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相关知识:(1)禽流感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禽类粪便中大量的病毒污染空气而传播。(2)直接接触病禽或间接接触病毒污染物也可造成感染。(3)来往于禽流感疫区的车辆是传播病毒的重要环节。(4)野生候鸟的迁徙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5)大多数禽流感病毒株只在受感染禽鸟的呼吸道和胃肠道及肉中发现。禽流感病毒可在受污染的生禽肉中存活,低温可保持禽流感病毒的生存能力,病毒在20℃时能存活7天,4℃时能存活30—35天,在56℃时30分钟能被灭活,70℃条件下两分钟能被灭活。因此可以通过加温来消灭有活性的病毒。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 2)和PA(polymerase 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 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亚型(H1- H16)和9个N

禽流感应急预案

禽流感应急预案(一) 为切实保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控制H7N9禽流感疫情在学校暴发和传播,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订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疫情监测、报告和公布 1、疫情的检测 各班级负责开展高致病禽流感的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准确预警预报疫情,要求每日晨检一次。 2、疫情的报告 ①、H7N9禽流感疫情,实行逐级报告制度。 ②、任何人发现发生或疑似H7N9禽流感时,必须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并按要求向县教育局报告。 3、疫情报告形式 ①、各班以电话或书面的形式向局政教股裴亚平股长上报。 ②、自疫情初步诊断之日起,应每天上报一次疫情。 ③、任何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流感疫情。 三、控制措施 1、对疫区、受威胁区内实施紧急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监测,特别是要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流感样病例监测。建立疫情直报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增加防护疫用品、有效抗病毒药品和临床救治器具等储备,以应急需。 4、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让教职工及师生广泛了解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提高群防群控。要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信息,为教职工解疑释惑,正确引导学校师生舆论。 四、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场合和各种手段普及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H7N9禽流感的了解程度,争取校内校外的支持配合,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准备把握宣传导向。 禽流感应急预案(二)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人禽流感疫情,规范和指导人禽流感应急处理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一部分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根据国内外在防治人禽流感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人禽流感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做到疫情“早发观、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2018人感染H7N9禽流感6种知识考试答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版)》等6种重点知识考试参考答案 1.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间隔(c ),连续两次阴性,可根据相应规定解除隔离措施。 A.1-2 天 B.3-4天 C.2-4天 D.4-5天 2.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查正确的是:d A.血生化中有肌酸激酶升高 B.对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 C.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 D.以上均对 3.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A )周以上 A.3 B.6 C.9 D.12 4.下列哪项不是寨卡的临床特征D A.发热 B.皮疹 C.关节痛 D.角膜炎 5.人感染H7N9禽流感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 ) A.年龄≥45岁 B.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 C.发病后持续高热(T≥39度) D.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6.以下不属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次要标准的是(D ) A.呼吸频率≥30次/分 B.氧合指数≥250mmHg C.多肺叶浸润 D.血尿素氮≥7.14mmol/L 7.以下不能对寨卡病毒灭活的是( C) A.70%乙醇 B.1%次氯酸钠 C.红外线照射 D.过氧乙酸 8.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错误的是(C ) A.病毒分离应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符合其流行病学史 C.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并送至所在医院检验科进行病原学检测 D.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9.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D ) A.一次性口罩 B.纱布口罩 C.特效抗病毒口罩 D.医用防护口罩 10.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D ) A.5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1小时 11.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D )的需求 A.消灭一切可能性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 D.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 12.根据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道,对(A )进行修订。 A.《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4版)》 B.《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C.《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13.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A A.留取呼吸道标本 B.做药物过敏实验 C.查验血型 D.量体温 14.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A )传播的证据 A.寨卡病毒 B.鼠疫 C.霍乱 D.疟疾 15.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 ) A.肺炎 B.腹泻 C.出血 D.呕吐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禽流感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传播,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因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时间长,应特别注意。该病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自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蛋蛋黄、蛋清及蛋壳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感染鸡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不经消毒处理的不能运至非疫区。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播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流感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单纯型流感 仅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变化,黏膜可见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肺炎型流感 肺脏是暗红样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其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肺泡中有纤维蛋白渗出液,含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肺中叶肺泡有出血,肺泡内可有透明膜,肺组织易分离出流感病毒。 严重并发症型流感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实变。由于肺间质水肿、间质负压减小,增加小气道陷闭倾向,导致肺不张;肺泡膜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亦陷隐闭;加之肺充血,使肺容量减小和肺顺应性下降,导致急性呼吸急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及答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年第1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 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 和11个N亚型(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 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 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 加热至65℃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焦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天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α-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但H7血凝素与唾液酸α-2,3型受体亲合力更高,较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可持续复制,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3周以上。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和8(IL-6,IL-8)等,导致全身炎性发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MODS。病理检查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肺出血、弥漫性肺泡操作和透明膜形成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 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 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 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 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1、无法完全筛除HCVRN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 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暴露的重要途径。公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3、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 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 播的危险性。 5、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 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极其他血液暴露的一般接触不传播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禽流感的预防知识讲座

