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痤疮的药物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2 1 年 7月 01
熟诱因, 已经越来越受到儿童心理专家的注意f ) 】 。
2 治 则治 法
13 2
应注意做 到 : 早期发现 , 早期诊断 , 早期治疗 , 规范用药 , 中病 即 止。此外 , 针灸、 推拿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 其通过对穴位 的 性 早熟 的治 疗需 辨 虚实 , 者 为 肾阴 不足 , 火偏 亢 ; 者或 刺 激 , 以达 到 通 经脉 、 阴 阳、 脏 腑 的作 用 , 时可 免 去儿 童 虚 相 实 可 调 和 同 为肝 郁 化 火 , 为 脾 虚 痰 湿 , 滞 血 瘀 , 及 肾 之 阴 阳 失衡 而 致 服药困难等不便 ,但在治疗儿童性早熟方面的应用 尚不多见 , 或 气 累 不 病 。因而治 疗上 辨证 分 治 , 补 肾 滋 阴降 火 , 肝 清热 解郁 , 或 或疏 或 失 为一个 较有 意 义 的研究 方 向 。 健脾 化痰散 结 。 据 “ 根 壮水 之主 以制 阳光 ” 的治疗 原则 , 春梅 【 孙 4 J 用 参 考文 献 知柏地 黄 丸合 大补 阴 丸治 疗 8 例 性早 熟 阴虚 火 旺证 女 童 ,总有 【 许 士凯, 子 林. 早 熟诊 断与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的研 究进 展叨. 0 1 】 唐 性 现 2 0 ,36: 37 5 7 效率 8. 临床疗效较好。何雯等【 8 %, 9 曰 用性早熟合剂 ( 柴胡 、 白芍、 代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04 1f】 0 — 0. 2 受传 , 景 茂 .中 医儿 科 临床 研 究 【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汪 俞 M] 人 生地 、 党参、 炒黄芩 、 丹皮 、 郁金 、 炙香附、 炒橘核、 炒荔枝核 、 紫花 [ 地丁 、 甘草 ) 疗肝 郁 化火 型 女 童 性早 熟 2 治 5例 , 发现 FH、H、2 2 0 3 2 S L E 0 9.6 . 水平明显下降。 马乃珏 为本病 为长期阴虚内热造成 胃强脾弱 , 【 陈小平 . 阴泻 火 中 药为 主 治疗女 性 特发 性 性早 熟 的 临床 分析 3 】 滋 湿热 内生 , 带 之脉 不 固而湿 浊下 注 , 下量 多 。 在l 床上 性早 【冲 国 当代 儿科 杂 志, 0, 3:5. 任 带 而 I 缶 J ] 2 7 () 0 0 9 2 熟 患儿 多有 不 同程度 的形 体偏 胖 、 动 懒 言 、 少 纳呆 、 厚腻 脉 滑等 【 孙春 美. 柏 地黄 丸联 合 大 补 阴丸 治 疗女 童特发 性 性早 熟【. 苔 4 】 知 J实 ] 痰 湿 困脾症 状 , 当健 脾利 湿 , 散结 , 选 桃红 六君 子汤 。 治 化痰 方 用 儿科 临床 杂志 ,09 2 ( )67 6 8 20 ,4 8 :2 — 2. 临床上 多各 证兼 见并 存 , 肾为 先 天 之本 , 而 因此 , 平衡 肾 之 阴 【 芦 军 萍. 内分 泌 干扰 物 引致 儿童 性 早 熟的机 理及 其 中药 治 5 ] 环境 阳为治 疗之 根本 , 基础 上 或 疏肝 、 泻 火 、 在此 或 或健 脾 、 化痰 、 或 或 疗研 究『】 海 : D. 上 复旦 大学 . 0 . . 2 68 0 3 活血随症加减治疗 。严霞tN滋阴泻火中药( l q 知母、 黄柏、 生地、 茯 [ 汤军, 6 ] 孙洁, 陈蓉蓉等. 儿童性早熟的非疾病 因素调查叨. 中国健 苓、 丹皮、 夏枯草 、 炙龟板、 生甘草 、 龙胆草 、 泽泻 、 麦芽 ) 治疗女童 康教 育 ,0 51 ̄1:5 —5 20 。 2 )95 97 性 早熟 2 例 , 效率 8 . 3 总有 69 %。叶进 予二 陈 汤合 知柏 地 黄汤 加 [ 万秋 , 燕 , 通 . 童 性 早 熟 与社 会 暴 露 【. 儿 科 杂 志 , 7 】 钱 徐 儿 J 临床 ] 减 治疗 女童 性早熟 4 例 , 现可 明显延 缓 患儿 骨龄 生长 。 6 发 20 ,2 )5 1 042 ( :6 . 8 3 现 状与展 望 【何 雯, 8 】 马永红 , . 熟合 剂 治 疗肝都 化 火型女 童特发 性 中枢 张颖 性早 中医药治 疗儿 童性 早熟 有 较 好 的疗 效 , 目前 尚存 在 一些 问 性性 早熟 2 例 临床研 究叨. 中 医中药杂志 ,003 ( : 一4 但 5 云南 2 1 ,1 )1 l. 3 2 题, 如缺乏规范化 的中医诊断分型标准与量化观察指标 , 使各项 【 马乃珏 . 治疗性 早 熟 1 例 [. 中 医杂志, 9 , ( )5 . 9 ] 中药 2 J 陕西 ] 1 81 2 :2 9 9 资料 之 间缺乏 可 比性 。 中药 服 用 的疗 程 不确 定 , 而且 中药 味道 较 [ 】 霞. 阴泻 火 中药治 疗女 童 性早 熟 2 例 【. 江 中西医结 合 1严 滋 0 3 J浙 ] 苦, 患儿 的依从 性可 能较 差 。 当前 应 当加 强避 免 儿 童误 食或 滥 补 杂志 ,07 1( :7 —7 . 20 ,7 )34 3 5 6 含有 激 素的食 品或 药 品 的宣传 与 教 育 ,预 防假 性 性早 熟 的发 生 。 [1 进 . 药抗 早 颗 粒 荆 治 疗 女 童 性 早 熟 4 叨. 宁 中 医杂 1] 叶 中 6例 辽 在药物治疗儿童性早熟时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 志 ,0 7,44: 3 - 3 . 2 0 3 ()4 5- 6 4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但也有可能会在成年期发病。

