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及临床意义
细 胞 内黏 附 分 子 和 细 胞 因子 增 加 。 除 血 管 壁 增 厚 外 , 衰 老 还
伴 随 中 央 动 脉 腔 径 增 大 。
测 量 内皮 功 能 的 检 测 方 法 是 通 过 评 价 传 输 血 管 对 于 运 动 或 冷
年冠 心 病 死 亡 原 因分 析 报 告 显 示 ,此 2 o年 问美 国每 1 0万 人 冠心 病 死 亡 率 男 性 从 5 3人 降 至 2 7人 , 女 性 从 23人 降 至 4 6 6
14人 口 。而 与 此 同 时 ,我 国 人 口 饮 食 习 惯 却 继 续 向 着 高 3 ] 脂 、 高糖 、 高盐 的 方 向 发 展 ,而 且 随 着 生 活节 奏 的加 快 以 及
3 2 动脉 顺 应 性 、弹 性 或 僵 硬 度 的检 测 .
脉输 送 。随 着 动 脉 僵 硬 度 增 加 ,在 收 缩 期 主 动 脉 内 由 于 心 脏
内 皮 功 能 。尽 管 这 一 技 术 已 广 泛 用 于 评 价 内 皮 功 能 , 各 个 但
早 期 血 管 病 变 导 致 动 脉 脉 压 升 高 ,对 心 脏 和 血 管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 在 动 脉 , 主要 是 由 于 搏 动 切 应 力 和 压 力 负 荷 增 加 使 血 管 承 受 的 机 械 刺 激 增 加 。在 动 脉 分 叉 处 血 流 产 生漩 涡 ,对 血 管 的振 动 切 应 力 增 加 ,加 重 了 内皮 功 能 障 碍 和 血 管 病 变 。
动 脉 粥 样 斑 块 ,最 后 粥 样 斑 块 造 成 血 管 狭 窄 甚 至 斑 块 破 裂 或
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
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是当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危害极大,而且其疾病早期常常不引发症状,更不易被人们所重视。
如果忽略其早期预防和治疗,该疾病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心肌梗塞等。
因此,提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动脉硬化病变,对于防止心血管疾病、保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早期诊断的角度入手,介绍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动脉硬化的症状和危害动脉硬化是一种由于动脉血管内壁的斑块(血管壁内的胆固醇积聚物)沉积在血管内部,导致血管内窄和堵塞的病变。
这些斑块由胆固醇、钙和其他物质形成,并发在动脉壁的内层。
这使动脉壁变硬、变厚,使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导致心肌梗塞、中风、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病症是:- 血压突然升高、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
- 胸痛,即心绞痛。
此时,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流动减弱,心脏机能下降,引起胸闷、心跳不规律等不适症状。
而且,由于此症状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类似,误导了病人的治疗,长期忽视,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 下肢麻木、疼痛、足部水肿等。
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什么意义?早期诊断动脉硬化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非常关键。
因为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病,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往往需要扫描或X光片之类的辅助手段才能发现。
此外,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大程度降低动脉硬化的复发率和恶化率。
所以,开展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对于明确该病病变的部位,确定治疗方案和避免并发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早期诊断可以提醒那些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更加重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最终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由于动脉硬化疾病本身的特点,使得其早期诊断非常困难。
但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早期诊断的效率,使得更多的病人受益。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动脉硬化早期诊断方法:1.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症状,而心肌缺血症状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表现之一。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发展自动化解读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开发出自动化的解读
系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训练和学习,实现对动脉硬化检测数据的准确
解读。
02
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解读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未来可能会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解读方法,使得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对动脉硬化检测数据的解读更具可
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
由于检测设备、操作人员和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动脉硬化检测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和不确 定性,这给数据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解读方法
目前,动脉硬化检测数据的解读尚未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法,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可 能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和标准,这使得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变得更为困难。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动脉硬化检测介绍 •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收集 •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分析 • 动脉硬化检测结果解读与建议 •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的挑战
与未来发展
01
动脉硬化检测介绍
动脉硬化定义
01
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 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引起 的。
核磁共振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血管进行成 像,测量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
数据收集流程
