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与成绩分析关键词

阅卷与成绩分析关键词
阅卷与成绩分析关键词

阅卷与成绩分析的关键词

1、众数

简单的说,就是一组数据中占比例最多的那个数。

2、均差

土地表面的高度或均差;山顶或顶峰和某地区低地之间的不同高度。

3、全距

也称为极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两个极端标志值之差,即:R=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4、标准差

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5、方差

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和的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研究随机变量和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6、评卷教师的自评

阅卷系统在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发一篇他之前已经评过分的试题,要求他再次给予评分所得到的差距。

7、有效度

是评卷教师对试题评判的准确程度。它是教师在评卷过程中判定的分数不超出误差阈值范围,被微机采纳合成平均分的指数。在误差阈值范围内,合成平均分的越多,评卷员的评阅有效度越高;超出阈值范围,不被微机合成平均分越多,评卷员的评阅有效度越低。

8、吻合度

在评卷完成后,每一个题组都会将该题的得分情况绘制成一个曲线图,而每一位评卷教师的评分情况也同样制作成曲线图,从概率上来讲,每位评卷教师的评分曲线图与整个题组的评分曲线图应当是相吻合的。如果有评卷教师的评分曲线图与题组的评分曲线图出现偏差,那么该教师的评卷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

试题的难度、信度、区分度

一、试题的难度

1、什么是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评价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一个题目,如果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那么这个题目的难度就小;如果大部分考生都不能答对,那么这个题目的难度就大。

2、难度的计算

⑴单个选择题目的难度计算

单个选择题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目的人数占考生人数的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P=R/N.其中P代表题目的通过率,R为答对或通过该题目的人数,N为全体考生人数。

P值越大,题目难度越小,答对人数越多。

⑵单个非选择题目的难度计算

此类题目考试结果不是只有答对或答错两种,而是具有从满分到零分之间多种结果。

计算公式为:P= X/W.其中P为难度,X为考生在某一题目上的平均得分,W为该题目的满分。

⑶整个试题的难度计算(常用)

计算公式为:P= X/W.其中P为难度,X为样本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

如满分150分的试题,考生平均得分108分,则难度为108/150=0.72

如考生人数太多时,可先将考生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将总分最高的27%考生定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考生定为低分组,分别计算两组考生的难度值,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即可。3、试题难度的一般要求

就高考来说,难度以适中为宜,单个试题的难度以0.3--0.7之间为好,整卷以0.5--0.6之间为最佳。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和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和小于0.7的定为中档题;小于和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

命题时难度一般要按一定比例分配,如3:6:1或3:5:2,一般说来,容易题、难度系数为0. 95-0.75,中档题为0.74-0.6,难题为0.59-0.20。

二、试题的区分度

1、什么是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区分度高的考试,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区分度则低。

2、区分度的计算

⑴单个选择题目区分度的计算

将全体考生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总分最高的27%考生定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考生定为低分组,分别计算两组考生在某道题目上的通过率,两个通过率之差就是这道题的区分度(又叫鉴别指数)。

计算公式为:D=PH-PL.PH和PL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

⑵整个试题的区分度计算(常用)

计算公式为:D=2(XH—XL)/W

其中D为试卷区分度,XH为27%高分组平均分,XL为27%低分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也将全体考生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总分最高的27%的考生定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考生定为低分组,再分别计算各组的平均分。

如:一份满分100分的试卷,高分组平均得分90分,低分组平均得分60分,则区分度为2(9 0-60)/100=0.6

一道题值2分的试题,高分组平均得分1.5分,低分组平均得分0.5分,则区分度为2(1.5-0. 5)/2=1

3、试题区分度的一般要求

区分度(D)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通常D为正值,称为积极区分;D为负值称为消极区分;D值为0称为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试题,其D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好。

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0. 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要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高考的区分度一般要求在0.3以上,表示高分组的学生比低分组的学生能多得30%的分数。一般认为,区分度的数值达到了0.3,便可以接受;低于0.3的题目,区分能力就差了。

三、试题的信度

信度是指使用同一试卷对考生重复测验时,或两个平行试卷对考生测验时,所得测验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信度除了要说明成绩的真实性之外,还要说明题目涉及的内容与教学的相关程度。

高考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首先要保证信度,缺少信度或信度较低都无法向考生交代,无法向社会交代。从这一角度看高考试题所考查的一定是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内容,对于现在还没有被确定的内容或者说有争议内容是不能作为高考命题依据的。复习时,可不要让这样的问题浪费精力。同时要注意,有些题目看起来让你回答的是假设和猜想,可不要忘记高考试题的确定性,还是老老实实从学科的基本原理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得分。

四、试题的效度

效度是指考试有效性或正确性的质量指标,即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试题难度、区分度是否适宜,考试最终是否达到了它的预定目的等。

