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81c97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6.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表格的化学工具。
元素的原子结构是指元素的原子中包含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而元素的性质则是指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横行和纵列排列,其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横行是按照元素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排列,纵列是按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上到下排列。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顺序排列,便于研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一族元素,包括锂、钠、钾、铷、铯和钫。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的化合价都为+1.二)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七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石碳酸。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包括颜色加深、密度增大和熔点、沸点升高。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卤酸。
总结:周期表是研究元素周期性规律和性质的重要工具。
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都具有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这些规律和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元素的本质和行为。
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到各个能级上,每个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3、能级的编号:K、L、M、N、O、P、Q(从内到外依次编号)4、能级的容纳电子数: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M层18个电子,N层32个电子,O层50个电子,P层72个电子,Q层98个电子。
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大小依次排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周期性地出现在同一周期中。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b8609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e.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F到I):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卤族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单负离子。
2)递变性:①活性逐渐减弱②还原性逐渐增强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还原性是指元素或化合物失去氧化物而变成较低氧化态的性质。
4、卤素的氧化性氧化性: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卤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即从F到I氧化性逐渐增强。
总结: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氧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6个,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O到Te):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氧族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容易失去两个电子成为双负离子。
2)递变性:①还原性逐渐减弱②氧化性逐渐增强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4、氧化性氧化性:氧族元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即从O到Te氧化性逐渐减弱。
总结: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是指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表现为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也升高。
化学性质方面,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bcd644c77da26924c5b072.png)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7c73499ec3d5bbfc0a740c.png)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bd18506294dd88d1d26b2c.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9f71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b.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罗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罗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群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落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惟独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2NaOH + H 2↑ 2K + 2H 2O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惟独1个电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373a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b.png)
超全超详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反应速率与表观速率-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感应期与活化能第二章离子反应与溶液-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 电离平衡与溶解度积- 酸碱反应与酸碱理论- 盐和水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单质与单质化合物第三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 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分类-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元素的氧化反应-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第四章高分子材料- 聚合反应-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质- 聚合物的分类与应用- 降解与回收利用第五章化学实验与化学计量-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摩尔质量与摩尔比-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浓度与溶液的配制第六章电和化学反应- 电流和电流强度- 电解和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电解和生产金属- 电池和电池的应用第七章化学行为定律与离子产生反应的条件- 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混合物的气体压强和分压- 溶液的渗透性质- 溶液体积和浓度的关系-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离子活度第八章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的节能与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第九章化学知识综合应用- 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究方法- 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案例第十章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化学实验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化学实验常用器材与试剂的使用方法- 常见化学实验的步骤与原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章复习和总结(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章复习和总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6b651fb9d528ea81c779b9.png)
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核素、同位素的辨别;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原子、离子、分子中基本构成微粒间的关系;5.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6.化学键中的相关概念;7.电子式的书写。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2.几种关系(1)电子层数=周期数(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O)(3)质子数=原子序数(4)∣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对非金属元素而言,但对H不适用)注意:O无最高正价(+6),F无正价例题: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不可能为() A.ⅢA族B.IA族C.镧系元素D.ⅢB族要点二、元素、核素、同位素例题: 是( )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要点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 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注意:以上规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不能孤立片面的理解。
如M 层为最外层的时候,最多为8个,而不是18个。
H 2H +H 112H 13H 1、、、、要点四、核外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例题: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等,下列关于两种微粒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们可能是不同的分子 B .它们可能是不同的离子 C .它们可能互为同位素D .它们可能是分子和离子 要点五、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要点六、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一般方法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判断依据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d61f8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2.png)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与能量1.1 化学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化学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而能量是物质变化所涉及的基本物理量。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收和放出能量两种类型。
1.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中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般包括焓、焓变、焓变化量等概念。
1.3 热化学计算热化学计算是指通过实验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从而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量等物理量的过程。
热化学计算需要掌握热量平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热力学循环等知识。
1.4 燃烧热燃烧热是指一定量的化合物全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可以用于确定其燃烧热值等物理量。
燃烧热与物质的化学组成、燃料的热值等因素有关。
1.5 标准热态标准热态是指确定温度和压强为标准条件下的物质热化学量的状态。
标准热态下一般定义25℃和1atm的条件,对于气体一般采用标准状态来描述。
1.6 化学与电能化学和电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电解、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都涉及到电能的转化。
电子电位、电动势、电解质电解等都是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化学与化合物的形成2.1 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新物质,根据元素种类和组成比例不同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配位化合物、金属络合物等类型。
2.2 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之间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化学键的强弱性质影响着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3 化学键中的电荷转移电荷转移是离子键形成的基础,电子从一方共价键化合物中转移到另一方离子化合物中,使得两个离子间形成电子互相吸引的作用力。
离子键成键时可以考虑元素电负性差异等因素。
2.4 共价键中的电子共享共价键是由电子共享而形成的键,当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时形成单共价键,多次共用形成双、三等共价键。