它主要是由于皮脂腺异常分泌造成的,集中在面部、背部和胸部等部位,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及社交行为。

虽然痤疮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长期的病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分别从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痤疮的发病机制1. 皮脂腺分泌异常痤疮的发病与皮脂腺的异常分泌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皮脂腺分泌皮脂,它的作用是皮肤的润滑和保护。

但当皮脂腺分泌过多时,导致毛囊口阻塞,使得皮脂不能正常排泄,细菌感染,从而产生粉刺,最终形成痤疮。

2. 细菌感染皮脂腺分泌过多的皮肤表面的细菌也会增多。

这些细菌会进一步加重毛囊的阻塞,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痤疮。

3. 遗传因素痤疮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患有痤疮,那么子女患痤疮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痤疮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激素水平波动荷尔蒙水平的波动也会引起痤疮的发生。

青春期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阻塞,从而诱发痤疮。

5.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点外,压力、生活习惯、饮食等也是引发痤疮的重要因素。

长期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高糖高油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及恶化。

二、痤疮的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有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种。

外用药主要包括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和角质调节剂,外用药的好处是能够直接作用于痤疮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内服药主要包括维生素A酸类药物、抗生素和口服避孕药等,能够通过内服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

2. 光疗法光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治疗痤疮的方法。

光疗法具有杀菌、消炎和调节皮脂分泌的作用,对于那些反复发作的痤疮和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光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痤疮中医治法与进展

痤疮中医治法与进展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年第 2 卷第 8期 01 l
Z e ag Ic h jn T wM( o.1 o 0 1 i J V 1 .2 1) 2N 858Fra bibliotek 5・

述・
痤疮 中医治法 与进展
贾丽 莹 余 土根
关键 词 痤 疮 中 医药疗 法 综述
浙 江 中医 药大 学
宗金 鉴 . 心 法要 诀 》 肺 风粉 刺 记载 日 :此 病 由 1g 1 1 , 2次煎 服 ,0天为 1 夕科 对 “ 0。 天 剂 分 1 个疗 程 , 有效 总 肺 经 血 热而 成 。 发于 面鼻 , 碎 疙瘩 , 如黍 屑 , 每 起 形 色 率 9 .%。 06 赤 肿 痛 , 出 白粉 汁 ” 因颜 面是 肺 、 、 破 。 胃 大肠 经所 过 24 其 . 之 处 , 以主要 为肺 、 大 肠经 郁热 所 致 。 所 胃、
且副作用小 ,除内服 中药外 ,还包括 中药制剂外用 窦道 、 经久难愈 ; 伴纳呆腹胀 ; 舌质 暗红 , 苔黄腻 , 脉

法 、 膜 法 、 灸法 等 , 者 就 中医 治 疗 痤疮 的 常用 弦滑 。 宜 除湿 化 痰 , 面 针 笔 治 活血 散 结 。 静 [ 林 7 ] 中药 内服 采用 方 法综 述 如下 。
1 概 述
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 3 例 。 2 中药组方 : 昆布 、 海藻各 1g桃 仁 、 花 各 6 , 三 棱 1g益 母 草 1g夏 枯 0, 红 g炒 0, 2,
痤疮 中医称“ 肺风粉刺” “ 、酒刺” “ 、风刺” 《 等。 医 草 1g 当 归 、 芍 各 6 , 半 夏 、 皮 、 苡 仁 各 0, 赤 g制 陈 薏
有脓疱 ; 口渴喜饮 , 伴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 舌质红 , 苔 25 中药 治 疗痤 疮 作 用 机 制研 究 刘 雁 等 【认 为 , . o l 薄 黄 , 弦滑 。 宜 疏风 清肺 。 洁勤 【 脉 治 熊 3 _ 杷 清肺 饮 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敏感 的中药有丹参 、 以枇 为基本方治疗寻常性 痤疮 4 4例 , 视病情辨证加减 , 连翘 、 虎杖 、 黄柏 、 山豆根 、 大黄 、 黄连和茵陈 ; 中度敏