1. 确定检测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 定需要检测的动脉部位。
2. 数据采集
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对选定 部位进行动脉硬化检测。
3. 数据整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 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测结果等 。
4. 数据存储
比性和一致性。
03
100例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
100例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目的观察分析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结果。
方法选取出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给予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档案资料,按照其检测结果分成硬化组(n=35例)与非硬化组(65例),对比分析两组体检者的各项检测结果数据。
结果:结合基本资料及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的分析显示,两组中年人体检者在性别、文化水平、运动锻炼、睡眠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的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ABI(踝臂指数)等动脉血管病变项目检测的结果较非硬化组均有明显性异常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对诊断动脉硬化病变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标签:中年人;外周动脉硬化检测;分析动脉硬化为一种非炎症性动脉血管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发生增厚、变硬等表现,使其管腔狭窄并失去弹性[1]。
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通过早期检测、明确诊断、药物干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行为纠正及心理干预等措施可达到降低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率,且对预防其并发症也有明显作用[2]。
现本文对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出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给予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的100例中年人体检者的档案资料,按照其检测结果分成硬化组(n=35例)与非硬化组(65例)。
硬化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范围为45~59岁,平均年龄(47.25±3.16)岁;初中以下24例、初中以上11例。
非硬化组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45~59岁,平均年龄(47.30±3.12)岁;初中以下16例、初中以上49例。
1.2 方法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采用震荡法及线性膨胀技术进行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ABI(踝臂指数)的检测。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内收集的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均进行了早期检测,统计其检测结果并进行影响分析。
结果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经早期检测,均能够确切可见其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病理性异常变化,易多种合并症,如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等。
早期检测结果显示,各患者的PWV、ABI指标均有一定的变化。
结论对外周动脉硬化病变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利于评估其病症及合并症情况,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肾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能够尽早采取对症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标签: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分析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机体的全身系统各部动脉[1],依病变的部位、大小及血管狭窄程度可有相应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形态异常及粥样硬化等[2],而且在各项检测指标中也会出现异常改变。
现本文回顾性分析内收集的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均进行了早期检测,以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内收集的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48.65±6.76)岁;均符合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
1.2 检测方法及指标统一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选用震荡法和线性膨胀技术进行全身性检测[3],且使用双重袖带,以更为准确的检测患者的四肢脉搏波形,需输入其身高及体重参数,即可检测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准确率较高。
PWV是一种非侵入性指标,可全面评估动脉血管功能的变化情况,具有简捷、有效、可重复及经济等优点,能综合反映出各危险因素造成的血管损伤,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且适用于长期随访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及干预疗效的评估,更是评估动脉僵硬程度的一种经典指数。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
1、检查意义:通过PWV(脉搏波传播速度)、ABI(踝臂血压指数)异常,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常提示可能存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及时进一步检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避免将来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适用人群:
* 年满20周岁以上;
* 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和脑卒中者;
* 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运动、精神紧张或精神压力大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
* 有长期头晕不适等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
3、优点: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简单、迅速而无创伤。
4、不足:检查结果异常者常需结合颈动脉彩超、下肢多普勒彩超、CT等进一步检查。
4、检查大致过程:平卧3-5分钟,上肢及踝部捆绑袖带。
5、不适于检查的人群:
①外周循环不足(有急性低血压、低温);
②频发心律失常;
③绑袖捆绑位置局部表皮破损、外伤。
④正在静脉注射、输血、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分流的病人。