考试试卷质量分析表

2010-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质量分析表 课程名称历史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 学生人数41 任课教师张鑫愿制卷教师张鑫愿 参考人数41人及格人数7 人不及格人 数 34 人 60—90分7 人60分以下34 人平均成绩41分 试卷难易程度、题量、知识覆盖面、梯度、主客观题型比例、成绩的分析1.试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难易程度中等偏上。 2.题量根据学生反映稍大。 3.从知识覆盖面来看一至四单元中重点知识均在试卷中有体现。 4.试卷中主要以难度中等的客观题和主观题为主,难度较大的题目和课外知识考查也在试卷是占有一定的比例。 5.客观题共三十道以单选题为主,主观题有改错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 6.成绩中及格人数为七人,成绩分布在四十分至六十分之间的有十五人,整体较差。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答题答题情况来看,少数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达到要求,而对通过基础知识来分析试题得出答案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 绝大多数同学对书中所要求记忆的基础知识均达不到要求。在该次考试的试卷中有大多数题目均为直接性的基础知识题目但很多同学仍然在这种题目上失分。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分析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课堂上尽量能在三十到三十五分钟内完成新课任务,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巩固,课后留一定量的作业,对辅导材料进行定时的检查与抽查。 2.对一些学习方法上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3.对在及格线附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建议学校是否能用多媒体进行少量的历史课教学,以提高学生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今年参加高考试卷批改,很不幸地被分到了现代文阅读一组,之所以言之不幸,是此组的批阅是所有小组中耗时最长、任务最为繁重而艰巨的。 xxxx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李丽娟的《我们与父亲》,命题者拟名为《静流》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散文,告别了连续几年选用的外国小说文本,这篇选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借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阻隔,极易引起共鸣。 在九天的奋战中感受到考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 其一,在考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及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上欠缺,13题品味动词的作用,“挺直”一词表达父亲的心理,绝大多数考生都只停留在

对父亲在生活的打击下要帮助弟弟的坚强决心的分析上,而忽略了特定的语境“父亲接受了现实”“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喝令他收下”这一连贯的人物表现背后所折射出的父亲丰富的心理内涵:为能帮助儿子而长舒一口气,内心的满足、欣慰之情。 其二,对文学作品中文体知识的辨析能力薄弱。15题“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的共同点”则侧重考察考生鉴赏语句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意在要求考生能进入整体语境,通过对四个句子的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按解题的思维定势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将“写法”单一的理解为表现手法,于是乎“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渲染气氛”接踵而至。殊不知写法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它指向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包含表现手法,还包含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叙述角度、结构形式。因此考生能答出“过渡”的约占88%,能答出“过渡和比喻”的,约占50%,而能在前两点基础上答出“从第三者角度,

作文阅卷反馈

作文阅卷反馈 一、立意分析 本材料是写的一件事,陈述对象是港大和落榜生,立意角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从校方讲是尊重,鼓励,人文关怀、创新做法等;从学生讲,谈的是如何面对失败。不能以最后一句格言断章取义,只选取校长那句话写。这是材料作文,接近时评文,必须紧扣一个立意对材料有深入的分析。不能得出观点就天南海北泛泛论证,文笔再好,也只能是二类。二、阅卷标准 一等,52分以上;二等43--51;三等,36--42;跑题根据语言30--36;其他情况与高考要求一样。 其中以格言意思切入立意的,最高不超过48分。 三、学生的主要问题 1、断章取义,仅仅关注信中的格言。谈苦与乐的关系等等。 2、不会分析材料。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这么做是一种高校对失败者的尊重、鼓励或人文关怀,可以让落榜者感受社会的鼓励,重新竖起面对失败的信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温暖,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境界和情怀。很少有同学谈到这是高校对教育、对录取工作的一种创新做法。 3、对题干中“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视而不见。写作时,虽然立意不错,但脱离材料,直接天南海北空谈道理。不能紧扣材料议论分析,然后拓展联想。 4、举例不当。例子和材料中的事件不同质。比如材料中的尊重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尊重,是对失败者的尊重与教育,大部分同学举出的例子脱离了这个基本性质,导致文章空洞。 5、泛泛而谈,不能写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写尊重,这种尊重体现了一种情怀,是对人的一种鼓励,给失败者以温暖,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对失败者和成功者平等对待基础上的一种尊重。这样写——尊重、情怀、鼓励、温暖、教育等概念关系就清楚了,而且透过尊重挖掘到了材料中这个尊重的“特殊属性”,窥见了本质。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认识的高度和深度,还需要加强立意训练。 6、不少学生谈苦乐人生,平常心看待苦乐。不能从语法角度分析,苦乐之间是条件关系。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表

