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
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一、名词解释1.GDP:或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GNP:或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IS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即在IS 曲线上的各点),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5.LM曲线: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与收入正比例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6.流动性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低,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下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有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凯恩斯极端: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
10.古典主义极端: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1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12.相机抉择: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时,根据经济状况和各项政策的特点,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保持经济在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点上平稳运行。
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性政策,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是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14.货币创造乘数:是货币总量与高能货币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1cd e crkr r r+=++15.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2.资本的边际效率3.公开市场业务4.潜在国内生产总值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6.LM曲线7.自动稳定器8.税收乘数9.流动偏好陷阱10.通货膨胀11、棘轮效应12、示范效应二.选择题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C.购买普通股票D.购买一块地产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A.NDP=8.7亿元B.GDP=7.7亿元C.GDP=8.7亿元D.NDP=5亿元3.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A.消费+投资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D.消费+投资+进出口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
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A.GDP B.NDP C.NI D.PI8.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9.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A.1.6;B.2.5;C.5;D.410.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更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加qq1175 2525 75《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论题是(C)A 价格决定理论B ⼯资决定理论C 国民收⼊决定理论D 汇率决定理论2、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疾病”(D)A ⾼失业B 滞胀C 通货膨胀D 价格稳定3、宏观经济学的创始⼈是(D)A 亚当.斯密B 马歇尔C 马克思D 凯恩斯4、政府⽀出的增加使IS曲线(B)A 左移B 右移C 不动D 斜率增⼤5、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A)A 同⼀利息率⽔平下的收⼊增加B 利息率不变收⼊减少C 同⼀收⼊⽔平下的利息率提⾼D 收⼊不变利息率下降6、价格⽔平上升时,会(B)A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B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C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D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由于(D)A 价格⽔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 价格⽔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 价格⽔平上升时,净出⼝会减少D 以上结论均正确8、若价格⽔平下降,则总需求(A)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难以确定9、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A)A 同⼀价格⽔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B 同⼀总需求⽔平对应的价格提⾼C 价格⽔平下降,总需求增加D 价格⽔平提⾼,总需求减少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A ⼈⼈都有⼯作,没有失业者B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C 消灭了⾃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D 消灭了⾃愿失业时的就业状态11、⼀般⽤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D)A 消费者物价指数B GDP平减指数C ⽣产物价指数D 以上均正确12、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A)A 债务⼈B 债权⼈C 在职⼯⼈D 离退休⼈员1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A 减少货币供给量B 降低失业率C 提⾼失业率D 增加财政⾚字14、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产品市场(D)A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B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C 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D 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15、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的均衡国民收⼊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重点)
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PD):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服务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没有剔除物价变动的名义GDP与剔除物价变动的实际GDP水平的比值(名义GDP以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而实际GDP则以基期价格水平计算)。
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nme):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
平衡预算乘数(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的水平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
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偏好陷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抵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下降而债券价格上升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无限大,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基础货币又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是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二十三章1、GDP得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Y=C+I+G+NX消费:就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得支出。
投资:就是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与服务得物品得购买。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与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得支出。
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得得物品得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得购买(进口)。
