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是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由特定结构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悲剧应该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其中包含有冲突、转折和最终的解决。
其次,悲剧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的主人公,他在面临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三,悲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恐怖和怜悯,使他们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
最后,悲剧应该具有一种意义上的解脱,通过悲剧的经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教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来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可以经历情感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论。
它对戏剧、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核心理念,即透过困境和痛苦,呈现人性的伟大与悲壮,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实、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他步步与命运抗争,最终也难以逃出命运的魔掌,不知不觉弑父娶母,犯下大罪。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俄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的儿子。
国王和王后从特尔斐太阳神庙得到了神谕。
国王长大后,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
为了避免厄运,国王命令他的仆人把婴儿扔到城外的山林里。
当他在山林中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婴时,他把它送给了科林斯人。
俄狄浦斯成了科林斯国王的养子。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到将“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便离开了科林斯。
在一个三岔路口遇一辆马车,双方发生争执,失手杀了一位老人。
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后来, 瘟疫笼罩整个忒拜城, 神说须找出杀害国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经过追查,自己就是凶手。
他便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在古希腊时期,限于对科学水平的认知,人们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无法解脱。
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
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反复背诵着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的时候最软弱;但凡猜不出谜语又要出入城门的人都要被她吞掉。
后来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
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埃及也有狮身人面像,却来源于埃及神话传说,它是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而建造的。
在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儿童早期性发育阶段会产生对父母中异性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他将男孩爱恋母亲、排斥父亲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恋母情结”,女孩反之,相应概念是“恋父情结”。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标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 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 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理解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希腊诗的最高形式。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独到的,因为古希腊人对诗歌的欣赏大多以柏拉图的观点为主导。
2. 情节结构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结构是悲剧中最基本的要素。
他认为人物性格只有在见诸行动,即表现在情节结构里时才有意义。
此外,他强调情节结构需要单一而完整。
3.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是真实的,它表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因此比历史更为真实。
他认为摹仿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无论是学习还是对美的欣赏,如节奏和和谐,都是人类的天性。
4. 内在逻辑与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作品,特别是悲剧,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意味着在悲剧中展现的人物行为和对话都应该是必然和合理的,具有普遍性。
5. 有机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应该和谐地工作,共同为整体的效果服务。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为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5篇范文)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5篇范文)第一篇: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中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悲剧观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最著名的一部分。
他的悲剧观是一种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悲剧是由社会制度引起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冲突,即自我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他认为,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认为,悲剧是由社会制度引起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防止悲剧的发生,就必须确保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正确的,并且要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些价值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第一篇: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之一,全剧写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王努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最终不可避免的应验了这一厄运的故事,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的极大同情。
俄狄浦斯王作为悲剧主角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他具有几乎完美无缺的品格和力量,却在冥冥之中逃不过神秘命运的策划,带有不可避免性。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杰出代表,其《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也标志着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吻合之处。
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这一方面来谈悲剧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一开始就明确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个定义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目的四个方面,规定了悲剧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这决定他们的行动的性质,所有的人物的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因此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剧中人物(一般的说,不只少数)都使用此六者;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亚氏认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主要强调了悲剧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包括情节、角色、思想、语言等方面。
