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麻风病防治简史

合集下载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相关宣传资料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相关宣传资料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相关宣传资料为了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宣传资料少不了,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资料,欢迎阅读。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资料一: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这是1953年由法国人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我国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我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

麻风病的症状表现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大多是不知不觉的。

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

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风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发展。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

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

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

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

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

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2024年,我国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组织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病例筛查和治疗,加强了科研攻关和培训教育,提升了麻风病防治质量和水平。

二、宣传工作1. 开展全民麻风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麻风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麻风患者。

2. 设立专门的宣传展览馆,向公众展示麻风病的症状、防治进展以及康复患者的生活情况,增强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3. 发布麻风病防治宣传手册、海报、宣传片等宣传材料,并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广泛发放,提高麻风病防控知识的普及率。

三、病例筛查和治疗工作1. 组织麻风病筛查活动,重点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患者。

利用现代化的筛查技术,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率。

2. 建立麻风病诊疗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麻风病诊断和治疗的网络体系。

3. 加强病例管理和随访工作,确保患者接受到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对患者的生活和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科研攻关工作1. 组织开展麻风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的研究。

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麻风病的科研项目,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建立完善的麻风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麻风病防治经验。

五、培训教育工作1. 组织麻风病防治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讲座,举办现场教学和技术交流活动,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2. 建立麻风病防治学科,加强对医学院校的麻风病教育和培养。

培养麻风病专业人才,为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相结合

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相结合

何谓早期麻风?

病期在一年以内,无畸残,皮损少,皮肤和神经损 害不严重,在广义上可称为早期麻风。 从以上概念考虑, 任何一型麻风都有早期的含义。 由于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难度太大,从现场防治的角 度出发,任何一型麻风患者在其损害不严重,无畸残, 治愈后将不会有后遗症时将其发现,就是广义上的早 期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工作中不漏诊一个病人, 达到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联合化疗。
低流行地区的麻风防治
在病例发现率低的情况下,制定针对性的方法是 合适的。这种针对性的服务主要是在麻风仍然存在的 一些地区,在有选择的综合性卫生机构中加以提供。 卫生人员的技能将主要限于对麻风的疑诊。转诊中心 应该进行确诊和对病人开始治疗。治疗的连续性(发 药和随访)可以委托给负责病人居住社区的基层卫生 机构。应该通知到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的综合性卫生 人员应该受到有关诊断技术和病例管理方面的培训。

从公共卫生的观点考虑,更为相关的问题是 如何发现这些隐藏病例。不要试图采用调查的方法去 发现这些隐藏病例。而是针对社区,应保持人们对麻 风高度认知的一些行动作为常规。在该行动中,卫生 人员的作用有决定性意义,他们能在其常规的家访中 传播适当的麻风信息,还可确认和将可疑患者转给卫 生机构。他们还应当确保他们转诊的可疑患者到达卫 生机构。应当确保卫生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良好 的服务本身是最好的宣传。
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相结合



1873年发现病原体后、半个世纪用强迫隔离 作为唯一防治办法,数千年以来——不治之症。 20世纪40年代,砜类药问世——可治之症 1991年全球麻风消除策略实施 未来麻风防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麻风防治 与综合性卫生服务相结合。

中国: 1956年中共中央发布《全国农业发展的纲要修正 草案》提出麻风病应积极防治。1957年要求对麻风病 “积极防治、控制传染”逐步建立起麻风病防治院、 所、麻风村,皮肤病性病防治院、所,慢病院站,同 时开展全民普查及收治,建立三级防治网。在基层卫 生机构(特别是乡、村级)协作下,开展麻风防治。

麻风病开展工作情况汇报

麻风病开展工作情况汇报

麻风病开展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我单位在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上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就我单位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一、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我单位积极开展麻风病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麻风病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医务人员和卫生工作者的麻风病知识培训,提高了麻风病防治专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麻风病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我单位建立了健全的麻风病病例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麻风病病例。

并且加强了对麻风病患者的随访和治疗工作,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三、控制传染源
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我们加大了对麻风病传染源的控制力度,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密切监测,有效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播风险。

四、加强麻风病防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为了提高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我们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装备,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进行麻风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了麻风病防治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

