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对称”解题,出奇制胜
“对称”解题,出奇制胜奋斗中学高三0409班 王圣珏 指导教师:李国梅德国大数学家H ·外尔以传世逸品《对称》闻名于世,H ·外尔说:“对称是一个广阔的主题,在艺术和自然两方面都意义重大。
数学就是它的根本,并且很难找到可以论证数学智慧作用的更好的主题。
”“对称性等于各部分比例之和谐。
”“symme -try=harmony of proportions ”“不对称(as mmetry )只在罕见的情况下才等于没有对称。
”我国数学教师中的英雄和奇才,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生前曾把自己的经验归纳为“四条大规律”,并强调其中“最根本的是广义对称思想”。
的确,“对称”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它涉及数理化,文史哲,体音美,它上通科学堂奥,下达具体的习题演练。
牛顿说过:“在数学里,有时例子比定理更重要”。
本文就想通过一些各具特色的例子,用对称的思想予以解决,以体现“对称”解题的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更体现的是“对称”解题的美、奇、妙!(一)用“对称”的思想解决“对称”的问题例1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分析:避开常用方法,用对称的观点。
如图1中可认为有△ABC 和△ACB 。
证明:在△ABC 与△ACB 中,因为BC=CB ,AB=AC ,AC=AB ,故△ABC ≌△ACB 。
即得∠B=∠C 。
妙!绝!例2 解关于x 的方程1x ―1a ―1b =1x a b--时,有人通过去分母,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解得1x =a ,2x a b =-,你认为正确吗?分析:1x =a 显然是方程的解,注意到原方程关于a ,b 对称(将a ,b 互换,方程不变),可知应有2x b =,而不是2x a b =-。
例3 解方程x =……(无穷多重根号)分析:由于根号有无穷多重,具有平移对称性。
故有x =2x =。
例4 设,,x y z R ∈,1x y z ++=,求证:222x y z ++≥13。
分析:平均数可以认为是“对称中心”。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直至2002年去世。
孙维刚老师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教育》杂志社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现为郑州维纲中学校长)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
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读后感: 孙老师旗帜鲜明的亮出自 己的观点:要学好数学,还要学会 “聪明的做题”。
孙老师认为:题不求多,但求精彩,要求 “知人善用”。很多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 的联系,但实际上无论从知识或是从思维 能力哪个方面来说,收获都很少,明显的 与付出不成正比。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是否从思想上明确了如上所述的做题 目的;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堪称独树一帜,成效显著。
他的教学秘方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那么,孙维刚老师的初中数学教学秘方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孙维刚老师极其重视知识的系统构建。
他认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网络。
在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教授代数时,他会将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的本质。
孙维刚老师强调让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
他会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似时,他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发现相似与全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突兀,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
其次,孙维刚老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
他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在课堂上,孙维刚老师常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然后一起探讨哪种解法更优,为什么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孙维刚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索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某个定理时,他会引导学生思考定理的条件是否可以放宽,结论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现代教育报近日,《教育》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40名学生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奇迹就是被中国基础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被授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孙维刚创造出来的。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孙伟刚老师数学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数学教学法一、以德育促进智育。
德育只是为了高效形成想要达成的环境服务而已。
“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孙维刚语)二、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
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维刚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在孙维刚的书橱里,记者找到了一摞大硬皮本。
数数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上面画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三、在可见的系统中学习,知道自己还缺什么,知道自己已拥有什么。
达到知己知彼。
魏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为此,他与学生多次讨论、商量,画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整理成了支干、小杈、叶子的系统,即所谓“语文知识树”,或叫“知识地图”。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当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张‘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
孙维刚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三、在系统中进行教学。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县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讲座稿陈财贵一、孙维刚其人孙维刚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被评为全国十佳模范教师,认为是中国智力素质培养之父。
孙维刚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三轮教学改革实验,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形成了一整套便于推广的模式和方法,他所带的一个普通班,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通过他独树一帜的创新教学,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55%升入北大、清华,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学生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一怪:学生多是别人挑剩的全班55%升入北大、清华的那个班,都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的“碎沫儿”。
