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检测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遏制耐药菌株的扩散,保持抗菌药物的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遵循细菌感染的诊断原则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生应当根据细菌感染的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南等多个因素,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
避免误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细菌感染的同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对该菌株有高度杀菌作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使用最短有效疗程在用药过程中,应以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应减少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对皮肤和黏膜的不必要伤害。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建议不超过7天。
2. 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等疾病。
在确定为细菌感染后,常规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重症肺炎,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建议7-10天。
3.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一般治疗期为3-7天。
轻度尿路感染可以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适量饮水和清洁外阴区即可。
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或严重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4. 腹部感染腹部感染主要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降低医药费用的关键。
根据本地区和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病人在用药前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作为临床用药时的参考。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应用指征确定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是应该的,但病毒感染时就不需选用,如普通感冒患者大部分为病毒引起,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指征,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不同;人体吸收、代谢、排出不同;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量最大的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3)轻症感t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4)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认为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天,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以免感染复发。
对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
(5)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菌药物治疗失败。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的给药间隔和适当的给药途径。
(6)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没有明确指征的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选用具协同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可提高疗效。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同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了解该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的细菌耐药问题,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下降,增加了医疗费用和病患负担。
因此,制定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医生开药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二、目的1.节约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过量使用,避免资源浪费。
2.防止药物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遏制细菌耐药的发展。
3.提高治疗效果:通过病原学送检,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情况,从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内容和要求1.抗菌药物申请和使用的管理:(1)医生申请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明确填写病人信息、具体药物名称和剂量,并加签科室主任。
(2)药剂科接到申请后,进行必要审核,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病因学、用药指征等,并与临床护士进行沟通。
(3)药剂科按照审核结果,提供合适的抗菌药物,并在药房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4)医师需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抗菌药物滥用和过量使用的防控措施:(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的目录,并进行动态更新,为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2)医院设立医疗预防室,开设药物管理和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生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3)通过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对滥用和过量使用行为进行发现和纠正。
(4)建立严格的药物监控制度,包括对用药数量、频次、周期等进行监测和控制。
3.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管理制度:(1)临床科室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诊断情况,进行病原学送检的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单。
(2)病原学检验科收到送检标本后,进行标本的处理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病原学检验科在出具检测结果后,及时将结果反馈到临床科室,供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4.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的策略:(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分析细菌耐药的趋势和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2)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消毒和隔离措施,减少细菌传播和感染。
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的病原学送检情况
