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著名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对于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进行探讨。

道教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道教建筑、道教经典、道教艺术等方面。

首先,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道观、庙宇等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艺术,如陕西的青城山道观、山西的五台山庙宇等,它们不仅是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对于这些道教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可以通过修缮和开发,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其次,道教经典是道教文化资源的核心。

道教经典包括《庄子》、《老子》等,这些经典蕴含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道教经典的开发,可以通过出版与传播,将这些经典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道教文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将道教经典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如道德教育,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道教艺术也是道教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艺术以壁画、石刻、雕塑等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道教艺术的开发,可以通过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品的销售和文化产品的开发,打造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

对于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需要政府、学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道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学界应加强研究和学术交流,深入挖掘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企业可以积极参与道教文化产业的开发,通过投资和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地方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798艺术区文化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798艺术区文化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5年10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798艺术区文化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吴丽云798艺术区在现代艺术展示、交易及文化旅游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已成为外国人来京的重要目的地。

但依然存在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源吸引力减弱等问题,本文从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艺术产业化、艺术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798艺术区位于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18联合厂的电子工业厂区所在地。

1995年,中央美院的隋建国教师租用798工厂空置厂房作为雕塑车间,由此拉开798由废弃工厂向艺术区转变的序幕。

此后,陆续有艺术家进驻。

2002年,中外艺术家进入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段。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就包括了798艺术区。

798已成为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范例。

随着798艺术区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凸显,成为影响798艺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798艺术区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程度偏低,产业链条短798艺术区已成为北京市的文化新地标,但798艺术区以艺术创作、展示、交易和包豪斯建筑为核心吸引力的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尚低,文化资源向产品、产业的转化度较低,导致798艺术区文化资源的社会影响力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798艺术区内主要为个体经营者、工作室和画廊等,规模小;现有产业链主要集中于艺术展示、艺术交易两个环节,产业链条短,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致使798艺术区所有者七星物业管理公司以房租为主的单一收益形式。

产业化程度低导致798艺术区的发展仍处于文化艺术区而非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的阶段。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虽然游客的主要诉求是艺术氛围和艺术品本身,但游客在798艺术区的消费却偏向于休闲娱乐及餐饮等方面。