6、医嘱:四肢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医保乙类)
7、收费:20元/支×4=80元。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一)2024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一)引言: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展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检测动脉硬化的早期征兆以及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动脉硬化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动脉硬化的定义与病因- 动脉硬化是一种由于动脉内膜的异常变化导致的血管疾病。
- 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等。
- 这些病因可能导致动脉内膜发生变厚、斑块形成等病理变化。
二、动脉硬化检测方法1.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可以获取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态等信息。
- 适用于颈动脉、股动脉等部位的检测。
2.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可以分析血液中的胆固醇、脂蛋白等指标。
- 通过血液检测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动脉硬化风险。
3.心电图检测- 心电图检测可以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 一些心脏电活动异常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
4.脑电图检测- 脑电图检测可以观察脑电活动情况。
- 一些脑电异常也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
5.影像学检测- 影像学检测可以通过CT、MRI等技术观察动脉内膜的病理变化。
- 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动脉硬化信息。
三、动脉硬化的临床应用1.早期诊断- 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疾病。
- 早期治疗可以减轻动脉硬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2.病情评估- 对已确诊的动脉硬化患者,检测可以评估其病情的进展程度。
- 通过病情评估可以优化治疗方案。
3.治疗效果监测- 监测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帮助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 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预后评估- 动脉硬化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 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预后干预。
5.研究和学术应用- 动脉硬化检测可以用于进行相关研究。
- 从中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总结:动脉硬化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获得动脉硬化的相关信息,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效果监测、预后评估等应用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外周血管检查
记录结果
检查结果解读
03
血管结构正常
血流速度正常
血管弹性和血液黏度正常
正常结果
血管管腔变窄,可能由动脉硬化、炎症或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
异常结果
血管狭窄
血管管腔扩大,常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免疫疾病等。
血管扩张
血管完全或部分堵塞,可导致血流中断或变慢。
血管堵塞
处理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评估出外周血管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报告
检查结果会以书面形式提交给医生,并由医生根据报告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结果处理与报告
检查注意事项
04
1
患者准备
2
3
患者应提前了解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可能的风险,以便更好地配合检查。
患者应穿着宽松、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暴露检查部位。
建议患者在检查前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以降低检查过程中不适感的发生率。
检查技术发展趋势
功能成像技术
从单纯的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发展,如评估血流储备分数(FFR)等功能指标,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血管功能状况。
技术进步对外周血管检查的影响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新型检查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血管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
早期发现病变
外周血管病变早期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通过先进的检查技术可以早期发现病变,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血管定位
检查血管状态
医生通过观察、触诊、听诊等方式,检查血管的形态、质地、搏动等情况,以评估血管的健康状态。
特殊检查
对于疑似血管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等。
血管检查
医生需将检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在病历中,包括血管状态、异常发现等。
早期动脉硬化检测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早期动脉硬化检测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通过对本地区300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早期血管病变检测,了解本地区不同年龄血管弹性状态,及时发现血管病变状态,及时干预以降低和延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其重要意义。
方法应用法国生产的complior sp动脉硬化检测仪,对我地区3000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动脉硬化检测,同时进行流行病学史、家族遗传史、疾病史、生活习惯等方式调查,最后将检查结果按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
结果3000例健康体检中,男1520例,占50.67%,女1480例,占49.33%。
动脉弹性降低858例,占28.60%。
其中轻度异常460例,占15.33%,中度异常302例,占10.07%,重度异常86例,占2.86%,极重度10例,占0.33%;858例中,男性594例,占39.08%,女性264例,占17.84%。
农村1170例,动脉弹性降低440例,占37.61%,城市1830例,动脉弹性降低418例,占22.84%。
3000例中,30岁以下动脉弹性降低占8.46%;31~40岁占17.76%;41~50岁占37.82%;51~60岁占38.10%;61岁以上占52%;无疾病和遗传史者,动脉弹性降低占20.05%,有疾病和遗传史者动脉弹性降低占43.26%。
结论动脉弹性降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