我认为,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悲剧的核心是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悲剧情节应当具有完整的结构和连续性,以及必要的转折和过程。
在《红楼梦》中,情节也是十分重要的。
整个小说的情节铺陈缜密,随着时间推移,故事也越来越复杂,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错综复杂。
尤其是在中后段,荣府和贾府之间的纷争越来越激烈,引发的事件也越来越严重。
整个故事通过一系列环节逐渐展现出了它的复杂性和有机性。
其次,悲剧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悲剧角色应该是有刻画和深度的,并且具有行动力和吸引力。
在《红楼梦》中,能够代表这一特点的人物有很多,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等。
这些人物在小说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心灵冲突和纠葛,常常面临抉择和挫折,触发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再来,悲剧中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是通过一系列思想的交流,传达出一些关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深刻的思想,比如对于家族兴衰、利益纷争、人性复杂性等等。
这些思想贯穿整个小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情节动人的小说,更是一个能够探究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著作。
最后,悲剧中的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悲剧应该具有优美的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诗词和曲子,并且这些诗词和曲子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和意义。
这些语言的精美和深沉,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小说的情趣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于《红楼梦》的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以通过这种理论,深入探究《红楼梦》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同时,这也能够对我们今后的文学研究和阅读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_代开才
社科论坛摘要:通过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其独立且系统的悲剧观,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艺本质论悲剧观古希腊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众多璀璨的珍宝,其中最闪亮的莫过于古希腊文学中的史诗与悲剧,史诗是古希腊艺术的基础,而古希腊艺术的高峰则是悲剧。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悲剧的认识是古希腊学者中的集大成者,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系统的“悲剧观”,而这要得益于他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对于文艺本质的论断是理式论摹仿说,其作为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式”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奠基石。
我国有人将古希腊中的“Idea”翻译为理念或观念,但是由于柏拉图说的“Idea”除了不依存于物质存在外,更不指人的意识,它是一种超越时空非物质的永恒不灭的本体,而理念或观念需要依存于物质存在的人的意识和精神,因此,我国的翻译不符合柏拉图的本意。
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即柏拉图文艺理论中所说的永恒不灭的“本体”,最低级的理式是桌子、树等具体事物的理式,往上则是数学和几何方面的理式,越往上的理式也就越完美,而“善”不仅是最高的理式,更是最高的神的化身。
在柏拉图看来,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因此,现实世界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
如:床的影子的理式是现实的床,是理式创造出来的具体特殊的外在现象。
柏拉图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理式,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靠的只能是灵魂对理式的“回忆”和“领悟”,以此,它不仅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可靠性,更否定了人能够通过感觉经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柏拉图用客观唯心的理式论对古希腊的文艺“摹仿说”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文艺书自然的摹仿,但是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第一性的是理式,第二性的是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但是,文艺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仅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并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创作悲剧功效0引言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成就了一个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不仅出现了一批流传后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除开他的哲学思想,其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勇开先河,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的一系列与文艺理论有关的真知灼见,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创作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而又严谨深刻的分析探讨。
1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创作的一些论述分析情节结构是构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悲剧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即指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紧凑的一组行动,这种内在统一性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他认为“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即要能引发人们心底潜存的共同的悲剧情结。
悲剧情节应当是“有普遍性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他认为:“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比生活更高的艺术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悲剧摹仿的事件须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不长不短,以便于观众把握,易于记忆为限度。
他指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
再者,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境转入逆境。
”他还强调了悲剧结构的自然和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认为悲剧中经常使用的布局手法———“突转”和“发现”应当从情节本身产生,而不是由剧作者刻意安排的偶然奇遇。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历史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正是由于坚持这些原则,他才创造出了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的剧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这部剧作的结构比较特殊,它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1.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历史影响力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2.《悲剧》介绍他创作的名作《悲剧》是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结构比较特殊,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悲剧可以用来蕴含深刻的深刻思想,可以用来引发人们对这种深刻思想的共鸣,有助于培养出善良、正确的行为准则,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做出贡献,也可以用来教育人们有关正义和道德的正确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觉得悲剧啊,可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哭哭啼啼然后啥也不剩的东西。
