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合集下载

制度的力量心得体会

制度的力量心得体会

制度的力量心得体会制度的力量心得体会制度是指一种规范性的安排或安装在集体中并起作用的结构机制。

它可以是法律、条约、规章制度、政策或者约定等,通过对个体行为和组织活动的规定和规范,使得人们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实现协同合作和相对稳定。

在我参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制度的力量,这让我对制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制度能够规范行为,确保正当权益的保护。

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人员众多、权益各异,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那么就会出现混乱和矛盾。

制度的存在和实施,能够明确列出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比如,在公司内部,有一套明确的员工行为准则和纪律条款,规定了员工应该如何处理工作事务、如何相处和沟通,以及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等。

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员工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保障了员工的健康权益。

其次,制度有助于促进组织的规范化和协同合作。

在组织中,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各方的活动需要有一套适合于整体利益的规则来保障协调和合作。

制度能够提供一个均衡和公正的基准,使得各方能够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作用,共同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比如,在项目管理中,有一套严格的项目实施流程和规范,规定了项目的开展方式、阶段目标、沟通协作等内容。

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项目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减少决策的迷茫和风险的隐患,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

最后,制度的存在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灵活度。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能够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制度的实施,可以让组织中的人员根据规定的流程和目标来进行工作,减少了无用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比如,在财务报销方面,有一套明确的财务报销流程和操作规范,规定了报销单的填写要求、审批流程和发放时间等。

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报销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又减少了财务风险和违纪行为。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北京大学思修作业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北京大学思修作业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读书报告苏力老师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以散文形式言简意赅地讲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一对于美国司法乃至世界司法有着巨大影响的案件,而从一些特殊的角度表述了自己对于制度、法律等等形成的现象的观点、态度还有新想法,从这一点上苏力老师做的十分巧妙,而本书也是一本佳作。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大概情节如下;约翰·马歇尔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国会中的联邦党人于1801年2月13日通过了《1801年司法条例》,其目的之一显然是想减少下一任总统杰弗逊提名民主共和党人出任大法官的机会。

同时,它还增加了16个联邦巡回法官的职位。

1801年3月2日,亚当斯总统提名清一色的联邦党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马伯里身列任命名单之中。

第二天,即亚当斯总统卸任的1801年3月3日夜里,即将换届的参议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对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

按照规定,所有治安法官的委任状应由总统签署、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才能正式生效。

约翰·马歇尔忙得一塌糊涂,十七份委任令在马歇尔卸任之前没能及时发送出去,而马伯里恰好身列之中。

民主共和党总统杰弗逊深感不满,他立刻命令新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扣押了这批委任状。

马伯里虽然家财万贯,想要做官。

于是,马伯里把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

麦迪逊对马歇尔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困境。

马歇尔判决很巧妙,他在判决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申诉人马伯里是否有权利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状?第二,如果申诉人有这个权利,而且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政府是否应该为他提供法律救济?第三,如果政府应该为申诉人提供法律救济,是否是该由最高法院来下达执行令,要求国务卿麦迪逊将委任状派发给马伯里?对于第一个问题,马歇尔的结论是:“马伯里有权利得到委任状。

拒发他的委任状,在法院看来不是法律所授权的行为,而是侵犯了所赋予的法律权利”。

所以,马伯里案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如何学习法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注:这是小姐姐两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发出来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持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文,光看不写对脑力的锻炼可是远远不够的哦。

朱苏力教授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不迷信于教条和权威,善于从显而易见却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法学理论。

正如他引用的福柯语:“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

以及他本人所言:“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这本书表面上是论文集,然实际上正是遵循这条思路汇编而成,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正如苏力老师所说“事后追认”的情形出现。

正如他所说“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很多时候事情是随机发生的,而我们人类为了天性中确定感或安全感的某种需要,我们不喜欢随机和不可控,因此我们追究因果定律,我们崇尚逻辑。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架构是:第一关注现实。

即第一篇“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选编在此的论文尽管论述主题各不相同。

在第一篇关注现实中,苏力多次强调“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霍姆斯也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而法律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它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偶然的,是“意外之果”。

法律作为解决纠纷的方法手段,它又是极其世俗的,有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的追求。

