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教程 语言的使用与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语言学教程语用学

语言学教程语用学
utterance, and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actually uttered or used. ③So it is
possible to tell if The dog is barking is a sentence or an

each other. ④Context determines the speaker’s use of
language and also the hearer’s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s
said to him. ⑤Without such knowledge, linguistic
utterance. ④It can be either. ⑤It all depends on how
we look at it and how we are going to analyze it.

⑥If we take it as a grammatical unit and consider it as
第 8 章 语用学1
Language in Use / Pragmatics
8.0 语用学入门 自设
8.1 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8.0
语用学入门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


①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②
s, pragmat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ways language is
used to communicate rather than the way language is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和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过 程 中 ,教 师 话 语 影 响着 课 堂 教 学 组 以及 学 生 的 语 言 习得 情 况 。组 织 课 堂 教 学 要 通 过 完 善 化
8 7
的教师话语 来进行传 达,合适 的教师语 言在学生面 前也 同样起到 了 良好 的示 范作用 ,是学生学 习语言 的途 径之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口 王美霖 张 巧麴
辽 宁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考生打 分 ,同时也兼顾 了口语 能力的各项 要素 ,确 保 口 语测试 的信度和 效度 。
( 2 )学 校 主 管 部 门加 强 引 导
【 摘 要】 教 师行 为 离 不开 教 师话 语 。 教 师 话 语 指 的是 教 忻 在 英 语课 堂上 所 使 用 的 语 言 。言 语 行 为 理论 是 语 用 学 研 究 中非 常 重 要 的理 论 之 一 。通 过 该 理 论 分 析英 语 教 师 课 堂话 语 ,不仅 能从 专 业 理论 的角 度 分 析 英语 教 师话 语 存 在 的 题 ,并且 可 以提 高 教 学 质量 。 本 篇 文 章 以言 语 行 h理 论 为 指 导 , 旨在 使 得 英 语教 师获 得 更 高 的教 学水 平 。 【 关键词】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教 师话 语 ;英 语 教 学
行为 、言外行 为和言后行 为 。言内行为指 的是说话行 本身 ,言外行 为指的是通 过说话这 一动作所 实施的一科
线大学英 语师提 出了更高要求 : 必须改进 口语教学方法 , 帮助学生改进 口语 学习策 略,提高 口语 交际能力 。
运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目 对 大 学 英 语 口 语 测 试 实 践 的 反 思
中国石油大 学胜 利学院 自 2 0 0 3年 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以来 , 口语教学 一直受到教 师们 的高度重视 。结合 教师们 的科 学研 究和 教学实践 ,我们初步 建成 了大 学英 语 口语测试体系并进 行实践。 ( 1 )提高 口语测试信 效度 口语 测试 的设计人 员应 明确 、科学地 设计测试 的各 个环节 。一般要 注意 到 口语测试 的 内容 、题型 、测 试标 准等 。对语 言基 础 的考核可 以从 语音 、词 汇 、语法 三方 面着手 ,兼顾语 言得体程 度 、语 境因素 以及表达 的流畅 和准确 度 。科 学合理 的评分标准 是确保 口语测试信 效度 的 基 础 。 在 评 分 方 式 上 , 可 以采 用 综 合 评 分 法 和 分 项 赋 分法相 结合 的办法 ,既让评分教 师凭 自己的总体 印象给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分析了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教师言语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学生言语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最后给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强调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更深入地探讨言语行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言语行为, 学生言语行为, 教学效果, 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究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功能。

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过去,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关注并不够多。

随着教育领域对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对于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研究言语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第8-9章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第8-9章

Chapter 8 Language in Use1.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1.1 语用学(Pragmatics)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tences and the contexts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e used.(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1.2 区别Pragmatics is sometimes contrasted with semantics, which deals with meaning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users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entences.(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语义学研究的句子的字面意义,通常不考虑语境。

)2.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Herbert Paul Grice)2.1.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说话人经常在话语中传达着比话语表层更多的信息,听话人也能够明白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格莱斯认为一定存在一些管理这些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

他把这种机制称作合作原则。

2.2. 准则(maxims)数量准则(quantity)①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②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quality)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①不要讲明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没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ation)所谈内容要密切相关方式准则(manner)要清晰。

①避免含糊不清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练(避免冗长)④要有序3.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John Austin3.1. 施为句&叙事句(Performatives & Constatives)施为句是用来做事的,既不陈述事实,也不描述情况,且不能验证真假;叙事句要么用于陈述,要么用于验证,可以验证真假。

