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8fcb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2.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籍,它的主题是探讨一个国家和其公民与变革的关系,作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这本书面向的读者是关心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感到好奇的读者。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良好。
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深刻而丰富的主题,每一个观点都富有思考力和启示性。
其中一个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作者强调曾经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比较集体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很少被充分保证,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个性被更多地关注和尊重,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不可逆转的方向,也是值得欣喜的一点。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和观点,成为一个让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刻认识的窗口。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该书中说的:“我们自古以来,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或社会,都有着丰富而盛大的历史,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源泉丰富,我们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根基。
” 还有书中的另外一些观点,比如说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渐行渐远,对于国家和公民的未来发展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讨。
在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良好发展,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社会。
我们的国家是由人民共同维护的,人民需要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
利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发展当中来。
而国家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7ec36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0c.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导读: 本文是关于《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您!《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我可以坦诚相见, 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 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如此自白, 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 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 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
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 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 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
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 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
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 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 它是忠实的, 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 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 精神状态与向往, 以及中国的社会, 文艺与生活情趣, 并与西方人的性格, 理想, 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
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 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 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 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 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 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 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 如若是中国人, 怎能这样坦诚, 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 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 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 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 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
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 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877a4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读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林语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中国人的全景画卷,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特点的剖析,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林语堂先生提到中国人的“圆熟”性格,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位长辈——我的舅舅。
舅舅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仿佛岁月的风霜从未在他心中留下痕迹。
舅舅的为人处世,就充分体现了那种圆熟的智慧。
记得有一年,村里因为划分农田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好几家都为了多争一点肥沃的土地,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大打出手。
可舅舅却不慌不忙,既没有跟着去争抢,也没有在一旁煽风点火。
他先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吵,等众人都吵累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咱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
地有好坏,可咱们的情谊比这地重要多了。
”舅舅的话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怒火。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让每家都能得到相对满意的土地。
大家听了,都觉得在理,纷纷点头同意。
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纷争,就在舅舅的巧妙调解下,和平解决了。
事后,我问舅舅:“您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舅舅笑着说:“这哪是我聪明,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我不过是让他们冷静下来,看到这其中的道理罢了。
”从舅舅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那种善于调和、避免极端的圆熟性格。
他不是用强硬的手段去压制别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大家都能心服口服。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这一点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每年春节,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一家人都会想方设法赶回老家团聚。
那几天,家里总是热闹非凡。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妈妈做的红烧肉,那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有爸爸炖的鸡汤,香气扑鼻,营养丰富;还有奶奶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f07a71cc7931b765ce15ec.png)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水平黄嘉德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回到了学前班。
每句话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几个关键词就啥也看不懂了。
碰上有两个逗号的复句,即便是认真读上好几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指代关系。
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现在句式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这个版本翻译严重不推荐啊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本对希望理解中国人的读者有着莫大帮助的书。
由于半白话的原因,书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书的顺序读,而是从下半部讲述娱乐的部分开始(略微显得有点浮于表皮),然后阅读越觉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
前半部似乎整个论调有点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来的轻快愉悦,看的我也很沉闷。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娱乐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维方面,倒是一点变化也谈不上。
是好还是不好这真是不好断定,或许这是民族特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关于赛珍珠的序开头赛珍珠的序,没人觉得翻译有问题吗?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底”。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ac78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1.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4月23日至25日在全国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作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回应,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导方针。