他说悲剧得有情节,这情节就像咱们生活里的故事一样。
比如说,一个好人因为命运的捉弄,陷入了各种麻烦事儿,这情节就得这么一波三折的。
就像咱们身边有些特努力的朋友,结果运气不好,在工作或者感情上老是碰壁,这就有点悲剧情节那味儿了。
而且呀,他认为悲剧里的人物得是那种有地位的人。
为啥呢?就好比明星要是出了啥丑闻,那大家就特关注,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呀。
在悲剧里,这些有地位的人遭遇不幸,那给人的冲击就更大。
这就好像我们看那些古代的帝王将相,本来高高在上,突然就因为一些事儿倒了霉,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揪心。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悲剧能让人产生怜悯和恐惧。
怜悯是啥呢?就是看到那些好人受苦,我们心里就觉得可怜呀。
就像看到一个善良的老人被坏人欺负,我们肯定会觉得这个老人好可怜啊。
恐惧呢,就是我们会想,哎呀,这种倒霉事儿会不会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就像看恐怖片的时候,我们会害怕那些恐怖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边一样。
不过呢,悲剧的妙处就在于,我们通过看别人的悲剧,自己心里那些不好的情绪反而得到了宣泄。
他还强调悲剧得有个合理的结构。
不能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就像盖房子,得有个稳固的框架。
情节的发展得符合逻辑,不能前面说一个人是个大好人,后面突然就毫无理由地变成大坏蛋了。
这就好比我们讲故事,要是讲得前言不搭后语的,别人肯定不爱听。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这些观点,其实就像他在跟我们聊天,告诉我们悲剧到底是个啥样的东西。
他的这些想法也影响了后来好多好多的文学作品呢。
咱们现在看的好多电影、小说啥的,要是有悲剧元素的,仔细想想,还真能找到亚里士多德说的那些影子。
所以说呀,他的这些观点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理解悲剧的大门,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悲剧的魅力,也让创作者们知道怎么去创作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观比较
在比较中继承和发展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比较08级汉语言文学4班蒋艳芳01b10440809摘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双方在悲剧观定义、悲剧观起因、悲剧观效果等方面来看两位大师对悲剧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观;摹仿;情节;过失;罪过;冲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的、较系统的提出悲剧观的大师之一,他对悲剧观的定义、及对悲剧情节、悲剧效果等的重视对后世影响很大,黑格尔就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他理解中的悲剧观—悲剧冲突说。
悲剧观在这些大师的手里慢慢成熟,直至恩格斯和鲁迅时代,臻于完美。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且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给悲剧下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严肃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感情把握,他认为严肃能使悲剧的题材区别于史诗、喜剧、和讽刺诗的题材。
悲剧的关键因素是情节,悲剧的起因主要是过失说,即悲剧人物的最好道德性格是“不十分善良,也不是十分公正。
”就是这种善良人犯的错误才会让人怜悯,才会实现悲剧效果。
也正因为这样的过失说让悲剧效果具有很强的道德意义——由怜悯和恐惧进而达到净化陶冶的目的。
可以看出, “净化”的结果是使现实社会的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以“真”为基础, 以“善”为归宿的“道德化”悲剧理论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黑格尔说:“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 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谈性格——悲剧主人公不十分 善良,也不十分公正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向逆境,因为这只能 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二,不应 写坏人由逆境转向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精神— —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 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 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 但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 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 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 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 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 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 3)艺术技巧和程式 4)抒情成分 5)超自然的气氛
也许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欣赏的 “距离”
作为演出或文本的悲剧中,其场面悲惨是一 个方面,沉醉其中的人其实是审美的人,是 以审美的态度而非实用的如功利的态度表现 出来的。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 种态度》中区分为三种:审美的、科学的、 实用的。
其实,从悲剧本身和生活的差距也能看出, 这也属于一种距离
恶意说或安全感、优越感的问题
1、欣赏悲剧和折磨小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1)审美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的不同 2)作为艺术品的悲剧和实际苦难场面的不 同 2、是否有着邪恶本性的人才会喜欢看悲剧 呢,有例证可以说明面对现实苦难无情的人 却可以为作品中的苦难掬一把同情之泪;也 有例证可以说明演出过于惨烈的情节并不受 人欢迎。
1、恶意说: 1)我们的儿时经验:以折磨小昆虫或者其他小动物为 乐——人性邪恶本性的残留——所以以观看悲剧中的痛 苦为乐 2)从恶意说延伸的两种观点: A、安全感 A 安全感 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 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 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 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B、优越感 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 优越感 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 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
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的起点都是古希腊文艺,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悲剧的产生,作用,本质的认识和阐发是不一致的,进而我们看到,悲剧在二人所处的时代是如何作为精神现象和价值尺度而存在的。
一、人生为何需要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①“有价值的东西” 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它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无价值的东西”是丑的,恶的,与美和善相对的,人们在嘲笑、揶揄丑和恶时,看到了丑和恶的渺小与空虚,因而体现出超越丑和善的自豪、优越、愉快的审美感。
但事实证明,人生需要悲剧和喜剧远远要比这要复杂得多。
二、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希腊是悲剧诞生的摇篮,至今古希腊的悲剧仍然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研究和总结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影响西方悲剧的一套悲剧理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所摹仿的是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
而且这个人物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要好,之所以会产生悲剧是由于其过失和弱点而不是由于过错,这就是“过失说”,并且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出身高贵的正面人物,只有这样,悲剧的悲惨结局才能“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②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强调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技巧,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一种技巧,是具体的,这点是和柏拉图一样,是轻视技巧的,既要求悲剧主人公是高贵的,又看不起写悲剧的作家。
