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学(完整版)
胚胎学(完整版)
胚胎学(完整版)下篇胚胎学第20章胚胎学绪论一、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的发育经历38周(约266天),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从受精卵形成到第8周末为胚期(embryonic peri-od)Q在此期,受精卵由单个细胞经过迅速而复杂的增殖分化,历经胚(embryo)的不同阶段,发育为各器官、系统与外形都初具雏形的胎儿(fetus)。
此时只有3cm 长,堪称“袖珍人”。
②从第9周至出生为胎期(fetal period)。
此期内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多数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
胚期质变剧烈,胎期量变显著。
因此,胚期是研究和学习的重点。
个体出生后,许多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远未发育完善,还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继续发育和生长方逆成熟,然后维持一段时期,继而衰老死亡。
出生后的这一过程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研究出生前和出生后生命全过程的科学则称为人体发育学(devel-opment of human )胚胎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1.描述胚胎学(descriptiveembryology) 主要应用组织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如光镜、电镜技术)观察胚胎发育的形态演变过程,包括外形的演变、从原始器官到永久性器官的演变、系统的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是胚胎学的基础内容。
2.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 embryology) 以比较不同种系动物(包括人类)的胚胎发育为研究内容,为探讨生物进化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胚的发育。
3.实验胚胎学(experimentalembryology) 对胚胎或体外培养的胚胎组织给予化学或物理因素刺激,或施加显微手术,观察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研究胚胎发育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11胚胎学总论1 - 复制
第三节 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
受 精 卵 分裂 分化 胚胎 胎膜
胎膜
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附属结构, 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附属结构,包括 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 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不参与胚胎的构成,但有营养、 不参与胚胎的构成,但有营养、保护等 作用
1.绒毛膜的形成 构成: 构成:滋养层 + 胚外中胚层
受精意义: 受精意义: 1.新生命开始 新生命开始 2.启动卵子代谢和卵裂 启动卵子代谢和卵裂 3.恢复 倍体核型,受精卵发育的新个 恢复2 倍体核型, 恢复 体的遗传性状为双亲的混合 4.决定性别 决定性别
附加: 附加: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满足细胞快速增殖和发育进程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机体细胞多样性的保证 模式形成:使细胞分化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发生, 模式形成:使细胞分化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发生, 确立机体的统一性 细胞迁移: 细胞迁移:为器官发生提供细胞来源 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或受损细胞的增殖, 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或受损细胞的增殖,并给 予及时的清除
受精过程: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 1.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 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2. 精卵细胞膜融合
3.单精入卵 单精入卵 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 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使透明带 变性, 变性,确保单精受精 4.受精卵形成 受精卵形成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 成熟卵细胞, 成熟卵细胞,排出第二极体 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 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形成