五、完善麻风病防治工作机制
我单位建立了完善的麻风病防治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形成了工作协调、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工作格局,提高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总的来说,我单位在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麻风病防控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4年卫生院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卫生院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卫生院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麻风病,又称麻风症,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慢性传染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2024年,卫生院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份总结将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二、工作成果1. 完善麻风病防治管理体系:卫生院建立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防治方案、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加强病例报告和统计等方面,并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2. 提高麻风病防治能力:卫生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麻风病防治能力,培训了一批麻风病防治专家和技术人员,并建立了麻风病诊断与治疗技术指导专家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3. 加强宣传与教育:卫生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加强预防和早期识别的意识,提高了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多措并举,全面加强防治工作:卫生院积极组织开展麻风病的筛查和排查工作,加强对疫情的监测与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麻风病防治体系。

5. 提高病患管理与康复服务:卫生院致力于提高对麻风病患者的管理与康复服务水平,加强了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建立了规范的康复机构和服务网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麻风病疫情防控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地区的疫情扩散速度较快,有效控制病情蔓延的难度较大。

2. 部分社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宣传不足,导致疾病的传播风险增加,对防治工作形成不利影响。

3. 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资源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导致一些基层卫生院在防治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四、改进和发展建议1. 增强疫情监测与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对疫情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加强疫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加强对疫情的科学分析,形成有效的防控措施。

2. 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普及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增强社会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14麻苗查漏补种总结

2014麻苗查漏补种总结

阆中市石滩镇卫生院关于报送《阆中市2014年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总结》的报告市疾控中心:现将《石滩镇2014年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总结》呈上,请审核。

附:石滩镇2014年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总结。

石滩卫生院2014年5月7 日附:阆中市2014年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总结一、基本情况1.卫生院位置:石滩场2.乡镇/社区辖7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2万,0-6岁儿童316人,0-4岁儿童165人。

二、工作背景为响应国家政策,保持我镇内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的目标,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14年麻疹及脊灰疫苗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48号文件精神和3月21日阆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全市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查漏补种活动会议安排,于2014年3—4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0岁—6岁儿童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脊灰查漏补种活动。

三、前期准备(一)、组织发动情况(附单位实施方案文件照片)3月22日前完成了麻疹补充免疫∕脊灰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实施细则的制定。

召开了各村卫生室医生、卫生院接种人员会议,启动麻疹补充免疫∕脊灰疫苗集中查漏补种工作,安排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和接种工作,完成接种前准备,包括准备急救药械、培训接种人员。

(二)宣传动员情况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宣传画、宣传单、各村医生入户摸底调查时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了宣传,特别是流动儿童和边远山区儿童作为宣传的重点。

(三)人员培训情况3月24日对各村医生和医院接种人员进行接种前的技术培训。

其培训内容为:集中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的目的、意义,补充免疫、查漏补种对象、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方法、要求和效果评价,疫苗储存使用,接种场地安排、人员配备,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要求,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监测及处置,各种表格的填写等。

(四)、摸底登记情况摸底调查对象:常住儿童、流动儿童等。

防治麻风教案

防治麻风教案

防治麻风教案教案标题:防治麻风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麻风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

2. 掌握预防麻风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麻风病患者的症状,引起学生对麻风病的兴趣和关注。

知识讲解:2. 向学生介绍麻风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强调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 解释麻风病的症状,包括皮肤损害、神经系统受损等,并强调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4. 介绍麻风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

5.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保持清洁环境、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等。

案例分析:6. 提供一些麻风病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办法。

小组讨论:7.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如何预防麻风病展开讨论,并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预防麻风病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作业布置: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麻风病的预防方法的小短文,并鼓励他们在家中宣传麻风病的预防知识。

教案评估:10.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学生的作业来评估学生对麻风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麻风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麻风病的相关文章或案例-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学生作业的评分标准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麻风病的预防知识。

2. 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

教案注意事项:1. 在讲解麻风病的症状时,要注意避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不适。

2.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适当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消除麻风危害

消除麻风危害

消除麻风危害”正确认识和消除麻风病提起麻风病,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了。

确实,这个曾经极其“恐怖”的疾病由于政府的重视、关怀以及科学的进步,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目前已达到基本消灭的目标。

