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生命化课堂之源泉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源泉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源泉人教版新课标一、灵活使用教材,在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元素当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越贴切,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反之如果与生活差距太大,他们则会感到陌生,接受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引入一些现实的生活元素,删减一些与生活无关的内容。
尤其是在例题的选择上,可以将枯燥的题目,改编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对数学内容的掌握。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脱离教材独立存在的,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灵活地使用教材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中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与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对后期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入生活情境,最好能使例题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数学的思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创设生活情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可行性与真实性,其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解题。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这些数学问题都是可以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我们可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充实数学文本。
三、体验生活应用,在生活中领悟数学真正价值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
我们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脱离公式和数字,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创新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创新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胜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不断深入。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创新学习呢?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氛围创新学习离不开教学民主、师生和谐与激励手段的有机配合。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习题尽量让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当学生思维进入高潮,正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之时。
扩大学生课堂活动时间,给学生讨论实践的时间,为他们创造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
创新学习得以开展,也是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
师生和谐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
对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要充分的理解,特别是失败的时候。
尊重、珍惜和理解是师生和谐的纽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情感动力。
因此,对学生的创见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
使他们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性。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以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调节手段。
适时适时的鼓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已的潜能,鼓起学习的信心。
但是,如果无节制地表扬,又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
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鼓励+期望”的模式,在肯定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他的努力方向,以一种艺术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你很聪明,思维敏捷,希望你能果你能再细心点,取得更好的成绩。
”“你的思路清晰,解法正确,如果你想开动脑筋,找出更简单的方法就更棒了”。
这些中肯的评价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创新学习,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热忱关注的目光和真诚的期盼,从而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
也会更加投入。
再次,要理解学生,以情感的交流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
初中数学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绽开创新之花
让数学课堂绽开创新之花“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
那么,到底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拙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⒈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⒉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1.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而且,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索、创新的气息
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索的气息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
数学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意识和观察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建构能力,具有以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
一、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和研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有趣的情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设置这样一个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我随便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不用具体地去解它,就能很快知道它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是多少。
如果不相信!你们可以随便地出两个题考考我。
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编题考老师。
这样就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接着说“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的绝活是怎么回事吧?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写出一元二次方程()2120022b b ax bx c a x x a a -+-++=≠==两根: 你们会很快发现我的奥秘”。
学生都在积极解答,寻找其中的奥秘。
这样,使学生亲身感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老师教”为“自己钻”,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体验探索成功的同时,对这个定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近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试着分析一下彩票中奖机率”、“棋盘上的学问”等。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的特点给了我们教师足够的空间去创设情境。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萌生探索、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天地论文: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天地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天地论文: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天地时代在呼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学到哪里。
即使是提问,看似启发,实际也是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作为21世纪的老师,必须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
教学时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发现问题。
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能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能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计算的公式时,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2.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
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作多余的分析,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
这样学生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
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春色[论文]
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春色学校教育是面对鲜活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群体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活动。
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而数学课堂学习是一个学生成长必须的训练途径。
一、数学课的激情源于教师的导引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应该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
师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积极心态、健康的情感世界和丰富人文思想,使课堂成为一个富含诗意和创造的理想天堂,教学过程变成一曲富有独特生机活力的和鲜明目的交响乐。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课前分给每小组两份木棒,其中一份能摆成三角形,而另一份不能摆成三角形,上课时我要求每组学生用其中的一份木棒帮小兔子的家搭建一个三角形的房顶。
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小组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可有的小组怎么摆弄都搭不起,搭好的组想帮忙,摆弄了一阵也无功而返,我叫每个组都换一份木棒,结果倒过来了。
为什么?问题来了,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起来,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就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是木棒的长短不同造成的。
于是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完成这个任务,这三根木棒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吗?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用尺去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分①组、②组列在本子上,然后寻找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数量关系中得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有的小组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不同方面解决了问题,显现出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首先是按自己的喜好,接着是从自已的理解水平出发,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并不随意作出定性评价,而是让他们一一展示出来,再对学生加以指导。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态”知识论文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态”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遭遇的知识更多是理性的、抽象的、固定化的法则和定理,缺乏”人气”的知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与语文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相比,数学教材存在着育人资源原始贫乏的”先天不足”。
为弥补这个”先天不足”,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力求从”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彰显,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体现生命化课堂的应有之义呢?叶澜教授曾指出:……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