文化行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

文化行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

文化行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 (2)1.1 项目背景 (2)1.2 市场现状 (2)1.3 市场需求 (3)第二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风格 (4)2.3 设计创新 (4)第三章:产品定位与规划 (4)3.1 产品定位 (4)3.2 产品分类 (5)3.3 产品开发策略 (5)第四章:设计流程与方法 (6)4.1 设计流程 (6)4.1.1 市场调研与分析 (6)4.1.2 设计定位 (6)4.1.3 创意构思 (6)4.1.4 设计方案 (6)4.1.5 设计修正与完善 (6)4.1.6 制作与生产 (6)4.1.7 市场推广与销售 (6)4.2 设计方法 (6)4.2.1 用户研究 (7)4.2.2 竞品分析 (7)4.2.3 跨界融合 (7)4.2.4 设计实验 (7)4.2.5 用户参与设计 (7)4.3 设计工具 (7)4.3.1 图形设计软件 (7)4.3.2 三维建模软件 (7)4.3.3 用户界面设计软件 (7)4.3.4 设计辅助设备 (7)4.3.5 互联网资源 (7)第五章:材料选择与工艺技术 (7)5.1 材料选择 (7)5.2 工艺技术 (8)5.3 成本控制 (8)第六章:品牌建设与推广 (9)6.1 品牌定位 (9)6.2 品牌形象设计 (9)6.3 品牌推广策略 (9)第七章:渠道拓展与营销 (10)7.1 渠道拓展 (10)7.2 营销策略 (11)7.3 市场分析 (11)第八章: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12)8.1 团队架构 (12)8.2 人才培养 (12)8.3 团队激励 (13)第九章: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13)9.1 市场风险 (13)9.1.1 市场需求变化 (13)9.1.2 市场竞争加剧 (13)9.1.3 政策法规调整 (14)9.2 技术风险 (14)9.2.1 技术更新换代 (14)9.2.2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14)9.2.3 技术人才流失 (14)9.3 应对措施 (14)9.3.1 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14)9.3.2 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14)9.3.3 综合应对措施 (14)第十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4)10.1 项目成果 (15)10.2 经验总结 (15)10.3 未来展望 (15)第一章:项目背景与市场分析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下, 在重 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 , 加快振兴文 化产 年 以来 , 继 下 发 了《 于 加 快 建 设 西 部文 化 强 省 的 相 关 、关 业 , 于满 足人 民群众 多样 化 、 对 多层 次 、 方 面精 神 文 若干意见》《 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多
化 需 求 , 大 内需 特别 是 居 民 消 费 , 动 经 济 结 构 调 的意 见 》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 实 施 意 扩 推 、关 等文 件 , 积极 推 动文 化产 业 发展 。 近年 来 四川省 在 整 , 有重 要 意义 。文 化资 源是 文化 产 业 的发 展 基 础 见 》 具 和 源头 , 过文 化 资源 的产业 化开 发 带 动经 济社 会 发 文 化资 源 的产业 化开 发 方 面 已经取 得 了可喜 的 成绩 , 通 但 展, 是区域经济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 也是增 强文化 例如 文化 旅游 业 开发 就很 成 功 。 是 和东 部发 达地 区 尚存 很 大 差距 、 存 在 很 大 的 发 也 软实 力 , 实现 可 持续 发展 的必 然选 择 。进 入 新 世 纪 以 乃 至发 达 国家 相 比 , 以 来 , 国高度 重 视文 化产 业发 展 。特 别是 党 的十 六 大 展空 间 。因此 , 四川 文化 资 源产业 开 发 的策略 为例 , 我 以来 , 国务 院 、 化 部 以及 相关 部 门始 终 把 完 善 文化 对 探 索 我 国各 经 济 区域 特 别 是 相 对 欠 发 达 区 域 的 文 文 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 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 化 资 源产业 化 开 发策 略研 究具 有 重要 意义 。
文 化 资 源 产 业 化 开 发 是 将 文 化 资 源 作 为 资 源 配 彻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加 快 经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专 题 研 讨 置 的主体 要 素 , 其 他 经 济 发 展 要 素 充 分 结 合 , 而 与 进 会上 发 表重 要 讲话 , 调加 快发 展 文化 产 业 是 加快 经 催 生文 化产 业形 成 和发 展 的经 济 活动 。它包括 直 接生 强 济 发展 方式 转 变 的重点 工作 之一 。

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经 济中所起 的基础性作 用 , 使我 国丰 富多样 的文化 资源充分发挥功 能效用 , 进文化 资源向文化 资本的转化 , 促 使
文 化 资 源 潜 力转 化 为 文化 产 业 实 力 、 化 资 源优 势 转 化 为 文化 产 业 优 势 , 就 需要 重 视 文 化 资 源 产 业 化 的 发展 文 这
Vo .7 No4 1 . 3
第3 7卷 第 4期
论 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 略
姚 伟 钧 .任 晓 飞
( 中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9 [ 摘 要 ]中国是 文化 资源 大国 , 发展 文化产业具 有得 天独厚 的资源优 势 。 充分发挥 文化 资源在 国家文化 要
中国是文化资源 大国 , 有五千年 的文明史 , 拥 历史文 化积淀十分 深厚 , 中华 文化源远 流长 而博 大精 深 , 文化生态 系统 多姿 多彩 , 文化资源禀 赋独特 、 丰厚 , 发展 文化 产业具有得 天独厚 的资源优势 。 随着 小康社会 目标及 和谐文化 建设任务 的 确立 , 社会各界对我 国文化资源所蕴含 的多层次价值 的认识逐渐 深入 , 对其需求也显 得更为迫 切和直接 。 发达 国家发展文 化经 济的经 验告诉我们 , 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 在国家文化经济 中所起 的基础性 作用 , 推动其产业 化进程 , 宏观 的思考和方 略 的制定必 不可少。 要使 我国丰富多样 的文化 资源 充分 发挥功能效用 , 促进 文化资源 向文化资本 的转化 , 文化 资源潜力转 化 为文 化产业实力 , 文化 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 优势 , 必须 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 的方 略选 择问题 。 就


