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功能作用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经络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病证②相表里脏腑的病证③经络所过,主治所及④其他特殊治疗作用穴位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的病证②局部近治作用③特殊作用④表里经病证⑤特定穴治疗作用穴位定位①大致解剖位置②横纵坐标③简便取穴法①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②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2)手阳明大肠经①头面五官病:目痛,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②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③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3)足阳明胃经①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②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鼻衄,齿痛,耳病③神志病:癫痫④热病:热病汗出⑤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4)足太阴脾经①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②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③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5)手少阴心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癫狂痫等②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6)手太阳小肠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②热病、神志病:昏迷,发热,疟疾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①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②神志病:癫,狂,痫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腰、下肢病证等(8)足少阴肾经①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9)手厥阴心包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②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10)手少阳三焦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②热病:热病汗出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11)足少阳胆经①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②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③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2)足厥阴肝经①肝胆病: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3)督脉①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②神志病,热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口、齿、鼻、目等疾患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14)任脉①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③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④神志病:癫痫,失眠等⑤虚证:部分腧穴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
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
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孙络)1.别络:十五别络(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2)主要功能: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2.浮络(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3.孙络(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
《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
”(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
(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者,为奇邪。
)十二经筋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见表1-3)。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穴起止歌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戌)心包手厥阴出天池(乳后)注中冲(手中指)(亥)三焦手少阳起关冲(手名指)上丝竹空(眉尾)(子)胆经足少阳起童子髎(目锐眦)下窍阴(足四趾)(丑)肝经足厥阴起大敦(足)上期门(乳下)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十二经别:(1)含义:是十二正经别出的纵行的经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
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
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
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
《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
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
“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
十二经脉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 胆经、足厥阴肝经。
经络的作用
•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 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 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 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 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 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 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 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 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welve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用手、足将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 为阴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消长变 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 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 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 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 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 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共11穴。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循行部位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经脉的名词解释
经脉的名词解释
经脉,中医学的名词,指的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根据中医理论,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脉的作用是确保身体血气的畅顺行驶,联络五脏六腑和表皮及全身各处,是身体作用的管控系统。
经脉的畅通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如果经脉出现阻塞,人体内血液排污便会受到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
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人体内贯穿全身的主要经络系统。
经脉与人体的器官组织相互联系,起到调节气血运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对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十二经脉的概念。
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类似于河流里的水道,使得气血能顺畅地流通。
它们源自于人体内脏经脉,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如肢体、头面、胸腹等。
通过经脉的流动,疏通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保健和治疗作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足太阴肾经。
足太阴肾经起源于足小指的内侧,向上经过足内踝向上延伸至胸部,在心肺相交之处,沿着喉咙的内侧上升至目内眦。
足太阴肾经主要与肾脏和膀胱相关,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对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了解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体的鼻孔旁的外延,沿着面颊向下,经过唇部、颐下颌骨处,延伸至胸部,然后沿着胃脘部位向下,运行至大趾的内侧。
足阳明胃经与人体的胃、脾、肺等多个器官有关,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保持人体的营养平衡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源于手指的外侧(无名指一侧),沿着前臂外侧上行经过肘窝,通过肩部后部,延伸至外眼角。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与人体的三焦有关,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温热代谢和身体免疫系统。
