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第三课资料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037b72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0.png)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湖南从古至今的主要历史沿革。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湖南的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湖南的历史沿革。
难点:湖南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图片、地图等。
2. 采用案例教学,以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湖南地方文化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对湖南的了解。
2. 讲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湖南的自然环境。
3. 讲解湖南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历史变迁。
4. 通过案例教学,分析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岳阳楼、桃花源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湖南地方文化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湖南的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2. 使学生感受湖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民间艺术:湘剧、花鼓戏、岳阳楼赋、湖南剪纸等。
2. 湖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3. 湖南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
难点:湖南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等。
2. 采用案例教学,以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中考要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1、湖南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1)湖南位于祖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2)湖南的邻省:北面湖北省、西北重庆市、西面贵州省、南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东面江西省)。
(3)现行行政区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益阳市、常德市、怀化市、张家界),1个自治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
(读七年级上册P3 湖南省政区图熟悉湖南的13个省辖市)2、面积、人口、民族:湖南总面积为21.2万平方千米,2005年,湖南总人口为6732.1万人,人口密度318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高,湘中、湘南、湘北较为稠密。
湖南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湘东的边远山区。
3、湖南地形特点:(1)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2)地势: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像一个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4、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
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③中部是湘中丘陵。
④北部的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5)湖南的最高峰—武陵山脉的壶瓶山、怀化的最高峰——雪峰山脉的苏宝顶。
(读七年级上册P15湖南地形图和P16湖南山脉图)5、气候: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度—30度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雨热同期。
6、洞庭湖:位于湖南的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对长江洪水起调节作用。
7、湘、资、沅、澧四大水系:(1)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流经湖南东部,水流平缓。
河流沿岸城市有:株洲、湘潭、长沙。
(2)沅水:发源于贵州东部云雾山,是湖南最长、也是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其干流上修建的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最大的水电站。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cc894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8.png)
一、教案内容: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与环境》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环境特征。
培养学生对湖南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难点:理解地形地貌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展示湖南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湖南的地理位置。
步骤2:讲解湖南的地形地貌特点,如湘东山丘、湘中丘陵、湘南平原等。
步骤3:介绍湖南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等。
步骤4:分析地形地貌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平原有利于农业发展等。
步骤5: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湖南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步骤6:问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湖南地形地貌分布图,并简要阐述各地形地貌的特点。
二、教案内容:第二章《湖南的传统文化》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如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
培养学生对湖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理解湖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湖南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2:讲述湘剧的历史发展、表演形式和代表剧目。
步骤3: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步骤4:介绍岳阳楼记的背景、内容和文学价值。
步骤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湖南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步骤6:问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三、教案内容:第三章《湖南的名人》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的名人,如毛泽东、雷锋、曾国藩等。
培养学生对湖南名人的敬仰之情和自豪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名人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难点:理解湖南名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民间故事常识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民间故事常识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常识,包括故事的起源、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简介:介绍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其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简介:介绍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其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介绍故事的情节和传统解读。
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介绍故事的情节和传统解读。
3. 故事的文化内涵:讨论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故事的文化内涵:讨论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4. 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5. 故事的传承和创新: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和现代创新形式,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故事的传承和创新: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和现代创新形式,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基本知识。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知识点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学问点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学问点时间:2023-03-02 09:20:58 学习资料投诉投稿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学问点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学问点,应当没有人不熟识吧?学问点就是把握某个问题/学问的学习要点。