2、GDP平减指数P15真实GDP:按不变价格平价得物品与服务得生产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得物品与服务得生产GDP平减指数=第二年得通货膨胀率==二十四章1、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P30消费者物价指数=2、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两个差别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得所有物品与服务得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得所有物品得价格2.消费物价指数比较得就是固定得一篮子物品与服务得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得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得就是现期生产得物品与服务得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得价格3.不同时期得美元数字今天美元得数量=4.指数化与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当某一美元量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得变动校正时,这就称为通货膨胀化得指数化。
衡量美元数量变动得利率称为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得利率称为真实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二十五章生产率时如何决定得 4个点人均物资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得设备与建筑存量称为物质资本。
人均人力资本: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与经验而获得得知识与技能得一个术语。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得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与矿藏。
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技术知识:对生产物品与服务得最好方法时了解。
二十六章金融市场就是想储蓄得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得人提供资金得机构。
债券就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得证明。
股票代表企业得所有权,所以也代表企业所获利润得索取权。
国民收入账户储蓄与投资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国民储蓄S、家庭收入Y、税收T、GDP:Y=C+I+G+NX国民储蓄:Y-C-G=I 储蓄等于投资S=I或S=(Y-T-C)+(T-G)私人储蓄(Y-T-C) 公共储蓄(T-G)如果T大于G预算盈余;如果G大于T预算赤字,公共储蓄就是负数。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1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项目中,()不是收入法核算GDP的一部分。
A.租金B.工资C.利润D.净出口2. 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3.LM曲线表示()。
A.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B.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C.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D.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4.如果政府增加一笔购买性支出,则()。
A.IS曲线向右移动B.LM曲线向右移动C.IS曲线向左移动D.LM曲线向左移动5.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取决于()。
A.货币需求B.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C.储蓄D.储蓄与投资二、名词解释1.GDP2.均衡产出3.挤出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2.简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3.哪些经济政策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左移?4.请基于增长核算方程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
四、计算题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人均生产函数为y=2k-0.5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0.1,人口增长率n=0.05,资本折旧率δ=0.05。
求:(1)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DDDAB二、名词解释1.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均衡产出指的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3.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答: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
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宏观经济学的复习知识要点
准备金(R)下降 货币总量(M)下降 利率(i)上升 投资、消费、净出口(I,C,X)下降 总需求(AD)下降 实际GDP下降且通货膨胀下降。
总结——货币政策的运用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扩张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
业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第四章
1
A.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 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 经济学”的概念。 • 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 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之间的 关系作为研究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政府支出(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净出口(X)等于出口值减去进口值。
练习5
在下列情况中,预期哪一种会使总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劳动力参与减少。 d.采用改进的生产技术。 e.美元价值减少。
第八章
25
1 乘数的含义
26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乘数定义为支出的 自发变化所引起的国民产出变化的倍数。 由于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产出, 乘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紧缩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 总需求
第十五章
42
2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潜在产出
投入成本
43
表15-1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变量 潜在产出 投入 对总供给的影响
当潜在产出处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 水平之时。投入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 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进步的提高会增加潜在产出水 平和总供给。 工资降低导致成本降低, 产出的数 量会增加。 进口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生产成 本的下降和总供给的增加。 较低的石油价格或不太严厉的环境 管制会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
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一、名词解释国民收入、3、流动偏好陷阱、5经济周期6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
7GDP gap:即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指潜在国民收入和实际的均衡收入之间的差距。
8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折现率或贴现率。
这一折现率使一项资本资产的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或成本)。
9Monetary base:即货币基础或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指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
10.利率效应:指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1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K=△Y/△I12.Philips cure:菲利普斯曲线。
原本描述货币工资上涨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的关系,后被延伸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
1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4.Crowding out:即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时,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上升,私人投资收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15.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简答题、简述IS曲线的定义及其移动的原因。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的状态(画图说明)。