不过,基本消灭,并不是指就没有了,而是指把麻风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已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此时,麻风病的致病微生物仍然存在,麻风的传播并未终止,麻风病仍有新病例发生。

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一些来自麻风病高发地区的人员对健康人群构成了新的威胁,再加上麻风病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麻风病“死灰复燃”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被麻风病已“基本消灭”所麻痹,提高警惕还是很有必要的。

回放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麻风杆菌最主要的特征是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可导致周围神经损害,严重者会四肢变形,发生肢体畸残。

晚期病人可致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人是麻风杆菌的主要宿主,麻风杆菌可通过呼吸道和溃烂的皮肤传染他人。

麻风病人如果没有经过治疗,那么他就是一个传染源,通过长期直接的接触就可能传染给他人。

不过,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存活率非常低,而且绝大部分健康人对麻风杆菌有一定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也不一定会发病,故麻风的传染性很弱。

一般来说,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者在接触麻风病人后,才有可能患病。

零星散发易误诊近年来,我市每年都能发现麻风新发病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有较大比例。

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几乎都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从发病到被确诊的时间间隔较长,有的甚至达到十多年。

早期发现患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麻风病防治的关键。

但目前麻风病除了零星散发外,易误诊是早期发现的一大障碍。

皮肤病医院的医生近些年来在诊疗中就发现,许多被确诊为麻风病的患者大多已就诊过多家医院,但很少被识别,长期被误作其他疾病治疗。

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麻风病人少了,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觉性和对其临床症状的感性认识逐渐淡化。

此外,医生们不认识麻风病也是麻风易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

麻 风 病 概 述

麻    风    病    概    述

麻风病概述主讲:程联华单位:麻栗坡县皮肤病防治站地址:麻栗坡县菜园路16号前言麻风病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2000多年。

本病往往在青壮年发生,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畸残,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麻风简史•麻风病的疫源地及其传播史多数学者认为麻风病是多中心源的。

而Muir(穆尔)等认为印度是它最早的发源地,东传至中南半岛,北传至中国,再传至朝鲜、日本;由中南半岛南传至东亚各国;西经波斯、阿拉伯传至非洲,再由埃及经希腊、巴尔干半岛再传至欧洲;由欧洲及非洲传至美洲;由中南半岛、欧洲或亚洲传至大洋洲。

病因及治疗演变史•古代认为麻风病是因鬼神或天命受到惩罚所致。

我国秦汉时主“风”说;隋唐时有“虫”说;明代以后有了传染和遗传观念。

欧洲在19世纪中叶以前认为它是遗传病。

1873年,挪威医学家汉森,在病人组织中发现麻风病的病原体,1931年,国际麻风会议上被命名为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菌)。

显微镜下看到的麻风杆菌•唐代医圣孙思邈亲手治疗过600名麻风病患者,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专家。

•几千年来,人类对麻风病的治疗进行过多种偿试。

大风子于公元12世纪从东南亚输入中国,南宋白玉蟾在1127年前后就用其治疗麻风病。

•砜类药的问世使麻风病进入了化学治疗阶段。

1943年,Faget首先应用普洛明静脉注射治疗;1946年,Cochrane、1947年,Lowe相继使用氨苯砜(DDS)肌注和口服;多年来DDS一直成为主要的抗麻风药物。

1962年,Browne等及1970年Leiker等,分别报告用氯苯吩嗪(B663)及利福平(RFP)口服治疗麻风病。

•公元12世纪——大风子治疗•19世纪四十年代——砜类药物治疗•19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氨苯砜+利福平治疗•19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治疗•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麻风化疗研究组推荐了用于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麻风的联合化疗(MDT)方案。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疾病,在这里给大家简答的介绍些麻风病防病知识,首先这种病不会遗传,不会因为家中有人得这病而影响到下一代,其次,麻风病也不是胎里带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说大家放心,只要后期不被麻风分支杆菌感染,不接触麻风病传染源是不会得麻风病,下面是一些有关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二、麻风病有什么症状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