因此我们不能做一个只在书堆里讨生活的人,不能只满足于在脑袋里建立一个有完美逻辑的理论大厦。

我们更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出于明面上的国家法。

眼光所到的地方(法学理论),脚步也要到达(法学实践和技艺)。

脚步实在到不了的地方,才寄托于两肩之间。

苏力有语:“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好我们这个团队,美格林超市组织了公司管理层学习部分公司制度,制度大部分员工都已经学习了很多次,有些员工觉得没必要再学,可我却认为多学一次就会加深一回印象,同时也会得到不同的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制度学习,我感觉有部分员工对公司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都有意无意违反着公司制度;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加强学习公司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它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

制度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工作中我们不了解制度不按制度执行,那就会导致既定的工作停歇,也会阻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同时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只有公司员工都自觉地遵守了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营运工作才能做到合理化、规划化、制度化,公司才能够做大做强。

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制度不是为某个员工、某个职级或某件事情而制定的,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者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我们作为一个公司的基层管理者,更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保障团队的建设。

没有一个合作无间、积极进取的团队,公司的各项工作就难以开展。

此次学习,让我深深明白到,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建立在相互支持与信赖的基础上,并要有清晰的共同目标、相关的专业技能、相互的尊重与信任、有效的沟通等因素。

学习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只要坚持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成长。

所以,我们应报着感恩的心,努力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尽己所能。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二)在一家公司工作,不仅仅是要在业务上有所成就,还要了解和遵守公司的制度和规定。

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学习公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公司,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在我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公司对于员工的关怀和培养。

思修读书报告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思修读书报告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本书中,呼应书名的文章位于第一编的第四篇,题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的故事》,这篇文章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中一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美国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如何处理由当时联邦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所引发的诉讼案的故事,介绍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阐释了制度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过程与特点。马歇尔巧妙地抨击了杰弗逊政府,同时否定了马伯利的诉求,令杰弗逊政府无法还手,并且主张了司法审查的权利,创立了审查国会立法的先例。作者的论述使我认识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也认识到了一些制度往往是在权力争夺与利益纷争之中形成。这篇文章加深了我对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因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哪些制度的确是有着“纯洁而崇高的起源”呢?这样的例子本文中并没有举出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消灭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国的各项制度依然存在需要改革与完善的地方。由于起步晚、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中国农村的司法现状仍有待改善。随着中国整体的社会转型,中国农村对法治和司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对司法知识和技术、对法官的特殊需求。中国的法治应当兼顾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和底层人民的司法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的观点比我们普通人更加深入、透彻,并且他逐步地、由浅入深地阐释他的观点,从而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作者关注社会现实与热点,并对其深入剖析,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联想。从英国王妃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中国的演艺圈、娱乐圈。很多明星通过媒体的炒作赚取名利,但反过来,他们的私事又不断地被曝光,隐私权受到侵犯。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更加看清楚当今社会的面貌与内在。

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关于社会秩序(制度)发生学探索的研究成果――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提供过两种答案:(a)自发演化生成;(b)理性创设生成。

而这两种答案在经济学中,则分别是沿着两条不同的理论进路展开的:一是斯密?D?D门格尔――哈耶克的演化生成论传统;二是康芒斯的“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制度设计论传统。

[1]前一传统的发展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原理”、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最小国家理论”、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演化理论”、以及肖特、培顿?杨和宾默尔的“博弈论制度演化理论”那里被逐渐系统化。

而后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则存在两个分支:(1)在当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如赫维茨(Leonid Hurwicz)的“激励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以及戴维?L?韦默的“制度设计理论”那里被系统化。

该传统的新近发展在布坎南和塔洛克的以“同意的计算”为核心的宪政理论,以及舒贝克这样的博弈论经济学家的“数理制度设计理论”中得以传承。

(2)关于制度设计生成的另外一个发展路径,是在以马克思为先驱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那里,他们甚至试图通过“计划和行政控制措施”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和持续发展。

但这一流派关于制度设计生成的主张,目前由于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曾经一度以比较制度分析的形式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但目前其观点正在变得扑朔迷离,而该理论阵营也在日益分化。

本章第一节关于制度本质的讨论,已经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制度是一种直接的社会产物,而非自然产物,它只能表现为自然环境作用(如资源稀缺性引发的竞争行为和冲突)的社会结果;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非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制度是人类社会秩序状态的描述和结构性存在,它区别于自然世界中“物的秩序”,而更直接的体现为“一种关于人的社会秩序”。