、简述功能财政思想和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有哪两种常用核算方法?.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几类?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经济学家将失业主要区分为哪些类型,每种失业的含义是什么?.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IS曲线、LM曲线?并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何时实现同时均衡?9.写出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外贸乘数的数学表达式,并比较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乘数的大小。
答:支出乘数K g=1/1-b(1-t) (1分)税收乘数Kt=-b(1-t)/1-b(1-t) (1分)转移支付乘数Ktr= b(1-t)/1-b(1-t) (1分)外贸乘数K f=1/1-b(1-t)+m(1分)两部门投资乘数大于三部门政府支出乘数大于四部门对外贸易乘数,即1/1-b>1/1-b(1-t) >1/1-b(1-t)+m(1分)10.在两部门经济条件下,使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如何决定均衡收入?在几何图形上如何表现?答:使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的代数表达式均为:Y=a+i/1-b(1分)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如图1和2所示:(各2分)C I S I SE C+I E IC0 Y0Y450Y0Y11.画出四部门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揭示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重要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①使收入增加;·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②使收入减少·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①浮动汇率优点·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或者强制措施;·可以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政府也不需要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而保存大量的国际储备;·使得一国内外均衡易于协调;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专注于内部均衡,从而可以独立制定本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②固定汇率优点·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固定汇率制下不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各国不易进行汇率的竞相贬值;和浮动汇率相反,由于国家间的汇率制度固定,不会造成竞争性贬值行为;·政府不能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总是对货币政策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描述不可能三角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国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一国必须选择这个三角形的一边,放弃对角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向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当一国地区将其通货对近些年的美国而言,钉住另一国地区的通货时 汇率必须浮动以 它就是在采用平衡外汇市场; 他国地区的货币政策;汇率不再由世界汇率水平所固定,而是由国内力量所固定,与完全封闭经济的情况相似菲利普斯曲线:表示货币工资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它表明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书上定义: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合理预期>:人们可以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测未来;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上涨;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地上涨工资推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2在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1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自由的资本流动 固定汇率 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香港 中国 美国2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的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滞涨;内在时滞:经济冲击与应对该冲击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和随后实施适当的政策都需要时间;外在时滞:政策行动与其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和就业;叙述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顾及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即人们要顾及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这就是说,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你认为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还是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为什么我认为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消费者具有前瞻性,他们的支出决策不仅基于其现期的收入,而且还基于其预期的未来收入;今天的借贷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负担将落在他们或者下一代身上;因此,债务筹资只能给消费者暂时的收入,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取回的;结果,消费者把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带来的未来税收负担;边际消费倾向: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MPC=△C/△Y 0<MPC<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随着收入的上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储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平均消费倾向: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APC=C/Y 0<APC<1;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短期APC>MPC 长期APC=MPC;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是什么①0<MPC<1一个人收入增加一单位时,消费和储蓄都会增加;②APC随着收入的↑而↓穷人的APC比富人高,当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③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认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生命周期和永久收入假说如何解释有关消费行为看似相互矛盾的证据①生命周期假说: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在变化,储蓄可以使消费者把收入从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总消费取决于财富又取决于收入,这些决定了人一生所有的资源;在全齐,财富固定不变,在长期内,财富增加,所以短期消费函数上移;②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假设人们想使一生中的消费平滑,它强调人们在年与年之间会经历随机的和持久的收入变化;持久收入假说将当前的收入看成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之和,并且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假说说明标准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使用了错误的收入变量,揭开了消费之谜;<Eg,一个家庭拥有较高的暂时性收入,它不会进行高消费;如果收入中大部分变量都是暂时性的,那么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比低收入家庭低;>如果年份之间变量也主要暂时性的,那么这也适用于短期分析;但是,在长期来说,收入的变量大多都是持久性的,因此,消费者不会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而是用于消费;什么是托宾q值它与投资有什么关系托宾q值: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q=现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托宾q值用于研究企业投资决策和衡量企业投资效果;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其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在当前生产或重新购置的成本,也就是企业追加资本的成本;q值就是企业追加单位资本在股票市场上所预期的、未来边际收益的贴现值;若q>1,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则追加资本的成本<资本收益现值的市场评价,因而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而增加投资;若q<1,则→投资↓;<1是q值的均衡值,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16