201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数学科质量分析表永宁街中心小学填表人林健英 一、基本情况 参加考试人数总分平均分 合格 人数 合格率 (%) 优良 人数 优良率 (%) 184 15854 86 180 97.83 155 84.2 注:60分及以上为合格,80分及以上为优良。 二、考试成绩抽样统计 分数段合计40分 以下 40 / 49.9 50 / 59.9 60 / 69.9 70 / 79.9 80 / 89.9 90 / 99.9 100 分 人数100 2 1 1 4 8 29 52 3 比率(%) 54 2 1 1 4 8 29 52 3 三、学生答卷情况抽样分析1.抽样统计表 题型算 一 算 填 一 填 判 一 判 选 一 选 涂 涂 填 填 画 量 算 用 一 用 题号 2 7 2 5 2 1 6 得分 率(%) 注:学校全级人数超过60人的,抽样人数至少要60人。抽样要求好、中、差各占1/3。不足60人的,全样统计。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掌握较好的方面有哪些、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这份试卷难易适中,从题量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题量不是很大. 所考内容深入浅出地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展现在学生的试卷中,并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能力。本试卷基本上能够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第一大题:算一算。本题共2道题目,1、直接写得数:98%学生得满分,其他学生多是做错一道题,极个别错两道。2、竖式计算90%的同学得满分。出错的原因主要是粗心,如:计算结果有余数的,在横式上写答案时不写余数,计算完没有写结果,写结果时抄错数,还有要验算的结果写的被除数。 第二题:填一填。本题共8道题目,有89%同学得满分,出错最多的是第7和第8题,离开车的时间和分数的意义有小部分学生没掌握好。 第三题:判一判。本题共5道题目,有94%同学得满分出错最多的是第2小题,时间单位的换算没掌握好。 第四题:选一选。本题共5道题目,有78%同学得满分,出错最多的是最后一小题 原因把“至多坐满几辆车”误做成“至少要几辆车”。 第五题:涂一涂,填一填。本题共2道题目,有96%同学得满分,个别错分数比较大小。 第六题: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本题共2道题目,有92%的同学的满分,主要在画平行四边形这题错得多。 第七题:用一用。本题共5道题目,有78%的同学的满分,这几道解决问题,强调了应用题对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部分做得比较好。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读题收集信息时出现错误,不能综合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数学信息,进而没能正确思考获得解答。(如:解决问题的最后一题,用一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和一个大长方形,求它们的周长。对题意分析不够完整。) 四、对加强和改进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1、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平时教师还应多研究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研究题型,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教师首先做到思路开阔教学灵活。 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精心设计练习题,做到精讲多练。 3、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及书写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小学常规检查反馈报告

常规检查反馈报告(第二组) 本次教学常规检查,我负责的部分为教师部分教学工作的(二)作业辅导中的辅导学生(补差、培优)、(三)学业质量评价、(四)教研工作 辅导学生(补差、培优) 1.亮点:从材料上看,每位老师都有。在记录上完成教完整的有内云小学、中心三年段,记录完整(手写),跟踪到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有针对性。 2.不足和建议:部分教师无培优辅差工作总结(常规检查中要求总结为上学期);今后的总结要附上。 学业质量评价 1.学生档案袋:每位教师都有,档案袋多放学生作业、奖状、美术作品等。较为丰富的有下庄小学。 建议:教师在档案袋上简单列出条目。 2.考试质量分析:学校大部分教师坚持做到授完章节知识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评,认真阅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少数教师单元测评与教学内容不同步。 建议:分析优缺点时,能实事求是。 3.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所有老师均及时填写(没有出现打印黏贴) 教研工作情况:

1.公开课教案、反思及评议:每个教师都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其中听课教师的评议则有所欠缺,部分老师为打印的,评议内容与所上课不一致。建议:结合学校教研工作,合理评议。 2.听课评课意见:所有教师听课量均达12篇以上,其中新进16年老师听课量都有二十几篇。塔潭小学的唐锐老师听课随想很工整,能针对课堂上的亮点与不足及时笔记,形成有效的课堂反思。 不足及建议:要注意对意见与建议项的评写,要写出点新意来。听课后要注明听课日期。 3.教学案例:从材料上来看,每位老师都有。 4.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内云小学、中心一年段、中心二年段都有学校自己或者年段自己的课题研究。 建议:省市县的课题研究有限,学校自己成立课题研究。 5.新课标解读、教育杂志:每位教师都有。 6.论文、录像课汇编发表:内云、下庄、中心本部1-3年段有自己的论文汇编。 建议:将本校教师论文进行汇编。 本次常规检查,所有老师都能较好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其中内云小学的刘文婷老师虽然分娩假到四月份但是材料仍齐全工整,值得表扬。