魏官庄小学 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知识讲座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三)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均为成人。 (四)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二、临床表现 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三、H7N9的症状和预防

1. 病情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有高热(38度以上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乙醇擦浴,降温毯等。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 2. 对鸡肉等彻底煮熟,不要吃半生不熟鸡蛋。 3.尽量不接触活禽鸟和猪等。 4. 病毒在100℃中一分钟可被消灭。 5.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的身体的免疫力 6. 要勤开窗,不要因为害怕pm2.5而把窗户紧闭,导致空气不流通。 7.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现在病毒虽还没有变异到人传人,但年老体弱和幼儿抵抗力差,还是要注意的好。 8. 在家的时候,采用熏醋的方法在家庭中用于预防不耐酸的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所引起的感冒有一定效果。 9. 春夏转换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觉得,天气变暖了,就可以少穿衣服,不要着凉了。 10. 早睡早起,生活要规律,不要再暴饮暴食,多吃蔬果,不抽烟,少喝酒,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

第27卷 第5期2015年5月V ol. 27, No. 5May, 2015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5)05-0525-06 DOI: 10.13376/j.cbls/2015069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025029)*通信作者:E-mail: ljh@https://www.360docs.net/doc/2113447359.html,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 孙洪磊,刘金华*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 H5N1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广泛流行,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997年香港地区首次出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2003年之后多个国家相继出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目前已有16个国家650人感染发病,患者死亡率高达60%以上。随着H5N1禽流感病毒的持续流行与进化,该病毒仍然对公共卫生具有严重威胁。综述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进化特点、流行情况以及致病性。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性;传播性;致病性中图分类号:Q939.4;R373.1 文献标志码:A Epidem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ai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SUN Hong-Lei, LIU Jin-Hua*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Highly pathogenic influenza A (H5N1) virus causes a widespread poultry deaths worldwide. The first human H5N1 infected case was reported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in 1997. Since then, the virus re-emerged in 2003 and continues to infect people worldwide. Currently, over 650 human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ore than 16 countries and mortality rate is greater than 60%. These viruses continue pose a potential pandemic threat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the continuing global spread and evolu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H5N1 virus, the epidemiological of H5N1 virus in poultry, clinical and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H5N1 case. Key words: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epidemicity; transmission; pathogenicity 禽流感病毒(avain influenza virus, AIV)为正黏病 毒科单股负链RNA 病毒[1]。其基因组由8个分节段的RNA 组成,每个片段编码1~2个蛋白质,分别为PB2、PB1、PA 、HA 、NP 、NA 、M1、M2、NS1和NS2,近年来发现流感病毒还可以编码PB1-F2、 刘金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重大动物疾病防控泰山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禽流感专家组副组长,科技部禽流感科技攻关病原组专家组成员,卫生部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流感病毒的研究,围绕动物流感病毒遗传演化、致病机理和防控技术等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Science 、PNAS 、Lancet 、JVI 等国际权威SCI 杂志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40 余篇。 PB1-N40、PA-X 、PA-N155、PA-N182、M42和NS3等蛋白[2-4]。流感病毒的结构可分为3层。最

病毒性肝炎培训试卷

病毒性肝炎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成绩:日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下列肝炎中不属于病毒性肝炎的是:() A、甲肝 B、乙肝 C、丙肝 D、酒精性肝炎 2、近几年,我国乙肝发病率大约为:() A、1% B、3% C、8% D、18% 3、目前,我国丙肝发病率大约为:() A、1% B、3% C、8% D、18% 4、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传播 A、血液传播 B、空气传播 C、消化道传播 D、共用餐具 5、在中国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A、母婴传播 B、血液制品传播 C、医源性传播 6、下列行为,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的是() A、理发店剃刀 B、性传播 C、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 D、共用餐具 7、下列预防乙肝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B、不使用公共剃刀; C、接种乙肝疫苗; D、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说话 8、近年来,通过()方法多数丙肝可以治愈,多数乙肝病人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A、降酶 B、保肝 C、对症治疗 D、抗病毒治疗 9、用于乙肝治疗的药物主要是()。 A、乙肝免疫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干扰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D、抗生素 10、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42分) 1.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平均;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平均约;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平均。 2、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 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哪些途径传播,、,和。 4. 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和。 5. 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期和期的患者。 三、简单题:(8分)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答案