•构成:卵黄囊内胚层 + 胚外中胚层 •结局:包入脐带,退化
(四)尿囊
• 概念:卵黄囊顶部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 盲管 • 构成:内胚层 + 胚外中胚层 • 结局:包入脐带,退化
胚胎学总论-1
释放的糖蛋白之过程。
精子的形 成与成熟
睾丸 产生精子
附睾 精 子成熟
输精管 输送精子
2.卵子的排出和成熟
排卵后卵母细胞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 进入输卵管。
二、受精
1.定义:
2.地点:
3.过程:
4.意义: ①激发卵裂; ②恢复二倍体核型; ③决定性别。
分为三期
充满糖原和脂滴,由基质
细胞转变为蜕膜细胞
(decidual cell)
子宫的蜕膜反应(decidual reaction)
子宫内膜
妊娠期 改名
基蜕膜
蜕膜 包蜕膜 (decidua)
壁蜕膜
胚胎与子宫蜕膜的关系
第三节 胚层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第2周)
(羊膜腔)
上胚层
内细胞群
胚盘
(胚体发生原基)
1. 精子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卵泡细胞 2. 精子与精子受体 ZP3 结合,释放顶体酶,在透明带
形成孔道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 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3.精卵融合: 精子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 二极体;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 (zygote)形成;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 使透明带变性,确保单精受精
胚 胎 学 总 论(一)
human embryology
胚胎学绪论
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是研究人
体的胚胎发生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涉及生
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
关系、266先天天38性周 畸形等。
出生后继续发育
胚胎学完整版
胚胎学完整版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个体在胚胎阶段的发育过程。
胚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胚胎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本文将全面介绍胚胎学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 胚胎学简介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单细胞状态发育为多细胞状态的整个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胚胎在受精卵阶段、原胚胎阶段、胚胎阶段以及胚胎在子宫中的发育过程。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世界中的生物个体,但也包括植物胚胎学。
2. 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胚胎发育的过程可以分为受精卵阶段、原胚胎阶段、胚胎阶段和胚胎在子宫中的发育过程。
在受精卵阶段,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形成原胚胎,随后原胚胎分化为各种胚层,形成胚胎。
胚胎在子宫中的发育过程则包括胚胎的着床、器官的形成、胎儿的发育等过程。
3. 胚胎的结构和功能胚胎的结构包括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这三个胚层共同构成了胚胎的结构。
外胚层主要形成皮肤和神经系统,中胚层主要形成骨骼和肌肉系统,内胚层主要形成内脏器官。
胚胎的功能包括营养吸收、氧气供给、废物排出等。
4. 胚胎学的应用胚胎学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生殖医学、胚胎干细胞研究等。
在生殖医学中,胚胎学帮助人们解决生育障碍问题,提高生育成功率。
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胚胎学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材料,帮助他们探索细胞治疗、组织再生等领域。
5. 结语胚胎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了生物个体在胚胎阶段的发育过程,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生殖医学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胚胎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探索这一学科的更多应用和发展前景。
胚胎学
1、绒毛膜
三级绒毛干末端,细胞滋养层增生穿出 合体滋养层伸达蜕膜,并在蜕膜表面形 成一层细胞滋养层壳,将绒毛干固定于 蜕膜上,从周围的蜕膜中吸收营养。 早期,整个绒毛膜表面的绒毛分布均匀, 以后包蜕膜侧绒毛由于供血不足、挤压 退化,形成平滑绒毛膜,基蜕膜侧绒毛 则生长繁茂,称丛密绒毛膜。
功能:吸收营养,供给胚胎生长发育,并排出胚胎代 谢产物。