常伴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斑和斑块处。

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

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为便于基层防治人员和广大群众认识和报告麻风病,将麻风病特征概括为十大线索口诀作为参考:生疮生癣,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虎口无肉,手指弯曲;吊脚跛行,歪嘴兔眼;眉手脱落,面如酒醉;手足起泡,不知痛痒;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足底溃烂,久治不愈;面部结节,耳垂肥大;长期接触,勿忘检查。

三、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麻风病病源菌是麻风杆菌。

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

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麻风病,又称皮肤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麻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人传播。

1、洁净卫生防治。

维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以确保患者和健康者的居住环境良好,做好洗手、消毒等卫生措施,有效防治麻风病。

2、接种麻风疫苗。

免疫防治是病毒传播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在特定的地区接种麻风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麻风病的发生。

3、减少接触传播。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把病情控制住,减少病毒的传播,尤其是绝不能到公共场所活动或上学,以免耐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可能造成麻风病传播。

4、及时有效治疗。

发现麻风病后,要及时就医,按照医嘱规范接受治疗,加强护理,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麻风病的宣传

麻风病的宣传

国际麻风节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这是1953年由法国人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节日由来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是1953年由法国人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1987年11月27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并决定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我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国际麻风节,分布广泛。

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风病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

畸形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畸形是由于麻风杆菌感染直接导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形指、垂腕等。

继发性畸形是由于身体麻木部位的损伤而引起的,如手足皲裂、伤口和足底溃疡,手足指趾缺失、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等。

宣传活动中国是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

我国历年"防治麻风病日"主题1996年: 麻风防治是跨世纪的事业,基本消灭乃本世纪的目标1997年: 让每个村庄的每个病人都得到关怀与治疗1998年: 麻风病与全社会国际麻风节1999年: 社会关怀----麻风康复者的希望2000年: 消灭麻风病----新世纪使命2001年: 麻风防治与康复--全社会的责任2002年: 防治麻风病,社会献爱心2003年: 积极防治麻风,关爱畸残病人2004年: 防治麻风病,关爱麻风病人2005年: 持续控制,共享文明2006年: 情系麻风病患者,温暖困难群体2007年:消除麻风歧视,共建和谐社会2008年:消除麻风歧视,共建和谐社会2009年:关爱麻风患者,共享和谐家园2010年:消除麻风歧视,共享和谐文明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麻风病防治知识常识

麻风病防治知识常识

麻风病防治知识常识世界麻风日也叫国际麻风节,始于1954年,定为每年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

节日的意义是为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而设立的。

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麻风,消除恐惧与歧视,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麻风病也叫汉森氏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具有较低传染性的疾病。

主要影响人体的皮肤和外周神经。

麻风疾病治疗史在我国古代,麻风被称为“疠风”,人们认为麻风患者是不洁之人,遇到麻风患者就要驱赶、杀戮。

到了明朝,地方政府开始在麻风病高发的福建、广东等地建立“养济院”,将麻风病人集中隔离起来,以避免更大范围的传染和社会恐慌。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选用了极端的防治办法,活埋、活烧等做法令人惨不忍睹。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麻风病的防治才变得更加系统。

麻风病的症状结核样型麻风(TT):本型损害局限于周围神经和皮肤,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神经受累临床表现为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

本型比较稳定,进展缓慢,有的可自愈。

界限类偏结核型麻风(BT):本型发生的皮损为斑疹和斑块,与结核样型相似。

虽有感觉障碍,但较结核样型轻而稍迟。

神经受累粗大而且不对称。

中间界限类麻风(BB):皮损有斑疹、斑块和浸润等疹形。

神经受累为多发性,但不对称。

眉睫常不脱落,或脱落而不对称。

黏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

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皮损。

分布较广但不对称。

眉、睫、发可脱落,常不对称。

眼部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等,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畸形出现较晚。