通过共价键可以使原子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2.5 心态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描述和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一种理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优选.)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42a190c47e21af45b207a896.png)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rd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点燃点燃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2R + 2 H2O =2 ROH + H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f0aae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6.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电子1.2 原子核质子中子1.3 电子云模型电子云的概念电子云的形状和大小1.4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与电子的相对位置2. 元素周期律2.1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排列规律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的预测化合物的预测3. 化学键3.1 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离子化合物3.2 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分子化合物3.3 金属键金属键的特点金属的特性4. 原子的电子排布4.1 电子排布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4.2 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s、p、d、f轨道的电子排布4.3 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子排布与元素的物理性质5.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5.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分区5.2 元素周期表与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的形成6. 总结与思考6.1 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原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6.2 元素周期律的深远意义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元素周期律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启示6.3 化学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结语通过对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知识不仅为我们理解化学现象提供了基础,也为我们在化学实验和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化学的奥秘。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a60190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c.png)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其中包括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周期表的结构包括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包括Li、Na、K、Rb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以及Na与K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包括F、Cl、Br、I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卤素间的置换反应,以及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二、核素核素的定义是APX,同位素包括1231H、1H、1H,而原子的构成则可以用两个关系式表示: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P加上中子数N。
几种同位素的应用包括12、xxxxxxx6C6C、1H、1H、92U。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包括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以及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CH2Br2CH2XXX2Br实验现象:溴水从橙黄色变成无色,生成液体产物应用:制备溴代乙烷②乙烯与HCl化学方程式:CH2CH2XXX→CH3CH2Cl实验现象:无色气体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液体产物应用:制备氯代乙烷二、苯知识要点一:知道苯的分子结构1.苯的分子结构分子式C6H6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六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六角形,每个碳原子上带一个氢原子2.工业制法:从煤焦油中提取3.苯的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芳香味,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易挥发4.苯的化学性质苯分子中有6个π电子,使苯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1)取代反应定义: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H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①苯与浓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C6H6HNO3C6H5NO2H2O实验现象:苯变成黄色,放出气体,生成液体产物应用:制备硝基苯②苯与浓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C6H6H2SO4C6H5HSO4H2O实验现象:苯变成黑色,放出热量,生成液体产物应用:制备苯磺酸知识要点二:了解苯的同分异构体1.环丙烷分子式C3H6结构简式三个碳原子构成一个三角形,每个碳原子上带两个氢原子2.苯的同分异构体苯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分别为苯和环丙烷。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7165a9a98271fe900ef938.png)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 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doc](https://img.taocdn.com/s3/m/b2ec3ab8b307e87100f696ce.png)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二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vm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K、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与K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分别与出K、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5、卤兀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I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 )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错误!X(2)同位素:错误!H、错误!H、错误!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二核电荷数二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 =质子数P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C、C、错误!H、错误!H、错误!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 个电子(氨原子是2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8141efcaaedd3383c4d390.png)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068fade3169a4517623a328.png)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对应表示符号: K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原子结构 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1.原子数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 (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口 一、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个。
电子层:(能量最低)H He Li Be B(对于原子来说)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 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主族:I A 〜四A 共7个主族族I 副族:川B 〜四B 、I B 〜H B ,共7个副族(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一周期1‘短周期L第二周期 2厂周期Y第三周期 3元< (7个横行) — J 广第四周期4素(7个周期)1「第五周期 5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2种元素 8种元素8种元素18种元素18种元素32种元素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18个纵行)第忸族:三个纵行,位于四 B 和I B 之间第I 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四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 )金属性强(弱)一一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 CuSO 4= FeSO4+ C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识清一化学系列之知嘉祥高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第一章元素周期表第一节一、周期表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周期)1、2 、短周期(第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过渡元素 3个纵行)第Ⅷ族1个(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点燃点燃 O 2Na + O Na Li4Li + OO 22 2222 Na + 2HO =2NaOH + H↑2K + 2HO =2KOH + H↑22222R + 2 HO =2 ROH + H ↑ 2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Li到Cs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的金属性逐渐Cs所以从Li到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到I)2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 H = 2 HX22卤素单质与H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2(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Cl =2NaCl + Br 氧化性:Cl________Br ;还原性:Cl_____Br2222-- 2NaI +Cl =--2NaBr2NaCl + I 氧化性:Cl_______I ;还原性:Cl_____I 2222--2NaI +Br =2NaBr + I 氧化性:Br_______I ;还原性:Br______I 2222结论: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增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与H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2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④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F到I),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2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从F到I的非金属性2逐渐减弱。
总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原子序数=核电核数NAZ)(()+(4)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A ZA,质子数为原子。
的具体的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X Z Z-NA(中子)个个= 原子核Z质子个A X 原子Z Z个核外电子(二)核素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
2(n表示电子层))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2n(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8(K层由1-2)..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主要化合价: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7-1每周期负化合价:-4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1)2Na + 2HO =2NaOH + H ↑ (容易)Mg + 2 HO 2Mg(OH)+ H ↑(较难)22222△金属性:Na > Mg2)Mg + 2HCl =MgCl + H ↑ (容易) 22 2Al + 6 HCl = 2AlCl+3H ↑(较难)23 金属性:Mg > Al 根据1、2得出:金属性 Na > Mg > Al(3)碱性 NaOH > Mg(OH)> Al(OH)3 2金属性:金属性 Na > Mg > Al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4)结论: Si P S Cl单质与H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
特:F无正价,非金属除H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①在周期表中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②半导体材料: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③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5.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注:(1)成键微粒:阴阳离子间(2)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4)形成规律: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O、KS等22(2)强碱:如NaOH、KOH、Ba(OH)、Ca(OH)等22..BaSONaCO、(3)大多数盐:如 4 23Cl4)铵盐:如NH (4+铵盐。
(一般规律)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1)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注意:(2)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2、电子式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阴离子要用方括号3(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
)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括起;(4)不能把“→”写成“=”(5二.共价键.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1 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1)成键微粒:原子注:()成键实质:静电作用(2 )成键原因:共用电子对(3 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共价键4()形成规律: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中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3.共价键的存在:非金属单质:H、X 、N等(稀有气体除外)222共价化合物:HO、 CO 、SiO、 HS等2222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4.共价键的分类: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
..三.电子式: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原子的电子式:2.阴阳离子的电子式:+2、+(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MgNa、等..+电子式:复杂阳离子:如NH 4简单阴离子:、(2)阴离子复杂阴离子:3.物质的电子式: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
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4.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⑴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⑵特点: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②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③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分子,及稀有气体分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