可 持 续 发 展 方 略

当代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及其产业化开发思路

当代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及其产业化开发思路

当 代 文 化 产 业 的 特 征
以上 文化 资 源三 个 方 面 的属 性 是 由 其 具备 的 当代 特 征所 决定 的 。 大量 的事 实显 示 ,文化产业 所 涉及的知识 、智能 、 灵 感 、技术 、物 质和 资金等要 素 ,要比一 般 的制造业 和服务 业更 多样化 , 因此 ,它 也体 现 出了不 同于其 它产业 的独特之处 。
性 的 鲜 明特 色 , 更 多 需 要 的 是 开 发 者 的 思
文化 资源的初始归属权 不影 响开发的 有效性。与一般资源开发相 比较 ,是 否是 文化资源的初始拥有者并不 影响开发的有 效性 ,同时对文化资源 的拥 有量和对其开 发的有效性并不成正 比。例 如 ,品牌价值 被评估为 1 0亿美 元以上的小熊维尼是迪 2 斯尼在全球最有价值 的动漫 形象之一 ,其 创作者却是英 国著名作 家艾伦 ・ 亚历山德 拉 ・ 尔恩 。又如 2 世 纪末最卖座的影片 米 0 之一 《 泰坦尼克号 》 ,以一场人们熟知 的、 早已被改编 为电影 的航 海灾难加上一个陈 旧的爱情故事 , 却在全球获得 了 1 亿美元 8
文 化 资 源 的 “ 无 ” 不 再 成 为文 化 资 有
源 能否开发成功的决定性 因素。文化 资源 还有一个独特 之处就是 “ 没有也能创造 出 来” 。我国最古老的 民族羌族 , 自己1耳 有 : 3 相传的 《 释比经典 》 ,内容包 罗万象 ,被称 为“ 羌族 的百科全书 ” 。就文化资源 自身的
三 个 方 面 ,提 出 了 当代 文 化 资 源 的 产 业 化 开发 思路 。
场 ,并且 向海外 的影视 和旅游 需求拓展 。 可见 , 资源本 身的文化 底蕴是 否深厚 , 文化渊源是否悠久 ,甚 至有没有属于 自己 的文化资源对产业化 能否成功的影响都不 再是决定性 的。当前 的文化产业具有时代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

结构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质 量 ;通过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以增强 区域竞争力 ;缓解经济发展 的资源约束提 升区 域可持续发 展能力。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的路径包 括 :对可产业 化开发 的区域文 化资 源进行价 值评估 ; 充分利用现代信 息资源平 台 ;坚持保 护性开发和创新型开发相结合 ;依托 区域特色文化 资源 ,确 立区域文 化
产业化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 、整合以及创新 ,充分发挥基本经济发 展要素的作用 ,形成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 ,通过生产 、流通 、交换、分配等环节 ,进
而形 成 现代 化 的文化 生产 和运 行方 式 。二 是文 化产 业是 文 化资 源产 业化 开发 的结 果 ,其标 志是 规模 化 的文 化 生产 ,包 括文 化产 业集 群 的兴起 以及形 成 。在文 化 产业 的形 成过 程 中 ,可 以形 成新 的文 化产业
运营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关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实例研究涉及的行业包括 :旅游业 、休 闲娱乐业 、 影视业 、出版业 、传媒等。对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主要是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结合区域特有文化资源优势以及产业现状 ,研究各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做
作者简介 :严荔 ( 1 9 7 5 一 ) ,女 ,四川 南充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① 周正刚 :《 论文化资 源的可持 续开发》 ,《 求索 》2 0 0 4年第 1 1 期。 ② 吴圣刚 :《 文化 资源及其 利用 》 ,《 山西师 大学 报》 2 0 0 5 年第 l 1 期。 ③ 唐月 明:《 论文化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 ,《 齐鲁 艺苑 》2 0 0 5 年第 4 期。 ④ 张晓春 :《 论文化 资源》 ,《 企业科技 与发展》 2 0 0 8 年第 2 4 期。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析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摘要:文化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文化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开发的对策,使文化资源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7-01认真审视各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实践之后,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开发成效。

一是对资源优势认识的偏颇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优势,但文化资源优势并不会天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文化资源的非独占性特点,一味强调资源优势,而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开发,这种优势就极容易被别人利用,并且会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而更加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别人的异地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流失,最终使优势变成劣势。

二是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在面对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开发来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的鼓舞之下,有的地区却丧失了应有的清醒,似乎恨不得在一夜之间把一切与文化沾边的东西都弄成能够立足市场的拳头产品,于是就不惜人力、财力,忙于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盲目上一些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项目。

三是低效的粗放开发在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手段,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多属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必然要浪费、埋没一些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并且还很有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因此,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文化资源,宁可等机会和条件成熟时再加以开发,也决不能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急于求成、粗放开发。

四是开发和保护的不协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从而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张胜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