痤疮治疗进展

痤疮治疗进展
【 关键 词】 痤疮 ; 分级 治疗 ; 物理 治疗 ; 行 为 治 疗
【 中 图分类 号1 R7 5 8 . 7 3 +3
【 文献标 识码I A
【 文章 编号1 1 0 0 4 —4 9 4 9 ( 2 0 1 3 ) 1 O ~2 5 6 -0 2
痤 疮 是 一 种 皮 肤 科 常 见 的 与 皮 脂 代 谢 有 关 的 毛 囊 皮 脂 腺 的 慢
2 0 1 3年 第 1 O期
痤 疮 治 疗 进 展
黄 显 琼 张 道 军 伍 津 津 ( 第 三 军 医大 学 大 坪 医 院 重 庆 4 0 0 0 4 2 )
【 摘要】 痤疮 是 青春期 常 见的一 种发 生 于毛囊 皮脂腺 的慢 性 炎症性 疾病 , 特 点 为 粉 刺 的基 础 上 产 生 丘 疹 、 脓疱 、 结节、 囊肿 等损 害, 是 一 种 多因素 疾病 。痤疮 治 疗方法 较 多, 本文 将对 痤疮 的治 疗方 法进行 综述 。
丘疹 、 脓疱 、 结 节及 囊 肿 。这 些 皮 损 还 可 融 合 成 大 的炎 性 斑 块 和 窦 减 少 , 对 大 多 数 患 者 的痤 疮 皮 损 具 有 缓 解 作 用 。 道 。炎症 性皮 损消退 后 可遗 留色素 沉着 、 持久 性红 斑 、 凹 陷 性 或 肥 厚 红 光疗法 红光 的穿透 深度 可达 1 O ~1 5 mm 以 上 , 心 理损 害 。
下组 织 。其作 用机 制可 能是 红光 增 加 细 胞 的新 陈 代谢 , 促 进 细 胞合
痤疮 皮损 严重 程度 分级 有 助于 正 确选 择 治 疗方 案 , 目前 根 据 国 成 , 刺激 成纤 维细增 生并 产生 生长 因子 , 使纤 维细胞 数 目及 胶原 的形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发病主要与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2],通常以粉刺、脓疱、炎症性丘疹较为常见,较重则会出现结节、囊肿。

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或轻或重的痤疮病症,而更有3%—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的治疗1.局部治疗1.1维甲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3]。

维甲酸类药物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减轻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加速粉刺排出[4]。

此外,这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4]。

它们对治疗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有效[3]。

不良反应是使用后不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干燥、剥落、红斑、角质层变薄和烧灼感[5]。

症状不严重者,可以逐渐建立耐受,少数不能耐受患者应采取其他治疗方案[2]。

1.2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高效的局部抗菌剂[5]。

它可以抑制皮脂、甘油三酯的脂解,减少痤疮皮损的炎症[7]。

此外,过氧化苯甲酰可适度溶解粉刺[6]。

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单一疗法使用,但更常见的是与局部维甲酸或抗生素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7],且其不良反应一般都较轻。

1.3外用抗生素治疗痤疮。

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炎特性,并且根据配方的不同,可以杀菌或抑菌[8]。

外用抗生素全身毒性小、安全性好,但局部抗生素不应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因为它有产生细菌耐药性的风险[3]。

1.系统治疗2.1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炎症类型较多痤疮的重要方法[9]。

尤其对于背部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对于难以触及的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局部治疗是很困难的[9]。

此外,口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抗炎特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改变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作用[10]。

一般来说,口服抗生素应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2.2对于月经初潮后痤疮患者,激素治疗是一种选择[11]。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周 蜜1,王玮蓁2(11湖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21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 430022)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8)06-0063-02 中医学将痤疮谓之痤,《内经》早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的记载。

据有关文献[1]报道: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40%,而在青春发育期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综述如下。

1 内服中药治疗111 辨证分型11111 肺经风热型:陆氏[2]认为,此证见皮疹以粉刺、炎性丘疹为主,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风,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11112 肺胃湿热型:眭氏[3]认为,油脂分泌较多,以炎性丘疹、脓疱疹为主。

治宜宣肺清热、通腑化湿,方用芩连平胃散加减。

11113 热毒血瘀型:痤疮经久不愈。

孙氏[4]以活血清肺法治疗此型痤疮。

11114 冲任不调型:陈氏等[5]认为,患者皮疹每于月经前加重。

治以调摄冲任、活血祛瘀。

方选二至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1115 痰瘀毒滞型:韩氏[6]认为,患者面颊、下颌及额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囊肿或结节。

药用法半夏10g,石菖蒲15g,山慈菇15g,海藻15g,浙贝母10g,炮山甲10g(先煎),红花8g,当归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

此外,徐氏等[7]认为,部分病人辨证属肝经郁热型,多见于脓疱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并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治以疏肝解毒之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还有人从肾论治,杨氏[8]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之。