-Unlicensed-语言学概论——语用行为

-Unlicensed-语言学概论——语用行为
二、语用行为的类型
(一)言内行为
言 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有意图地发出语音,用语音构 成词语,把词语组成合乎语法的序列,再加上句调变成话语。 (二)言外行为
言 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即通过说话来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阐述,即肯定某事是怎样或不是怎样 2.询问,即提出问题,希望对方回答,使它由未知变成已知 3.宣告,即通过说话造成某个新的事实 4.指使,即让听话人去做某件事 5.表达,即对自己会采取某种态度或某个行为作出承诺。 6.表情,即表明自己对某人某事某个行为的感情
(三)言后行为 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语用行为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否都以影 响他人为目的?
2 什么是间接语用行为?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语用行为
一、语用行为的含义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为此必须开口说话或拿笔写字, 总是为了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并希望自己的话对听话人产生某种影响,这 一切都表明使用语言是一个涉及到行为活动的过程,对这些过程中的有关行 为概而称之,就是语用行为,也叫言语行为。
语用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奥斯汀。1955年,他在美国 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的讲座。
三、间接语用行为
(一)什么是间接语用行为
间接语用行为是一种言外行为通过另一种言外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实现 的语用行为,也叫间接言外行为。
(二)间接语用行为的类型
1.规约性间接语用行为 规约性间接语用行为是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语用行为。
2. 非规约性间接语用行为 非 规约性间接语用行为是依靠特定语境才能推断出的一种语用行为。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功能
1、促进师生交流
1、促进师生交流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之一是促进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反 馈等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 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
1、语调
1、语调
英语教师的语调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例如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等。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调,教师可以实现多种言语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升调来表示 疑问、惊讶等情绪,或者用降调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信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 过调整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 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01 引言
03 分析 05 反思
目录
02 背景 04 功能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行 使权力、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领域,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的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2、语音
2、语音
英语教师的语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标准的语音有助于学生正确发音,提高 其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语速和音量等来实现不同的 言语行为。例如,当教师想要强调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或减缓语速。 这些语音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词汇
3、词汇

英语语言学教程语言的使用与行为理论

英语语言学教程语言的使用与行为理论

英语语言学教程语言的使用与行为理论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在语义那一章里,我们谈到"意义"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并对其中的几种作了讨论。

但是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涉及到。

假定有人对你说"You're a fool(你是个傻子)",你一般都会反问:"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

这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句子中各词的意思,也不是因为句子的结构太复杂,让你难以理解。

你清楚地知道you指谁,fool是什么涵义,也知道句子的结构。

你不知道的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图。

或者,你知道说话人的意图,却想用"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来反驳对方的说法。

你这里用的并不是句子的概念意义。

这种意义有时称为"说话者意义"、"语句意义"或者"语境意义"。

这种意义与我们在语义学中研究的意义不同,对它的解释更多地依赖于说话人是谁,听话人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

总之就是取决于语境。

研究这种意义的学科叫语用学。

因为这种意义部分来自语言的使用环境,语用学也可以被定义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

现在如果我们把意义分成两大类:一类与所用的词密切相关,较稳定,是固有意义(语义学研究的意义);另一类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太确定,是附加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pragmatics=meaning - semantics(语用学意义 = 意义 - 语义学意义)。

8.1 言语行为理论这个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

奥斯汀从1952年开始讲授他的理论。

1955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讲座时,修订了自己的讲稿,把题目从《言与行》(Words and Deeds)改成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谈英语的语用分析

谈英语的语用分析

谈英语的语用分析
英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会话含意理论ﻭﻭﻭ相关查阅:毕业范文、计算机毕业、毕业格式、行管理、毕业ﻭ
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其语言特点正为人们所注意和研究。

目的实现的形式很多,文幸从语用学的角度,为英语的解读提供了三个视角: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

ﻭﻭ
在日益的商品经济时代,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其作用日显重要。

英语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利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适当的修辞手段来为某件事情、某种产品进行宜传,以期达到广为人知、促销增产的目的.英语已逐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三个角度对英语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ﻭ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ﻭﻭﻭ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 (JohnLangshaw Austin,1962)和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 Searle,1969)提出来的。

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

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个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个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的影响的行为。

在这三个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

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的,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的。