把握学问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学问点,盼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学问点1一、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女作家。
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抵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熟悉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
后来在鲁迅的帮忙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落,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月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哀思中振作起来,间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佳作。
三、理解词义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灵敏。
3.安排:安详,平稳。
4.尽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5.愁闷: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也作“抹煞”。
四、问题归纳1.“……喜爱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爱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此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洪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厉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此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第一课位置与区划教学内容:教材P1-6位置与区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描绘湖南及其相邻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并采用“联想法”记住这些省份的轮廓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2、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作为湖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记住湖南及其相邻省份的轮廓特征。
2、学会搜集信息。
(一)中部省份(1)在地图上找到湖南,并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2)介绍湖南的由来及简称。
(3)读图1-2,找出与湖南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
(4)估算湖南省的经纬度范围。
(5)阅读资料:“三湘四水”“中部崛起”(二)14个市州(1)指导学生读图1-4,介绍湖南省的14个市州。
(2)活动1)找出自己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2)说出家乡位于哪一个省辖市(州)。
3)在地图上找到长沙市,判断它位于你的家乡所在地的哪个方位。
指出长沙市与我省哪些省辖市相邻。
4)有同学说:湖南省政区图好像人头像,你觉得像吗?(3)阅读资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伟人故里”“芙蓉国里尽朝晖”(增强学生对身为湖南人自豪感的教育)三、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是哪一个县级市,哪一个省辖市?湖南是一个伟人辈出的省份,除了毛泽东以外,还有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查阅资料,说说他们家乡所在的县(市)。
2、了解湖南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第二课人口与民族教学内容:教材P7-11人口与民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知道湖南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湖南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掌握湖南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湖南民俗风情的影响.2、会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湖南人口增长图,能分组讨论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能搜集、交流反映湖南民居特色的图片,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42d9f0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1.png)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湖南的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3. 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 湖南的气候特点。
3. 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2. 难点: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片和视频。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自然环境。
2. 讲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贡献。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湖南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第二章:湖南的民俗风情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使学生感受湖南民俗风情的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湖南的民间艺术,如湘剧、花鼓戏、剪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
2. 难点:湖南的民间艺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图片和视频。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湖南的民间艺术。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民俗风情。
2. 讲解湖南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湖南的民间艺术。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湖南民俗风情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章:湖南的名人轶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历史名人,如毛泽东、彭德怀等。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详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详细)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l.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其中著名的有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和城头山遗址。
⑴.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反映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
其中遗存的稻谷颗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⑵.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
这里出土了石斧、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远古部落居住处和生活垃圾堆放处,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⑶.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约8000年。
这里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
石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
遗址中还发现了房屋遗迹。
⑷.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
城头山遗址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浇灌系统。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与黄帝无关.)⑴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是传说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炎帝带领一部分部落成员来到湖南境内。