112 专方专药薛氏[9]用清解消痤汤辨证加减治疗80例。

方药:土茯苓、野菊花、虎杖、桑白皮、黄连、黄芩、赤芍、丹皮、生甘草、白花蛇舌草。

临床总有效率为90%。

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2 治 疗
雄激 素可促使表皮角质形成和增加皮脂腺功 能的活跃程度 。 血 清雄激素葡萄糖 酸 苷 ( O 是雄 激素 代谢 的产物 , 患 A G) 在 中度痤疮妇女 中的水平增高 。口服避孕药治疗后 , 痤疮 患者
的游离睾酮水平和 A G均下 降 , O 同时与 痤疮 患者 的炎 性损 害减少相关 。依此推 断雄激 素与炎症 相关 。另 有学 者认 为, 女性痤疮 患 者经前 期 雌 二醇水 平 降 低 , 酮/ 二 醇升 睾 雌 高, 使得睾 酮相对升高 , 从而使 痤疮发 生或 加重 。此类 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大 , 卵巢功 能逐渐发 育完善 , 二醇 分 泌逐渐 雌
正常 , 睾酮/ 雌二醇达到平衡 , 便好转或 自愈 。 痤疮
12 毛囊皮脂腺 导管异 常角化 . 包 括两 个方 面 : ①脂 质水
平转变 : 痤疮 患者角鲨烯及 其氧化 产物水 平增 加 , 油酸水 亚 平降低和局部维生素 A缺乏均 与痤疮 发病 相关 。② 细胞 因
子的作用 : 研究 证明 I- L1 加入培养 的皮脂腺 导管会 引起痤 疮 形成 , 加入 I一旺拮抗剂可抑制其发生 , L1 证明 I d在痤疮 L1
( 中性粒细胞 、 巴细 胞 、 淋 巨噬细 胞等 ) 聚集 于 局部 , 灭痤 杀 皮脂腺 的发育和皮脂 的分泌直 接受 疮丙酸杆菌 , 导致受 累毛囊 炎症的发生 。
11 性激素分泌异常 .
雄 激素的支配 , 中最重 要的是睾 酮。睾酮 在皮肤 中经 还原 其
酶 的作用转变为更具效力 的二氢睾酮 ( H ) H D T 。D T是 刺激 皮脂 腺增生 的主要原 因。D T可与 皮脂腺 细胞 内的受 体结 H 合, 刺激皮脂腺 细胞 的增生 和分泌 ; 能促进 皮肤 细胞 内核 蛋 白的合成 , 促进 糖酵 解 , 还 刺激 皮脂腺 细胞 的脂 类 合 成 。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不 断 深入 .痤 疮 的 临床 治 疗 有 了 进 一 步 发 生 率 为 88 % .主 要 为 恶 心 及 光 敏 反 素 等 药物 联 合 应 用 。常 用 有 异 维 A酸 和 . 9
的提高, 综述如下 : 现
应 。提 示 美他 环 素 治疗 寻 常痤 疮 尤 其 是 维 胺 酯胶 囊 .属 于第 一 代 非 芳 香 维 A 酸
环 素 类 、 环 内酯 类 、 林 霉 素 、 霉 素 霉 素磷 酸 酯 搽 剂 及 凝 胶 治 疗 4 大 克 氯 0例 寻 常
他 扎 罗 汀也 是一 种 新 型 特 异 受 体 选
等 为 主 。近 年 来 对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生物 膜 痤 疮 患 者 . 4周 后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8 % 、 择 性 维 A酸 类药 . 通过 抗 角 化 、 菌 等 5 可 抑 的 研究 提 示 这 层 外 被 的 多 糖 蛋 白 质 复合 8 . . 无 明 显不 良反 应 [ 25 均 % 5 1 。 物 能 促 进 细菌 在 毛囊 壁 的 粘 附 .增 加 角 多个 环 节 治 疗 痤 疮 。 刘雯 【等 采 用 01 l l 1 . %
及 胸 背 部 .中 医认 为 其 病 因 多 为 热 邪 偏 美他 环 素 组 有 效 率 8 .9 , 著 高 于 对 制 皮脂 腺 管 上 皮 过 度 角 化 ,降低 皮 脂 分 8 % 显 8 盛. 血瘀 痰 结 。 近年 来 随 着对 本 病 研 究 的 照组 。这 次 实 验 中美 他 环 素 的不 良反 应 泌 . 除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等作 用 。 与抗 生 清 可
由于 细 菌 耐 药 性 的 不 断 增 长 . 目前 他 扎 罗汀 凝 胶 短 接 触 疗 法 ( 天 3 每 0分 钟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痤疮的普遍性与影响 (2)1.2 痤疮治疗的重要性 (3)二、西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3)三、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5)3.1 中药治疗 (6)3.2 针灸治疗 (8)3.3 推拿按摩治疗 (9)3.4 拔罐刮痧治疗 (10)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11)4.1 中西药结合治疗 (12)4.2 中医与针灸结合治疗 (13)4.3 西医与拔罐刮痧结合治疗 (14)五、新型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15)5.1 生物制剂治疗 (16)5.2 微晶磨削术 (18)5.3 激光治疗 (19)5.4 光动力疗法 (20)六、治疗痤疮的护理与预防 (21)6.1 护理措施 (22)6.2 预防措施 (23)七、结论与展望 (25)7.1 研究进展总结 (25)7.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26)一、内容描述又被称为青春痘,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痤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成为了皮肤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痤疮的发病机制:详细阐述痤疮的发病机制,包括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角化异常、炎症反应等。

痤疮的治疗方法: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痤疮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果酸换肤等,并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痤疮的预防与护理:阐述如何预防痤疮的发生,以及在患病期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以减少痤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痤疮治疗的研究趋势:展望痤疮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新型药物的研发、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探索等。

1.1 痤疮的普遍性与影响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

全球约有80的青少年在青春期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痤疮症状,而成年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受到痤疮的影响。

痤疮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自卑感和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痤疮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外貌越加重视,来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也越来越多。

由于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对清楚,所以治疗痤疮的方法越来越丰富,并且效果越来越显著,激光及其他物理治疗在皮肤科的应运也对痤疮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传统的治疗方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的方法也正在被重视,比如果酸换肤,本文就痤疮的国内外治疗最新进展做一总结,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痤疮;维A酸;抗生素;光动力;激光;果酸Recent advances in acne treatmentJI Qingyan1 ,WANG Jingxia21.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750000,china2.Correspondingauthor:WANGJingxia,E-mai:***********************[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appearence ,so more and more acne patients arecoming to the clinic to treat the disease. because the currentresearch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is relatively clear, acne treatments is more and more abundant and significant, laser and other physical therapy in dermatology should also has an importantsignificance to acne treatment, we to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s also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New methods are also being taken seriously, such as acid peel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treatment of acne at home and abroad,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clinicians.[key words]Acne;Vitamin A acid;Antibiotics;Lightpower;Laser;acidity痤疮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反复治疗、复发而被皮肤科医生所关注,目前发病机制已经比较明确,主要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继发炎症反应等主要因素导致,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YKL-40(几丁质酶-3-样蛋白1)可能在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还可能为痤疮患者炎症和血脂异常之间提供一种新的潜在联系【1】,我们期待这个研究有更进一步的进展,为痤疮新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_殷迪

