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一、诗歌体裁及情感1、山水田园诗内容情感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边塞军旅诗内容情感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5、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送别怀人诗内容情感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7、爱情闺怨诗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8、即事(景)抒怀诗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古诗鉴赏——主旨情感—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鉴赏——主旨情感—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语文学习资料授课主题诗歌鉴赏—主旨情感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过程与方法:2、掌握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重点:理解古诗内容,分类诗歌类型及思想情感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回顾学习:“品摩诘(王维)之詩,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但凡意境优美的诗歌都可以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中这种优美的意境主要由物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组合而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其中,思想情感是最主要的,它是整首诗的灵魂之所在。

知识梳理:考点解读诗歌思想感情就是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鉴赏诗歌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沉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中对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考查,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进行。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

1、请结合全诗全词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请结合全诗全词赏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诗词的某几句或者某几联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一、从诗的类型及其思想感情类别来判明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于,在即使看不懂诗意思的情况下,仍能快而准地判明思想感情。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从诗类型标志特征(即诗歌类型之眼)判断诗的类型;2、找出诗与思想感情类别(每一类型诗都有相应的思想感情类别)相关联的线索。

3、选择与诗关联性最强的一项思想感情类别作为诗的思想感情。

1、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类别 1、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永远处于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的疾苦。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思辨与情感精品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思辨与情感精品

中学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思辨与情感思辨与情感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

记叙中可以争论,争论中可以抒情。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起先关注争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在争论文体的写作中运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爱憎情感,增加一份思辨色调。

一、增加论证的思辨性。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相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洁化,说理论证要具有思辨性,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冲突,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实力,注意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看法,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与彼,由表与里地深化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

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1.相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

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需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1)依存关系。

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

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

(3)取舍关系。

(4)条件关系。

2.详细问题详细分析问题。

只有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才能避开说理的片面性、肯定化。

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

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用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请文中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则故事涉与的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简洁,主要是写薛谭接受教化接着深造的故事。

详细地分析材料(对故事多角度的思索),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就简洁写出新意。

这则故事材料的立意举例如下:(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说明他有自满心情,可立论为:学无止境,不行浅尝辄止;(2)“乃谢求反”,说明薛谭能够接受教化帮助,可立论为:知错就改,为时未晚;(3)“终身不敢言归”,这种看法不对,值得思索。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高中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表格版)

高中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表格版)
人物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友人送别、羁旅思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爱恨情长,物是人非;热爱自然,悠然闲适;
景物
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志向品质
托物言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生活杂感
题画诗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生活的情趣
拜谒诗
哲理诗
讽喻诗
悼亡诗
应酬诗
情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一、古代诗歌知识点
语言
炼字
炼(名词、动词、形容词、叠音词、数量词、虚词、色彩词、拟声词)
炼句
标题、开头、结局、关键句、抒情句、主旨句、过渡句、工巧句、意境句
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
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贬谪失意
闺怨宫怨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白居易《琵琶行》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闲适隐逸
山水田园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
1. 思乡怀亲:许多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 爱国情怀:部分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忧虑和献身精神。

3. 爱情主题:一些古诗词描绘了美好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4. 人生感慨:许多古诗词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感慨和启示。

5. 自然情怀:不少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敬畏和感慨之情。

6. 友情主题:部分古诗词描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和离别之苦。

这些情感类型并不是绝对的,每首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形式与特点1. 体裁: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有诗、词、曲、赋等,而现代诗歌则形式多样,有自由诗、近体诗等。

2. 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格律、韵脚等要素,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可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

3. 语言:诗歌的语言常常比较精炼、简练,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

二、诗歌的意义与主题1. 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态。

2. 诗歌的主题:诗歌的主题可以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社会现实等,其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诗歌的审美特征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的运用和音韵的和谐,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旋律的美妙和声音的抑扬顿挫。

2. 感情美:诗歌常常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3. 意境美:诗歌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意象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 注重感受: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体悟和想象来融入诗歌的世界。

2. 注重细节:细节是诗歌中表达情感和绘画画面的关键,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体验其中的美。