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我们要在课堂上努力生成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发展。
目前,许多一线教师也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这其中也不乏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生活化情境教学例子,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许多机械化、教条化的教学现象,“为生活而生活”,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流于一种形式。
如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数学的“生活味”,在课始,引入一个生活故事或进行一个生活游戏,然后话锋一转:“下面我们就来学一学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果一上课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课快结束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硬地扯在一起。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生成生活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思维中来,同时又要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与“生活”是水乳交融,互相生成的综合教学体。
二、营造生命态的绿色数学课堂氛围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展示生命活力的绿洲,那么在这块绿洲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就在课堂。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10篇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一、进行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趣味性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进行趣味性的数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获得有效发展。
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大胆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新的知识体验。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他们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让学生进行大胆探索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内容给他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掌握探究内容。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学校教育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直观的图片和动态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效果,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中;在进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 数学论文 让数学课堂成为创新的天地
让数学课堂成为创新的天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发扬民主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
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
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
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
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端坐静听”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但有时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受是热闹了一节课。
在这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数学学习积极性兴趣课堂活力正如“环境往往改变一个人”一样,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动脑筋思考问题机会最多的时候;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最佳时候;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时候,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思维自然而然会得到锻炼,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习铺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班里开了一个小超市,每件物品上都标好了价格,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当顾客,进行了买卖活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全班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最后让学生交流各自在买卖过程中的收付款情况。
通过把学生熟悉的事例引进课堂,创设教学情景,自然的学习和巩固了人民币的兑换,清楚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生活常识数学化。
学生从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数学课堂论文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摘要: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和开发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是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学生并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每个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发言。
结合几则教学案例,从顺势拓展法、集体讨论法、设置悬念法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权往往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因此,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很难反映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堂教学则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上出现了令教师意外的学生发言应是常有的事,教师若能引导得当,师生间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呢?本文结合几则教学案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顺势拓展法顺势拓展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发言,迅速做出反应,机智地采取措施,准确应对瞬息发生的变局,临时改变教学常规走向,借题发挥,顺水推舟,以追求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案例1.在一次数学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教师已讲完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这一法则,老师也打算进行课堂小结了,这时冷不丁地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意外发言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呢?”学生一片哗然,听课老师也大吃一惊,都为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
只见这位老师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这个问题提得好,对呀,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啊?你们想想看。
”然后背起手在讲台前不慌不忙地反思起来,忽然灵感来了。
师:还是这位同学,你站起来,我问你,你有没有买过大饼和油条呢?生:有啊。
师:如果你想买2跟油条、3块大饼,你是说:我要一根油条、一根油条、一块大饼、一块大饼、一块大饼呢?还是把数字合并后再说呢?生:老师我明白了。
论文:让创新成为数学课堂的灵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高效数学课堂摘要:面对现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提高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了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学校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教会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能够根据旧有经验与知识不断创新,尤其要从小学抓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参与、愿参与、有效参与,运用生动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学习过程,享受“学”的乐趣,掌握“学”的方法,生成“学”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生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习惯、新课标、创新、高效课堂温家宝总理2006年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生时的谈话指出,“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应用当代教育理论,能使启发式教学增值,我们何乐而不为?面对现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千方百计地教育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埋头苦读、奋力拼搏。
他们就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了吗?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很多学生学习很踏实很投入,书面成绩很好。
但动手能力差。
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会逻辑严密地解答纷繁复杂的习题,但是缺少想象力,不敢质疑。
不会创造。
这种现象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尤其明显。
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
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内容陈旧——远离生活,缺乏新意;方法单一——死记硬背,机械重复。
枯燥乏味的课堂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从思想到方法,还要从从形式到内容构建高效创新的数学课堂。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论文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摘要】数学课堂是传承数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发现数学魅力所在的地方。
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其内在文化流淌,培养数学情感,感受数学生命。
本文基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以生命化教学为理念,对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命化教育方式新课标环境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有了很大改变:新课标要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基于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来制定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良好的教育。
一、生命化教育的内涵生命化教育方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教学认识到学科的有效性,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课堂是生命化教学的重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相关情境,用情境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学生的自身参与,达到生命化教学的目的。
二、生命化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一)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生命化教学要求教师生动教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学生带出书本,让所学数学知识成为有生命的知识,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在生命化课堂中,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间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要融洽。
教师通过生命化教学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打成一片。
(二)展现数学魅力所在初中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生命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让数学显示出了“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为数学这门学科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神韵。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学生会发现只要用图形就能够证明。
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被称为“探究式教学”,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告诉学生数学关系间的相互作用。
让创新精神滋养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中
法, 而 是 和 孩 子 们 围绕 问 题 的 症 结 . 画出 图 , 细 致 地 分 析 过 程 。 从 而发 现 了矛 盾 的真 正 原 因— — 锯 的 次数 决 定 了 时 间 .
从 而让孩子们豁 然开朗 , 既 解 决 了矛 盾 , 又 培 育 了学 生 的 思
维. 再如 , 针 对 小 学 生 思 维 的条 理 性 和 逻 辑 性 欠 缺 的 特 点 . 容
达 的 热情 .