2.物理性致畸因子
已确认各种射线、机械性压迫和损伤等
对人胚胎发育有致畸作用; 高温、严寒、微波等对动物有致畸作用 对人有无致畸作用尚在探讨中。
3.致畸性药物
主要有抗肿瘤类、抗惊厥类、抗凝血 类、抗生素类、
激素类等药物 如大量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 长期应用性激素可致胎儿生殖系统畸形 抗凝血剂香豆素在妊娠早期应用可引起 胎儿鼻发育异常 抗肿瘤药物氨基蝶呤可引起无脑畸形等
植入异常
植入异常
植入异常
植入条件
母体性激素正常分泌 子宫内膜保持在分泌期 透明带消失,胚泡适时进入宫腔 受精卵在输卵管中正常运行
蜕膜
植入时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 血液供应更丰富,腺体分泌旺盛,基质 细胞变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 一步增厚。子宫内膜这些变化称蜕膜反 应,此时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基蜕膜:位居胚深部的蜕膜 包蜕膜:覆盖在胚宫腔侧的蜕膜 壁蜕膜:子宫其余部位的蜕膜
受精后6~8天开始
植入过程
内细胞群侧的滋养层先与子宫 内膜接触,并分泌蛋白酶消化 与其接触的内膜组织,形成一 个缺口,胚泡则沿着被消化组 织的缺口逐渐埋入内膜功能层。
植入过程
在植入过程中,与内膜接触的滋 养层细胞迅速增殖,滋养层增厚, 并分化为内、外两层。外层细胞 间的细胞界消失,称合体滋养层; 内层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称细 胞滋养层。后者的细胞通过细胞 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并补 充合体滋养层。
胚胎学
胚胎学
第四天
舌开始形成,机体的器官都已出现, 卵黄囊血管包围蛋黄达1/3,胚胎和蛋 黄分离。由于中脑迅速增长,胚胎头部 明显增大,胚体更为弯曲。胚胎与卵黄 囊血管形似蜘蛛,俗称"小蜘蛛"。
胚胎学
第五天
生殖器官开始分化,出现了两性 的区别,心脏完全形成,面部和鼻部 也开始有了雏形。眼的黑色素大量沉 积,照蛋时可明显看到黑色的眼点, 俗称“单珠”或“黑眼”。
滋养层分化
胚胎学
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外胚层(羊膜腔) 内细胞群 胚盘 内胚层(卵黄囊) 胚外中胚层 (胚体发生原基) 细胞滋养层增生,充满胚泡腔
体蒂:连接羊膜腔与绒毛膜的细胞
胚胎学
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外胚层(羊膜腔) 胚盘 中胚层 原条
脊索(脊柱原基)
内胚层(卵黄囊)
胚胎学
上胚层
下胚层
原结 原结 原沟 原结 原条 原结
胚胎学
第十八天
羊水、尿囊液明显减少,头 弯曲在右翼下,眼开始睁开,胚 胎转身,喙朝向气室,照蛋时气 室倾斜。
胚胎学
第十九天
卵黄囊收缩,连同蛋黄一 起缩入腹腔内,喙进气室,开 始肺呼吸。
胚胎学
第二十天
卵黄囊已完全吸收到体腔,胚 胎占据了除气室之外的全部空间, 脐部开始封闭,尿囊血管退化。雏 鸡开始大批啄壳,啄壳时上喙尖端 的破壳齿在近气室处凿一圆的裂孔, 然后沿着蛋的横径逆时针敲打至周 长2/3的裂缝,此时雏鸡用头颈顶, 两脚用力蹬挣,20.5天大量出雏。 颈部的破壳肌在孵出后8天萎缩,破 壳齿也自行脱落。
喙开始角质化,软骨开始硬化, 喙伸长并弯曲,鼻孔明显,眼睑已 达虹膜,翼和后肢已具有鸟类特征。 胚胎全身被覆羽乳头,解剖胚胎时, 心、肝、胃、食道、肠和肾均已发 育良好,肾上方的性腺已可明显区 分出雌雄。
人体胚胎学总论完整ppt课件
45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精选ppt
侧
体壁中胚层 中
胚内体腔
胚
脏壁中胚层 层
46
中胚层
• 轴旁中胚层 体节(44 对) 背侧的真皮、 骨骼肌和中轴骨
• 间介中胚层 泌尿、生殖系统 • 侧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
脏壁中胚层
精选ppt
47
• 侧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胸腹、四肢的真皮、骨骼、骨骼肌 脏壁中胚层→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结缔组织 胚内体腔→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内获能
精选ppt
7
精子发生(睾丸生精小管) 精子成熟 (附睾)
精子获能 (女性生殖道) 受精
精选ppt
卵子 发育
成熟
8
受精(fertilization):
概念: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正常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时间:精子-进入女性生殖管道后24小时内;卵子
-排卵后24小时内
条件:1.生殖管道畅通
第十七章 人体胚胎学总论
精选ppt
1
胚胎学(embryology)
研究人体发生发育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胚胎发育(38周,266天)
三期: 1.胚前期: 受精-第2 周末 2.胚期:3-8周
3.胎期:9-出生(第38周)
精选ppt
2
胚前期
受精卵(雌原核、雄原核)
胚泡
精选ppt
3
第3~8周末, 胚(embryo)发 育为初具雏形的 胎儿(fetus)
精选ppt
8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光滑面> <粗糙面>
胚胎学
丛密绒毛膜
(朝向基蜕膜)
4. 绒毛膜异常: 葡萄胎
葡萄胎
绒癌
(二)卵黄囊(yolk sac)
•
意义:
形成
血岛
①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形成 造血干细胞和原始血管; ②囊壁的内胚层细胞生成 原始生殖细胞。
