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合集下载

呕吐病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呕吐病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呕吐病证的中医辨证论治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

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1、病因病机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气机通畅,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

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

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

《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

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消,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

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致呕吐。

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

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①外邪犯胃:证候: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②饮食停滞: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简析呕吐的中医诊疗措施

简析呕吐的中医诊疗措施
3 . 3 . 1 治 法
噎膈 之吐 ,多 于进食 时发生 ,伴 梗 阻不畅 ,且有进行性 加 剧 之势 ,初 时梗 噎 不 畅 ,但 尚能 进食 ,继 而 只 能进 食 半 流质 饮食 ,
1 . 2 . 3 呃逆
疏肝 健脾 ,和 胃降逆 。
3 - 3 . 2 选 方用 药 思路 肝气 犯 胃者 ,用半 夏厚朴 汤合 四逆散化 裁 ,前 方功能行
失节 、情 志失调 、脾 胃虚 弱等 因素而致 [ 1 ] 。
若 因暑 温 出现呕 吐频 繁 、呈喷 射性 ,伴 有壮 热 ,头 痛 ,
面 赤 ,项 强 ,皮 肤 斑 疹 ,或 尿 血 便 血 ,甚 则 神 昏抽 搐 等 , 非 一般 治 疗 呕 吐方 法可 以取效 ,应 按 暑 温病 辨 证施 治 ,予 清心 凉营 ,化痰开 窍 ,凉肝 息风 ,凉血散 血等法 。
食 积与湿 热瓦结 ,脘腹 胀满 ,大便秘结 ,舌苔 黄腻 者
3 . 2 . 4 根 据 变 证 转 方
若 食积 于内 ,酿 乍湿热 ,湿热 内蕴 ,气机失 畅 ,胆 失疏 泄 ,胆 汁外 溢 ,而 见黄 疸 者 ,应 予清 利 湿 热退 黄 ,方 选 茵 陈蒿汤加 味治之 。 3 . 3 肝 胃不 和 证
气 开 郁 ,和 胃降逆 ,适 于 七情 郁 结 ,气 滞 痰 阻而 呕 者 ,后 者功能疏肝 解郁 ,调和肝 脾之功 ,适用 于肝郁 脾虚证 。 3 . 3 - 3 根 据兼症加减 口苦嘈杂 , 大便秘结 者可稍加 通腑 降浊 的大黄 、 枳 实等 。
3 . 3 . 4 根 据 变证 转 方
1 诊断与鉴别思路
1 . 1 呕吐的诊 断 临床以呕 吐食 物残 渣 ,或清 水痰涎 、或黄绿 色液体 ,甚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1
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耳穴
天枢穴
• 位于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 • 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呕吐 •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 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 胃俞等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三)风寒袭胃证:
• 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 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 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四)暑湿伤胃证
• 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 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 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五)湿浊中阻证
• 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 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 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 • • •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

中医认为呕吐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所致,因此治疗呕吐的方子多以调和脾胃、疏肝理气为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
1. 健脾止呕汤:
-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

-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呕。

- 用法:将上述药材按比例配伍,水煎服。

2. 疏肝和胃散:
-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生姜。

-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 用法:将药材混合,煎汤服用。

3. 理气止呕丸:
- 组成:木香、砂仁、白豆蔻、厚朴、生姜。

- 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 用法:将药材研末,制成丸剂,温水送服。

4. 清热止呕饮:
- 组成:黄连、黄芩、竹叶、石膏、甘草。

- 功效:清热泻火,和胃止呕。

- 用法:将药材煎汤,温服。

5. 温中止呕汤:
- 组成:干姜、附子、肉桂、白术、甘草。

-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6. 养阴止呕汤:
- 组成: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

- 功效:养阴润燥,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在使用这些方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呕吐时,还应注意调整
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也是治疗呕吐的重要环节。

脾胃病科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0418

脾胃病科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0418

脾胃病科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院痛(慢性胃炎)2013年中医优化诊疗方案2013年02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制定优化说明:2012年优化诊疗方案中肝气犯胃证及湿热证病例中,常夹杂瘀血证, 在临床中常需要针对瘀血证进行相应治疗,故将肝气犯胃证修订为肝气犯胃、瘀血内停证;将湿热证修订为湿热瘀阻证,并在治疗方案中做出相应调整。

