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六国论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包含情形式默写题、单项选择题,合计100 分)一、情形式默写( 28 个空,每空 1 分,合计 28 分)1、苏洵《六国论》议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粹论点。

2、此中描绘祖辈创业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说明燕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表现文章借古讽今,劝告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要旨。

5、《六国论》中作者委婉表示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责备赵国杀戮良将,不可以武力抗秦坚持究竟的句子是:,,。

7、对于荆轲刺秦王,向来颇多赞语,先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代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议论刺秦事件:,。

8、先人写文章爱引用古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先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项选择题( 24 个小题,每题 3 分,合计 72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得下咽 ( yàn )思厥先祖父 (ju é)抱薪救火 (x ī)...B.如弃草芥 (ji è)暴霜露 (b ào)弊在赂秦(lu ò)...C.燕赵之君 (y ān)洎牧以谗诛 (j ì)为国者 (w èi)...D.当秦相较 (t ǎnɡ)革灭殆尽 (d ài)日削月割 (xu ē)...【答案】 D【分析】 A. 薪 xīn;B. 暴 pù,赂 l ù; C.为 wéi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不在战矣(本来)5举以予人(拿)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从道理上)9、此言得之(对)10、终继五国迁灭(灭亡)1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自取下策)21.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22.暴霜露,斩荆棘(暴(pù):暴露、冒着)23.始速祸焉(始:才)2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得之(正确)诚不得已(办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当与秦相较(指对方)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古义:他实际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述说自己本是一介平民,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

古诗文中猿的形象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登上帝位,用严酷的刑罚统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即“__________”;三是在目标上,即“__________”。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第一题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六国论》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六个国家的政治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孟子通过对六国的分析,探讨了君主的德行和政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并提出了巩固国家的方法。

第二题请列举《六国论》中提到的六个国家。

答案:《六国论》中提到的六个国家分别是鲁国、宋国、卫国、晋国、齐国和楚国。

第三题根据《六国论》,国家的命运和何种因素密切相关?答案:根据《六国论》,国家的命运和君主的德行和政策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君主的德行决定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忠诚度,而君主的政策则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第四题孟子在《六国论》中提到了哪些巩固国家的方法?答案:孟子在《六国论》中提到了巩固国家的方法包括:明君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化民、重视教育、合理调控经济、改革军事制度等。

第五题总结一下你对《六国论》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答案:通过学习《六国论》,我对国家政治与命运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君主的德行和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巩固国家的方法和途径。

这对于我在法律领域的工作中,也提醒了我要注重德行和政策的合理性,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第六题自由发挥,谈谈你个人对《六国论》的看法和感想。

答案:《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它通过对六个国家的分析,揭示了国家政治的规律和君主的重要作用。

我对孟子的思想和他对国家治理的观点表示赞同。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关注领导者的德行和政策,以及国家发展的整体氛围。

这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六国论》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去”“劝”“却”+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

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

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

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

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

运用示范:(1)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

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

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

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练习)第1部分 14 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练习)第1部分 14 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doc