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_殷迪

药,2007,39(1):9.[23] 张焕标,王惠心,张育勤.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单纯性肥胖384例[J].江苏中医,1998,19(5):37.[24] 宋秀珍,吉 阳.头针胃区与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72例疗效观察[J].中级医刊,1998,33(6):56.(收稿日期:2008-11-14) 文章编号:1673-2995(2009)03-0166-04·综 述·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P r o g r e s s o n s t u d y o f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n e殷 迪,牛松青* (吉林医药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吉林吉林 132013)摘 要: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常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纷纷研制出治疗痤疮的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已取得一些进展。

在此就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痤疮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关 键 词:痤疮;病因;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

痤疮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

痤疮是一种皮肤病,一直困扰着许多年轻人,国外研究表明,12~24岁的青少年痤疮发病率高达85%。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纷纷研制出治疗痤疮的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在此就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加以介绍。

1 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痤疮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与雄激素、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因素有关[1]。

1.1 雄激素皮脂腺主要受雄激素调控,痤疮与雄激素水平的增高息息相关。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痤疮发生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的进展

痤疮发生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的进展

座疮发生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的进展**基金项目:“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项目编号:FZHJ14)收稿日期:2019-07-28作者简介:刘家伶(1993—),女,四川南充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与环境微生物。

通讯作者:黄鹫强( 1974—),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E -mail : biohlq@§nu .edu .cn 。

刘家伶王雅芬】,苏经迁3,黄鹭强(1.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17;2.福建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17;3.福建师范大学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117)摘 要:座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尚未完全揭示,同时也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及疗法。

文章对座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理、座疮治疗方法、药物使用的状况和座疮药物的开发等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疾病 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座疮;座疮丙酸杆菌;治疗药物doi : 10.3969/j.issn .l007-550X .2019.10.001中图分类号:R758.7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0X (2019)10-0021-07痙疮是一种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数 学者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 漏斗部过度角化并形成角栓、痙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和炎症反应。

痙疮丙酸杆菌被认为是致病的关键 环节,本文介绍了痙疮丙酸杆菌与痙疮的关系、致 病机理、痙疮治疗以及新药开发的研究进展,为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1瘗疮产生的机理1.1座疮发生的微生物基础痙疮丙酸杆菌JPropiombacterium acnes )被认为是致病的关键环节,最早是从痙疮患者皮损处分离而来的嗜脂性胞内寄生杆菌⑴,常寄生在人类皮肤毛囊皮脂腺漏斗部。

临床上发现痙疮丙酸杆菌具有类型差异,Mc D owell 等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 )对几种疾病来源的痙疮丙酸杆菌进行鉴定分类,发现I A 1型和I C 型与痙疮高度相关,n 型痙疮丙酸杆菌核糖体分型6 ( n -RT 6型痙疮丙酸杆菌) 存在于健康皮肤中,许多I A-2型亚型痙疮丙酸杆菌因为缺少跟毒性相关的基因而和痙疮的产生没有关系。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2024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2024

玫瑰痊疮治疗研究新进展2024玫瑰痊疮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多因素诱导的以皮肤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好发千面中部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疤等,少数患者可出现眼部改变和鼻部为主的增生肥大。

其诱发因素包括温度变化、紫外线照射、辛辣食物刺激及情绪变化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有一些新药物和新技术在玫瑰痊疮治疗领域取得了临床研究成果。

一、药物治疗1、抗微生物类:包括四环素类(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大环内酣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甲硝嗤、壬二酸等。

1%伊维菌素乳膏是较新的药物,千2014年获批准用千玫瑰痊疮。

近年一些研究针对抗微生物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问题对药物剂型进行了优化。

新开发的1.5%米诺环素泡沫剂、二氧化硅微袭化过氧化苯甲酰5%乳膏(benzoyl peroxide,B P O)分别千2020和2022年获FDA批准。

研究使用1.5%米诺环素泡沫剂治疗丘疹脓疤型玫瑰痊疮(papulopu stularrosacea,PPR) 可显著减少炎性皮损数目。

B P O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但其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刺痛、报痒)较明显。

微胶泰化技术将B P O隔离在预定大小和厚度的二氧化硅外壳中,在药物和皮肤之间形成可渗透的屏障,逐渐释放以控制皮肤暴露率,可以很好的降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外尚有多种抗微生物药物/剂型处千临床研究中。

Siddiqui等研究表明以桉树油为内相,Tween20为表面活性剂,在凝胶基中分散制备的米诺环素纳米乳凝胶可以显著提高给药效果,延长药物在靶区停留时间。

优化后的米诺环素纳米乳凝胶的药物释放速度更快、释放量更高,不良反应更少。

沙环素s arecyline)为四环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窄,可能会减少微生物群破坏和耐药性。

已有研究证明口服沙环素治疗成人PPR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沙环素目前尚未获得FDA批准,需进一步研究考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痤疮的临床治疗进展