在这里,他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后中毒而死。
为了纪念炎帝,后人在湖南炎陵县塘田乡修建了炎帝陵。
⑵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后,一部分流徙到洞庭湖、鄱阳湖之间和江淮、江汉平原,逐渐形成了三苗部落。
蚩尤部落是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在湘西苗族传说中, “剖尤”也就是“蚩尤”是远古苗族一位勇敢善战的首领,祭祖时必须杀猪供奉.⑶舜帝南巡征战,打败三苗。
后病逝,葬于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九嶷山修建了舜陵和在九嶷山太阳溪建有舜庙。
九嶷山舜源峰下现存的舜庙,始建于明初。
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修建了舜陵和舜庙.⑷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了天下,远及衡湘,在湖南留下许多有关禹的遗迹和传说。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4a3c74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0.png)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有一定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2. 湖南的民间艺术3. 湖南的传统节日4. 湖南的饮食习惯5. 湖南的特色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特色建筑。
2. 教学难点:湖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湖南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湖南地方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4.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湖南的民间艺术和特色美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湖南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湖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发展历程。
3. 课堂互动:展示湖南的民间艺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民间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4. 文化传承:介绍湖南的传统节日,讲解节日习俗,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5. 饮食文化:讲解湖南的饮食习惯,展示特色美食图片,引发学生对湖南美食的兴趣。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湖南特色美食的制作,亲身体验湖南的饮食文化。
8.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湖南地方文化的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9. 板书设计: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特色建筑10.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b.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 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创新性;d. 学生作业和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4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重大活动。 ①红六军转战湘南,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一定条件。 ② 湘江 之战: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3万人。 ③通道转兵使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始获得红军主动权。 ④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1935年年在 贺龙,任弼时 ,肖克领导下从桑植出发 ,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5 抗日战争时期。 ①长沙文夕大火:1938年11月。 ②日军在湖南的暴行:常德 细菌战 ,厂窖惨案(屠杀了3万人) 6 抗日时期发生在湖南的重大战役。 ①三次 长沙 会战②长衡战役: 方先觉 领导 ③湘西会战成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由 防御到反攻 的转折点。 7 芷江洽降:1945年8月21—22日,为中国战区的对日受降和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 做了必要准备。 8 解放战争时期。 ①长沙起义与湖南和平解放。长沙起义领导人:程潜,陈明仁 。湖南和平解放时间 :1949年8月5日。 ②衡宝战役:歼灭 白崇禧 的主力军,为解放军挺进大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湘西剿匪:1949年冬开始,影响:经过三年多斗争,解放了湘西20多县,基本肃 清了 湘西匪患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一 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 1 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发现。 ①玉蟾岩遗址:距今 1 万年,湖南 道县。遗存的稻谷颗粒, 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说明我国长江中下 游地区是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 8000 ②彭头山遗址:距今 年,湖南 澧 县。 5500 ③城头山遗址:距今 年,湖南 澧 县。发掘的古 城,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号称“ 中国第一城 ”。 发现的稻田遗址,为世界上已知的 最古老的水稻田 。
6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籍贯:桃源人 剪伯赞 ,武冈人 吕振羽。 7 近现代湘籍著名教育家:长沙人 杨昌济,徐特立 。 8 现代湖南杰出的科技成就。 ①陈国达:创立 地洼 学说。 ②袁隆平: 杂交水稻 ③刘筠:湖南师大教授,培育出 湘云鲫 ④ 黄伯云 :中南大学教授,发明“高性能炭及炭航空制动材料 制备新技术。 ⑤巨型银河计算机研制:,1983年国防科大 研制出“银河—I”巨 型计算机。2000年研制出银河超级并行计算机,为我国首台 万亿 次巨型计算机。 意义: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 的国家。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第一单元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1、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1)玉蟾(chán)岩遗址,位于道县(属永州市),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了稻谷颗粒。
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出土的陶片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一。
(2)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属怀化市),距今8000-5500年,考古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有助于探寻我国宗教祭祀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3)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属常德市)。
距今约8000年。
这里出土的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4)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旳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1) 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与黄帝的战争失败后迁至湖南境内,教民耕种,为民治病。
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属株洲市)。
(2)舜帝病逝,葬于湖南九嶷山。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
3、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四羊方尊出土于宁乡县(属长沙市)。
四羊方尊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也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4、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1)2002年6月,在湖南龙山县(属湘西自治州)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6万余片秦简,对秦王朝的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里耶秦简为秦时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2)长沙马王堆发掘出三座西汉墓葬,出土了大批随葬品。
重要的有:T形帛画,素纱襌(dān)衣,导引图。
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
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单元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1、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略。