14 六国论一、重点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要记住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 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得⎩⎪⎨⎪⎧ ①得到,获得②具备→③心得,收获→④中意,适合⑤得意,满足→⑥贪得⑦能够,可以→⑧应该,应当→⑨适宜,得当,对的⑩恩惠,感恩→⑪道德,有德之人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 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 ⑥戒之在得.(贪得) 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 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 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单元训练 苏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单元训练 苏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散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单元训练苏教版◎一词多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兵.不利(名词,士兵)B.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C.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D.秣马厉兵. (名词,兵器、武器)答案:A解析:名词,兵器、武器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霜露 (动词,曝露) B.暴.秦之欲无厌 (动词,显示)C.自暴.自弃(糟蹋,损害)D.暴.虎冯(píng )河(徒手搏击)答案:B解析: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动词,成为)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动词,做,当)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作为)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表被动)答案:C解析:动词,治理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动词,喜爱)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吝啬,舍不得)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体贴)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爱惜)答案:B解析:动词,爱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较秦之所得. (应该) B.此言得.之 (动词,适合,得当)C.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 D.洋洋自得(得意)答案:A解析:动词,获得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动词,让)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连词,假使)C.求人可使.报秦者(奉使命,出使)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动词,让)答案:D解析:连词,假使,如果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B.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数词,一块)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C.廊腰缦.回 (名词作状语,像无花纹的帛)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 (动词,取尽) 答案:B解析:“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中“一”作形容词,解释为“全部,所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ān,名词,里面)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jiān,中间,里面)D.遂与外人间.隔(jiàn,隔开,隔离)答案:B解析:jiàn,动词,夹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动词,拿出)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动词,激发)C.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 (都作名词,头发)答案:D解析:“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中的“发”作动词,解释为“发动”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五人之当.刑也(介词,在……时候)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B.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在)C.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介词,在……时候)安步当.车(当作,算是)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抵挡、抵御、阻挡)惴惴恐不当.意(dàng,恰当,适合)答案:C解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中的“当”作副词,表肯定或推断。

[高中语文++]高三一轮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高三一轮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022全国乙卷 “将奈其示众何?”
2021新高考Ⅱ卷 收利十倍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不亦……乎”
固定句式 “奈……何”
定语后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句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特殊句式(四):被动句
4.用介词“被” 表被动。 例句: 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②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孔雀东 南飞》) 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特殊句式(四):被动句
5.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 ①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 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课堂小练
2021浙江卷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 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 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 文为道之用。
(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 (我)爱好韩愈的文幸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句),句子中各种成分 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基本情况简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活动<开补展语原因>+ (定语)+宾语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
量简洁生动。尽量将每页幻灯片的字数控制在 200字以内,据统计每页幻灯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

《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赂厥棘芥嬴卿殆咽(二)情境默写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名句名篇默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题(全国通用)(附解析)

【名句名篇默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题(全国通用)(附解析)

课时练08 名句名篇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要从每一小步做起,通过日积月累以获得成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中也有一联提到杜鹃,李商隐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无论身在朝中还是在偏远之地都要心系家国大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的句子是“____ _______”。

(2)《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有很精辟的见解,曹刿认为能打败齐师的原因是“_________”,他不让立即追逐齐师是因为“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潭中鱼儿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冽可鉴的特点。

4.名篇名句默写。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美景表现了出来。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问答式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虽居住在人世间,但不受世俗影响的原因。

(新人教版)新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5 六国论)试题【提分必备】

(新人教版)新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5 六国论)试题【提分必备】

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李仕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餍满足(2)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一次。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6)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浙江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习题

浙江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习题

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李仕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餍满足(2)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一次。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6)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它的)实际数目
2.这样以后
3.智谋和力量
二、一词多义
1.已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2)学不可以已(《劝学》) ( )
(3)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 )
(4)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 )
(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 ( )
2.得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此言得之( )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 )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 )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 )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7)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
3.暴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暴秦之欲无厌( )
(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 )
(4)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 )
1.(1)已经(2)停止(3)完毕,完了
(4)治愈(5)已而,然后
2.(1)获得,得到,取得(2)适宜、得当(3)心得,收获(4)得意,满足
(5)能够(6)应该,应当(7)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8)通“德”,感恩
3.(1)暴露,冒着(2)强暴的(3)突然
(4)急躁,暴躁(5)晒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_______( )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________( )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 )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 )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 )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________( )
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________( )
1.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名词作动词侍奉;礼待
3.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4.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5.名词作状语向西
6.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8.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9.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判断句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被动句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状语后置句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

4.状语后置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五、语句翻译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采分点:以、盖、完)
2.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采分点:先、暴、以)
3.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采分点:为;被动句)
六、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六国破灭,__________,战不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不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1.非兵不利弊在赂秦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