我科针对本病比较成熟而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式有穴位注射、足三里隔物灸、神厥穴穴位敷贴治疗,故将这几项治疗方式作为优化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

结合弥勒地区植物药资源丰富,民间应用广泛的特点,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对节巴、飞龙掌血、虎掌草、七叶莲、小红参等弥勒地区常见的草药内服、灌肠,治疗慢性胃炎、及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经过三年多广泛的临床观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形成了我科的特色,作为特色治疗纳入优化诊疗方案中。

(资料附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中对于疗效评定的标准中有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实验室检查评定标准、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量表评价标准,其评定标准繁杂,不利于规范操作,故精减疗效评定标准,仅保留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月完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月完部胀满、胀闷、暧气、吐酸、纳呆、腹胀等。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上海X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二)证候诊断1・肝气犯胃、瘀血内停证:胃月完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痛处固定不移,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暧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呕吐病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呕吐病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的总称,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但本方案只讨论西医急性胃炎出现的呕吐。

一、诊断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5-2008)。

⑴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⑵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腐臭味。

⑶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⑷腹透、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急性起病。

⑵临床症状和体征。

⑶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HP、胃镜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治疗方案1、中医辨证论治1.1外邪犯胃证证候特点: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如感受风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受风热,可兼有恶风,头痛身疼,汗出,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如感受暑湿,可兼有胸脘痞闷,身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半夏、陈皮、生姜、大腹皮、厚朴、茯苓、白术、神曲、木香、香薷。

1.2饮食停滞证证候特点: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得舒,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内金、紫苏、生姜。

1.3肝气犯胃证证候特点: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可因情志不遂而而呕吐吞酸更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推荐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姜半夏、厚朴、紫苏、郁金、茯苓、枳实、酒大黄、甘草。

1.4痰饮内阻证证候特点: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急性胃炎(呕吐)秘方

治急性胃炎(呕吐)秘方

治急性胃炎(呕吐)秘方
协和汤
【来源】朱可桢,《江西中医药》(4)1984年
【组成】白术、白芍各15克,防风、柴胡、川芎各7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调和肝脾。

【方解】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柔润养肝胃,二味药相伍,燥润相合,刚柔相济,升降相固,阴阳相和,则中州自安;柴胡配白芍疏肝柔肝、升脾降胃,得木来疏土,条畅气机之宜;防风配白术,理脾健脾,疏肝理气,获培土荣木,鼓舞生气之功;佐川芎之走而不守,通达和血,而活泼生机,使土得木而疏,木得土而荣,两相协和不致悖逆相形,则诸症自愈。

【主治】肝脾不和、呕吐、血崩、痛泻、小儿久泻、恶闻食臭等症。

【加减】木旺为主,则抑木为先,当倍柴、芍,或更加青皮、香附之属;土虚为主,以扶土为要,当倍防、术、或更加人参、山药之类。

【疗效】临床屡用,颇觉得心应手,效佳。

治呕吐验方
【来源】黄庆植,《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藿香、大枣各10克,砂仁2克,乌梅8克,白豆菀3克,炮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眩晕呕吐,妊娠呕吐。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一般2剂即愈。

【附记】本方是黄氏家传验方。

从医30寒暑,用之临床,治验甚多,每获良效。

如呕吐带痰涎者,用硼砂,每服1.5克,每日服3次。

空腹温开水送服,连服2日,屡用均验。

笔者应用,常依本方加姜半夏5~9克,用法同上,药后,令患者口含生姜1片。

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呕吐』中药方--急性肠胃炎方,治腹痛呕吐泻泄

『呕吐』中药方--急性肠胃炎方,治腹痛呕吐泻泄

『呕吐』中药方--急性肠胃炎方,治腹痛呕吐泻泄
戚某,女,32岁,初诊:1986年4月18日。

病史与检查:腹痛,呕吐,泻泄,恶寒发热二日。

患者呈急性痛苦病容,捧腹弯腰,自述从昨天开始恶寒发热,腹痛剧烈,昨晚痛得一夜未眠,伴恶心呕吐,腹泻稀水十几次,经注射及口服阿托品,颠茄片,地霉素等均无效。

故来中医求治。

患者症状同上,现体温38.5℃,上腹部有压痛灼热,小腹胀满,触之较凉,苔白干,舌质红,脉浮数。

病机与治则:风寒外束,湿热下注;芳香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处方:党参30克,藿香12克,山药15克,石膏50克(另包先煎,取清汁代水),车前子20克,黄连10克,炒白芍15克,延胡索10克,莪术15克,罌粟壳10克,木香3克。