关于制度发生学的两种理论解释在研究的起点上都是相同的,即它们都试图通过制度发生学的探索,为制度的产生提供理论说明,但观点上的分歧让二者在长久的论战中从分歧走向了对立,甚至彼此的置疑和批判阻止了他们吸收对方的意见和思想,却更加强了他们在相反方向上做出努力和探索的可能性。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1、人要脱俗是很难得,因为“俗”就是一种约束人的制度。

2、没有任何制度可以建立在爱之上。

——尼采3、自由变成了舌尖上的一个概念,我们很容易忘记了作为制度化的自由的另一面从来都是规训。

4、(戴安娜)这一切已不尽是她的不幸,已足以使她成为一个关于人类个体命运无常的象征。

5、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找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

6、权力并不是哪一个人绝对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能会发生社会流变的关系。

7、每一个进步表面看来都比其实际进步更伟大。

——耐斯托依8、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正确,因为任何法律从根本上都是要回应其所在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迈向某个确定的方向。

9、任何有意义的原则一旦被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会是一派胡言乱语了。

10、其实一个语词,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时,重要的是对它的内涵予以界定,对其使用范围予以限定,而不在于它是否真是对应了或表现了现实;因为语词与其所指称的物从来不可能对应,其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因常规而形成的专断的、临时的关系。

11、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马克思12、在诉诸和认同传统之中实际隐藏的是诉诸者和认同者自身的强烈创造欲望和能力。

13、促使人们采取具体行动的更多是他在当时情境中产生的欲求,是他的激情,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对遥远的未来予以总体反思后的选择;相反,理性只是这种欲求、这种激情的奴隶。

因此,即使从历史的角度看来是必然的事物,我们也无法否认个体的创造;更无法否认后来者对于传统的重新构建。

14、道德是弱者创造出来并用来约束强者的。

——尼采15、善是出于利,而恶与害相联系,并且有阶级因素。

——尼采(道德的谱系学分析)16、任何一种作为个人信仰或价值体系得到的要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实践,成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需要时间,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的自觉接受。

在这个意义上,急功近利的道德建设本身就是与道德“建设”相悖的。

17、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用心整理的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欢迎下载)作者:------------------------------------------日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朱苏力【该文章阅读量:62次】【字号:大中小】一.1801年3月3日夜,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一片忙乱。

已经就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一个多月但仍然担任国务卿的约翰·马歇尔正忙着给法官委任状加盖国务院的大印。

2这批法官是总统依据国会三天前通过的法律于昨天提名,今天白天参议院刚刚批准的。

作为这种废寝忘食和效率之背景的是这样一个事件:联邦党人在去年底的总统和国会选举中全面失败。

从法律上看,午夜之后,亚当斯总统就将离任,马歇尔也将卸去国务卿之职;而他们的对头,共和党(此共和党非美国今天的共和党,而是今天的民主党之前身;这一变迁也许是本文论点的另一种补证)领袖杰弗逊将继任美国第三任总统。

作为撤退前的战略部属的最后一步,马歇尔必须赶在午夜之前送出这些委任状。

总体的战略部署从1800年末就开始了。

由于行政权和立法权均已丧失,联邦党人唯一可能继续控制的阵地就是不受大选结果直接影响的司法领地。

因此,当 1800年年末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因身体不佳而辞职后,联邦党人看重的候选人杰伊也以“身体不佳”为由谢辞提名,亚当斯总统立刻提名他的年轻力壮的(时年45岁)国务卿、坚定的联邦党人马歇尔出任首席大法官,得到了其控制的国会参院的认可。

即将卸任的国会还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于1801年2月13日和27日先后通过了《巡回法院法》和《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对美国的法院系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前一法令将联邦巡回法院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6个,并因此新设了16名巡回法院法官;又在华盛顿这一对最高政治可能有重大影响的特区增加了5个地区法院,在每个地区增设一名检察官和一名联邦执法官;最后,又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数量从6名减少到5名。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吉森·乔治·罗斯博士撰写
的经典著作,他在中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制度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和研究。

罗斯提出的见解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他解释
了制度是如何从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从未来趋势的角度
来看,他还提出了很多建议,对于制度及其在市场和经济结构发展中扮演
的角色实施了深入的探索。

罗斯在书中解释了制度发展的原因,只有在对制度发生的有效驱动力
有了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制度发展,以两种形式呈现:内
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的是制度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参与者通过
信息的获取,构建信任关系,以及了解参与者考虑和行为的本质,形成协
调机制,从而促进制度的发展。

