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一辈歌唱家杜丽华的歌唱艺术倡导云南歌曲演唱方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92d964b784868762caaed5e5.png)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上《1云南的歌会》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上《1云南的歌会》word教案 (2).doc](https://img.taocdn.com/s3/m/04676567e518964bcf847caa.png)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各有侧重表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喜爱云南歌会,喜爱民间文化,喜爱民间劳动者。
3、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的精彩语言,学习“宏观场面描写中要在细腻的特定描写”的方法。
4、赏析环境描写部分精彩语言,学习“景美衬托人美”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各有侧重表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作手法。
2、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的精彩语言,学习“有总写,有细写”的方法。
3、赏析环境描写部分精彩语言,学习“景美衬托人美”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喜爱云南歌会,喜爱民间文化,喜爱民间劳动者。
教学设计:预习、自学、探究、讲解。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下来,这个国家才能活下来。
(板书)。
许多人热衷于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重要的是往前看。
”所以,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古老文化被我们遗失,许多历史的经验被我们遗弃;许多历史的教训被我们遗忘——导致我们的前行路途中增加许多的弯路。
所以,国家已经开始拿出大气力来挽救、挽留、保护我们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像坐车的时候,我们都要抓住一个扶手,这个扶手,就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就是眼下许多专家学者投身效力的民族活动——保护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单元,就是一个“民俗”单元。
请大家翻开“第一单元阅读提示”。
请用最正确的姿势朗读这一方框中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朗读。
2、这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的第一卷,就是《云南的歌会》(板书)。
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和自然的事儿。
他们用歌唱倾诉爱情、用歌唱表达仇恨、用歌唱送去祝福、用歌唱激发劳动的热情、用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作者是(沈从文)。
请某位同学介绍沈从文先生。
3、请某位同学不拿书介绍沈先生。
很好。
请同学们记住沈先生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边城》(板书)。
二、读通课文,把握脉络。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完课文的第一印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16.《云南的歌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16.《云南的歌会》](https://img.taocdn.com/s3/m/6aec03f5680203d8ce2f2482.png)
山路 漫 歌 -----自在随兴
村寨 传 歌 -----传递文明
“山野对歌”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
劳穿穿乙一动 双了对.烈们对沈地内方手云身眸翠和以歌从“点容式山脚南毛子翠文欢的地勤乡蓝清在交:::野选的语快下风布明快特点流择见对松用两特日衣如,可言多,色、你讨哪歌有裤水里生段景以可树提喜论是也。内一的晶长长,人”人直以生林问欢课绣养得腰。种表容情物物接朴这比花着一自间哪后情方子的现和描歌描素描一透张,然围较一“法,出方写和方写自写孔黑把既个酬片阅种研用小,在鞋中皮长钉浓式的然,灌法?读讨断结全和各透,肤养满写方,可浓为为,与木、:看首红油变她小法法也以种的着什练枣得且光银表先丛互上很可间子黑教么光片丰习民眼现有介多以接沟嘲脸黑育辫扣?”人族点富什,浓描绍的她,发花二互物风,凹么满,,盘葱的墨写了:的赞口触为在绿情说不处重;譬对需白目人头布同、.说彩请。歌白为天上围要喻?山的青真。裙同的、糯山活,野学热米绿泼脚牙水下,,, 处从处 不俨想然到如残但一忍唱只事核小情心其兽,定他物从是。不和故让人发自事人又愁己那,物。的么从符喜乖不合动,好人气如,物山。的头(沈黄特从麂点文(《,jǐ边)城一》样) ,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甲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 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 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乙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 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 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 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25f1bc59e31433239689364.png)
22001199年年八八年年级级语语文文下下册册《《第第1166课课 云云南南的的歌歌会会》》教教案案((新新人人教教版版 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教师剪辑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婚誓》、《刘三姐》、《猜调》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一、导入新课:1、播放剪辑好的《婚誓》、《刘三姐》、《猜调》,《五朵金花》的音乐,让学生谈谈听了音乐之后想到了什么导入新课。