水煎服,2剂,4小时1次。

方解:本病为风寒外束,湿热内蕴下注所致,故当以藿香芳香解表,宣散风寒,化湿止呕;山药、石膏、车前子、黄连、健脾清热,分利水湿;炒白芍缓急止痛;延胡索、莪术、木香活血行气止痛;罌粟壳涩肠止泻止痛;佐以党参补气,以增强抗病能力。

上药合奏表里双解,止痛止泻之功。

4月19日复诊:服药后,当天腹痛、呕吐、腹泻、恶寒发热悉止,昨晚睡眠很好,今来诊时宛如常人,自感有轻微恶心,查上腹压痛灼热显减,小腹仍凉,今未大便,苔沉薄黄,脉沉。

治则:健脾清热,补肾导滞。

处方:党参30克,山药15克,石膏30克,茯苓10克,川厚朴12克,莱菔子10克,肉桂10克,补骨脂15克,神曲15克,金银花10克,葛根3克。

水煎服,2剂,4小时1次。

4月20日三诊:病已愈,仍以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9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 分泌等穴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遵医嘱药熨 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穴。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 配以红外线照射
10
脘腹胀满
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 素及伴随症状 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 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 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7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 门、贲门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 穴
8
胃脘疼痛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 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 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 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 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 里、梁丘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 里、内关、梁丘等穴
17
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 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 等。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 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 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 薏苡仁等。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 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18
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呕吐停止 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 原则。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 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 等助火之品

中医治疗呕吐,几种相当可靠的经验方!

中医治疗呕吐,几种相当可靠的经验方!

中医治疗呕吐,几种相当可靠的经验方!呕吐是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但不要一见到呕吐就用止呕药来处理,因为有些呕吐,是人体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祛除病邪的本能。

譬如我们有时饮食不注意,吃了一些霉烂或有毒的食物,或贪食过量,胃中胀饱不安,都会引起呕吐。

这样的呕吐,能排除胃中的淤积和毒素,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非常有益的。

正因如此,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人为地造成呕吐,这就是中医临床治病八法之一的吐法。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呕吐不能排除病邪,又不能自己制止,频频发作,以致妨碍进食,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这就是病态,就必须给予治疗。

祖国医学中止呕的药物是很多的,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简单的如下。

(一)生姜、半夏这是治呕吐用的最广泛的两味药。

我国有名的古代内科专著《金匮要略》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这里的“诸”,是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谷不得下”,就是影响进食。

呕吐既然影响进食,就不能听之任之,非治疗不可了。

小半夏汤是半夏和生姜两味药所组成,这就说明半夏和生姜是止呕的常用药。

临床处方,也常常是见到呕吐就加入生姜、半夏。

半夏配生姜之所以能治呕吐,是因为二药能把胃的上冲之气降下去,把胃的痉挛之性缓解开,这称为降逆和胃止呕。

但是这两味药,都是温性药,最适用于胃中偏寒的呕吐,而临床所见到的呕吐症,病机是多样的,并不一定都是胃中寒,因此,要用生姜、半夏治疗“诸”呕吐,在配伍方面,还有其各不相同的“诸”法在。

譬如《寿世保元》上有一首治热吐的方子:半夏(姜制)6g,干葛6g,青竹茹12g,甘草2.5g,加入生姜、大枣水煎服(剂量据临床经验酌改现代剂量,以下同)。

这个方子,实际是小半夏汤加入干葛、竹茹两味凉性药和大枣所组成,因为加了凉性药,也就适用于热性呕吐了。

半夏和生姜,如果配伍得法,固然可以治疗热性呕吐,但是热性呕吐还有更简便的小方效方,就是一味芦根。

(二)芦根芦根是芦苇的地下横根,是治热吐的特效药,而且药源普遍,各地的下洼水潦之处都有。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引言呕吐,也称作吐泻或呕吐泄泻,是指胃肠道内容物经食道、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气引起的。