外部因素指的是执行制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
影响制度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导致制度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罗斯还指出,制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推动:制度介入、制度调整和制度变迁。

读《为什么“送法上门”》有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

读《为什么“送法上门”》有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

读《为什么“送法上门”》有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司法下乡是为了提高司法部门办公的效率,使权力能深入乡村并有效运作的一种工作手段。

举个例子,法院方面办事员和信用社职员一同下到农村去“找”拖欠贷款的村民,一般来说都会先找到村支书,之后通过村支书找到当事人,常常会举行“炕上开庭”来调解。

按照文中所讲,干部下乡这一只因中国特殊的国情而存在的“习惯”,发源是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形成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工作方针。

笔者以为这亦可算是共产党执政的一种“倚仗”,用近乎一对一的形式使得工作高效完成的“倚仗”,在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时代从民众心中取得信任和支持的“倚仗”。

但是,就跟苏力老师说的一样,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社会,为什么司法下乡这种办公方式依旧存在呢?“自改革开放以来,司法领域更是一直强调司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其意蕴即是强调正式的规则和程序”,西方国家的司法规则是当有案件发生时,法庭会“传唤”被告,当你违反交通法规的时候就可能成为被告被传唤,不曾了解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吧,这里只是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眼里“很小”的、但只要是在其范围之内的案件,都必须走一个规定的流程。

在中国,城市实行世界范围内较为通用的司法制度,运行严格遵守规则,而乡村政府鼓励通过司法下乡来解决“不算大”的案件。

这种差别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

《为什么“送法上门”》试图引导读者向这一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探寻。

他直接地说出,他不能简单地承认这种制度单单就是来自于“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好作风”,虽然后者确是一种合理的因素。

他认为,制度变革的规律“固然受到领导人的偏好和流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制度与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可能有更深刻的逻辑关系,并不完全服从意识形态的逻辑”。

就笔者的理解来说,制度的变化是较为刚性的,它被设立下来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不论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一项制度的改变与否都必须经历较为漫长的讨论时期,它作为一个大范围通用的“规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不同人群的利益,执政者必须对改革慎而又慎;然而话说回来,当我们产生改革的想法,必定是制度的存在有了弊大于利的影响,举个例子,前几年北京曾出现在京学习的外地子女因户口问题无法在京高考的问题,许多随迁子女受到影响,这些学生的家长向教委提交议案、联名信,甚至发动游行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在这之后全国相继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距那次游行短则数月(如山东、河南等)、长则两年(如上海、北京)。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一、引言在公司制度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制度是企业健康运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理解公司的制度,我对企业规范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明确了作为员工应当遵守的规范和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制度与企业文化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它是企业运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公司制度,我深刻认识到制度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更是塑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员工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还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有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内外形象。

三、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公司制度,我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员工行为。

制度明确了员工的职责和工作要求,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在工作中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提升工作效率。

制度通过明确的工作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使工作更为顺畅和高效。

在制度的指导下,员工可以清晰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

3、保障员工权益。

公司制度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还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制度中明确了员工的权利,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公正对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优化企业管理。

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营整个组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竞争力。

四、学习公司制度的方法在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真阅读。

学习公司制度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制度文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要求。

只有真正理解了制度的规定,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2、思考理解。

在阅读制度文件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制度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只有深入理解制度的目的和要求,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3、与他人交流。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
学习公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1. 系统化学习:学习公司制度不仅仅是看一遍资料或者听一次讲解,而是要进行系统化学习。

可以将公司制度进行分类,逐个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

2. 制度理解:学习公司制度要深入理解每个制度的背景、目的和实施方法。

只有理解了制度的意义和要求,才能更好地遵守和执行。

3. 主动学习:学习公司制度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

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寻找相关资料和文献,主动向同事或上级请教和交流。

4. 注重实际应用:学习公司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核或者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到的制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找到实际应用的方法。

5. 持续学习:学习公司制度应持续进行,不能止步于一次学习。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变化,制度会不断更新和调整,需要及时跟进学习。

总之,学习公司制度是一种提高自我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掌握公司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组织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法律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建立。

下面我将从制度的定义、形成的条件、形成的主要途径以及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制度可定义为一种有关行为规范、权责分配以及资源配置的体系。

制度的形成必须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变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稳定的制度。