瘤型麻风(LL):本型病人大部分机体组织内都可发现麻风杆菌,呈持续性菌血症。

组织器官受损范围较广泛,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节以及弥漫性损害等。

神经损害表现为感觉减退为晚期表现,常见对称性肢端感觉丧失。

长期坚持工作在麻风防治第一线的人

长期坚持工作在麻风防治第一线的人

长期坚持工作在麻风防治第一线的人记马海德奖获得者宋渊同志宋渊、男、1951年生、甘肃省临夏市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1974年临夏州卫校毕业后、他就一脚踏进了麻风病院、一干就是四十年,始终工作在麻风防治第一线,他几十年如一日,热爱专业、安心本职,吃苦耐劳、事业心很强,1984年任省和疗医务科长。

2003年任省和疗业务副院长。

省和政疗养院是省级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

几十年来,宋渊始终参与了对住院麻风病人的治疗,医疗保健及生活管理,开展了对河西五市,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等10州市43县的社会防治,参与麻风病人的确诊,现症病人的治疗,指导愈后病人的判愈和治愈出院病人的随访,对可疑线索与高危人群的调查和麻防科学知识的宣传。

由于他工作突出,上级领导先后选派他参加了1982年福建省举办的《全国麻防医师进修班》和1983年杭州举办的《全国麻防医院管理学习班》及1989年卫生部委托南京医学院举办的《麻防专业证书班》的学习,学得麻风病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得知识,提高了麻风病科学理论知识,担任医务科长、副院长后,他组织和带领医务人员做了如下工作。

整理和完善了院内麻防病案资料,使省和疗院1952-1991年收治的2052例病人的病历充实完整装订成册,2006年组织业务人员对建院50多年来收治的麻风病人资料录入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一、建立社会麻风防治网,先后多次举办麻防培训班,普及麻防科学知识,担任授课。

二、有效开展了麻风病联合化疗,使省和疗防治片区的43个县已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麻风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积极开展了麻风病凄惨的各种康复工作。

多年来他独自和合作写出了11篇麻风病论文。

登载于中国地方病杂志和中国麻风杂志,近40多年来,宋渊同志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麻风病人服务,单位年度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也多次被院党组织评为优秀党员,2000年,2010被中共临夏州直机关工委,甘肃省卫生厅机关党委分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麻风病简介

麻风病简介
•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L),可演变成任一类型。 • 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 • 机体免疫力:LL<BL<BB<BT<TT • 1981年,WHO麻风研究小组建议将麻风分为少菌型麻
风(PB)和多菌型麻风(MB),前者包括IL、TT和BT, 后者则为LL、BL和BB。
2
麻风杆菌感染后的系列变化
4
临床表现
结核样型麻风 • 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
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 • 皮损常局限,数目少,不对称累及面、肩、臀、四肢等
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 • 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也可粗大,并
致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 碍及畸形)。 •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多呈强阳性。 • 经治疗后皮损消退较快,预后较好,少数可自愈。
5
临床表现 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形。
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形。 常见诱因: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月经前后或妊娠后)、预防接种、酗酒、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伤和手术治
瘤型麻风 疗。
多数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可阴性或阳性。 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
6+ 每个OIF内菌数>1000条 皮损可为斑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
• 皮损处可查见大量细菌,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
易感人群:人有不同易感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0~30岁,2岁以下婴幼儿及70岁以上老年人很少发病。 易感人群:人有不同易感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0~30岁,2岁以下婴幼儿及70岁以上老年人很少发病。 多发,较小,广泛分布; 周围神经受累,表现为神经干粗大伴相应功能障碍。 及时处理神经损害所致的并发症; 皮损数目多且对称,发展快,受累组织器官范围广。 在麻风的慢性病程中,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病变,原有皮损或神经损害加重,发生新的皮损或神经损害,伴有畏寒、发热、乏力、 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0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被视为可致畸残和难以治愈的疾病。

近50年来,尤其近20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关怀以及科学的进步,该病已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社会印象已有所改善。

8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了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

1991年5月第44次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了全球在2000年消除麻风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我国政府也作出了承诺。

现根据有关资料,就国内外麻风病防治现状及展望概述如下。

世界麻风流行概况(一)全球麻风防治目标:1991年第44次WHA决议,全球在本世纪末消除麻风病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指标为患病率< 1/万。

(二)世界麻风患病率变化: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15万麻风患者,估计患病率为2/万。