二怪:一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孙维刚实验班,初一新生9月份入学到第二年3月,仅用半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初中三年的全部数学课程!带着红领巾的初一学生参加北京数学中考,全班数学平均分超过北京市中考的数学平均分10分!三怪:课上没笔记,课后没作业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别的学生点灯熬油,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而孙维刚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而且每天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四怪:学习后劲足,全面素质高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而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很多人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直至2002年去世。
孙维刚老师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教育》杂志社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现为郑州维纲中学校长)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孙维刚数学最优学习法
孙维刚数学最优学习法我曾仔细读过已故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书,书里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
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
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老 师 始终 坚持 教 给 学 生 方 法 。几乎 每道
在 每 届 6 的 数 学 教 学 中 ,孙 维 刚 创新 ,各抒 己见 ,展 开争论 。 年 例 题 、每 个定 理 、每 个 公 式 都 是 引 导 学 如 果 只把 题 目的解 法 过 程 一 步 一 步讲 清 生 自 己动 手 完成 的 。在 课 堂 上 ,孙 老 师 楚 ,哪怕 再 细 致 明 白 ,而 讲 不 出 这些 解 总 会 利用 各 种 机 会 创 造 学 生 总 是想 在 老 法 步 骤 是 怎 么 想 出 来 的 ,对提 高学 生 的 师 前 面 、向 老师 ( 括 课 本 )挑 战 的 氛 解 题 能 力 ,效 果 是 不 大 的 ,甚 至起 消 极 包
为什 么活 着? 为 了因我 们 的存在 而使 他人感到更幸福。”光 阴荏苒 ,孙维 刚经历着与所 有 中学教 师 同样 的 经 历 ,感受着与众 多有志青年 同样的感 受 ,在 默 默的奋 斗 中,特 别是在 我 们 这个年代的变革 中, 他执著地踏上 了 条教 育 改革 的创新之 路 ,从 而成 为 名 “ 神奇教 师 ” 。
取 得 的 系列成 果 。发 布会 上 ,课 题 组 负
来 的研 究成果再 创奇迹 。
一
责 人 马 国忠表 示 ,他 们正 试 图利 用 1 年 分 成 了三 层 意 思 :第 一 层 ,每个 数学 概 0
念 、定理 、公式等 知识 的传输 ,都 是在见
树 木更见森林 、见 森林才 见树木 的状 况下
围 ,让 学 生 在 思 维 运 动 中 训 练 思 维 。 作用 。
( 自《 摘 现代教育报》2 o .. o 962 2)
孙维刚与 《 普通一兵 》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内部存在着各种规律和定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四个大规律如下:第一个大规律是变量规律。
变量规律是指数学中各种数学关系中的参量与结果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研究的是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代数学中,我们研究的是各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在几何学中,我们研究的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变量规律帮助我们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和解决。
第二个大规律是对称规律。
对称规律是指一种相对平衡和平等的状态。
在数学中,对称规律非常重要,它存在于各种几何形状中。
通过对称规律,我们可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对称轴将正方形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对称规律不仅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代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大规律是周期规律。
周期规律是指一种重复出现的现象。
在数学中,周期规律存在于各种函数中。
例如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它们的图像在一定的周期内重复出现。
周期规律不仅存在于函数中,也存在于各种数列和序列中。
通过研究周期规律,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各种数学问题,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第四个大规律是趋势规律。
趋势规律是指一种向着一些方向发展的态势。
在数学中,趋势规律存在于各种函数和图像中。
通过研究趋势规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线性函数在图像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代表了函数的变化率,通过观察斜率的正负和大小,我们可以推断出函数的趋势。
趋势规律在数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总的来说,数学的四个大规律,即变量规律、对称规律、周期规律和趋势规律,帮助我们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通过研究这些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规律是数学领域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向。
孙维刚32个数学规律
孙维刚32个数学规律
一、基本数论规律:
1、0的任何次方都等于0;
2、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
3、一个正数的负整数次方等于其倒数;
4、两个正整数的和的立方等于其乘积的平方;
5、一个正数的任意次方都大于零;
6、0乘任何数都等于0;
7、1乘任何数都等于该数本身;
8、分子相等,分母相等,则两个分数也相等;
二、算术规律:
1、任何数加0都等于本身;
2、任何数乘以1都等于本身;
3、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
4、任何数减本身都等于0;
5、两个正数的积大于其中任一个正数的平方;
6、两个负数的积小于其中任一个负数的平方;
7、任何正数的倒数大于其本身;
8、任何负数的倒数小于其本身;
三、因式分解规律:
1、一个数字可以分解成多个乘积因子;
2、一个数字可以分解成多个加减因子;
3、一个数字可以分解成多个乘方因子;
4、乘方因子相乘等于其和的平方;
5、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加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减法运算;
6、乘法运算可以转化为除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
7、一个数字可以分解为多个混合因子;
8、乘积因子之和等于其倒数;
四、比例规律:
1、两个正数之间的比例大于零等于其本身;
2、两个负数之间的比例小于零等于其本身;
3、任何正数除以0得到的比例无限大;
4、任何负数除以0得到的比例无限小;
5、当两个正数之间的比例等于一时,它们的乘积也等于一;
6、当两个负数之间的比例等于一时,它们的商也等于一;
7、当两个数之间的比例等于它们的乘积时,它们等于一;
8、当两个数之间的比例等于它们的商时,它们也相等。
解读孙维刚老师(二)
解读孙维刚老师(二)造就学失强大的头脑是数学数学的根本任务在孙老师几轮教改实验中,不给学生留硬性的家庭作业,在上高三前的五年中,学生没有做过课本以外的作业,根本不进题海,课堂教学重在思维训练,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使不聪明的聪明起来,聪明的更加聪明,站在系统的高度,提炼思想,升华观点,得到数学解题的四大法宝:深入进去,弄通情景;顺推分析与逆推分析相结合;换个角度看问题是灵活性的本质;广义对称思想。
长时间的熏陶,学生总能纵横驰骋,八方联系,运筹帐幅,数学进度大大加快。
每三轮每周6课时,由于经常外出开会,每周数学课不到6节,用不到一年半时间,学完了初中全部内容,还增加了许多高代知识,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高考95%上重点大学,55%上清华、北大。
(1)建立先进观念。
孙老师认为知识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驾驭知识的容智,从学知识中形成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地思考问题,这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们在初中、高中等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两年,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若培养了的话)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这种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将使学生在问题面前纵横掉阉得心应手,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溯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o(2XXX年前就疾呼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解放学生的手和脑。
