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正副高级必过必看要点
中医妇科专业考试参考资料大纲(副高级)
中医妇科专业考试参考资料大纲(副高级)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中医妇科学专业——副高级)一、专业知识(一)本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中医妇科专业理论知识(1)与妇科相关的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内容。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妇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等。
2、熟练掌握妇科专业理论知识(1)盆腔局部解剖学、生殖器官的应用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有关知识.(2)掌握生殖器的生理功能(包括内生殖器的卵巢、输卵管,外生殖器)等。
(3)掌握盆腔以及相邻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组织胚胎学。
(二)、相关专业知识1、熟悉现代医学有关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妇科常用药物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熟悉与妇科疾病有关的常见疾病,掌握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专业实践能力1、熟练掌握妇科临床知识(1)熟练掌握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2)熟练处理妇科一般疑难病例及妇科急、重症抢救。
(3)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4)熟悉妇科专业的常用药物的药理、药代学、作用、副作用及适应症、禁忌症。
2、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诊断检查技术(1)妇科双合诊、三合诊、B超检查、子宫输卵管通畅试验、D&C术、负压吸宫术、清宫术等。
(2)熟练阅读腹、盆腔X线片、熟悉CT、MRI、B超声像图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妇科显微手术操作技术,掌握一般妇科手术,在熟练其中一项的基础上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各种妇科物理治疗技术。
三、学科新进展⒈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基础研究;胎儿疾病和遗传学诊断、治疗;妇科肿瘤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的治疗;不孕症的种类和发病机制及生殖系统、内分泌紊乱的治疗,并指导实践。
⒉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拿下50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占50分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机制:①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同作用于胞宫的胜利作用。
②脏腑与月经:五脏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
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
肾为天葵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
③天kui与月经: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
对妇女来说,天葵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冲任相资,冲任又得神经充实,聚脏腑一定之血,依时充满而溢于子宫,使月经按期来源,并具有受孕能力。
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行血,摄血。
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侯加常。
⑤经络与月经:a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b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c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d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e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f在天葵的作用洗,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⑥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
其生理由身、天葵、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气调血,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之品慎,免耗血动血。
经后学海空虚,宜调补,经后勿滥攻。
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经前勿滥补。
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
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重治肝,绝经后重治脾。
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虚补肾扶脾养血,实疏肝理气活血。
病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整理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月经病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荆穗四物汤2)风热-桑菊饮3)邪入少阳-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顺经汤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2)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易黄汤+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手术为主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痛者为胎动不安)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滑胎(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3)肾精亏损-育阴汤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5)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脾虚-白术散2)肾虚-真武汤3)气滞-天仙藤散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夺命散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1)血虚-肠宁汤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 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1)气血虚弱-通乳散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四、阴痒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五、阴疮1)热毒-龙胆泻肝汤2)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2)肾虚-大补元煎+黄芪妇科方剂: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在女性生活中非常常见,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妇科知识。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寒热”。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在先天上与男性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
2. 中医妇科的病因病机诊断主要包括气滞、血瘀、湿浊、热盛等四种病机。
其中,气滞主要指气机不畅,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湿浊指体内湿气过盛,热盛指体内热气过盛。
3. 中医妇科治疗强调“调气活血”和“健脾化湿”。
调气活血是指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消除血液停滞和瘀滞,使气血通畅;健脾化湿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湿气的产生和蓄积。
二、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和治疗方法1. 宫寒症:宫寒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腰酸背痛和寒湿宿疾等。
治疗宫寒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温补宫寒、活血化瘀和祛湿化痰。
2. 血瘀症:血瘀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多与月经不调、痛经和不孕症等相关。
治疗血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活血祛瘀、调经通络和消除因素等。
3. 血虚症:血虚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稀少或不畅、面色苍白等。
治疗血虚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补血养血和调养脾胃等。
4. 气滞症:气滞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等。
治疗气滞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和通经活络等。
5. 血热症:血热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血颜色深红等。
治疗血热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凉血、化瘀通络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等。
三、中医妇科的预防和保健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例如补益气血的食物可以常食用,而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应少食甚至避免。
