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

2.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能。

2.难点: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引出课题“应对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知多少知识讲解: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讲解每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3.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知识讲解:讲解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能,如地震时如何避险、洪水来临时如何逃生、台风来临前应做哪些准备等。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自然灾害的情景,让学生模拟如何应对。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方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自然灾害。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防灾减灾,我们在行动介绍国家和社会在防灾减灾方面所做的努力,如建立预警系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行灾害救援等。

故事分享:讲述一些在自然灾害中成功避险和救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责任感。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为防灾减灾做哪些贡献。

各小组制定一个防灾减灾行动计划。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防灾减灾行动。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学生辩论
通过辩论,加强印象,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拓展实践
1.讨论:我们省在不同季节有哪些自然灾害,试着用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试着和同组的同学们制定环保措施方案,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3.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让我们保护环境,减少灾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天使”。
小结:
1.种类多、分布广
2.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旱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3.在沿海地区都有台风发生,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
学生观看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搜集故事
通过故事收集,感受不屈的抗灾精神。
板书设计:
应对自然灾害
遇灾逃生
灾前防范
熟悉环境
不屈不挠
团结互助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员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那么,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乱扔垃圾;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通过之前的活动,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学习自救自护方法,提高抗灾能力。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该发挥的素质和能力;2.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意识;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的种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应对自然灾害并维护生命安全。

三、教学准备1.讲义、教具、板书等;2.计算机和投影仪。

四、课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论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2.通过幻灯片等展示一些自然灾害事件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1.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2.介绍不同自然灾害的特征,如地震、台风、海啸等;3.讲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包括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事后面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等。

3. 拓展应用(30分钟)1.设计一场模拟自然灾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并亲身感受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性;2.让学生调研一些自然灾害事件的背景和应对措施,以小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并在班内展示。

4. 总结回顾(10分钟)1.回顾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并分享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2.强调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该发挥的素质和能力。

五、教学方式1.讲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应对方法;2.游戏活动:通过模拟自然灾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3.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深度了解一些自然灾害事件,并增强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估1.游戏活动评估:通过学生游戏活动的表现和作品等,评估学生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掌握能力;2.调研报告评估:通过调研报告的质量和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3.课后练习评估:通过课后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灾害吗?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经历,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讲解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如:地震时如何逃生、洪水来临时如何避险、台风来临前要做好哪些准备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预防自然灾害是每个人的责任。
3.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冷静和团结互助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团结互助的情感态度。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掌握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学会查找和利用身边资源,了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掌握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查找和利用身边资源,了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3.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图和视频的呈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4.情景模拟:地震来袭,我们该怎么办?活动一:观看视频1.播放视频:地震来袭,我们该怎么办?2.学生观看视频,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

活动二: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地震来袭时应该如何应对。

2.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小结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我们应该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和惯。

3.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要冷静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和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2.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出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情景,表达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兴趣。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1.讲解自救自护知识: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常见特点和应对方法,如地震时的“掩头、蹲下、护颈”等自救自护方法。

2.讲解防灾避险知识:介绍防灾避险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制定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积极提问。

合作探究教师活动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不同自然灾害中应该如何自救自护和防灾避险,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

2.展示分享:让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应对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知识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自然灾害种类、特点、危害及应对方法的课件。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道具:准备一些模拟自然灾害的道具,如模拟地震的震动桌、模拟火灾的烟雾发生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自然灾害应对演练,如地震、火灾、洪水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各种自然灾害,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应对方法。

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原因:过度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等五、自救自护知识1.出示自救自护知识PPT2.组织学生研究自救自护知识小结:1、在地震、火灾等灾害面前,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逃生措施。

2、在遇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灾害时,要尽快往高处转移。

3、在台风、暴雨等灾害面前,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被风雨所伤。

六、防灾减灾,共同保护地球1.出示防灾减灾PPT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防灾减灾,共同保护地球小结:1、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加强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将如何应对呢?3.布置作业:收集关于防灾减灾的知识,整理成小册子,分享给同学们。

人为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滥砍滥伐和乱扔垃圾等不良环境惯,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工厂和汽车排放废烟废气,以及冰箱、空调等大量使用,也会对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这些人为因素都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比如在雷电天气中,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和金属设施,躲到安全地带;在地震中,应该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处,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在水灾中,应该及时撤离到高地或者安全地带,避免淹水;在雪灾中,应该注意保暖,避免滑倒摔伤。

除了应对自然灾害,我们还可以从平时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出一份力。

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代替开车,节约用水用电等等。

只要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就能共同保护好地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比如在地震中,我们应该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处,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在水灾中,应该及时撤离到高地或者安全地带,避免淹水;在雪灾中,应该注意保暖,避免滑倒摔伤。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如何应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然灾害,但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自然灾害中的应对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自然灾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搜集自然灾害的案例,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2.呈现(10分钟)呈现自然灾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还包括一些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实例和案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自然灾害实例和案例感兴趣,希望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灾害的威胁,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自然灾害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应对方法。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应对方法。

2.教学案例:收集一些具体的自然灾害实例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模拟道具:准备一些模拟自然灾害的道具,如地震时的震动桌、火灾时的烟雾发生器等,用于实践教学。

