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赵立萍教学目标:一、吟咏诗韵,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二、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学习词人表达情感时多种手法的运用及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总有一些事物会触动我们的情思,或忧郁悲戚,或温馨爽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底波澜。
一、预习检测——初读文本1、读准字音2、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二、自主学习——再读文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上片:写景——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出水下片:抒情——思乡情切三、探究提升——研习文本(一)赏析上片: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学生思考,形成文字后,运用平板拍照上传)(1)“燎沉香,消溽暑”“燎沉香”,作者刚刚醒来,便闻了到昨夜点燃的、依然弥漫在室内的沉香香气,使肌肤似乎都感到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
这两句从嗅觉、触觉两个感官角度写出了夏日清晨作者的感受。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呼晴”,溽暑消失,天气放晴,鸟雀也变得十分活跃,这个“呼”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在雨后初晴,呼朋引伴、彼此欢叫不停的喜悦神态。
“侵晓窥檐语”,让我们看到了鸟雀立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似乎在诉说着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活泼可爱。
所以这两句分别从拟人、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清晨雨后鸟儿的欢悦。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三句历来以意境取胜,如果把这种意境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这样写的。
旭日绚烂,水珠戏荷,碧痕犹存;清风徐来,荷叶翩跹,圆润青翠;风荷一举,秀美挺拔,摇曳生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赞美作者所写这句是:“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32、意境全开: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活泼欢快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二)赏析下片:1、作者由眼前的风荷想到了故乡,故乡有哪些人或事让作者为魂牵梦绕呢?(1)作者家住吴门,那里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里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就是人间仙境,可以结合柳永的《望海潮》。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高考复习古诗词专题学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多情自古伤分别送别诗一、学习目标、送别诗的常有内容;、送别诗的常用手法;、稳固规范答题方法。
二、经典精析雨霖铃长葛市一高高三语文组柳永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分别。
更那堪、冷淡清秋节。
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联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形交融的写法。
问题.“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这两句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幸亏哪里?赏析柳永多作慢词,擅长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其他情形。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辞别,挨次层层描绘离其他场面和两方惜其他神态,如同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现了令人悲伤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假想别后情形。
‘多情自古伤分别,那堪冷淡清秋节。
念宵酒酲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分别冷淡,‘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哪处”,遥接上片“帐饮” ,足见固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致使陶醉;“杨柳岸、晨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建出一个凄冷清落的怀人境地。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挺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回环来去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三:高考链接、阅读下边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天津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旭日。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这天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如何的感觉?(分)()“鹏北海,凤旭日。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已为苏辛所谓的“__豪__放_”派埋下了伏笔,为词史 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 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后主本有集,已失 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为前期作品或 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在金陵 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_李__后___主_。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白描手法的运用 《清平乐》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 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 《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 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 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 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 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 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三楼] “闲寻旧踪迹”,“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 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 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 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 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 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 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 回忆京华的往事。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唐宋诗词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PPT学习教案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 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 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 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第13页/共14页
范仲淹
(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 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 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 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 为小范老子。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 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 “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 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 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 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 中病死。有《范文正第公12页集/共1》4页 传世。
第6页/共14页
这首《 清平乐 》,表 现了作 者在恼 人的春 色中, 触景生 情,思 念离家 在外的 亲人的 情景。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 映入眼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 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 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 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 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 它越是繁生。
问:本词是如何抒写乡思旅愁的
?
