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4-教育目的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填空题1.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2.教育目的. 、组成了层次不同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教育目的系统。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生活、学会共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4.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___的总规定或总设计。
质量和规格5.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_激励作用_、_评价作用_。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癸卯壬子癸丑7.洛克在《》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的教育主张。
教育漫话教育个人本位论8学生中心的教育学说主要以法国的________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卢梭9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
归宿10.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等人。
卢梭杜威1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和。
孔德涂尔干13.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转变的思想。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5.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规格基本要求16.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的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考点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
古代教育目的论
培养德行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
会责任。
传承文化
古代教育通过传授经典和传统文化, 使学生了解和继承文化遗产。
培养官吏
古代教育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 和人才,为国家治理和发展服务。
近代教育目的论
培养公民素质
近代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 素质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的能力。
04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的实践应用
教育政策制定
政策目标明确
教育政策制定应以教育目的论为 指导,明确政策目标,确保教育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政策内容具体
政策内容应具体明确,包括课程 设置、教学要求、评估标准等方
面,以便学校和教师实施。
政策实施监督
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教育 政策的有效实施,并根据实际情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总结词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应以传承和发展文化为宗旨,通过培养具有文化 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文化,强调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力。它主张 教育应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学习,以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追求知识
近代教育强调对知识的追 求和掌握,以促进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
近代教育旨在培养经济发 展所需的人才,推动国家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现代教育目的论
个性发展
终身学习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 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 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发展 需求。
VS
详细描述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 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第15页,共49页。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 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 于社会; 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 结果的评价标准。
第16页,共49页。
第25页,共49页。
• 2002年出国更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 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 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 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 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 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 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 ;这几年更是增长强劲。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 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 用。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 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 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 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 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5页,共49页。
•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 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 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8页,共49页。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 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 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由于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念和理论。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是中国的荀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赫尔巴特、涂尔干,法国的孔德,美国的巴格莱、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和纳托普。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学记》就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论语》在谈学道时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与此相似的是,柏拉图亦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教育应当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要培养他们勤劳和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育他们勇敢的精神;而对最高统治者的教育则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有“哲学王”的特征。
实际上,柏拉图所主张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应当为维护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服务。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
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
社会学家那笃尔普认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
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
那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目的论
在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希腊的雅典 培养自由人,要求平衡和谐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培养僧侣 世俗培养骑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培养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 16、17世纪 泛智主义(培根、夸美纽斯) 培养绅士(洛克) 18、19世纪 自我发展(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多方面兴趣、道德的目的(赫尔巴特) 为“完满生活”准备 (斯宾塞) 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定义: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 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
(1) 个人本位论
卢梭对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新型人物)的描 述:这种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具有农夫的或运 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 灵敏,理性发达;不曾受到社会传统的摧残,未被 旧有的模型铸成固定的形式;有着发展成为各种人 才的条件,能适应时势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使 命。 -------在当代,人本主义者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 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 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
培养目标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案例: 1998年13岁时以628的高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成为 华中地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教案(4)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教学目的:探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是片面的观点;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价值取向、三生教育。
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含义,分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3.熟悉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新时期教育方针内容。
4.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5.明确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重点难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组成: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1.区别:①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是制定各位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具有阶级性和法令性。
②教育规律: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
③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④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2.联系: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1.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指针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制约作用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一)政治制度(二)生产力发展状况(三)人的发展理论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06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01
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逐渐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和
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和全面发展。
02
终身教育与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及传授基本的生活技 能。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
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境教育等。家长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 子的需求和想法。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宏观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人的品德、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微观教育目的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微观教育目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点等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 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人 发展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 高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对于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发展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 教育方向,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成长 方向。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04教学目的论
• 价值评价:是指学习者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 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偏好某 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例如: 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刻苦学习外语等。
•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 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 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 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 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明 确地指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 机械动作: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练习,学习者的反应已形成习 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 作的熟练性以准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 适应:此阶段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
• 创作: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动作技能 的能力。
•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 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 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 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黄济《现代教育论》)
• 简单地说,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 育活动结果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 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 (孙喜亭:《教育原理》)