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的病原学送检情况为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我们对住院患者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报告:一、病原学送检的重要性病原学送检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明确感染病原体,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病原学送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2. 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复发。
3. 有助于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实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病原学送检的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医院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的现状如下:1. 送检率: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病原学送检率逐年上升。
但仍有部分患者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未进行病原学送检。
2. 送检样本:常见的送检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其中,血液样本送检率较高,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样本送检率相对较低。
3. 送检时间:病原学送检应在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初期进行,以便及时明确感染病原体。
但实际操作中,部分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进行送检,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送检科室:病原学送检主要集中在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感染性疾病高发的科室。
其他科室在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也应考虑进行病原学送检。
三、改进措施针对目前病原学送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提高病原学送检意识:加强医护人员对病原学送检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患者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
2. 优化送检流程:简化送检手续,提高送检效率,确保患者在感染症状初期就能进行病原学检测。
3. 加强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的研究:提高病原学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2021国家医疗质量平安改进目标》及国卫医研函[2021]19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供临床、院感、检验、药事、质控等各科室参考。
一、工作目标(一)病原学送检率达标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应≥50%。
2.发生院感的,与院感诊断相关的病原学送检率应≥9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应达到100%。
(二)实施微生物耐药性动态监测每季度向临床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三)药学部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菌药物处方点评≥25%。
2.发生院感的,指导率应≥5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的,指导率应≥75%。
二、责任分工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参照以下分工,明确各科室职责,细化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各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一)院感办1.对本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至少每半年向临床科室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2.合理设定本院的干预目标和策略。
3.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减少院感发生。
(二)医务科1.负责牵头落实病原学送检率达标工作。
2.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理论及实践培训,强化医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意识,规范经验性用药、减少无指征用药。
3.结合本地及本院病原体种类及耐药特点,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检验科1.制定并执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细菌及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
2.加强微生物专业能力建设,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与技术应用宣教。
3.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升检验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满足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四)药学部1.协调建立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对目录进行评估和优化调整。
2.定期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品属性,确保药品字典中抗菌药物的标记正确。
3.监督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治疗/预防)选择是否合理,落实临床病例用药指导,确保指导工作达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保证安全、有效、经济临床用药,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本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病例,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耒茯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茯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禾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第四条临床医帅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四)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并尽可能的选用医保、农保报销范围内的药物。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第六条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一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休克者肠道监测:休克时,肠粘膜PH是放 反映肠粘膜氧合指标,用肠腔内气体分压 测定仪,经鼻或肛门置入待测部位,用血 气分析仪测知肠粘膜PH以估计缺血氧的情 况,若能保证肠粘膜血氧的供应,可预防 BD。
给休克患者肠别嘌呤醇,以减弱黄 嘌呤氧化醇活性,阻止产生氧自由基。 用含钨食物喂动物,亦可灭活黄嘌呤 氧化醇活性。双歧杆菌能预防内源性 感染。
二、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一) 各医疗机构应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 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 考核中,要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并有保证 实施的监督措施。 (二) 各级医疗机构应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 会内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 小组”,由主管业务院长、医院感染科、 医务科、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 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