3. 善用背景知识:诗歌常常是与历史、文化、社会等紧密相关的,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同时,鉴赏诗歌还需要注重感受、注重细节、善用背景知识等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和思考其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类文化的瑰宝。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乐景写哀情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乐景写哀情

高考诗歌鉴赏为何不考“借景抒情”,而偏爱考察“乐景写哀情”?《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无论是“因情寻景”的“比”,还是“缘景生情”的“兴”都使得“景”与“情”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变现手法便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小学、初中考试比较容易涉及到“借景抒情”,但是到了高中,考试古诗景情关系的时候就再难见到“借景抒情”了。

反而“以乐景写哀情”却屡见于考试答案当中。

下面略举数句古诗加以说明。

0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诗经》中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离别的场景。

杨柳依依的季节本是躬耕田野之时,合家踏青游春之季。

然而战乱迫使人们不得已离家行役,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柳条随风轻舞,仿佛送别之人轻挽离人臂膀不忍分别,景物色彩明丽,情感哀伤低回,景愈欢快,情就愈加悲伤。

0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写思妇之思。

妇人居家,夏日采莲江上,心情本是欢快的,可当收获满满的时候,喜悦的情感却戛然而止,所采莲花却无人可赠,所采莲蓬也无人可烹,于是眼前的碧波芳草对于思妇而言便是“乐景写哀情”了。

0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李煜李煜的《虞美人》被称为“绝命”词。

是李煜亡国以后的作品,“春花秋月”本是极美的事物,但对于阶下囚的李煜来说,往事已矣,春花秋月依旧,这种情感的变化与春花秋月的永恒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是乐景衬哀情。

0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诸葛亮与刘备有君臣相得之谊,这种君对臣信赖和倚重是后世文人渴望而不可及的,于杜甫而言更是奢求。

所以诸葛亮在杜甫的心目当中是让他敬仰的高山,可是凭吊蜀相祠堂,他没看到香火鼎盛的情景,没有遇到像他一样前来凭吊的路人,看到的却是台阶生碧草,黄鹂隔叶啼。

若是赏春这必然是春光泛滥的美景,但对于心存仰慕之心前来凭吊的诗人而言这份乐景早已成了荒凉的代表,让他觉得刺眼心伤。

高中语文情感鉴赏课教案

高中语文情感鉴赏课教案

高中语文情感鉴赏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文本的学习,认识并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进行情感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取一篇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诗歌或散文作为教学材料,如《静夜思》或《荷塘月色》。

通过对作品的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的细致解读,带领学生深入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与作品情感相契合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进一步的鉴赏活动作铺垫。

2. 朗读指导:请学生分段朗读文本,注意语调和停顿,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小组合作探讨作品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

4.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述自己情感体验的文字,以检验学生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音乐,简短介绍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朗读环节:教师示范朗读后,由学生跟读,注意把握作品的节奏和感情。

3. 分析环节:围绕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体验环节:每个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深化。

5.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提供反馈和修改建议。

五、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呈现课程要点,如作品名称、主要情感、核心意象等,以便学生回顾和巩固。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反应是否积极、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以便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必修上册第三单元1.《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情感】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

对人才的渴望。

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手法】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⑤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⑥“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宴”。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及注释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及注释
意境深远:高中语文经典诗歌往往通过描绘自然、历史等元素,创造出深远、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独特 魅力。
表现手法多样: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些手法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深深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添加标题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展现了春天的清新、美丽和生机勃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添加标题
注释解析:这首诗的注释主要包括对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和意象的解释,以及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解 析。通过对注释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添加标题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优秀教 材。
学习高中语文经典诗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 豪感。
语言优美: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韵律感,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情感真挚:高中语文经典诗歌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和意象,掌握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人文素养
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拓展阅读
《静夜思》- 李白
艺术性:诗歌应 具有较高的艺术 表现力,能够给 人以美的享受。
代表性:诗歌应 具有代表性,能 够反映某一时代 或某一作家的特 色。
难度适中:诗歌 的难度应适中, 易于高中生理解 与欣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思想感情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一)总纲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物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衷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又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方法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内容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田园牧歌多悠闲,闲适恬淡归田园,山光水色怡人性,移情入景显秉性,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华夏历史多悠久,爱国情思系心头,故人一别两地愁,愁上眉头登高楼,人间情多数爱情,钟情怀春话永恒,写意众生大舞台,包蕴哲理抒心怀。