为了有效地治疗呕吐,中医学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案。

1. 食疗方案1.1. 平胃和中的方案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材料:黄三仁30g,白术10g,生姜适量。

•方法:将黄三仁、白术研磨成粉末,与生姜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黄三仁能健脾开胃,白术能健脾和胃。

生姜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

1.2. 清肝胃火的方案适用于肝胃实火型呕吐。

•材料:生柿子30g,麦冬10g。

•方法:将生柿子捣烂,与麦冬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生柿子能清热泻火,麦冬能滋阴清热,两者结合可以清肝胃火,缓解呕吐症状。

2. 草药治疗方案2.1. 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热毒痰热型呕吐。

•组成: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石膏10g,白鲜皮10g。

•用法:上述材料研粉,每次取5g,用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作用:复方黄连素片具有清热解毒、清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呕吐症状。

2.2. 保和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组成:僵蚕2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红枣30g。

•用法:将上述材料煮汤,去渣,取汤液,分两次服用,每日2次。

•作用:保和丸具有健脾和胃、止呕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症状。

3. 穴位按摩方案3.1. 大椎穴按摩•位置:大椎穴位于颈椎第7棘突下方隆突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揉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大椎穴能舒肝理气,降逆宽胸,缓解呕吐症状。

3.2. 内关穴按摩•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阳池与二里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以搓圆的方式按摩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内关穴能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减轻呕吐的症状。

结论中医治疗呕吐症状的方案多样且有效。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治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治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治呕吐是将食物及痰涎等胃内容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

呕吐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而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

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胆囊炎、胰腺炎、肾炎、幽门痉挛或梗阻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中医学认为,呕吐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发,并有实证与虚证之分。

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虚证多为脾胃功能减退所致。

而二者又相互夹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故临床多运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一、实证(1)外邪犯胃:突然恶心呕吐,并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或兼有脘腹胀闷、肠鸣腹泻、舌苔薄腻或白腻、脉浮滑。

(2)饮食停滞:呕吐泛酸、腹胀满、食后加重、吐后则轻,厌食肠鸣,舌苔厚腻,脉濡滑。

(3)肝气犯胃:呕吐吞酸,郁怒而发,嗳气频繁,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滑。

(4)痰浊中阻: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眩晕心悸,口干不欲饮,身体困重,大便不爽,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二、虚证(1)脾胃虚寒:稍感凉即呕吐,四肢困重,脘腹冷痛,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喜热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2)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或嫩红苔,脉细数。

呕吐病人应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

呕吐时,亲属应轻拍病人的背部、以免把呕吐物咽下、吐后应用温开水漱口。

呕吐后病人不能立即进食。

食滞伤胃所致呕吐者,应使其胃中所停滞的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单纯止呕。

痰饮内阻及脾胃虚寒所致呕吐者,要忌食生冷油腻食品;肝气犯胃及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应忌食烟、酒、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呕吐日久或量多引起脱水时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下陷等,胃阴虚者尤易发生此种情况,应注意遵医嘱补充体液。

呕吐(急性胃炎)

呕吐(急性胃炎)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穴位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5.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呕吐为临床常见的症状,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

如胃、十二指肠疾病、肝胆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药物、食物中毒等。

本章主要讨论化疗后所致呕吐的适宜技术治疗。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双侧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选用1~2ml注射器抽取胃复安10mg,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对准应刺部位,快速刺入,刺到一定深度(一般为3~6.5cm),慢慢地上下提插,出现酸胀感后将针芯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5mg/穴。

2.穴位敷贴【主穴】双侧涌泉。

【药物】取吴茱萸100g,肉桂、干姜各30g,经粉碎过筛制成细末密贮备用。

【操作】每次化疗前30min将中药4g用陈醋拌成糊状,分2等份粘于6cm×10em橡皮膏上。

患者用温水洗双足或75%乙醇擦双足心后,取仰卧位,将粘有中药的橡皮膏贴于涌泉穴并固定,并穿袜以减少挥发、促进吸收,24~48h更换1次,直至1个疗程化疗结束为止。

3.穴位按摩【主穴】内关。

【操作】患者平卧位、手掌向上,操作者用拇指指尖按压内关穴,按压程度由轻到重,使患者感觉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每次2~3min,每日3次,连续5天。