在健康状况下从41岁开始明显升高,直到61岁以上大高峰;有疾病史和家族遗传史者动脉弹性降低是其他的2倍以上。
本研究结果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干预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在健康状态下在40岁以后,有疾病史者在40岁以前(35岁)开始给予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和延迟(5~10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标签: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心脑血管;应用价值为了探讨本地区不同人群动脉硬化的程度,为早期干预和延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健康体检3000例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精)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北京九华健康体检中心张青松近年来,许多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而英年早逝的人,敲响了人们脑海中的警钟。
据调查,全国现有1.6亿高血压患者,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养,每年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大城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0多岁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及心肌梗死的患者时有发生,尤其是20世纪末期及其以后出生的人群,其饮食习惯,工作方式及运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为血管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目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脉壁增厚、变形或硬化将导致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或机能减退,即动脉硬化。
但是这只是动脉硬化的总称,实际上还包含着不同特征、不同发病原理的各种病理状态。
动脉硬化在病理学角度可以分为:①粥样硬化②细小动脉硬化③Monckeberg型中膜钙化这三类。
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多指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后,在动脉内形成复合病变,引起动脉内腔狭、闭塞等(循环障碍),还有动脉壁变得脆弱化(瘤的形成)等病患,是动脉病变。
根据动脉硬化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称之为脑(颈)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在初级阶段的时候是可逆的,但是随着病变的进展,这种改变将逐渐成为不可逆转性病变。
动脉弹性下降可使收缩血压升高、舒张期血压下降、脉压差增大。
发生在冠状动脉的斑块,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在大动脉可能会引起大动脉瘤;发生在下肢动脉可以引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发生在颈动脉和脑血管,则会引起脑梗塞。
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医务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血管壁病变以及其发生发展所致的管腔病变才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基础。
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积极干预治疗,改善愈后,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成为医学观注的热点。
动脉硬化检测在体检中的运用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动脉硬化检测在体检中的运用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42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动脉检测,分析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4260例体检者中的baPWV异常者1248例(29.30%),其中轻度增高者624例(14.65%),中度增高者512例(12.02%),重度增高者112例(2.63%),统计学分析显示baPWV与高血压、吸烟、高血脂、性别(男性)、高龄密切相关(P<0.01)。
结论:baPWV可作为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卫校的早期评价指标。
标签:健康体检人群;动脉硬化;肱-踝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健康人群中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的人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动脉硬化也呈急剧增高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国人第一位死亡原因。
研究显示,在动脉硬化早期动脉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等指标都会出现相应的异常情况[1],因此在健康人群体检中,动脉硬化检测的应用尤为重要。
尤其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到2012年8月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260名体检者的动脉硬化检测资料,以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动脉硬化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对2010年9月到2012年8月间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进行动脉硬化早期检测的4260名的健康体检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2234名,女性2026名,年龄26-80岁,平均51.5岁。
1.2仪器的基本性能介绍:京鑫悦琦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BP—9),能同时检测PWV(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和ABI(脚踝/上臂血压比)。
1.3检查室内设有空调,保证室内有适宜温度。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详解演示文稿
60-70岁
>70岁
第六页,共62页。
在国外,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为依据
国内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
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
病高危人群中,四分之一存在下肢动脉 疾病。
北京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下肢动脉
疾病患者约五分之一。
第七页,共62页。
外周动脉疾病临床表现
▪ 无症状:通常存在下肢功能不全或下降,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脑缺血事 件的危险增加。
第一页,共62页。
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病详解演 示文稿
第二页,共62页。
(优选)无创伤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疾 病
外周动脉疾病的概念
外周动脉疾病(PAD)
系指上肢或下肢动脉疾病
第三页,共62页。
外周动脉疾病的病因