禽流感答案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患者的咳嗽注意事项:(D ) D.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须用专用的消毒洗手液洗手 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为:B B.α-2,3-糖苷唾液酸 3.当患者有以下哪项标准即可确认为“H7N9确诊病例”:D D.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4.下列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患者常规检查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 A.白细胞总数升高 5.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多少是诊断为重症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A A.≥30次/min 6.穿隔离衣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B B.清洁面朝外 7.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可能为:D D.垂直传播 9.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正确的是(C ) D.埃博拉病毒苏丹型对人不致病

10.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D ) D.医用防护口罩 11.陈皮是下列哪种病症的常用药:(D ) D.正虚邪恋 12.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戴()并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D D.外科口罩 13.医疗机构应依据疫情变化趋势建立中东呼吸综合征早期筛查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流程,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B )负责 B.首诊医师 14.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2,()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型受体:A 、6 15.禽流感患者使用Oseltamivir()天/疗程,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适当延长:D 16.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应尽量采集(C)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A.急性期

B.恢复期 C.以上均是 17.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无创通气治疗( A)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 小时 18.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错误的是(B) B.严格执行主任医生负责制 19.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时,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C ),静脉滴注,每日1次 20.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正确的是(D ) D.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年9月沙特首次报告了(B )例临床表现类似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 22.邪犯肺卫的治法是:(A ) A.解毒宣肺,扶正透邪 24.医疗机构配备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应当(C )

73系统精讲_传染病_病毒性肝炎病人的_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禽流感试题

人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禽流感的早期临床表现: 1 2.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是 A H5N1 A发热、流涕、鼻塞 B 结膜炎 B H7N7 C H9N2 D H9N1 2.人禽流感患者胸部x线可表现有: A.单侧或双侧肺炎 B.肺空洞形成 C.肺部钙化灶 D.支气管扩张 3.影响人禽流感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E.早期使用抗生素 F.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G.禽流感病毒株的亚型 H.白细胞增高 4.人禽流感抗病毒治疗首选: I.利巴韦林 J.泛昔洛韦 K.金刚烷胺 L.达非 5.目前,禽流感病毒是指由禽、鸟传给人 ()、()、()多种亚型流感病毒的总称。 A.H5、H7、H9 B.H1、H3、H5 C.H2、H4、H6 D.H1、H2、H3 E.H4、H5、H8 6.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三种亚型毒株, 均为甲型流感病毒的成员。 M.H5N1、H9N2、H7N7 N.H5N2、H9N2、H7N2 O.H5N1、H9N1、H7N1 P.H5N2、H9N2、H7N2 Q.H5N7、H9N7、H7N7 7.关于对禽流感的易感性,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R.老人与鸡易感 S.小孩与鸭易感 T.禽群和人群普遍易感 U.妇女和养禽人员易感 V.兽医易感

11.全世界第一例人禽流感病例在何年何地确诊: A.1999年在香港 B.1997年在香港 C.1999年在中国 D.2003年在越南 12.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是 A.H5N1 B.H7N7 C.H9N2 D.H9N1 13.在《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禽流感属于: A.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甲类传染病,疫情上报时间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丙类传染病,监察管理 D.乙类传染病,疫情上报时间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14.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为 A.1天 B.14天 C.9天 D.7天以内 15.人禽流感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 A.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正常 B.血液中血小板总数降低 C.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 D.x线胸部检查出现阴影 二、是非题 1.禽流感是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2.禽流感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的禽流感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3.人禽流感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异常升高。 4.病人一旦被怀疑为H5N1病毒感染,应马上由家属陪同、多人监护,并送至医院。 5.曾到过禽流感疫点,或与家禽鸟类、猪、病家禽有密切接触史,3周后出现流感样 症状应警惕禽流感的可能。 6.禽流感只发生于鸡、鸭、鹅等禽类中。 7.人禽流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样,都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8.禽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复制方式等均与人甲型流感病毒不同。 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比甲型流感广,包括密切接触、空气飞沫、粪-饮水-口途径等。 10.一个人如果同时感染人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由于病毒基因可能发生重配 [组],后果不堪设想。 11.影响禽流感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感染病毒基因亚型、治疗开始早晚、是否出现合 并症、体温高、年龄小或较大。 12.目前没有证据说明禽流感在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播。 13.禽流感传染的主要途径是经消化道传播。 14.禽流感病毒可以在温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生存。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