时至今日,“减负”呼声更紧,还孩子以童年,不能以牺牲孩子今天的天真去换取没有个性与创造的未来。
没有宽松的环境充裕的时间,何谈学生的思索与创新,更哪来的创造!孙老师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堪称典范,他不布置课外作业,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给学生攒细揉碎,思考上不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让学生那么舒舒服服,他反对课堂上看似活跃,而学生思维形同原地踏步。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世的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世的教学方法孙老师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按自己归纳的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去做;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并让学生熟练后,掌握自己研发的一个复合学习模型,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是由六种复合学习能力组成,即理解概念的能力、研究概念的能力、理解原理的能力、研究原理的能力、审题解题的能力和研究试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提升的是自己的智力素质,这样就可以很轻松自在的运用到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去,一理通,百理通。
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使学生在思维的根源上具备了面对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开了思维的万千视角,让学生将这种领悟延伸到未来,受益终生。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他并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
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评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孙维刚初中数学课程目录第一篇代数第1章代数初步知识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2章有理数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3章整式的加减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5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7章整式的乘除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8章因式分解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9章分式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0章数的开方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1章二次根式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2章一元二次方程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3章函数及其图像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4章指数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5章常用对数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6章解三角形一、学习指导第二篇平面几何第17章线段、角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8章相交线、平行线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19章三角形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20章四边形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21章面积、勾股定理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22章相似形一、学习指导二、例题第23章圆一、学习指导第三篇专题选讲第24章命题、点的轨迹第25章反证法和同一法第26章对称第27章解综合题。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读后感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读后感梁晓华今年暑假,读了《孙维刚谈立志成才》。
孙维刚教师是数学特级教师,尽管我是一名化学教师,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我认真的翻阅,认真的体会孙教师那朴实的话语,被他的心胸、人格和教育的聪慧所感动。
孙维刚,1938年12月诞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他生前系全国闻名数学特级教师,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超卓: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数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多数考不上重点校,但通过孙维刚6年的培育,不论是在大学里,仍是毕业走上工作职位,都是全面进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一般中学的一名一般教师,在学校里,他乃至连组长如此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确实是班主任。
但确实是如此一名教师,制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全班55%考上北大清华,这是教育的奇迹,但这并非是孙教师教育成功的全数。
他以为全部学生德智体全面进展才是教育的全然。
因此,孙教师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承着如此的理念——八方联系,浑然一体。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让不伶俐的学生变得伶俐,让伶俐的学生变得更伶俐。
孙维刚教师什么缘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通读此书,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德育为先孙维刚教师不仅教数学,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
一切为了育人是孙维刚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孙维刚教师“一切为了育人”的教育思想,具体说来是: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
不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为所有未经选择的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越详细越好. 孙维刚孙维刚老师,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党员自1962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孙维刚同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优秀学生…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刚同志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他所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当他成为受到公众和社会信任的人时,他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社会和公众的财产他待人谦虚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挚爱和责任感他严谨治学,学识广博,勤于求索,思想深刻,他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中极为难得的范本…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功之路!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
看孙维刚初中数学视频的学习笔记!