18
第九章
重点内容
了解银行的资产和负债; 掌握法定准备金设定的目的; 理解并掌握简单情况下的银行存款创造的过程, 包括货币乘数的计算; 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和目标; 掌握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途径; 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以及扩张性和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法; 理解贴现和再贴现的含义。
2013-7-16
12
第六章
重点内容
掌握有效需求的概念。 能够利用收入-支出分析法说明什么是宏观经 济的一般均衡,并能作图说明宏观经济一般均 衡的自动实现过程。 掌握最简单的(自发性支出变化下)乘数的计 算; 掌握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的经济意义。 给出C0,MPC,I,G,T,能够算出C,Y,Yd,S, 政府预算盈亏和投资乘数KI。 理解对外贸易对总产出的影响。
2013-7-16
16
第八章
重点内容
理解并掌握实际货币余额的含义及其影响 因素; 货币需求的三个主要动机以及它们影响货 币需求的原因和方向。 掌握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货币需求曲线。
2013-7-16
17
第九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银行信用与存款创造 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投资理论
2013-7-16
10
第五章
重点内容
掌握引致投资、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概念; 理解投资乘数的含义。 掌握线性投资需求曲线的含义。 理解加速系数的概念及加速原理的含义。
2013-7-16
11
第六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
第一节 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模型 第二节 乘数理论 第三节 四部门经济中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25
2013-7-16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长期中的IS-LM模型 固定汇率下的政策效应分析 浮动汇率下的政策效应分析
2013-7-16
26
第十三章
重点内容
理解和掌握政策效应; 能用IS—LM模型(画图)分析财政、货币 政策的效应; 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二章 公共部门与收入再分配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二节 税收与收入再分配 第三节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2013-7-16
4
第二章
重点内容
了解政府的经济作用 了解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
2013-7-16
5
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流转与循环 一、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基本原理 二、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三、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四、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一、增值法统计GDP 二、支出法统计GDP 三、收入法统计GDP 四、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五、地下经济
2013-7-16
21
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与汇率
第一节 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汇率和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2013-7-16
22
第十一章
重点内容
理解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 策 理解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
2013-7-16
23
第十二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消费理论
第一节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第二节 其他消费理论
2013-7-16
8
第四章
重点内容
理解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和平均消费 (储蓄)倾向的定义及关系; 掌握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形式; 掌握长期消费函数的形式; 掌握相对收入假说的含义。
2013-7-16
9
第五章
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投资决策
2013-7-16 6
第三章 重点内容
二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中 的各部门是什么及总体均衡条件; 能区分流量和存量; 支出法、收入法统计国民生产总值各包含 的项目; 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从个人收入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方 法。
2013-7-16 7
第四章
2013-7-16 13
第七章
货币金融体系
第一节 货币概述 第二节 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体系
2013-7-16
14
第七章重点内容
了解货币的主要职能 理解资金未来值与资金现值的关系; 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2013-7-16
15
第八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宏观经济学
复习内容
2013-7-16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目标与测量
2013-7-16
2
第一章
重点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目标 理解并掌握充分就业的概念 失业的不同种类及相应概念 通货膨胀及其影响、会计算通货膨胀率
2013-7-16
3
2013-7-16 19
第十章 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府预算与政策目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理财思想与财政政策
2013-7-16
20
第十章
重点内容
理解和掌握拉弗曲线的含义; 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掌握自动稳定器的内容; 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和政府经常使用的财 政政策工具;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利率曲线 第二节 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利率曲线 第三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2013-7-16
24
第十二章
重点内容
IS曲线表示的是什么,产品市场满足何种关系 LM曲线表示的是什么,货币市场满足何种关系 影响IS曲线变动(平移、斜率)的因素; 影响LM曲线变动(平移、斜率)的因素 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中的一般均衡及自动调节过程; 给定C0,c(边际消费倾向),I0,b (引致投资的 系数,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G0,TX,M以及货 币需求函数中L= L0+ kY-h i中的k和h , L0 为0, 求IS和LM曲线的表达式、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消费和投资。
2013-7-16
27
第十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 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
2013-7-16
28
第十四章
重点内容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含义、特点及 形成; 影响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及方向; 总供给曲线导出过程中的三种情况; 能够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进行政策效应 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2013-7-16 29
第十四章以后的补充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二、经济周期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2013-7-1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
第十四章以后的补充 重点内容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2013-7-16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