ﻭﻭ。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语言的使用)【圣才出品】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语言的使用)【圣才出品】

第8章语言的使用8.1 复习笔记本章要点:1. 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2.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合作原则及其准则3.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4. 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5. Post-Gricean developments后格莱斯时期的发展常考考点:语用学的定义;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语境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合作原则。

实例分析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的违反和会话含义。

“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的区别。

本章内容索引:I. Pragmatics1. Definition2. Differen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II. Speech Act Theory1.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1) Definition(2) Felicity Conditions2. A Theory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3. 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1) Representatives:(2) Directives(3) Commsives(4) Expressives(5) DeclarationsIII.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1.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2. Violation of the MaximsIV.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1. Definition2.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1) Calculability.(2) Cancellability(3) Non-detachability(4) Non-conventionality.V. Politeness Principle (PP)VI. Post-Gricean Developments1. Relevance Theory2. The Q- and R-principles3. Levinson’s Q-, I-and M-principles▼4.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I. Pragmatics (语用学)【考点:Pragmatics与Semantics的异同】1. Definition (定义)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speaker’s meaning, utterance meaning or contextual meaning.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1 . 问候 语 问候 和寒 暄 是 教 师每 节课 开 始 时都 要使 用 的课 堂用语 英
理 念 都对 学 生 的世 界 观 、 人生 观 和 价 值 观 的形 成 具 有很 大 的 影响 . 这 里体 现 了教 师话 语 的 教 育 功 能 。
二、 关 于 言语 行 为理 论 言语 行 为 理论 认 为 人 们在 以言 行 事 。 言语 取 效 不 仅是 文
关键 词 : 教 师话 语 ; 言语 行 为 理论 ; 大 学英 语 教 学 ; 语 用 功 能


引言
堂 组 织用 语 是 教 师话 语 最 基 本 的 一 类 .因为 无论 课 堂 教学 成
所 谓 教师 话 语 .是指 教 师 为 了 组织 和完 成 课 堂教 学 所 使
用 的语 言 . 是 教 师将 知 识 传 授 给学 生 的主 要 媒介 , 是教 师 行 为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正如 N u n a n ( 1 9 9 1 ) 所 说 的 那样 , 在外 语 和 第 二语 言习 得过 程 中 .教 师话 语 对课 堂教 学 的组 织 及学 生 的 语 言 习得 两 者都 至 为 关 键 .这 不 仅 因 为教 学 内容 要 通过 教 师 话
课堂秩序 , 引入 课 堂 教 学 , 使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此 外 还 完 成
了 言后 行 为 , 即通过与学生问候 ,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 建 立 和 谐 的师 生 关 系 , 并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礼 貌 习惯 。 如 果 英语 教 师 只 是 形 式 单调 .千 篇 一 律 每次 都 只是 机 械 地重 复 “ G o o d mo mi n g , c l a s s !” 此 问候 语 只 是 完成 了言 内行 为 和 言外 行 为 . 却 不 能 完 成 言后 行 为 。因 此 . 教 师话 语 应该 多 采 用一 些让 学 生感 到 亲切 . 使 他 们有 进 行进 一 步交 流 的空 间 的 问 候寒 暄语 。如 : H o w w a s v o u r w e e k e n d ?D i d v O U h a v e a g o o d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引言: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学习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语法的掌握,忽视了实际应用及交流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探讨如何结合此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约翰·奥斯汀(John L. Austin)和西尔弗尔曼(H.A. Searle)等人共同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重点研究的是在特定言语情境中,说话人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行为来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2.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原则:(1)言语行为具有交际目的。

说话人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行为来达到交际目的,如启动会话、请求信息、提供建议等。

(2)言语行为具有规范性。

不同的言语行为具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说话人需要根据情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言语行为。

(3)言语行为具有言外之意。

除了表面的字面意义外,言语行为还传递着更深层的意义和信息,需要听话人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断和理解。

(4)言语行为具有共同性。

言语行为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通过共同遵守言语行为规范来共同完成交际活动。

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1.创造真实情景:2.强调交际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交际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言语行为所能达到的效果。

3.解读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解读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推断和理解能力。

例如,通过听力材料或真实对话,让学生分析对话中人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教授一些常用的口语简化表达方式。