(2)免疫功能低政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 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激素治疗者; 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 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艾滋病; 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 老年患者。
(3)病原菌只对二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 染。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 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 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 , 如开颅手术 、 心脏和大血管手术、 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 流术、脾切除术等; 流术、脾切除术等;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 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五、细菌性感染经验治疗选药方案 经验治疗选药原则 1、临床医生必须熟悉和掌握常用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 动力学特征、不良反应等,了解本地 区、本单位重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 耐药水平,进行个性话给药。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及相关部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管理。
第三条我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第二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第四条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第五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如病情紧急,可在耒茯结果前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第六条对轻症社区茯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禾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七条临床医帅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等;(二)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根据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状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三)药物安全性:考虑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过敏史等;(四)药物经济学:权衡药物的成本、疗效、耐药性等因素,选择经济合理的抗菌药物。
第八条我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耐药率等指标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章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第九条病原学送检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对感染标本进行细菌学、真菌学、支原体等检测,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为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定本制度。
根据《2012-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求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二)组.织管理在院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在全院宏观调控下坚持“监,控,管”一体管理,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感管理委员会联合管理,下设行政医技具体工作科室包括医务科、药剂科、感控科、护理部、检验科,临床科室包括所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科室。
(三)职责医务科、药剂科负责日常管理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规范化培训,评估病历,医嘱审核,问题沟通,通报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及考核。
感控科负责监督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定期通报多重耐药感染检出率及发现率并考核。
护理部、检验科负责培训护理人员病原学采样送检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检验科负责病原微生物检测及结果反馈,检验结果定期全院通报。
临床科室各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病原微生物送检培训, 管理,一级考核。
(四)评估考核指标1.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乐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乐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 小时。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
背景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医院病原学检测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病原学检测,可以明确患者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可以帮助提高医院病原学检测率:
1. 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加强医护人员对病原学检测重要性的
培训和宣传,使其认识到检测结果对于抗菌药物选择的重要性。
2. 制定检测指南: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检测指南,明确哪些情况
下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将其纳入临床操作规范中。
3. 提供检测设备和技术支持:医院应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专
业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确保病原学检测的顺利进行。
4. 建立检测结果数据库:建立一个可追踪和分析检测结果的数
据库,以便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控
制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制定检测指南、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及建立检测结果数据库,可以有效提高医院
病原学检测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
使用,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
背景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提高治疗效果,医院病原学检测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起着关键作用。
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检测率的重要性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准确的病原学信息,以确保针对感染的细菌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医院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以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医生在治疗前选择合适的药物。
策略
为了提高医院病原学检测率,以下策略可以考虑:
1. 加强医生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提供关于医院病原学检测的培训,包括检测的重要性、操作技巧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加医生和医护人员对检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指定检测流程和标准:建立明确的医院病原学检测流程和标准,确保每个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都接受相应的检测,避免遗漏和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3.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确保医院配备足够的病原学检测设备和资源,以便及时进行检测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4. 开展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医院病原学检测率,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前的医院病原学检测率对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
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控制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培训、
指定流程和标准、提供必要设备和资源以及进行监测和评估等策略,可以提高医院病原学检测率,从而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治疗前,住院病患的病原学检测情况
抗菌治疗前,住院病患的病原学检测情况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住院病患在接受抗菌治疗前的病原学检测情况。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数据的分析,我们探讨了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感染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病原学检测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病患的体液、组织或分泌物进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确诊感染类型:通过病原学检测,可以准确识别感染的病原体,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指导抗菌药物选择:在抗菌治疗前,了解病原体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针对具体的病原体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防止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发展:病原学检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
此外,了解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抗菌治疗方案,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研究结果和临床数据多项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病原学检测在抗菌治疗前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的摘要:- 一项对住院病患的研究发现,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使治疗方案的成功率提高30%以上。
通过了解病原体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医生能够选择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另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在进行病原学检测后,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了40%以上。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暴露,降低耐药性的发展风险。
- 临床数据还显示,通过病原学检测指导抗菌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也得到了显著减少。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更快地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
结论综上所述,抗菌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测对于住院病患的治疗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在医院住院病患中的应用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在医院住院病患中的应用1. 简介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准确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住院病患,病原学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在医院住院病患中的应用。
2. 病原学检测的类型在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2.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是最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放入培养基中培养,可以鉴定和分离出感染的细菌。
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能够快速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序列。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鉴定出某些耐药基因,以及检测出一些难以培养的细菌和病毒。
2.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水平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病毒感染的诊断特别有用,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3. 应用优势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在医院住院病患中具有以下优势:3.1 个体化治疗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原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3.2 节约医疗资源通过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这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3.3 预防交叉感染对于住院病患来说,交叉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应用限制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在医院住院病患中也存在一些限制:4.1 检测时间和成本某些病原学检测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并且成本较高。
这可能会延迟治疗,增加医疗费用。
4.2 技术限制某些病原体可能难以培养或检测,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病原体或变异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检测依据
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
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 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 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 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主要内容
规范化标本采集与送检
临床常见细菌分类
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在临床的应用 药敏报告解读
很快被单核-巨噬系统清除,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不推荐 任意时间抽取血培养。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除外。 抗生素使用前
血培养采集间隔