▪ 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肢
体的大、中动脉狭窄以致闭塞。 ▪ 其他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急
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
同血管造影比较,ABI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敏感性 95%,特异性100%
第二十三页,共62页。
BAI
(Brachial Ankle pressure Index)
臂-踝指数
第二十四页,共62页。
BAI的评价标准
BAI <0.7为诊断值
BAI 0.71-0.79为临界值
BAI ≥ 0.80为正常值
PVR检查
内膜增厚导致血管狭窄
第十七页,共62页。
PWV检查
评估动脉僵硬度
中膜变厚,变硬
四肢血压值
第十八页,共62页。
四肢血压同步测量
▪ 四肢血压值(mmHg)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平均压(MBP) 脉压(PP)
周围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心脏功能分析
周围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心脏功能分析动脉硬化是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临床上多采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评估周围血管的弹性。
目前针对baPWV和ABI的研究大多数关注其在动脉硬化疾病中的风险评估作用,对于动脉硬化患者心脏功能改变的报道极为罕见。
本研究应用无创心功能检测技术,综合分析baPWV、ABI与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组:选自2013—2015年期间来我院体检的动脉硬化患者231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3±10)岁。
排除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血栓性脉管炎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为了解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对心脏功能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将患者分为轻度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硬化组。
前者共153例,年龄33~ 61岁,平均(49±7)岁。
后者共78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9±6)岁。
对照组:为106名健康志愿者。
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7±9)岁。
经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检测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均在正常范围内。
1.2 方法1.2.3baPWV、ABI测定:采用日本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BP203RPE-II(VP-1000),计算双侧肢体的平均值。
1.2.2心脏功能测定:采用QXG-ⅢA型左右心功能分析仪,同步采集动脉和静脉搏动图、心电、心音4个体表生理信号,观察10个主要参数:左室射血分数(EF)、心率(HR)、平均舒张压(PDM)、平均收缩压(PSM)、左室舒张末期血量(LVDV)、总阻抗(RTM)、动脉特性阻抗(RS)、血流平滑度(CTN)、心肌耗氧量(CMO)、冠脉缺血阈值(CMR)。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心功能参数与baPWV、ABI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测试及分析
实验名称:动脉粥样硬化的测试实验目的1、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仪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一)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二)患者没有负担。
谁都能简单地测定。
(三)高精度、重复性良好的检查。
(四)ABI、PWV的同時诊断是重要血管检查。
(五)生活习惯病治疗的血管机能改善指标。
2、掌握对动脉粥样硬化仪进行早期诊断的两种检查方法PWV/ABI,并学会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和检测指标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部分的变厚或变硬,即动脉壁的弹性变得低下的状态。
其中最重要的是粥样硬化,它是指动脉壁的内侧纤维性增厚,脂质沉积、纤维性硬化巢、粥瘤,甚至于钙化、溃疡、血栓等复合病变的形成。
由于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其相关危险因素有:家庭遗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年龄增加、运动不足、高尿酸血症等。
检测指标介绍:PWV (the pulse wave velocity):脉搏波传导速度,心脏每次向大动脉搏出的血液,以冲击作为波动向末梢传播,这种波动叫脉搏波,脉搏波在动脉的传导速度叫脉搏波传导速度,单位(cm/s )。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将失去伸展性,PWV就会变得越快。
因此PWV可以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
ABI (ankle-brachial pressure index ):即踝臂指数,是在脚踝上缠绕测定血压的袖带来测定胫骨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脚踝血压,其与上臂血压之比即为踝臂血压比,即ABI=B部收缩压值/上臂部收缩压值。
正常值为0.9-1.3。
ABI<0.9疑为动脉狭窄或闭塞;ABI<0.8动脉闭塞的可能性高;0.5<ABI<0.8有一处存在动脉闭塞;ABI<0.5有多处存在动脉闭塞;ABI>1.3血管钙化。
因此ABI是判断动脉狭窄的有力指标。
实验器械日本福田VS-1000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仪仪器的操作步骤(一)设备准备:1、打开主机电源2、开启电脑(二)设备主要操作1、电脑信息输入:①会员注册:新增T受试者信息输入T保存T确定T返回②血管机能测试专区:输入身高、体重值T点击接收信息2、动脉硬化测试仪:按Meas键T输入受试者信息T按Confirm键T按绿键测试开始(三)测试完成、自动打印(四)测试结束、关机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一)受试者平躺于床上,对受试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录入;(二)佩戴PWV、ABI接收器(传感器分别绑在左、右上臂和左右踝部),在胸部心脏位置放置心音传感器,用沙袋固定(防止接触不良及外界干扰),绑的时候要松紧一致,防止误差过大;(三)启动仪器,仪器自动进行两次测试,间隔时间为10s;(四)打印报告,观察结果,并对报告结果进行分析。
外周动脉硬化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外周动脉硬化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钟静敏;胡世红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9(15)1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了冠状动脉以外,还常累及脑动脉、肾动脉和外周动脉等多处血管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外周动脉检测有利于早期检出外周动脉病变及评估患者今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利于早期采取措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本文主要就外周动脉硬化的几种主要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介绍.
