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摘要

狄更斯作为英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出身卑微,深刻理解贫苦人民的悲哀,他笔下的小说真实反映了英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勇于批判现实,哪怕他的小说仍残留有浪漫主义的痕迹,但是仍旧掩盖不了他的光辉,他的作品无论是对英国还是对世界都有深刻影响,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儿童文学家。狄更斯看透资本主义的罪恶丑陋,仍旧保留有赤子之心,面对黑暗的现实,内心仍存有一丝希望,并通过文学将希望传播给同样深处黑暗的人们。他笔下的主人公同大多数人们一样面临困境,无论多么困难,无论多么艰辛,经历风雨后,主人公总会迎来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也是狄更斯的私心,他希望人们能像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只要坚持,风雨过后便会出现彩虹。不同的生活经历铸就不一样的人生,狄更斯出身寒微,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他相信未来,也相信明天会更好。他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同时也是儿童文学家,他把尖刀对准资本主义的丑恶,把美好与希望留给困境中的人们,他批判现实,又保留童话色彩,他身处黑暗,又传播光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一样的狄更斯,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童话

目录

目录 (2)

1.绪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意义 (3)

2.狄更斯与批判主义 (3)

2.1狄更斯创作历程 (4)

2.2批判主义 (4)

3.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5)

3.1人物塑造 (5)

3.2情节设置 (6)

4.童话色彩的形成因素 (8)

4.1政治原因 (8)

4.1.1国内政治原因 (8)

4.1.2国外政治原因 (8)

4.2经济原因 (8)

4.2.1国内经济原因 (8)

4.2.2国外经济原因 (9)

4.3家庭原因 (9)

5.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上升,物质的丰满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贫瘠。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监管不严苛,让人们找到了发泄口,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尽情宣泄。人们忙着在键盘上敲打,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一静,停一停,休息一下看一本书。在这个和平安盛的年代,人们更希望可以慰藉精神上的寂寥,填补心灵上的空缺。

1.2 研究意义

当和平时代发展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才有了艺术才解决人们的困恼。文学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份子,它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尽管文学不能帮我们建造高楼大厦,也不能帮我们铸造飞机大炮,但不能否认它的光辉。文学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是精神上的食粮;仁者用它传递仁爱,智者用它传递智慧,能者用它传递技能,没有人可以忽略它做出的贡献。

古往今来,为了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文学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平凡老百姓也有了阅读的权利。只要是家里有点条件的人都有资格让孩子学习,读书成了平民日常消遣。狄更斯出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他出身贫穷人家,每每想要追求美好的生活,现实总会给他一记痛击,他渴望光明,却只能在黑暗中挣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看到的不是未来的希望,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背后潜藏的罪恶。他批判现实,内心仍存有一丝希望,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历经千难万难总会迎来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寄托了他的信仰,他通过文笔希望来一场改革,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

如今的我们比起狄更斯时代的人们幸福千倍万倍,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狄更斯受尽挫折还不忘把希望带给人们,我们更应该振作起来,寻求自我,返璞归真。

2.狄更斯与批判主义

2.1狄更斯创作历程

狄更斯创作生涯长达四十年,四十年间他写过散文,写过诗歌,也写过剧本,但人们最为熟知的还是他的小说。小说记录了他的心理历程,从《匹克林外传》的乐观到《大卫科波菲尔》的迷茫,最后只剩下《荒凉山庄》的幻灭。

早期的狄更斯是天真热血的,他凭着一腔激情,妄想用文笔撼动政府,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笔下的故事中,作为积极地道德力量,中产阶级在狄更斯小说中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1],除此之外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儿童形象,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看这世界的丑恶,在《匹克林外传》中他描绘出一个聋子法官,讽刺法律杀人。他的匹克林外传开创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但这是的狄更斯还是心存希冀的,对未来存有幻想的。狄更斯是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痛苦、爱好和仇恨的伟大表现者,他是一个温和的诗人,善于缓和、平衡他的创作里的尖锐刺人的因素。

[2]他同情弱者,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他厌恶压迫者。这时候的他还是愿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只是小部分人是罪恶的。他看到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却没有能力和方法去改变,只能寄希望于传播善念去改造和拯救罪恶者。

褪去年少的青涩,狄更斯对待事物的看法更加理智和深刻。他游历美国,看到美国社会农奴制的残酷,他悲观又乐观地想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又坏又错,千千万万国民悲惨不堪,对比起来,也要好得多”[3],他发现国内的社会矛盾激烈却想不出解决办法,想要去别的国家探取经验,却悲哀地发现更糟的局面。面对社会矛盾冲突,他把这一切都归为利益问题。他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做金钱关系,在他中期的作品中,金钱对家庭对社会侵蚀的危害令人惊悚,金钱使得父不父,子不子,金钱离间人们的感情,从身体到心灵逐渐侵蚀他们,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们抛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尊严,为金钱疯魔。

