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抒怀诗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之送别诗鉴赏课件 人民版
第一页,共21页。
• 送别诗的产生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
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nányǐ)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
离别。过去的习俗是: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唱
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
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第十五页,共21页。
白雪(bái xuě)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cén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c。ān)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húqin)琵琶与羌
第二十页,共21页。
横塘
范成大 南浦(nán pǔ)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纷。
第五页,共21页。
3.坦陈(tǎn chén)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lián jiānɡ)夜入吴, 平明
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第六页,共21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jiànbié)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第八页,共21页。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
勉励;坦陈心志(xīnzhì)的告白;别后情 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厚 谊。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一、情感特点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对友人前路艰险、前路迷茫的担忧和关切。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对友人的劝慰:地理距离遥远,但心灵距离相近,“天涯若比邻”水为乡,点明江南水乡的特点。
君去春江正渺茫。
1、春江烟波浩渺的样子2、对友人前路迷茫的担忧3、对友人离去内心怅然若失的迷茫之情日暮征帆何处泊?深情一问,对友人的关切,“征帆”,借代天涯一望断人肠。
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与依依不舍汹涌澎湃,体现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情感:劝慰、宽慰,旷达乐观(情深意长的勉励)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凭借你的琴声、音乐修养)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二句写了怎样的景象(意境)?答:1、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大雪纷纷,北雁南飞。
2、描绘了一幅阔远苍茫、阴冷荒寒.........的画面。
三四两句的情感?1、对朋友离去的劝慰2、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与敬佩3、对朋友的信心和鼓励,激励朋友去拼搏4、表达了开阔豪迈.......的情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的未来启示。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
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愿我们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课堂上,体味诗歌之美,感悟离别之情,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 正文2.1 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送别诗主要描写离别之情,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思念与祝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多情自古伤离别之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15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6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 送别诗的产生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
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 人特别看重离别。过去的习俗是:离别之 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唱歌 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 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 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 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 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 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 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 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 感,暗示了伤痛。
12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 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 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 写出了相聚不易,使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
简要赏析。(4分)
1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高考复习: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赏 PPT课件
合作探究
说说送别诗词常见的表 现手法。
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送别诗词的鉴赏
送别
古道长亭,芳草萋萋, 夕阳映山,离情满怀。 晚风拂柳,残笛在耳, 执酒留别,酒尽梦寒, 浓浓情意就在这无言的 梦境中永远地飘荡……
导入语: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 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 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 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 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 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 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 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 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 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 史的盘中。
导学案反馈
班级 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存在问题
1、列举意象不全,举例太少。分析不透彻。 2、对所列举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 3、对送别诗歌的情感类型把握不到位。 1、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结合学过的送别诗词深入思考。 3、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语言表达准确具体。
高三九班 第一组、第四组
改进措施
学习目标:
送别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 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乐 景衬哀情、托物寓情、虚实结合、比喻、 想象等
黯 然 销 魂 者 , 唯 而 已 矣 !
——江淹《别赋》
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 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 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 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 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让我们用心去感悟诗 歌、感悟送别诗吧!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第一篇: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
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二、解析高考考点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1)考点关键词:意象、情感、手法;(2)主流题型:分析意象、分析手法;(3)命题核心点:借景抒情;(4)热点意象:杨柳、流水。
三、鉴赏要诀(一)看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诗词中的关于主旨的词语。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送别诗,能举出几首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经典诗歌赏析课程,通过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揭示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与文学价值,以及对课例的具体分析和思考。
本文旨在总结《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别诗的美妙之处。
通过对送别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文学视野,提升审美修养,更可以感受到人类深沉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思考,从而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关键词】引言,送别诗,历史背景,意义,特点,表现手法,内涵,文学价值,课例分析,思考,重要性,价值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通过对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和表达。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类诗歌,通常描写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送别诗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和文学价值,通过课例分析和思考,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诗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启发和感悟,成为更有文学修养的人。
2. 正文2.1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意义。
送别诗起源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成为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送别诗通常是在离别之际,表达别离之情,抒发离愁别绪,抒发离愁别绪,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赏析唐诗《送别》
赏析唐诗《送别》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以下是对《送别》的赏析:
首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了离别的主题。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送别的距离有多远,最终都要面临离别的时刻,强调了离别的不可避免。
接下来的三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山回路转的景象,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和惆怅。
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暗示着友人已经离开,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暗示着离别的痕迹。
最后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人用白云作为背景,暗示着友人离别后将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而那里也有他的新家。
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总之,《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成为了唐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鉴赏与表达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
赏和表达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4: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 赏和表达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白的鉴居易《琵琶行》 赏和表达
除了上面几种还有: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 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 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 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 赏和表达
送别诗常见意象
❖ ⑴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 ⑵空间意象:长亭、南浦、渡口、古道 ❖ ⑶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 ❖ 春草、残笛、烟波、浮云 鸿雁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 赏和表达