2. 身体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对女性的妇科健康有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体质。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妇科疾病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下面将就中医妇科知识点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一、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量少色淡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月经失调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常用的调经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等。
此外,调节饮食、保持情绪平稳也对月经失调有一定帮助。
二、痛经痛经是许多女性都会经历的问题,部分女性痛经严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寒湿阻滞、气滞血瘀等引起。
治疗痛经可以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肉桂、生姜等,也可通过针灸、艾灸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
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中医认为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有关。
治疗子宫肌瘤可选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材如红花、乌梅、乌药等。
此外,保持情绪愉快、注意休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也有益处。
四、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周期中一个重要阶段,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如潮热、情绪波动等。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症主要由于肾阴虚亏损、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可应用滋阴补肾、调节气血的药物如黄精、枸杞子等。
此外,调整作息、适当运动等对缓解更年期症状也有帮助。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许多夫妇所面临的困扰,中医治疗不孕症强调调理体质、滋养精血。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温补肾阳、调理气血的中药如枸杞、淫羊藿等。
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中。
综上所述,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舒畅经络、滋养阴阳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们也应该注意调节情绪、均衡饮食,保持适量运动,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分值50分掌握这些重点可以拿到90%以上分值第一单元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病理特点: 经、带、胎、产、杂病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经效产宝》宋代最早的产科文献为《胎产书》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年不来月经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每年夏天不来月经称为“歇夏”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月经有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西医称排卵期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见红:接近分娩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腹痛,称为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2-3分钟,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病机: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与肾、肝、脾三脏有关。
第三单元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
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妇科知识。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与诊断
1. 中医妇科基本理论
中医妇科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妇科理论的核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妇科健康的重要性。
2. 中医妇科诊断方法
中医妇科诊断主要包括望、问、切、闻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方面的变化,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通过闻气味等方式来辅助诊断。
第二部分: 常见妇科疾病与治疗
1.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由气血
不调引起。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益气活血、调理脾胃等。
2.更年期综合症
中医将更年期综合症归为“养阴不足”、“肝肾亏虚”等证型。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益肾养阴、调理肝气、舒肝利湿等方法。
3.子宫肌瘤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多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有关。
治疗方法
包括活血化瘀、调理经络、健脾理气等。
4.乳腺增生
中医将乳腺增生分为“气滞血瘀”、“肝胆不和”等证型。
常
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通络化瘀、调理肝胆、调理气血等。
5.阴道炎
中医将阴道炎分为“湿热”、“寒湿”等证型。
治疗方法包括
清热解毒、祛寒祛湿、调理脾胃等。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
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天癸:女男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点程度的时候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见红:接近分娩发动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如果血流两多则应考虑异常。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腹部阵发性疼痛。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重在治本以调经。
2.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辨证要点;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结合全身情况,舌脉综合分析辩其虚实。
口淡呕吐留涎者多为脾胃虚弱。
口中淡腻,呕吐痰涎者,多为脾虚痰湿。
口苦呕吐酸水者,多为肝胃不和。
干呕或呕吐血性物者多为气阴两虚。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又叫胞阻。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施。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作用于胞宫的现象。
肾为主导,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金匮产后三病:大便难,痉病,郁冒. 产后痉病:产褥期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僵直,甚至口闭不开,角弓反张者产后发热: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
1.感染邪毒症—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高热用人参白虎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橞四物汤。
中医妇科正副高级必过必看要点资料
中医妇科正副高级必过必看要点月经病(一)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参芪归草术皮柴升麻。
心脾两虚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五菟人草山地远)(二)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两地胶麦勺玄参)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青黄二皮白地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荣熟肉皮,八珍去川五志芪)。