【总页数】5页(P1880-1884)
【作者】钟静敏;胡世红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柳
州,545000;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柳州,545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
【相关文献】
1.公安干警573例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 [J], 谭世诚;廖虹;李燕丽;梁秀群;汤中敏;胡世红
2.不同糖代谢状态疗养员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孙国栋;范茂丹;周
磊;杨敏;陆鸣
3.脐血与老人外周血中TIMP2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意义 [J], 曾桂芳;曾伟杰;蔡菲子;胡樾;张沁坤;梁晓;刘沐芸
4.外周血miRNA-4463表达水平对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单海丰;周密;康春博
5.外周血miRNA-4463表达水平对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单海丰;周密;康春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动脉疾病早期筛查检测跟踪及复检相关分析
外周动脉疾病早期筛查检测跟踪及复检相关分析庞子磊;张春艳;马艳玲;俞凤华;陈燕;张芳【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5【摘要】目的:通过对3116例人群检测踝臂指数( ABI),了解各年龄段外周动脉疾病早期存在危险因素,对筛查下肢血管病变,及间歇跛行的鉴别做到早期发现、早跟踪、早监测、早干预。
在检测后对阳性体检者跟踪的过程中,由于被检者的因素受健康素养、家庭环境、单位状况及自我约束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健康管理中,体征和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后期跟踪容易,并且效果不错。
ABI阳性者,但是无症状和体征者,跟踪及检测的效果,不能达到总筛查的满意目标。
方法用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依据操作标准进行检测,并自动形成结果。
筛查出ABI阳性者建议进一步判断下肢血管有无器质性病变,通过多普勒彩超排除其它外周动脉疾病。
单纯ABI异常者,给予跟踪寻求危险因素。
并且用各种联络方式或体检者自身方便的沟通方法进行健康培训和跟进,达到预防作用。
结果对于小于40岁者,通过询问病史或生活习惯以及家族史,评估项目主观因素,具有五种以上者给予指导性和选择性检测ABI。
对于大于40岁者,客观因素中评估项目只要有选项或符合者,建议常规检查,对于间歇跛行等肢体不适症状或体征的建议必做ABI,避免漏检。
有症状者和ABI阳性者,遵医行为及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通过1个月、3个月、半年、1年的回访跟踪,健康知识的达标率97%,复检率92%;无症状者单纯ABI高,健康知识达标率93%,复检率62%, ABI正常,自我评估表中危险因素两种以上的,健康知识达标率72%,复检率12屯.1%。
结论阳性体检者分两部分管理,ABI异常者1周~1个月复检,复检率97%;复检异常者,采取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检查数据异常者送入临床血管专科,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通过多普勒检查,下肢血管正常,无症状者,3个月复检ABI,并给予跟踪和健康指导。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方法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早期检测对评估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因子。
结果在出现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中早期均可检测到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
结论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硬化病变对评估患者预后并发心脑血管及肾动脉硬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风险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是发生在全身系统各部位的动脉出现相似的病理变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动脉壁增厚、形态变形及粥样硬化[1]。
本文就外周动脉硬化早期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介绍。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选自本院内科住院患者。
1.2评价标准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2],包括动脉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内皮功能的测定、动脉顺应性、弹性或僵硬度等指标检测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程度。
1.3方法1.3.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 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反映大动脉弹性变化,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
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时提示动脉硬化程度增高。
PWV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1.3.2踝臂指数(ABI) 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通常用作反映下肢动脉硬化后狭窄和阻塞的程度,其正常值0.9<ABI<1.3。
如今ABI作为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之一,在诊断外周动脉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在确诊外周动脉硬化性血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3内皮功能的测定采用超声检查前臂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来评价内皮功能,内皮功能障碍可作为血管动脉硬化预后评价指标,通过逆转内皮功能提示整体危险程度改善。
1.3.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测试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动脉血管壁的“双线样”回声强度,测量两条回声线间的距离,计算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厚度,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06T16:56:3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杨秀[导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外周动脉硬化症呈现多发趋势