血岛
•
转归:
顶端 → 原始消化管 下方 → 卵黄蒂 →闭锁 → 退化消失
(三)羊膜(amniotic membrane)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母 体 血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胎 儿 血
基膜 结缔组织
血管基膜 血管内皮
5. 胎盘功能
① 物质交换 ② 屏障作用 ③ 内分泌功能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HCS 孕激素和雌激素
多胎(multiple birth)
胸 腹 联 胎
臀 联 胎
头 联 胎
寄 生 胎
联胎种类
联体畸胎:
头胸联体畸胎
胸部联体畸胎
腹部联体畸胎
双头畸胎
不对称联体畸胎(寄生胎)
神经管发育缺陷
颜面和四肢畸形
唇裂
(cleft lip)
腭裂
(cleft palate )
面斜裂
(oblique facial cleft)
四肢畸形
• 无肢畸形(肢体缺如):无前臂、无手、无指
脐动脉 绒毛间隙
基蜕膜
子宫静脉 螺旋动脉
胎盘隔
3. 胎盘血循环
两套,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换
① 胎血循环:脐A → 胎盘A → 毛细血管 →
胎盘V → 脐V
② 母体循环:子宫A → 螺旋A → 绒毛间隙 → 子宫内膜V → 子宫V
胚胎学
到十九世纪末,对所有常见类群的胚胎发育都作了详尽的叙述,还研究了一些稀少的、分类学上位置不太明 确的动物——星虫、帚虫、缓行类等的胚胎发育。这些丰富的成果,使人们对整个动物界的胚胎发育有了比较全 面的了解,对其他有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动物界种类繁多,各门动物的胚胎都是研究的对象。同一门中各纲的动物,发育的细节可能颇有差别。 因此除去细致地研究一些代表性动物的胚胎而外,对其他种类亦不能偏废,才能了解发育的一般规律。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十七世纪,马尔皮基从没有孵育过的卵开始研究鸡胚的发育,观察了心脏和血管等器官的形成过程;格拉夫 和斯瓦默丹详细地叙述了哺乳动物卵巢的滤泡——现在称为格拉夫氏泡。十八世纪,沃尔夫仔细研究了鸡胚的发 育,正确地理解了肠管的形成。
无脊椎动物胚胎学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其间形态结构的差异远远超过脊椎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胚胎学分支学科 称为无脊椎动物胚胎学。
发展史
发展史
自19世纪末,人们开始控讨胚胎发育的机理。德国学者Spemann(1869~1941)应用显微操作技术对两栖动 物胚进行了分离、切割、移植、重组等实验。如移植的视杯可导致体表外胚层形成晶状体;移植原口背唇至另一 胚胎,使之产生了第二胚胎等。根据这些结果,Spemann提出了诱导学说,认为胚胎的某些组织(诱导者)能对 邻近的组织(反应者)的分化起诱导作用。这些实验与理论奠立了实验胚胎学。其他著名学说还有细胞分化决定、 胚区定位、胚胎场与梯度等。为了探索诱导物的性质,一些学者应用化学与生物化学技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细 胞与组织内的化学物质变化、新阵代谢特点、能量消长变化等,以及它们与胚胎形态演变的关系。英国学者 Needham(又名李约瑟,1900~1995)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31年发表《化学胚胎学》一书。
胚胎学总论
神经板外侧缘的部分细胞 在神经管背外侧形成神经 嵴(neural crest),是周围 神经的原基。逐渐分化为 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 物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细 胞、黑素细胞等。 表面外胚层则分化为:表 皮、毛发、皮脂腺、汗腺 上皮、乳腺上皮、嗅觉上 皮、味觉上皮等。
神 经 嵴
神经板 神经褶 神经沟
羊膜腔
卵黄囊
羊膜腔 卵黄囊 体蒂 胚外体腔
胚盘(embryonic disc): 即内细胞群分化成的圆 盘状细胞集团。 至第2周末,由初级内、 外胚层构成的胚盘称二 胚层胚盘。它构成胚胎 发育的原基,且决定了 胚胎的背腹面。初级外 胚层(上胚层)侧为背 面,初级内胚层(下胚 层)侧为腹面。
*体蒂
★卵黄囊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
卵黄囊
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体 节
(3) 侧中胚层:
是中胚层的边缘部分。形成 胚内体腔,且与胚外体腔相 通。由头至尾依次分化为心 包腔、胸膜腔、腹膜腔。胚 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隔成背 侧的体壁中胚层和腹侧的脏 壁中胚层。前者形成骨骼、 肌肉等参与体壁形成;后者 参与消化、呼吸系统的构成。
轴旁中胚层
羊膜腔
间介中胚层
卵黄囊
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其他散在分布的中胚层细胞 称间充质(mesenchyme)。分 化为部分结缔组织、骨骼、 肌肉、血管等。
体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卵黄囊
脏壁中胚层
生骨节
中轴骨骼
轴旁中胚层
体节
生肌节
生皮节
骨骼肌
真皮、皮下组织
间介中胚层 中 胚 层 側中胚层
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骨骼、肌肉、结缔组织 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消化、呼吸道的肌肉、CT