阅读完毛泽东同志的《吾国与吾民》这篇重要讲话,我感触颇深。
首先,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值得庆祝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缺陷,阶级斗争还存在一定的范围;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展迅速,但仍需要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和教育问题等。
其次,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针。
他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加强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联合,相互支持,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胜利。
同时,他还提到了正确处理各阶级、各派别之间的关系,倡导人民内部团结,反对阶级斗争的偏向。
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毛泽东同志还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农村建设、教育问题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经济建设方面,他主张实行国家计划,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对于农村建设,他强调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在教育问题上,他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把革命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阅读《吾国与吾民》,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和复杂性。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生事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
只有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努力,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关注。
在《吾国与吾民》中,他反复强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的生产生活,反对官僚主义和阶级偏见。
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8d7f6614791711cd79170a.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
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
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
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文章中说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生存下来,这种种族耐力与吸收外族血统的能力究竟来自何方”(摘录于P47)接着作者又说道“这种耐力与活力,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文化上的。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0821247cd184254b35354c.png)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494f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4.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一本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思考和探讨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而民族则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群体。
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家是民族的容器和保护者,而民族则是国家的根基和生命力。
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定义,作者让我意识到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次,作者在书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团结和奋斗,而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
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案例,展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最终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分析,作者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最后,作者在书中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合作和协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作者呼吁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作者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阅读《吾国与吾民》让我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让我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作者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团结奋进,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992ea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5.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描绘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
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到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着辉煌的文明成就。
无论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创新,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这种不懈的精神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吾国与吾民》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无论是古代的忠臣义士,还是现代的爱国者,他们都以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民更是以勤劳和智慧,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阅读《吾国与吾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
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总之,通过阅读《吾国与吾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读后感.doc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读后感.doc](https://img.taocdn.com/s3/m/40c8416877232f60ddcca1de.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读后感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从书中看中国——读《吾国与吾民》有感文|风墨澜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国家感到惭愧。
我可以把她麻烦公之于众。
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有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
年前花了约三四天读完了这本书,期间断断续续。
我所买版本是台湾学者黄嘉所译,文本中带着些文言。
总觉得看这类书如果在刚看完就强求自己说出个所以然来,有些不可行。
部分书适合细细回味,如这本,看完觉得似乎有所得,却萦绕心间说不出,需要时间消化一下。
在生活中看到某个场景,我又会自然而然想到这本书中作者所说话时候,心里忽然有所悟了:讲还真对。
由于这本书涉及面比较广,我想就中国人为人处世这方面讲讲我看法。
看《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初衷不过是因为自己一个念头:找答案,或许这听来有些奇怪。
去年算是看新闻比较多一年,不管是世界还是单单中国。
有些是主动去关注,有些是”被动”接受。
在看完一些负面报道之后,我不觉去思考中国人这个群体到底有怎么样特征,为何这个社会有很多不良观念已根深蒂固,不能轻易动摇。
这种心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也一直没有想明白,到底我太年轻,涉世不深,没真正了解这个社会。
我忽然想知道这个社会背后价值观念,人性等一些问题,还想知道为什么有些腐朽落后竟然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我就打开了这本书。
林语堂这本书总体讲了中国基本要素和中国人生活,然后又随之细分,整本书风格既有史料,也有自己观点,语言诙谐,不深奥。
再加上林语堂功底深厚,又对典故信手拈来,作为读者并不会存在看不懂这本书问题。
在元素中,他讲述了地域之差决定南北方人习俗、性格、生活之差异,还讲了中国人德行、心灵,以及佛儒道对中国人思想影响。
生活这一块则涉及政治,文学,女性地位以及中国人闲暇生活时艺术。
可以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中国人德行这一处内容,因为我从中看到了现在还存在大部分中国人身上东西,包括我自己也有。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13b3eb6c175f0e7dd1379d.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858b4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7.png)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1500字《吾国与吾民》是一本描写国家与人民关系的书籍,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探讨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思考,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首先,书中强调了国家与人民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国家对人民的发展负有责任,通过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各项保障,让人民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人民也是国家的基石和支撑,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因此,国家与人民之间应该形成互补互助的关系,共同合作推动国家进步。
其次,书中提到了人民的满意度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满意,国家才能得到承认和支持,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人民的满意度不仅仅取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民对国家决策的参与和平等的机会,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三,书中也提到了对国家管理和决策的反思。