痤疮的临床治疗进展

方面 , 随着近年来生物分子学及临床研究 的不断发 展, 还发 现痤 疮治疗 的潜在新 目标 , 如 饮食 因素 、 相关 细 胞因子和 T o l l 样受体等 。 1 . 1 皮 脂腺 在痤 疮形成 中的作用 皮 脂 腺 分泌 过盛 与 痤疮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尤其在青春期 , 雄激素 的分泌
1 . 2 痤疮 丙酸 杆菌在 痤 疮形成 中的作 用 痤 疮丙 酸 杆 异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个事实反映了蓝光可更有效 而红 光可 穿透更 深 的皮肤 并 通过 调 解 细胞 菌为 一种革 兰 染色 阳性 的厌氧短 杆 菌 , 它 可 引发 患者 面 地 激活 卟啉 ,
部皮脂腺功能发 生异 常 , 尤其是水 溶性的脂类 甘油 因子的释放来控制炎症 。 2 . 2 化学剥脱术 化学剥脱术通常用于去除面部可再 三酯分泌增加是造成炎症反应增强的因素之一 。痤 即促进 面部皮 肤 的正 常 角化 。就 治 疗痤 疮丙酸杆菌通过 T细胞促进热休克蛋 白形成 , 它具有合 生 的角化上 皮 , 中等强度的剥脱试剂可用 于去 除表皮 和一部 成T o l l 样受体的作用 , 同时激活皮脂腺细胞和角质细胞 疮而言 , 中的 C D 4 中性粒 细胞表达H 。由于痤疮丙酸杆菌还 分真皮乳头层的痤疮疤痕患者。 乙醇酸在低浓度时可降低角化细胞 的凝聚能力 , 而 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化合物 , 如 白细胞介素 乙醇酸在化 ( I L ) , 肿瘤坏死 因子 ( T N F ) , 干扰素( I F N ) - y , 粒细胞 一 在高浓度时可促进表皮脱屑 。研究表 明,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 G M —C S F ) 等 。其 中白细 学剥脱术 中具有轻度改善 中度和重度结节性痤疮 的效 , 在治疗患有粉刺型痤疮 的妇女后 胞介素可形成微型粉刺 , 并激活 T o l l 样受体诱导的淋巴 果 。有报道称 ]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48.2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孟抗抗黄大为[导读] 在各类皮肤病中,寻常痤疮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多发于背部、面部孟抗抗黄大为邢台市中医院,河北邢台 054001摘要:在各类皮肤病中,寻常痤疮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多发于背部、面部,从临床表现形式来看,最为多见的是粉刺、结节、囊肿等,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话,色素沉着、瘢痕遗留就会避免。

从相关机构的研究结果来看,寻常痤疮的患病率高达9.38%,因而要当下必须要寻找到可行的方法加以治疗。

关键词:寻常痤疮;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患有寻常痤疮的患者中,青年人的占比是最大的,由于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发病率较高。

当下对寻常痤疮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较多的,本文主要针对口服、外用药物的实际运用展开深入探析。

1 局部药物治疗1.1 外用抗生素局部使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药物能够在毛囊中逐渐积累,进而达成抗炎、抗菌目的。

从现阶段用于治疗的抗生素来看,克林霉素、红霉素的使用较为常见。

这些均属于外用抗生素,不会对病患产生较大刺激,然而细菌耐药性也会逐渐增加,所以在治疗时应该要同时选用BPO,并对治疗时间加以控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患者已经怀孕的话,要对用药安全加以关注。

1.2 外用维A酸类药物对轻度粉刺进行治疗时,维A酸就可达到治疗目的,而在对中度痤疮、重度痤疮加以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同时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口服药物。

此类药物中较为常用的是阿达帕林、维A酸、他扎罗汀等,这些药物具有的耐受性,以及取得的疗效时存在差异的,阿达帕林在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最为理想的则是他扎罗汀。

对维A酸予以应用的过程中,会对患者的皮肤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发痒、刺痛、红斑等症状最为常见,如此就会使得治疗依从性降低很多,解决的方式是对药物的浓度、使用频率予以降低,并可通过保湿霜减轻刺激。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玫瑰痤疮的治疗研究及进展

玫瑰痤疮的治疗研究及进展

玫瑰痤疮的治疗研究及进展摘要:玫瑰痤疮是面中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患者的外貌会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社会生活。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病例经验总结,患者多产生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等症状并伴随一些不适症状。

本文将对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展开叙述。

关键词:玫瑰痤疮;DPL;短波治疗仪;舒敏之星;小剂量异维A酸前言玫瑰痤疮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情有顽固难治、反复发作的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发展为永久性瘢痕,甚至毁容,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生活。

目前已有多种治疗玫瑰痤疮的方案,多以对症用药、清洁皮肤、调整内分泌为主,以下将详细介绍各种治疗方案的进展。

1玫瑰痤疮的治疗方案1.1 DPL联合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DPL是一种新型的光嫩皮肤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面部色斑、毛细血管扩张等问题,具有操作方便、治疗周期短的优点。

羟氯喹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感染等效果。

使用DPL联合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通过100nm波段的精选窄谱脉冲光,将热量传导至面部血管壁,使血管内细胞肿胀、血管收缩,降低炎症反应。

DPL相比IPL具有能量集中的特点,方便医生快速对病灶作出处理。

根据严松华[1]研究,使用DPL联合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面部症状明显改善。

1.2 短波治疗仪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他克莫司软膏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对皮肤炎有较好疗效。

在用药初期,他克莫司软膏会激活患者皮肤炎症部位的辣椒素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加速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钙离子内流,患者会产生疼痛、灼热的感觉,红斑症状会暂时变明显。

