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河北省金太阳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金太阳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金太阳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用文学滋养心灵高闰青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

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

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

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

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

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

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

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衣食住行”以“衣”居首。

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

“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

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

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

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

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

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

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

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

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

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

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材料二∶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村料一: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

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

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的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

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

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

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

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

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乡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非遗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初模拟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本次测试考号。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4.本试题卷包括三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

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鲁钝(dùn)星宿(xìu)秘决(jué)根深蒂固(dì)B. 眷养(huàn)中伤(zhòng)亵渎(xiè)自惭形秽(suì)C. 娉婷(pīng)挑逗(tiǎo)困厄(è)顿开茅塞(sè)D. 勾当(dāng)阔绰(chuò)俱增(zēng)抽丝拨茧(bō)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家庭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

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在教育______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______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______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重要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______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

A. 范围更是潜滋暗长形成B. 领域更是潜滋暗长形成C. 范围还是潜移默化构成D. 领域还是潜移默化构成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甲】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

【乙】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

长春市2019年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长春市2019年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国家形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海外发展的无形力量。专业人士以 SWOT 态势分析法,对中国文化 创意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 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对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的量化对比分析,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中国文化 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采用 W-T 战略,即“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 生活形式。”
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 和特性。”
发布会上,安德斯·奥尔森向记者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并阐述了委员会的工作。 他讲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 1901 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 增加了 5 名外部专家,并在评选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必将获奖。 D. 从诺贝尔奖获奖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仍与国际存在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变迁,恐怕哪个国家都不 会完全忽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B.中国作家残雪因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而令国人感到欣喜。 C.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比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有价值。 D.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质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个持久态度。 C. 随着 2019 年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 注诺贝尔奖?(6 分)
长春市 2019 年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积累和运用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陕西8年中考真题

2020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积累和运用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陕西8年中考真题

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1.(2018·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②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

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7·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②这样的人,_____,识分寸,_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

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_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A.知进退B.有操守(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精品解析:2022年重庆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B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2年重庆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B卷)(解析版)
2022年2月15日,17岁小将苏翊鸣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北京冬奥会第六金。苏翊鸣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是“身披国家队战袍,在家门口为国争光”的决心,是无畏伤病与挫折的刻苦训练,是父母的支持、教练的培养和国家集训队给他搭建的平台。除了运动员身份,苏翊鸣还是一位演艺“小明星”,他的表演天赋也得到众多人的赞赏。
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以此为根本活动准则,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法律宣传标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传播了法律知识,是普法的一种重要形式。下列法律宣传标语存在错误需纠正的是()
A.陌生来电需谨慎,个人信息勿泄露B.义务教育国家办,努力学习尽义务
C.“QQ好友”来借钱,赶快支付别犹豫D.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②某检察院对2名涉嫌盗窃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向他们的监护人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家长要教育子女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涉及行政处罚、计划生育等内容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专项清理工作,保障了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A.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村民创收→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B.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C.依托资源开办特色民宿→带动旅游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D.开办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关知识。
C:青年返乡创业可以依托资源开办特色民宿,有利于带动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无关。故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我国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

10.2滋养心灵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10.2滋养心灵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10.2滋养心灵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每年清明节,某中学都会组织学生徒步50多千米去烈士陵园扫墓,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20多年。

活动发起人说:“人生只要有一次这样的徒步经历,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畏惧困难。

”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其中正确的是()A.小俊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这种活动对学习帮助不大B.小明说:为烈士扫墓有利于缅怀烈士,但是徒步50多千米我不想去C.小岗说: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要磨炼意志,用红色基因滋养心灵D.小华说:我平时很少锻炼,走不了那么远的路,我会让父母帮我请假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小李:良好的生命状态需要健康的身体亮亮:良好的生命状态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小林: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就能走向健康的人生小红: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A.小李和亮亮B.亮亮和小红C.小林和小李D.小林和小红3.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天生无四肢,却学会了打字、刷牙、打高尔夫、冲浪与跳水等。

他在西北工业大学励志演讲中说,生活中有很多我没法改变的障碍,但我学会积极地看待,一次次尝试,永不放弃。

如果别人没有给你奇迹,你就去成为奇迹。

面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我们要()①说服自己接纳挫折②培养兴趣爱好③培养幽默感④不畏挫折、不考虑后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某学校开设茶艺、京剧、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

此举()①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护方法③有利于滋养心灵,丰富自己④旨在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能力提升5.“时代楷模”邓清明,在近25年的航天路上一次次“备份”,却从未放弃和退缩。

江苏连云港市卷《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

江苏连云港市卷《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

江苏连云港市卷《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作者:杨保国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18年第09期推荐理由:文章视有独特,思想内涵深刻,论证层次清晰。

设题紧扣文体特点。

问法简洁明了。

首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理解。

次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末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词语的理解。

答案具有指导性,分值合理。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博物院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⑧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这两点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被长期以“保护”的名义由“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那些单位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强的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大家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卷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

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

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阅读答案

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

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

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

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

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

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

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

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理解及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理解及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理解及答案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理解及答案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高闰清(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

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

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

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阅读附答案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3分)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①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②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

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

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

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③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

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

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④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创造精神,也带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

时至今日,有个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裕起来后的中国要到哪儿去?不能不引人思考。

我们曾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用钱无法解决的。

去年在一个记者会上,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争论。

当时一位记者问我,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面,就是“钱”字。

这位企业家说,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还不够。

显然他不明白,钱是需求,不是追求,而价值观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⑤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

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⑥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

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

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

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

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

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 阅读答案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 阅读答案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化给养提升境界阅读答案文化给养提升境界叶朗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质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而精神活动和追求被忽视了。

10.2滋养心灵 课前导学(含答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上册

10.2滋养心灵 课前导学(含答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上册

10.2滋养心灵一、知识过关1.滋养心灵的原因(1)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2)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①。

2.滋养心灵的做法滋养心灵,保持②,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不断丰富自己的③。

3.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1)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掌握④ 的方法。

(3)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4)磨砺意志,增强④ 。

4.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增强生命韧性,说服自己接纳⑥,培养幽默感,积极寻求帮助,培养⑦眼光放长远,关心帮助他人。

5.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方法我们要学知识、长见识、练胆识,提升自己的底气与能力;要在生活实践中扩展生活阅历,提升人生境界,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二、判断题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还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 )2.珍视生命,我们要爱护身体、养护精神,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 )3.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守护生命首先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 )5.我们的生命是纯生理的现象,与精神无关。

( )三、选择题。

1.国家通过设立和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活动,凝聚民族力量。

举行这些活动()①是因为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②有利于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勿忘国耻、铭记历史③有利于我们养护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④有利于我们充盈个人精神世界,发扬民族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纪录片接连走红。

在这个飞发展的时代,此类节目的播出有助于我们()A.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易逝,能更加热爱生活B.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C.为自己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D.在精神上不断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明成果3.某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诵读经典、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同学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附答案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4分)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4分
【答案】
1.(4分)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3分)举例论证。

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4分)
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实现价值增值;涵养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答出四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