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必须注重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国家领导者应该密切关注人民的需求和诉求,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满足人民的期望,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上的平等,也应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国家和人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在我看来,这本书深刻揭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人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关心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国家也应该不断完善对人民的服务和保障,关注人民的需求和诉求。
只有国家与人民共同努力,形成互补的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阅读《吾国与吾民》给我带来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紧密相连,互为依存。
只有国家与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共5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516a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e.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共5篇)第1篇:吾国吾民读后感吾国吾民读后感(一)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
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
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
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
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
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
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d0d3a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9.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一本关于国家与民族的书籍,它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繁荣的民族。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国家和民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繁荣的民族,没有繁荣的民族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国家和民族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才能繁荣;只有民族繁荣了,国家才能强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我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和民族建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大和繁荣。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体国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大和繁荣。
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总之,《吾国与吾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我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和民族建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大和繁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这本书,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0ca8ebaed630b1c59eeb5bc.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一些书可以在睡前读,但有一些书需要在写字台前阅读,《吾国与吾民》就是这样一本需要全神贯注边读边勾画边思考的一本书。
开始时,我把它放在床上,每每睡前翻翻,心里嘀咕:有点难,那种语言风格理解起来甚难矣。
花了钱不读是否可称之为“浪费”?曾经初中时还购买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十多岁购买的书过了十年时间,再次捧起,也是耐着性子读完的,虽然也没能读懂,小收获还是有的。
我从来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一本书,不管多贵,只要能从中收获一点点,哪怕一个句话能给我小小的启发我都觉得值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吾国与吾民》值了!在我读到第二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最爱这句。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
渐渐感受到大师风采,平和中道出精髓,然后莞尔而笑。
1/ 1。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ec24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b.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这部作品,以一种深入骨髓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精神。
作者林语堂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人的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那些喜怒哀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林语堂的笔下,中国人的生活被描绘得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风格、建筑特色,还是家庭伦理、社交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思想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聪明和忍耐。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中国人总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这种精神力量,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此外,《吾国与吾民》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
在书中,林语堂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通过阅
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e69f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0.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鲁迅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吾国与吾民》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对于国家的落后和民众的贫困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包括封建思想的束缚、官僚主义的腐败、民族意识的淡薄等等。
同时,他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呼吁全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阅读《吾国与吾民》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
他以一种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民众的真诚呼唤。
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觉醒,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念。
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着社会的种种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才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在读完《吾国与吾民》之后,我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总的来说,阅读《吾国与吾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民族的命运。
他呼吁全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激发了我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到这部作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有感(优秀篇)
![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有感(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d42c7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2.png)
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有感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有感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有感无论国家、家庭还是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前生,认识并立足现在的自我,学习他人,才能有良性健康的发展。
1林语堂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和语言学家,曾经读过他几篇关于英语教学的小文,但其它的作品很少涉及。
上大学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过《吾国与吾民》,工作后,也在图书馆借过这本书,可惜没有阅读就原样奉还了。
上次徜徉在图书馆各个书架中试图找些感兴趣的书,再次碰见它,也许这就是读者与书之间的缘分吧。
就像上次去飞机场接女儿,飞机晚点,逛书店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加拿大作者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一样。
2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在《吾国与吾民》中,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描述了中国人的性格要素、心灵、理想和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文化生活。
他认为中国人具备典型的稳健、淳朴、爱好自然、忍耐、无可无不可、和平、爱好家庭、勤勉、节约、知足、保守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国人饱受苦难而毅然不倒,成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中国人易于知足,乐天知命,相信直觉而缺乏科学精神。
无论什么世道,什么朝代,中国人常能管束自己,如果管理者能听令自存自没而不加干预,他们也乐得互不干涉。
尽管这本书著于近百年之前,这些特点还是普遍存在的。
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是为中国人美德的同时,也成为中国人的三大恶劣德行。
中国人对暴政、虐政、苛捐杂税、无政府种种惨痛的忍耐是西方国家不能比的。
对于不公之事,人们暗中咒骂,但却无心无力反抗,我们一直信奉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方面,忍耐被当做美德来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忍耐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个人权力缺乏保障的时候,人们为了适合生存,养成了可无可不无的品行。