碧云、黄叶, 白描 上 绿波,翠烟
鲜艳浓烈、 色彩斑斓
片 山、斜阳
白描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关于词牌——《苏幕遮》②
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 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 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 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 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 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
关于作者——范仲淹①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朱熹称其为“天 地间第一流人物”。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 婉约、豪放。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 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 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
3、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
六、鉴赏: 1、把握特征: ① 文字特征: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② 意象特征:出现与送别相关的词语; ③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 的孤寂和思 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④ 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 理刻画。 2、把握诗歌风格。
小结
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流 露 真挚自然。 下片:虚实相生,感情的抒发极为缱 绻婉转。 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 然,有如天籁。
主旨
诗文再现了在恼人的春色中 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离愁 别绪。
苏 幕 遮
范仲淹
关于词牌——《苏幕遮》①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 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 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 “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 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 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1苏幕遮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曹娜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节拍、音韵美。
2、品味语言,通过吟咏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23教学难点:3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全诗,读出诗歌的韵律与节拍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大词人,这首《苏幕遮》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其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其本人又因这首词被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誉为“词中老杜”。
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作,一起赏析。
三、诵读——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拍与韵律。
明确:全词62字,一韵到底,其中“否”“浦”古今发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押韵一致,全是“yu”韵。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整体来看伤感低沉。
诵读起来语调要缓慢、低沉、绵长。
3、指名朗读4、再次齐读四、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词作分上下两片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也不例外。
(一)上片写景1、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意象?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一下2吗?盛夏的一个早晨,焚烧沉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2、写景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或者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二)下片抒情很明显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羁旅思乡之情。
五、鉴赏词的表现手法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分明,但是我们又能感觉到情景之间关联紧密。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见景抒情或触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我们发现同是表达思乡之情,本首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教案教学设计讲

《苏幕遮》教学设计周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朗读指导;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通过三组图片引出与荷相关的诗句导入。
二.读学生初读体会本诗韵味。
三.赏1.上片写盛夏晨景。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面?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清脆悦耳(听觉);旭日初升,映照在荷塘上面,荷叶上昨夜的雨珠渐渐被晒干。
平静的水面上,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在微风中中轻轻摇曳(视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那些字词运用得生动传神,写出了荷的神韵?明确:“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有点呆板、单调,文中还有一个词“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补充: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_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三、回顾李煜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 茫鹧鸪的天郁送闷人之情
• 辛弃疾
• 唱彻《诗阳光中》表泪现未了干“,怆功情名馀”事之且感加,餐请。浮天水 送无穷就树,中带间雨两云联埋逐一联半赏山。析作者是如
• 今古恨,几千何般表,现只这应种离情合是感悲的欢。?江头未是风
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 新意
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2、探究中国古代送别诗蓬勃发展的原因。
送 别 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并适当的方 法鉴赏 诗歌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品出诗词所含
思想感情,热爱传统文化, 学会诗意人生。
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苏幕遮》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关于作者——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参知政事任上,提出过政治革新的方案,主持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文章骈散相间,气势磅礴,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奢靡风气,开拓了词的领域,可以说是苏轼豪放词的先声。
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背景链接范仲淹一生立志入世,然天不遂人愿,仕途多舛,也因有军事才能,多次被派往戍守边疆,写这首词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萧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乡念亲,于是范仲淹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词。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齐读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品读上阕思考: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山水、斜阳、芳草。
(2)①描写了壮丽阔远的深秋景色。
碧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里,水波上笼罩着一片苍翠的寒烟。
夕阳照映着远山,碧天连接着江水。
无情的芳草绵延着天涯,更在斜阳之外;②渲染出了壮丽阔远、寥落苍茫的意境,③也暗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题方法及步骤小结:(1)分析意境型①找出意象,概说画面,②用简洁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齐读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品读下阕思考: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则主要抒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四、课文赏析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授课班级:养正中学K二11班 授课老师:陈盈颖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怎么表达"幸福感"? 有人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也有人说:"幸福是棉花糖的形状,白白的,圆圆的,甜甜的。
"在这里,幸福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有了"形状"。
我们有时候还会说,结怨、分忧、解愁、饮恨等等,在这里,情感成了可以分割、解除、饮用的物件了。
我还要告诉你们,离情别绪也有"形状"。
二、赏析《清平乐》1、 朗读,默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注意表达要符合诗歌意境。
2、 思考:是什么触发了诗人的离愁?为什么?(明确:鸿雁传书,而亲人无信,所以有离愁;路途遥远,以致欲归不能,所以有离愁;梅乱,实为心乱,落梅象征着离愁,纠缠不休,拂去仍来;草生,实为愁生,离愁比喻为春草,细碎浓密,绵绵无尽。
)3、小结:李煜眼里的离情别绪有着落梅的形状,纷乱、纠缠;还有着春草的形状,如影随形、无边无际。
三、扩展阅读 赏析离情别绪的不同"形状"1、分组讨论,鉴赏诗歌。
讨论结果应明确三个问题,分组展示:①诗歌中的离情别绪是什么样子的?②从哪些诗句看出来?③为什么这么认为?(明确:《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情别绪是芳草茂盛的样子,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生生不息;--有宽度《金陵酒肆送别》:离情别绪是流水轻柔、绵长、不绝的样子,是那么地缠绵、悠长、凄切;--有长度《杨柳枝词》:离情别绪是柳条千丝万缕的样子,柳丝千条万缕似愁肠缕缕,更因折柳送别,而"柳丝挽断肠牵断";--有稠度《明月夜留别》:离情别绪是月光挥洒的样子,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点燃)消溽.暑(湿润)鸟雀呼.晴(欢呼)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偷看)侵晓..(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烦闷---欢快)②下阕写了什么情?(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探究案】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视觉)。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对应学生用书P42][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2)虚实结合。
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
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资料助读]◎释标题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
这自然是附会。
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精要赏析]◎品语言1.如何理解“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赏读评价]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资料助读]◎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补注解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读评价]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