(完整word版)植物胚胎学
名词解释1.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2。
胚胎学:旧称发生学,是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规律的科学.3。
植物胚胎学: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4。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裂殖、出芽、断裂、扦插等。
5。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6。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异配、卵式生殖.7。
同配生殖: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
8.异配生殖: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
9。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同配生殖有同宗(由一个体经营养繁殖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配合和异宗配合之分.10.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
11。
世代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12。
核相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13.小孢子:是雄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及单核时期的花粉粒均可称为小孢子。
14.花粉:在被子植物中常常用花粉代表雄配子体,所以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即可称之为花粉,但花粉已词更多用于指称2—细胞或3-细胞时期的雄配子体,以与小孢子区别。
15.雄配子体:在被子植物中,由小孢子发育而来的成熟花粉粒(2或3细胞)以及由花粉粒长出的花粉管,统称为雄配子体。
16.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篇胚胎学第20章胚胎学绪论一、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的发育经历38周(约266天),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从受精卵形成到第8周末为胚期(embryonic peri-od)Q在此期,受精卵由单个细胞经过迅速而复杂的增殖分化,历经胚(embryo)的不同阶段,发育为各器官、系统与外形都初具雏形的胎儿(fetus)。
此时只有3cm 长,堪称“袖珍人”。
②从第9周至出生为胎期(fetal period)。
此期内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多数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
胚期质变剧烈,胎期量变显著。
因此,胚期是研究和学习的重点。
个体出生后,许多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远未发育完善,还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继续发育和生长方逆成熟,然后维持一段时期,继而衰老死亡。
出生后的这一过程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研究出生前和出生后生命全过程的科学则称为人体发育学(devel-opment of human )胚胎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1.描述胚胎学(descriptiveembryology)主要应用组织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如光镜、电镜技术)观察胚胎发育的形态演变过程,包括外形的演变、从原始器官到永久性器官的演变、系统的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是胚胎学的基础内容。
2.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embryology) 以比较不同种系动物(包括人类)的胚胎发育为研究内容,为探讨生物进化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胚的发育。
3.实验胚胎学(experimentalembryology)对胚胎或体外培养的胚胎组织给予化学或物理因素刺激,或施加显微手术,观察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研究胚胎发育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4.化学胚胎学(chemicalembryology)应用化学与生物化学技术揭示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诸多化学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及代谢过程。
5.分子胚月台学(molecularembryology) 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胚胎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与调控因素,研究基因表达产物即各种蛋白质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以从根本上阐明胚胎发育的分子过程和机制。