其次,制度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包括社会革命、制度创新、法律制定和共识建立等。

在社会革命中,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得以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矛盾和压力。

而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出现,人们感到旧制度无法解决,于是进行或者创新。

例如,工业革命的出现对传统的封建经济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推动了现代工业制度的建立。

在法律制定方面,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同时,在共识的建立过程中,人们通过讨论、协商和达成共识来制定制度。

这种制度形成的方式更加平和和稳定,但是需要时间和协调。

制度的形成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运行更加有序和规范。

有了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人们可以在规定的框架下进行行动,减少了冲突和混乱。

其次,制度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良好的制度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再次,制度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合理的制度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然而,制度的形成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首先,不同的群体和利益相关者对于制度的形成存在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冲突。

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利益的关系,解决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制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经历多次的试验和调整。

同时,制度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纵观中国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的人治,跌宕的法制,以及现今向往的法治。

中国已然迈入了法治的社会,以法作为社会的管理与协调者,走向了更为文明合理的阶段,但面临的却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从苏力先生简洁通俗的读书笔记中,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以更宽广的视野对中外法系进行较衡,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观念,对此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中国法治的转型蕴含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也残余着历史的痕迹。

中国在将“法”推向社会的最高峰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没法像年轻的美国那样快速地重生,也无法像英国那样渐进式的进行和平改革,在血与泪的漫长搏斗,各阶级的调和妥协中,中国才确立起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让人从原本的奴化思想中和统治者的专制思想中脱离而出本身存在着众多困难,现阶段法治化和民主化任处于起步阶段,国家不断强化法作为无形的管理者,而各类社会矛盾便集中于这一阶段产生,人权依然得不到保障,腐败问题一直存留,官官相互让人对现在的情况感觉很是担忧,我们的法学工作者冲击着不良的规章条款总是遭到无情的阻碍。

中国广大得农民占据多数,大部分是“小农经济”,经济不够坚实,地区教育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法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的现象。

我们反省自我同时,对于外国的制度建设也应有着较好地借鉴。

西方开创了法治先河,他们拥有着众多对法深刻的思量,中国置身于世界各国制度的大熔炉中,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结合的方针,吸收优秀的外国法学理念,结合自我的国情,完善出一套属于我们的法治体系。

我们也许有着根深谛固的陋习,需要外来, 新鲜血液的注入,来调和,净化,催生新的活力。

法治的建设终究要落实于人之上,法的初始作用也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而一个法治体系的优劣就取决于广大百姓的受益程度。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公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报道比比皆是。

读书报告《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原理

读书报告《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原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读书报告题目:无心插柳柳成荫—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姓名:学号:院系:书目专题:班级:主管老师:二〇一七年十二月无心插柳柳成荫—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摘要:通过了解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而简单地阐述了自己对制度形成过程的一些见解,并试图将之与社会需求以及人为动机相联系,并探讨动机与最终形成结果的关系关键词:制度形成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自然非主观《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

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节律,是天地自然产生的;而制度,则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持社会稳定的。

自然运转的规律可以与国家的法律制度类比,都是使一个系统能够尽可能平稳并维持一定秩序运转。

百度百科上写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那么,这种工具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苏力先生在《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通过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分析给出了一个异常有趣的答案:制度,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曾经,美国宪法解释的弹性很大,拥有对宪法的解释权可以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在一次党争之中,联邦党人马伯里曾把民主共和党出身的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马歇尔大法官以最高法院的名义致函国务卿麦迪逊,但麦迪逊不予理睬。

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当时实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司法机构。

这样,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左右为难。

他可以签发执行令命令麦迪逊,但麦迪逊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这会进一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

如果马歇尔拒绝马伯里合理的诉讼要求,那就等于主动认输,承认最高法院缺乏权威,无法挑战行政部门高官目无法纪的举动。

马歇尔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判决,他承认这一控诉的合理性,但最后援引宪法撇清最高法院与此事的关系。

这样既表现出司法部门的独有权威,又避免与行政当局和国会迎头相撞、直接冲突,令对手有力无处使,为确立司法审查这个分权与制衡体制中的重要权力奠定了基石。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构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注:这是小姐姐斑仔两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发出来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持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要多求学多思考多写文,光看不写对脑力的锻炼可是远远不够的哦。