看孙维刚初中数学视频的学习笔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从而使他们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具体做法:融汇贯通,抓住本质,由寻求联系入手,运用规定(定义)平移、变换等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把个别、离散的现象构造成浑然一体的系统.关于学习: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主动、动手动脑做题方法: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可以把一道题从各个角度研究得特别透彻,多解归一则能够找到真正的规律。
多题归一包括举一反三,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把结论进一步拓展并证明。
多题归一是个好方法,把方法总结起来,推广出去,可以举一反三,学会一类题,所以做完题一定要总结,自己总结、老师总结,总结之后再练一练。
这也是我给JQ讲题的一个方法,重点是讲方法,不是讲题目,通过题目练方法。
方法就是这么几个,记起来也简单。
方法掌握了,题目自然迎刃而解。
对待失误,善于反思,“吃一堑,长一智”题做错了,是纠正自己对概念的片面理解或不正确的思想方法的良机。
如果只是重做一遍,而不去分析发生错误的第一层原因,第二层原因....那么即使这次做对了,再做类似的题还会出错,更重要的是认识上得不到提高。
正确的做法是,回忆当时做题的思考过程,找出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上原因是什么?在知识掌握上的原因是什么?思想方法上的原因是什么?找出避免这种失误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不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吗!这比错题反复改又更加加深了一步。
反复改也是必须的,必竟过目不忘的天才是少数。
在有所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融汇贯通第二个导次的总结是小结,是把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条理、归纳,分出概念、定理公式、基础知识、方法几个类别;找出每个类别里主次排列、相互间的联系及本单元有关题目的解题思考方法。
自己总结很重要,有很多学生对概念、定理、方法不熟练,只是知道,这样就做不到灵活应用。
自己动手总结记忆也比较深刻。
从自己读书的体会看也是如此,自己回忆、总结、整理、归纳一下,的确印象比较深,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
特级教师xx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我曾仔细读过已故特级教师<?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孙维刚老师的书,书里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
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
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1、学会找知识的xx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维刚的数学教育观与启示
孙维刚的数学教育观与启示作者:刘艺赵思林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21年第01期【摘要】孙维刚对数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孙维剛的数学教育观可归结为数学教育的哲理观、“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结构主义的教学观和自组织的学习观.孙维刚的数学教育观对当下数学教育有不少启示:提升教育境界,做到“五育”并举;运用“结构教学”,培养核心素养;渗透数学德育,促进持续发展.【关键词】孙维刚;数学教育观;结构主义;启示数学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数学教育理想和数学教育观念的统称.孙维刚(1938~2002)(以下简称孙先生)的教育理想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强大的数学头脑,让学生越来越聪明;孙先生的教育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把外在的知识结构变成内在的认知结构,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结构,最后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即把学生培养成“三会”的数学头脑.孙先生的教育观点完全符合当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育理念.孙先生实行的六年教育大循环取得的教育效果从实践上证明其教育观念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和借鉴孙先生的数学教育观,对数学“五育”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都是有益的.1 孙先生简介孙先生对数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全国首届苏步青基础教育奖,他曾是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著名特级教师.他致力于数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三轮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教学实验[1],成效特别显著.三轮实验班近40%的学生考进清华和北大[2].孙先生为什么能成功?他除了高尚师德外,还得益于他有深厚的教育情怀以及以科学、系统、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为指导.2 孙先生的数学教育观2.1 数学教育的哲理观2.1.1 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和数学教学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方法思考和研究问题,属于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意义.孙先生善于运用哲学的眼光思考数学和数学教学的问题,他曾说过:“某些与数学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其实和数学以及其他学科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同出一辙.”[3]因为他教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懂得哲学的思想和智慧,懂得具有普遍性学习方法[4]和解题方法,因此他还通过教数学让学生领悟物理学、化学、生物、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学法,他的学生不仅获全国数学竞赛大奖,而且也获得化学、物理的全国大奖.孙先生的教学理论有两个假设:一是各学科的思维起点几乎是相同的,如质疑或问题;二是各学科的思维结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等是相似或相通的.据此可提炼出4种基本学习能力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选择研究角度的能力,认识知识联系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并制作知识联系导图的能力[5].“建构知识网络并制作知识联系导图”实质上是学生形成了相关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因此,这4种学习能力可简化为:发现研究对象(问题),选择研究角度(探究),建构知识网络(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经验).