青岛即墨市期末考试作文阅卷反馈

期末统考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一、关于审题: 不得不说一句,本次期末语文试卷这则材料作文出得相当高妙,在于其一作文的审题难度降低,实际评阅来看也是,我们的学生写偏、写跑的作文与往次作文相比大大减少;其二、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我们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平时训练的方法和思路来分析材料,就能够迅速抓准中心,这样就对于我们语文学科的平日教学带来积极意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出成绩;其三,坚定了学生的信心,只要平日根据老师的复习思路,语文的学习一定就没有问题。 但是在审题难度降低的同时,身后透露出来的却是对学生的学识素养功底、理性思辨能力、人生态度和修养程度的综合考察和挑战,要写出真正优秀的考场文章也实属不易,而这一点更见学生的真正水平。 二、材料的正确立意分析: 1.若从埃斯特班身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中心:永不放弃、坚持、不松懈; 2.若从纳瓦罗身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中心:坚守原则、坚持底线、真正地尊重、不趁人之危的美德; 3.我们还可以从二者综合分析,获得如下立意:尊重与自尊、道德\德行。 三、从实际评阅来看,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1.偏题、跑题:比如谈“规矩”“舍得”“选择”“态度与信念”“学会改变自己”“结合物质与精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等,这一类中心完全偏离材料的真正意图。 2.贴标签式结构:比如有一篇《摒弃荣誉追求道德》的文章,从题目来看没有问题,首段也立足于“道德”展开议论,但是接下去就出现了“公平”“规则”等与中心完全相背离的论述,而在文章最后又对“道德”展开了分析,对于这种投机性明显的作文,老师们一致同意予以低分处理。 3.题目费解扑朔迷离:比如“深呼吸”“道德社会的潮流”“耕耘不实收获不取”,还有一些题目需要阅卷老师从文章中仔细打捞才能发现判断是否与中心符合,比如“山坚水柔并蒂莲”“守护内心的一片清净”“人性之花灼灼其华”“无法触及的力量”“人生的终点”。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判定一片文章中心的准确与否,文章的题目太重要了,所以不要拟出让阅卷老师费解甚至误解的题目来。你可以没有技巧式的直命中心,当然最好加点拟题的技巧吧。 4.素材老旧:动辄就是李白、陶渊明、爱迪生、项羽、居里夫人,或者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中国人物不是不可以,问题在于当所有学生都举同一个事例的时候就不可以了。所以我们应当在素材的积累上多下点功夫,素材包罗国内外,眼光纵横五千年。 5.文体单一: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了议论文,很少一部分才涉足记叙文,散文更是少之又少。我们提倡文体多元化,尤其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应该大胆地涉足记叙文、散文等文体,只要构思精妙,往往会得高分。 6.不少学生的语言功力有待提高,但从题目来看,有些学生明明理解了材料中纳瓦罗主动减速完成比赛是对对手的尊重,是一种在竞争中对底线、原则的坚守,但是从学生表述来看却表达成了“谦让”“友善”“真诚”等,离题很远,所以

民主评议意见反馈

民主评议意见反馈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民主评议意见反馈》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民主评议意见反馈 一、主要优点 按照XXX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的安排部署,XXX能够充分认识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认真遵守“XXX”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按时参加集体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利用业余间和休息时间进行自学。通过学习,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加深了对“三个代表”的理解。按照党性分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查摆了自己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敏锐性。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好实践党的宗旨的模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3.诚恳、谦虚、持重、自控。对领导、基层和群众服务热忱、高效。 4.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思想汇报专题,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团队意识,相互配合协作,互谅互让,互通信息,不拖拉推诿扯皮。

5.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严守岗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保密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执行领导指示,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严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我约束,抵制各种诱惑。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 1、日常学习不够,理论水平、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学习理论不够;其次是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学习不够;第三是业务知识学习不够。有时只停留在学过、看过,学习不深不透,特别是在理解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如对“三个代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上就只限于知道其内容,但对其深刻的内涵知之甚少 2、日常工作生活中,在保持和发挥先进性方面,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性这根“弦”绷得不够紧,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 3、工作作风上有时比较散漫、松懈、不够严谨;在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三、进一步整改措施 1、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科技,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业务,在专业法律法规方面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抓住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 3、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第四,向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看齐。第五,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用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17年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2017年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 今年参加高考试卷批改,很不幸地被分到了现代文阅读一组,之所以言之不幸,是此组的批阅是所有小组中耗时最长、任务最为繁重而艰巨的。 2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李丽娟的《我们与父亲》,命题者拟名为《静流》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散文,告别了连续几年选用的外国小说文本,这篇选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借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阻隔,极易引起共鸣。在九天的奋战中感受到考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其一,在考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及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上欠缺,13题品味动词的作用,挺直一词表达父亲的心理,绝大多数考生都只停留在对父亲在生活的打击下要帮助弟弟的坚强决心的分析上,而忽略了特定的语境父亲接受了现实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喝令他收下这一连贯的人物表现背后所折射出的父亲丰富的心理内涵:为能帮助儿子而长舒一口气,内心的满足、欣慰之情。其 二,对文学作品中文体知识的辨析能力薄弱。15题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的共同点则侧重考察考生鉴赏语句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意在要求考生能进入整体语境,通过对四个句子的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按解题的思维定势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将写法单一的理解为表现手法,于是乎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渲染气氛接踵而至。殊不知写法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它指向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包含表现手法,还包含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叙述角度、结构形式。因此考生