这是当前与今后胚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6.畸形学(teratology)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胚胎异常发育,从而引起先天性畸形。
畸形学旨在研究各种先天性畸形发生的原因、机制和预防措施。
7.生殖工程学(reproductiveengineering) 这是胚胎学中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人工介入早期生殖过程,以获得人们期望的新生个体。
主要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卵质内单精子或细胞核注射、配子和胚胎冻存等。
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是该领域中最著名的成就。
本教科书的胚胎学部分,以人体发生的描述胚胎学为主要内容,并适当地介绍了畸形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
显然,胚胎学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或者用著名的加拿大胚胎学家摩尔(Moore)的话说,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
其理论意义体现在,能帮助人们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生命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对于医学生来说,只有在学习了胚胎学之后,才算真正完整地了解人,了解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来到人世间的,其外形、体内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是如何发生演化的;才能更深人地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如组织学中干细胞的概念,病理学中按细胞的胚层来源对恶性肿瘤进行的分类。
其实用价值主要体现于临床应用方面。
产科医生只有掌握了有关胚胎发育全过程以及胚胎和母体关系的知识,才能对孕妇进行正确的妊娠跟踪和保健指导;先天性崎形的检测和防治都需以畸形学作为基础;生殖工程学更是为不育症患者带来福音。
胚胎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为(5〜7) x 1012个细胞构成的足月胎儿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在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
这是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组织学的显著特点。
因此,学习者既要了解某一时期胚胎的立体形态(三维结构),也要掌握在不同时期这些结构演变的来龙去脉,即胚胎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变化。
这不仅对于学好胚胎学十分必要,而且对于训练和培养动态的空间思维方法也很有裨益。
二、胚胎学发展简史与现代胚胎学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最早对胚胎发育进行过观察,他推测人胚胎来源于月经血与精液的混合,并对鸡胚的发育做过一^些较为正确的描述。
1651年,英国学者哈维(Harvey)发表《论动物的生殖》,记述了多种鸟类与哺乳动物胚胎的生长发育,提出“一切生命皆来自卵”的假设。
显微镜问世后,荷兰学者列文虎克(Leeuwenhoek )与格拉夫(Graaf)分别发现精子与卵泡,意大利学者马尔比基(Malpighi)观察到鸡胚的体节、神经管和卵黄血管。
他们提出“预成论”学说,认为在精子或卵内存在一微小个体,由此逐渐发育长大为胎儿。
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沃尔夫(Wolff) 指出,早期胚胎中没有预先存在的微小个体,胚胎的四肢和器官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过程而形成的,因而提出了“渐成论”。
1828年,爱沙尼亚学者贝尔(Baer)发表《论动物的发育》一书,报告了多种动物及人卵的发现;他观察到人和各种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极为相似,随着发育的进行才逐渐出现纲、目、科、属、种的特征(此规律被称为贝尔定律)。
他认为,对不同动物胚胎的比较比成体的比较能更清晰地证明动物间的亲缘关系。
贝尔的研究成果彻底否定了“预成论”,并创立了比较胚胎学。
1855年,德国学者雷马克(Remark )根据沃尔夫与贝尔的*些报告及自己的观察,提出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学说,这是描述胚胎学起始的重要标志。
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贝尔定律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指出不同动物胚胎早期的相似表明物种起源的共同性,后期的相异则是由于各种动物所处外界环境的不同所引起。
至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穆勒(Miiller) 与海克尔(Haeckel)进~^步提出“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的重演”的学说,简称“重演律”。