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熟肉仲草牛肉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香附木香归草5、痰湿型:穹归二陈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大补元煎二山仲地草枸杞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3、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安冲汤加升麻)术芪龙牡地勺茜草断海蛸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二地双黄川断白草药)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桃红四物+三七茜草)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山中草牛膝)+紫河车丹参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参芪四物苓山药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通於煎(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海蛸2、虚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清血养阴汤-地勺女黄白玄旱莲草)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棕蒲散丹兰四物杜秦究)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地勺麦地甘草知母地骨皮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地勺丹归牛黄胶香枣黑豆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地勺丹归桃军龟板克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固冲汤—固冲术芪龙牡山,白海五倍茜棕炭)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大补元煎)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旱莲草地榆(育阴汤)3、血热证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逐瘀止崩汤归穹七没丹皮丹参艾叶胶阿龙牡蛸1、气血虚弱(血虚):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或小营煎山地归勺草枸杞2、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归膝3、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养血调经,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或大补元煎+丹参膝4肾阴虚: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熟山芋牛狗龟鹿菟)5、肾阳虚:温肾补阳养血调经-十补丸(无味鹿茸肾气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汤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归勺桃穹枳红元丹皮乌药附草6、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豁痰除湿0,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或丹溪治湿痰方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归勺二山草巴胶)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1、肝气郁结或肝郁气滞:舒肝理气,和胃通络止痛—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四逆川香皮)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2、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合二陈汤去甘草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气血虚弱证:养血益气活络止痛—八珍汤4、阴虚阳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钩藤天麻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丹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1、气血虚弱证:养血益气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熟地首乌枸杞2、阴虚阳亢::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钩藤白芍石决明3、痰浊上扰: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胆南星白蒺藜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1、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通痹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淤血阻滞: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身痛逐瘀汤-艽穹桃红草羌没归五灵脂龙膝附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术苓人薏巴)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湿瘀: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八物汤去熟地+茯苓皮泽兰(归穹地勺元楝木槟榔)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或丹栀逍遥散2、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归勺沙地苓芥皮)1、阴虚型-滋阴清热凉血调经-蒿芩地丹四物汤去穹加银柴胡白薇2、肝郁型-丹栀逍遥散3、血瘀型-血府逐瘀汤加栀子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芪苓茯归穹夏柏远无味参枣肉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2、肝经郁热: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楝龙齿代赭石3、痰火上扰:豁痰开窍清心安神-温胆汤+连胆星石菖蒲(夏竹枳皮草茯姜枣)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麦味2、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凉膈散(滑茵芩射菖贝木通藿翘薄蔻)1、血虚:养血祛风调经止痒-当归饮子-荆防四物芪草白首乌2、风热型:疏风清热调经止痒-消风散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或六味地黄汤+龟板牡蛎石决明,心肾不交用天王补心丹,水不涵木一贯煎,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肝郁化火丹栀逍遥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1、脾虚肝郁(气虚):健脾调肝(补气养血),安冲止血—安老汤参芪术归熟山芋阿胶黑芥附草木耳炭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火清血养阴汤(地丹女皇白玄旱莲草)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牡蛎茜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妊娠病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肝热型加味温胆汤3、痰滞型: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橘皮茯苓半夏生姜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去泽+党参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苏梗陈皮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丹参赤芍桃棱莪)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丹参赤芍桃(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II号方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艾叶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归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参术勺胶地砂草艾叶炭)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参术,肾阳虚补肾安胎饮(参术杜断智胶艾菟补狗)2、气虚型: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断寄胶—樗根汤(归勺胶草地)+断寄,气血两虚胎元饮(杜皮八珍五川苓)—保阴煎—加味圣愈汤(参芪四物杜砂断)—桂枝茯苓丸+断杜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副高职称中医妇科学笔记报告
副高职称中医妇科学笔记报告中医妇科学笔记报告【引言】妇科疾病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传统中医学作为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次笔记报告旨在总结并分享副高职称中医妇科学的相关内容,探讨其应用在妇科疾病中的疗效和机制,以期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医妇科学概述】(1000字)中医妇科学是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学认为,妇科疾病多与女性的月经、孕育、分娩等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注重调理女性的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
中医妇科学包括妇科疑难病症、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更年期综合症等多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综合分析的方法,还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辅助诊断。
治疗则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段,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妇科常见病症的诊治】(2000字)1. 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包括经量过多、经期紊乱、经期过长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与气血不畅、肝气郁结等有关,可采用调理气血、调整肝气的中药治疗,如益母草、川芎、当归等常用药物。
同时,针灸和推拿也能有效地改善气血循环,达到调理月经的效果。
2.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从调理气血、化瘀利水的角度出发,临床上使用艾灸、刮痧等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如桃仁、赤芍、牛蒡子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3. 不孕症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对夫妻双方心理和生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医通过调节子宫内环境、改善卵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方法,有效地治疗不孕症。