这4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经验的生成路径,即从发现研究对象的过程中捕捉问题,由问题引发对数学问题的多角度探究,由探究获得知识进而建构知识网络,最终把形成的认知结构变为自己思维的经验.从而,此生成路径可简化为“问题—探究—知识—经验”.用哲学的眼光看,这个生成路径其实包含了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的生成模式.2.1.2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数学和数学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有四大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性),“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性),“规律是可认知的”(认知性).辩证唯物主义这四大观点用到数学里,就得到“世界的物质性”对应于“数学起源于现实”,因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物质的运动性”对应于“数学里变量、函数变化观点”;“运动的规律性”对应于“数学思维的规律性”和“数学关系的规律性——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规律的认知性”对应于“数学是可认知、可探究、可发现的”.如果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到数学教学里,则可得到数学教学应基于现实情境或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变量参与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数学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数学教学应提倡认知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孙先生在教学中适时地把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给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提升数学思维的境界和品质.孙先生认为,学生若从系统、变化、联系、规律、认知的观点看数学,学生就会把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看成“森林”中充满生命活力的“树木”.这样一来,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就像“树木”和“森林”一样迸发生命活力.“森林”即系统,数学亦即系统,数学教学仍是系统.因此,数学教学是系统的教学,数学学习是系统的学习.对数学中每个概念、定理、公式等我们都站在系统的高度来教、来学,这样就易教、易学了.由数学的统一性、和谐性知,数学中的不同知识、方法、思想往往具有“普遍联系性”,数学的发展一般是先发现事物的特殊结论,然后给予论证,再将得到的结论去推广、认识事物的一般情况.2.1.3 用“方法论”看待和处理数学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是“按规律办事”的规律,是通式通法.孙先生因为总是站在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教学,所以他能够教授数学中的通用方法,并能掌握数学教学的普遍规律.孙先生重视方法论的教学,善于讲方法的方法,讲普遍、通用、朴实、自然的数学方法,不太看重一招一式,也不拘限于一招一式,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直强调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代替反复练习[6].孙先生认为,教学要反映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类归纳、总结这些联系和联系中的规律,就得到了知识结构[7].因此,孙先生常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敢提问题”“会提问题”的机会,并让学生学会“向知识提问”“向数学方法提问”的方法.他把中学数学的全部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为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个小规律[4],真是把整个中学数学讲“薄”了、学“薄”了,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孙先生指出:“真正可靠的解题思考规律的形成,应当是在‘多解归一’基础上,即在挖出一道题目的不同解法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再比较一批题目各自的共同点,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普适性的解题思考规律.”[8]他为学生指明了数学解题的“三求”境界:“求熟悉(一题多解),求共性(多解归一),求规律(多题归一)”.2.2 “五育”并举的教育观“教”与“学”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为学服务.“教学”与“教育”也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都是育人.孙先生不为教学而教学,而是以教育为目的,并真正落实“五育”(德智体美劳),让学生在品德素养、智力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而优异的发展.孙先生认为德育居“五育”之首,具有统领“五育”之作用,并用自己高尚师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秉持“先做人,再做学问”的育人原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学问优良的人.孙先生当班主任确立的建班方针是“做诚实、正派、正直的人;做有远大理想(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做有丰富感情(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9]关于智育,孙先生认为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10].他将课堂作为发展学生智力素质的主渠道,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11].孙先生的教学自始至终是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放在首位,他经常说:聪明的头脑要有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思维是在传输和汲取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的教与学中形成的[4].孙先生特别重视体育,他用数学、物理学等知识教同学们游泳、打篮球、打排球和练田径的技术和原理,组织班内小组间的篮球赛、带全班去游泳,每天放学后女生要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美育方面,孙先生讲音乐理论,演奏器乐,教大家唱歌、排练合唱,每年举行文艺演出等[12].孙先生每天和学生一起扫地、擦桌子,大扫除就抢着干脏活,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师生抢着劳动,逐步形成了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由此可见,孙先生是实践“五育”的典范.2.3 结构主义的教学观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建构良好的以数学“四基”为素材的认知结构.数学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结构.“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孙先生的教学注重站在系统的高度,揭示知识的本质与联系,强调学习以知识为载体,把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根本目的,以造就数学的头脑.