4.耳穴压豆【主穴】胃、膈、贲门、食管、交感、神门。

【配穴】肝气犯胃者配肝、胆;脾胃虚弱者配脾。

操作:压迫耳穴的材料选用王不留行。

使用前,将王不留行用75%乙醇浸泡数分钟后晾干,放入干净瓶中备用。

使用时将王不留行粘贴在小块胶布中央,于化疗前30min用针灸柄的尾部在耳廓相应穴位按压找到敏感点,粘在相应耳穴的皮肤上。

每穴每次按压3~5min,按压的力量以患者感到疼痛但能耐受为准,每日5~6次,直至1个疗程化疗结束为止,两耳可交替使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呕吐呕吐(vomiting)是一种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至体外,但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则可引起多方面的有害后果:营养不良、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引起食管和胃损伤。

中医辨证论治呕吐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处方】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

2.饮食停滞:大山楂丸处方: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功能主治: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3.痰饮内阻:二陈丸处方:陈皮250g 半夏(制)250g 茯苓150g 甘草75g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4.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处方】片姜黄1两6钱,乌药3两2钱,白芍4两,厚朴(制)16两,橘皮4两,沉香3两,木香2两4钱,香附(炙)4两,砂仁3两2钱,枳壳(炒)4两,柴胡4两,青皮(炒)4两,川芎3两2钱,紫豆蔻仁1两2钱,当归4两,玄胡索(炙)4两。

【功能主治】健胃,舒郁,止痛。

主治胃脘刺痛,痞满嘈杂,两胁膨胀,呕吐吞酸。

5.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处方:黄耆48两,芡实(炒)16两,白术(麸炒)48两,沙苑子160两,山药32两,茯苓16两,当归32两,橘皮16两,扁豆16两,菟丝子32两。

功能主治:补养肾水,滋阴明目。

主肾虚气亏,耳鸣眼花,脾胃虚弱,精气不足。

6.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处方】人参 384g 白术(麸炒)384g 茯苓 192g甘草 60g 白扁豆(去皮)120g 山药192g南山楂(炒)240g 六神曲(麸炒)240g 麦芽192g莲子120g 薏苡仁(麸炒)384g 芡实(麸炒)192g泽泻 42g 豆蔻 42g 化橘红 240g广藿得地 60g 桔梗 60g 黄连42g功能主治:滋阴补气,调养脾胃。

呕吐的中医辨证和对症治疗

呕吐的中医辨证和对症治疗

呕吐的中医辨证和对症治疗【概述】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食道反流出口腔的病证。

常见于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胰腺炎、胆囊炎或颅脑疾病,某些药物也能引起呕吐。

【病因病理】呕吐病因为外感六淫,邪气犯胃,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引起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致呕吐;饮食不节,伤胃滞脾,而致食滞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牌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也可发生呕吐;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寒浊中阻或聚饮成痰,饮邪上逆而引起呕吐。

【诊断要点】l.呕吐常为消化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或与中枢神经有关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见于其他全身性疾病中,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多伴有明显头痛;消化性呕吐常先有恶心。

【辩证分型】1.外邪犯胃症状: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

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内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邪束肌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湿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儒缓,皆是湿浊蕴阻之征。

本证以突然呕吐,头身疼痛或有寒热为临床特征。

2.饮食停滞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暧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秽臭或搪薄或秘结。

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测大便不正常,或秽臭,或溏薄,或秘结;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故院腹胀满,暧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内停之候。

本证以呕吐酸腐,暧气厌食为临床特征。

3.痰饮内阻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门不食,头眩心悸。

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牌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则脘闷不食,呕吐痰涎;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头眩;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

本证以呕吐清水痰涎与头眩心悸为临床特点。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呕吐病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的总称,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但本方案只讨论西医急性胃炎出现的呕吐。

一、诊断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5-2008)。

⑴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⑵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腐臭味。

⑶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⑷腹透、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急性起病。

⑵临床症状和体征。

⑶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HP、胃镜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治疗方案1、中医辨证论治1.1外邪犯胃证证候特点: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如感受风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受风热,可兼有恶风,头痛身疼,汗出,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如感受暑湿,可兼有胸脘痞闷,身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半夏、陈皮、生姜、大腹皮、厚朴、茯苓、白术、神曲、木香、香薷。