常用的中药包括枸杞子、淫羊藿、远志等具有滋补肾阴、调理精血的药物。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
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
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
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
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
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
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
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
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
18.症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
中医妇科(学习重点精华版)
(1)(2)(3)(4)崩漏(1)血瘀:虚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湿热: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1)(2)(3)(4)(5)痛经(1)(2)(3)(4)(5)(6)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成药:痛经丸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成药:八珍丸肝肾虚损: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成药:乌鸡白凤丸妇科月经先期、月经过多(1)气虚:益气同冲、摄血调经。
(先期)补屮益气汤/(月经过多)举元煎。
成药:补屮益气丸、归脾丸(2)血热: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先期)清经散/(过多)保阴煎。
成药:崩漏丸%1肝郁血热: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梔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1阴虚内热(先期):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3)血瘀证(月经过多):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月经后期、月经过少(1)血寒(后期):①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②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成药:右归丸、艾附暖宫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大补元煎/(月经过少)滋血汤。
成跖:八珍丸、当归丸(3)肾虚:补肾填精、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归肾丸/(月经后期)温胞饮(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成药:逍遥丸(5)血瘀(月经过少):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仁四物汤。
成药:调经活血片(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二陈加苇归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七制香附丸(2)肾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成药:乌鸡口风丸经期延长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两地汤+二至丸。
归脾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归脾汤。
成药:归脾丸血热:①实热: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清热固经汤。
成药:固经丸②虚热: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中医妇科医学知识点
中医妇科医学知识点导语: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从中医妇科医学方面出发,探讨了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常见的中医妇科病症。
一、中医理论对于妇科疾病的解释中医理论认为,妇科疾病主要与“气血失调”“寒湿内阻”“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注重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一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病情,另一方面依据不同的证型选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中医妇科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刺血法、扎实法、温针法等。
刺血法主要适用于痛经、闭经等病症,通过刺血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
扎实法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通过扎实穴位来调节子宫功能。
温针法则适用于不孕不育、子宫肌瘤等病症,通过温针刺激来改善子宫环境。
2. 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煎汤、煎膏、草药浴等。
煎汤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病症,通过中药的疏泄作用来调节月经周期和子宫功能。
煎膏适用于不孕不育、子宫肌瘤等病症,通过中药的温经活血作用来改善子宫环境。
草药浴适用于盆腔炎、阴道炎等病症,通过草药的抗菌消炎作用来改善病情。
三、常见的中医妇科病症1. 痛经: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气血不调、寒湿内阻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
如针灸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调理气血,中药可选用川芎、香附等药物。
2. 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与气血失调、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煎膏治疗等。
如可采用当归、川芎、香附等中药进行调理。
3. 不孕不育:中医认为不孕不育主要与气血不足、子宫环境异常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
如可选择中药杜仲、川芎等进行温经活血。
4. 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主要与寒湿内阻、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如可采用艾灸、温针等方法进行治疗。
结语: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
中医妇科晋升副高专业报告
中医妇科晋升副高专业报告一、引言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妇女的健康和生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妇科晋升副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要求。
二、中医妇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研究妇女疾病的专业领域。
其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理。
中医妇科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药物治疗、中药熏蒸等。
三、中医妇科晋升副高的要求1. 理论知识扎实:中医妇科晋升副高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药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
2. 临床经验丰富:担任中医妇科副高职务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解决妇科疾病问题。
3. 学术研究能力强:在中医妇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具备撰写科研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 管理和教育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妇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并具备指导、培训下级医生的能力。
四、中医妇科晋升副高的培养路径1.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药治疗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参与临床工作,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
3. 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中医妇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4. 提升管理和教育能力:参加相关管理和教育培训,提高管理和教育能力,为下级医生的培养和指导提供支持。
五、中医妇科晋升副高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中医妇科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西医学的冲击和现代科技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2. 机遇:中医妇科在妇女健康和生育保健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度提高,中医妇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六、结语中医妇科晋升副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教育能力。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中医妇科专业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妇女的健康和生育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一)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参芪归草术皮柴升麻。