能答出过渡的约占88%,能答出过渡和比喻的,约占50%,而能在前两点基础上答出从第三者角度,描写作者的感受和看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到1%。12题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对后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许多考生不明确的是与散文这类文体有关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而跟文章开头有关的写法不外乎是: 衬托、渲染、铺垫、伏笔、抑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等。倘若熟悉了相关的文体知识,答题思路也就一泻千里、一语中的了。在参加完20**年的高考评阅工作后,我一直在反思,我们除了勤勉不懈的精讲精练、系统的归纳整理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捷径能给我们的后来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呢?遗憾的也是真切的感受到所有的秘诀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之上,倘若一定说有的话,也不敢妄称为秘诀,姑且说是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吧。首先是简明扼要,答出要点,是多得分的关键。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单就14至16题的批改,一个老师除去吃饭、喝茶、上卫生间、午休时间,一天平均阅卷达到1200份,平均得分是7.75分,为了提高评卷效率,评卷老师在阅卷中往往只是赋点采分,尤其是看一些关键词是否答出,有则得分,无则丢分。如果一些考生答得罗罗嗦嗦,,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你的得分。其次要认真审题,善于筛选答题的阅读区间,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如14题中,题干中的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就已经暗示出答题的阅读区间是从文章的第四段至倒数第五段。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你会发现许多题干的设置都隐喻着本题的阅读区间。这会为你的解题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再次竭尽所能、勇于作答是多得分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 (一)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往届很多考生在高考完了查到自己的高考语文成绩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诊断性测试和适应性测试的语文成绩都超过了120分,为什么到最后真正的高考语文成绩却在100分左右徘徊?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是啊,你的分数去哪儿了?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应该避免产生同样的疑问。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经过老师们多年来精心的指导训练培养,你的语文学习理应在高考中结一个硕大的果实。在今年的诊断性测试中你发现了自己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在适应性测试中你成绩优异,有的同学甚至过了130分,直逼140分。但是,这个分数会是你在今年高考中的最终得分吗?你了解网上阅卷的操作规程吗?你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阅卷老师喜欢的好作文吗? 你的分数去哪儿了?答案是你的分数丢失了。你的分数丢哪儿了?答案是你的分数丢在作文上。 经过高三的三轮复习,你的基础知识得分已经基本稳定,能够左右你语文成绩的就是作文成绩,作文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高考语文决定高考的成败。如果你的作文写成了现代八股文,如果你的字迹潦草辨认困难,如果你的作文没有自我、没有历史、没有社会、没有天下苍生,如果你的作文没有亮点只有引起阅卷教师的倦意,如果你的作文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满篇皆是老套的排比句……如果没有你自己对材料和事件的独特分析和感悟,没有你的语言个性,你凭什么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你的作文凭什么获得一个高分? 我在高考阅卷中见到不在少数的现代八股文章,这样的文章很显然是训练有素,有些学生是在考前准备了一段他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头,比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创造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创造是火,点燃希望的灯;创造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些老套的排比句或名句满眼都是,还能有什么感染力呢?开头完了,中间就开始罗列材料,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很多考生只知罗列而没有自己对于材料和事件的独特分析和感悟,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感情苍白,没有说服力。有些学生甚至罗列三五个众所周知的“感动中国”的材料,开头结尾一贴标签就万事大吉了,如此为文,就成了人人厌恶的八股了。如此文章肯定不会得到你期望的分值,给你归于三类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教你的老师知道你作文的优势,会习惯性地给你一个作文高分;高考阅卷老师了解你的文化底蕴、知道你的语文功底吗?高考阅卷教师的评分标准跟教你的语文老师的评分标准是一致的吗?他们了解你的写作优势吗?肯定不了解!那你就要通过你的作文告诉阅卷老师:你的语文功底深厚,表现在你的字迹清秀工整,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能够深度思考人生,你的作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你的立意高远深刻、选材精心典型、构思行文新巧,你的论据引述活泼、分析独到有力、内容充实厚重,你的语言个性有味、题目拟制靓丽、开头引人注目、结尾精辟有力、卷面干净整洁,你的文章撼人大气……如此,你就不必担心你的高

初中语文阅卷反馈

初中语文阅卷反馈 七年级阅卷反馈 一、古诗:易错—— 于——与 悬——多一笔 二、第2——3题: 1.拼音书写不规范; 2.错字的一个词,准确率低,审题不清; 3.拟人写成了似人;修辞判断不准(比喻); 4.名著导读没有精读,内容不熟。 三、第4题情况: 1.部分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 2.对通知类文体,部分学生不了解,对格式与内容概念不清。 四、第5——7题: 1.错别字情况严重; 2.答案不够完整与精细; 3.相关概念不清,教学中要加强诸如描写手法等概念的理解。 五、阅读理解情况 1.审题不够严谨、细致; 2.文本阅读理解不够,有的答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本; 3.答题格式缺少指导,随意性太大; 4.答题时缺少文本意识,有的脱离原文任意作答。 六、文言情况 1.重点实词掌握不够; 2.句子翻译时不够准确,有的语句居然不通顺。 七、作文 1.少部分学生字数不够; 2.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只写一件事,没有扣紧题目“二、三事”,写人写事的侧重点分不清; 3.选材不够精当; 4.表达上语言和句式都还不够。 八年级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一些同音字属于易错字,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另教学中要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2.标点等细节不注意; 3.对于语境体会不到位,导致答题偏差; 4.第4小题中,语言不简洁、出现数字、审题不清等问题出现较严重; 5.名著导读部分暴露出学生阅读不深,有的甚至没有阅读。 二、阅读理解 (一)第一篇