尼采的悲剧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希腊悲剧把握的基础之上,但他不赞成这种从主人公的偶然过失或外在的理性道德中去追溯悲剧的根源的观点。
他认为,悲剧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罗日神精神的对立、冲突。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内容摘要: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做过一个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中十分著名的描述,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他在《诗学》第二章中指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完善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悲剧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不是相反,即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悲剧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悲剧人物具有的三大特征。
1、悲剧人物必须善良。
2、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
3、悲剧人物应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这种转变是由于人物犯了错误。
英国学者布雷德来曾经指出,黑格尔是自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
黑格尔强调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姿的图解”,(3)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
”(4)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
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接受。
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弱的人。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写成《诗学》为诗人辩护,这在当时是非同凡响的。
亚里士多德追溯悲剧的起源,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分析了悲剧的成分要素,总结了创作悲剧的经验得失,确立了审美标准,他的悲剧理论可以说确立了两千年来悲剧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观照(以曹禺的《雷雨》为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5)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雷雨》,从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
(一)悲剧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6)这些家族都是
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雷雨》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周家,一个虽称不上快乐幸福,但也能在表面上维持和平,过着相安无事的日子的家庭,其实在遮掩这一层帷幕之下,却是极度腐朽龌鹾,荒诞无耻。
亚里士多德又说:“当惨痛事件发生在近亲之间,比如发生了兄弟杀死兄弟,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父亲,母亲杀死或企图杀死儿子,儿子杀死或企图杀死母亲或诸如此类的可怕地事例,情况就不同了。
”《雷雨》有这样一个情节: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在寒冷的夜晚把鲁侍萍和他们出生才三天的儿子赶出周家,三十年后父子不相识,甚至为敌,矛盾一触即发。
这不正是至亲之间最惨痛的事情吗?
为了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与发现。
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
他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雷雨》可以说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悲剧情节的安排。
鲁妈原是到周公馆找女儿的,却遇见了归家的周朴园,情急之下,剧情发展到了两人翻旧账。
于是周朴园发现在矿工上带头闹事的人之一原来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鲁大海到周公馆原想争取工人们的权益,却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周萍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活着,并且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自己异父的妹妹相爱了…….一夜暴风骤雨的摧残,周鲁两家最终支离破碎。
这里面的转变与发现构成了《雷雨》跌但起伏的情节。
(二)悲剧人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性格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的人物相似。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即犯过失的好人。
《雷雨》中人物性格十分复杂,繁漪读过书,爱好诗文,对未来充满热情和憧憬,可被安排嫁入周家后,纵使衣食无忧,却无法感到幸福快乐。
长期生活在庸俗沉闷的周家,受到丈夫的冷漠粗暴对待,她逐渐成了抑郁寡欢的妇人,她“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
”(7)于是她在周朴园身上得不到的温情与关注转到生活中出现的另一个男人身上,即使这个男人是她名义上的继子。
她爱上了周萍,欲借此摆脱周家困住她的孤寂之感,并借此重拾内心对美好事物尤其是情感的渴望。
然而周萍却要一起她,再次让她对生活的期待落空,如果说周朴园给她的是失望,那么周萍带给她的则是彻底的绝望,不想回到过去单调乏味的日子,于是她发疯似的抓住他,尽力想留住一份憧憬,一份美丽。
然而生活没有给予她任何希望和祝福,她在周家这个牢笼里呆太久了,不能飞也非不走了,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弃她而去,尤其是周萍的离弃对她的打击非常之大,于是在周萍自杀之后她也随之疯了。
曹禺曾说过:“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得真切的是周繁漪。
”(8)
三、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学说和他的整个文艺理论思想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念生说:“《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美学著作,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作重要的文献,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9)《诗学》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谈悲剧的,由此可见,悲剧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悲剧,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作为诗学的一个分支而受到了文艺理论家们的关注。
纵观
《诗学》,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把诗学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指出诗与其他艺术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然后将诗按照分类原则进行详细分类,而悲剧则始终是亚里士多德主要的研究课题。
它是诗的顶峰。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系统性在古希腊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在创作理论中对情节的重视受其美学思想的指导和悲剧本身的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对于当下的文本内部研究及文学创作规律的探讨有其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辛未艾译,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M].中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
(2)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
诗学[M]。
商务印书馆1998年3月、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
(4)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 月。
(5)亚里士多德。
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亚里士多德。
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中国现代文学史2》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84页(8)曹禺著《<雷雨>序》
(9)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