现实给予他沉重的打击,让他再也不复年轻时的乐观。他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讽刺商人,讽刺政府,讽刺成为伪君子保护伞的法律。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后期小说的基调更加阴沉,压抑,甚至有些绝望,但到最后,他留给我们的,仍旧是一个大团圆结局,这也是他最后的希望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为什么不能在虚构世界中实现,狄更斯的希望,激情,理想,最终只能在虚构世界中实现何其悲哀。

2.2批判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式,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4]

在十九世纪年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矛盾逐渐突出,阶级之间冲突加剧,涌现出许多文学巨著和艺术奇葩,文学论坛盛况空前绝后。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5]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致力于暴露社会掩埋下的罪恶,批判阴影下的黑暗。他们愤世嫉俗,勇于追求罪恶的根源,揭发社会丑恶。在这个过程中,受局面所限,他们在黑暗中寻不到一条光明的道路,字语行间中满是悲观绝望的言论,不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或多或少染上悲观主义的色彩。

高尔基指出; "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6]

在狄更斯之前,浪漫主义盛行,没有多少作家作品可供他参考,他凭着自己的文学天赋独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天赋是他成功的敲门砖,但他的努力才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

与以往的文学作家不同,他不写风流倜傥的贵族,不写风度翩翩的绅士,不写重权在握的官员,他把目光投向贫苦的基层平民。他通过小人物的视野,赞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刻苦,朴素善良;批判上层人物的虚伪自私与政府的冷酷无情。

狄更斯一生写过很多小说,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唯一不变地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是革命人士,一样在为人们谋福利。他用他的笔锋划开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让它的罪恶暴露在世人面前。

3.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

3.1人物塑造

狄更斯对人类文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已经为我们一步步揭露狄更斯小说的童话色彩,作者蒋承勇和郑达华从文学起源的角度出发,童话与小说有相似的

结构形态,更深层次地把狄更斯创作心思挖掘出来[7]。

若是浅谈狄更斯小说中的童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他表面的人物描写去探讨。狄更斯描写的社会背景跟他现实有关,是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新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跟现实中还是有差别的。他们并不完全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逻辑生活,在狄更斯笔下,这些小人物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为了迎合主人公的需要,环境往往会为他们做出改变才能够显得合乎逻辑。这便显得小说中的主人公生于现实,又脱离现实,游离在真假之间。

在人物的塑造过程中,狄更斯较少描述人物心理活动,而更多从他外貌描写,这在狄更斯早期小说《匹克林外传》更为明显。比如,他笔下的主人公“大腹便便”,“仁慈而博爱”,不管何时何地,不管经历多少困难,匹克林总是怡然自得,不为外物所扰,他遵循着自己的方式生活,不理会世事变迁,这在现实生活是不太可能遇到的。匹克维尔就像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他乐观得有些任性,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虚化,不似真人,反而更偏向童话色彩。

这种虚构的抽象的人物形象,正是童话的精髓所在。

在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而他们经历的磨难,面对的强敌,多么像童话故事中遇到魔王巫婆的磨难,一方是善的代表,一方是恶的代表。善有相似,丑恶却各有特点,不是披着虚伪的人皮,就是露着青面獠牙,要把人拆骨破皮吃进肚子里。

《老古玩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小耐儿,她美得如烟似梦,不像凡间人物,更像是西方童话中落泪成珠的人鱼,吟咏圣歌的天使,这样的一个角色。她的狄更斯运用夸张手法由内而外尽情地描绘她的美。

与小耐儿相似的还有小杜丽,西丝等,狄更斯像是用尽他脑中的赞美词来描绘这世间的真善美,这种美虚幻缥缈,捉摸不定。这种美比起水晶棺中的白雪公主,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此相对的,真善美对应的假恶丑,狄更斯同样运用了夸张手法,将假恶丑的化身的丑陋渲染出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反派的丑陋的形象。狄更斯甚至将这份丑陋更加夸大,显得怪异滑稽,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为压抑的环境氛围中增添一份欢乐,博人一笑。

3.2情节设置

狄更斯在小说中寄托了他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他对生活在基层的贫苦人民深表同情,感同身受,迫切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他将这种希望寄托于笔下的主人公,无论主人公处于哪种境地,遭遇怎样的困境,最终都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一个幸福美满的大结局。就像童话故事中,王子救公主,杀巫婆,斗恶龙,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化险为夷,因祸得福,收获一个又一个小伙伴,遇到困难便有路人来相助。这种巧合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遇到的。鲁宾斯坦称其童话色彩为一点好心肠的小润色。[8]