4.安全器材:准备一些安全器材,如安全帽、防毒面具等,用于演示和练习。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优秀教学案例
2.提问:“你们知道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吗?”“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
3.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应对自然灾害》,阐述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危害
a.介绍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
b.分析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危害,掌握基本的自然灾害知识。
2.培养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如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洪水来临前的防范措施等。
3.使学生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法治意识。
4.培养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情境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这种情境创设使得学生对自然灾害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你认为我们身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b.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c.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防范自然灾害的经验和做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进行梳理,强化学生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道法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2. 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3.认识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通过资料阅读和讨论交流知道自然灾害会对生命、环境、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由此树立防灾意识。

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无数家园瞬间成为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有些家庭甚至无一生还。

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2.师: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地震,还有哪些自然灾害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人类有没有办法去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

活动一: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导语: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咱们来看看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图。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图2.活动指引(1)仔细阅读分布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从图中,我知道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滑坡、泥石流、洪灾、旱灾、台风、风暴潮、病虫害等。

生2:从图中,我看到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生3:我发现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旱灾、洪涝和病虫害。

(2)你的家乡经历过哪些灾害?(3)近几年我国遭遇过哪些自然灾害?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10个台风登陆。

“温比亚”是2018年致灾最重的台风,给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造成严重暴雨洪涝;“山竹”是2018年最强登陆台风,给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造成影响。

据统计,台风灾害共造成全国3260.6万人次受灾,80人死亡,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97.3亿元。

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灾害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许,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滑坡方量约200余万方,造成近1600人受灾,43人死亡,9人失踪,7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学会自救自护常识,了解我国防御自然灾害的举措。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2019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公布。

2.讲授新课【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

3.小组合作:在地图中任选一个区域,找出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主要的自然灾害,并了解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的影响,并制作成表格。

4.班级大合作:汇总所有小组的数据,并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了解我国防御自然灾害的举措。

难点:能够避免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行为,能够正确防灾避险。

三、思考与总结1.思考:从表格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总结: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成因。

3.小实验·大启示:在“草地”和“黄土地”上浇同样多的水,流出的水的颜色有什么差别?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成因,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一些不当行为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防御自然灾害】1、提高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2、防灾避险小达人:提出问题,解决疑惑。

3、防灾避险手册:小知识。

4、预警系统:气象、海洋、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

5、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有自己对应的应对措施、防范方法。

6、防灾减灾工程:沿海防护林、防洪坝、森林防火隔离带。

7、防灾减灾技术: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研究、发明各种抗灾技术。

8、法律也是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副校园逃生图。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抗灾精神,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介绍了2019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概况和中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

5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5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5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2.知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3.培养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2.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教学资源1.课本: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2.演示文稿:《应对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询问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与讲解(15分钟)1.讲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通过演示文稿和图片,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它们的特点,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

2.讲解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结合教材上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如何遵守安全守则和规定,警惕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掌握逃生技能等。

3. 听取学生意见(5分钟)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灾害应对方案的讨论,听取并记录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4. 实践和演练(20分钟)1.运用模拟情景,让学生实践如何逃离自然灾害。

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面对模拟的地震来进行逃生演习,或是演练在洪水期间如何使用简易木排进行营救等。

2.参观模拟应急场所,例如消防站、避难所等,让学生体验安置过程和场所设施的现实情况。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向学生宣传相关的社会应急公益服务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演示、多媒体示范、模拟实践、参观应急场所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课程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和互动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授课效果。

在实施教学时,为了保证安全,必须确保进行模拟实践的场所和设备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社会应急公益资源,增强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精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精美教案

5、《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分布特点。

2.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3.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三、教学过程(四)人类行为与自然灾害(12分钟)活动四:小小辩论会1.导语: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2.教师引导:自然灾害的形成,既可能是天灾,也有人为的因素。

例如有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就可能导致洪涝灾害,而人类的滥砍滥伐,围湖造田,则会诱发或者加重洪涝灾害。

3.提问:如果人们大规模开垦草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4.过渡:同学们刚才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5.展示课件:周凡的家乡原本有成片的森林,近十年来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耕地而乱砍滥伐。

周凡和同学们收集了许多信息,发现最近几年家乡频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与乱砍滥伐密切相关。

6.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加重自然灾害的行为?7.展示课件:人类的一些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

活动五:畅所欲言1.展示课件:焚烧秸秆、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会引发或加重雾霾。

自由辩论分享身边的破坏自然的行为。

通过观点碰撞,找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人类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发生。

通过分享,让学生知道这些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要从身边做起。

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造成沙尘暴。

2.提问:人类还有哪些不合理行为可能或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3.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让学生更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是会破坏自然的,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结升华:同学们,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