孙先生由多年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提炼出“结构教学法”——使知识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得到融洽结合,使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素养发展得到同步向前的教学结构[7].“结构教学法”可提炼为结构主义的教学观.學生从外在知识结构通过教与学获得认知结构,需要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把知识变成学生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需要遵循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在照顾学情的前提下,以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应体现主体参与、操作感知、意义建构、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形成图式等大脑内部加工过程.因此,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的遵守需要考虑认知冲突的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生深度思维的参与,还要考虑学习材料的组织及呈现的时机和方式.数学认知结构是个体经历心智操作和心力操作后获得的数学经验系统.数学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并记住了的数学信息[13].数学学习是新旧经验互动、调适、内化并增值成数学素养的过程[14].数学核心素养是个体对数学经验系统的反思、改造、完善的结果.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是在数学经验系统基础上生成“三会”素养结构.“三会”素养概括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会用数学的眼光(即抽象、一般性地看问题)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即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学话语系统,包括数学模型)表达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人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活动之后的积淀[15].在结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孙先生不搞题海战术,不搞猜题押题,不加课,不占用双休日,甚至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而是充分体现了李大潜院士推崇的“少慢精深”的教学观.“少”,即由多化少,由薄到厚;“慢”,即细咽慢嚼,反复思考;“精”,即精讲精练,吸收精华;“深”,即深度学习(思维),深入浅出.孙先生往往在一节课里只讲一道题,这道题是他先下“题海”,即先做10道题,从中精选出一道思维价值高、代表性强、精彩纷呈的“好题”,要求学生想出尽可能一题多解,达到熟练;然后再带领学生发掘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即多解归一;最后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思考规律,即多题归一[4].对于讲题,孙老师认为要讲出解题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否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不大,甚至起消极作用[5].孙先生经常采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教学方式.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孙先生只用了一个例题,并对此例题采用多种角度的思考,得到9种解法;引导学生认识:发现代数的方法(列方程的方法)包含了算术的方法,将算术法和代数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此外,在他的例题中还自然而然地列出了分式方程[10].在教学中,孙先生还鼓励学生对任何细节都追根溯源,并使其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给整数和分数的总体起名为‘有理数’”时,他会耐心、科学的解释到“这是历史上日本人的一个错误翻译,rational number中的rational应该译它的第二个意思: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而不应译作合理的,因此整数和分数的整体名为‘可比数’更令人信服.”孙先生不仅没有扼杀学生的思维,而且抓住了爱国主义教育机会[3].很多教师会认为,上述“错误翻译”与数学无关;但孙先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能收到数学育人的效果.此外,孙先生把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看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更大的结构,并对初、高中数学大循环系统做了无缝衔接.孙先生在推进素质教育难以前进的大背景下,统筹整个中学数学教材,鼓足承担教学改革风险的勇气,实施了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教学,使得初、高中数学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用半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学完初中三年全部数学,同年参加中考数学,班平均成绩超各校初三班级平均分12分之多;还在初中提前学完高中课程,在高中还讲了不少大学数学知识.这是典型的不只是为考试而教,而是为学生今后有更大发展而教的先进理念.2.2 “五育”并举的教育观“教”与“学”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为学服务.“教学”与“教育”也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都是育人.孙先生不为教学而教学,而是以教育为目的,并真正落实“五育”(德智体美劳),让学生在品德素养、智力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而优异的发展.孙先生认为德育居“五育”之首,具有统领“五育”之作用,并用自己高尚师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秉持“先做人,再做学问”的育人原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学问优良的人.孙先生当班主任确立的建班方针是“做诚实、正派、正直的人;做有远大理想(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做有丰富感情(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9]关于智育,孙先生认为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10].他将课堂作为发展学生智力素质的主渠道,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11].孙先生的教学自始至终是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放在首位,他经常说:聪明的头脑要有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思维是在传输和汲取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的教与学中形成的[4].孙先生特别重视体育,他用数学、物理学等知识教同学们游泳、打篮球、打排球和练田径的技术和原理,组织班内小组间的篮球赛、带全班去游泳,每天放学后女生要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美育方面,孙先生讲音乐理论,演奏器乐,教大家唱歌、排练合唱,每年举行文艺演出等[12].