2、战国时期:略3、西汉吴氏长沙国与刘氏长沙国的建立者西汉初,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ruì)为长沙王,建立了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以临湘故城(今长沙市区)作为王国都城。
最新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复习资料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复习资料湖南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湖南省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的位于亚热带。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位于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过渡地带,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省级行政中心是长沙。
14个市、州,除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是吉首,其余的行政中心与省辖市同名,分别是: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岳阳市、邵阳市、娄底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市。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①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②湖南省的地势特征: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2、主要山脉分布:东、西、南三面是山地,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3、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①气温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气温在160—180C,四季变化明显。
②降水的分布概况:降水丰沛。
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4、气候主要特征湖南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5、洞庭湖的概况: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
②治理措施:主要退田还湖;在洞庭湖以上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6、湘、资、沅、澧四水及主要的水电站①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
湘江自南向北注入洞庭湖,是湖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③主要的水电站有沅江的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资江的柘溪水电站;湘江的东江水电站。
五强溪是湖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2、湖南境内与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
⑴、炎帝,又称神农氏。
他为民治病,“日遇七十毒”。
为纪念他,修炎帝陵。
⑵、蚩尤,九黎部落首领,九黎部落为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
⑶、舜帝晚年南巡征战,打败“三苗国”。
在南巡中病逝,葬于九嶷山。
为纪念他,修建了舜陵,还有舜庙。
⑷、禹在湖南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如衡山禹王碑,金简峰、白马峰等。
3、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
湖南宁乡出土,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和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4、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的意义。
⑴、龙山县里耶秦简:出土的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出土的秦简数量的总和,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⑵、长沙马王堆汉墓: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⑶、长沙走马楼吴简:是我国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的初步开发: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
战国中期楚文化基本取代湖南境内的越文化和蛮濮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
2、西汉时期长沙国。
吴氏长沙国建立者:吴芮。
这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
刘氏长沙国建立者:刘发。
3、三国时期湖南地区:先属刘备势力,后属孙吴。
4、五代十国时期马氏楚国。
⑴、建立者:马殷。
⑵、发展商贸的举措:①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以茶叶为大宗;②采取免收关税等重商政策,开创湖南“招商引资”的先河;③采纳大臣高郁的建议,铸造铅、铁钱,还出现纸币雏形——“契券”。
5、北宋时期梅山地区开发:北宋实行招抚梅山蛮政策,1073年,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地区设二县,上梅山为“新化”,下梅山为“安化”。
6、明清时期湖南的移民潮及其影响。
⑴、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影响:元末战乱和明初“洪武血洗”使湖南惨遭屠杀。
明初,大量外省人特别是江西一带人口,因“从征”、“屯垦”和经商等涌入湖南,成为湖南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土著已沦为少数。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通过学习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增强学生对湖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湖南的民间艺术: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3. 湖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4. 湖南的特色美食:臭豆腐、口味虾、糖油粑粑等5. 湖南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湖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的具体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湖南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的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湖南文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湖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湖南的民间艺术:介绍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让学生感受湖南民间艺术的魅力。
3. 讲解湖南的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湖南人的节日习俗。
4. 讲解湖南的特色美食:介绍臭豆腐、口味虾、糖油粑粑等,激发学生的食欲和兴趣。
5. 讲解湖南的旅游胜地:介绍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等,吸引学生去实地考察。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案例分析:分析湖南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湖南文化。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湖南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湖南文化的认识。
9.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湖南文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如何传承和弘扬湖南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湖南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下第三课历史笔记

七年级下第三课历史笔记History lesson three in the seventh grad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七年级下第三课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This lesson covers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这节课涵盖了夏、商、周三代和战国时期。
The Xia Dynast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
It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established around 2070 BC and lasted for nearly 500 years.据信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持续了近500年。