2、教师导入: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他们一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书法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族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3、学生自主探究:(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词典学习,指名板书,集体学习。
迤西 即物起兴 柞木林 龙吟凤哕 譬喻(2)、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ce93f43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a.png)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云南的歌会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云南的歌会,感觉当地浓烈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诵,品尝,拓展延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感觉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赏识。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赏识生活,热爱生活。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一样情境,领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别。
教课难点:推测语言,品尝文中人物描绘和场景描绘的妙处。
教课方法:朗诵、议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感觉美好的人生。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风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域,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浸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吐爱情,激起劳动的热忱,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婚姻的祝愿,抒发丰产的愉悦和节日的欢喜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教授知识的工具。
听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量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所以,在很多民族中,儿童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妙的歌手经常会在本民族中获得人们特其余尊敬。
今日我们就跟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怀美好笔触,来领会一下云南民歌的风范。
二、默读课文,疏导字词主假如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经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对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址、内容、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许多。
而少量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能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朴实自然,歌会气概壮观。
2.你以为作者为何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指引学生联合课文中的详细文字来共同商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6云南的歌会》word教案 (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6云南的歌会》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01f1a87dbcd126fff7050bd8.png)
《云南的歌会》赏歌会之丰富悟生命之鲜活——《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初识歌会特色,通过对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2、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大理三月好风光》和图片。
教师导入:秀丽的山水,美艳的服饰,灿烂的微笑,悠扬的歌声,将我们带到民歌王国——云南。
大家想不想去云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一起去聆听《云南的歌会》。
(板书1: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师:文章原来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为课文后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沈从文到云南去本来的目的是什么?”(生答)师总结过渡: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更新的发现”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发现歌会之丰富1、文章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三幅歌画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看看都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用什么形式唱歌构成了这三幅画面?(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巡视,然后请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以下结果:板书2:四方民众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
(教师在得出结论后总结方法:“人+地点+干什么”概括事件或者场面。