高中语文九类古诗情感鉴赏

高中语文九类古诗情感鉴赏

高中语文九类古诗情感鉴赏古诗词鉴赏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一类语文考点题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九类古诗情感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古诗情感鉴赏01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02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唐方干《思江南》)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03思妇闺情诗鉴赏要点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6篇

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6篇

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6篇1.浏览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如《春夜别友人》中的别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咏怀古迹》中的古迹,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作答时就有了针对性。

2.分析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则。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理想抱负都各有特点,比如陆游的爱国情怀,王维的田园情思,孟浩然的怀才不遇,李煜的亡国之痛等。

了解这些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品味意象。

意象是饱含情感的物象。

古诗词中很多意象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月亮,常寄托思念;梅,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表现凄苦。

平时可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另外还有很多诗歌意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诗人的形容和描绘来判断。

4.重视小注。

诗歌后面的`小注,有的介绍作者与朝代,有的交代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抓住小注对理解诗词内容很关键,能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有的还可以暗示相关问题的答案。

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后面的小注。

5.联系时代。

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每个时代的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痕迹。

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豪迈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感慨深沉。

6.提取关键。

要抓住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或议论性的,在诗词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只要抓住了何日是归年,就很容易得出诗人思乡的情感。

高中语文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情感类)

高中语文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情感类)

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情感类)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2.学会品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11种类型教学过程【母题来源】2015年新课标2卷第9题【母题原题】【2015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核的是诗歌的情感,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试方向】近年来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情感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此诗可根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瞧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她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甚:为什么。

云山:田园。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与规划。

D、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就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

金虎署,刑部。

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A.首联以反诘语气起句,突兀而起,写诗人在刑部履职名声卓然,次句转接而出,叙写自己却被外放邢州,蕴含着无限感慨。

B.颔联以“折腰”“白眼”两词描摹了官场生态,道出官场之丑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人情淡薄,这就是诗人无法忍受的。

C.颈联中诗人以“狂生”自诩,道出自己因耿正孤傲,与世道落落不合而困顿风尘,故而生发出宦海漂忽不定的深沉慨叹。

D.尾联的“病起”就是因病或假借生病之意,“拟草玄经”乃皈依道家之心迹,诗人此时已生致仕之意,只就是还未能完全解脱。

15、请分析全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6分)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

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两京:长安与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就是( )(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5、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八尺顾炎武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注】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

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 ( )A.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B.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

C.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与遗恨。

D.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人洞庭宋湘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与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与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与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就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她。

15.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水调歌头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

戎虏与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

戛(jiá)敲击。

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

B.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与“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

C.隐隐约约瞧到的青冢,使诗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

D.上片主要就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15.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

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

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与鲸鱼像。

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

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5.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

(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瞧。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就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3、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品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就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就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

B、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颔联写竹子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C、颈联写竹声萧萧拂过诗人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局上,更增加了诗人下棋的兴致,饶有雅趣。

D、诗人托物言志,既就是咏竹,更就是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与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故都韩僵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藁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谖无路学鸣鸡。

【注】故都:此诗就是作者受权臣朱温嫉恨,被驱逐出朝,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的。

池禁:指宫中的池塘。

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来比喻追悔不及。

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宠的美人。

冯谖:战国时为孟尝君效忠的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首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迁都之后长安城的巨大变化,“遥想”“亦自迷”也暗示诗人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B.颔联承接首句,集中描绘宫苑的荒废,用笔细致传神,在点面结合的描写中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C.颈联直接抒情。

“烈士”就是诗人自称,“垂涕”的动作描写再加上“空”字,有力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D.诗歌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凄婉又激越,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有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

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与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刘克庄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她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王实之、郑伯昌,均就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就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