童话最浓厚的便是他的幻想元素,狄更斯在小说中没少运用童话手法来修饰文章,他的故事情节就像童话一样怪诞荒谬,又充满离奇色彩。如匹克维尔神奇不可思议的旅行,小大卫和食人怪一样的二手店店主交易的过程等。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中,充斥着怪诞荒谬的童话幻想色彩,为他的小说增添了更为独特的魅力,小说中夸张,怪诞的巧合情节正是最能体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狄更斯小说中的情节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犹如童话中的冒险,他往往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绘造出一个脱离于现实又以现实为根的世界。他喜欢安排各种各样地巧合,为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做铺垫。

狄更斯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与童话中的叙事方式何其相似,仿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同上神俯瞰众生,无所不知,简称上帝视角。

狄更斯的小说为我们展开的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真实背景,他为我们展现出那时代英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穷苦人们的苦难。抛开繁复的外衣,我们就会发现狄更斯在主旨大纲等方面,同童话是多么相似。童话是儿童读物,间接对儿童起到教育作用,纵观童话故事,我们都会发现童话的主旨是不变的,“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好人有好报”等,狄更斯笔下的世界因果循环,点名惩善扬恶,因果报应的主旨,方便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接收教育。

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像被歹徒追赶的奥利弗会巧合地遇到父亲好友,小杜丽会在绝望之际巧合地得到一大笔财产,匹普会在生死存亡之际巧合地发现他的敌人死了,可能会有读者觉得狄更斯构思不严谨,但是,这正是狄更斯的魅力所在,他的小说生于现实又脱离于现实,童话色彩为他的小说蒙上神器幻想的轻纱,为他的小说增添几分迷人的魅力。艺术诞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中已经不能如愿,在虚构的小说中又何必强求那么多。狄更斯仅凭一笔,一纸,在虚构的

世界中随意挥洒,尽情遨游,谱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为批判现实主义开疆辟土,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童话色彩的形成因素

4.1政治原因

4.1.1国内政治原因

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空前繁华,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革命的巅峰,可想而知是怎样的盛况。这个时期,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苏联美国尚未崛起的时候,它甚至可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前接乔治时代,后接爱德华时代,它的发展空前绝后。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对外扩张最激进,发展最快的时代,为了争夺领土,英国不惜一切投入战争。我们应当承认那时候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但对于英国底层人民来说,上流社会可以吹嘘的东西都比不上一个面包。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下掩埋着是劳动人民的尸骨,对外战争对人民没有好处,仍旧是收到压迫剥削。

4.1.2国外政治原因

在十九世纪间出现了很多改革,科技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方式。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局限用车马做工具,船舰的技术改革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所在的国家,科技技术发展更为迅速。

这个时期,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旗帜插遍全球。在这个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脚步逐渐加快,从全球史来说,这是促进全球化发展,但对于被英国侵略的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各个国家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危机,开始自发或被迫进行改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再先进,反而因为它残存的封建因素有些落后,落后的体制限制了英国的发展,曾经让它引以为傲的优势不复存在。

4.2经济原因

4.2.1国内经济原因

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峰,也是英国经济的全盛时期。工

业革命带来的好处让英国人越发信任科技,对科学技术更加信服和崇拜。汽船和铁路的运用使得英国经济发展越发迅速,甚至带动了艺术事业的发展。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的经济水平达到世界之巅。甚至将世界比作他的菜市场。“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9]然而从七十年代起,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其他国家工业崛起,赶超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最为迅速。

在英国,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天堂与地狱,贫富差距太大,大多数人们没有享受到强国带来的福利,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维多利亚时代,与高楼巍巍的城堡相对的,便是农人残败的茅草屋。英国改革拯救了上层社会的统治,却改变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工业革命后,劳动人民也享受不到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反而是英国沉迷工业化带来的进步无法自拔,沉浸与世界霸主的美梦中。

4.2.2国外经济原因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曾一度成为世界霸主,它的政治和经济都领先全球,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英国的优势逐渐弱化直至消失。而它的君主立宪制,曾让英国领先其他国家,但到了发展后期,反而成为它进步的枷锁。而其他国家借助工业革命,逐渐崛起,英国在他们严重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其他国家的崛起,意味着英国霸主地位逐渐弱化,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不再名副其实,经济中心也不再围绕着英国旋转,反而开始想其他国家转移。

4.3家庭原因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次茅斯市郊,他降生在一个普通的海军职员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小小年纪就被生活所迫,出去外面打工。他出身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因童年经历,对穷苦人们有窘迫有更深刻的认知,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狄更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可能跟他的出身有关。狄更斯年幼的时候受了很多苦,他知道穷人的难过,也更加

懂得生活的辛酸,他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让人人都过上富足的日子。而不是两极分化,穷人低落尘埃,富人高高在上。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关系复杂,小人物只是上层社会权利角逐中的棋子。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代,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以图一片安息之地。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促进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发生变化的还有生活方式和新的道德标准。