朱苏力教授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分。

不迷信于教条和权威,善于从勤于显而易见却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法学本体论。

正如他引用的福柯语:“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

以及他本人所言:“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这本书表面上能是论文集,然实际上正是实际上遵循这条思路概要而成,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正如苏力班主任所说“事后追认”的情形出现。

正如他所说“绝不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大多数时候事情想法是随机发生的,而我们人类为了天性中确定或安全感的某种需要,我们不喜欢常量和不可控,因此我们追究天人定律,我们崇尚逻辑。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架构是:第一关注现实。

即第一篇“深深嵌在这个全世界中”。

范本选编在此的论文尽管论述主题各不相同(婚姻制度、司法和传媒、犯罪嫌疑人的称呼问题、马伯利诉麦迪逊案、道德、不动产、家族的地理构成、法律与科技、农村司法需求等),但都始终紧扣一个范本共同的主题:现实中的法律或者说或者秩序更大一点范围上的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正如本书名:制度建设是如何形成的。

无论是说文解字里类似之处的法字渊源(左水右兽),还是教材上所的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动或认可的……),都由于文字本身和解释者自身学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更大程度而具有很大某种程度的想当然。

显然在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方式养成功能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这些概念理论我们很容易就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了。

然而,事实或现实果真如此吗?在苏力老师坦言显然不是的。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在一家公司工作,不仅仅是要在业务上有所成就,还要了解和遵守公司的制度和规定。

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学习公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公司,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在我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公司对于员工的关怀和培养。

下面,我将分享我个人在学习公司制度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了制度对于公司的重要性。

制度是公司运作的基础,它规范了员工的行为,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转。

通过制度,公司能够明确规定员工的职责和权益,明确工作流程和规范,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

例如,公司制定了考勤制度,要求员工按时上下班,签到签退,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员工准时到岗,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统计员工的工作时数,用于工资的计算。

另外,公司还制定了差旅费报销制度、请假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的资源,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工作效率。

没有制度的公司就像没有规矩的家庭,无法保持良好的秩序和正常的运营,所以制度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其次,在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和培养。

公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纸文字,更是对员工的关心和照顾。

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员工的成长和个人发展。

例如,公司制定了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和学习,如技能培训、业务培训、工作方法培训等。

通过培训,公司帮助员工提升了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另外,公司还制定了晋升和评优制度,通过对员工的绩效和表现进行评估,激励员工更好地承担工作和提高绩效,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了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在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和培养,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强烈。

再次,学习公司制度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制度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达到高效工作的目标。

通过制度,公司明确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使得工作更加有序、高效。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全文解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全文解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容摘要前言:朱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

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正如邓君韬老师所说的:“课堂为基础,功夫在课外。

”希望我用心整理的有关此书的容摘要能节约你宝贵的阅读时间,并由此引发对中国法治的思考。

宋行健第一编: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1.为什么朝朝暮暮一.婚姻的组成部分是爱情、婚姻制度、性。

最完美的是三者的统一,但前两者总是不能统一。

二.婚姻制度的目的和功能1.婚姻制度的目的:限制、规制人们的性冲动和异性之间的感情。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情感行为的限制、规制:婚姻必须由男女双方同意。

(2)对重婚、婚外恋的规制:婚姻自由原则以一夫一妻原则作为背景和支撑。

2.婚姻制度的功能:(1)生育功能:婚姻制度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的一种方式。

(2)其他社会功能:1.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是建立一个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

(例:男女分工,男耕女织)2.是夫妻双方的一种长期投资,一种相互的保障。

(例:少年夫妻老来伴)三.两种离婚制度的比较1.离婚自由制度婚姻自由(包括离婚自由)在一些国家成为了婚姻制度的核心原则,这是婚姻制度在当代的变化。

(1)如何保证实现离婚自由:1.社会要逐渐建立一种养育孩子的制度,以替代离婚前夫妻共同抚养子女的功能。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Ⅰ.高保障的社会福利体系(瑞典)。

弊端:高税收阻滞经济发展;用官僚和计划体制生、育孩子造成浪费和无效率。

Ⅱ.主要依靠法院执行(美国、当代中国)。

弊端:执行难;无法弥补离婚家庭的其他弊端(例: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

2.公正界定、分割和有效保障离异双方在婚姻存续期的实在利益及财产,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性的利益及财产。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3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3篇)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体会模版一、引言在公司制度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制度是企业健康运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理解公司的制度,我对企业规范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明确了作为员工应当遵守的规范和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制度与企业文化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它是企业运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公司制度,我深刻认识到制度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更是塑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员工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还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有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内外形象。