这一学说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胚胎发育期短暂,不可能重演全部祖先的进化过程,如哺乳动物胚胎中可见到类似鱼的鳃裂,但并不发展为鳃。
自19世纪末,人们开始探讨胚胎发育的机制。
德国学者斯佩曼(Spemann)应用显微操作技术对两栖动物胚进行了分离、切割、移植、重组等实验。
如移植的视杯可导致体表外胚层形成晶状体;移植原口背唇至另一胚胎的腹侧,便产生了第二个胚胎。
根据这些结果,斯佩曼提出了诱导学说,认为胚胎的某些组织(诱导者)能对邻近的组织(反应者)的分化方向起诱导作用。
在这些实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实验胚胎学逐渐发展起来,斯佩曼也因此于193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他著名学说还有细胞分化决定、胚区定位、胚胎场与梯度等。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与组织内的化学物质变化、能量消长、新陈代谢特点以及这些化学因素与胚胎形态演变的关系。
英国学者李约瑟(Needham )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31年发表《化学胚胎学》一书。
现代胚胎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以分子胚胎学和生殖工程学作为其理论和技术进步的两大标志。
50年代,随着DNA结构的阐明和中心法则的确立,诞生了分子生物学。
用分子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便产生了分子胚胎学。
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个别基因的表达,而是这些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配合,即发育的遗传程序;而遗传程序是由调节基因控制的。
迄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生命周期短并易于操作的果蝇进行。
已发现的重要调节基因群有:母体基因,其表达产物在卵细胞质内有特定的分布模式,可选择性地激活细胞核内的基因,从而决定胚胎的体轴;分节基因,能奠定体轴分节发育的格局;同源异形基因,进一步决定各体节的演化方向和形态特征,如头、胸、腹。
这些基因群对果蝇胚胎发育构成了多层次的调控网络。
和同源异形基因类似的基因也已在包括人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的胚胎中发现,统称同源框基因(homeobox gene)。
分子胚胎学与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即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 o 生殖工程学是把某些实验胚胎学技术向应用方面发展而形成的。
例如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便于1978年在英国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把研究两栖类动物体细胞核的再分化能力所用的核移植技术用于哺乳动物,克隆羊多莉便于1997年轰动世界。
我国的胚胎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朱洗(1899〜1962)、童第周(1902〜1979)、张汇泉(1899〜1986)等对这一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均卓有贡献。
朱洗对受精的研究,童第周对卵质与核的关系、胚胎轴性、胚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张汇泉对畸形学的研究,都开创和推动了我国胚胎学的发展。
克隆动物的先驱——戈登1994年秋,在曼彻斯特大学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上,有来自全英的著名生命科学家做演讲。
我[本章作者]有幸在座。
演讲内容五花八门,听得人头昏脑胀。
又换人了。
和前面那些高大硕壮的男女相比,这回是个瘦小老头,华发苍颜,神色肃谨。
幻灯片打出来了-剑桥的Gurdon!当学生时我读过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做的实验介绍。
他把爪蟾耕抖的小肠上皮细胞核吸出来,注进去核的卵细胞,结果一部分卵发育成蝌蚪,其中一部分蝌蚪又发育为成熟的爪蟾。
核移植是斯佩曼在2◦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巳分化细胞的核是否还保留完全的遗传信息和再分化能力。
在50年代,有人成功地用早期蛙胚细胞核进行了这种实验。
但用完全分化的细胞核,戈登是第一人。
后来,他又用成体的表皮细胞核进行移植,卵发育到了蝌蚪阶段。
这些实验结果还提示,在卵发育的早期阶段,卵细胞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又导致了母体基因的发现。
时隔30年,戈登仍在用他喜爱的蟾蜍胚胎进行形态发生子(morphogen)研究。
1997年,Wilmut在爱丁堡宣布,用成体细胞核移植成功的克隆羊多莉诞生了,这一消息立即被国际传媒爆炒。
不懂的人问我。
我说,这不过是第一头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癞蛤蟆在三十几年前就有了。
我不由回忆被今日的明星Wi1mut踩着肩膀的那位瘦小巨人。
我想,这一代代踩着肩膀向上攀登的胚胎学家们最终可能达到的顶峰是什么呢?其实,当年戈登的实验结果一公布,人们就猜到了:人的无性繁殖,现称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