(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要求学生向一定目标提高 和发展或期待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或深化。 例逻辑思维力、鉴赏力等。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地位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的核心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3.调控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5.评价功能: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5.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考点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罗杰斯,马斯洛,康德,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3.宗教本位论教育为宗教发展服务,培养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4.生活本位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服务,培养会生活的受教育者斯宾塞,杜威5.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6.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个人”展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四章背诵题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狭义的教育目的。
3.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泛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4.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5.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6.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
7.在教育目的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目的到下位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8.教育目的也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0.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学校的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培养目标。
11.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
12.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3.教育目的导向功能主要指它具有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作用。
14.教育目的选择功能是指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15.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就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育内容。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16.明确的教育目的的存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1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
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控制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改变人的自然盲目的发展过程,或摆脱其他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活动的影响,把学生纳入预定的发展方向中去。
18.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价值判断。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做他们活动的舞台。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被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经在清华校园做 《中国青年报》 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 18位清华学生 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 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 14位 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 位视情况而定。 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 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 还有3 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 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 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 有什么变化; 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 打算回国的各有4 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5、劳动技术教育
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 教育。 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 个方面。 个方面。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 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 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 人的认知、情感、 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 求。
•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 的偏差——中西方比较 的偏差 中西方比较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社会利益 培养精英 注重系统知识 强调稳定 计划, 计划,大纲
西方
个体发展 面向大众 关注生活经验 追求变化 跑道, 跑道,共同建构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学科中心 系统与规范 原理、 原理、经典的知识 繁 , 难 , 窄 ,旧 概念,法则, 概念,法则,练习 注重结论,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Βιβλιοθήκη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1、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 目的、 观点、社会意识、 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 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 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 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 众多内涵, 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 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为道德教育的德育。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 会价值为中心, 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 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 其次, 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 于社会; 于社会; 再次, 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 结果的评价标准。 结果的评价标准。
西方
鼓励个人思考 论文,答辩 ,制作 论文, 参与,多样化, 参与,多样化,创新 自我反思 淡化区别, 淡化区别,个人隐私
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总结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 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 入世( 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 识 、 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 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 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
3、体育
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 与技能, 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 动能力, 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
4、美育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 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 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 培养劳动者” 要求; 要求; 使受教育者在德、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一)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 的教育; 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 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 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 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 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 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 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 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 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 的分类: 的分类: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的 性质与价值取向、 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发展 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要给 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 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 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 定点。 、定点。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 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 定性 教育目的的本质; 教育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 定向 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 出凝练概括; 出凝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 定点 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 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第四章 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 教育目的 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 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 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 才的规格与标准, 点与归宿, 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 指导作用。 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内容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哪儿去了?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哪儿去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 研究生1596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 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 751人 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 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 20%,其中有587 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 比例高达78 78%。 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 研究生2002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 2002人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 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 831人 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 比例接近87 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 87%, 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 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 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 化学专业毕业32 32人 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 28人 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 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 15人 出国人数达到13 13人 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到13人, 比例为90%。 比例为90%。 90%
培养目标——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 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 培养目标 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 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 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 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 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 的设想或规定; 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 象提出的。 象提出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 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 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 同时, 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的培养目标, 。
一方面, 五育”之间不能替代,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 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 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 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 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 起着不同的作用。 起着不同的作用。 另一方面, 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互相促进的。 影响、互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 轻彼的现象。 轻彼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 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 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 人价值为中心, 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 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 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 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 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 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 其次,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 2002年出国更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 2002年出国更热, 年出国更热 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 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 工科出国率非常高。 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 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 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 1998年 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 760多人 年为960多人; 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 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 1120多人 多人; 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这几 年更是增长强劲。 年更是增长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