随着治疗的进行,药物作用会持续导致钙离子内流,患者皮肤外周神经元释放神经肽递质能力减弱,有助于减轻皮肤瘙痒、痛疼、炎症症状。

配合短波治疗仪对面部进行清洁、修复,该治疗方案可加速疗效。

根据洪怨治[2]等研究,短波治疗仪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生理功能和物质功能评分增高明显,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

米诺环素治疗痤疮进展ppt课件

米诺环素治疗痤疮进展ppt课件
• 单击治此疗处痤疮编抗辑菌药母物版选择文原则本样式
– 第二级
•米第诺环三素级的药理学特性 米诺环– 素第治四疗级痤疮的特点及效果
» 第五级
• 有效抑制病原菌 • 组织穿透力强,组织浓度较高 • 半衰期长,药效持久 • 临床有效率高 • 安全性良好
权威指南推荐
玫满®产品基本信息
2019/12/28
2
引起的下–列第感染二:级
浅表性化• 脓第性三感级染:痤疮、扁桃体炎、肩周炎、毛囊炎、脓皮症、疖、疖肿症、痈、蜂 窝泪组囊织炎炎、眼、睑汗缘腺炎炎–、、第麦皮四粒脂肿囊级、肿牙粉龈瘤炎、、乳牙头冠状周皮围肤炎炎、、牙甲科沟性炎上、腭脓窦肿炎、、鸡感眼染继性发上性腭感囊染肿、、咽牙炎、 周炎、外耳炎、外阴炎»、第阴道五炎级、创伤感染、手术后感染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 炎症和免疫反应
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导致皮肤分泌改变,加重炎症反应, 诱导的炎症反应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角化
皮脂过度分泌,大量皮脂分泌和排出障碍继发细菌感染
雄激素水平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中国2医01师9/协12会/28皮肤科医师分会专家组.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10
10
单击此处编米辑诺母环版素组标织题渗样透式力强
• •单米击诺此环素处渗编透力辑强母,版在人文体本各组样织式中均能达到较高浓度
– 第二级
• 第三级
平 均
– 第四级

» 第五级



(u
g/
ml
)
Hugh20M19a/c1d2o/2n8ald, et al.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1973;14(5):852-8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2012年6月第9卷第18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特别是痤疮临床好发病于青春期,它将影响到个人外貌及其自尊,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导致生活亚健康状态。

痤疮发病率很高,研究发现其普遍发生在16~19岁的男孩和14~17岁的女孩中。

虽然痤疮影响的大多数是青少年,但它在成人中仍然普遍存在,比如在20~30岁范围内占40%~50%,甚至报道称10%~20%的40岁以上人亦患有痤疮[1]。

1病因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和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等四大原因相关,部分病例的发生还与免疫、遗传和内分泌障碍,甚至心理因素等有关。

2发病机制目前对于痤疮发病机制的了解还在不断深入,除了因皮脂腺分泌过多而堵塞毛囊,从而导致由游离脂肪酸引发的炎症反应外,近来生物分子和临床的研究还发现痤疮治疗的潜在新目标,如Toll 样受体、痤疮相关的细胞因子和饮食因素等[2]。

2.1皮脂腺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痤疮的发生与皮脂腺功能旺盛有关,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而雄激素则可以刺激皮脂腺更多分泌[3]。

分泌的皮脂通常是一种混合的脂类,包含蜡、胆固醇、角鲨烯以及游离和酯形式的三酰甘油,通过它们皮肤可以发挥天然屏障的作用。

然而异常水平的激素对皮脂腺分泌产生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它将导致皮脂成分改变比如亚油酸含量减少[4]。

由于平衡被打破,皮肤受损的天然免疫屏障需要通过增加表皮正常寄生的菌群数量来维持稳定。

2.2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痤疮丙酸杆菌引发面部皮脂腺功能异常,特别是水溶性的脂类三酰甘油分泌增加是造成炎症反应增强的因素之一。

痤疮丙酸杆菌还可通过T 细胞促进具有合成Toll 样受体(TLRs )作用的热休克蛋白,并激活角质细胞和皮脂腺细胞中的CD4+中性粒细胞表达。

由于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其可持续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化合物,如干扰素(IFN )γ、肿瘤坏死因子(TNF )、白细胞介素(IL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等[5]。

皮脂腺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可导致形成微型粉刺,并激活TLRs 诱导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而异常角化或毛囊中缺乏亚油酸也可促进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痤疮丙酸杆菌反过来又可刺激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皮脂腺细胞中产生并引发慢性炎症性病变[6]。

2.3活性氧自由基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除了因生物体新陈代谢和受紫外线照射外,活性氧自由基(ROS )也可由过度增殖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7]。

虽然活ROS 在皮肤中执行屏障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但生成过多就会激活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影响到皮肤状况[8]。

ROS 包括单态氧、羟自由基、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脂质和一氧化氮(NO )等,在炎症性痤疮以及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ROS 激发了细胞核因子κB (NF-κB )的形成,同时促进了TNF 的形成且进而激活了T 淋巴细胞和角质细胞。

随后,细胞因子如IL 、TNF 、IFN-γ、脂多糖(LPS )、转化生长因子(TGF )和前列腺素(PG )等合成并被释放[9]。

总之,皮肤炎症是由CD4+T 淋巴细胞介导,经由TLRs 调节中性粒细胞浸润产生的ROS 引起的,而蛋白酶则导致分泌皮脂的腺体细胞壁破裂。

结果导致了皮脂成分的改变,尤痤疮的药物治疗进展安琪1王秋枫2李雪2王颖11.总参通信训练基地门诊部,河北宣化075100;2.第二炮兵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88[摘要]痤疮的治疗是当今皮肤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则体现出痤疮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致病因素的多样性。

