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生命化课堂之源泉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数学生命化课堂之源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学这一门学科是枯燥、古板和严肃的,缺乏一种生命的色彩。
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生活是他们永远的期待。
多姿多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课堂生活的生命化。
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1、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找几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每个头饰上写一个分数值是1/2或2/7的分数,老师提问:分数班级要去郊游,需要排两排才能出发,前边一排的分数值是
1/2,后边一排的分数值是2/7,请同学们按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这种形式促使学生都想赶紧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前提。
2、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以问题激发参与兴趣
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少,缺乏经验,对感到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会很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试试看。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争先恐后的想难住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数,结果老师一一做出准确判断,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3、根据小学生好胜、爱表现的特点,以成功激发参与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都喜欢表现自己,这些特点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求知、主动探索。
成功是保持学生好胜心、求知欲,满足学生自我展现需要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出了准备。
二、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1、让学生动手,为创新创设契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动手。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抽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手操作,必须使之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物化。
如”角的初步
认识”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角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进行物化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感知的知识呢?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
活里找角,以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
在生活中很多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都包含着角,以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其次让学生用纸条做活动的角,以逐渐抽象出角的特征。
2、让学生动脑,为创新铺设通道
学生主体的发展必须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标志。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动脑,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动脑提供空间。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他人不能代替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让学生动口,为创新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爱探索、喜争论的学生以及时表扬,对不善于发言,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与适时的指导,以增强他们发言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只要学生肯说、肯表达,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只有鼓励,学生才会乐
于动口。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的平方等于2乘2,而5的平方不能等于5乘2呢?”,对于学生勇于提出疑问,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总之,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为”识”的课堂,更是转”识”为”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促进和谐发展的课堂。
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