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一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

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

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

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

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

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

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

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

这个人工工程不仅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

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

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

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

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

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

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

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923收稿日期:2005212206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括当地纳西族学者在内很多人士对这种为了商业利益破坏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的做法提出激烈批评。

因为是在户外举行的大型实景演出,很可能由于人多的原因而造成对自然风景区的破坏,引起生态灾难。

而且,这种表演性质的演出,往往是一种商业效应,并不利于人们真实地去了解纳西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也不利于纳西族文化的保存。

从这些例子中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个悖论:要考虑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等问题,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又不利于其更好的保护。

这显然是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这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

二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既存在于人类的物质领域,又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文化资源的价值正不断被当代社会所认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大力实施文化保护工程。

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而文化资源如何开发?通过什么途径开发?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很多地方一说起发展文化产业,就一哄而起地招商引资,对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大搞商业性开发,不顾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兴建大量商业性项目,或是以维护所谓文化的名义建造许多漂亮崭新的仿古建筑、街区和文物景点等等,其实这不是在尊重历史,而是滥造出许多没有任何历史价值的东西。

也有的地方搞文化产业热衷于大建歌舞厅、娱乐城、开网吧、游戏厅等,把这些当作文化资源开发,而对保护那些真正的历史文物却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投入经费。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城市搞建设实际上也是同商业开发联系在一起的,直接的经济利益驱使使得城市被大拆大建,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而那些廉价的被加以现代化改造的所谓文化景观随处可见,甚至是泛滥成灾,这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现代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感,于是不惜拆掉老城建新城、拆掉老街建新街、拆掉老建筑建新建筑,使城市文脉中断,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城市没有了历史感和厚重感;或是建造许多充满商业味的仿古建筑和街道(如开封的宋代一条街、昆明的金马碧鸡坊、很多影视城中的所谓老街、旧城等)。

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文化特色的体现,但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越盖越多,胡同已经成为一种濒危文化资源,数量在急剧减少。

南京的城墙过去也在城市建设中被大规模地拆除,遗留下来的已经不多。

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新,也越来越充满现代气息,但却越来越让人感觉缺少文化内涵,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是传统文化资源消失的结果。

在南京中山陵,前些年曾发生过这样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地产开发商要在中山陵周边开发商品房,据说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准备动工。

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寝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而且周围森林茂密,植被完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为南京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公园。

如果在周边地区大规模开发商品住宅区,不仅与整个中山陵的文化气氛极不协调,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之友”协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得知此事后,不遗余力地加以阻止,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才使得这个事件最终没有酿成生态灾难。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还有很多,并非是个例,这说明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这也就使得我国文化资源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在现代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伪文化”的侵蚀,造成很大危害。

“伪文化”的泛滥不但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变得廉价和肤浅,而且还对真实的文化失去了一种维护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的。

我国许多城市中新建的大量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采用现代化的复制手段,把一些世界各国著名文化遗产加以拷贝,浓缩在公园中,满足于人们的一种肤浅的文化心理,这种所谓的文化资源开发,开发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为了商业目的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文化幻像而已,这是“伪文化”思潮泛滥的表现。

因此,保护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历史。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防止被庸俗化。

三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03义。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必要的,但文化资源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要坚决贯彻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文化资源属于一种珍贵的资源,有的还属于濒危资源,具有不可修复性,它保留着许多“历史记忆”元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永续利用,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对文化资源予以有效保护。

“保护是硬道理”[1],这是人们对文化资源的一种基本态度。

要做到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在认识上树立起明确的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制订出如何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例如,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许多西方节日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随着商家对洋节日的炒作在不断消退,这可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慢慢流失。

为此,有学者建议国家应尽快启动我国重要年节———春节的“申遗”工程,把春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通过“申遗”来遏制传统年文化的消失,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的节日。

不仅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文化传统失传的危险,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周文中教授等主持的中美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与当地民族真诚的持续的合作,使各民族增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提高对其文化的进行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的能力。

”“民族文化的保护(conservation)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的意愿,不是‘冻结’,更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限制,发展也并非外来的开垦,而应该强调自动的演进(evolution)。

”[2]近年来,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形式与路径,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

这些保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到生态学视野中,以生态学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工作。

诸如“民族文化生态村”或“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所”等形式的出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供推广应用的模式。

例如,“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民族生态博物馆”,它们在构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要把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一种现实的生态空间中进行,而不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静态环境中,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