受 二者之 间的体积关系 ; 在学 习“ 轴对称 图形 ” 的知识 时 , 我
安 排 学 生 动 手 去 剪 一 些 轴 对 称 图形 . 让 他 们 在 剪 的过 程 中体 会 轴 对 称 图形 的本 质 . 这些活动 , 学生兴趣浓厚 , 更 是 使 课 堂 效 果 取 得 圆满 成 功 , 课堂也处于和谐 、 愉 悦 的气 氛 中 ,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力 也 得 到 了培 养 . 五、 提供表现空间 。 展 现 完 美 自我 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 , 特 别是 小 学 生 , 他们年 龄小 . 表
、
引 导 学 生 观察 。 培 养观 察 能 力
观察能力是思 维的基础 , 敏锐 、 细致 、 全面、 准 确 的观 察 能 力. 能够让一个人 迅速把握 事物的本质 . 这 是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关键 . 以往 的小 学 数 学 课 堂 , 学生被动接受 , 缺 乏 主 动 观 察 的 意识 , 新课程理念下 , 我们必须彻底将课 堂还给学生 , 首
深 化 了对 概 念 的理 解 . 发 现 了它 们 之 间 的联 系 . 四、 解放孩子双手。 培 养 操作 能 力 苏联著名教育 苏学家霍姆林斯 基 曾说 : “ 儿 童 的 智 慧 在
数学课堂生命力论文
数学课堂生命力论文摘要: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
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命力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一、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
我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
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数学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论文数学课堂生命化,就是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即以释放师生生命的活力为手段,以师生生命成长为目的,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
据此,本人以点亮学生的人生为切入口,采用以下四个教学策略,去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化。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认为:人对自身开展的影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实现的。
人这种自身的实践,可让影响人开展的遗传与环境所内含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且人的这种实践开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可见,实践对生命潜质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此,我在生命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实践。
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传统的教法是,教师先出示圆,让学生认识圆的外形特征;再画圆的半径与直径,介绍圆各局部的名称、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以及相关性质;接着示范用圆规画圆,告诉学生画圆的要点,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画圆,也认识了圆。
但学生学到的是数学结果的呈现,没有经历自主实践的过程。
这样也就剥夺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生命潜质的权利,这是不可取的。
为此,我的做法是提供资源、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重复数学发现活动的实践时机,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展学习,经历探究与实践。
如,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物体外表的具象——硬币外表、圆柱体上下底面、圆锥体的底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更多的实例,以建立丰富的圆形表象。
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各部名称与半径、直径的性质。
如把圆屡次对折,观察:折痕即直径;再探索:每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即圆心;验证与交流:发现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都相等。
接着,让学生用圆规尝试画圆,观察圆周上的点到圆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渗透圆的本质,并总结画好圆的步骤与经历。
最后,将硬纸板做成的圆与椭圆在桌面上滚动,让学生感知圆曲线与椭圆曲线是不同的。
这些丰富多彩的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学生顺利建构了对“圆”的认识,进而说出“心中”的“圆”,画出“脑”中的“圆”,“创”出圆的多种画法。
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开展,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初中数学数学论文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生活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生活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
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
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生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吸收各学科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理论解读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数学生命化课堂之源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学这一门学科是枯燥、古板和严肃的,缺乏一种生命的色彩。
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生活是他们永远的期待。
多姿多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课堂生活的生命化。
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1、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找几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每个头饰上写一个分数值是1/2或2/7的分数,老师提问:分数班级要去郊游,需要排两排才能出发,前边一排的分数值是
1/2,后边一排的分数值是2/7,请同学们按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这种形式促使学生都想赶紧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前提。
2、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以问题激发参与兴趣
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少,缺乏经验,对感到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会很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试试看。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争先恐后的想难住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数,结果老师一一做出准确判断,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3、根据小学生好胜、爱表现的特点,以成功激发参与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都喜欢表现自己,这些特点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求知、主动探索。
成功是保持学生好胜心、求知欲,满足学生自我展现需要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出了准备。
二、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1、让学生动手,为创新创设契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动手。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抽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手操作,必须使之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物化。
如”角的初步
认识”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角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进行物化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感知的知识呢?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
活里找角,以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
在生活中很多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都包含着角,以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其次让学生用纸条做活动的角,以逐渐抽象出角的特征。
2、让学生动脑,为创新铺设通道
学生主体的发展必须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标志。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动脑,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动脑提供空间。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他人不能代替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让学生动口,为创新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爱探索、喜争论的学生以及时表扬,对不善于发言,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与适时的指导,以增强他们发言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只要学生肯说、肯表达,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只有鼓励,学生才会乐
于动口。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的平方等于2乘2,而5的平方不能等于5乘2呢?”,对于学生勇于提出疑问,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总之,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为”识”的课堂,更是转”识”为”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促进和谐发展的课堂。
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