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

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对题跋文体制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者的创作目的。陆游的题跋文有多种写作因缘,或忧念国家时事,或追忆故人旧事,或批评文坛风气,或指引、鼓励后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自记,作者对所接触的载体进行叙述、记录或评说;一类是应他人请求而作,涉及到所托之人,为题跋文体式变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第一类在陆游的题跋文中占大多数,此类文章多是有感而作,议论、描写、抒情不拘于一处,内涵丰富,包容极广。如《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跋云丘诗集后》、

《跋徐侍制诗稿》等。

陆游题跋文的表现手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等往往融于一体。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最见风神。大致可分为同一领域的比较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比较两种。同一领域内还有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分别。如《跋乐毅论》中写道:“《乐毅论》横纵驰骋,不似小字;《瘗鹤铭》法度森严,不似大字。此后世作者所以不可仰望也。庚申重九日陆某书。”《乐毅论》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其突出特点是起笔收笔了无痕迹,宛如天来,既各具风姿,又左右顾盼,相映成趣。于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不失凝重。而《瘗鹤铭》相传是王羲之悼鹤而作,他以鹤舞的神韵运笔,气势宏逸,神态飞动。陆游在此以二碑文作横向比较,虽同出一人之手,却笔韵各异,神态多姿。

题跋文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宋文的繁荣,而陆游的创作又代表了南宋题跋文发展的新高度。宋代散文对文体的回归,对自我的关注,对意义的追寻,对议论的爱好,都为题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宋代文化的全面繁荣,也为题跋文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宽广的领域。即使是在南宋偏安的状况下,文化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题跋的表现内容,而且赋予它深沉的时代深意。题跋文的价值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它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安 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25)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

·

62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1]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心理学角度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一、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

这种情结,是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的。

他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会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

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并认为这是神经症的核心。1913年,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以完全占有自己的母亲。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他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家,在精神分析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总结中,认为儿童在3~6岁的早期成长———相对晚于口唇期和肛门期二期的性器期———过程中,与父母的爱恨冲突会形成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这一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

那么很显然,古典精神分析家们认为儿童在早期就陷入了一种三角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儿童会体验到不同的冲突和和谐,进而产生了包括嫉妒、内疚、焦虑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如果这种三角关系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孩子所产生的嫉妒、内疚、焦虑等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那么这就会对儿童未来的人际交往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童年期的不良经历是神经症的核心情结。

然而,如果单纯的把俄狄浦斯情结理解为“恋母”或者“恋父”则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的曲解。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同性的亲子联合起来攻击异性的一方家长,这也会使得儿童未来对与异性的交往产生困难;又比如,我们还会看到异性亲子的联合,这样便会使得儿童的自我认同产生困难,性别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会对同性一方的家长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虽然这种内疚感与普通的恋父/母而产生的内疚有所不同)。

二、克莱因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然而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的这种观点却被各种随之而来的理论所攻击或否定。

如克莱因学派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儿童一周岁以内。在儿童发展的“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会有一个婴儿本身与好客体和坏客体的三角关系,构成一个人生最早期的基本俄狄浦斯结构,与抑郁焦虑一起表现出来,同时与爱恋相关的性幻想也出现,试图修补原来的攻击(对坏客体的攻击)所造成的结果。克莱因认为这是儿童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关系,在这一阶段,害怕失落好客体是俄狄浦斯冲突的根源。婴儿由于担心好客体会毁灭,而使用了否定与全能的躁症机制来对抗愧疚、绝望及被消灭掉的感受。

至于这个好客体和坏客体,简单来说,是儿童在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位置(de2 pressive position)所产生的能给其安全感或非安全感的客体(好乳房与坏乳房),而随着儿童的成长他将发现这个好客体和坏客体是同一个客体,因而会因自己原来对坏客体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内疚感并试图弥补。

三、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解释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时间的解释上,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新解释与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是3~6岁的性器期。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结构方面,科胡特同样也是注重儿童以及双亲的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于起源学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几乎是一种本能,是儿童在经历性器期时的必经阶段,科胡特却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结果。科胡特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所以只有在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或者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才会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才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四、其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俄狄浦斯情结就不会发生。由于我对其他理论没有做仔细的研究,因此不敢妄论其正确性与可信度,但是我认为这种提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狭隘地理解了俄狄浦斯情结,如同我在一开始讨论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时说过,如果偏执地只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解为“恋父”或者“恋母”,这将是对弗氏提出的概念的曲解,包括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的“阿奢王情结”等。理论的存在总有其道理,我想在日后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解读,希望那时候能给出不是这样一个略显浅薄暧昧的结论。

·

721

·

第10期 安安: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