1.“逻辑”二字有部分同学写不出来; 2.列数字,错写成例数字; 3.答题过于注重格式,而忽略了内容的理解,导致扣分。 (二)第二篇 1.第9小题错误率较高,学生根据上下文信息提取能力较低; 2.段落作用题和句子作用题易混淆; 3.不重视对文本的理解性阅读。 (三)文言文 1.文言实词的掌握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来狠抓、持续抓; 2.内容的理解上要落实; 3.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重点对待,特别对一些手法较显明的文章。 三、作文 1.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填写的词非题干中所给,导致扣分严重; 2.内容不充实; 3.文章布局、结构安排不合理现象较多; 4.书写较随意。 九年级 一、语基 1.第1小题: 2.同音错别字现象不少; 3.第3小题中第(1)1、4、7、8和第(2)中3错误率较高; 4.书写不规范; 5.仿写上能做到句式相同,但内容上不相关是较大的扣分点; 6.综合性学习上错别字较多。 二、阅读理解 1.审题上不够仔细; 2.相关术语学生都能知晓,但具体的作用在答题时不够精细; 3.两篇现代文阅读来看,答题中出现较多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不重视对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或者说对所给的文本理解不透,没有真正读懂; 4.答题的技巧和格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第二篇阅读(比如论证方法的判断和作用阐释)。 5.文言部分中实词的掌握情况较好; 6.句子翻译时不少同学未对句子中关键的词语(比如:虽、竭、克、狱等)进行解释; 7.第18题中“对比的写法有将近40%的同学不会写,这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作文 1.审题不清,题目中“那些”没能扣住; 2.结尾缺少升华; 3.叙述平淡,缺少文采;

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表格详细分析)

XXXXX小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质量分析 一、期末考试基本情况 (一)期末考试学生基本情况 项目数学 应考人数实考缺考缺考名单及原因 人数人数 班级 一20200 二19190 (二)对期末命题的评析 年级 命题是否符合课程标准、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典型举例) 六年级数学考试命题考试难度适中,难易安排得当,个别题目拨高,可以拉开学生的成绩差异。 例如: 六、 6. 如图,三角形 AOC的面积为 18 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六这个题目给的信息并不是一目了然,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 R是多少,年可是这一题并不能直接看出来圆的半径,而是需要学生从三角形的面积里面找出 级圆的半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H/2,这题就是考验孩子对半径的理解。 二、 7.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 2: 2: 5,那么它是一个()三角形,它 也是一个()三角形。 这一题既考察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掌握情况,还考察了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 了解程度。

(三)对期末考试阅卷的评析 年是否 是否严格执行评分标准、阅卷是否规范准确流水 级(典型举例)阅卷 六是 五年级改六年级,六年级改四年级,四年级改五年级。 年流水 级阅卷 二、期末考试班级数据分析 (一)班级分析 1.合格率 合格 合格率不及格变化情况(对比上学期) 班级目标提升不及格降低不及格 (%)人数 (%)百分点减少人数百分点增加人数1100%80%412%400 2100%100%032%300 合计100%90%22% 典型情况、明显变化、归因简析: 六( 1)班学生王思,家里没有人管,家长也不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法,学生也 不愿主动做作业学习,这学期老师在学校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法,每天课后跟进他的学习情况,这个学生现在对学习多了一点兴趣,也愿意动脑,从10 分

数学一模阅卷情况反馈

19题存在的问题: 1、书写错误,126o 写成162 o ; 2、不安书写标准写; 3、计算很差,百分数不会求; 4、用铅笔画图扫描之后看不清楚; 5、条形图上的数字不标,画图不规范; 6、对题意理解不够透彻,树状图不会画; 7、求概率书写不对,漏掉概率符号P 。 注意的问题: 1、加强计算训练; 2、加强画图与书写的规范性的训练。 数学第20题答题情况: 1.未在图上画出辅助线或辅助线(标注字母)不清; 2.第(1)小题部分同学由S △ABC =1直接认定A 点坐标为(1,2)或OP=1AP=2; 3. 第(1)小题个别求出k 的值但没有最后写出解析式; 4.第(2)小题,大部分同学没有写出点M 的做法; 5. 第(2)小题,部分同学把坐标写成了(0,3 5); 6. 第(2)小题,解题过程步骤不清晰; 7.部分同学最后的答案为(2 5,0),考虑可能是分母书写超出扫描范围所致。 第21题阅卷出现的问题: 第一问求证AC 是△BDE 外接圆的切线。出现问题:①辅助线不会描述:应为取(或设)BD 的中点O ,部分同学默认为中点O,连接OE ;②题目中没说明以BD 为直径作圆,所以应先证BD 是直径,这一点大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到;③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迅速找到最简捷的证明思路,证明过程五花八门。 第二问求EC 的长。出现的问题:①没有条件,就下结论,这是大部分同学出现的问题:如:没证∠A=30°,就默认为∠A=30°,没证△ODE 是等边三角形,就默认为∠DOE=60°,默认AD=DE 等等,说明学生缺少严密的思维习惯,只凭想当然解决问题。②要解决此题,必须求半径,大部分学生不会借助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半径。圆中的计算问题是中考常见的失分点,还需要加强方法指导。③解题的规范性还需强调,大部分学生不写解或证明,书写不认真,角的表示出现混乱。