请大家携手同行,共创和谐幸福的家园!课堂练习:(3分钟)(一)填空题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材料:唐山13义士、捐款的老人等
说一说:类似的志愿者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像这样的志愿者你身边是否出现过?从他们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
视频《发自己的微光,不必等候巨火!》
总结: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国民族精神,它能凝聚中国力量。无论是在过去,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支撑着我们民族的坚强脊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重点
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了解我国防御自然灾还的举措。
难点
能够避免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行为,能够正确防灾避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2020年才过去2个月,地球就变成了这样!》
过渡: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灾害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
实验的启示:虽然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灾害,但是同样,大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保护。它为我们种下防风固沙的小草和树木,它为我们留下浇灌涵养的河流和小溪……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大自然,就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材料: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第一民族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的原因 见课件
《献给坚强的中国》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三框 不屈的抗灾精神
过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在抗灾救灾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材料:1998年洪水
98年洪水的影响
最可爱的人
视频《为了谁》
抗洪精神
材料:2008年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损失
最可爱的人
思考: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监测、预警系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含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含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含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案:应对自然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2. 认识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2.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具体防范与应对方法。

2. 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和应变能力。

教具准备:1. 课件或教学PPT。

2. 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探讨以下问题:1. 你们了解哪些自然灾害?2. 这些自然灾害都有哪些特点?Step 2:新知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课件讲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台风、洪水、暴雨、干旱等。

同时向学生传达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威胁,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Step 3:实例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案例,讲解具体的防范与应对方法,重点包括:1. 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2. 在洪水来临时如何转移。

3. 在台风来临时如何避免危险。

等等。

Step 4:合作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灾害进行研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所选自然灾害,共同制定一个防范与应对方案,并做一次小组展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们学到了哪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2. 遇到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 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性是什么?教学延伸:请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制定家庭的自然灾害防范与应对方案,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下节课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不顾他人,抢先一步冲向门口
B.躲到卫生间或楼梯附近
C.蹲到教室中央
D.跳窗而下
E.地震停了,原地不动,等别人消息
F.地震一过,赶紧有秩序地撤离
G.疏散过程中不大声喧哗,听清老师指挥
H.撤离后,停留在空旷处
I.撤离后,在电力塔或大广告牌下、高墙边做游戏
2.如果在野外遭遇泥石流,该怎么样逃生呢?
A.赶紧躲进山谷小屋子,关好门
2020年春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5.应对自然灾害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教时
日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行为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2.知识技能:了解我国的自然灾害及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
3.过程方法:在观察、讨论、实践操的过程中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
活动二:
逃生与预警
1.绘制校园逃生图。
2.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监测预警系统?当你接收到这些预警信息时,你和家人是怎样做的?
3.为了防御自然灾害,国家有哪些举措?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接收信息和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和捕捉信息,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
活动三:
小小调查员
1.在教学楼上遇到地震,下列做法对不对?
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3.揭示课题:《应对自然灾害》
观看视频
本环节通过视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启发孩子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活动一:
读图分析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乱扔垃圾;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通过之前的活动,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启发思考。并通过汇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搜集故事
通过故事收集,感受不屈的抗灾精神。
板书设计:
应对自然灾害
遇灾逃生
灾前防范
熟悉环境
不屈不挠
团结互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⑧
C.②③④
D.①③④
学生完成测试
通过测试,加强印象,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合作探究
——不屈的抗灾精神
1.在家长的陪同下,找一找身边的避险场所。
2.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1)抗灾、救灾英雄故事。
(2)有关《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的信息和志愿者的故事。
找寻避险场所
教学重难点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汶川地震
2.谈话引入,启发思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大家仍记忆犹新。短短的三钟,无数家园瞬间变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揭示课题:《防御自然灾害》
看PPT
本环节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活动一:
实践小达人
1.如果遇到下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①雷电②地震
③山洪④泥石流
2.学生交流时作小结指导,PPT演示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通过实践,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启发思考: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行为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2.知识技能: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3.过程方法:通过讨论、实践等方法,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学习自救自护方法,提高抗灾能力。
活动四:
众志成城
1.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媒体报道中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小组交流:讲述救灾中的志愿者的故事。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Biblioteka 拓展测试中广网北京2013年4月21日消息 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雅安地震的震中——芦山县城近期会有降水,包括芦山县、宝兴县发生崩塌和滑坡的可能性会很大。在周边的甘孜等地,也有可能出现滑坡等次生灾害,防止次生灾害也是救援的重点。
B.爬到小树上
C.挽起裤角,做好涉水准备
D.顺山谷快向下跑
E.坚守原地,等待救援
F.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坡顶跑
G.找块大石头,站在上面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通过之前的活动,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启发思考。并通过汇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试着和同组的同学们制定环保措施方案,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3.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让我们保护环境,减少灾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天使”。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板书设计:
应对自然灾害
种类多、分布广
自然原因:地质、气候等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此引起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图略,教材P36页图片):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种类多、分布广
2.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旱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3.在沿海地区都有台风发生,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
(二)小结:
1.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2.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员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那么,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1.出示辩题:
媒体出示:下面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错在哪里。
上海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虽然有一些自然灾害,但发生频率较低,受灾较轻,所以无需预防。
学生辩论
通过辩论,加强印象,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拓展实践
1.讨论:我们省在不同季节有哪些自然灾害,试着用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观看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一)出示统计图
1.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2.播放短视频: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