其中888340例是登记接受治疗的病例,登记患病率为1.7/万。

近10年来全球麻风登记病例数已减少82%。

然而目前在全球60个国家或地区麻风仍然是一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在1/万以上),其中16个主要麻风流行国家的登记病例数占全球麻风的90%,而其中5个国家(印度、巴西、印尼、缅甸、尼日利亚)占世界麻风登记病例数的80%。

这16个麻风流行最严重国家至少有下列特点之一:患病率 >1/万;或登记病例数 >5000;或新发现病例数 >2000。

(三)世界麻风发现率变化:1996年全球发现病例数约为566 000例,发现率为9. 8/10万。

据统计麻风流行最严重的28个国家1996年发现病例数为544 639例,占全球发现病例的96%,其中15.6%为< 15岁的儿童x,31%为多菌型病例,5.4%伴有Ⅱ级畸残。

这些国家近12年来患病率有大幅度下降,自1985年的20.2/万下降至1996年的3.5/万,但发现率仍无明显改变。

有些国家病例发现数增加,往往与病例发现工作的加强和麻防工作地理覆盖面扩大有关,并不是麻风发病率的改变。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总结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总结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总结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对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了进一步推进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宣传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宣传过程中,首先要传播的是麻风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麻风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长期密切接触患者可能会感染病菌。

传播途径的宣传能够让人们了解如何避免感染,例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同一环境中。

宣传应该关注麻风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因此,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症状的认知非常重要。

早期识别能够帮助患者尽早就医,接受有效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病因和传播途径,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宣传还应该关注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

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是麻风病控制的一大挑战。

通过宣传,可以改变公众对麻风病的错误认识,促进社会对患者的包容与支持。

此外,提供康复服务,帮助患者在身心方面恢复,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也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合作。

政府、医疗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应该共同参与,共同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通过联合宣传活动,可以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促进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是推动麻风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播病因和传播途径、早期识别和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的知识,以及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少麻风病的传播和影响,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阆中近11年麻疹发病分析及防治对策

阆中近11年麻疹发病分析及防治对策

阆中近11年麻疹发病分析及防治对策
赵兴东
【期刊名称】《现代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4()6
【总页数】1页(P859-859)
【关键词】麻疹;发病;监测
【作者】赵兴东
【作者单位】阆中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1
【相关文献】
1.综合性干预措施降低桃浦镇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的防治对策 [J], 王雅琴;侯雪山;陈加玲
2.洪江市2013年1月~9月麻疹发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J], 杨俐敏;邹蓉
3.公主岭市2015—201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措施 [J], 赵岩
4.深圳市近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J], 蔡创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阆中市麻风病防治简史发表时间:2020-01-09T09:27:24.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2期作者:游传书[导读]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自鸦片战争以后前言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自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医学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对麻风病不防不治,反而采取歧视、迫害,甚至加以残杀,从而造成麻风病的广泛蔓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也很快开展起来。

1951年在全国防疫专业会议上,专题讨论了麻风病防治工作;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积极防治麻风病的任务,1957年以来,卫生部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麻风病防治和科学研究会议,并制定了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规划,提出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此后各省(市)县陆续新建或扩建了很多麻风病村(院),培训和配备了防治专业队伍,组成了有广大基层卫生人员参加的群众性防治网,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使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较大发展。

我市通数十年来的防治工作,几代麻防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使绝大多数麻风病患者得到治愈,现症病人和新发病人显著减少,发病率和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范围日渐缩小,流行动态呈明显下降趋势,2007年10月经省专家组考核验收阆中市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

为了尊重历史,求实存真,客观地反映我市麻风病防治历史与现状,我们在掌握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还走访了各时期的当事人的知情者,通过他(她)们的回忆和口述,撰写了“阆中市麻风病防治简史”。

以史为鉴,为麻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科学、客观、准确的历史依据。

基本情况阆中市(原阆中县,91年经国务批准,撤县建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邻仪陇、巴中,南接南部,西连剑阁,北毗苍溪。

位于东经106°24′,北纬31°21′,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88.8米,最低328米。

境内有两大山脉,一江四河。

年平均温度1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33.8毫米。

辖4个街道办事处,25个镇,21个乡,87个居委会,425个村民委员会,555个居民小组,5043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851938人,城镇人口294074人。