The Shang Dynasty succeeded the Xia Dynasty and was known for its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advanced bronze technology.商朝接替了夏朝,以其使用的文字和先进的青铜技术而闻名。
It also had a well-developed religious system and a rigid social hierarchy.它还拥有发达的宗教体系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The Zhou Dynasty, which followed the Shang Dynasty, was the longest ruling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继商朝之后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ich followed the Zhou Dynasty, was a time of conflict and chaos.随着周朝的结束,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了冲突和混乱的时期。
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每一小节概括

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每一小节概括
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点)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1)丝种多,技术高超。
织业:花色品种多;(2)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吐蕃(西南,藏族的祖先)。
大事: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2、回纥(北方,维吾尔族的祖先。
)
大事: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4、拓展: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2、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 质的火灾,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时间: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时)
来源:12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 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三、三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26日——10月7日第一次长 沙会战,中国军队歼敌万余人,取得了重 大的胜利。 1941年9月27日——10月9日第二次长 沙会战,中国军队在长沙——株洲地区与 敌激战,日军攻入长沙仅三天即慌忙撤退。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于 12月15日狼狈退至新墙河北岸。
影响
长沙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世界历史上也 是少有的惨绝人寰的大火,早已成为历史的陈 迹,但它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日本侵略 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但人们却没有 料到还有这么多的同胞会无辜屈死在一群渎职 殃民的官僚们所制造的一场大火中! 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 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 为中国唯一一个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 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 量的损失。
七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建立:
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形势下,1937年10 月,中共中央在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 处。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位于蔡锷中路徐祠巷15号,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10月,在国共合作抗日的 形势下,中共中央派徐特立、王凌波从延安来长沙建立 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历时近三年,由徐特立担任驻湘代 表、高级参议,王凌波任办事处主任。
二、长沙“文夊大火”: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大片 国土沦陷。1938年11月,日军攻陷岳 阳,湖南门户大开。在此严峻形势下, 蒋介石下令执行“坚壁清野”和“焦 土抗战”的方针,在长沙沦陷前将全 城焚烧。 成立放火指挥部,组织放火。 从1938年11月12日深夜开始,长 沙大火燃烧了五天五夜,造成了空前 洗劫。
11月12日,即岳阳弃守的第三天,日寇先头部队已抵汨罗江北。 谣言不胫而走,逃难的人流有如成群结队的蚂蚁 。 深夜,全城戒严,行人绝迹,只有三五成群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或 提油桶,或提着小火炉,或拿着其他放火器材,紧张地窜到全市街头 巷尾,准备执行放火任务。正在这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急 时刻,南门外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紧接着天心阁和一些地方也起火了。 预先守候在各处的放火队员一见天心阁的火光,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 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热浪灼人,爆声阵 阵,美丽的长沙古城顿成一片火海。 焚城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动又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 况下发生的。故当火起时,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梦中。及至从梦中惊 醒,还以为是日军打进城来了。正准备夺路逃命,但烈火已经临门, 大多数的街巷已被烟火封住。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们,在拥挤和混乱 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车压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烧死。 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被大火逼进水缸后惨死。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躲 进水缸避火,双双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华金号员工躲进防空洞, 全被烤焦致死。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连同建筑物燃烧时的 爆炸声,交织成为一个悲惨世界。
“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 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当时 《中央日报》的社论
焦土作战
11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入湖南北部, 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11日,临湘、 岳阳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长沙的 局势十分严峻,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对长 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蒋介石提出焦 土抗战的作战思想,认为即使烧毁长沙也 不能让日本获得任何物资。湖南省政府主 席张治中接到电报,在11月10日(一说12 日)的会议中传达了蒋介石的思想,并组 织纵火队伍。当城东南的天心阁放火时, 即开始全城放火。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 时),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失火(是 故意纵火的信号或是无意失火,至今仍然 是谜)。纵火队员以为是信号,便全城放 火。大火持续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长沙 2500多年的历史财富几乎被毁灭殆尽。无 数市民争相逃命,在长沙城的湘江渡口发 生严重的事故。
对于焚城阻敌的办法,张治中虽曾提出过异议, 但以蒋介石的专横,张是不敢不执行的。张治中迭接 蒋介石焚城的命令后,立即采取应变措施,指定省会 警备司令部司令酆悌负责筹备,省保安处予以协助, 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担任放火总指挥,负责组织放火 队伍,准备放火工具。根据当时拟定的焚城计划,放 火前,先发布日军轰城的消息,以便于疏散市民,并 施放空袭警报,由警备队督促市民出城;放火时,以 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同时行动。放火时间视 日军进攻长沙的情况而定,由酆悌亲自掌握。按此计 划,徐昆迅速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 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入汽 油,作为放火车,并在主要街道预备大桶的汽油和煤 油等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 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
四、长衡会战
1944年6月中旬长沙失陷,随后衡阳守军 陷于包围之中。 衡阳守军第十军与日军浴血奋战47个日夜, 直至弹尽粮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