的心啊,安静下来吧!倾听吧!谛视吧!欣赏吧!世界充满天赐的恬静爽适。
你要相信,它是稳固的,永恒的。
不要饶舌,不要哭泣,也不要呻吟——周围是睡梦和安谧。
⑥这就是俄罗斯!1.阅读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4分)(1)文章首段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描写蔚蓝的田野之前,先写蔚蓝的天空,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2)文中第2段充分展现了蔚蓝色田野怎样的特点?答:(1)(2)2.文章第5段语言很有特色,请从表述方式、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评析。
(4分)答:(1)(2)3.文章以“这就是俄罗斯”作结,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仔细阅读全文,从三个方面概括“这”指代的内容。
(6分)答:(1)(2)(3)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人们对亚麻花的痴迷是因为对昔日发生的某些事情感到疚悔以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B.文章第3段中对蜜蜂、百灵鸟、苍鹰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相似。
C.文章5、6两段以议论、描写为主,反映了作者对浮躁不安的生活的反感以及对安谧恬静生活的向往。
D.本文语言质朴、刚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美妙大自然的礼赞,给人以阳刚之美。
E.作者描写大自然景色时不是静态写生,而是动态地连续“抓拍”。
其笔下的自然界往往是活灵活现的,富有强烈的动感和灵性,充分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视角的独特性和敏锐性。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锁门孙犁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
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
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
再后,游击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
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
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话题。
朋友们都说:“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碰上呀!”劝告不能不听,但习惯一下改不掉。
有一次,送客人,把门碰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
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20分钟之久,再过20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
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
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采。
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
“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
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碰上门出去了。
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
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
“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
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
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
”朋友们说。
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
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5.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4分)答:“朋友们”的观点:“我”的观点:6.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答:7.联系全文,回答:(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锁”指什么? (3分)(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答:(1)(2)8.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说“我几乎从没有锁门的习惯”,这为下文写“我”几次锁门的经历作了铺垫。
B.“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既为“我”的改变提供了依据,又暗示“我”锁门的经历不是个别的。
C.“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此处“云游的生活”是指自己从青年时期便开始的游学四方,追求艺术和自由的人生历程。
D.本文回顾自己的一生,旨在表达对自己追求一生,却徒劳无功的无奈自嘲与深刻反省。
E.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的却是有关社会人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辞微旨远,发人深思。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巷柯灵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渊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
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大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
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苦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
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看,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
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猜猜地狂吠。
小巷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
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信然自得,物我两忘。
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国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
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徉。
爱逐臭争利,锚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9.第二段中说“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它”这里的“莫逆”和“看见它”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
10.作者意中的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这样的小巷又具有什么特点呢?(6分)答:①②③④⑤⑥11.文章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作者都写到把几种不同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答: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二段开头,采用拟人化的笔法来写小巷,一下子拉近了读者的心理距离。
B.文章中,作者善用一系列新颖别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令人无限向往的小巷。
C.作者笔下的江南小巷,既恬静悠闲,又包含着万家哀乐、时代兴衰,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D.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理想中的生活环境的向往,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E.作者借写自己向往的小巷,含蓄地表达了他希望一种恬适惬意的、宁静淡泊的没有外来干扰的理想生活。
答:()()(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感谢生命李丹(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