心脾两虚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五菟人草山地远)(二)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两地胶麦勺玄参)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青黄二皮白地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荣熟肉皮,八珍去川五志芪)。
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熟肉仲草牛肉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香附木香归草5、痰湿型:穹归二陈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大补元煎二山仲地草枸杞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归脾汤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安冲汤加升麻)术芪龙牡地勺茜草断海蛸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二地双黄川断白草药)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桃红四物+三七茜草)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山中草牛膝)+紫河车丹参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参芪四物苓山药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通於煎(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海蛸2、虚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清血养阴汤-地勺女黄白玄旱莲草)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棕蒲散丹兰四物杜秦究)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地勺麦地甘草知母地骨皮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地勺丹归牛黄胶香枣黑豆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地勺丹归桃军龟板克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固冲汤—固冲术芪龙牡山,白海五倍茜棕炭)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大补元煎)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旱莲草地榆(育阴汤)3、血热证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逐瘀止崩汤归穹七没丹皮丹参艾叶胶阿龙牡蛸1、气血虚弱(血虚):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或小营煎山地归勺草枸杞2、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归膝3、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养血调经,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或大补元煎+丹参膝4肾阴虚: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熟山芋牛狗龟鹿菟)5、肾阳虚:温肾补阳养血调经-十补丸(无味鹿茸肾气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汤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归勺桃穹枳红元丹皮乌药附草6、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豁痰除湿0,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或丹溪治湿痰方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归勺二山草巴胶)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1、肝气郁结或肝郁气滞:舒肝理气,和胃通络止痛—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四逆川香皮)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2、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合二陈汤去甘草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气血虚弱证:养血益气活络止痛—八珍汤4、阴虚阳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钩藤天麻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丹参1、 气血虚弱证:养血益气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熟地首乌枸杞 2、 阴虚阳亢::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钩藤白芍石决明 3、 痰浊上扰: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1、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通痹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淤血阻滞: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身痛逐瘀汤-艽穹桃红草羌没归五灵脂龙膝附 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术苓人薏巴) 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湿瘀: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八物汤去熟地 1、 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或丹栀逍遥散2、 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归勺沙地苓芥皮)1、阴虚型-滋阴清热凉血调经-蒿芩地丹四物汤去穹加银柴胡白薇2、肝郁型-丹栀逍遥散 3、血瘀型-血府逐瘀汤加栀子 1、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芪苓茯归穹夏柏远无味参枣肉桂) 2、 肝经郁热: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楝龙齿代赭石3、 痰火上扰:豁痰开窍清心安神-温胆汤+连胆星石菖蒲(夏竹枳皮草茯姜枣) 1、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麦味 2、 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凉膈散(滑茵芩射菖贝木通藿翘薄蔻) 1、 血虚:养血祛风调经止痒-当归饮子-荆防四物芪草白首乌-消风散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或六味地黄汤+龟板牡蛎石决明,心肾不交用天王补心丹,水不涵木一贯煎,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肝郁化火丹栀逍遥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1、脾虚肝郁(气虚):健脾调肝(补气养血),安冲止血—安老汤参芪术归熟山芋阿胶黑芥附草木耳炭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火清血养阴汤(地丹女皇白玄旱莲草)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 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牡蛎茜地榆 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妊娠病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肝热型加味温胆汤3、痰滞型: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橘皮茯苓半夏生姜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去泽+党参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苏梗陈皮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丹参赤芍桃棱莪)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丹参赤芍桃(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II号方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艾叶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归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参术勺胶地砂草艾叶炭)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参术,肾阳虚补肾安胎饮(参术杜断智胶艾菟补狗)—举元煎+断寄胶补血固冲安胎—樗根汤(归勺胶草地)断寄,气血两虚胎元饮(杜皮八珍五川苓)—保阴煎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参芪四物杜砂断)—桂枝茯苓丸+断杜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凡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或半产1、胎陨难留:脱花煎+坤—穹归车前牛肉花2、胎坠不全:益气下胎—脱花煎+人参坤蒲气随血脱—人参黄芪汤或参附汤、独参汤。
