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通释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答案

中国文化史答案

中国文化史一.“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百家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

其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特殊年代。

社会礼崩乐坏,世阶层从宗法制度中解放了出来,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过去孤立,静止的生活状态,多因素冲突和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各个诸侯提倡学术宽松活泼的氛围。

百家大致分为儒墨道法兵阴阳等,各个学派在学术风格上均有自己的特点。

儒家以“仁”核心,中血亲人伦,重现实功利,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它设计出一套“内圣外王”的修炼方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显学。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清净无为,尊崇天道,向往自然,要超脱社会伦常。

法家主张法令刑律,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该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恶”,才能维护统治。

犹以商秧为盛,在秦国实行“法治”,重术,重势,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墨家代表下层人民,提倡“兼愛”,“非功”,“尚贤”,“节用”。

典型的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各个学派以极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了中国文化史上“元典性”著作,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华夏族也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形成。

二.士阶层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士阶层形成于春秋战国末期,是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各诸侯的兼并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诸侯不尊上,藐视周天子,使原本形成于西周的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瓦解,大量亡国之君和高级贵族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相反,而处于下层的士能从宗法制的羁绊中解放了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又迫切的希望的人才来辅佐江山,更加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在周代,教育是贵族的专利,而战国时期出现的私学的兴盛,为庶人进深提供了另一种渠道,他们也纷纷缙绅为士,也使得士的规模扩大。

三.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学科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

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

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

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

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

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

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A:日本B:朝鲜C:越南D:印度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A:埃及B:巴比伦C:印度D:中国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A:中国B:朝鲜C:日本D:韩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A:科举制度B:文官制度C:察举制度D:分封制度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沙丘B:人工大理石C:故宫D:骨针答案:人工大理石;故宫;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A:陶器的制作B:城市的出现C:文字使用D:青铜器使用答案:城市的出现;文字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A:山地经济B:渔猎经济C:农耕经济D:游牧经济答案:农耕经济;游牧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A:尊君重民B:人文传统C:中庸协和D:伦理中心答案:尊君重民;人文传统;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A:对 B:错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A:安特生B:爱因斯坦C:牛顿D:爱迪生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A:尼格罗人种B:蒙古人种C:澳大利亚人种D:欧罗巴人种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A:燧人氏B:神农氏D:有巢氏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部分课后题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部分课后题

中国文化通‎论资料整理‎一、填空(15×1’):1.元代从民间‎脱颖而出的‎纺织技术专‎家是___‎_____‎。

2.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我国现知最‎早的佛寺为‎_____‎_____‎____ ,建于___‎_____‎_____‎。

4.唐代首都长‎安的布局是‎棋盘形封闭‎式的___‎_____‎___。

5._____‎___是当‎今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体型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存世的‎千年全木古‎塔。

6.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和河‎北承德的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被称为‎“万园之园”。

7.明清园林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中国古代三‎大船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在近代形成‎公路系统以‎前,中国古代由‎国家构建的‎陆路交通网‎,即是以首都‎为中心啊、辐射全国的‎_____‎_____‎_。

10.宗法制源于‎_____‎_____‎_时代,于____‎__逐渐形‎成,到____‎__逐渐完‎备。

11.乡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会试取中者‎为____‎__,第一名称_‎_____‎。

殿试的前三‎名通称__‎_____‎,一甲第一名‎称____‎___,第二名称_‎_____‎,第三名称_‎_____‎。

二甲第一名‎称____‎___。

12.汉代专门学‎习书画辞赋‎的具有专科‎性质的是_‎_____‎_____‎_。

13.由__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是古代‎社会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

14.古代男__‎____岁‎,女____‎__岁即行‎成人礼,可以婚嫁。

15._____‎_____‎_的产生,是继董仲舒‎之后对孔孟‎儒学所作的‎第二次改造‎,它标志着儒‎学哲学化和‎思辨神学体‎系的完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文献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至于是否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我们不必深究,但汉字的产生的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汉字具有超时代性,它能穿越时间的阻隔,记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汉字具有超地域性,它能跨越空间界限,维系民族大家庭不同方言区的信息沟通,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顺利交流。

“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汉字突破时空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

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

比如,彩虹的“虹”字,甲骨文中作“”形,象形字,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

这与虹拥有两首,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相符。

古人还不能科学解释彩虹这一自然现象,于是把它想象成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

到《说文》籀文,它是一个从虫从申(电)的会意字,但多数时候是一个从虫工声的会意字,即沿用至今的“虹”。

在帛书文字中还一度出现过从雨工声的字形。

无论从“申(电)”还是从“雨”,均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虹与雨水的关系。

动态地观察汉字,则更为神奇。

甲骨文时代,汉字已进入成熟阶段。

而后,又历经铜器铭文、简牍帛书、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等。

由篆而隶,由隶而楷,直到今天的简化汉字。

其间,虽然汉字形体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其基本体系始终得以维系,其嬗变之迹清晰可寻。