孙先生每天和学生一起扫地、擦桌子,大扫除就抢着干脏活,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师生抢着劳动,逐步形成了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由此可见,孙先生是实践“五育”的典范.2.3 结构主义的教学观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建构良好的以数学“四基”为素材的认知结构.数学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结构.“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孙先生的教学注重站在系统的高度,揭示知识的本质与联系,强调学习以知识为载体,把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根本目的,以造就数学的头脑.孙先生由多年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提炼出“结构教学法”——使知识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得到融洽结合,使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素养发展得到同步向前的教学结构[7].“结构教学法”可提炼为结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从外在知识结构通过教与学获得认知结构,需要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把知识变成学生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需要遵循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教学逻辑在照顾学情的前提下,以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应体现主体参与、操作感知、意义建构、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形成图式等大脑内部加工过程.因此,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的遵守需要考虑认知冲突的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生深度思维的参与,还要考虑学习材料的组织及呈现的时机和方式.数学认知结构是个体经历心智操作和心力操作后获得的数学经验系统.数学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并记住了的数学信息[13].数学学习是新旧经验互动、调适、内化并增值成数学素养的过程[14].数学核心素养是个体对数学经验系统的反思、改造、完善的结果.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是在数学经验系统基础上生成“三会”素养结构.“三会”素养概括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会用数学的眼光(即抽象、一般性地看问题)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即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学话语系统,包括数学模型)表达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人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活动之后的积淀[15].在结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孙先生不搞题海战术,不搞猜题押题,不加课,不占用双休日,甚至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而是充分体现了李大潜院士推崇的“少慢精深”的教学观.“少”,即由多化少,由薄到厚;“慢”,即细咽慢嚼,反复思考;“精”,即精讲精练,吸收精华;“深”,即深度学习(思维),深入浅出.孙先生往往在一节课里只讲一道题,这道题是他先下“题海”,即先做10道题,从中精选出一道思维价值高、代表性强、精彩纷呈的“好题”,要求学生想出尽可能一题多解,达到熟练;然后再带领学生发掘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即多解归一;最后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思考规律,即多题归一[4].对于讲题,孙老师认为要讲出解题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否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不大,甚至起消极作用[5].孙先生经常采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教学方式.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孙先生只用了一个例题,并对此例题采用多种角度的思考,得到9种解法;引导学生认识:发现代数的方法(列方程的方法)包含了算术的方法,将算术法和代数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此外,在他的例題中还自然而然地列出了分式方程[10].在教学中,孙先生还鼓励学生对任何细节都追根溯源,并使其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给整数和分数的总体起名为‘有理数’”时,他会耐心、科学的解释到“这是历史上日本人的一个错误翻译,rational number中的rational应该译它的第二个意思: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而不应译作合理的,因此整数和分数的整体名为‘可比数’更令人信服.”孙先生不仅没有扼杀学生的思维,而且抓住了爱国主义教育机会[3].很多教师会认为,上述“错误翻译”与数学无关;但孙先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能收到数学育人的效果.此外,孙先生把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看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更大的结构,并对初、高中数学大循环系统做了无缝衔接.孙先生在推进素质教育难以前进的大背景下,统筹整个中学数学教材,鼓足承担教学改革风险的勇气,实施了初一到高三的大循环教学,使得初、高中数学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用半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学完初中三年全部数学,同年参加中考数学,班平均成绩超各校初三班级平均分12分之多;还在初中提前学完高中课程,在高中还讲了不少大学数学知识.这是典型的不只是为考试而教,而是为学生今后有更大发展而教的先进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越详细越好. 孙维刚孙维刚老师,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党员自1962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孙维刚同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优秀学生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刚同志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他所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当他成为受到公众和社会信任的人时,他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社会和公众的财产他待人谦虚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挚爱和责任感他严谨治学,学识广博,勤于求索,思想深刻,他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中极为难得的范本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功之路!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