综合医院13个,中医院1个,专科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中心卫室院10个,乡镇卫生院36个。

市、乡(镇)、村三级防保网建全,为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麻风病流行与防治解放前麻风病疫情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相关资料可查寻,无法考证,仅从麻风病患者邓义山、杜绍志、敬怀德、王友凯等口中得知,当时有麻风病患者20余人,分布在文成、思依、柏垭等片区。

有的白天乞讨求食,夜晚在沙溪一带的山洞中过夜,故洞耳寺又称“癞子洞”,解放时撤去,到现在洞尚存。

1950-1956年,全市登记的现症病人共8人。

其中多菌型7人,少菌型1人。

分布在沙溪、白溪、桥楼、河楼、思依、北门等6个乡(镇),7个村,7个村民小组。

当时没有专业的治疗管理,除邓义山一人,因家境较好曾去过成都华西医院治疗,其余仅找民间医生治疗或放弃治疗。

1956年,阆中县卫生防疫站,在盐市口街挂牌成立,由县卫生科科长张水泉兼任站长,由于刚组建,人员配备尚不完善,麻风病暂无专门科室管理,确有专人负责登记治疗。

1957年根据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下,县上从桥楼乡(公社)抽调副社长杜福远负责县医院抽调西医一名(李剑),桥楼诊所抽调医生一名(王志强),在木兰公社7村的西河岸,平调老百姓的院子组建成西河岸麻风村。

据当时曾在此治疗的病人王发凯、刘思珍、杜绍志、邓义山等讲述,有10人在此接受治疗。

口粮由病人所在大队负责供给,药品由政府购买。

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故不能继续维持而解散。

工作人员回原单位,病人只有邓国海到南部县玉米山麻风村治疗外,其余全部回家。

1974年3月,由当时的县革委副主任孙福传牵头,带领县民政局局长张明源、卫生局局长张水泉,选点、征地筹建阆中县康复院,由民政局负责,县财政拨经费。

民政局抽调干部马明高、方铭勋、王绪德三人,卫生局抽调原老观区医院院长周宗万,柏垭区医院医生王明模组成筹建小组,选址在距市区45公里,位于河楼部牛鼻梁村的胡家山,征用耕地24亩,林坡56亩。

由于地处边沿山区,交通不便,所有建筑材料全靠人工背、抬,历时两年多正式建成,建院初期,仅有砖木结构办公用房14间,土木结构病房25间,病员厨房、保管室、厕所猪、牛圈6间,活动大厅2间,治疗、消毒、物资转运用房4间。

1974年经南充地区编委下编,康复院编制为14人,行政财会、后勤7人,由民政管理,医疗技术7人,由卫生管理,各部门人员基本齐备,由周宗万同志担任首届院长,先后从二龙、洪山、思依医院调入杨正洪、陈国泽、宋吉瑞、邓友荣等医院、药剂,同年7月开始收治第一批麻风产现患者共45人。

医院经费由两方面拨给,行政、财会、后勤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病员生活费、生产费、维修费由民政负责,医疗技术人员工资,住院病人药费由卫生负责。

1975-1982年,通过皮肤科报病、自报、线索调查、家属检查,新发现现症病人37人,有29人到康复院接受治疗。

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82人。

由于住院病人逐年增加,工作人员不断调动,致使院内防治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经请示上级批准,先后从上山下乡知青、复退军人、乡村医生中招收8人,并送往阆中卫校、成都市卫校、卫干院学习,并多次派人到省、地举办的麻风专业培训班学习。

1982年四川省皮研所举办全省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班,康复院派游传书参加培训,同年秋由卫生局、除害灭病办公室、防疫站在卫校礼堂举办为期三天,有区、乡卫生院防保医生、院长200余人参加的麻风知识培训会。

周宗万讲解了麻风病的十大线索,宣传麻风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游传书讲解了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大意义,调查对象及方法、各型(类)麻风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杨美德讲解麻风史和鉴别诊断。