外用维A 酸可作为治疗轻度痤疮的一线药物,外用维A 酸合并口服抗生素可用于中度痤疮,异维A 酸则用于更严重的结节性痤疮等。

由于我军基层部队结构年龄的特点,从而导致痤疮发病的相对集中。

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药的风险,并且疗效更好、起效更快,成为目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痤疮;治疗;抗生素;局部应用[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6(c )-0010-03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AN Qi 1WANG Qiufeng 2LI Xue 2WANG Ying 11.Outpatient Department,the General Staff Communication Training Base,Hebei Province,Xuanhua 075100,China;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Second Artiller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88,China[Abstract]Acne vulgar continues to be one of challenges to dermatologists.The available treatments reflect the complex and multi -factorial contributors to acne pathogenesis,with topical retinoid as first -line therapy for mild acne,topical retinoid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microbial for moderate acne,and isotretinoin for severe nodular acne.Due to the charac -teristics of the age of the grass-roots units of our army structure,resulting in acne incidence of relatively concentrated.How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get better and faster efficacy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study.[Key words]Acne;Treatment;Antibiotics;Topical application[作者简介]安琪(1988.2-),男,北京人,本科,医师;研究方向:外科及皮肤科。

102012年6月第9卷第18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其是亚油酸的含量,引起皮肤过度角化和正常脱屑的减少。

随后,被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 、TNF 、LPS 、TGF 、PG 、IFN-γ、NF-κB 和GM-CSF 等共同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发展成为痤疮和炎性病变。

3外用药物3.1维A 酸类及其衍生物顺式维A 酸、维生素A 醋酸酯等可影响皮脂腺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皮脂腺分泌并维持上皮细胞正常角化。

这些维生素A 类衍生物能够抑制TLR 的表达,并阻止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的生成,同时有抑制CD4+和CD8+T 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作用[10]。

因此,维A 酸类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痤疮,尤其可消除皮脂腺堵塞,同时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菌群数量。

但是局部应用常规剂量的维A 酸抗炎便可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对皮肤的刺激,包括干燥、红斑、刺痛、瘙痒等。

目前,合成的第三代维A 酸类药物是阿达帕林,同样具有消除皮脂腺堵塞和抗炎作用。

它以霜、凝胶和软膏的形式广泛应用,同时较第一代维A 酸类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

而另一种维A 酸类药物他扎罗汀也已面世,药物在与皮肤接触后可迅速转化为其活性形式他扎罗汀酸而发挥作用。

但与其他维生素A 类衍生物相比,他扎罗汀对非炎性皮损效果更好[11]。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轻度至中度痤疮治疗以及维持巩固,维A 酸类药物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3.2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特异性的微生物抑制剂,尤其对于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选择性,且被广泛应用于以凝胶形式为代表的各类药物中。

由于此药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通过产生ROS 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来抑制毛囊皮脂腺内的微生物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从而改善炎性和非炎性皮损的状况。

但由于此药刺激性大,使用受到了限制。

最近研究表明,当过氧化苯甲酰和阿达帕林一同使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而不增加它们的副作用[12]。

3.3水杨酸水杨酸是一种温和的角质剥脱剂和抗炎剂,它不但能够抑制PG 的合成,并且可以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脂腺堵塞,特别是乙醇制剂造成的堵塞。

最新临床试验表明,水杨酸制剂的疗效较过氧化苯甲酰为佳,同时与维A 酸相比作用温和刺激性小[13]。

当过氧化苯甲酰结合水杨酸使用时,二者作用机制虽不同但可增强疗效,因此水杨酸除了作为一种洁面产品外,还发现使用水杨酸进行表皮化学剥脱时能显著减少粉刺的发生。

3.4壬二酸壬二酸不但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数量,尤其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它还可以促进表皮正常角化和抗炎。

此外,壬二酸还具有溶解粉刺和美白皮肤的功效。

除了单一应用壬二酸治疗外,尚可与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一起使用,尤其是与过氧化苯甲酰一起使用时可增强疗效[14]。

此外,壬二酸较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安全性高,刺激性小且几乎无光敏性反应,而目前尚无痤疮丙酸杆菌对壬二酸耐药的报道。

3.5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克林霉素,可用酒精或丙二醇配制成适宜浓度的外用药,但应注意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即应慎重使用抗生素[15]。

过氧化苯甲酰与克林霉素或红霉素的二联疗法比单一用药更有效,不但能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还可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药的风险[16]。

外用抗生素与外用维A 酸类药物一样,可引起皮肤局部红肿、干燥脱皮和瘙痒等症状。

4内用药物4.1维生素4.1.1维生素B 维生素B 3或烟酸胺,被广泛地应用于痤疮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与维生素A 类相似,即在炎症的早期阶段就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角质细胞中的NF-κB 产生IL-8。

此外,烟酰胺还被认为可以抑制白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恢复受损皮肤的屏障功能,同时加强皮脂地合成而减少经皮肤丢失水分[17]。

因此,烟酰胺被视为治疗炎性痤疮的最新维生素。

4.1.2维生素C 抗坏血酸或维生素C ,在痤疮治疗过程中被人们发现具清除自由基并终止炎症反应的特性,但因其结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目前,经过分子结构修改的抗坏血酸磷酸酯钠,实现了化学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并在与维A 酸类联合治疗时可显著缓解痤疮的炎症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