•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
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
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 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 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 征物。 •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 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词作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词作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东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关于离别的古诗高适《别董大》赏析(精编版)
关于离别的古诗高适《别董大》赏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离别的古诗高适《别董大》赏析,希望你会喜欢。
离别的古诗《别董大》原文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离别的古诗《别董大》词句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⑶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离别的古诗《别董大》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一:送别诗鉴赏 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豪迈型: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二、送别诗的情感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 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
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 用郑袤的典故,勉励友人政绩日隆,“茂陵”句则是自喻,期望自己也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受到赏识。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诗词意思及赏析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人在离别时总是格外伤心,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在这句诗中,“多情”二字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特点,即多愁善感。
“自古”则表明这种情感并非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人群中,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伤离别”三个字直接表达了离别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更那堪”这个词语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痛苦程度。
“那堪”是“不堪”“哪能承受”的意思,“更那堪”则表示更加难以承受。
清秋节”点明了时间,即秋天的时节。
秋天是一个萧瑟、冷落的季节,草木凋零,气候凉爽,这种环境氛围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悲伤情绪。
整句诗通过“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词语的组合,生动地描绘了离别时的悲伤和痛苦,以及秋天这个季节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离别时普遍的情感体验。
整首词的意思大致是:在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离别之情更加浓烈,又怎能忍受这清秋时节的孤独和凄凉?自古以来,人们在离别时总是充满悲伤,更何况是在这冷落的秋天。
词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氛围,烘托出离别的悲伤和痛苦,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深深眷恋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情感表达:词中充满了浓郁的离别之愁和悲伤之情。
诗人通过“多情”“伤离别”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痛苦,而“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通过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这种悲伤的氛围。
整首词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 意境营造:词的上阕通过“多情”“伤离别”等词语和“冷落清秋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伤、凄凉的意境。
下阕则通过“今宵”“何处”等词语,引出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使意境更加深沉。
- 艺术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词中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情绪。
同时,“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词句也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送别的古诗欣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的古诗欣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送别的古诗欣赏古代的文人墨士送别亲友时一般都会吟诗来表达他们与亲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欣赏,欢迎阅读。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选这首诗,从语言上来说,并不怎么美。
对于赠别诗这类题材的诗,也要以感情的'真挚、深度来评判。
这首胜在语句质朴而沉郁,感情真挚,品着品着就觉得很凄楚。
果然诗如其人。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把诗佛、诗仙、诗圣三人的赠别诗放到一起,他们的风格便一目了然。
尽管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遁入禅宗,但诗中的哲理意味已有。
我曾写过“一江春色一江情”,似之,却不对。
情就是景,景就是情,充盈天地,离离不断。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当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可敌之。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真,情真,一个“脱”字,性情也真率。
千金宝剑,不如一片心,今人送别,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味道了。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跟以上那些,又是不同,造境是成功的,而且这首诗对仗很工整,值得我们学习。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组诗,让我们见识了王勃赠别诗的别样风格。
但第二首比第一首好得多,情景交融,浑然无迹,深而婉。
我们要向王勃学习,你不要说学习什么王维李白,那是你学不来的,但王勃可以学习,虽然王勃也很难学。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见下文:一、全诗及注解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解: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暮霭:傍晚的云气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二、赏析赏析一: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沉惆怅 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雨霖铃 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六) 其它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别诗鉴赏三部曲
抓意象 析情感
明手法
常见意象:柳、酒、日暮、月亮 、长亭、南浦等。
送 内容及主题:伤感离别、劝勉
别 诗
安慰、表明心志等
六、送别诗的感情 1.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 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叮嘱、情深意长的劝勉和真挚祝福 3.表达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仕宦征戍送别) 4.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 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贬谪送别) 5.表达对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 6.借送别坦陈告白自己的心志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常见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 结合、比喻等
谢谢观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年,兰舟催发。
3.歌唱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是唐流传久远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四) 虚实结合、想象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五) 细节描写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长亭、短亭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 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常见意象:
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短亭、渡口、古道、 南浦等)
物象(芳草、春草、远山、夕阳、 秋月、柳絮、杨花、杨柳、归鸟、 寒蝉、瘦马、啼猿、浊酒等)
三、送别诗常出现的时间
1.傍晚之景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对长亭晚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送别诗常出现的时间
2.月夜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题材系列讲座(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歌题材系列
送别抒怀诗 羁旅思乡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征战诗 咏史怀古诗 咏物诗 民生诗 闺怨诗 悼亡诗 题画诗 投赠诗
本讲主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抒怀 诗
一、送别抒怀诗的定义
指古人主要以 送别为创作题
材和描写内容,
表现送别时离 情别绪的诗歌。
外在标志上,这 些诗歌题目通常 出现“送、赠、 别、”等字眼。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别诗的情感: 乐观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旷达刚健
别董大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 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 怀。(烘托)
四、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一)地点空间意象之 长亭、渡 口、南浦、古道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 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 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 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四合时,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 相协调;(情景交融)
自诗经《君子于役》始“暝色生愁”已成为我 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傍晚飞鸟归林、牛羊归圈,对 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 的离情别绪。 (反衬)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 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 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流猿
啼
客
——
散
《 重
暮 江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芙蓉楼送别辛渐》
二、古代送别风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歌唱送别
1.折柳送别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二里,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 桥旁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送 裴 郎
头 ,
中人
贬 吉 州
自 伤
》心
水
自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 歌中,南浦是 水边送别的场 所。 屈原《九歌 河 伯》:与子交 手兮东行,送 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 水绿波,送君 南浦,伤如之 何。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1.“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 之意 2.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 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3.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 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饮酒饯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