4.引导共同遵守规范: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遵守言语行为规范。

例如,在角色扮演中教授相关礼貌用语和表达方式,教育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礼貌、尊重和合作。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对于英语教学的渗透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言语行为,而非仅仅是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言语行为理论促使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下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以此为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真实的语境,引入真实的语言场景,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购物用语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对话,从而进行语言练习。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强调“意图(intention)”,即说话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图。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交际目标。

例如,在教授请求的用语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如“Can I borrow your pen, please?”、“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please?”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含义和语用差异。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对话技巧和交际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培养他们的社交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Jane Austin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论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时首先提出的。

但从哲学上讲,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认识到了语言可以分为陈述事实和不陈述事实两类,他把这些不陈述事实的句子归为修辞和诗歌研究的范畴(B. Smith 1990)。

后来经过哲学家Thomas Reid的“社会行为(social acts)”理论、Husserl的“客观行为理论”(theory ofobjectifying acts)等的发展,〔1〕直到Jane Austin明确提出语言的施为行为理论才被语言学界认识。

Austin发现,某些陈述句不仅具有说明、描写等逻辑功能,还能实施类似“许诺”、“命令”、“建议”、“请求”、“劝告”、“询问”、“道歉”、“感谢”、“反对”等行为。

如当某人说“I apologize”时,他不仅在用语言说明道歉,而且同时还表达了道歉这一行为。

基于此,Austin把带有类似上述动词、能表达言语行为功能的句子称为“施为句”(performa-tives),因为这些句子在被说出的同时就实施了某种行为;而把不带有这些行为动词的句子称为“表述句”(consta-tives),因为他们只表达陈述、说明事物等功能。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Austin本人发现部分不带施为动词的句子也具有行为功能。

由此他提出了显性施为(explicit 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implicit performatives)的概念。

后来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人们在说出话语的同时就完成了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言中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言中行为指说出话语这一行为,也叫叙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调说出具有一定语音结构、语法关系正确并具有一定意义或所指对象的句子这一行为,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基础。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英语习语的语用功能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英语习语的语用功能
语 习语在E L F F 和F L中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 国内外专家投入
1 6 , 国牛津大学 的一位哲学家约翰・ 9 2年 英 兰索・ 奥斯汀
( h a gh w A sn 在他的著名哲 学著作 论言有所为 J nL n sa ut ) o i
( o hn s i rs 9 2里最 先提 出了言语行为 H wt DoT ig t Wod, 6 ) o wh 1 理论(p ehA t h oy。他将 一个 完整 的言语行 为分为叙 S ec c e r) T 事行为 ( c t n r c) ,施事行为(lc f n r c 和成 1 ui ayat o o iou o ay a0 l i
M a. 0 r 1 2 1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英语 习语 的语用功 能
贺桂 华
( 化学院 外语系 ,湖南 怀化 4 8 0 ) 怀 1 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习语是英语 本国语使用者言语 中的普遍现 象, 能否灵活运用 习语 已成为衡量E L F 学 习者英语 真实水平的最 F 和F L
重要 的标 志之 一。而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运 用习语 单纯从其语 义、 文化 角度是 不够 的,习语有 其 自 身适 用的语用语境 并能实施 语用功能。 该文试从言语行为理论 角度 来探 讨 习 的语 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 学习者 更好掌握 习语 的交际功能 , 语 以便在跨 文
第3 2卷 第 3 期
2 1 年 3月 0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i n ea d E g n e i y S n
Vl -2 No3 o 3 . 1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学习者对语意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英语教学;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ormative)话语。

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值来分析。

后来,Austin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1ocuiton)、“以言行事”(illocution)、“以言成事”(perloeution)三类。

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

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ous)。

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一、言语行为的种类与切合条件在特定场合,我们发出声音是为了通过空气传递信息给他人,称之为言语事件。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只是“说”本身的行为,同时也包含了“说”的行事的行为,这两个要素的综合体即为言语行为。

特定的语词并非总是表达单一的言语行为种类。

正因为如此,区分言语行为的这样两个因素就显得非常有用:同一言内行为完全有可能带有不同的言外作用,这要视当时语境而定。

传统的英语语法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陈述或宣布;提问或置疑;命令。

许多语言都以此为基础加以区分。

如果说前述传统的“陈述、疑问、命令”说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分类法的话,它充其量也只是一些句子的字面形式与其言外作用的相互对立或者二者之间存在意义延伸关系而已。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 Explicit performative显性施为句:
• 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 (use a performative verb)
• Implicit or primary performative隐性施为 句:
• I’ll be there at two o’clock./How about going by train?/I’m sorry. (do not employ performative verbs)
• 由于隐性施为句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 所 以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会
(=I promise to be there;
=I warn you I’ll be there.) • 因此,要恰当理解隐性施为句必须依靠
语境。
• Properties of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utterance (P.20)
To the primary statement (1) The cat is on the mat
There corresponds the explicitly performative statement (2) I tell you that the cat is on the mat. Which contains the performative verb "tell".
o'clock.
The first of these utterances, (1), is a primary performative; the second, (2), which contains a form of the Performative verb "promise", is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1语用和言语行为