在一个个人权利没有保障的体制中,对人民来讲,不管闲事是个人自由最好的保障。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人能够同时拥有积极和消极的人生思想,顺时中国人信奉积极的孔子主义;失败时,中国人是消极的道教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
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
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
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
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
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先生从中国地域之南北差异说开来,从中国民族之角度入手,细说民族特性。
当然民族特性有优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优点之处往往更加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是优非优?林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章节中,一口气写出八章所谓中国人之“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不得不让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深思,现实社会中,我们弘扬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读《吾国与吾民》,放观当今,我们不得不深思,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是隐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恶习”。
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很多人仍旧把这种“小智慧”当大智慧,显然要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国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从中移除掉,还原一个本质纯粹的中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五):对于过往抱有温情与敬意耗时半月有余,每日勤读近两个时辰才终于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对民国大时代的学者们普遍抱有崇敬,所以林先生的书诚不敢随意去读,这半文言半白话的文风着实读来费劲。
读前看过一些短评,说先生痛斥儒教之迂腐,大揭国民劣根性,我诚不敢信,果真如此岂不是和鲁迅先生完全是同一战线,但事实上林先生于左翼文人还是敬而远之,读完书只觉得褒贬中肯得当,言之有据,绝无宣教之辞。
作者通篇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是抱有敬意的,对于孔子思想在后世历代的演变,客观而辨证地加以分析,加之深厚的语言学功底,游刃有余的从汉字特点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能够浪漫而充满人文情怀的原因,当然,批判更是一个主要旋律,林先生出身基督教家庭,英文水平在民国大师中,能望其项背者寥寥,他对于封建时代末期中国文化发展严重落后的原因,先天具有足够客观的认识,先生认为传统儒教过分强调内在的自省,对于外来刺激过于麻木,不懈以逻辑事之,此番论点中肯而温和,与鲁迅先生所言核心并无二致,但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
跳出书的内容,此次阅读经历与我也是受益匪浅,林语堂先生写书时,对于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典章文物信手拈来,国学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但事实上先生的国学积累起步并不早,诚如在探讨中国戏剧那一章中的自我调侃“不到二十岁就已经熟知约书亚的喇叭吹到了耶利哥的城墙,可到了近三十岁才知道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所谓学贯中西也是后中而先西,最近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我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严重的国学短板深感惭愧,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前言里讲到知识之人应该对本国过往之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北宋张载也说过读书要“为往圣继绝学”,作为一个渴望用文化充实自己的青年人,子曰诗云不可不读,对于圣哲先贤千年的智慧一知半解,在外人面前标榜中华智慧也实在是没有底气,如此,林语堂先生不正是一个好的榜样吗?《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六):农耕时代的中国人这版英译汉很多半文言的语句,据说翻译者黄嘉德是民国时代人,因年代久远,读起来很拗口。
个人更喜欢由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郝志东与沈益洪翻译的,名为《中国人》,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比如这版的“普通感性”对应学林版的“庸见”,“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翻译。
林语堂先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评价他所在时代的中国人。
因为科学发展时代水平的限制,很多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农耕时代的人类通性。
比如,爱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心灵“女性化”,连语言文字描写也是女性化,从字里行间总觉得对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
比如善用比拟手法、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的各种成语、谚语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维,未免牵强,且有失偏颇。
再联想他写的《武则天传》,他是得多讨厌女人当皇帝,才会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尽各种不堪的词汇,而不写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贡献。
尽管如此,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无论读任何经典,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放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国人,百年后的中国人,哪些不好的个性没了,哪些不好的个性仍然存在着,通过比较,可以剖析人性中优缺点。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七):当我越来越宽容时,我也越来越挑剔林先生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新东西和新思考,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书,之所以没有先看《京华烟云》,是因为现在不大看小说了,而且也不太喜欢民国人写的类似《红楼梦》大家族的小说,总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谁把儒家和道家骂的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针见血。
读完此书,深感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紧密相关,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道德状态。
作者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论述直指人心,在当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时弊,只是可叹没有速朽,社会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滞不前。
作者对于妇女生活的描述让我有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
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还是涉及阴私不肯深刻论述。
作者在向我们证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们的价值在于家庭。
似乎裹脚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悦男人,却没有说女子为什么要去取悦男人。
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笔到这一章似乎变成漂浮不定的拂尘了。
还是打了最高分,因为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去读一读。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八):透视看过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体会到确实存在一些沉积在中国人体内的东西。
这个东西积累了几千年,体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身上。
林语堂先生用他广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在看这本书时,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由于个人知识的匮乏所带来的不理解,或者误解。
但是终归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受的。
这些感受更大的成份是对于一些自己能够理解且印象深刻的内容的总结。
my people中国人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的,在我看来这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三性。
德性,品性,习性。
德性的中心是中庸。
中国人的圆熟,无可无不可,爱好和平,忍耐等等都与中庸有着关系。
具体的例子可以举中国社会制度的模棱两可性。
中国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呢?中国有法,但是中国人重视以德服众。
当然这个德发展到了现在却成了以权服众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个美国外教的一句话。
当时学生问他最喜欢中国的那些方面。
他说了两点,我相信他是没有恶意的。
他是这样回答的:第一,中国人看我是外国人,往往会给我行方便,办理各种事情都会有网开一面的待遇;第二,中国人办事效率很低,这样中国赶上美国还需时日,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还是高兴你们办事效率低的。
且说第一点,在中国办事情固然有程序,但是更像是形式,这程序掌控在办理的人的手中,所以第一种情况就出现了。
第二点也与这制度的模棱两可有着莫大关系,但是后面再说这点吧。
中国人的中庸还体现在个人的追求上,中国人要结婚,不只是个人的爱情,他需要考虑家庭。
但是也不会为了国结婚。
其实这是一个折衷的目标,不为个人,不为国,为家。
家正好在个人与国之间。
也许这个例子不足以说明这个。
且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的求学,我们的求学往往不仅仅为个人的腾达,也难说为国家之兴旺,我们很多人是为了家在求学。
所以我们不像美国追求个人主义,也不像过去的苏维埃追求集体主义,中国有一个特色社会主义,也许可以叫家庭主义。
中国人口头禅:A是对的,B也不错。
品性的中心在于诗。
中国的诗与国外字母形成的诗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中国的诗有音韵美,但是不及国外的。
中国的事最大的特点是意境美。
中国民族是很富有想象力的。
诗中的美是无法用英文翻译出去的,这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那种意味深长的笑。
这种笑只有中国人能体味。
而这种隐晦,欲说还休的美不仅仅在诗中,中国的画,中国的建筑,中国的书法。
所以在中国,小说和散文是不及外国的,但在许多要融入想象的文艺方面,中国人往往能够独当一面。
这就好像一杯茶,不像可乐与咖啡那般味觉来的直接,但是意味深长久远。
中国人信佛教的居多,因为佛重视的是去参透,去体味。
而在中国,诗与佛更是进行了融合。
基督要想进入中国人的思想中,我想圣经得先翻译成诗那般形式才能得到中国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