1.2饮食停滞证证候特点: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得舒,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内金、紫苏、生姜。

1.3肝气犯胃证证候特点: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可因情志不遂而而呕吐吞酸更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推荐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姜半夏、厚朴、紫苏、郁金、茯苓、枳实、酒大黄、甘草。

1.4痰饮内阻证证候特点: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

呕吐中医根治治疗秘方

呕吐中医根治治疗秘方

呕吐中医根治治疗秘方呕吐中医根治治疗秘方呕吐,俗称反胃、恶心,是由于胃和肠道内容物(食糜)由于受到强力积压经过食道由口腔吐出的动作。

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一般分反射性,中枢性,前庭障碍性,神经官能性四大类。

[1]1 症状分类反射性呕吐消化系统:咽部刺激(如人为的刺激)、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急性胃肠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胃粘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件肠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

其他系统:泌尿生殖系疾病:输尿管结石、急性肾孟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眼耳疾病及其他: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中枢性呕吐神经系统:偏头痛、脑膜炎、脑出血、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肿瘤、脑震荡、颅内血肿、癫痫持续状态等;感染性疾病:急性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妇女早期妊娠、尿毒症、肝性昏迷、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代谢性酸硷失衡、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

其他:休克、缺氧、急性溶血、中暑、高热等;许多药物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阿朴吗啡、雌激素与避孕药、乙酸水杨酸制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异烟阱、降糖灵、保泰松、苯妥因钠、各种抗癌药物等;中毒:酒精、硫酸铜、铅、砷、砒、苯、苯胺、一氧化碳、有机磷等中毒;最后,还有神经性呕吐。

前庭障碍性迷路炎,美尼尔病,晕动病神经官能性胃神经官能证,癔病2 综合判断如果您或家人、同事、朋友发生了恶心呕吐,倘若您能根据发病情况初步判断一下其原因和归类,就能做到去医院时挂什么科的号心中有数,并在向医生叙述病情时详细周到而又准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呕吐病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的总称,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干呕与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诊治上大致相同,所以合写在一起。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但本方案只讨论西医急性胃炎出现的呕吐。

二、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5-2008)。

⑴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⑵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腐臭味。

⑶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⑷腹透、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
⑴急性起病。

⑵临床症状和体征。

⑶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HP、胃镜有助于本病诊断。

㈡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5-2008)。

⑴外邪犯胃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如感受风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受风热,可兼有恶风,头痛身疼,汗出,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如感受暑湿,可兼有胸脘痞闷,身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⑵饮食停滞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得舒,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⑶肝气犯胃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可因情志不遂而而呕吐吞酸更甚,苔薄白,脉弦。

⑷痰饮内阻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

⑸脾胃虚弱证:食欲不振,食入难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⑹胃阴不足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呕吐量不多,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㈠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外邪犯胃证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半夏、陈皮、生姜、大腹皮、厚朴、茯苓、白术、神曲、木香、香薷。

2.饮食停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内金、紫苏、生姜。

3.肝气犯胃证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推荐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姜半夏、厚朴、紫苏、郁金、茯苓、枳实、酒大黄、甘草。

4.痰饮内阻证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桔梗、旋覆花、代赭石。

5.脾胃虚弱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砂仁、陈皮、木香、人参、干姜。

6.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推荐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人参、麦冬、粳米、甘草、石斛、天花粉、知母、半夏、大枣。

㈡、口服中成药制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保济丸、霍香正气滴丸、四磨汤口服液,参苓白术散(三)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抗HP)、解痉止痛、制酸保护胃粘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
(四)中医特色治疗
对于呕吐患者除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治疗外,还可选用针灸的方法,可选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中脘、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胃俞,腹部按摩等中医特色治疗。

(五)护理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侵入。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且勿食生冷瓜果,禁服寒凉药物。

胃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戒烟。

4.呕吐不止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气。

服药方法以少量频服为佳。

根据病人的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五、难点分析
经过2012年的临床运用观察,上述诊疗方案得到很好的运用,临床疗效满
意,中医中药治疗得到病人的好评。

同时诊疗方案也存在不少缺点,需进一步观察
六、解决措施
运用本方案时严格掌握纳入范围,严格观察疗效、严格记录登记,为下一步改进提供有效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