2020年高考语文阅卷分析会实录

2020年高考语文阅卷分析会 一、川师大张伟教授 概述:不能只看全国三卷,要把十套试卷对比来看,特别是新高考卷。对应考有帮助。平稳转型,导向明显。 全国三卷试卷特点 订阅中国高考考试杂志,明确怎么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和考试说明。 (一)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 从考察语文学习质量转向为用语文考察学生发展质量。 1.试题选材呈现出的信息 论述类:《古文观止》:经典也有不足,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教会学生怎样读书。 实用类怎么变成一则材料了呢?实质不是一则,是多形态文本中的访谈。是教师对高中教材的使用有问题,高中语文教材包括了多种形态的文本,但很多被忽略。比如演讲,主持辞,不考就不弄。学生应该学会处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语文学习一定要与生活联系,但有界线,不能被生活所挟持。 在如何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强调飞扬的灵魂等内外精神。透过文本看现实,透过生活看事实。比如作文,画自画像,如果“自画像”没有灵魂,怎么画,“像”也立不起来。 第三类文学类,贯穿“镰刀”“锤头”,是政治素养的考察——学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才有前途。 古诗文鉴赏:也落在“人才”这个关键词上。苦笋很苦,却给人提供丰富的营养,说明要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磨炼。 17-19题、继续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0题、科学类材料:科学精神。 22题、“自画像”,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人的“徳和才”要兼备,才能把自己的“像”立起来。 2题干具有立德树人走向 9题,《记忆里的光》,分析统摄全文谋篇布局。 15题由苦笋联系魏征的相似性。“人才”问题 16题,名句默写第一题,指向人才培养。 22题、明显指向立德树人,怎样育人。 不把握立德树人。很难把学生灵性抓住。 (二)考察指向 1.学科素养的考察指向: 核心价值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交融考察。还按照考点弄试题会把握不住高考题。 核心价值的考察渗透: ①严谨治学:读书思考,审辩式思维读书。 ②文化自信:注意关键词:认识中华文化的关键点、独特性:理解,热爱,发展。 ③政治信仰:估计还会强化。理解,接纳,明白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第4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4分) 二、答案呈现: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 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 三、评分细则: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 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 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 答案变通: “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 1. 审题能力欠缺 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

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 缺乏答题思路 “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 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 本题4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 4. 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多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 5. 答非所问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从高考阅卷看语用题复习备考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从高考阅卷看语用题复习备考教案 有幸参加了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高考阅卷工作的严密、认真、紧张、高效给我感触良多。下面从我所参加评阅的语用题22题感受来谈谈高三语用题的复习备考。一.第22题及评分细则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重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 这个活动中心; A 数学活动中心。 B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简洁、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E。 A.17世纪转移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时牛顿创立了微积分,牛顿学派诞生了(3分) B.进入18世纪,在大革命影响下的法国,蒙日提出了微分几何,形成了蒙日学派,法国成为了(3分) 【评分细则】 本题包括A、B两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A、B各分三个给分点:准确表述数学活动中心的时空转移(1分),准确表述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1分),全句语言表达准确、简洁、连贯(1分)。 【具体说明】 A处: ①准确表述数学活动中心的时空转移: 这个活动中心17世纪转移到了(转到、转向了、移到、移向……)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时间、空间和转移三点俱全才可给分;其中,时间方面“17世纪”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必须至少出现一个。) ②准确表述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

2018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2018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情况反馈 原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 上海高考作文始终强调逻辑性,理性与开放性的原则。作文题中没有简单的道德判断,但是会有引导的作用。一是引导今后的教学,二是引导考生们在今后人生不断地思考。 阅卷中心组(周宏):今年这个作文题出得非常好,对作文教学很有意义,有引导性。 对阅卷老师的提醒: ①把握考场即时作文的特点,打分不苛刻。 ②不预设立意,更强调思辨 ③这种“通过渴望被需要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心态。注意“普遍存在” 所以不会都崇高。希望学生认真辨析,写出层次感。 ④不要因为标题出现“存在感”“被关注”就判错,不仅要看学生写什么, 更要看学生怎么写。 ⑤论证方法是多样的,并不是只有例证这一种。例证也并不是单纯的举 例子,而是要有分析,论证要充分。(除了总论点和分论点,只有例子的应低于 45分)无事实论证也可以,关键看学生怎么写。 ⑥好的文章有两种,一种是观点鲜明的,另一种是观点可能并不那么独 到,但论证层次丰富,甚至某一段的分析是别的学生或老师想不到的。今年更 强调层次的丰富和独特,某段打开可扩展为一篇文章。 ⑦一篇作文,如果写得花团锦簇,名言论据都很多,但只在说一个角度 (问题),也不能算是好的。 ⑧第一届00后,他们对于“被需要”持否定态度。注意其论述。如果仅 仅强调“不必被需要,我就是我”,这样的观点其实并未针对材料,不理想。仍 要论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能写到“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依然坚定我的 理想和信念,依然去做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全人类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 现和自我超越”,是比较有高度的。 各类样卷思路整理: 32:关注(且无中心词出现一次) 38:偏离题意,套题 42:学会孤独 44:何不委心任去留(主旨: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围绕中心词论述,但例子不妥当) 47:“被需要”的价值 ①“被需要”的原因 ②所以“被需要”普遍存在 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需要”,重点是有没有”被需要”的价值,即要有自身