)过渡:课文第一段话这样写到:“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作者这次的见闻丰富在哪些方面?(启发孩子从唱歌人、地点、内容、唱歌人身份等方面总结)演唱者丰富:有青年男女,赶马女孩,老人(男女老幼都有);演唱地点丰富:在山野,山路,村寨;演唱内容丰富:有情歌酬和,其他故事(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等);演唱方式丰富:对歌(有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漫歌、传歌。
论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的贡献
![论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54d7946c01f69e31433294eb.png)
结 合 的演 唱方 法 ,给 人 优 美 连 贯 的感 觉 ,
整体音准与十二平均律为标 准,歌曲意境
功演唱 《 幸福的 L t 子》和 始 尼姑娘赶街》
后才 获得 了青年歌唱家 的荣誉 。可以说 , 黄虹让云南民族声乐在一定范 围内具有 了
影 响 力 ,而杜 丽 华 在 黄虹 的基 础 上 进一 步
l L j } 、 l 特别是 南 族J { 乐事 、 『 j , '做j I l J 卓
的电影 邸 呵 涛玛》 唱,让世人聆 听到 r
她 优 芰 的歌 声 ;她 以 南歌 唱 家 的 身份 随
2 2 j i ’ 膏 2 0 l 7. 4
I I ! ■_
家2 2 术 代表 … …访过 澳洲 、 细 U 、察 、 琶挝 等 旧 家 _ f 1 l 地【 K;她 以云 歌 唱 的 身 份 把 南 色 彩 的 声 乐 作 品 介 f { 给 ”人 ;
数 少 地 的 聚 , 纪 世 = 钳 丰 ; - 河 小 的 演 虬 家 感 人 歌 南 等 0 钝 m 三 演 上 欢 联 肯 界 三 = 一 丽 h存 丁 仃 尚 { l .一 束 她 说 = 人 水 三 ≤ 二轨 , 原 , 南 的 消 鳆 做 牛 怍 _ l 到 泛 广 后 , 派 院 学 以 昙 坫 的 三 . 褂 夥 m 毕 院 学 乐 … 川 代 南 № _ 杜 至 . , 歌乜 缆 传 铁 傣 曲 歌 作 创 的 荣 m 家 锨 版 ≯ 报 …
彰显 了云南 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黄虹是在
“ 第 一 届全 国音 乐 周 ”之前 就 在一 定范 围内
氏 被 青 辜 l
唱演员生涯 中,杜丽华 曾在北京 、天津 、
的感觉,个别音高与十二平均律稍有偏差 , 但 总体上并不影响歌 曲意境 ,仍然是 、 河淌水》最具代表性 的演唱者之一。杜丽 华演唱的 、 河淌才 则以混声为主 ,是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f96390fd0a79563c1e7263.png)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忌讳(hui4) 酬(chou2)和铁箍(gu1) 熹(xi1)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歌声塑造了阿诗玛灵魂的杜丽华:我跟云南就是有缘分
![用歌声塑造了阿诗玛灵魂的杜丽华:我跟云南就是有缘分](https://img.taocdn.com/s3/m/31e331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8.png)
用歌声塑造了阿诗玛灵魂的杜丽华:我跟云南就是有缘分原标题:杜丽华:我跟云南就是有缘分撰稿云南老年报陈吉图片来源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编辑徐敏杜丽华,193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她回忆,当年炮火连天,一家人从山西逃难到西安,西安又吃紧了,我父亲借着我奶奶去世,又往大西南走,全家来到成都,成都也有警报,后来又到灌县,呆了一年多,还是回到成都,就这样全家到四川,我就成了半个四川人。
来到云南杜丽华说,自己之所以来到云南,爱上云南,也是一次偶然的机缘,她听到黄虹唱的《赶马调》和《绣荷包》,觉得这歌怎么这么好听,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但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来自哪里,当时也不认识黄虹。
杜丽华听到后的第一感觉,是被黄虹的演唱技巧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呼吸怎么会那么长,我就跟着她唱的那些东西学技巧,练呼吸,学气息,考试的时候,我就照她的唱法唱《赶马调》。
”杜丽华后来才知道,这首歌是云南的。
她的一名来自云南的同学来问:你愿不愿意到我们云南去?杜丽华当时就说:愿意啊!“我当时真的是喜欢,不知道云南有什么,就是喜欢,就想知道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歌,后来毕业真的就分到云南,我觉得跟云南很有缘分,我的一切都在这啦,所以就成了半个云南人!”杜丽华说,是云南的民族民间艺术吸引了自己,给了字很多,这辈子受益匪浅!说到自己艺术生涯中从兼容并蓄,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独特的技巧,杜丽华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
“一来云南我就下到大理,歌舞团参加大理三月街,这是从来没有的经历,一路上,同志给我讲望夫云、三塔寺……太美了!”“当时我们坐的是大卡车,我就抬头看天上的云,真的就像恋人相遇,那云,不假!那绕山灵,唱得锣鼓喧天,既新奇又特别实在,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情感是活生生的,是迸发出来的心声,我当时就坐不住了!”杜丽华说,走遍云南村村寨寨的那些年,是自己一辈子忘不掉的经历。
拍《阿诗玛》的那段经历,是杜丽华艺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
傣族和景颇族同胞的聚居地,她都去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傣族群众过泼水节的那种氛围,杜丽华都历历在目,一直都觉得那么美好!因要唱《景颇山上丰收乐》,为了把感觉唱出来,杜丽华来到了盈江,从没骑过马的她,骑马过山,这和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感觉不同,是“拱,拱,拱”地爬,又“咚,咚,咚”地下坡。
夕阳正红——记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
![夕阳正红——记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https://img.taocdn.com/s3/m/576248e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4.png)
夕阳正红——记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