狄更斯家庭贫困,年少时便去外面闯荡,做过童工,当过律师事务所,录师和法庭记录员,我们可以发现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比如《雾都孤儿》的奥利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与狄更斯的相似点。

年少的经历对狄更斯影响颇深,而长大后的阅历对狄更斯的写作有了更为显著的提高。初期的狄更斯小说对人生体悟不深,看待社会的角度也更为温和普通,而后期,经历了沧海桑田,狄更斯看待事物尖锐刁钻,一针见血。

“英国是儿童文学的王国,从国王到平民都喜欢读儿童文学,这已经成为一种悠远的文化传统”[10]身处在英国的文化熏陶下,狄更斯对童话有着更为独特的情怀,在他的童年过程中,童话陪伴了四季变化,阴晴圆缺的时间流逝,是他童年不可或缺的经历。

美好的童年时光总是短暂的,快乐单纯的日子一去不回,迎接他的是晦涩黑暗的开始,因为狄更斯父亲的原因,他们一家过得十分拮据,甚至在为了省钱,搬到监狱中居住。小小年纪便要担起家庭的重担,去外打工,世界那么大,少年的狄更斯却感到无家可归,这一度让他非常痛苦,甚至写下:“我暗暗地痛苦着,剧烈地痛苦着,除我之外永无人知。”对于年幼的狄更斯来说,这已经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除此之外,他还遭受多方面的迫害,对他的身心都造成了伤害。

即使成年后,名利双收的时候,狄更斯仍旧感到迷茫困惑,心无所依,妻子又不理解自己,他有家又像是没家。在他的记忆中,能够感到安慰的居然只剩下童年的回忆,多么可笑可悲。许是现实生活中没有收获幸福,在他的笔下,主人公勇敢地去追逐童话般的幸福,现实的苦闷让他对童话世界更为向往,他活得明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推动他去追求童话故事般美满幸福的生活。

正是独特的经历才造就今天的狄更斯。他的作品为人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世

界,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英国,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批判现实,批判上流社会的奢侈和冷漠,同情在压迫下劳动的人民,他希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彻底解决英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所以他写下一个个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这何尝不是为了弥补他现实中的缺憾。

5.结论

狄更斯生活在童话文学盛行的英国,童话为他幼年时期增添许多乐趣,让他在苦难的岁月中回忆起童年的记忆仍然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在奇思妙想的幻想文学中,童话和其他儿童读物或多或少对狄更斯的创作有了影响,加上他遭受的苦难,使得他对童话中的幸福生活更为向往。

狄更斯笔下的主角或正面人物,大多是以儿童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文字描写,为人们阐述一个个真善美的象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儿童的推崇,而与此相对的就是假丑恶的怪诞形象,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童话中离奇怪诞的情节和臆想梦幻的场景也会出现,狄更斯借助夸张拟人怪诞等手法为人们展现出一个童话色彩浓厚,似真非真的世界。

狄更斯在小说中注入的童话色彩在阴沉的社会背景增添了几分活气,如同在烈日下饮下一口清泉沁人心脾。但是童话色彩并没有削弱狄更斯小说中的批判色彩,反而如虎添翼,为小说注入新的活力。

在狄更斯塑造的世界中,童话色彩让人物与现实生活有所差别,人们在阅读中无形中拉开了距离,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让他们产生新奇感,但又会因相似的经历和遭受过同样的磨难而对小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投入更多的感情。为人物的喜而喜,为人物的悲而悲。

童话色彩为狄更斯塑造的悲惨世界镀造一层柔光,弱化了现实生活的黑暗,让人们在阴沉黑暗中仍有一丝希望,带给读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狄更斯的童话色彩恰当好处,平衡基调的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削弱批判性质。童话色彩的夸张等特性使得狄更斯小说中的批判性质更加浓烈,突出现实生活中儿童遭受的苦难,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愤怒与失望,和对政府对社会的批判。

从英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来看,狄更斯无疑是成功的。在十九世纪,

儿童文学盛行的年代,他写下最为精彩的一页,狄更斯似乎有着操纵人心的魔力,让读者随着他的文字转变心情,为他喜,为他忧。[11]

参考文献

[1]严幸智,狄更斯中场阶级价值观论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2] 蔡熙,国外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

[3] 狄更斯创作历程

[4] 方晓枫,试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症结,2009

[5]高尔基,

[6]高尔基

[7]蒋承勇,郑达华,《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1995

[8]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9] 帕默斯顿,1865

[10] 狄更斯作品的童话色彩分析

10王佐良,英国19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致谢

在追求知识,寻求真我的过程中,我的导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规划研究和撰写。导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往往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给我启发。这篇论文不光是我进步的基石,也凝聚了导师的心血,他严谨的学术要求和敬业精神令我深深折服,并且影响了我对工作学习的世界观,在此,我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