杨秀(南充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 637000)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205-01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方法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早期检测对评估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因子。
结果在出现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中早期均可检测到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
结论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硬化病变对评估患者预后并发心脑血管及肾动脉硬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风险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是发生在全身系统各部位的动脉出现相似的病理变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动脉壁增厚、形态变形及粥样硬化[1]。
本文就外周动脉硬化早期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选自本院内科住院患者。
1.2评价标准
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2],包括动脉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内皮功能的测定、动脉顺应性、弹性或僵硬度等指标检测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程度。
1.3方法
1.3.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 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反映大动脉弹性变化,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
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时提示动脉硬化程度增高。
PWV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1.3.2踝臂指数(ABI) 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通常用作反映下肢动脉硬化后狭窄和阻塞的程度,其正常值0.9<ABI <1.3。
如今ABI作为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之一,在诊断外周动脉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在确诊外周动脉硬化性血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3内皮功能的测定采用超声检查前臂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来评价内皮功能,内皮功能障碍可作为血管动脉硬化预后评价指标,通过逆转内皮功能提示整体危险程度改善。
1.3.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测试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动脉血管壁的“双线样”回声强度,测量两条回声线间的距离,计算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厚度,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1.3.5微量白蛋白尿(MAU):实验室检验尿液微量白蛋白是评价肾脏动脉硬化病变早期常用指标,也是全身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之一。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显著差异性(P<0.05)。
2 结果
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显示: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合并症有脑血管意外疾患8例冠心病12例,肾动脉硬化17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23例中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 )测定分析见表1。
组别例数(n) FMD(%) PWV(cm/s) ABI IMT (mm)
脑血管疾患 8 6.5±1.2 1670±32 1.5±0.2 1.5±0.2 冠心病 12 7.8±1.6 1780±22 1.7±0.4 1.6±0.3 肾动脉 17 9.4±1.1 1562±38 1.6±0.1 1.1±0.1 外周血管 23 8.5±0.9 1482±41 2.5±1.1 1.8±0.5 P<0.05。
从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早期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均有异常变化与学者王昆等人及钟静敏报道相一致。
唯有微量白蛋白尿(MAU)在肾动脉硬化体现的较多,在其他外周血管动脉硬化表现相对较低。
3 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方式均得到改变,导致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外周血管硬化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率逐年增加,而且因外周血管硬化病导致致残率也在提高,因此动脉硬化合并症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杀手。
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症对提高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对心脏和血管产生预防作用。
尤其是在外周动脉动脉硬化(AS)与冠脉AS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对CHD病情的总体评估及抗凝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外周动脉硬化症呈现多发趋势。
因此有学者Takata教授研究报道对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应采用综合手段,包括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等早期检测指标,不可单一依赖一种指标。
所以早起检测、诊断及干预外周动脉血管硬化对预防心、脑、肾等脏器动脉血管硬化疾病的发生均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70-273.
[2]美国心脏病学会周围动脉疾病指南[S].美国心脏协会,201 1.
[3]王宏宇.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S].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