再来,我们介绍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源于手指的外侧(小指一侧),沿着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后外侧,然后沿着耳后下方,延伸至脖颈处。
手太阳小肠经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对于人体的饮食消化、排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再来,让我们了解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源于足小趾两侧,从足底沿着脚背一直上行至头部的后额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广泛分布在人体的背部和下肢,与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密切相关,对于保持人体姿势平衡、排除废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了解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源于心脏的内侧,经过上臂内侧,沿着掌心第五指一侧下行到手腕处。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展开中文名十二经脉外文名twelve regular channels其他名称十二正经功能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属络关系属于十二脏腑应用学科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目录.1联接相传.2分类.3分布介绍.4表里关系.5属络关系.6歌诀.7经脉图联接相传编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分类编辑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及保健按摩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及保健按摩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主体,又名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由阴经和阳经组成,其命名方法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而定,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
人体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和身体的不适。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发病情况和保健方法,对防病治病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医的脏腑分类人身上有五脏六腑。
另外,心脏的外膜心包也算一个脏,成为了六脏六腑,这样一共是十二个脏腑。
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三焦:从部位上来分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等脏器,它是分属于胸腹部的三个区域。
从功能上来分三焦:上焦指心肺的功能、作用;中焦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总的说来,三焦是输送体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通路。
三、十二经脉中阴经和阳经的分类规律十二经脉中阴经和阳经的分类规律是: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为阴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为阳经;内为阴,外为阳,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叫做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四肢的外侧,叫做阳经。
十二经脉中,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
同时,由于经脉在人身上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所以又有手经和足经的区分。
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其中上肢外侧的是三条为阳经,叫做手三阳经;上肢内侧的是三条阴经,叫做手三阴经。
分布在下肢的为足经;也分为外侧的足三阳经和内侧的足三阴经。
四、阴经和阳经的分类特点阴经在四肢的阴面,即内侧;阳经在四肢的表面,即外侧。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另外,如果你将双手上举,那么阳经是从上往下,而阴经是从下往上走。
在中医学里,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有相互表里配偶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白面膜排行榜整理
十二经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一、经络系统简表
二、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中医学认为,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而气血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温养、儒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因此气血借助经气的推动,上行到面部,面部得到儒养,才能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经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失调,面部血供受阻,则致面部淡白无华。
通过刺激经络,促使经气旺盛,气血运行正常,面部则保持红润而有光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人体手足三阳经脉及督脉,都会聚于头面部,是人体气血精华汇集之处,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人体的头面和整个身体的筋骨都密切联系着,气血在头面的运行非常活泼。
天气寒冷时,手足冻得不灵活,而面部没有衣物遮盖却能耐寒,这是由于人的十二经脉和与其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全部的气血运行,都上达于头面部。
总之,脏腑的气血精华通过十二经脉皆上蒸干面部,使头面的皮肤肌肉坚实。
头面乃多气多血之处,是反映脏腑功能正常与否的一面镜子,又是人们相互接触产生第一感觉之所在,这也就是人们特别注重面部保养的原因。
三、常用于美容的经脉
1.阴经:
手太阴肺经:肺主皮毛,可防治影响美容的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用于治疗黄褐斑、痤疮和减肥。
足厥阴肝经:用于治疗黄褐斑、痤疮和皮脂溢出。
足少阴肾经:提高兔疫力,用于防治黄褐斑、老年斑。
2.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防治黄褐斑、蝴蝶斑、老年斑、痤疮、皮肤感染。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防治痤疮,减肥。
足少阳胆经:用于治疗黄褐斑和痤疮。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的疾病,将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表现出来。
故面部长斑及痤疮与脏腑经络有相当大的关系。
额颅部的斑和痤疮与肝、胆、肾相关,眼眶下颜面部及颈部的班和痤疮与肝、胆、脾、胃相关,面颊侧部的斑和痤疮与脾、胃相关,嘴唇周围的斑和痤疮与脾、胃、肝、胆、肺、大肠相关。
这些部位的斑和痤疮,与脏腑经络及其循行分布密切相关。
根据(灵枢·五色)的记载,把整个面部名称分为:鼻—明堂,眉间—阈,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其中各部分和五脏相关的位置是:庭—面首,闷上—咽喉,网中(印堂)—肺,闭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牌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一肾,明堂(鼻端)以上一小肠,明堂以下—膀胱。
此外,(素问·刺热)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肝,右颊—肺,额—心,额—肾,鼻—脾。
又(灵枢·五间五使》曰:“五官者,五脏之间也。
”就是讲,以五官分应五脏:喘息鼻张是肺病,唇黄者乃脾病,毗黄者为肝病,舌卷短而颧红者是心病,颧、颜、耳色黑者是肾病。
(一)足太阳膀脱经
在体内属膀恍,络肾。
在面部从目内毗一额一颠顶。
其分布穴位有:
①睛明穴:眼内毗旁开口0.1寸。
②攒竹穴:眉毛内侧端。
③眉冲穴: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
(二)足厥阴肝经
在体内属肝、络胆。
在面部有暗经循行从咽喉→面部→目→上额→颠顶
→颊部→环唇内因为是暗经,故无面部穴位。
(三)足少阳胆经
在体内属胆、络肝。
在面部从目外毗→目眶下→颊部。
→额角→耳后→耳前。
→前额(阳白穴)
其分布穴位有:
①瞳子髎;目外毗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②听会:屏间切迹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
③上关:下关穴直上,在颧骨之上缘处。
④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四)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足少阳胆经
在面部起鼻旁→鼻根→鼻外侧→
目眶下→面颊部→入上齿→口唇周围
→下颌角一耳前一额角。
其分布穴位:
①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②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③巨髎:目正视,瞳孔下,即四白穴下,平鼻翼下缘处。
足阳明间经
④地仓:口角旁0.4寸,巨闭穴直下取之。
⑤大迎:下颌角前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③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处,咀嚼肘咬肌粗隆最高点处。
①下关:颧骨下缘颌骨腺状突出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③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五)手阳明大肠经
在体内属大肠,络肺(手太阴肺经在面部无循行部位,但其相表里之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有循行部位)。
从颈部→面颊→交督脉的人中穴→左脉向右→鼻旁。
右脉向左→鼻旁
其分布穴位: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纵观这些脏腑在面部的经络分布路线,我们知道了额颅部的经脉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恍经,颜面与额部的经脉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嘴唇周围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