1、肾虚证: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菟断巴杜归熟鹿枸胶参术枣砂)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2、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十全没苓砂黄续安胎)3、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人参归勺益芥子)2、瘀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硝健脾除湿兴起下胎—平胃散+硝枳实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参覆盆子桑葚子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续断枸杞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枸杞桑葚子(二地双黄川断白草药)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台,救母丹枳牛 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 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化湿除痰行气下胎-平胃散枳芒 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鲫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槟榔1、脾虚证: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加砂仁(白术散茯苓大腹姜橘皮)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五苓散+山药菟丝子3、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 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散(苓芩知母地草竹茹)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麦芩茯防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减归+芩竹茹 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龟牡蛎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痰郁化火用清痰四物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 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桑叶贝地菊花茯神勺草竹茹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1、阴虚型:养阴清肺止咳安胎-百合固金汤(生熟地麦冬白芍贝草玄参桔梗)2、痰饮型: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 痰热花火用清金化痰汤-芩栀梗麦桑贝蒌橘红苓草 3、外感型: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天冬桑苏茯麻贝参草 1、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地胶杏知母沙参麦桑皮蜂蜜2、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1、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地丸2、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炎,润燥通淋—导赤散或导赤清心汤3、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芪断枳-保产神效方 1、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香附牛膝枳壳 2、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 产后病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1、血虚气脱:益气固托-清魂散参草荆芥泽川穹继则加味当归补血汤2、血虚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血瘀里实用牡丹汤1、气虚型:补气固冲摄血止崩-升举大补汤(举元四物麦芷连荆芥)2、血瘀型:活血祛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穹归失笑沙七益母草)-牡蛎散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银花芩,热盛伤津用白虎加参汤,热结在里用大黄牡丹皮汤,热入营分用清营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防四物,感受风热用银翘散,外感暑热清暑益气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血府逐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或八珍汤+芪地骨皮,血虚阴亏一阴煎+白薇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 1、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解止痛—肠宁汤(归胶熟肉参山断麦草),血虚兼寒用当归建中汤2、瘀滞子宫证(瘀血型):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大黄牡丹汤 1、 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胶勺麦地草2、 邪毒感染型:解毒镇静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蝉南麻蝎僵)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归鸡血藤,2、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3、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桂枝牛膝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胶艾海蛸2、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牡茜七 +牡地榆 1、气虚型:益气生津宣肺行水-补气通胞饮(麦芪通草)2、肾虚型:补肾温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桂附肾气车前川牛膝3、气滞型: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 -加味四物汤 1、气虚:益气固摄-黄耆当归散+芋益智仁 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胞-肾气丸+智桑蛸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养胞-完胞饮(参术苓芪归穹桃红坤及猪羊胞 1、血虚津亏:养血润燥滑肠通便-四物汤+大云柏仁火麻仁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参草归地枳麻桃槟) 1、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参芪归麦木桔猪蹄)2、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青柴四物漏芦花,白桔通王穿山甲)3、痰浊阻滞证: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1、气滞型: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三香青莪川楝壳)2、血瘀:活血破瘀化瘀消癥—桂枝茯苓丸或大黄蛰虫丸2、痰湿瘀阻:除湿化痰散结消癥—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或散聚汤(夏桔苓归杏桂槟草),兼血滞用三棱煎(莪棱桔夏麦芽)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毒热型:解毒除湿破淤消癥-银花蕺菜饮(土苓荆芥草)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1、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合命饮2、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归勺牛桂胡莪棱4、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败酱草薏仁图苓(桃红四物连皮胡莪香)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苓1、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八珍菟鹿仲川椒)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归勺熟地山萸肉),阴虚内热清血养阴汤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巴菟骨肉术附山参仲芡实)或右归丸,宫寒不孕用艾附暖宫丸(茱肉川断芪四物)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术勺归苓香丹花)或百灵调肝汤(归勺膝通楝蒌皂枳实青草王不留)3、瘀阻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兼血虚用调经种玉汤(苓皮四物吴芋胡丹香)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或启宫丸(苍苓神茯夏川皮)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炙甘草、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脏躁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脾虚湿盛用淡竹茹汤(参苓麦夏草小麦姜枣)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3、湿虫滋生型: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薢分湿饮+白头翁苦参防风1、湿热型:泻肝清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土苓蒲公英,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仙方活命饮(芷贝防赤归皂山甲花粉乳没银花陈皮草2、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苍苓莪皂(熟鹿草白芥子麻姜炭)或托里消毒散:1、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枳壳2、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鹿胶升麻枳壳阴痛1、肝肾亏虚:滋养肝肾缓急止痒-当归地黄饮+牡蛎勺元胡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逍遥散+楝元胡香附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痛-龙胆泻肝丸+柏郁金4、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滞止痛-川楝汤去槟泽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枳壳2、胃燥:泄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健脾开郁理气-逍遥散-枳壳4、痰湿型: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桔半桂苓枳姜汤+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