戈生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对很多人来说电影《阿诗玛》里的插曲并不陌生,但配唱插曲的人有的听众就不一定知道了.她就是云南省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杜丽华.杜丽华自幼热爱民族艺术,儿时便特别喜爱和演唱京剧和民歌,她深深地被祖国丰蕴的民族民间艺术所熏陶,1955年由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毕【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戈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正红是夕阳——记河北区人大代表杨学义 [J], 包权
2.论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的贡献 [J], 张宗红
3.圣路易斯歌剧院的艺术女神——女高音歌唱家凯莉·卡杜斯 [J], 徐笑然(译)
4.桑榆苍翠夕阳正红──记呼市老年“夕阳红”合唱团 [J], 赵凤;
5.夕阳正照党心红——记辽宁省老干部先进个人陶明德 [J], 籍延麟;王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丽华歌曲
![杜丽华歌曲](https://img.taocdn.com/s3/m/0796f9d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b.png)
杜丽华歌曲杜丽华,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一颗耀眼之星。
她以其温暖而磁性的嗓音、动人的表演和深情的歌曲而广受欢迎。
本文将介绍杜丽华的音乐作品,探索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她在中国流行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杜丽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多样化的作品而备受瞩目。
她的歌曲涵盖了多种流派,包括流行、摇滚、民谣和抒情等。
无论是轻快欢快的旋律还是深情动人的抒情曲,她都能够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杜丽华的声音饱满而富有穿透力,每一首歌曲都能够引发听众内心的共鸣。
在她的音乐生涯中,杜丽华推出了许多经典的歌曲。
其中一首备受喜爱的歌曲是《时间煮雨》,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思考和珍惜每一刻的情感,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除了《时间煮雨》,杜丽华还有许多其他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只因你太美》、《爱你》、《最爱》等。
这些歌曲都展现了她对于爱情、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引发了听众们对于这些主题的思考和共鸣。
杜丽华的歌曲往往充满力量和感染力,她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倾听者。
杜丽华的音乐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歌曲创作和演唱,她还参与了许多音乐剧和电影的配乐工作。
她的音乐才华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她曾获得多个音乐奖项和荣誉,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除了音乐上的成就,杜丽华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她多次参与慈善演出和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
她的善举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广大粉丝和社会的赞誉,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总之,杜丽华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一位杰出代表。
她的音乐作品充满感染力和情感,她的声音温暖而磁性,能够打动人心。
她的音乐风格多样化,涵盖了多种流派,展现了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
无论是歌曲创作还是公益事业,杜丽华都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她的音乐将继续陪伴着无数人,传递着爱和温暖。
隐身荧幕后的阿诗玛——我和恩师杜丽华
![隐身荧幕后的阿诗玛——我和恩师杜丽华](https://img.taocdn.com/s3/m/677292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e.png)
隐身荧幕后的阿诗玛——我和恩师杜丽华
郭海波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在电影《阿诗玛》中让美丽、善良的阿诗玛拥有了空灵、清亮、甜美歌喉的著名歌唱家杜丽华老师是我声乐道路上的启蒙恩师和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碰到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而我却幸运的得到
【总页数】2页(P82)
【作者】郭海波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杨响光:隐身幕后的药剂魔术师 [J], 魏星;
2.从"幕后隐身"到"台前显形"——从《蓝铃姑娘》看人性善恶表现的特殊类型 [J], 施维
3.对国际乳业巨头隐身幕后的几点思考 [J], 王丰国
4.2011POLO杯珠海赛道揭幕新POLO赛车亮相范铧荧、杜文彬夺冠 [J],
5.传统数字标牌厂商将隐身幕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202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67697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b.png)
202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预习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ǖ)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
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二、云南民歌的简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老一辈歌唱家杜丽华的歌唱艺术,倡导云南歌曲演唱方法的本土化与多元化(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尹伟)收到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暨“本土化与多元化”学术研讨会的通知后,对云南音乐家个案研究一栏——提倡对老一辈音乐工作者所作贡献的历史性研究已有了选题与思考。