书写载体和工具的不同,会对字形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更加便于书写交流,甲骨文中已有简化。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俗体流行,简化突出,这正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

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它使汉字从“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了由平直笔画组成的简单字符,极大提高了书写速度,有助于文化传播。

“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

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一种“前文化学”。

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

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

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

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

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

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

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

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哲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史通释阅读及参考答案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

“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

“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

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

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方案地“偃武修文〞。

“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

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那么是重新创立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

五代科举那么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

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

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那么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那么每科增至数百名。

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

“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开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

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

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

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

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1、 中国古代玉器的演进经历了哪几种形态?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变 化?
2、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反映了哪些丰富的文化内容?P149 3、 青铜器折射出哪些文化现象?P152 章六 1、 试谈你对中国传统教育人文特色的理解。
2、 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异同。 异:1、官学稷下学宫,汉代教学形式:经师大班讲课与学生课外进修
1、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 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 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 谷物种类 北粟南稻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 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 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主张“仁”,他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的准则。例 如孔子提到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应该 双方按照忠恕原则,相互尊重。从这些例子看出,孔子所说君子等都是 从伦理道德方面说的。中国道德学说提出多种道德规范,这和孔子都有 密切关系。孔子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地位,认为一个人处理事 情不能违背道义原则。孔子在指出仁实际上是各种美德的总称的同时, 又把此价值标准成为道。例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朝闻道,夕死 可矣”。孔子的这些道德标准和精神,对我国道德教育有开创之功。
4、 中国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P131 132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健全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道教建立初期就曾 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编造道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 仪。例如老君五戒,佛教有神通,道教有五通。 道教不仅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制度,而且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理论。道教 本身只讲究不死,成仙,但是由于佛教“轮回转生”能增强宗教力量对人 们心灵的控制,对人们的丑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道教学者就 假托真人之口把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 章五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推荐文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_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_______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3.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_______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4.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_。

5.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6.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_____。

7.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_______两大类。

8.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

10.古代通称棋艺为“博奕”。

“奕”是_____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姨诀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妯娌。

( )2.江西庐山的岳麓书院是北宋著名书院。

( )3.自秦始皇以后,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式,直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

( )4.韩愈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开创了诗坛的新局面。

( )5.王实甫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70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18种。

( )6.农民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它的主人公。

( )7.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题中有“判”,即判决书。

( )8.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 )9.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 )10.敦煌文书大致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大类,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 )、《礼记》。

高考语文古诗文语言运用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文语言运用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文语言运用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

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

《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王羲之的袒胸露腹,是一种________的风雅,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犹如他没有想到,酒醉后的一通涂鸦,成就了千古的绝唱。

两宋以后,文人有了使命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

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梁》,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________、率真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本正经别具一格汪洋自肆B.正经八百别出心裁肆无忌惮C.正经八百别具一格汪洋自肆D.一本正经别出心裁肆无忌惮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

B.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

C.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出来了。

D.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构的谐句一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要的意义。

B.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子书丢史的意义。

C.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封,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史的意义。

D.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到,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了书法史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今年4月份以来,()。

它们从栖息地西双版纳一路向北,一度到达昆明市。

在大象萌照和流量背后,关于这群远行大象之外的讨论同样热烈,很多人把原因归于①。

对此,专家表示,根据多年研究观察,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需要水源和森林隐蔽场所休息。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探讨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探讨则相对较为寂静。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探讨的拓展与深化供应了宝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探讨有着特别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奇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化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探讨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探讨并不干脆探究“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探讨论集》一书中的“外缘探讨”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探讨”有所不同:“外部探讨,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探讨则是在文学本体探讨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指责,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探讨”,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探讨”。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探讨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推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务等详细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干脆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状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夫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性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务有了较为清楚的轮廓。

尤令人钦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究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探讨当中的‘考证’本身,唯恐不只是一种看法、方式与基础,或者应当本就是一种指责。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六)(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化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学问。

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说明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赐予它们的说明,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说明“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说明。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多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老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特别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说明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解并描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假如我们将“孝”的这种说明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

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

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

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

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

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

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1)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2)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3)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4)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5)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6)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

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

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

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

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

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

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

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

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

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

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

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

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

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

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

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

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

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

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

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
《中庸》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

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

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却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

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

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

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君是无为得盛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②③④段紧承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

正因如此,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
上的努力。

D.⑦段总结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指出正是因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变化,政治心态也随之变化,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士认为自己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更是政治主体,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B.宋代儒学强调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百姓愿望,因为宋代朝廷对唐朝吏治败坏、武人横行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C.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不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们更将理论推向实践,张载和程颐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变法便是明证。

D.宋士虽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同时也认为权应由君与士共享,正是基于这一心态,道学的重点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参考答案1. (3 分)C (原文是主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2. (3 分)B (逐段递进错,②③④段应是并列关系)3. (3 分)D(A 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错,而是与士共同享有。

B 强加因果C 原文中指出参加王安石变法的是程颢,而非程颐。

张冠李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