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明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1983年春,由除害灭病办公室主任李开金、康复院院长周宗万带队,何庭高负责联系后勤保障,游传书负责临床诊断、采集病理标本、书写病历,何建国负责细菌学检查,杨美德负责鉴别诊断,张长秀负责消毒,县医院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及驾驶员,组成流调队,历时四个多月,对23乡、51个村进行线索追踪,疫源地普查,亲属检查,新发现现症病人30例,其中多菌型19例,少菌型11例,新增疫源点7个。

1984年,卫生局副局长蒲东川,康复院院长周宗万出席了省政府召开的麻防工作表彰大会,我县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周宗万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5年根据上级指示,麻风病防治工作由防疫站接管,由地慢科负责,技术指导,资料整理,组织社会防治工作。

康复院负责院内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教育,并协助,配合防疫站的社会防治工作。

同年由地慢科李秀凯、王培联带队,开展85年度流调,康复院负责临床诊断,采集病理标本,书写病历,检查细菌,对11条线索进行追踪,27个疫点普查,共查3103人,43户亲属检查,共查276人,查出7例现症病人。

本年累计发病118人,除已治愈37人,死亡14人,外迁5人,尚有现症病人67人。

同年7月,康复院副院长王明模出席了省麻防工作先代会,受到副省长韩邦彦的接见,并颁发了先进个人奖状,对我县麻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1986年时2条线索进行追踪,1个疫源点普查,实查84人,42户亲属检查,共查249人,本年新增现症病人2人。

1987年对11条线索进行追踪,38个疫源点普查,实查5165人,44户亲属检查共225人,本年新增现症病人10人。

同年省皮研所举办麻风病联合化疗培训班,康复院派游传书参加培训,由于当年药物有限,故暂未上联化。

1988年再次开展大面积普查,对19条线索进行追踪,新增现症病人17人,对31个疫源点普查,共查4307人,60户亲属检查,共检查229人,患病率、发病率均出现高峰分别为0.78/万,2/十万。

同年11月对66例现症病人中的32人,进行职合化疗,从而告别了单一的氨苯砜治疗的历史,有效地防止长期服用氨苯砜产生的耐药。

1989年对6条线索进行追踪,新发病4人,对47个疫源点普查,共查5940人,93户亲属检查,共查368人。

对现症病人和原有病人中的尚未阴转的病人13人,全部上联化。

1990-1999年连续10年都开展了流调,对上报的线索74条全部追踪检查,新发病38人,对疫源点多次普查,共查26613人/次,亲属检查1155人/次。

2000-2007年连续8年每年都开展1-2次流调对上报的19条线索进行检查,新发现病人13人,疫源点普查共查3776人/次,亲属检查95人/次,治愈者复查521人/次。

2007年6月,川卫函(2007)298号,根据来函要求,我市按照有关达标要求,认真组织,10月前做好验收准备。

2007年6月,阆府发(2007)17号文件,为进一步巩固麻心工作成果,确保达标评审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阆中市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领导小组。

由副市长林鸿斌任组长、市卫生局长何海洋为副组长,成员市财政、民政、卫生广电、疾控中心领导。

领导小组在卫生局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市麻防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现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市政府决定于九月向南充市申报评审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

为了做好达标资料的收集整理,自查评估等相关工作,保证达标工作的顺利完成,市疾控中心决定成立以李秀凯为组长,赵兴东、王培联为副组长,曹妍、游传书、王登周、廖利容为成员的阆中市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工作技术小组。

2007年8月经自查,我市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符合考核验收条件,11月通过南充市验收,11月14日以91.2分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

专家组希望达标后,继续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到机构不撤,人员不减,加大投入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达标后,麻防队伍不够稳定,专业人员陆续退休,接管人员变动频繁,各级专业培训减少,影响麻防工作正常开展,麻防经费减少,造成麻防工作开展困难;人口流动性大,不利于麻风病人的治疗管理,影响病人亲属检查,村民普查,治愈者复查。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达标后仅依靠病人自报被动发现病人。

2007年至2018年底,通过自报、线索追踪新发现麻风病患者18例,其中多菌17例,少菌型1例;新增疫源点1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除1人拒治外,其余全部给予联合化疗,联化率、规则率均达100%。

防治成果一、年代发现情况:我市从1950年开始麻防工作以来,共发现确诊麻风病人217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