作为一个在云南本土已从事声乐教学、表演二十年的专业教师、演员及录音棚演唱家(长期与本土作曲家保持亲密合作,进录音棚演唱大量原创声乐作品的一线职业歌唱者),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选题与人选就是杜丽华老师。
杜老师教过我,而且是在声乐比赛前给予最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使我能够在大赛中以细腻、完美表现新作品而获得优异成绩。
杜老师是演唱经验极具丰富的老一辈歌唱家,自195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分配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退休至今,近六十年积累下来的舞台表演艺术经验,我们后辈应不断进行总结、研究,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收益。
杜丽华老师对新作品独到的理解、处理,尤其是云南本土歌曲,在她对我的几次教学中,完美体现了出来,这是我一直需要学习推敲的。
作为云南本土培养的歌手,如何利用学院派美声、民族唱法,包括现在招生人气指数较旺的流行唱法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唱好云南歌曲,是我向来所推崇的歌唱理念。
这是云南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黄虹、杜丽华、王郁芝、赵履珠、白秀珍等老一辈歌唱家就是这样立足于本土,闻名于全国的。
她们既宣传了自己,又宣传了云南,使许多人对云南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经过几代作曲家的辛勤耕耘,云南不断涌现着一批批旋律优美、具有一定民族音乐特色、又有着一定思想艺术性的优秀原创歌曲。
如果不是这个优势原因所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就不可能于2005年10月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008年申报成功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作曲专业当之无愧成为了云南省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标杆军。
2012年12月中下旬,音乐学院迎来了成立十周年院庆,作曲系于12月23日晚在音乐厅举办了由云南本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我演唱了傅鹏、丁煜伦二位老师的两首作品。
《梦绕魂牵彩云南》是丁煜伦的代表作,我在2001年9月参加中国音协主办“全国歌手唱云南电视大奖赛”中演唱过此曲,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首作品在当时曾获得来自全国参赛歌手的好评,杜丽华老师曾经给我指导过。
在与谢青老师合钢琴伴奏的时候,杜老给我的一些建议总是飘荡在我的脑海里。
时隔12年再次演唱此曲,由钢琴正谱伴奏代替了原来的伴奏带,使这首曲目的艺术性平添了许多“学院派艺术歌曲”风范,我的演唱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感受,再次激发了我对本土歌曲演唱、教学的兴趣。
12月25日上午举行了“2012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建设与发展论坛”,以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中国管弦乐配器大师、作曲系博士生导师罗新民教授为首的与会专家,直接阐明了: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搞好具有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创作的意见和建议。
罗新民是地道的云南人,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曾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过副主任,是我上学时候的老师。
从云南到北京,他知道云南该做什么。
好的作品必须配备好的歌手演唱,作品、演唱的一体化工程成为推进这一学科发展的关键。
但往往我们在参赛或演出时,选唱的还是以北京作曲家为代表创作的大主流歌曲,而选唱本土歌曲的并不多。
原因在于:一、大主流歌曲有多个歌唱家范唱的样本,便于模仿;二、已形成一定的教学、演唱规律,容易把握。
而本土歌曲几乎没有范本,靠的是自己。
原因在于:在全省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尚未形成一定的教学规律与演唱气候,因而没有形成应有的演唱阵势。
对本土原创歌曲演唱缺乏底气,已成为我省歌坛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许多歌手在参赛时这样对我说:“最想唱的是云南歌曲,却怕唱不好,选的还是大主流歌曲”。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主流歌唱家们对云南歌曲有着永恒的兴趣,却因对云南歌曲涉及到的民族地域风格的把握环节而退却了,有的地州曾经把本地歌曲请北京歌唱家唱,结果花钱多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打铁还需靠本身,云南歌曲的演唱还得靠我们自己。
云南歌曲的出现总是会令人耳目一新。
2013年2月9日大年三十晚,在央视直播的春晚中,孙楠一首唱丽江纳西族的歌曲《净土》(化方词,李杰曲),再度引发了全国人民对云南的好奇与向往。
云南省文联、省音乐家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的“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于2010年5月在曲靖师范学院及2012年5月在大理学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明年是第三届。
赛事对推动本土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如何才能唱好云南本土歌曲”的提议与研究已逐渐引发了各地歌唱演员、广大声乐教师、学生的积极思考。
“云南歌曲的演唱”理应成为全省各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科研议题,理应成为本土歌手热唱的一项内容与活动。
对云南本土歌曲演唱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对黄虹、杜丽华、赵履珠、王郁芝、白秀珍、田智周、杨戈、宋加林、白定蓉等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进行学习研究,才能找到实践与理论的依据,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兴而不衰的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找到一定的教学规律。