1语用和言语行为

2、言语行为的类型
(1)奥斯汀的三分说 ①言内行为 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是其他言语行为的基 础。 ②言外行为 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即通过说话来 影响他人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③言后行为 说话带来的后果。 (2)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①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的意图直接由话语的字面用意来表达 的言语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J.R.Searle)提出,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 话语的字面用意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 a.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来的间接 言语行为。 b.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依靠特定语境才能推断出的一种言语行为。
3、语用含义 (1)定义 间接言语行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你真够朋友!” 甲:包子怎么少了? (2)特点
7. 语用学
“如果我们不理解语用学,就不可能真正地 理解语言的本质。” (leech《语用学原则》1983:1)
7.1语用和言语行为
7.1.1什么是语用
语用,即语言运用的简称,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使用语言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际、并产生相应的交际效 果的行为。
today is Sunday.
语境一:一个男孩早就希望父亲带他去动物园, 可是,平时父亲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陪他去动 物园,到了星期天好不容易有空,孩子坐不住了, 对父亲说道:“Dad,today is Sunday.” 语境二:儿子工作很忙,经常早出晚归,周末 也经常加班,而且由于潜心工作而耽误了找对象, 眼看着年龄一天天大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 里,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本来说好了要去相亲, 可临时公司有事,这时妈妈说:“Today is Sunday.”
(3)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 交际价值和交际效果,这也是有规律的。 “小王已经30岁了”/“小王30岁” “小王又来了”/“小王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1 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在《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奥斯汀认为下面的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所以这些句子称为施为句。其中的动词叫施为性动词。
例如,说"Morning!"的时候,说话人表示他想和听话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种友好的表示无疑会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话双方的关系很正常,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如果两人的关系有些紧张,一方说出一个简单的"Morning!",就可能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听话人可能会接受他这种友好的表示,和他重归于好。如果是这样,回答"他做什么?"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和朋友重修旧好了。"也可能,听话人对说话人有偏见,把他的友好表示看成是虚伪,一句问候语反而使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虽然这并非说话人所愿,但这的确是他的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和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不同,前者与说话人的意图有关,而后者与此无关。
这个概括性更强的理论适用于所有的句子。前面所讲的施为句只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已由施为性动词清楚地表明。
所以,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只有被指定的那个人才有权给船命名,并且这个人必须说出符合命名程序的话;遗赠手表的人必须有一块手表;如果第二天是晴天,那么,打赌会有雨的人必须给另一个参与者六便士。
但是,奥斯汀很快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有些情况,并不需要规约程序来完成。例如发誓,可以说"I promise",也可以说"I give my word for it",没有严格的程序。另一方面,所谓的表述句也可能必须满足其中的某些条件。例如,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法国现在的国王是个秃子)"是不合适的,就像一个没有手表的人说"I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我把我的手表遗赠给我弟弟)"一样。他们都假定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存在。而且表述句中,说话人也必须要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例如,我们不能说"The cat is on the mat, but I don't believe it.(猫在垫子上,但是我不相信)"
8.1 言语行为理论
这个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奥斯汀从1952年开始讲授他的理论。1955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讲座时,修订了自己的讲稿,把题目从《言与行》(Words and Deeds)改成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该讲稿在他去世后,于1962年出版。
说话可以看成做事的第三种意义,涉及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效果。通过告诉听话人某事,说话人可以改变听话人对某件事的观点,或者误导他,让他惊奇,诱导他做某事,等等。不管这些效果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本意,它们都可以看作说话人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行为,叫做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适的。我们把奥斯汀提出的合适条件简化如下: A.(ⅰ)必须有一个相Fra bibliotek的规约程序。并且
(ⅱ)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是合适的。
B. 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C. 通常,(ⅰ)有关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ⅱ)能付诸实际行动。
8.1.2 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理论