三、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公司制度,我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员工行为。

制度明确了员工的职责和工作要求,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在工作中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提升工作效率。

制度通过明确的工作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使工作更为顺畅和高效。

在制度的指导下,员工可以清晰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

3、保障员工权益。

公司制度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还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制度中明确了员工的权利,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公正对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优化企业管理。

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营整个组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竞争力。

四、学习公司制度的方法在学习公司制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真阅读。

学习公司制度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制度文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要求。

只有真正理解了制度的规定,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2、思考理解。

在阅读制度文件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制度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只有深入理解制度的目的和要求,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3、与他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书听来是很久前的事了,好友看后觉得甚好,推荐我去看一看,因琐事牵绊,一直没有沉下心来好好阅读,前段时间看到此书,便翻看起来,看后竟不能罢手,觉得写的很好,于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及法律思维方式均有很大触动,故借此文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

该书由北大著名教授苏力(朱苏力)所著,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关注社会和法律热点问题,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第二编是对法学的认识及反思,包括法学知识如何分类、法律教育问题等等;第三编基本上是一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从身边日常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由浅入深地分析出许多学术意义,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自以为是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对已经意识形态化的“人治”的重新审视,比如对“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的剖析,比如对制度地形成并非平面化而是机缘巧合凑成的观点等等,这些出人意料又让人颇为折服的解说,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下面就部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首篇文章题为《为什么朝朝暮暮》,讲的是婚姻制度,重
点关注的是两性之间的恋爱,婚姻以及性之间的问题,作者在运用法律分析的时候,似乎运用较多的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其中有几个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可:一是任何的婚姻制度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二是任何的婚姻制度,不能由少部分人决定其合理性,而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三是离婚自由并不一定能提高男女的生活幸福指数,四是传统中国的一些婚姻做法在规制了妇女“自由”的同时,也规制了(特别是通过社会舆论)男人的行为,其实也非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古代男人可以为所欲为。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本书的第二篇文章,题为《你和我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上》,全文从戴安娜王妃之死着手,谈到媒体责任,不拘泥于主流看法,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该事件,并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在这个事件中人们没有关注戴的男友多迪?在作者看来,其实戴安娜已经被媒体和公众视为了一种“符号”,而人们之所以关注她超过其他的人并将责任推倒那几位记者身上在于“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求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

在现代社会陷入巨大的精神动荡的情况下,戴安娜一方面利用了媒体型塑了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被其所害,尽管这并不对其死亡起决定性的影响。

可怕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媒体和公众仍旧会毫不悔改地继续加强这种“隐性杀伤力”,
更有蔓延之势,着实让人有些担忧。

让我感到有些疑惑的是《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故事》被安排在了本书第一编的第四篇文章(在我看来,呼应书名的文章一般会被放在首篇)。

本文中,作者通过对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分析,得出了有关“制度的发生与形成”的这样几点认识:一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动机或以“道德”来评价历史和制度的形成是不贴切的,至少是不完整的。

因为近代以来,由于对人类理性的力量的过分崇拜,我们如今几乎习惯于将某个后来人认为良好的制度视为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展开,视为个别人或少数精英清醒意识和追求的产物,我们在考察一个制度时,也习惯于从善良愿望出发考察它的良好起源,而一个制度的失败,也往往归结于其先天的理论不足或创制者的道德缺陷,然而,须不知制度往往是后人回头展望之际,在总体历史观和理性塑造下才被带上了神圣的光环。

二是制度形成的逻辑并不如同后来学者所构建的那样是共时性的,而更多是历时性的。

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并不是短暂所形成的,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是在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

三是社会的构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制度,而需要的是一套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补充的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包括成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社会中不断形成、发展、变化的惯例、习惯、道德
和风俗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制度。

四是制度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或具有偶然性时,但也不完全是随机的,无需任何条件的,而是需要有多种社会的、人为的因素所共同形成的,还包括有法学家、历史学家出于职业道德等进行推动的因素等,并不单单只是某一政权或是某位政治家作用的结果。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并未全书通读,仅仅只是仔细阅读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文章,加之本人能力有限,恐未完全领会作者书写此书的中心意图,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此书摆脱了课堂教学书本的俗套,使人耳目一新,并能让人有一直阅读下去的冲动,很是值得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