在我省各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对本土歌曲的教学活动尚未形成气候,日常的教学曲目等同于全国同类艺术院校,根本张显不出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及特有的26个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声乐作品的优势。
杜丽华老师因演唱电影《阿诗玛》插曲而享誉全国,这部电影拍摄、录制于1964年,1977年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播的时候,我还在家乡曲靖市富源县上小学,当杜老师和胡松华老师频繁出现在电视晚会上演唱《阿诗玛》插曲的时候,我在曲靖上初中,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看的还是黑白电视机。
《阿诗玛》名扬了石林,使彝族音乐成为云南文化名片上的一个闪光点。
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涌向石林,寻找那千年伫立的阿诗玛。
《阿诗玛》在1982年第3届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上获奖。
《阿诗玛》名扬了配唱者杜丽华。
写杜老师,不需要象其他作者一样,从她学习歌唱、从事舞台艺术表演的年代、经历等角度写起。
从课堂、教学中写,更显其意义。
教学中才能够较好领略她的艺术风范与魅力;才能领悟、分析到她几十年演唱实践、学习探索而来的声音观念、歌唱方法,特别是对云南原创歌曲的演唱方法与艺术处理。
在1998——2003五年时间内,是我不间断参加省内外各类重大声乐比赛的最佳年龄。
当时的赛事对年龄都有要求,不超过三十五岁,而且还要求演唱一首新作品。
作为云南歌手,选择本土作曲家创作,具有云南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新作品,是我们参赛歌手首先要考虑的,凭借作品的民族艺术特色,这是云南歌手参赛的一个优势点。
尤其在美声唱法的比赛中,在千篇一律的颂歌题材下,若能有一首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一定能给评委、歌手、听众以焕然一新之感。
我们参赛歌手纷纷与陈勇、晓耕、万里、马烁、丁煜伦、向美庆、陈应祥、欧建宁、黄波、吴俞林、石荣康等本土作曲家约稿,请他们创作适合于比赛用的艺术歌曲。
在这样的情势下,杨晓萍作词,陈勇作曲的男中音独唱曲《红土地,红土魂》于2000年1月应运而生了。
这是许多年以来,云南本土创作出来的第一首为男中音声部创作的美声艺术歌曲,且具有鲜明的云南区域、民族音乐特色,还配有钢琴正谱。
我省创作的民歌作品居多,而美声作品居少,中音作品就凤毛麟角了。
当然,男中音、女中音作品相对高音作品而言,更难出效果,更难写一些,作曲家们往往无人问津。
比赛时,美声歌手要选唱一首适合于自己的原创作品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中声部歌手。
2000年1月,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文联、省电视台共同举办了“云南省新人新歌音乐会”,由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伴奏,郑刚崇指挥。
《红土地,红土魂》的出现,正好应运了这一主题,郑刚崇还为这首作品配了管弦乐总谱,后来我还多次跟昆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过新年音乐会、科学之声等专题音乐会,程磊指挥。
为了使这首新作品的演唱获得成功,也为了备战云南电视台2000年2月举办的“‘红塔杯’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第二次去找杜丽华老师上课了,第一次是1998年5月代表云南到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请她指导新作品《忘我故乡》,这次主要是听取她对《红土地,红土魂》的意见。
这首作品的曲式是ABA三段体,由A抒情乐段转B段的小快板段,是我在演唱时感觉最难、思考最多的地方。
在B段进唱前是一段较器乐化的间奏,作曲家用了两次转调,使乐队的情绪有了不断的发展变化。
从“人类童年的脚步,擂响铜鼓风云激荡”到“丝绸古道的天险,回响马帮铃声叮当”的大乐句后有三拍的小间奏,到“唐标铁柱”的小乐句后有四拍的小间奏,到“元跨革nan”后又有四拍的小间奏。
歌唱注重连贯性,讲求一气呵成;如果单从歌唱的角度讲,中间连续三次出现的小间奏,则是破坏了歌唱的连贯性;但作曲家一改歌曲的传统创作模式,刻意突出、加强了管弦乐的效果,做出了声乐交响化、交响声乐化的新探索,为了表现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里描述的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元世祖率大军跨革nan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的史实战争场面。
小间奏先是用了大小二度音阶,后又用了半音上行音阶,制造出紧张、令人窒息的战争场面,使现场演出效果更具感染力,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唐标铁柱”的“铁”是一拍,“柱”是三拍,后面就是四拍的小间奏。
“元跨革nan”的“革”同样是一拍,“nan”是三拍,后面又是四拍的小间奏。
唱的时候总给人感觉是“唱唱停停、停停唱唱”,我多次唱给黄严老师(音乐伴奏制作者)及陈勇老师听的时候,他们共同感觉这些器乐化的效果很好,但是声乐的演唱会给人有断续之感,不能跟乐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如果是纯器乐作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可这些地方恰恰却是此曲不同于其他纯声乐作品、独具匠心的地方。
如何把这一具体矛盾解决好,使声乐、器乐达到交相呼应效果,是这首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杜老师把这一问题解决了。
她说:“在唱‘唐标铁柱’的‘柱’字的时候,可以一直延伸到间奏,在唱‘元跨革nan’的‘nan’字的时候,同样一直延伸到间奏。
同样,在B段第二句的“回响马帮铃声叮当”的“当”只有一拍,可以再延长两拍,都做减弱处理。
她这一办法的提出,把问题解决了,使声乐、器乐各自应有的效果得以完美展现、统一。
《红土地,红土魂》作为男中音声部的一首崭新作品,参加了“云南省新人新歌音乐会”;云南电视台举办的“2000年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比赛,获一等奖;2000年文化部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获特别奖;2001年中国音协主办的“全国歌手唱云南比赛”获专业组第二名。
陈勇老师把它收录在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省音协出品的“陈勇艺术歌曲作品CD专辑”(第八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