九年级英语二模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表

v1.0 可编辑可修改月浦中学九年级英语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表 2015 学年第二学期 2015年 5月 6 日 学科英语 年级 九年级任课 老师 陈旻雯 班级人 数 45 以 下 59 ~ 45 71 ~ 60 89 ~ 72 104 ~ 90 119 ~ 105 134 ~ 120 149 ~ 135 135 最高 分 最 低 分 班 级 平 均 年 级 平 均 及 格 率 优 良 率 优 秀 率 31422361135640 418212552141 成 绩 分 析 从考试的成绩来看,(3)、(4)班距离区均分有一定的距离,分别有有19分和15分的差距。 从分数段人数来看,两个班的低分人数较多,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105-119分,而全区的考试分数在120-135达到峰值,可见两个班级学生英语学科水平与全区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优良率方面,两个班级共有4名学生在130分以上,但是120-130分的人数为0,说明中等水平的学生断档,学生英语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下。另外两个班低于72分的人数共有5个,低分学生多需要引起重视。 数据说明本次考试两个班学生中优秀的学生很少,中上学生断档、大量学生处于及格边缘,不及格人数也比较多,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这说明教师在抓差上有问题,导致学生基础较薄弱,中等水平学生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试 题 分 析 一、听力 听力单选题8题是时间题,对听到的时间有一定的加减,得分率为%。类似的数字、时间加减题一直是两个班级的失分重点,以后需要加强学生对时间加减说法的理解。 23题、24题、25题为填空题,这三题的句子都不与原文一模一样,需要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增加了难度。三题分别考了stay alone, felt surprised,和Studying abroad,学生在听懂felt、surprised加d、studying加ing 、abroad拼写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以后需加强学生英语易错单词的默写,巩固基础的语法知识。 二、语音、词汇、语法 29题得分率%,考察介词在最高级中among + 人/物的用法。许多学生选择in,而在最高级中in+比较场地。说明学生对最高级结构不清晰。 37题得分率%,考察is 后面,to do 不定式做表语,本题许多学生选择do的结构,说明学生对不定式的用法不熟悉,对句子结构也一知半解。 39题得分率%,考察情态动词Shall I……的回答,应该用needn’t回答,但是很多学生选择shouldn’t。说明学生对情态动词的意义以及用法不熟悉,对句子的含义也没能好好理解。

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阅卷情况汇报

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阅卷情况汇报 1 推荐 6月13日到20日为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时间。 今年高考语文阅卷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广东语文考生64万多人,其中普通高考人数610161人,缺考人数9088人,参加语文阅卷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高达1409人,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大约五万人。 据华南师大文学院院长、本次高考语文试卷的负责人柯汉林教授介绍:考前他曾乐观预测今年语文成绩会不低于去年,因为他觉得语文试题的难度低于去年,但是结果考试成绩出来的结果,出乎他的预料,主观题118分,客观题32分,据最后通报的成绩,今年主观题的分数比去年低了将近4分,具体分数如下: XX年67.29分,XX年71.27分,XX年71.16分,今年比去年下降了3.98分。 下面具体分析语文试卷各大题的得分情况: 第9题:文言断句与翻译 满分:10分 XX年平均得分:4.91分 XX年平均得分:6.59分,下降1.86分; 第10-11题:诗歌鉴赏和默写 满分:13分 XX年平均得分:6.65分 XX年平均得分:7.78分,下降1.31分; 第14-15分现代文必考

满分:8分 XX年平均得分5.05分 XX年平均得分:4.59分,上升0.46分; 第16-18题:文学类选考 满分:15分 XX年平均得分5.69分 XX年平均得分:6.60分,下降0.91分; 第19-21题:实用类选考 满分:15分 XX年平均得分5.78分 XX年平均得分:6.11分,下降0.33分; 第22题:图文转换 满分6分: XX年平均得分1.73分 XX年平均得分:2.23分,下降0.50分; 第23题:写感谢词 满分6分:XX年平均得分3.79分 XX年平均得分:3.43分,上升0.46分; 说明:1、选考题:文学类满分人数1人,去年2人;实用类满分5人,去年2人; 2、第22题13万9千多人1分,第23题满分3万8千多人,2万4千多人0分; 第24题:作文 满分60分:XX年平均得分39.42分 XX年平均得分:40.37分,下降0.95分; 说明:满分人次16人,去年17人次,前年26人次;零分者1094人,一类卷48-60分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76%,大约不到3万6千份,所以好作文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