在《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后面的部分,奥斯汀尝试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在什么意义上说话就是做事。
根据他的观点,说话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被看成做事。第一种是普通意义。那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要移动发音器官,发出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并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当有人说"Morning!"时,我们可以问:"他做了什么?",而不问"他说了什么?"。答案可以是他发出了一个声音,单词或者句子--"Morning"。这种意义上的行为叫作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然而,奥斯汀认为在发话行为中还有一种行为,"在实施发话行为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实施另一种行为,例如:提出或回答问题,提供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裁定或意图,公布判决或任命,提出申诉或批评,作出辩认或描述,等等"。(1962:98-99)例如,当有人说"Morning!"时,另一个人问"他做了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回答:"他表示了问候。"
第八章 语言的使用
在语义那一章里,我们谈到"意义"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并对其中的几种作了讨论。但是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涉及到。假定有人对你说"You're a fool(你是个傻子)",你一般都会反问:"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这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句子中各词的意思,也不是因为句子的结构太复杂,让你难以理解。 你清楚地知道you指谁,fool是什么涵义,也知道句子的结构。你不知道的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图。或者,你知道说话人的意图,却想用"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来反驳对方的说法。你这里用的并不是句子的概念意义。这种意义有时称为"说话者意义"、"语句意义"或者"语境意义"。这种意义与我们在语义学中研究的意义不同,对它的解释更多地依赖于说话人是谁,听话人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总之就是取决于语境。研究这种意义的学科叫语用学。因为这种意义部分来自语言的使用环境,语用学也可以被定义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现在如果我们把意义分成两大类:一类与所用的词密切相关,较稳定,是固有意义(语义学研究的意义);另一类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太确定,是附加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pragmatics=meaning - semantics(语用学意义 = 意义 - 语义学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说话时,不只是说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说明我们的说话目的,我们希望怎样被理解,也就是奥斯汀说的具有一定的语力(force)。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Morning!"有问候的语力,或者说,它应该被理解成问候。这是说话可以是做事的第二种意义,这种行为叫行事行为。奥斯汀承认语力(force)可以被看成意义(meaning)的一部分,这时的意义是广义的。就我们刚才讨论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意思是问候"。在本章开头的那个反问句"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中,mean也是广义的。但是奥斯汀主张还是把语力(force)与意义(meaning)区分开,后者只用作狭义;只指较稳定的固有的意义。语力(force),或者叫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相当于说话者意义、语境意义或附加意义,可以译成汉语的"言外之意"。不过illocutionary act不能翻译成"言外行为",因为前缀-il的意思是"在……里面",而不是否定。
相反,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说的例8-2,却不是施为句。它只是描述了说话人说话的同时在做什么。说话人不能通过说这句话把液体倒入试管,他必须同时做倒液体的动作。否则,我们可以说他作了虚假陈述。这样的句子叫表述句。
例8-2
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把一些液体倒入试管)
如果这样定义,那么语言学家历来研究的就是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他们关心怎么发音,怎么组词,怎么造句,它们又有什么固有的意义。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涉及许多现在仍然没有搞清楚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所以奥斯汀真正关注的是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在这个意义上,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就是行事行为理论。
d. 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我答应按时完成)
e. I apologize.(我道歉)
f. 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我宣布会议开始)
g. I warn you that the bull will charge.(我警告你这头公牛会撞人)
后来,奥斯汀尝试从语法和词汇上找到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的标准。他注意到,典型的施为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用一般现在时;用直陈语气;用主动语态;动词是施为性动词。不过也有反例。用被动语态的如"Pedestrians are warned to keep off the grass(行人禁止践踏草坪)"还是很常见的。在非正式场合,其他语气和时态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不说"I order you turn right(我命令你向右转)",而只是简单地说"Turn right(向右转)"。陪审团可以不说"I find you guilty(我裁决你有罪)",而说"You did it(你犯了罪)"。最明显的例子可能是"Thank you"。因为没有主语,表面上看起来像个祈使句,但实际上这是个施为句。通过说这句话,说话人表达了对听话人的谢意,没有必要再做别的事,虽然对方有时会开玩笑说:"你不能只是口头上谢我"。另一方面,state一般被用来表述事情,是最典型的表述动词,却也可以被用来做事。说"I state that I'm alone responsible(我声明我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说话人就发表了声明,承担了责任。换句话说,看来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很难维持,所有的句子都能用来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