一过性或间歇性菌血症
―24h内连续采集2~3套血培养,网状内皮系统对于
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 内可清除
―如果最初24h连续3次培养都为阴性,则血培养转阳
部咳痰,直接收集入无菌螺旋口痰杯。 真菌、分枝杆菌检查,应连续3个清晨,收集病人 第一口深咳痰。积痰不适合培养。 儿童常难以自行咳出痰液,可采用气管吸取物。 运送:标本应迅速送往实验室,如预计将延迟1-2 小时,冷藏标本,以抑制杂菌过度生长,但会导致 苛养菌培养阳性率下降。 除非痰液性状改变,不建议24小时多次送检
CRBSI-保留导管
应至少做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有1套外周血,同时
应尽快无菌操作从导管或VAP采集另一套血培养。
2套 (+),且分离的菌种相同,导管血(+)报警时间比
外周血(+)报警时间早≥2h,又没有其它明确感染源, 则提示为CRBSI。 2套 (+),导管血(+)报警时间比外周血(+)报警时间早 <2h,2套获得鉴定与药敏谱相同的分离株,仍有可 能为CRBSI 仅导管血(+) ,则不能判断是否为CRBSI ,提示导管 有细菌定植或采血过程有污染。
白细胞>10个/μl,细菌数≥1个/油镜视野
常规标本培养出一种细菌
细菌计数>105CFU/ml提示感染;
<104CFU/ml可能为尿道或阴道细菌污染;
104~105CFU/ml需要根据临床信息做出判断
连续三次清洁中段晨尿培养>105 CFU/ml与尿道感
染有高度的相关性。
脓肿、渗出物、外伤、烧伤
一过性菌血症( Transient bacteremia)
持续性菌血症( Continuous bacteremia )
间歇性菌血症( Intermittent bacteremia )
血培养采血指征
发热(≥38℃)或低温(≤36℃) 寒战 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109/L,特别有“核左移”、 未
8-10ml可使用血培养瓶,1-3ml可使用儿童瓶,也
可进行普通培养 直接送往实验室,不要冷藏
组织
标本种类
―穿刺组织:如肺穿刺组织、肝穿刺组织
―术中取材:入骨组织、心脏瓣膜、角膜组织 ―病损皮肤组织
采集与送检
―取病损部位,大小合适 ―置于无菌容器中,不要用手套或注射器盛装标本
―滴加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标本湿润,勿将标本浸
的可能性很小。 ―不建议在2~5天内重复采集:病人采集2~3套血培养 后开始经验用抗菌药。 ―对sau阳性血培养,建议在治疗48~96h后再次培养, 以预测是否为复杂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长疗程)
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心内膜炎
立即采血培养
在经验性抗菌治疗前,30min采集3套血培养
血培养规范化采血
三步法
皮肤:70%酒精 30s
1%~2%碘酊30s 或10%碘伏60s
70%酒精脱碘
瓶塞:70%酒精 60s
一步法 (不适用于新生儿)
0.5%葡萄糖酸洗必 泰30s或70%异丙醇 自然干燥
+
采血
注入血液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
采血量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病原 菌分离率的最重要因素(IDSA)
经气管肺组织活检:滴加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标本
湿润,室温送往实验室,禁止冷藏。
咽炎
急性感染患者培养可能获得β-溶血链球菌,其他细
菌不引起急性咽炎。 白喉棒状杆菌引起膜性咽炎,采集鼻后孔标本和后 咽标本进行检测。 葡萄球菌可能引起扁桃体肿大 健康成人和儿童咽喉有很高比例的流感嗜血杆菌定
成熟的或杆状核的白细胞) 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9/L) 血小板减少 皮肤、粘膜出血 昏迷 ,休克 多器官衰竭 血压降低,呼吸加快 CRP、PCT升高 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应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不发热或不低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 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 ~5% 采血量与肉汤一般为1:5 ~ 1:10(肉汤稀释了
血液中的抑菌物质)
成人每瓶采血8 ~ 10ml 感染婴幼儿每毫升血液中的微生物量比成人更
多,一般1 ~ 5ml,新生儿0.5ml做尿液和脑脊 液培养
血培养采集数量
发病24小时3套血培养(40~60ml)足以检测所有
血培养采集后运送
室温,不可冷藏或冷冻
2h内上机
延迟上机可能导致假阴性 在上机之前应检查血培养瓶生长的指示信号,如果
指示有细菌生长,则应该进行涂片镜检
血培养污染菌
在多次血培养中单次培养下列细菌阳性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棒状杆菌 皮肤 ―微球菌 ―丙酸杆菌 ―芽孢杆菌 环境
如多次或者不同无菌部位培养生长同一种微
会厌炎、鼻窦炎
会厌炎
不进行咽部标本培养。触碰发炎的会厌可以会引起气
道的完全阻塞。 应选择血培养。
鼻窦炎
对鼻腔消毒后,使用针吸采集鼻窦标本。不要使用拭
子。 不推荐使用其它标本。
咽部标本培养
拭子擦取咽部和扁桃 体,勿碰触舌头和面 颊 涂抹血平板1/5区域, 4区划线
A群β溶血链球菌 菌落>0.5mm 杆菌肽敏感 复方新诺明耐药
痰涂片的意义
痰标本必须通过革兰染色进行评估,每低倍镜视野
下鳞状上皮细胞<10个为下呼吸道痰,每低倍镜视 野下白细胞>25个提示感染,如镜检可见白细胞内 吞噬或周围围绕细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痰标本
向病人介绍下呼吸道痰和唾液的区别。
清水或生理盐水嗽口,有假牙的应先取下假牙,深
临床意义中等的标本
− 尿:情况复杂,应结合临床 − 脓、伤口分泌物
临床有意义的标本
− 血液、脑脊液、胸腹水、无菌体液、组织 − PCT、抗原抗体 、G试验、GM试验
2015年我院血培养微生物构成比
哈医大一院
菌血症来源(原发病灶)
同时需要对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培养 (尿、痰、伤口 等)
菌血症类型
尿管尖一定会污染定植菌 采集导管尿
―将导管夹闭,在管中采集尿标本,但夹闭时间不能
超过30 min。 ―使用酒精拭子消毒采样口(如果没有采集口消毒采 样导管部位) ―将针头插入采样管,将尿液吸入注射器。 ―将尿液转入无菌容器
留滞导管通常在48~72h后会有定植菌
尿培养结果解释
结合尿常规检查
病原学检测与药敏解读
郭大文 哈医大一院检验科
全球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多重耐药与泛耐药菌:MRSA、VRE、CRE、 MDA-
AB /PDA-AB、MDR-P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细菌耐药无法有效控制,而抗菌药物研发进展却不明 显 尚无新药可以覆盖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菌(GNB)
新抗菌药物上市数量
取自表浅脓液不能进行厌氧培养,深部脓液可以
涂片评估标本质量,合理解释培养结果:鳞状上皮
细胞多提示有皮肤定植菌群污染 。 开放性损伤:用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表面伤 口以去除污染菌和定植菌,用拭子用力擦拭损伤基 底部或病变进展边缘,不能只取脓液和渗出液(脓 性渗出物中的细菌可能已经死亡) 闭合性脓肿:表面清创,用注射器抽取脓肿内容物; 或将脓肿切开引流后,取脓肿壁的一部分进行培养。 勿用拭子取样。
植,医生怀疑感染时应通知实验室
病毒检测,采集咽拭子和鼻冲洗物。使用病毒运输
培养基进行转运。 常规并不进行淋病奈瑟菌培养,应特殊说明。 大肠埃希菌可在咽部定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潜在 病原
喉炎
主要由病毒引起,如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
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 采集咽拭子或鼻冲洗物。使用病毒运输培养基 进行转运。
如果≥1套血培养(+),并且导管培养(+) (半定量,
≥15个菌落),血培养与导管培养菌种相同,提示为 CRBSI。 如果≥1 套血培养(+) ,并且导管片段培养(-),无法判 断;但是如果血培养分离株为sau或cal,并且没有其 它明确的感染源,仍然提示为CRBSI。 如果2套血培养(-) ,但导管片段(+) (无论培养出多 少个菌落),提示为导管定植而CRBSI 。 如果2套血培养和导管片段(-) ,则不可能是CRBSI 。
医生
医生 医嘱 标本 采集
结果 发放
实验室
实验 室检 测
标本 运送
Who?
病原学检测与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是临床 与微生物实验室共同关注的重点
分析前误差占总误差的比例
甲医院
乙医院
丙医院
微生物标本价值
临床意义低的标本
− 痰、咽拭子 :诊断价值有限,考虑下呼吸道感染时可以
送检 − 粪便、肛拭子 :粪便培养在腹泻时有意义
亚急心内膜炎
持续性感染,不一定在经验性抗菌治疗前采血
间隔30min~1h,采集3套血培养 有人工瓣膜的患者,病原菌常为皮肤菌群如SCN,
采血时应严格消毒皮肤,采集静脉血,导管血会增加 污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